《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 会的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的读书笔记《街角社会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叫《街角社会》的书,哎呀,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意大利裔贫民区的事儿。
作者怀特深入到这个社区,和那些小混混、政客、普通居民混在一起,把这个社区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都给挖了个透。
书里有个叫多克的家伙,那可是个“风云人物”。
多克年纪不大,但在街角这一片混得风生水起。
他聪明、机灵,能说会道,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小弟。
多克的穿着打扮也很有特色,他总是穿着一件有点旧但很干净的皮夹克,裤子有点肥大,头发梳得油光锃亮。
他走路的时候总是昂首挺胸,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有一次,多克组织了一场街角的棒球比赛。
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大家早早地就来到了空地上,有的拿着自己的旧棒球棒,有的戴着破了边的棒球帽。
多克站在中间,大声地分配着队伍,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威严,大家都乖乖地听着他的指挥。
比赛开始了,球在空中飞来飞去,孩子们在场上奔跑着、呼喊着。
多克在一旁不停地给大家加油鼓劲,还时不时地指点一下战术。
有个小家伙不小心摔了一跤,多克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拍拍他身上的土,笑着说:“没事儿,小子,接着跑!”这场比赛虽然没有正规的裁判,没有崭新的器材,但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还有那个街角的小酒馆,也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酒馆的老板叫托尼,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脸上总是带着和善的笑容。
酒馆的角落里总是坐着几个老人,他们一边喝着廉价的啤酒,一边谈论着过去的日子。
有个叫乔的老人,每次说起他年轻时在工厂里的经历,眼睛里都会闪着光。
他说那时候工作虽然辛苦,但大家都很团结,互相照顾。
现在老了,只能在这小酒馆里回忆回忆过去。
托尼也不嫌弃他们占着座位,总是默默地给他们添酒。
街角的妇女们也有自己的小圈子。
她们聚在一起,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聊着家长里短。
哪家的孩子调皮了,哪家的夫妻吵架了,这些事儿她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有个叫玛丽的妇女,她的厨艺那叫一个绝!每次她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邻居们送一些。
她做的意大利面,那面条筋道,肉酱浓郁,吃一口能让人幸福一整天。
街角社会读后感

街角社会读后感《街角社会》是一本描写中国上海滩小小社会的小说,作者是李敬泽。
这本书描写了上海的街头巷尾都发生着怎样的事情,涉及到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让人深感生活的百态。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反思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人的局限性。
这本书所描绘的是一个小小社会,平凡人物的故事却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思考。
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有上海滩的老炮们,有一群炫富的暴发户,还有些生活在边缘的人物。
他们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展现出了一个庞杂而又有趣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告诉我们,社会是复杂而多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这个社会。
李敬泽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不同的人物面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选择激进和暴力的方式,有的选择保守和渐进的方式。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纷繁的百态。
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而这些价值观和追求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当我们面对社会的压力和矛盾时,有些人可能因为个人的局限性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例如,书中的一些人物由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犯罪,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让我深思,我们在追求自己的价值和追求时,一定要懂得权衡,不能因为一时之快而放弃了原则和底线。
同时,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我们不应该看不起自己的小小社会,每一个社会都是由无数个小小的个体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书中的一些边缘人物,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底线和信仰,这让我深受感动。
他们虽然人物形象不起眼,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阅读《街角社会》,我深感生活的百态和社会的复杂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追求,每个人都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
我们要懂得尊重每个人的存在,懂得尊重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追求。
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关心他人,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精品5篇)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街角社会读书笔记(精品5篇)关于对街角社会读书笔记,本文将围绕读书笔记,进行解答论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篇1街角社会:观察、思考与启示在阅读《街角社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描绘的美国费城街区的生活图景所吸引。
这本书以深入社区、观察社会现象的方式,让我对社区、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书中所描绘的费城街区的生活深深吸引。
作者通过对街角社会的观察,展示了各种社会现象,如种族关系、贫富差距、社区团结等。
这些看似平常的社会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生动而深刻。
我从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温暖。
其次,书中的一些社会学理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社会学理论,如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等,来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
这些理论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让我对社会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也让我深受启发。
作者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等,以及这些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也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希望。
总的来说,《街角社会》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社区、社会结构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书中的一些社会学理论也让我对社会科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想要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篇2《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街角社会》是关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社区的深入研究,展示了在这个社区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交流、互动和共同生活来塑造他们的社区。
这本书不仅深入探讨了社区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社区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的重要视角。
一、背景概述作者描述了街角社区的生活环境,这里的生活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
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业---街角社会读书笔记讲解

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业《街角社会》读书笔记——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学院:文法与经济学院专业:学号:201106750018姓名:余学梅《街角社会》读书笔记——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在这本书中, 作者以小说式的笔调记录下该群体成员的行为, 群体互动,非正式的社会结构。
在观察的过程当中,作者尤其注意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体领袖是如何保持其领袖地位的, 维持其群体声望的;群体成员是如何相互共处的,如何与群体领袖互动;跳出一个群体, 作者特别注意到, 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诺顿帮一起去打保龄球的时候, 每个成员的表现不仅与他们的技术有关,而且与其在群体中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群体活动当中,领袖会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优秀。
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作者于 1936至 1940年, 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 (即作者称之为“科奈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
本书即是对这一研究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多年来, 科纳维尔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问题区, 那里青少年犯罪率很高、成年人犯罪十分普遍, 在萧条时期这里的很大一部分人是靠家庭救济金或公共事业振兴署维持生活。
美国人觉得科纳维尔与社会其他地区格格不入, 认为它是干非法勾当的人和贪污腐败的政客、平穷和犯罪,以及起颠覆作用的信仰和活动的大本营。
然而事实上,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却可以在科纳维尔发现一个高度有组织的, 完整的社会组织。
同时, 随着在美国出生的一代长大成人, 科纳维尔的生活模式经历了深远的变化。
这一切的一切都吸引了作者去探究, 去回答人们对于科纳维尔提出的种种问题。
作者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 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 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 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 (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做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构。
街角社会的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的读书笔记街角社会的读书笔记篇1《街角社会》是一本描述美国纽约市哈林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书籍。
这本书通过对哈林区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揭示了贫困、种族歧视、犯罪等问题对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贫困和社会歧视对个人和社区的负面影响。
书中提到,在哈林区,黑人居民面临着就业难、教育差、医疗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贫困和社会歧视。
同时,社区中的犯罪率也居高不下,居民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导致了社区的衰落和瓦解。
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也让我印象深刻。
比如,书中提到一位黑人青年,他在就业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白人警察,他在哈林区工作期间,对黑人居民存在偏见和歧视,最终导致了暴力事件的发生。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贫困和社会歧视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社区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认为,解决社区和社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对贫困和社会歧视的干预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
企业也应该关注社区的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福利设施。
个人也应该关注社区的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区和社会。
街角社会的读书笔记篇2街角社会作者:施咸宁读书摘记:1.街角社会,是城市中最真实、最鲜活、最丰富的社会生态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矛盾和冲突,都在这个小小的街角里展现出来。
2.街角社会的形成,源于城市生活的压力和人们对于社交的需求。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可以交流的人,从而缓解孤独和压力。
3.街角社会的存在,也反映了城市管理的不足。
在管理上,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细节,更加关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
4.街角社会的存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生态的窗口。
街角社会读后感

《街角社会》读后感《街角社会》是台湾作家江国香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台湾社会底层的生存境遇为素材,真实地描绘了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在极其困苦的环境下生活的种种苦难和无奈。
通过对人性的刻画和社会现实的揭示,《街角社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围绕着一个叫阿国的少年展开。
阿国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早逝,母亲重病,他不得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打拼。
他在街头巷尾做各种零工,为了生存不得不承受着各种耻辱和苦痛。
小说中描写的环境之残酷令人咋舌。
在这个社会的角落里,落魄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各种形式的劳动,但他们所得到的微薄报酬却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他们在贫寒中挣扎,时刻面临着被社会遗弃的危险。
而在这个街头巷尾的社会中,很多人都失去了梦想和希望,他们的人生仿佛被困在了一个无尽的恶性循环中。
小说中塑造的角色形象非常鲜明。
阿国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少年,他不仅要面对生活的困苦和压力,还要与心灵的寂寞和苦闷斗争。
他坚守着自己内心的信念,努力挣扎着,一次次爬起来,直至最后成功。
与此同时,小说中还出现了许多为生活而努力拼搏的普通人物,他们或让人感到心酸,或让人感到敬佩。
通过这些角色,小说将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实实在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通过阅读《街角社会》,我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这部小说将我们视角引导到了被遗忘的角落,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们的辛酸和苦痛。
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对人性的探究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尽管社会给予这些人们很大的压力和困扰,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对愿望的追求,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为了生活而奋斗。
《街角社会》通过真实地描写社会最底层人们的生活,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深思。
我开始反思我们处于社会阶层中的位置,我们是否能真正看到那些被遗忘的人们,我们是否能拥有一颗感同身受的心。
这部小说让我重新认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困难,也唤醒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

街角社会读书笔记篇一:《街角社会》读后感《街角社会》读后感这次的城市社会学的课上老师跟我们推荐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威廉。
富特。
怀特的《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这本书,记得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外国人名很复杂,文章的语言很通俗易懂,但是我总是觉得怀特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觉得他就是在简单叙述一些小事,但直到我把整本的书及书后面的附录我才发现这本书没有我一开始想的那么简单,而是有深刻的意义的。
用了两个多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人类社会学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我觉得作者也很细心,比如作者给他所深入的社区起名科那维尔,就是cornerville音译过来的,这个单词是“街角”和“小镇”的合成词,正好对应了书名《街角社会》,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细心与努力。
书中怀特写的是有关社会结构和社会人际活动的内容,但是我觉得我从中得到了许多方面的收获,有的有关学习有的有关生活,总之受益匪浅。
我首先被这本书所吸引的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作者能够真正的了解他所要研究的街角的各类人的内心的真实想法。
因为不管是谁,要想真正认识真实的科纳维尔,都必须对它的社会结构和行动模式有所把握,而想要了解这些,如果采用传统的调查方法的话,则很可能只是得到一系列数字信息而很难获得细微而深入的信息;如果采用非参与的观察,则很难获取社区中人们的信任,毕竟很少有人会对一个局外人敞开心扉。
所以参与观察法将是怀特最好的选择,正因为他与领袖多克的特殊关系,使得多克能够像作者敞开心扉的介绍有关于街角的一切。
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态度是无法被观察的,而必须从他的行为来推断。
由于行动可以直接被观察,并可以像其他科学数据一样被记录下来,所以通过研究一个人的行动来了解这个人,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了。
这种方法不仅提供了有关非正式群体关系的情况,而且为理解个人如何适应其所在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框架。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成功首先在于作者选择了一种正确的研究方法并且全身心的投入到这种研究中。
怀特:街角社会【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

怀特:街角社会【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献给:科纳维尔的街角青年们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
作者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不雅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不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不雅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结构及彼此作用方式的重要言论。
本书便是对这一不雅察过程,所获取资料及结构的翔实而生动的记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容简介本书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本书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
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2写作过程所谓经典社会学著作,往往是这样的:大名早就如雷贯耳,在推荐书单里总会碰到,甚至其中的结论你也常常引用??但你基本不会完整仔细地去阅读它。
这样对待《街角社会》,绝对是个遗憾,就像那些饱读爱情故事却不会恋爱的人一样遗憾。
很难再找出一篇比它更像小说的社会学博士论文了,“迷人”两个字可以印在书脊上。
为了完成这篇论文,怀特亲身去波士顿北区的意大利贫民区(科纳维尔)做蛊惑仔,并在帮派里混到了副老大的位置。
这样的经历使这本书生动、细致、雄辩而可信。
正如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走的不够近。
然而,这也不可避免地招来了那些持批判认知论的同行的反对:观察者参与其中,将会使被观察对象失去其客观性。
值得欣幸的是,怀特坚持他无需为他的品德或这本书的声誉辩护,反对者们也都没有质疑这本书的经典地位,并且它最终影响了社会学研究的批评标准。
怀特对科纳维尔的社会结构及组织文化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解剖,对保龄球和社会地位、议会与群体团结、群体忠诚与社会流动的讨论,着迷于分解后的细部观察,又不失于琐碎和狭隘。
而作者修订时增加的附录,《关于〈街角社会〉的成书过程》,对研究者的启迪意义更不亚于正文本身。
《街角社会》的最重要的价值和学术贡献,并不在于它对科纳维尔的社会结构和组织的描写,而在于它的成书过程,在于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研究方法。
正如在本书最后的附录中怀特所说的,正是对该书研究方法的讨论使这本书成为学界的经典之作,销量也跟着大增。
怀特很对我的胃口。
他看到的贫民窟,“只是城市里的一个地区,那里高度集中着低收入的人,他们住在破旧的房屋里,卫生和健康条件恶劣”,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社会学的定义”,但“正是这些状况导致了他对这一地区的研究,他认为确定人们在这种条件下如何生活是一个从实际观察中提出的问题”。
这本书在最初确实遇到了许多的阻力,也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最激烈的批评来自当时芝加哥城市研究学派的领导者路易斯.沃斯,最终是埃利弗斯.休斯出来打圆场,才使怀特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毕竟,怀特走过的学术道路是非常与众不同的。
他最初的研究动力并非来自要拿一个社会学博士学位,而是出于对人本身的关怀。
因此他的学术道路是从实地研究开始,之后才进行大量的专业文本阅读。
他自己显然有些得意于自己的不走寻常路,“对于我来说,幸运的是我在从事实地研究时对有关贫民区的社会学文献并不熟悉,正如我在刚开始研究时自认为是一名社会人类学家一样。
在芝加哥大学学习的那两年,我把自己埋在社会学的文献堆里,并认识到多数文献都是毫无价值、误人子弟的。
在我看来,如果要我在开始研究之前先清除这些垃圾,这对我完成眼前的任务是不利的。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此书出版几十年之后,关于其参与式研究方法和研究者伦理道德问题产生了更加广泛的讨论。
有的学者认为怀特的研究方法无科学性可言,还有的学者认为怀特的研究违背了伦理要求。
这就有意思了,这些讨论触碰到社会学、尤其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核心问题。
首先,作为参与者,怀特的关注点更多的在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惠关系是否平衡,但另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是怀特势必对被研究群体产生了影响。
既然如此,那他所研究的群体已经变了样子。
如同一个人类学家来到一个原始部落做调查,但是在他进入的同时,这个部落就已经不是它原本的样子了。
怎样衡量研究者本身作为参与者所造成的影响,是摆在每一个实地研究者面前的问题。
其次,作为研究者,应当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是实证主义的方法还是“后基础批评”的方法?在这里怀特试图将自己的研究作为定性与定量的综合。
怀特自己也认为主观与客观根本不能分的一清二楚。
他的方法中,既有对行为模式的定量分析,又有对个案分析的定性理解。
他试图以自己的研究在实证主义和格尔茨的理解方法之间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最后,既是参与者,又是研究者,在实地调查中常常发生角色冲突的体验,这对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种煎熬,这从怀特对研究过程的回忆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不得不面临两难的抉择。
在这里,主位观察与客位观察是交织在一起的,如同怀特所说,“我的解释与多克的解释常常混杂在一起”,如果“我”是代表客位的话,那么“多克”就是代表主位的。
这对进行实地观察的研究者来说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两难处境。
这些问题都是开放性的,并没有标准答案。
正是因为《街角社会》为后人留下了如此困难的问题,为思考留下了如此巨大的空间,所以才成为经典的吧。
这还真应该感谢怀特这位半路出家的社会学家,以及他的未经“垃圾”污染的经典著作。
《街角社会》是威廉·富特·怀特用了三年半时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科纳维尔进行实地研究的成果,是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所做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怀特从“街角青年和男大学生”“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家”两个方面,还原了真实的科纳维尔,怀特以人物为线索,将复杂的内容连缀起来,而后又对他所认识的科纳维尔的情况进行了总结。
在附录中,还十分难得地写出了“关于《街角社会》的成书过程”,介绍了怀特的经历和使用的方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附录二是怀特曾经帮助过的一个街角青年所作的演讲——“怀特对一个弱者的影响”[2]。
读完此书,着手写读书笔记时,我和另一个阅读此书的人达成一致看法:附录的阅读比前边正文的阅读更加利于读书笔记的写作,正文的内容如很多人所提及:像是一部小说。
人物角色复杂,我不得不边读边画出人物脉络图才能保证下一次阅读时不至于忘记了内容。
读完正文,尽管内容生动,并没有什么感觉,就像读完一部三流小说或者是看一部情节俗套的电影那样,看完就忘掉了。
但是附录的阅读却使我大受震撼,怀特的个人背景,各种准备工作,进入可科纳维尔的尝试以及渐渐融入科纳维尔作为“街角帮”一员展开调查,以及怀特在调查了18个月后才知道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等等。
如果说正文是关于意大利人贫民区的一部小说,附录一《关于<街角社会>的成书》就是怀特写作这本书的小说。
怀特对于小说的爱好可能是这本书以这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坦言道:我写得剧本和小说都是对我亲身经历或目睹的时间和情况加以小说化的说明[3]。
所以写作这本书,对于怀特来说,也是小说化的一部分。
近年来我国也出国很多这样质性研究的书目,像是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或者是吴飞的《浮生取义》,读起来同样生动。
也是走进一个社区并进行研究的案例。
在怀特印象中,贫民区是一些三层至五层的破旧楼房,里面挤满了住户,也就是说必须满足人口密集这个条件,而科纳维尔的每英亩居住人口多于这个城市的其他任何地区,所以怀特最终选择了科纳维尔。
当选择完研究地区制定研究计划的时,怀特颇受打击,怀特提到有益的忠告与无益的劝告一样,都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后来他也认识到,这对于他的研究的确是有用的。
怀特一开始想的通过一个家庭来展开并且画出社会结构图的方法在其调查中逐渐不合适,怀特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人们的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
CAPA那句名言是: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走得不够近;而怀特给出的回答则干脆是:走进,而不仅是走近[4]。
怀特进入科纳维尔并成为“街角帮”的一员经历的层层的尝试:从在雷加尔旅馆的忐忑,到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引见认识多克,再到住进诺顿街的阿尔·马丁尼家以及跟阿尔的爸爸学习意大利语。
最终,怀特终于融入诺顿街,建立了足够的私人关系,他也像多克和奇克一样,成为科纳维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他终于像一个地道的“古惑仔”一样了。
他投保龄球的功夫,甚至超过了土生土长的科纳维尔青年军。
而“保龄球”是群众游戏,“社会地位”才是各人目的。
通过切身观察“保龄球”诸类群体活动,怀特计量出了各角色之间“相互作用”的频率和效果发现了仅靠一般旁观几乎不可能识别的街角社会内部非正式等级结构与个人行动表现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龄球赛的积分所反映出的社会等级关系也怀特所始料未及的,因此,怀特常说,“我在实地呆了18个月以后才知道我的研究方向”——这个下文再说。
走进去尚且需要这么久的时间,远观又能指望有多少重大发现呢?怀特坦言道:从事实地研究是很紧张的。
当你还是一个局外人,总想知道人们是否会欢迎你的时候,心情最为紧张。
虽然你喜欢你的工作,但只要你在从事观察和访谈,你就要扮演一种角色,你就无法完全放松。
像是怀特第一次试着进入科纳维尔时,怀着几分惶恐,在雷加尔旅馆楼上的酒吧和娱乐厅四处观看,最终选中和在一起的一男两女搭讪时,其中的男人说,要把他扔到下楼去,于是怀特径直走下楼,怀特的第一次尝试可谓很失败。
所以怀特把自己的研究的开始定在1937年2月4日,也就是怀特和多克第一次见面的日子。
多克很聪明,立即明白怀特想要什么,并且保证只要怀特跟着自己,就可以了解到怀特想要知道的东西,并且还给怀特的工作开展提出几点注意事项。
事实证明,怀特的工作能顺利开展,跟多克的帮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使后来怀特有几项事情犯了当地的忌讳。
洛夫兰夫妇在其著作《社会情景分析》中,曾把实地研究适用的议题归纳为十种:1.Practice(实践);2.Episode(情节);3.Encounters(邂逅);4.Roles(角色);5.Relations(关系);6.Groups(群体);anizations(组织);8.Settlements(聚落);9.Social world(社会世界);10.Life styles or subculture(生活形态或亚文化)。
怀特正是认识到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深入性,并恰当地引入了这种研究方法,作为参与的观察者,以公开的身份参与到被研究群体中进行观察[5] 。
怀特把实地研究作得前所未有的彻底——他成为了研究对象的一份子。
怀特自己也承认道:“我起初是作为一个非参与的观察者。
随着我变得被社区所接受,我发现自己差点儿变成了一个非观察的参与者。
我有了科纳维尔的生活感受,但是这意味着我已经能够把我的科纳维尔朋友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是做理所当然。
”[6]不得不承认,怀特的这种实地的参与式研究风险较大,如果掌握不当的话,真正受当地的影响,或许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了其中一员,就真正难以发现其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