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教案(人民版选修3)

4.3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教案(人民版选修3)
4.3人类对和平的追求教案(人民版选修3)

4.3 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课程标准: 1.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

2.了解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

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

和意义。

重点: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反战运动。

难点: 对和平内涵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风雨兼程联合国

1.酝酿:

(1)背景:法西斯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昭示着创建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

平的重要性。

(2)过程:①1941年《大西洋宪章》最早提出该设想。后苏联也提出类似的想法。

②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订第一次正式使用“联合国”一词。

③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数十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会议,讨

论建立联合国的相关事宜。

2.成立:1945年6月,《联合国宪章》签署,同年10月24日生效、正式成立。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

(2)原则:①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不得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

②联合国安理会在一切实质性问题上,都遵守大国一致原则。

4.联合国的主要活动:

(1)联合国成立初期一度被美国所操纵,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改变了美国主导联合国的状况。

(2)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原子能委员会,探讨对原子能的控制。

(3)1960年,第15届联大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5)1978年,联合国决定成立裁军谈判委员会,这是裁军领域的可喜进展。

(6)198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防止核浩劫宣言》,对企图发动核战争的战争贩子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7)1988年,联合国维和部队因出色完成维和任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5.中国与联合国:

(1)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占据。

(3)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

1.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背景::①冷战的兴起导致国际形势十分紧张,战争的阴影威胁着世界和平。

②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进步人士的推动下。

(2)第一届:召开:1949年4月,在巴黎和布拉格两地同时举行。

宗旨:团结一切要求裁减军备、争取国际安全、禁止核武器以及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人,共同保卫世界和平。

结果:a.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文件,选出了常设委员会。

b.1950年3月,发表了关于禁止使用核武器的《斯德哥尔摩宣言》。

(3)第二届:召开:1950年11月,在波兰的华沙召开。

内容:a.通过了《告全世界人民的宣言》,要求停止朝鲜战争、禁止核武器和裁减军备。b.决定组成世界和平理事会进行经常活动。

影响:1951年2月,柏林会议通过了《要求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的宣言》,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签名运动。

2.《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背景: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引起一些科学家的不安。

(2)发表:1954年12月,英国数学家罗素发表题为《氢弹》的演说,之后草拟了

一份宣言,征求科学家的签名,爱因斯坦同意签名。这就是著名的《罗

素—爱因斯坦宣言》。

(3)内容:再次呼吁“学会用新的方式来思考”,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号召和

平使用科学技术,避免人类自身的灭亡。

(4)影响:①它表达了科学家们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②一些著名科学家定期举行集会,推动裁军和禁止使用核武器的事业,

对世界和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1.背景:美苏冷战使世界笼罩着战争的阴影,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表现:

(1)早期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①在美国威胁使用核武器的背景下,出现了三次大规模的和平签名运动。

②美苏日益加剧的军备竞赛和核试验,促成了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的发表,出现了一批固定的和平组织。

③1955年亚非新兴国家举行反战世界大会,呼吁裁减军备和核武器。

④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首脑和政府宣言》

和《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反战运动:先在大学校园掀起,波及社会各个阶层。

(3)20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反对美苏争霸和反对核竞赛为中心内

容的反战运动,并迅速遍及全球。

3.影响:

(1)牵制了美苏军备竞赛,特别是美苏之间的核军备竞赛。

(2)使和平观念深入人心,强化了人们的反战意识。

(3)壮大了世界保卫和平的力量,抑制了局部战争的扩大和升级。

四、人们心目中的和平

1.背景:

(1)二战后,各国人民在反对各种战争的同时,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在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严重阻碍着全人类的发展。

(3)美国一手主导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抑制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使它们仍处于受剥削、受压榨的地位。

2.斗争:(1)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石油武器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

(2)签订《海洋法公约》,捍卫国家海洋资源。

(3)加强南南合作,进行南北对话。

(4)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3.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垄断,削弱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维护了世界和平。

五、联合国在不同时期的作用

1.战后初期: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是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但苏联受战争破坏严重,在对外关系上,苏联主要关心二战的成果。因此,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使联合国成为受它操纵和控制的表决机器。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出兵朝鲜,就是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的典型事例。2.美苏争霸期间: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美、苏两国进行政治斗争和政治交易的场所,两个超级大国都企图利用联合国推行强权政治。

3.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一大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美、苏很难继续任意操纵联合国的活动,表明联合国已不再是美苏争霸的工具,它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二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1.原因:

(1)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浩劫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核武器阴影的笼罩,严重威胁人类文明和生存。

(3)美苏冷战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军备竞赛的升级,造成世界不得安宁。

(4)越南等局部战争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地区和世界和平,给交战双方带来痛苦。

(5)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进步人士的推动。

2.特点:

(1)在内容上:由于核武器的出现,构成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因此反战运

动多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2)在范围上:反战运动参与阶层广泛,遍及世界各大洲。

(3)在组织上:越来越多有组织的运动,逐渐由分散走向统一,国内运动走向

跨国运动。

3.意义:

(1)二战后的反战和平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对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对制止战争,特别是制止世界大战,限制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国政府及朝野政党的政策制定。

(4)反战运动教育和动员了广大民众,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利于提高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基础。

化学选修3第三章测试题

髙二化学选修3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 A.可溶于水 B.具有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态能导电 2.只有阳离子而没有阴离子的晶体是 ( )。 A .金属晶体 B .原子晶体 C .离子晶体 D .分子晶体 3.下列化学式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是( ) A .NaOH B .SiO 2 C .Fe D .C 3H 8 4.下列各组物质各自形成晶体后均属于分子晶体的化合物是( ) A.NH 3、HD 、C 3H 8 B.SiO 2 、CO 2 、H 2SO 4 C .SO 2、PCl 5、AlCl 3 D.H 2O 、NaCl 、Si 3N 4 5.只需克服范德华力就能气化的是( ) A .液态二氧化硫 B .液态氨 C .液态氟化氢 D .水 6.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 A .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 水结冰成体积膨胀,密度减少 C .CH 4、SiH 4、GeH 4、SnH 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升高 D .HF 、HCI 、HBr 、HI 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7.下列各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其中能组成化学式为XY 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A.6和8 B.16和8 C .12和17 D.11和16 8.下列各组物质,化学键和晶体类型都相同的是( ) A.金刚石和CO 2 B.NaBr 和HBr C .CH 4和H 2O D.Cu 和KCl 9.下列判断错误.. 的是 A .沸点:333NH PH AsH >> B .熔点:344Si N NaCl SiI >> C .酸性:42434HClO H SO H PO >> C .碱性:()()3NaOH Mg OH Al OH 2>> 10.若金属铜的晶胞是一个"面心立方体",则金属铜平均每个晶胞占有的铜原子及配位数分别是( ) A.4 12 B.6 12 C.8 8 D.8 12 11.在30gSiO 2晶体中含有Si 一O 键的物质的量为( ) A.1mol B.1.5mol C.2mol D.2.5mol 12.下列有关离子晶体的数据大小比较不正确的是( )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 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 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 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 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 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 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 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 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 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a. 原子符号: zx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 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32 86第七周期 26118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8、9、10纵行 罗马数字:i iiiii ivv vi vii viii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 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 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质量数: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性质》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性质》word教 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定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确实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定。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如何明白得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如何明白得电负性概念; (3)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显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看、摸索、讨论。一样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如何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如何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

成方法,讨论、研究判定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因此差不多上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CO2、BF3、CCl4。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3、H2O。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一样规律: 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如:HCl、HF、HBr 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O2、H2、P4、C60。 c.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 d.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子,一样是非极性分子。 反思与评判: 组织完成“摸索与交流”。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章教学设计

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章教学设计 东莞市第一中学刘国强 一、本章教材体现的课标内容 1、主题: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了解晶胞的概念,会计算晶胞中原子占有个数,并由此推导出晶体的化学式。 2、主题: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3、主题:第三节金属晶体 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知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的区别。 4、主题:第四节离子晶体 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知道离子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的区别。 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二、本章教材整体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知识是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以及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的,是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知识的延伸和提高;本单元知识围绕晶体作了详尽的介绍,晶体与玻璃体的不同,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离子晶体,从构成晶体的微粒、晶胞、微粒间的作用力,熔沸点比较等物理性质做了比较,结合许多彩图及详尽的事例,对四大晶体做了阐述;同时,本单元结合数学立体几何知识,充分认识和挖掘典型晶胞的结构,去形象、直观地认识四种晶体,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应多联系生活中的晶体化学,去感受生活中的晶体美,去感受环境生命科学、材料中的晶体知识。 “本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晶体结构和性质,作为本书的结尾章,与前两章一起构成“原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位一体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结合前两章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结构知识,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认识物质的结构及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体系 本单元知识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节简单介绍晶体的常识,区别晶体与非晶体,认识什么是晶胞:第二部分分为三节内容,第二节“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分别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及晶体特性,在陈述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时,以干冰为例,介绍了如果分子晶体中分子问作用力只是范德华力时,分子晶体具有分子密堆积特征;同时,教科书以冰为例,介绍了冰晶体里由于存在氢键而使冰晶体的结构具有其特殊性。在第三节“金属晶体”中,首先从“电子气理论”介绍了金属键及金属晶体的特性,然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了金属晶体的四种基本堆积模式。在第四节“离子晶体”中,由于学生已学过离子键的概念,教科书直接给出了NaCl和CsCl两种典型离子晶体的晶胞,然后通过“科学探究”讨论了NaCl和CsCl两种晶体的结构;教科书还通过例子重点讨论了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几何因素和电荷因素,而对键性因素不作要求。晶格能是反映离子晶体中离子键强弱的重要数据,教科书通过表格形式列举了某些离子晶体的晶格能,以及晶格能的大小与离子晶体的性质的关系。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3人类对和平的追求练习人民版选修3

三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联合国”一词首次出现于( ) A.《大西洋宪章》中 B.《联合国家宣言》中 C.《联合国宪章》中 D.《告世界人民书》中 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正式使用“联合国”一词。 2.1971年11月8日,周恩来再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左上角写着“The Chinese Are Coming”(意为“中国人来了”)。这里的“中国人来了”依据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 A.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尼克松访问中国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美国 1971年”这个时间,四个选项中发生于1971年的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A项符合题意。 3.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会议通过了《告全世界人民的宣言》,并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故C项符合题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 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的,A项错误;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排除B项;D项出现 于两极格局瓦解后。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反战和平运动首先由青年学生拉开序幕,这是因为( ) A.青年学生思想活跃 B.美国青年民主意识强 C.战争对青年的危害更直接 D.美国青年是和平运动的先锋 5.观察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矗立在联合国总部门前的雕塑 (1)两座雕塑应冠以什么名称?其寓意分别是什么? (2)两座雕塑反映出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 铸剑为犁、弯曲的手枪(打结的枪管)。铸剑为犁象征人类要求终结战争,把危害人类的武器变为创造的工具,以造福人类。弯曲的手枪象征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2)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 二、能力提升 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力、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教科版】2018-2019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8.2《人类对平等的追求》教案

8.2 人类对平等的追求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平等的真谛,知道尊重和帮助弱势群体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了解平等的含义,培养维护平等权利的社会责任意识。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所采取的措施。正确认识我国在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状况,从而造成的不平等、不公平问题在一段时期内依然存在。 2.能力目标 培养自身的平等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信念,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3.知识目标 懂得社会公平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掌握我国实行允许和鼓励一份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共同富裕的富民政策。 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人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 教师准备: 1.收集中国近现代史有关太平天国、百日维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等内容。 2. 准备杭州图书馆的“图片故事”。 3.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进行的探索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运动。 2.查阅资料,分组制作PPT,课上展示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实现此目标后中国的面貌。 活动一:我来讲故事 【学生活动】讲一讲你所知道的中国近现代史上我国人民追求平等的历程,并谈一谈你的感悟和体会。(分组提前准备,每组派代表讲述一个)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讲述和所谈感悟,我们认识到在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道路上,无论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只有具备了先进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广泛群众基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建立了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知识要点: 一、焓变(△h)反应热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焓变(△h)决定。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放热反应△0 吸热反应△h 0 焓变(△h)单位:kj/mol 二、热化学方程式 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时应注意: 1.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2.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用括号注明它们在反应时的状态。 3.各物质前的系数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单位kj/mol中每摩尔指的是每摩尔反应体系,非每摩尔某物质,其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5.对于可逆反应中的△h指的是正向完全进行时的焓变。 三、燃烧热 定义: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 注意点:1.测定条件:25℃、101kpa,非标况。 2.量:纯物质1mol 3.最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co2,h→h2o(l) 书写燃烧热化学方程式应以燃烧1mol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四、中和热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 (aq) == h2o(l) △h= -57.3kj/mol 实验:中和热的测定见课本第4~5页 思考:1.环形玻璃棒的作用 2.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 第1页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五、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 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假设反应体系的始态为s,终态为l,若s→l,△h﹤0;则l→s,△h﹥0。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代表物质的量 也不相同 d.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a.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一样稳定 d.无法判断 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历史教案人民版选修3 专题4 3、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清单一维护战后和平的新国际组织 风雨兼程联合国 1.联合国的成立 (1)背景: ①法西斯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反法西斯国家日益感到必须要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来维护世界和平。 ②1942年在中、苏、美、英等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联合国一词。 (2)成立: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签署并于10月24日生效,联合国正式 成立。 2.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 (2)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不得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另外,联合国安理会在一切实质性问题上,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3.联合国的主要活动 (1)联合国成立初期一度被美国所操纵,但五六十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改变了美国操纵

联合国的状况。 (2)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原子能委员会,讨论对原子能的控制。 (3)1960年,第15届联大通过《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5)1978年,召开第一次裁军特别联大,成立裁军谈判委员会,裁军领域出现可喜进展。 (6)1981年,通过《关于防止核浩劫宣言》,对企图发动核战争的战争贩子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7)在多国派遣维和部队,执行维和任务。 4.中国与联合国 (1)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当局占据。 (3)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深化认知] 联合国制定和通过的一系列国际法从法律效力角度而言都为软法,不具有司法强制力。一般来说,国际组织就其地位而言,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力机构,而是国家间协议的常设机构,因此才会有联合国在协调冲突各方矛盾时的艰难无力和超级大国轻视联合国地位等情况的发生,这正是联合国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地方。 1.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1)背景:冷战的兴起导致国际局势十分紧张,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2)主要活动: ①1949年,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通过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宣言》《告世界人民书》等。 ②1950年,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发表了关于禁止使用核武器的《斯德哥尔摩宣言》。 ③1950年11月,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通过了《告全世界人民的宣言》,并决定组成世界和平理事会。 ④1951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了《要求五大国(中、苏、英、美、法)缔结和平公约的宣言》。 2.《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1)发表:1954年12月,英国数学家罗素发表题为《氢弹》的演说,之后草拟了一份宣言,征集科学家的签名,爱因斯坦在去世前留言,同意在宣言上签名。 (2)内容:再次呼吁“学会用新的方式来思考”,用和平方法解决争端,号召和平使用科学技术,避免人类自身的灭亡。 (3)影响:它表达了科学家们反对核战争和呼吁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对世界和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 教学目标 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4.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水的结冰、气体的液化,讨论、交流。 [结论] 表明分子间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且这种分子间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 [思考与讨论] 仔细观察教科书中表2-4,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思考与交流] 完成“学与问”,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过渡] 你是否知道,常见的物质中,水是熔、沸点较高的液体之一?冰的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为了解释水的这些奇特性质,人们提出了氢键的概念。 [阅读、思考与归纳] 学生阅读“三、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思考,归纳氢键的概念、本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小结] 氢键是除范德华力之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存在大大加强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点教高。 [讲解] 氢键不仅存在于分子之间,还存在于分子之内。 一个分子的X-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如图2-34 一个分子的X-H键与它的内部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内氢键,如图2-33 [阅读资料卡片] 总结、归纳含有氢键的物质,了解各氢键的键能、键长。

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案

道德与法治八下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 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第二课时公平正义的守护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公平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面对不公平现象,能够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 2.认识到制度对于公平的重要性。 3.认识到守护正义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讲究智慧;认识到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 4.树立公平正义观念,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教学重点: 理解坚守公平的原因以及如何坚守公平。 教学难点: 知道如何守护正义以及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同学们,视频中一系列司法制度改革是为了什么? 二).自学解惑: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06—112页内容,找出书中相关知识点,并作上记号,完成下列问题: 1.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的方式和手段,谋求的公平,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尽我们所能。 2. 是公民的基本德性。 3. 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 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 5、请你介绍一个正直正义的人并简要描述他的事迹。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有正义感的人其实就是正直的人,他们立身做人堂堂正正,立得正行得稳,爱憎分明,正气凛然,正大光明,无私无畏。 ( 1 )维护正义,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我们应如何树立正义感,自觉抵制非正义行为? ( 2 )有人说:“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四)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探究一】坚守公平 活动一个人维护公平 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107“中学生在学校如何坚守公平”为主题的讨论会,探究: 你认为维护公平应如何做? 小结:(1)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活动二制度保障公平 你知道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哪些保障公平的政策或制度吗?这些制度有什么作用?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律援助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等。 我国这些相关制度和政策体现了正义,也正是这些正义的制度维护了社会的 公平。 小结: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探究二】守护正义 活动三个人守护正义 学生阅读分享教材P109三位出租车司机的事例,探究: 1.评价三名司机的行为,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当我们自己或他人身处险境需要帮助时,你知道常用的电话号码有哪些吗? 小结: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活动四司法维护正义 我国司法制度规定,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1)、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的; (2)、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4)、与本案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有夫妻、父母、子女或者同胞兄弟姐妹关系的; (5)、本人与本案当事人之间存在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制定审判员回避制度? 小结: (1) 司法维护正义。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我们爱和平》重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十课《我们爱和平》 重点练习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4分) 1、我们热爱______,但______从未远离。 2、20世纪前50年发生过_____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______。 3、战争是一面______,能够让人们认识到______的______。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仍然很不平静。此起彼伏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让人们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断面临______。 5、战争不仅给人们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______、___________等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6、和平是当前国际社会的________,局部战争的频率和规模均呈______趋势。______来之不易,值得___________。 7、国家_____神圣不可侵犯。 8、国家不分_____、强弱、_____,在国际上都有_____的地位、_____和义务。 9、国家之间应当互相______彼此的_____、______和_______。 10、中国始终坚持走_________道路,坚定奉行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政策。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战争能比和平为各国带来更大的利益。() 2、强国、大国在国际上应当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 4、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和平只是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期盼。() 6、当今世界很不和平,战争是主流。() 7、中国是世界上维护和平的最重要力量。() 8、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和平终将取代战争。() 9、当今世界,世界大战将很快又要发生。() 10、为了避免战争的波及,中国应该紧闭国门,不再与其他国家来往。() 三、简答题。(共14分) 1、请你说一说以下图片的寓意(4分)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三章 第三节

第三节金属晶体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辨识常见的金属晶体,能从微观角度分析金属晶体中的构成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利用金属晶体的通性推导晶体类型,从而理解金属晶体中各微粒之间的作用,并能用均摊法分析其晶胞结构。3.了解混合晶体——石墨的结构与性质。 一、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1.金属键 (1)概念: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实质: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巨分子”。 (3)特征: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2.金属晶体 (1)金属晶体 通过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形成的晶体,叫做金属晶体。 (2)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性质

(1)金属单质和合金都属于金属晶体。 (2)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阳离子,但没有阴离子。 (3)金属导电的微粒是自由电子,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微粒是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前者导电过程中不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后者导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为化学变化。因而,二者导电的本质不同。 例

1下列关于金属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这两种带异性电荷的微粒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其实质与离子键类似,也是一种电性作用 B.金属键可以看作是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所以与共价键类似,也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C.金属键是带异性电荷的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故金属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D.构成金属键的自由电子在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中做自由运动 答案 B 解析从基本构成微粒的性质看,金属键与离子键的实质类似,都属于电性作用,特征都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自由电子是由金属原子提供的,并且在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内运动,为整个金属的所有阳离子所共有,从这个角度看,金属键与共价键有类似之处,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如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构与性质全套教案定稿版

高中化学选修三晶体结 构与性质全套教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 2、黄色的硫磺; 3、紫黑色的碘; 4、高锰酸钾 [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投影]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板书]: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 [板书]: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过程。 [设问]: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你能列举哪些? [板书]:2、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 (1)熔融态物质凝固; (2)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3)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投影图片]: 1、从熔融态结晶出来的硫晶体; 2、凝华得到的碘晶体;

部编版(2016)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第二课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案

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推动和平与发展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积极的心态去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 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初步培养学生树立和平与发展的意识。 2.能力: (1)能够用国际视野了解战争带来的影响; (2)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当今社会。 3.知识: (1)明确和平来之不易,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 (2)知道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趋严重。 【教学重点】 (1)推动和平与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树立和平与发展的意识。 (2)了解和感受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千百年来,不同肤色、族群的人们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先进,从野蛮走向文明。在发展的过租中,人类遇到过各种闲难、挫折,甚至灾难,但从未停止携手共进的脚步;人类之间有过矛盾、冲突,甚至战争,但从未放弃对和平的追求。 人类的命运彼此相依,未来需要共同守望。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推动和平与发展”。二、新课讲授

(一)维护世界和平 1.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和平的生活习以为常。但回顾历史,战争让人类付出了惨重代价,给人类带来的伤痛难以愈合。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战争,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共有五十多个国家参与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正是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战下,反法西斯战争最终采取得胜利。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饱受战争之苦的各国人民看到战火后的满目疮痍、生灵涂炭,看到人们在战争中失去家园、流离失所,也看到核武器的使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深深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追求和平日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4.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致力于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争端。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派驻维和部队;签署核不扩散条约……人类运用多种方式维护和平,为实现和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世界上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壮大,和平成为时代的主题。 5.当前,世界整体上维持和平的态势,但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威胁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 6.其中,恐怖主义日益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恐怖主义违背人类的道义和规则,严重威胁普通民众的生命安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背道而驰。 7.驱散战争的阴影、维护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探究与分享:你可知道,是谁在为我们守卫着和平?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 1.消除贫困,让人们都过上繁荣和充实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诸多因素导致贫困的国家越来越贫穷。 3.最不发达国家深受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 4.面对问题,世界各国积极运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5.人类社会对于发展的追求没有止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发展目标,并转化为共同的意识和行动。各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三章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获得晶体的几种途径 (2)理解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3)初步学会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4)掌握晶体和晶胞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晶体的特点和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确定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数的方法 四、教学用品 晶胞实物模型、2铁架台、酒精灯、蒸发皿、圆底烧瓶、碘、水、多媒体等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视频投影]雪花放大后的形状、烟水晶、石膏、毒砂、绿柱石、云母等晶体实物(并配以相应的解说,给学生了解到这些固态物质都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教师讲述]我们就将这些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之为晶体,而另一些没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之为非晶体。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设计意图:课前请同学收集身边的固态物质,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分组交流讨论,最后进行分类,并在课堂上汇报。这样从学生身边的固体入手,直观、简洁地引入课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探究活动一:探究晶体的特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的特点之一:自范性 [过渡]晶体和非晶体在本质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教师讲述](展示实物)大家看我手上的两件美丽的饰品——玛瑙耳坠和水晶项链,从外表看,两种饰品材质一样吗?(不一样)但是大家知道吗,其实她们都取材于天然水晶球。(学生疑惑)大家一定觉得意外,不过大家看完下面一段短片后,一定就不会觉得意外了。 [视频投影]玛瑙和水晶的形成过程的录像(配以相应的解说) [教师提问]我们了解到水晶的天然规则几何外形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形成的) [教师讲述]化学上把这种自发地形成规则几何外形的性质称之为自范性。但我们也发现玛瑙没有像水晶那样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冷却速度不同) [教师讲述]也就是说晶体的自范性是有条件的,是什么呢? [幻灯投影]自范性的概念及自范性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材料,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知:紧扣视频设计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对晶体形成过程中的“自范性”和“自范性条件”这两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轻松地掌握。(2)晶体的形成途径 [教师讲述]天然水晶球是由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凝固后得到的晶体,这是得到晶体的一种途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自由平等的追求》

第2课时自由平等的追求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如何珍视自由和如何践行平等 能力目标理解依法行使权利的意义,能够自觉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平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自由和平等,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平等观,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共同构建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教学难点: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年级学生田某经常上学迟到,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督促他,他却说:“什么时间上学、做不做作业是我的自由。”田某有时抽烟喝酒,强行向同学索要财物,老师批评教育他,他振振有词:“这是我在校外的活动,是我的自由。” 问题:结合田某的言行,说说自由与法律的关系。 提示:田某的言行是错误的,是对自由的错误认识。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也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行使自由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珍视自由 活动一:活动讲法 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知识讲座《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识讲座 1.思考: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有什么意义? 提示:让人们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更加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活动二:探究守法与违法 图一图二

图三图四 2.思考:上述图片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活动三:材料分析 日前,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接到市民举报,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很多骑行爱好者不但频繁闯红灯,更是成群结队的在机动车道上快速骑行,俨然把公路当成了赛车场。交警随机调取了2017年7月12日到17日多个路口卡口监控,这群骑行者都是从早上5时30分集体出发,一路旁若无人的狂野骑行,见灯就闯,路过的机动车只能纷纷避让。 3.思考:骑行爱好者的做法为什么不对? 4.教师讲述:作为公民,应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5.归纳总结: 珍视自由 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目标导学二:践行平等 活动四:故事展现 (阅读教材第97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1.思考:陈云的言行对于我们践行平等有什么教育意义? 提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2.教师讲解: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特权是平等的大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然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侵犯,任何践踏法律的行为必将受到制裁和惩罚。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活动五:支教活动显平等 2017年5月27日上午,中国平安在其位于北京市房山的希望小学启动2017支教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