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 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_.

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 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 x2+bx+c=0(a≠0)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2练习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 (2) x2=4 (3) 3x2—=0 (4) x2—4=(x+2) 2(5) a x2+bx+c=0

四、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 x2+bx+c=0(a≠0)•和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的概念及其它们的运用.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34习题22.1 1(2)(4)(6)、2.

22.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根据题意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会判定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及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出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列式求解;由解给出根的概念;再由根的概念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根.同时应用以上的几个知识点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2.•难点关键: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前面有关“执竿进屋"的问题中,我们列得方程x2—8x+20=0

列表:

问题2

列表:

老师点评(略)

二、探索新知

提问:(1)问题1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问题2•中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是多少?

(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其它解吗?

老师点评:(1)问题1中x=2与x=10是x2—8x+20=0的解,问题2中,x=4是x2+7x-44=0的解。(2)如果抛开实际问题,问题2中还有x=—11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回过头来看:x2—8x+20=0有两个根,一个是2,另一个是10,都满足题意;但是,问题2中的x=-11的根不满足题意.因此,由实际问题列出方程并解得的根,并不一定是实际问题的根,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实是实际问题的解.

例1.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根?

—4,-3,—2,-1,0,1,2,3,4.

分析: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其代入等式,使等式两边相等即可.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方程的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两根.

例2。若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 x2+bx+c=0(a≠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2007(a+b+c)的值

练习: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1) x2+x+a 2-1=0的一个根为0,则求a的值

点拨:如果一个数是方程的根,那么把该数代入方程,一定能使左右两边相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常用到,同学们要深刻理解。

例3.你能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求出下列方程的根吗?

(1)x2-64=0 (2)3x2—6=0 (3)x2—3x=0

分析:要求出方程的根,就是要求出满足等式的数,可用直接观察结合平方根的意义.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3思考题练习1、2.

四、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概念;

(2)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3)要会用一些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夹逼"方法; 平方根的意义)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34复习巩固3、4 综合运用5、6、7 拓广探索8、9.

22。2。1 直接开平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 ≥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__)2.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解方程:(1)(2x—1) 2=5 (2)x 2+6x+9=2 (3)x 2—2x+4=—1

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解:(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6练习.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45复习巩固1、2.

22。2。2 配方法

教学内容

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

种形式的解题步骤.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2.•难点与关键: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或mx+n=±(p≥0).

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2: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 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 (x+3)2=•25 •降次→x+3=±5 即 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使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m,常为8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0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8讨论改为课堂练习,并说明理由.

教材P39练习1 2.(1)、(2).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45复习巩固2.3(1)(2)

22.2。3 公式法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2.难点与关键: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 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二次方程有效,不

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

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 x2-7x+3 =0 (2)a x2+bx+3=0

(3)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 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x2=(这个方程一定有解吗?什么情况下有解?)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 x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x=—

配方,得:x2+x+()2=-+()2

即(x+)2=

∵4a2>0,4a2>0,当b2—4ac≥0时≥0

∴(x+)2=()2

直接开平方,得:x+=±即x=

∴x1=,x2=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 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将a、b、c代入式子x=就得到方程的根.(公式所出现的运算,恰好包括了所学过的六中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这体现了公式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公式的理解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x—1=0 (2)x2+1.5=—3x (3) x2—x+ =0 (4)4x2—3x+2=0

分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应把它化为一般形式,然后代入公式即可.

补:(5)(x—2)(3x—5)=0

三、巩固练习

教材P42练习1.(1)、(3)、(5)或(2) 、(4)、(6)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求根公式的概念及其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1)将所给的方程变成一般形式,注意移项要变号,尽量让

a>0.2)找出系数a,b,c,注意各项的系数包括符号。3)计算b2—4ac,若结果为负数,方程无解,4)若结果为非负数,代入求根公式,算出结果.

(4)初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45复习巩固4.

22。2。5 因式分解法

教学内容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和探寻用更简单的方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因式分解法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难点与关键:让学生通过比较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方法感悟用因式分解法使解题简便.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2x2+x=0(用配方法)(2)3x2+6x=0(用公式法)

老师点评:(1)配方法将方程两边同除以2后,x前面的系数应为,的一半应为,因此,应加上()2,同时减去()2.(2)直接用公式求解.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口答下面各题.

(老师提问)(1)上面两个方程中有没有常数项?

(2)等式左边的各项有没有共同因式?

(学生先答,老师解答)上面两个方程中都没有常数项;左边都可以因式分解:

因此,上面两个方程都可以写成:

(1)x(2x+1)=0 (2)3x(x+2)=0

因为两个因式乘积要等于0,至少其中一个因式要等于0,也就是(1)x=0或2x+1=0,所以x1=0,x2=—.

(2)3x=0或x+2=0,所以x1=0,x2=—2.(以上解法是如何实现降次的?)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方程中,其解法都不是用开平方降次,而是先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式分别等于0,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例1.解方程

(1)10x—4。9 x2=0 (2)x(x—2)+x—2 =0 (3)5x2-2x-=x2-2x+

(4)(x—1)2=(3—2x)2思考:使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什么?

解:略(方程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乘积.)

练习:1.下面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正确的是().

A.(x-3)(x-5)=10×2,∴x—3=10,x-5=2,∴x1=13,x2=7

B.(2—5x)+(5x—2)2=0,∴(5x-2)(5x-3)=0,∴x1=,x2=

C.(x+2)2+4x=0,∴x1=2,x2=—2

D.x2=x 两边同除以x,得x=1

三、巩固练习

教材P45练习1、2.

例2.已知9a2-4b2=0,求代数式的值.

分析:要求的值,首先要对它进行化简,然后从已知条件入手,求出a与b的关系后代入,但也可以直接代入,因计算量比较大,比较容易发生错误.

解:原式=

∵9a2—4b2=0

∴(3a+2b)(3a-2b)=0

3a+2b=0或3a—2b=0,

a=-b或a=b

当a=—b时,原式=-=3

当a=b时,原式=—3.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要掌握:

(1)用因式分解法,即用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等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

(2)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五、布置作业

教材P46复习巩固5 综合运用8、10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复习课

教学内容习题课

教学目标

能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方法以及各种解法的要点.会根据不同的方程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是解题过程简单合理,通过揭示各种解法的本质联系,渗透降次化归的思想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会根据不同的方程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是解题过程简单合理.

2.难点:通过揭示各种解法的本质联系,渗透降次化归的思想。

教学过程

1.用不同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 x2-5x-2=0(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发)

教师点评:三种不同的解法体现了同样的解题思路—-把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2把下列方程的最简洁法选填在括号内。

(A)直接开平方法(B)配方法(C)公式法 (D)因式分解法

(1)7x—3=2 x2()(2)4(9x—1)2=25 ()(3)(x+2)(x-1)=20 ()

(4)4x2+7x=2 ()(5)2(0。2t+3)2-12。5=0 ( )(6) x2+2x—4=0 ()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一般为因式分解法、公式法,若没有特殊说明一般不采用配方法.

其中,公式法是一般方法,适用于解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是特殊方法,在解符合方程左边易因式分解,右边为0的特点的一元二次方程时,非常简便。

3.将下列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在选择恰当的方法求解.

(1)3x2=x+4 (2)(2x+1)(4x—2)=(2x—1) 2+2 (3)(x+3)(x—4)=-6(4)(x+1) 2—2(x—1)2=6x-5 说明: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技能,而节能为揭发的选择提供基础。

4。阅读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为解方程(x2-1)2—5(x2—1)2+4=0,我们可以视(x2-1)为一个整体,然后设x2-1=y,原方程可化为y2—5y+4=0①。解得y1=1,y2=4。当y1=1时,x2—1=1即x2=2,x=±.当y2=4时,x2-1=4即x2=5, x=±√5。原方程的解为x1= ,x2=- ,x3=√5,

x4=-√5

解答问题:(1)填空:在由原方程得到①的过程中利用_______法,达到了降次的目的,体现_______的数学思想.(2)解方程x4—x2—6=0。

5。小结(1)说说你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

(消元、降次、化归的思想)

(2)三种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①降次,即它的解题的基本思想是:将二次方程化为一次方程,即降次.

②公式法是由配方法推导而得到.

③配方法、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适用于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区别:①配方法要先配方,再开方求根.

②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求根.

③因式分解法要使方程一边为两个一次因式相乘,另一边为0,•再分别使各一次因式等于0.

作业P58复习题22 1。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

教学内容

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2.难点与关键: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问题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出未知数. ③找等量关系。④列方程,⑤解方程,⑥答。

二、探索新知

上面这道题大家都做得很好,这是一种利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数量关系建立的数学模型,那么还有没有利用其它形式,也就是利用我们前面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解应用题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1第一轮传染1+x第二轮传染后1+x+x(1+x)

解: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则第一轮后共有人患了流感,第二轮后共有人患了流感.

列方程得 1+x+x(x+1)=121

x2+2x—120=0

解方程,得x1=-12, x2=10

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x=10

答: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121+121×10=1331)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你对类似的传播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新的认识吗?

(后一轮被传染的人数前一轮患病人数的x倍)烈已于

四.巩固练习.

1。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

解:设每个支干长出x个小分支,

则1+x+x。x=91即x2+x—90=0 解得x1=9,x2=-10(不合题意,舍去)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2。要组织一场篮球联赛,每两队之间都赛2场,计划安排90场比赛,应邀请多少个球队参加比赛?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利用“倍数关系"建立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方法解它.

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审(2)设(3)列(4)解(5)验—-检验方

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将不符合题意的解舍去.(6)答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8 复习题22 6 .P34 7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2)

教学内容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

教学目标

掌握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如何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

2.难点与关键:解决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的公式a(1±x)n=b,其中a是原有量,x增长(或降低)率,n 为增长(或降低)的次数,b为增长(或降低)后的量.

教学过程

探究2两年前生产 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5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 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

分析: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5000-3000)÷2=1000(元)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为 (6000—3600)÷2=1200(元)

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额较大.但是,年平均下降额(元)不等同于年平均下降率

解:设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为x,则一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5000(1—x)元,两年后甲种药品成本为 5000(1—x)2 元,依题意得

5000(1—x)2=3000

解方程,得

答:甲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约为22。5%。

算一算:乙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是多少?比较:两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

(22。5%,相同)

思考:经过计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一定也较大吗?应怎样全面地比较对象的变化状况?

(经过计算,成本下降额较大的药品,它的成本下降率不一定较大,应比较降前及降后的价格。)

小结:类似地这种增长率的问题在实际生活普遍存在,有一定的模式

若平均增长(或降低)百分率为x,增长(或降低)前的是a,增长(或降低)n次后的量是b,则它们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a(1±x)n=b(中增长取+,降低取-)

二巩固练习

(1)某林场现有木材a立方米,预计在今后两年内年平均增长p%,那么两年后该林场有木材多少立方米?

(2)某化工厂今年一月份生产化工原料15万吨,通过优化管理,产量逐年上升,第一季度共生产化工原料60万吨,设二、三月份平均增长的百分率相同,均为x,可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

(3)公司2001年的各项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一月、•二月、三月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相同,求这个增长率.

4. 某种细菌,一个细菌经过两轮繁殖后,共有256个细菌,每轮繁殖中平均一个细菌繁殖了多少个细菌?三应用拓展

例2.某人将2000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

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00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00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00x·80%,其它依此类推.

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

则:1000+2000x·80%+(1000+2000x·8%)x·80%=1320

整理,得:1280x2+800x+1600x=320,即8x2+15x-2=0

解得:x1=—2(不符,舍去),x2==0。125=12.5%

答:所求的年利率是12.5%.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增长率与降低率问题

五作业 1。 P53—7 P58-8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

教学内容

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提问的方法复习几种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来引入新课,解决新课中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与关键: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二)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解决“平均增长(下降)率问题”,现在,我们要学习解决“面积、体积问题。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2.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又是什么?

3.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4.菱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6.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点评)

二、探索新知

现在,我们根据刚才所复习的面积公式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某林场计划修一条长750m,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渠道,断面面积为1.6m2,•上口宽比渠深多2m,渠底比渠深多0。4m.

(1)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宽各是多少?

(2)如果计划每天挖土48m3,需要多少天才能把这条渠道挖完?

分析:因为渠深最小,为了便于计算,不妨设渠深为xm,则上口宽为x+2,•渠底为x+0。4,那么,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便可建模.

解:(1)设渠深为xm

则渠底为(x+0。4)m,上口宽为(x+2)m

依题意,得:(x+2+x+0。4)x=1。6

整理,得:5x2+6x—8=0

解得:x1==0.8m,x2=—2(舍)

∴上口宽为2.8m,渠底为1.2m.

(2)=25天

答: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深各是2。8m和1。2m;需要25天才能挖完渠道.

学生活动:例2.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思考: (1)本体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老师点评:依据题意知: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等于封面的长宽之比=9:7,•由此可以判定: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则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依题意,得:中央矩形的长为(27-18x)cm,宽为(21-14x)cm.

因为四周的彩色边衬所点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则中央矩形的面积是封面面积的.

所以(27—18x)(21—14x)=×27×21

整理,得:16x2-48x+9=0

解方程,得:x=,

x1≈2.8cm,x2≈0.2

所以:9x1=25。2cm(舍去),9x2=1。8cm,7x2=1。4cm

因此,上下边衬的宽均为1.8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1.4cm.

分析:这本书的长宽之比是9:7,依题知正中央的矩形两边之比也为9:7

解法二:设正中央的矩形两边分别为9xcm,7xcm。依题意得

解方程,得:

故上下边衬的宽度为:

左右边衬的宽度为:

思考: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53综合运用5、6 拓广探索全部.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4)

教学内容

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掌握运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提出问题,用这个知识解决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通过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与关键:建模.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老师口问,学生口答)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利用同学们刚才所回答的“路程=速度×时间"来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且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请思考下面的二道例题.

例1.某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它行驶的路程s(m)和时间t(s)•之间的关系为:•s=10t+3t2,那么行驶200m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这是一个加速运运,根据已知的路程求时间,因此,只要把s=200•代入求关系t的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解:当s=200时,3t2+10t=200,3t2+10t—200=0

解得t=(s)

答:行驶200m需s.

例2.一辆汽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方路面有情况,•紧急刹车后汽车又滑行25m后停车.(1)从刹车到停车用了多少时间?

(2)•从刹车到停车平均每秒车速减少多少?

(3)刹车后汽车滑行到15m时约用了多少时间(精确到0。1s)?

分析:(1)刚刹车时时速还是20m/s,以后逐渐减少,停车时时速为0.•因为刹车以后,其速度的减少都是受摩擦力而造成的,所以可以理解是匀速的,因此,其平均速度为=10m/s,那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便可求出所求的时间.

(2)很明显,刚要刹车时车速为20m/s,停车车速为0,车速减少值为20-0=20,因为车速减少值20,是在从刹车到停车所用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20除以从刹车到停车的时间即可.

(3)设刹车后汽车滑行到15m时约用除以xs.•由于平均每秒减少车速已从上题求出,所以便可求出滑行到15米的车速,从而可求出刹车到滑行到15m的平均速度,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便可求出x的值.解:(1)从刹车到停车所用的路程是25m;从刹车到停车的平均车速是=10(m/s)

那么从刹车到停车所用的时间是=2.5(s)

(2)从刹车到停车车速的减少值是20—0=20

从刹车到停车每秒平均车速减少值是=8(m/s)

(3)设刹车后汽车滑行到15m时约用了xs,这时车速为(20—8x)m/s

则这段路程内的平均车速为=(20—4x)m/s

所以x(20-4x)=15

整理得:4x2—20x+15=0

解方程:得x=

x1≈4.08(不合,舍去),x2≈0。9(s)

答:刹车后汽车行驶到15m时约用0.9s.

三、巩固练习

(1)同上题,求刹车后汽车行驶10m时约用了多少时间.(精确到0。1s)

(2)刹车后汽车行驶到20m时约用了多少时间.(精确到0。1s)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运用路程=速度×时间,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教材P53综合运用9 P58复习题22 综合运用9.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5)

教学内容

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解决如何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

教学目标

掌握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如何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的问题.

复习一种对象变化状况的解题过程,引入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的变化状况的解题方法.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如何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

2.难点与关键:某些量的变化状况,不能衡量另外一些量的变化状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问题: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大量贺年卡,一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低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商场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20元,每张贺年卡应降价多少元?

老师点评:总利润=每件平均利润×总件数.设每张贺年卡应降价x元,•则每件平均利润应是(0。3-x)元,总件数应是(500+×100)

解:设每张贺年卡应降价x元

则(0。3—x)(500+)=120

解得:x=0。1

答:每张贺年卡应降价0.1元.

二、探索新知

刚才,我们分析了一种贺年卡原来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为了减少库存降价销售,并知每降价0.1元,便可多售出100元,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每张贺年卡应降价多少元?如果本题中有两种贺年卡或者两种其它东西,量与量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即绝对量与相对量之间的关系.例1.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甲、乙两种贺年卡,甲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乙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200张,每张盈利0。75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甲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价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如果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价0。25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34•张.•如果商场要想每种贺年卡平均每天盈利120元,那么哪种贺年卡每张降价的绝对量大.

分析:原来,两种贺年卡平均每天的盈利一样多,都是150元;,从这些数目看,•好象两种贺年卡每张降价的绝对量一样大,下面我们就通过解题来说明这个问题.

解:(1)从“复习引入”中,我们可知,商场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20元,甲种贺年卡应降价0。1元. (2)乙种贺年卡:设每张乙种贺年卡应降价y元,

则:(0。75-y)(200+×34)=120

即(—y)(200+136y)=120

整理:得68y2+49y—15=0

y=

∴y≈-0。98(不符题意,应舍去)

y≈0。23元

答:乙种贺年卡每张降价的绝对量大.

三、巩固练习

新华商场销售甲、乙两种冰箱,甲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乙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0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5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45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两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那么两种冰箱的定价应各是多少?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kg,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kg,针对这种水产品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

(2)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关系式.

(3)商品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为多少? 分析:(1)销售单价定为55元,比原来的销售价50元提高5元,因此,销售量就减少5×10kg.

(2)销售利润y=(销售单价x-销售成本40)×销售量[500—10(x—50)]

(3)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那么销售量就不超过=250kg,在这个提前下,•求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为多少.

解:(1)销售量:500-5×10=450(kg);销售利润:450×(55—40)=450×15=6750元(2)y=(x—40)[500—10(x—50)]=—10x2+1400x—40000

(3)由于水产品不超过10000÷40=250kg,定价为x元,则(x—400)[500-10(x-50)]=8000

解得:x1=80,x2=60

当x1=80时,进货500—10(80—50)=200kg<250kg,满足题意.

当x2=60时,进货500-10(60—50)=400kg>250kg,(舍去).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建立多种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建模以解决如何全面地比较几个对象的变化状况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3复习巩固2 综合运用7、9.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章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公开课优质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的理解,能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加强对应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拓展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 【情感态度】 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的兴趣和意识,感悟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策略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根与系数关系和根的判别式,加强构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定义、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关系解决具体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b,c为常数,且a≠0),这里二次项系数a≠0

是必要条件,而这一点往往在解题过程中易忽视,而致结论出错. 思考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1)x 2+5x+m 2-3m+2=0有一根为0,则常数m 的值为.(参考答案:m=2)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对于具体的方程,一定要认真观察,分析方程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予以求解.无论选择哪种方法来解方程,降次思想是它的基本思想. 3.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1)根的判别式Δ=b 2-4ac 与0的大小关系可直接确定方程的根的情况,当Δ=b 2-4ac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b 2-4ac=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b 2-4ac <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2)根与系数的关系:若方程ax 2+bx+c=0(a ≠0)的两个实数根为x 1,x 2,则x 1+x 2=-b a ,x 1·x 2=c a .(3)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确定方程的待定字母系数时,千万应注意验证Δ=b 2-4ac 是否大于等于0,否则 所求出的值就不合题意应舍去,这点应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实际应用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具体体现,如解决传播类问题、增长率类问题、利润问题及几何图形的计算问题等,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弄清题意,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恰当设未知数,建立方程并予以求解.需注意的是,应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教学说明】在对上述知识的回顾过程中,既可师生根据教材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剖析,也可由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进行总结交流,从而整体上加强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同时,对易错点给予强调,引起学生注意.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例1已知关于x 的方程(m+n-1)x(m+n)2+1-(m+n)x+mn=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m+n 的值为 . 分析:由题意应有(m+n)2+1=2,故(m+n)2=1,∴m+n=±1,又因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m+n-1≠0,∴m+n ≠1,从而可知m+n=-1. 例2已知a 是方程x 2-2014x+1=0的一个根,求代数式a 2-2013a+ 220141a +的值. 解:根据方程根的定义有a 2-2014a+1=0,从而a 2-2013a=a-1.a 2+1=2014a,故原式=a-1+1a =21a a a -+ =2014a a a - =2013.

(好)第22章_一元二次方程_全章学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材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二、课标要求 1、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求解其中的未知数为背景,认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2、根据化归思想,抓住降次这一策略,掌握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 3、经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作用,进一步提高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种重要数学工具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 (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 (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 (6)提出、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并用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3. 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的讨论. 3.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五、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2.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5课时 22.3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 教学活动、习题课、小结3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1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x2-70x+825=0,x(x+5)=150.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和方程x(x+5)=150,即x2+5x=150, 可化为:x2+5x-150=0.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a是不等于0的实数(a=0时,方程化为bx+c=0,不再是二次方程了);b,c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 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b,c均可为任意实数,而a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2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2+c=0(a>0,c <0)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225; 2.x2-169=0;3.36x2=49; 4.4x2-25=0.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x 22.1 一元二次方程(1) 学习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 2+bx+c=0(a ≠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学一学(阅读教材第25至26页,并完成预习内容。) 问题1 要设计一座2m 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 分析:设雕像下部高x m ,则上部高________,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问题2 如图,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cm ,宽50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 ㎡,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宽为_____________.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理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问题3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_________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_____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_________________场。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简整理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请口答下面问题: (1)方程①②③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_______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_________ 方程①②③的共同特点是: 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_______,只含有_____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全章

教学时间: 教学课题:22.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概念是以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为标准的.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三种特殊形式,能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3.理解二次根式的根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4.通过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 5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其它三种特殊形式.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小学学习过简易方程,上初中后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运用方程方法可以解决众多代数问题和几何求值问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数学方法。从这节课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先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课本问题2 分析: 1.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是什么意思? 2.全部比赛场数是多少?若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如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全部比赛场数? 整理所列方程后观察: 1.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各是多少? 2.下列方程中和上题的方程有共同特点的方程有哪些? 4x+3=0;0422=-+x x ;042=-+y x ;0350752 =+-x x ;0621=-+x x (二)概念归纳: 1.一元二次方程定义: 首先它是整式方程,然后未知数的个数是1,最高次数是2.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①为什么规定a ≠0? ②方程左边各项之间的运算关系是什么?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的各项分别是什么?各项系数是什么? 3.特殊形式:()002≠=+a bx ax ;()002≠=+a c ax ;()002≠=a ax (三)课本例题 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进行同解变形,化为一般形式后再写出各项系

初三数学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全章教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2+b 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问题(2)如图,如果,那么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果假设AB=1,AC=x,那么BC=___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得:_________. 问题(3)有一面积为54m2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m,另一边剪短2m,恰好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如果假设剪后的正方形边长为x,那么原来长方形长是________,宽是_____,根据题意,得:_______.整理,得:________. 老师点评并分析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整理.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最高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最高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 x2+bx+c=0(a≠0)后,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例2.(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 x2+bx+c=0(a≠0)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P32练习1、2 补充练习: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 (2) x2=4 (3) 3x2—=0 (4) x2—4=(x+2) 2(5) a x2+bx+c=0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精选5篇) 《一元二次方程》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 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1、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 ①②③ ④x2+2x-3=1+x2 ⑤ax2+bx+c=0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 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反思:(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共21课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 1 课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整式方程的定义. 2.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3.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以及各种特殊形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指出下面哪些方程是已学过的方程?分别叫做什么方程? (l)3x+4=l ;(2)6x-5y=7; 3.结合上述有关方程讲解什么叫做“元”,什么叫做“次”. 引入新课 1.方程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复习,引导学生答出: 学过的几类方程是 没学过的方程是 x2-70x+825=0 , x(x+5)=150. 这类“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而在整式方程中,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据此得出复习中学生未学过的方程是 (4)一元二次方程: x2-70x+825=0 , x(x+5)=150 . 同时指导学生把学过的方程分为两大类: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方程 x2-70x+825=0 2 和方程 x(x+5)=150 ,即 x +5x=150, 2 可化为: x +5x-150=0 .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为 ax2+bx+c=0(a ≠ 0) 的形式.并称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强调,其中ax 2,bx,c 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a, b 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要特别注意:二次项系数 a 是不等于 0 的实数 (a=0 时,方程化为bx+c=0 ,不再是二次方程了) ; b, c 可为任意实数.例把方程 5x(x+3)=3(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 数项. 讲解例题 课堂练习P5-6 1、2 课堂小结 1.方程分为两大类: 判别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关键是看分母中是否含有未知数;判别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看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一次还是二次. 2.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个整式方程,经化简形成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 高次数是2,则这样的整式方程称一元二次方程.其一般形式是ax2+bx+c=0(a ≠ 0) ,其中 b,c 均可为任意实数,而 a 不能等于零. 作业:教材中相关习题. 第 2 课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 一)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引导学生通过特殊情况下的解方程,小结、归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ax 2+c=0(a > 0,c <0) 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地求出方程的根. 难点:正确地表示方程的两个根. 三、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回忆数的开方一章中的知识,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解决问题的依据. 求下列各式中的x: 1. x2=225; 2 . x2 -169=0 ; 3. 36x 2=49; 4 . 4x2-25=0 . 回答解题过程中的依据. 解题的依据是: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22.1 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周素裹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内容解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方程在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次”的推广,同时它是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勾股定理、相似等知识提供运算工具,是二次函数的基础. 针对一系列实际问题,建立方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具体方程的共同特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体现了研究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形式ax2+bx+c=0(a≠0)也是对具体方程从“元”(未知数的个数)、“次数”和“项数”等角度进行归纳的结果;a≠0的条件是确保满足“二次”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提供了契机.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初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目标解析 (1)通过建立一元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未知数相乘导致方程的次数升高,继而产生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存在的实际背景,感受一元二次方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 (2)将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统一为一般形式,学生从数学符号的角度,体会概括出数学模型的简洁和必要,针对“二次”规定a≠0的条件,完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准确的说出方程的各项系数,并能确定简单的字母系数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学习的第四个方程知识,首先在初一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接着扩展“元”得到二元一次、三元一次方程,完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初二分式的教学,使得对实际问题的刻画从整式推广到有理式,分式方程得以出现,到一元二次方程第一次实现“次”的提升.学生必然存在着疑问,为什么有些背景列得的方程是二次的呢?教学中要直面学生的疑问,显化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自己解释疑问,才能避免“灌输”,体现知识存在的必要性,增强学好的信念.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优秀7篇) 元二次方程教案篇一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它学科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并通过观察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0)并知道各项及其系数。 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进一步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会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法、学法】 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所以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问题情景---数学模型-----概念归纳”的模式。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方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建模,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类比新知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像这样的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一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一般形式: 是常数且

海宁市第四中学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22.1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22.1 一元二次方程 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ax2+bx+c=0(a≠0). 2.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重点 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 难点 由实际问题列出的一元二次方程解出根后,还要考虑这些根是否确定是实际问题的根. 一、情境引入 教师展示多媒体,引导学生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问题 1 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 【分析】设长方形绿地的宽为x米,不难列出方程 x(x+10)=900 整理可得 x2+10x-900=0.(1) 问题2 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解:设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我们知道,去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万册,则今年年底的图书数是5(1+x)万册, 同样,明年年底的图书数又是今年年底的(1+x)倍,即5(1+x)·(1+x)=5(1+x)2万册, 可列得方程5(1+x)2=7.2, 整理可得 5x2+10x-2.2=0. (2) 二、探究新知 教师指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归纳. 问题1和问题2分别归结为解方程(1)和(2).显然,这两个方程都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这两个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 (1)都是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归纳总结】上述两个整式方程中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案例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案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项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前面,学生学了实数与代数式的运算,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一次方程组,上述内容都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就可以对上述内容加以巩固,一元二次方程也是以后学习(•指数方式,对数方程,三角方程以及不等式,函数,二次曲线等内容)的基础,此外,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对其他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能力目标: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重点,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 “一元二次方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做为起始课的重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化成一般形式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对概念背得很熟,但在准确和熟练应用方面较

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课题: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课时 1 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从具体函数的图象中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相互关系. 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用函数的观念看一元二次方程,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入手,通过类比引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问题,并结合一个具体的实例讨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与二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2、学情分析 知识掌握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特别的,八年级时学生已经了解到了一次函数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的关系,因而,对于本节所要学习的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应该不是难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就是建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课时教学目标 1. 从具体函数的图象中认识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的相互关系. 2. 探索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掌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及函数的增减性的概念.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3.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观点. 重点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增减性的理解和求法.难点二次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法学 法 指导 启发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提要

二次方程ax+bx +c=0的关系 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 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 (3)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 m?为什 函数解析式,得到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方程

九年级数学第22章 一元二次方程跟与系数的关系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方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发现→猜测→证明的思维过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难点:运用根与系数关系解决问题。 复习引入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什么? 2. 如何用判别式 b2 - 4ac 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对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c = 0(a ≠0) b2 - 4ac > 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2 - 4ac = 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 - 4ac < 0 时,方程无实数根. 想一想:方程的两根x1和x2与系数a,b,c 还有其它关系吗? 讲授新课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算一算 解以下方程并完成填空: 猜一猜: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 ≠0)的两个根分别是x1、 x2,那么,你可以发现什么结论? 12b x x a +=- 12c x x a =

证一证: 归纳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韦达定理〕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a ≠0)的两个根分别是x1、 x2,那么 注意:满足上述关系的前提条件:b 2-4ac ≥0. 应用: 例1: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以下方程的两根之和、两根之积. 〔1〕x2 + 7x + 6 = 0; 〔2〕2x2 - 3x - 2 = 0. 例2 方程5x2+kx -6=0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 练习:方程3x2-18x+m=0的一个根是1,求它的另一个根及m 的值. 例3 不解方程,求方程2x2+3x -1=0的两根的平方和、倒数和. 练习:设x1,x2为方程x2-4x+1=0的两个根,则: 〔1〕x1+x2= (2)x1·x2= , 〔3〕x 12 +X 22 = (4)(X 1 -X 2 )2 归纳: . 求与方程的根有关的代数式的值时,一般先将所求的代数式化成含两根之和,两根之积的形式, 再整体代入. 例4:设x 1,x 2是方程 x 2 -2(k - 1)x + k 2 =0 的两个实数根,且x 12 +x 22 =4,求k 的值. 课堂小结: 12b x +x =-a 12c x x a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优秀5篇

初三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优秀5篇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介绍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如果且,它就是一元二次方程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 ),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篇二 12.6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2.教学难点:有关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词语的异同;增长,增长了,增长到;扩大,扩大到,扩大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优秀九篇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优秀九篇 元二次方程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的情况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之间关系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 问题1.任意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问题2.猜想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可能会有几个交点?可以借助什么来研究?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观察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意取三点A、B、C,测出它们的纵坐标,分别记作a、b、c,以a、b、c为系数绘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观察它与x轴交点数量的情况;任意改变a、b、c值后,观察交点数量变化情况。 活动二观察与探索 如图1,观察二次函数y=x2-x-6的图象,回答问题: (1)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为A(,),B(,) 2)当x=时,函数值y=0。 3)求方程x2-x-6=0的解。 4)方程x2-x-6=0的解和交点坐标有何关系? 活动三猜想和归纳 1)你能说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其它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 这样我们可以把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和根的判别式三者联系起来。 三.例题分析 例1.不画图象,判断下列函数与x轴交点情况。 (1)y=x2-10x+25 (2)y=3x2-4x+2

2022年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二章二次函数教案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2.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位置关系可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进行判别,了解用图象法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思考感受二次函数与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体会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二、课型 新授课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y=ax2+bx+c(a≠0)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之间的联系,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位置关系的联系. 五、课前准备

课件、三角尺、铅笔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2:以40m/s的速度将小球沿与地面成30°角的方向击出时,小球的飞行路线将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h(单位:m )与飞行时间t(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h=20t-5t2. (1)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2)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m?如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3)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20.5m?为什么? (4)小球从飞出到落地要用多少时间? (二)探索新知 探究一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出示课件5:⑴小球的飞行高度能否达到15m?如果能,需要多少飞行时间? 学生板演:解:15=20t-5t2, t2-4t+3=0, 解得t1=1,t2=3. ∴当球飞行1s或3s时,它的高度为15m. 教师问:你能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在两个时间求的高度为15m吗?

九年级数学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9篇

九年级数学教案一元二次方程9篇 一元二次方程 1 教学目标 1. 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 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 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教学建议: 1.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的概念,介绍了的一般形式以及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的定义: 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如果且,它就是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和难点: 重点: 1.的有关概念 2.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 的含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引例: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 分析: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出铁片的长和宽。 2.这个问题用什么数学方法解决?(间接计算即列方程解应用题。 3.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 ( x(x十5)=150 ) 深入引导:方程x(x十5)=150有人会解吗?你能叫出这个方程的名字吗? 二、新课 1.从上面的引例我们有这样一个感觉:在解决日常生活的计算问题中确需列方程解应用题,但有些方程我们解不了,但必须想办法解出来。事实上初中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方程。这部分内容从初一一直贯穿到初三。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方程研究的还很不够,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研究这样一类方程--------一元一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什么是—元二次方程呢?现在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方程:它的左右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首先必须是一个整式方程,但是一个整式方程未必就是一个、这还取决于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几。如果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