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情感的存在和影响至今都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民族情感。
一、鸦片战争引发了民族主义思潮的萌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与西方列强开始接触和交往,并最终导致清朝王朝的衰落和瓦解。
但同时,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列强入侵和中国政府的无力抗议面前,人们开始质疑自己的文化和国家,这导致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萌芽。
二、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的两种不同民族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是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思潮的体现。
义和团运动强调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信仰,主张抵抗外来侵略,并最终导致了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
而辛亥革命则更强调现代思想和权利观念,主张中国应该改革现代化、建立一个民主的国家,并于1911年成功推翻了清朝王朝。
三、五四运动引领了新文化运动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兴起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它在思想上推进了世界化进程,使中国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五四运动是一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帝思潮的起点,它标志着改革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即先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然后再结合自身文化特色,进而吸收外来文化成分,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新时代的民族主义情感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情感仍然是中国国内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国家荣誉感的强烈认同,都成为了民族主义情感的重要表现。
总之,摆脱外来侵略和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情感的主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与国家实力的增长使得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得到了更为深刻的呈现。
它们宣示了中国人民为独立、强大、进步而奋斗的信念,也反映了中国民族集体认同感的强烈表现。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以一种独立的话语姿态出现在学术界,且伴随着一次次民族主义运动,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着影响。
可以这样认为,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主义是当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的一个强光点,也是摄取并折射一个时代变迁的聚光镜。
民族主义成为中国思想学术界一个广泛、长久、重要的话题,现就学者研究涉及的基本领域和主张综述如下。
有关民族主义的定义:学者们都认为近代民族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西欧和北美。
从那时起的两个多世纪里,民族主义在构建欧洲和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至于什么是民族主义,理论界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卡尔顿・海斯断言的:“对爱国主义、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属性和历史的完整且系统的研究,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存在。
”[1]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也是如此。
但通过梳理学者对“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各种定义,结合中国19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特定语境,民族主义的内涵大致可从如下三个层次给予理解:首先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是由民族性而培育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其次民族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是从民族认同感、忠诚度出发,产生对民族利益的追求,形成争取和捍卫民族独立、平等和繁荣的信仰原则;再者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在思想观念和信仰共同作用下,自然产生的在一定意识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政治文化运动。
有关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房宁认为是民族主义的历史记忆,国内社会生活实践的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利益格局及寻求政治正当性的冲动。
[2]民族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王小东认为民族主义的兴起的原因是中国正在作为地区乃至世界性强国崛起,由于政治制度与西方主流国家不同,兼之对世界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多,由此受到西方主流国家的挤压是一个长期的且不可回避的现实,并认为自豪感和受挤压感是民族主义产生的基本要素[3]。
任炳强则指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民众在外交领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及中国政府重建内部合法性的需要导致中国民族主义再度兴起。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摘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_把双刃剑,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爱国教育1民族主义的概念1.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含义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的,例如西欧早期就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创建民主政治的国家,最后形成以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
同样,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其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也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形式。
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但是它往往都包含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
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是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上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争取本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践行为。
1.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命运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
因此,爱国主义可以与正确的、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义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二者基本一致,在外表上趋于相同,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忠诚,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改变自己国家面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奋斗的结合体。
在历史上民族主义曾多次等同于爱国主义,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各发展中国家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革命运动等,那时的民族主义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现代化建设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与现代化建设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决定性的时期就是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段内。
这一时期不仅见证了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同时也见证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些思潮的出现与发展,不仅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乃至人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作为清朝结束、中华民国建立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普遍感受到的弱势状态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下降,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
这种思潮主张中华民族要求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并且反对外来侵略与控制。
在这些思潮的背后,是对于民族独立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渴望。
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华民族遭遇近代历史以来的最大失败。
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导致中国割让台湾、澎湖、雄安三岛及辽东半岛南部给日本。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彻底的失落,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引发了一批有思想、有组织的知识分子,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救亡图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四运动”等思想和理论。
这些思想和理论把"国家"和"民族"挂钩。
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危难之际,民族危亡、民族灭亡之虞日益加重,必须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进行民族复兴。
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采用国际大环境的经验及教训,民国政府开始从诸多方面开始现代化建设,进入到"自强运动"。
指出教育的先进性与技术进步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确立教育改革、工业化等方面的成才工程,以供社会对人才的不断需求。
"救亡图存"主张中发挥教育的推动作用,将西方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创立出一套适应特点的现代化计划。
国民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制订了诸多教育改革计划,如新教育运动、科学技术运动等一系列政策的推行给民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外来侵略和国内动荡的时期,这使得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了强烈的关注和认同。
因此,民族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也逐渐兴起,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国家的弱小和民族的危机。
于是,一些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开始提倡民族自强和国家振兴的理念,并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思潮。
在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精英纷纷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求实现国家富强和自主独立。
他们发现,西方列强的崛起源于其强大的民族意识和对于国家利益的追求。
因此,他们开始强调民族团结和民族自尊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强大的国家,中国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民族主义思潮还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开始对外来文化和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和重新评估。
一些思想家和学者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的根基和优势,并提倡扬弃外来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才能实现民族的自尊和自重。
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
这些运动既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于民族自由和民主的渴望。
这些运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加强了人民对于国家的关注和认同。
然而,民族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国家,中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这使得各地人民对于民族主义思潮的接受程度不同。
此外,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变革,部分人民开始对于民族主义的情绪产生了怀疑和质疑。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爱国主义思潮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与爱国主义思潮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期,爱国主义思潮在国家崛起的努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族主义运动席卷全国,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解放。
本文将探讨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和爱国主义思潮,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影响。
首先,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源于对国家强大的渴望和对外来侵略者的反抗。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掠夺,这引起了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激发了人们对民族尊严和自主权利的渴望。
由于满清政权的腐败和软弱,民族主义运动迅速兴起,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
民族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国家独立和解放。
在辛亥革命中,中国爱国者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辛亥革命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同时也使中国摆脱了列强的控制,重新获得了主权。
这一事件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民族自豪感,引领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除了推动国家独立,民族主义运动还着眼于加强国家实力和民族振兴。
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思潮强调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倡进行自主创新和现代化建设。
这一思潮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工业化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爱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也体现在教育和文化领域,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启蒙运动,推动了思想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民族主义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是民族主义情绪的极端化。
有些人过分强调民族主义,甚至对外国人产生仇恨。
这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偏激了社会对外界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这种情绪导致了一些暴力事件和社会动荡。
此外,民族主义运动还与其他思潮和力量产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含了民主、民族和民生等要素,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进步。
总而言之,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和爱国主义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学习西方思潮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1)兴起原因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兴起背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化初步接触、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去适应这一趋势;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思想资料洋务官僚:奕 、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1)时局观:认识“千古变局”,力求把握机遇。
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国展开商战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 文化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中法战争后(2)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知识点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1、时间所指。
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
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
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
(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
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
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
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
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
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07506001中国现当代文学夏永为学者薛衔天在《俄罗斯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一文中说:“在人类历史上,民族主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烈的、也最富于情感力量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一般包含着两层涵义:第一个层面是客观的制度层面,即民族国家制度,这是民族主义的载体;第二个层面是主观的心理层面,即民族成员的民族意识、政治认同及爱国情绪。
它表现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忠诚,促使民族成员不惜为民族国家的生存而献身。
民族主义虽然具有这样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语境中,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文学却一直不能获得较高的评价。
我认为这个民族主义的社会本质是有关的。
从广义上来说,自从不同的人类集团开始产生,民族主义一直存在着。
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却是伴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兴起,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而散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
现代的最初历史可以追溯到以荷兰为代表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期,以18、19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标志达到高潮。
在封建制度下,阶级对阶级的统治表现为较低社会等级的个人对于较高等级个人的人身依附,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附属品,国家和其它社会单位也是个人的私产,所以这个时候,人们的为民族某福利其实不是有没有责任心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权力的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仍旧存在着不平等,但是这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形式上承认人人平等的社会制度,人不再他人的私有财产,在形式上,国家第一次成为全民共有的国家,而个人因此拥有了对国家行使其责任的权力。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将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并列,应该说是看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
可以说,现代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内对外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形式,如果将形式上的民主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皮,那么相象中的民族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毛。
我想这和可能是民族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被正确评价和被低估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主义也常常被封建主义者实行对内镇压和帝国主义者实行对外侵略政策的借口。
在现代民族国家产生前很久,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已经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物质、思想和文化基础的事实长期存在着。
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间,中华民族封闭于其它世界的局面被异族入侵所打破,固有的民族精神受到巨大的冲击,然而就在中国民族精神和西方异族民族精神的对抗和融合之中,中国民族主义却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起来。
民族主义是在上一个世界交替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传入我国的。
据考证,梁启超是“民族”一词的最早引用者,清末维新派和我国在海外的留学生最早将“民族主义“一词引入中国。
从其强调的重点不同,民族主义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强调人民权利的的的政治民族主义,一类是强调本民族及其民族国家经济独立的经济民族主义,一类是强调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
在近现代历史上,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从起强调重点不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一种是文化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一、政治民族主义文学美国独立战争时代的民族主义的目的是在英帝国内部独立地创立一个新国家,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的目的则是旨在推翻封建的波旁王朝,建立一个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类似地,民族主义所以在近现代中国不断兴起,直接的原因并不是中国人对祖先所留给我们的文化传统有更加绝对化的崇拜,它一开始是拿出来用于应对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大肆侵略的,是一种代表民族利益、统一的的中央政府的意识形态被提倡起来的。
类似地,中国近现代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主要目标也正是在意识形态上为促进封建中国先现代中国的转型而进行社会动员,通过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来奠定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
这种政治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流派: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影响下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影响下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和解放区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1、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派影响下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历史发展:此派文学创作的主要产生原因是受中日战争失败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刺激。
1895年,一向以天朝大国自诩的中国被蕞尔小国日本战败,对中国人的心理冲击要远远超过被英法等国家战败时的心理冲击。
蔡锷说:“甲午一役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而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
”甲午战争使的民族危机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史无前例的高涨起来。
这一民族情绪的直接后果就1898年的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试图在帝制的框架下实行君主立宪,但是却被满洲贵族解读为汉族排满的努力,随即遭到镇压。
戊戌变法前后,文学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进行维新与革命斗争的武器,因此激起文学领域中的广泛“革命”,涌现了以黄遵宪、梁启超、柳亚子为代表的一批作家。
最引人注目的是“诗界革命”与“文界革命”。
维新派试图通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达到其开启民智,推行维新变法以振兴民族的政治主张。
主要观点:认为文学具有新民、启蒙的重要功能,强调文学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功能。
重要作家作品:主要作家有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蒋智由、丘逢甲、陈三立、刘光第、林旭则、严复、林纾等。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等散文、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戏曲《劫灰梦》、《新罗马》、《侠情记》、《班定远平西域》;诗歌以康有为、黄遵宪、丘逢甲成就较高;林纾以翻译小说著名特点:广泛借鉴西方和日本,思想上颇多创见、富于开拓精神;艺术形式上也开始尝试超越传统文学价值:文学界革命的倡导,借助西方异质文化的撞击力量,开始打破因循守旧的中国旧文学,使中国文学开始担负起民族精神革新、民族文明再造的重任,并初步奠定起新文学建设的基础,对于后来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来说,无疑具有先导的意义。
2、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影响下的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历史发展:维新变法导致人们对请政府的失望,转而谋求其他救国道路。
比如孙中山、章太炎早年都曾经投书于李鸿章,但是却被置之不理,此种试图向上层社会靠拢而被拒绝的经历,是两人最终走上暴力反抗清朝统治道路的重要原因。
1900年,清政府对于义和团运动的措置失当,及其所引发的恶性政治事件八国联军进北京,使得人们对于清朝政府的昏庸和保守从失望发展为愤怒。
清末留学生大批赴日留学,维新派和革命党人也大批流亡海外,他们通过直接和间接的途径,逐渐了解到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大量西方和日本的政治学说,也借鉴了西方和日本的民族民主革命经验,开始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思考中国的命运。
最后,当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同时新学创办不力,众多新学学生缺乏就业出路的状况,进一步割断了大多数知识分子和清朝政府之间的联系纽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激进分子提出了师法美国,驱逐满族及其统治,建立以汉族为主导的民主共和制度的新样政治中国的规划。
主要观点:主张以暴力驱除满族,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作家作品:陈天华的《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秋瑾《警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姊妹们》、《宝刀歌》、《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等;南社柳亚子、苏曼殊等诗人的诗歌创作特点:激情豪迈,充满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但缺乏深度,在辛亥革命后便趋于衰灭价值:革命性、斗争性、鼓动性与通俗性相统一,能通俗晓畅地接近普通民众,对革命、共和观念的宣传普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历史发展:1920年代末开始,左翼倾向作家发起的“革命文学”几有席卷之势。
为了在文艺领域与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创作相对抗,国民党内部分有识者开始酝酿将国民党的文艺界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规模的文艺战争团。
1928年下半年起,国民党控制的一些报刊文艺副刊上,相继出现了一些鼓吹三民主义(如发扬民族精神、阐发民治思想、促进民生建设等文艺作品)的文章,这些副刊中最有名者当数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青白之园”和“觉悟”以及南京《中央日报》的副刊“大道”和“清白”。
1930年6月,一群自称为“中国民族主义文艺运动者”的国民党文人在上海集会成立"前锋社",并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其根本宗旨就是提倡文学的民族主义。
前锋社的主要刊物有《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现代文学评论》。
1930年7月间,由国民党中宣部直接领导的“中国文艺社”在南京成立,出版《文艺周刊》、《文艺月刊》两种刊物。
宣称其宗旨为“站在革命的立场,发扬民族精神,介绍世界思潮,创造中国新文艺。
”“开展文艺社”是南京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国民党系文学社团。
定期出版的刊物有《开展》月刊、周刊和《青年文艺》。
该社和前锋社一样,取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在其《开展》月刊发刊词中声称“民族主义文学以水到渠成之势无疑的成为支配中国文坛的一种新的势力了”。
“流露文艺社”是南京的第三个民族主义倾向的文艺社团,据说有陈立夫的背景,主办刊物为《流露》月刊。
流露社声称在现代中国,“因着帝国主义的宰割,自然这被宰割的弱小民族的惨痛的呼声,形成了划时代的民族主义文学的阵营”,这实际上暗中认可了民族主义文学的重要价值。
在杭州,国民党领导下的民族主义文学社团还有“初阳社”、“清萍社”和“黄钟社”等。
表面上看来,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的确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但是实际上,除了“前锋社”以外,其他社团都不大成熟,在艺术上缺乏创造,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主要观点:强调一个超越阶级、地域的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文艺的任务是以文艺“唤起民族意识”,在精神意识上推动民族国家的建立。
重要作家作品:鲁觉吾的《杜鹃啼倦柳花飞》、李赞华的《变动》与《矛盾》、黄震遐的《陇海线上》和《黄人之血》特点:具有强烈的官方政治色彩,旨在通过与左翼文艺的竞争维护一党统治;具有理论先行,创作随后的特点;缺乏对生活有深入观察的作品。
价值:促进了对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央的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在文艺上为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央的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发展的一个高潮,是对五四一些极端思想的反正,更成为抗战文艺的先声和序曲。
4、解放区民族主义文学思潮历史发展:《扩大中的鸿沟——亚洲民族主义和美国政策》一书的作者塞利格·哈里逊指出“一九三一年以前,国民党实际上垄断了民族主义,因为无论如何,蒋介石的掌权主要是依靠有战斗性的‘反帝’号召……可是满洲事件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接着“四大家族的财富和权力集中代表了一个腐败的政权,它追求的是小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全民族的幸福。
国名党的经济政策更有利于外国投资者而不是本国投资者,这使得民族主义者更加相信,蒋介石正在过分依赖外国的支持,而抛弃孙中山三民主义‘致力反对帝国主义’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