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压与中国气温关系分析

合集下载

南亚高压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南亚高压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

南亚高压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马端良【摘要】该文采用1973-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全国160个站逐月的降水资料,利用标准化处理、Pearso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35 a来200 hPa位势高度等压面上夏季南亚高压的各个特征指数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东伸脊点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较好.夏季南亚高压东伸脊点的位置与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降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南亚高压东伸脊点的位置偏东年时,南亚高压的强度变强、面积变大,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降水偏多的现象,东南沿海、华南地区出现降水偏少的现象;南亚高压东伸脊点的位置偏西年时,南亚高压的强度变弱,长江中下游流域出现降水偏少的现象,东南沿海、华南地区出现降水偏多的现象.【期刊名称】《贵州气象》【年(卷),期】2017(041)001【总页数】7页(P23-29)【关键词】南亚高压;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作者】马端良【作者单位】山东省长岛县气象局,山东长岛265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6南亚高压又称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是夏季位于北半球亚洲南部高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型高压系统,是亚洲夏季风的主要成员之一,是北半球100 hPa位势高度等压面上最稳定、最强大的环流系统[1-4]。

南亚高压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强大的热力属性而形成的。

南亚高压控制的区域具有潮湿不稳定的特性,对流活动十分活跃,且处于不同位置时环流的结构特征是不同的。

南亚高压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特征[5],它的脊线位置和面积存在着3 a的准振荡的周期[6]。

目前南亚高压的结构特征、季节变化、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东西振荡、南北偏移以及南亚高压与亚洲东部地区夏季风和我国降水的关系是研究南亚高压的重点。

陶诗言等[1] 联系我国实际,研究了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在大陆上的进退关系,最先提出了南亚高压东西振荡的概念。

试分析我国气候的影响因素

试分析我国气候的影响因素

试分析我国气候的影响因素1、我国东西气候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的差异主要在降水量上。

我国东部主要为季风性气候,西部为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所以在降水量上东部多于西部;东部受季风影响大、雨热同期,又因地形平坦植被多为阔叶;西部身处亚欧大陆的中央,地势连绵起伏,水汽不易到达,故降水量少昼夜温差大,其中西北和西南也有所不同,由于纬度和海拔的共同影响“三山夹两盆”成为荒漠,而西南则是大片大片的森林,青藏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苔原景观。

2、影响我国气候的最主要因素影响我国气候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北方森林覆盖面积偏少;人类对于气候的认识和关注度不够深;眼前利益大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国家没有一整套的气候研究、规划、设计、管理和实施的战略战术;根本就没有人想把气候当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去兢兢业业的干一点点的实事。

3、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A、纬度位置纬度位置的高低不同决定了接受的太阳辐射量的不同。

它是造成气温高低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气候差异根本原因。

比如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太阳光有两次直射,接受的太阳光多,气温就高,是热带;而两极及附近地区非常寒冷,是寒带,就是由于太阳斜射而造成的。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纬度地区,则属于温带。

总的来看,全球气温的分布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B、海陆位置由于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多,因而海洋的增温和降温都比陆地要慢。

夏天,由于陆地降温快,在陆地上的人已感觉较热了,而海洋温度仍然较低,因此夏天在海边感觉到比较凉爽。

冬天由于陆地降温快,在陆地上感觉到较冷时,在水里仍感觉到比较暖和。

因此,距离海洋、大的水体(如大湖)的远近不同对气温有巨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内陆地区要小。

另外,海洋上空水汽充足,空气湿润,因此距海近的地方一般降水比内陆地区更丰富,且比内陆更加均匀。

C、地形的影响对流层的热量来自地面,因而对流层的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大约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地形对降水也有很大影响。

哈尔滨地区蒙古气旋分析预报

哈尔滨地区蒙古气旋分析预报

猱社科枚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第23卷第2期2021年]月哈尔滨地区蒙古气旋分析预报歎i亘明,魏航(93220部队,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扌旨出了蒙古气旋在哈尔滨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对哈尔滨地区的天气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统计蒙古气旋各季节出现的频数、移动路径和对天气的彩响,分析预报了蒙古气旋的发生和消亡。

以供参考。

关键词:蒙古气旋;移动路径;空中暖脊中图分类号:P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1)02-0041-021引言影响哈尔滨地区天气的蒙古气旋系统,一年四季均可出现。

蒙古气旋是指生成或发展在蒙古境内的锋面低压系统。

在东经110°〜115°,北纬42°〜50°范围内的气旋均可称之为蒙古气旋。

2蒙古气旋出现的频数影响哈尔滨地区天气的蒙古气旋,以夏季为常见,春秋两季出现较少,冬季出现最少(表1)=表1蒙古气旋各季(月)出现平均次数及频率(2000-2019年)月份次数频率/%季节次数频率/%3 3.313.0春10.842.74 4.015.85 3.513.96 1.1 4.3夏 2.911.370.8 3.28 1.0 3.89 2.710.7秋7.931.210 2.911.511 2.39.012 1.7 6.7冬 3.714.81 1.2 4.820.8 3.23蒙古气旋的移动路径蒙古气旋的移动路径主要有三条(图1)第I条:东北路径,从黑龙江省北部向东北方向移动。

第II条:偏东路径,向东略偏南经内蒙东部、东北平原,向东北东方向移动。

这一类最为常见。

第皿条:东南路径,向东南经华北、渤海,绕过长白山南端,经朝鲜再向日本海方向移去。

从各路径出现频数来看,第II条路径出现较为常见,第I条路径出现较少,以第皿条路径移动的蒙古气旋出现最少(表2)。

表2蒙古气旋各季各路径出现平均次及频率(2000-2019年)路径次数频率/%I 4.417.4n11.346.6皿9.63&04蒙古气旋对哈尔滨地区天气的影响蒙古气旋的天气以低云为主,各季情况不尽相同。

青藏高原与中国气候

青藏高原与中国气候

青藏高原与中国气候叶晗【摘要】青藏高原的隆起及相伴出现的现代季风与日益加强的过程,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大高原及周围地区的自然面貌,使我国环境东西分异的特征进一步显著,从而形成现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分异的格局,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本文即欲从高原动力、热力作用和高原季风等方面探讨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期刊名称】《陇东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4)003【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季风;中国气候【作者】叶晗【作者单位】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下垫面通过对辐射因子与环流因子的影响而作用于气候。

尤其是大地貌,更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中国地貌宏观格局上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的三级阶梯。

第一级就是青藏高原,位于74°E ~104 °E,25°N ~40 °N,在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500m,大部分地区高原面都比较完整,代表白垩纪末到第三纪长期侵蚀、剥蚀所夷平的准平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5%以上,概括起来,其特征是海拔高、面积大、形成时代新。

所以研究中国气候,就不能不研究青藏高原。

1 青藏高原的隆升1.1 青藏高原间歇、加速隆升过程我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格局是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的,而现代的地势差别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的结果.我国学者近几十年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自始新世晚期以来至少有两次隆起并继之以长期的剥蚀夷平。

据李吉均[1][2]研究,3.6MaBP以后青藏高原发生强烈隆起抬升,累计上升量达3500~4000m,其过程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早期(3.6~1.7MaBP)称为“青藏运动”,包括A、B、C三幕,其中3.6MaBP的A幕使主夷平面大幅度抬升,造成青藏高原内外直到华北地区形成若干断陷盆地;2.5MaBP的B幕使高原主体的高度达到2000m以上;1.7MaBP的C 幕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水系组织成新的河流系统,黄河、长江等的大河上游的干流水系开始出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一、知识讲解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2)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3.季风环流的成因(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1)1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如下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4.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下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压中心的分布。

“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使近地面水汽凝结。

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

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

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

答案A2.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下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形成原因

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形成原因

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形成原因1、东北异常气候是什么原因华北.东北更手7月e旬一8月下Q別讪荷离11脊住歩南前汛期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亚欧大陆多出现低气压,海洋出现高气压。

随着夏季的深入,西北太平洋上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不断强大,并向北移动,正常年份的7-8月,副热带高压控制我国江淮地区, 给我国江淮地区带来高温天气,加上该地区水汽充足,天气尤为闷热。

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北部的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受高压外围提供的海洋水汽,加之北方弱冷空气的相互影响,形成雨季。

如上图所示。

RSOnb & MXXnb OopfitwitiAl fiCUWIAQ今年夏季风的势力非常强大(如上图所示),导致副热带高压北 移至我国华北、东北一带,由于高压这类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空气 做下沉运动,一方面空气下沉带来晴朗的天气,地而辐射较强;另一 方而下沉的空气不断增温,输送给地表,使温度进一步升高。

由于东 北地区较南方水汽较少,因而天气显得更加干热。

2、东北地区的气候为什么是长冬严寒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它 的形成和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 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冬季寒冷,高纬度固然是基本因素,但它的相关 位置也有明显作用。

它北而与北半球的“寒极”一一维尔霍扬斯克-奥 伊米亚康所在的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经常侵入,致 使气温骤降。

西而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也 常以高屋建匏之势,直袭东北地区。

因而本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陆 低10°C 以上。

东北而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远, 春夏季节从这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使东 北地区夏温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

本区是我国经度位置最 偏东地区,并显著地向海洋突出。

其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 日木海。

从小笠原群岛(高压)发源,向西北伸展的一支东南季风,4S42丹3603027x21怡151296}O -3V可以直奔东北。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高频选择题50题及解析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高频选择题50题及解析

专题07 常见的天气系统和天气精选高频考题50题·选择题蒙古气旋是发源于蒙古国的温带气旋。

下图为“某年4月9日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天气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蒙古气旋总体上()A.气压梯度小,冷锋活动弱B.气压梯度大,冷锋活动强C.气压梯度小,暖锋活动弱D.气压梯度大,暖锋活动强2.此刻影响乌尔特地区的气团性质是()A.冷干B.冷湿C.暖干D.暖湿3.来来我国受该气旋过境影响最大的地区是()A.华中地区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答案】1.B 2.C 3.C【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蒙古气旋与周围地区之间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且冷锋所处位置等压线比暖锋更密集,说明冷锋活动强于暖锋,B正确,ACD错误。

所以选B。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乌尔特地区位于冷锋锋前、暖锋锋后,受暖气团控制,此时为4月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乌尔特地区气候干旱,所以该地气团性质为暖干,C正确,ABD错误。

所以选C。

3.我国东北地区距离该气旋较近,且位于其移动路径之上,受其影响较大,C正确;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距离该气旋较远,受其影响较小,ABD错误。

所以选C。

【点睛】温带气旋,又称为“温带低气压”或“锋面气旋”,是活跃在温带中高纬度地区的一种近似椭圆型的斜压性气旋。

温带气旋活动时常伴有冷空气的侵袭,降温、风沙、雪、霜冻、大风和暴雨等天气现象随之而来。

从结构上讲,温带气旋是一种冷心系统,即温带气旋的中心气压低于四周,且具有冷中心性质。

从尺度上讲,温带气旋的尺度一般较热带气旋大,直径从几百公里到3000公里不等,平均直径为1000公里。

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空气层而形成的锋面称之为“海风锋”。

当海风锋与较弱的冷锋相遇时易形成强对流雷暴天气。

下图为渤海湾地区某日一次典型雷暴天气系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海风锋最易形成的时段为()A.夜晚且海陆温差较小B.白天且海陆温差较小C.白天且海陆温差较大D.夜晚且海陆温差较大5.此海风锋对于该典型雷暴天气形成所起的作用是()A.减缓抬升提供能量B.降低风速提供水汽C.降低风速提供能量D.加剧对流提供水汽【答案】4.C 5.D【解析】4.由材料可知,海风锋是海风从海面向陆地推进的过程中遇到陆地上较热空气层而形成的锋面,说明其形成的条件之一是陆地上有较热的空气层。

中国风能分布

中国风能分布
东南沿海又受台湾海峡的影响,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时,由于狭管效应的结果使 风速增大,这里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佳的地区。
2
在沿海每年夏秋季节都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当热带气旋风速达到 8 级 (17.2m/s)以上时,称为台风。台风是一种直径 1000km 左右的圆形气旋,中心 气压极低,台风中心 0-30km 范围内是台风眼,台风眼中天气较好,风速很小。 在台风眼外壁天气最为恶劣,最大破坏风速就出现在这个范围内,所以一般只要 不是在台风正面直接登陆的地区,风速一般小于 10 级(26m/s),它的影响平均 有 800~1000km 的直经范围,每当台风登陆后我国沿海可以产生一次大风过程, 而风速基本上在风力机切出风速范围之内。是一次满发电的好机会。
R' = 0.785R/10 = 2.53 亿 kW。
4
夏季(6~8 月)东亚地面气压分布开势与冬季完全相反。这时中、高纬度的 蒙古高压向北退缩的已不清楚,相反地印度低压继续发展控制了亚州大陆,为全 年最盛的季节。大平洋副热带高压等时也向北扩展和向大陆西伸。可以说东亚大 陆夏季的天气气候变化基本上受这两个环流系统的强弱和相互作用所制约。
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我国东部地区均可受到它的影响,在此 高压的西部为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但由于高、低压间压差小, 风速不大,夏季是全国全年风速最小的季节。
在春季这几种气流在我国频繁的交绥。春季是我国气旋活动最多的季节,特 别是我国东北及内蒙一带气旋活动频繁,造成内蒙和东北的大风和沙暴天气。同 样地江南气旋活动也较多,但造成的却是春雨和华南雨季。这也是三北地区风资 源较南方丰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全国风向已不如冬季风那样稳定少变,但仍以 偏北风占优势,但风的偏南分量显著的增加。
< 1500-3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蒙古高压与中国气温关系分析 6.1 实验实习目的 (1)掌握气象要素相互影响研究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巩固FORTRAN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变量、函数、数组的使用方法,重点掌握外部文件对数据进行输入输出操作的方法。 (3)掌握站点资料的数据结构。 (4)掌握站点资料数据描述文件和站点映射文件的建立方法。 (5)掌握站点资料生成格点资料的方法。 (6)学习并掌握GrADS函数的使用方法,加强对oacres()、maskout()、amth9()等函数的理解。 (7)掌握GrADS变量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8)巩固GrADS数据处理流程、绘图要素设置、基础绘图命令的使用方法,进一步掌握描述语言的应用方法。 6.2 实验实习内容 6.2.1 问题描述 利用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标准化强度指数(p.dat)和1951-2010年1月中国160站气温资料(t1601.dat),根据6.5节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计算1951-2010年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160站气温的同期相关系数,绘制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气温的同期相关图,分析冬季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气温的相互影响关系。要求以“*.dat”和“*.grd”两种格式保存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同期气温的相关等值线图,写上标题,画出黄河、长江,并用阴影标记出相关区,分析之。 . . 6.2.2 问题分析 已知1951-2010年一月蒙古高压标准化强度指数序列和1951-2010年中国160站1月气温站点资料。 计算: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160站气温同期相关系数。 绘制: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160站气温同期相关系图,写上标题,并用阴影标记显著相关区。 通过分析,首先用FORTRAN打开1951-2010年中国160站1月气温数据“t1601.dat” 和1951-2010年蒙古高压强度指数“p.dat”,根据6.5节中同期相关系数的计算方法,编写计算相关系数的函数计算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160站气温同期相关系数,并保存为“ptcor1.dat”和“ptcor1.grd”文件。根据教材中站点资料数据描述文件和站点映射文件的建立方法,结合rain.map建立站点资料“ptcor1.grd”的数据描述文件和站点映射文件;生成中国160站的格点文件“grid.grd”,注意“grid.grd”的数据描述文件中的时间描述说明一定要与“ptcor1.grd”的数据描述文件一致。 用GrADS编写.gs文件,完成将二进制站点资料文件“ptcor1.grd”插值到格点文件“grid.grd”的格点上,并按照要求显示和保存图片。 6.3 实验实习要求 (1)分析问题,理解所给出的方法与技术,理清问题思路,分解任务,设计算法。 (2)输出数据采用有格式输入输出,使输出数据规范、醒目、简洁。 (3)用注释的方法指出程序中函数调用的起始和结束位置,并为函数进行注释。 . . (4)巩固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变量、函数、数组的使用方法,重点掌握外部文件对数据进行输入输出操作的方法。 (5)学习并掌握同期相关系数的求解方法,利用函数求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气温同期相关的160个相关系数,并以*.dat和*.grd两种格式保存。 (6)掌握站点资料处理为二进制资料及其数据描述文件的建立方法,将相关系数资料处理为“ptcor.grd”,并为其书写数据描述文件“ptcor.ctl”。 (7)结合“rain.map”,掌握二进制站点资料的站点映射文件的建立方法。 (8)掌握与站点资料配备的格点资料的生成办法,生成“grib.grd”文件及其数据描述文件“grib.ctl”。 (9)掌握二进制站点资料文件插值到格点文件的网格点上的方法,用GrADS创建“ptcor.gs”文件,按照要求显示和保存1948-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160个气温同期相关系数图“ptcor.gmf”,用红色和蓝色标识出显著正负相关区域。 6.4 实验实习步骤 (1) 编辑FORTRAN程序,生成“mh-t-1.dat”和“mh-t-1.grd”文件。 (2) 编辑FORTRAN将站点资料“mh-t-1.dat”转换成格点数据“mh-t-gr.grd”. (3) 将站点资料插值到格点上,首先建立“grid.grd”文件。 (4) 在GrADS中运行“!stnmap”命令,生成映射文件“mh-t-gr.map”。 (5) 利用插值函数编写“ptcor1.gs”,并按照要求绘制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我国气温同期相关图。 (6) 启动GrADS,运行、绘制并保存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我国气温同期相关图“ptcor.gmf”。 . . 6.5 实验实习关键技术 X,y的n对观测资料12,,...,nxxx 和12,,...,nyyy ,则样本的相关系数rxy可以这

样计算:

122111()()11()()ntttnnttttxxyynrxyxxyynn





 (6.1)

6.6 实验实习程序编写 6.6.1 计算1951-2010年1月蒙古高压强度与中国气温同期相关 program shixi integer,parameter::n=60,start=1951 character*10 char1 integer i,j integer(4) station,nstation real a(n),b(n),c(160,n),d(n),e(n),co open(1,file='i:\shixi\2\p.dat',form='formatted') open(2,file='i:\shixi\2\t1601.txt',form='formatted') open(3,file='i:\shixi\2\mh-t-1.dat',form='formatted') open(4,file='i:\shixi\2\mh-t-1.grd',form='binary')

read(1,*)(a(i),i=1,n) close(1) read(2,*)((c(i,j),i=1,160),j=1,n) close(2) . . do i=1,160 do j=1,60 b(j)=c(i,j) end do call biaozhunhua(n,a) call biaozhunhua(n,b) do j=1,60 co=co+a(j)*b(j) end do co=co/60 write(3,'(f12.5)') co write(4) co end do close(3) close(4) end

subroutine biaozhunhua(nn,ss) real ss(nn),ave,var ave=0.0 var=0.0 . . do j=1,nn ave=ave+ss(j) end do ave=ave/nn do j=1,nn var=var+(ss(j)-ave)**2 end do var=var/nn var=sqrt(var) do j=1,nn ss(j)=(ss(j)-ave)/var end do end 6.6.2 站点数据转换成格点数据 program main real cor(160) open(1,file='i:\shixi\2\mh-t-1.dat',form='formatted') do i=1,160 read(1,*)cor(i) end do close(1) call stntogrd(cor) . . end

Subroutine stntogrd(x) real lat(160),lon(160),x(160) character*8 stid(160) open(2,file='i:\shixi\2\china.dat') do 20 k=1,160 20 read(2,'(f5.2,2x,f6.2)') lat(k),lon(k) close(2) do 2 i=1,160 2 stid(i)=char(i) open(9,file='i:\shixi\2\mh-t-gr.grd',form='binary') TIM=0.0 NLEV=1 NFLAG=1 do 40 i=1,160 write(9) stid(i),lat(i),lon(i),TIM,NLEV,NFLAG,x(i) 40 continue NLEV=0 write(9) stid(i-1),lat(i-1),lon(i-1),TIM,NLEV,NFLAG close(9) return . . end 6.6.3 生成160站的格点文件 program main parameter (nx=71,ny=41) real lat(ny),lon(nx) real s(nx,ny) open(1,file='i:\shixi\2\grid.grd',form='binary') lat(1)=15.0 lon(1)=70.0 do j=1,ny-1 lat(j+1)=lat(j)+1.0 end do do i=1,nx-1 lon(i+1)=lon(i)+1.0 end do do i=1,nx do j=1,ny s(i,j)=1 end do end do write(1) s close(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