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课件

五 礼乐制度
礼仪制度是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
三大关系而制定的,礼分别代表了神权、族 权、君权。 周礼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
第三章 解放的时代
一 礼崩乐坏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史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2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散落民间,凭借 掌握的六艺知识,或聚徒讲学,或著述立说,学术 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 断。并且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得到了 更广泛的传播。(如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规模已相当可观。(“孔 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后车 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 文公下》)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终 致百家争鸣之势。
三 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儒、墨号称显学,战国时期,则
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四 区域文化
周统治时期,王室掌握主流文化,但在更广
大的社会领域内,土著文化各有其传统,并 没有被周文化同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春 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近乎崩溃,诸 侯国各自为政,文化各异,各具特色。李学 勤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春秋、战国时 期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大致可以划分 为七大文化圈。
四 区域文化
中原文化圈:黄河中游,以建都洛阳的东周
中国文化发展史

中国文化发展史
中国文化发展史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至今的发展演变历程。
它可以追溯到早期文明时期,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端。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同时,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中国的文化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诗经、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流传达到了顶峰。
此外,汉武帝推行儒家思想,开展了“文治”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唐画、唐乐等都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宋代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诗词、绘画、书法、雕刻等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明朝时期,诗歌、小说、杂剧等文学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清朝时期,则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
总之,中国文化发展史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沧桑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繁荣,再到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李贽明清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清代则成为正式国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著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育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它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除了古代文化,我们还不能忽视近现代文化的发展。
在近现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现代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
当然,我们的文化之旅不能止步于过去,还要关注现代文化的现状和未来。
在现代社会,中国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成为了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这本《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我们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魅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为现代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PDF电子书)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科技发展,中国文化史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灵魂。
现在,我们将一同踏上这场文化之旅,探寻那些深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我们的旅程将从中国古代文化开始。
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夏、商、周等朝代相继出现,中国进入了文明社会。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文化史简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悠久的历史中,中国文化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古代中国文化主要表现在诸如汉字、书法、绘画、音乐、戏曲、建筑、哲学等方面。
其中,诸如《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等著作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进入了中世纪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在诸如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方面。
其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如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和文化交流等。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文化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在现代文化中,中国的电影、音乐、时尚、科技等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电影《霸王别姬》、音乐家郎朗等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长城、故宫、兵马俑、黄山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文化景观。
此外,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民间文化等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的剪纸、年画、京剧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总之,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中国历史文化概览

中国历史文化概览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塑造了独特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以概览的方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
1. 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始,紧接着的尧、舜、禹三代帝王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随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交替,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表现在甲骨文的出现、诗经的创作以及礼乐制度的完善。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价值体系。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传统艺术形式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样在传统艺术领域得到了充分展现。
中国绘画艺术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追求意境和气韵的表达。
中国书法则以楷、行、草、隶四种字体为基础,注重墨的运用和艺术的形式美。
传统音乐中,中国的古琴、中胡、古筝等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享誉世界。
京剧、山东评剧等曲艺形式则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代表。
4. 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文化变迁。
经济的腾飞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年轻一代接触到了更多外来文化和新事物。
中国的电影、音乐和时尚产业迅速崛起,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
总结:中国历史文化概览呈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再到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中国历史文化不断演化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天体测量数据
(南)祖冲之《大明历》 (隋)张胄玄《大业历》
4、天文仪器
张衡“浑象 ”: 漏壶; 蔡邕 郭守敬“ 简仪 ”: 李约瑟
(二)天象记录与古代历法
1、天象记录 彗星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31年)---
特殊现象 《晋书· 天文志》:彗星尾巴背向太阳 彗星出没周期
(四)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分析“和为贵”的思想 曲解“和为贵”思想的种种不良表现— — 随大流 “从众” 迁就 “忍字头上一把刀” 曲意逢迎
★分析“天人合一”思想
工业革命以后 20世纪60年代翻开新的一页—— 1992年:《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 局限性 1、直观性 2、实践中问题
(二)考古发现
1、已经成熟的最早文字——甲骨文 “盘庚迁殷”----2、最早文字 △陕西半坡符号 仰韶文化 △山东大汶口符号
(三)文献记载与流传
△夏代文字说
《礼记· 月令》:“行夏令” 《论语· 卫灵公》:“行夏之时” 《史记· 夏本纪》:
△江永女书符号 1983年:湖南省江永县女书—— 菱形文字,由右向左---
第一讲: 《中国文化史》绪论 两大文化: 三大文化: 四大文明古国: 地位特殊:没有出现文化断层 文学领域: 哲学领域:
一、文化概念
文化: (一)广义文化 定义: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有成就总和 (二)狭义文化 定义:特指意识形态 (三)传统文化 定义: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最有特色的内 涵,并能充分体现该民族基本精神的基本载体
二、传统文化产生背景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环境 (三)外来文化影响
(一)自然环境
1、温带气候 2、河流条件 3、封闭式大陆
(一)“和为贵”精神
★“和”的渊源 《说文解字注》:“调声曰和,调味曰和” 音律——乐曲; 晏婴:-------“谁能食之?”“谁能听之?” 引申义:适中、和谐、协调、融合-----
三)册页制图书
★ 五代时期“散页装”—— 1、蝴蝶装(唐代以后)
对折,左右对称:蝴蝶展翅 2、包背装(宋代以后) 背与背对折,---书衣 3、线装(唐代以后) 书脊打孔---穿线装订,---书套:“函”
★古代书籍的魅力
中国文化史第三讲 第二章 科学技术(上)
综合国力: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二) 纸卷书
1、形制 以“轴”为中心,由左向右卷
四周空白:“边”、“栏”;行间空白: “界”; 正文正面写; 注解背面写—— 正面天头,“眉批”; 正文行间,“ 夹注”
2、演变
阅读纸卷书不便—— 边打开,边读,边卷-----最大问题:检索 “折叠书”(折本)—— 长卷子一正一反迭成长方形折子-- 印度“经折装”
二)形体演变
汉字——表意 单体表意(日、月);多体表意(及、林)
(一)字形变化 1、形式由多样到统一 许慎《说文解字》“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李斯“秦篆”(小篆),先秦大篆 2、笔划由繁到简 1956、1985年两次简化,共2235字
二、古代书籍
早期图书
一)简牍制图书 △ “简”---“策”(册);--“编”:断简残编 △“牍”----“方”;------“尺牍”
(一)简牍起源
甲骨文:“册”、“典” 《尚书· 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册”?“典”? 《说文解字》:册;典,“大册” 《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湖北睡虎地:《秦律》 山东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二)简牍形制
长方形,不同时期有差异,2· 4尺 简册制作—— 1、段,片;2、烘烤(杀青,汗青); 3、写;4、绳子穿,“册” 古书常识:无书名,无篇名; 或有篇名,无书名 《诗经· 关雎》:“关关雎鸠---”
(二)“天人合一”精神
★意识形态反映——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管子》:“川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言”; 郑樵:
(三)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
★思想理论反映 孔子《论语》“仁”; 《孟子》“五伦” ★社会行为反映 《周礼》“五礼”—— “吉”、“嘉”、“宾”、“军”、 “凶” 孝道——
中国文化史第二讲
第一章文字与图书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100多国家2000多所大学设汉语专业 ; 海外汉语学习低龄化趋势 汉语热背景: 经济原因 文化原因
一、文字(汉字)
一)文字起源 (一)古代传说 仓颉说 结绳说 八卦说 (观物取象说) 《周易》:伏牺氏-----八卦 (宋)郑樵《通志· 六书略》
Hale Waihona Puke 二)卷轴制图书(一)帛卷书(帛书) ( 缣帛丝织物) 1、产生原因:简册使用不便 简册缺点:脱简;笨重 《庄子》: 《史记· 滑稽列传》东方朔“三千奏牍”
2、出现时间
《墨子》、《韩非子》 1973年马王堆汉墓—— 西汉帛书《周易》、老子《道德经》
3、帛书形制
长度; 宽度一尺;木片为轴, 由左向右------“卷”
商朝甲骨文:”十进制”,新星记录 春秋时期: 中医学脱离巫术 两汉时期: 一、天文学 制定历法,确定季节 天文仪器 , 天文理论
(一)天体观测与天文仪器
1、星表编制
甘德、石申《甘石星经》:
古希腊依巴谷恒星表 观测四个条件: 司马迁 : 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 558颗恒星
2、关于星图的绘制
2、中国历法
世界三类历法—— 太阴历 太阳历 阴阳历 太初历——授时历 “二十四节气” (汉《淮南子》)
(三)天体理论
《山海经》:“夸父追日” 《淮南子》:后羿射日 《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 之?冥昭 瞢暗,谁能极之?------------” 郭沫若: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