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三种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Re u t L v l fMb,C MB , n T I i e e i n f a t e w e s ls e e so K— a d c n f r d sg i c n l b t e n AMIg o p a d UA r u t o r 4, n df i y r u n g o p a u s2, a d h 8 ( <0 0 P .5 T e s n i vt n p cf i f i e e i i c n l o to eo t e r e sa o eo o i e h e st i a d s e i c t o i y i y Mb df r d sgf a t f m s f h rma k r l n r mb n d f i yr h o c
感 性 和 特 异 性 ,提 高 确 诊 的 速度 和 确 诊 率 ,具 有 重 要 的 临 床 意 义 。
【 关键 词 】 肌红蛋 白 ;肌钙蛋 白 I ;肌酸激酶 同工酶 ;急性心肌梗 死 ;早 期诊断 ;心肌标 志物
Th e a d a r e s i h a l i g o i fa u e my c r i li f r to Y r e c r i c ma k r n t e e ry d a n s s o c t o a d a n a c i n AN G i mi We - n, L1S a - o h o h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全解

心梗三项检查意义2010年10月25日阅读次数:674 默认字体肌钙蛋白T (Troponin T,TnT)心肌来源的肌钙蛋白T(cTnT,分子量39.7KD)是心肌损伤特异的、灵敏的标志。
较cTnI有统一的cutoff值;无交叉反应。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特异性>98%,在AMI发病后3-4小时,血清cTnT含量升高,并可持续14天之久。
2、用于当怀疑心肌细胞损伤的患者。
例如: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现或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和亚急性心肌梗塞,用来评估梗塞的严重程度,通过发现微小面积心梗来对不稳定心绞痛进行危险程度分级)。
在心肌的感染中(例如心肌炎)以及由机械,电和化学原因诱导的心肌损伤(冠状动脉支架成型术 PTCA)等,心脏手术,心脏移植,心脏换瓣,心肌毒素,等原因均可以造成TNT升高。
cTNT在心肌损伤2-8小时释放入血。
cTNT有2小时-14天的诊断窗口。
3、检测血清cTnT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如:AMI和心肌炎的诊断,以及监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程和危险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在30%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血清中,cTnT可升高。
临床资料表明:该类病人患继发性心血管病发症的危险性升高。
4、灵敏度较低,结合Myo和CK-MB对早期胸痛病人的评估起决定性作用。
5、还可作为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成功与否的灵敏特异指标。
正常参考值:0.01-0.03 ng/ml肌红蛋白(Myoglobin)肌红蛋白是一种细胞浆蛋白质,存在于心脏和骨骼的横纹肌中,具有转运氧气和储存氧气的功能,分子量17.8KD,由于分子量较小,当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很快被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中。
1、检测及红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度梗死以及观察溶栓治疗后成功再灌注的重要指标。
急性心梗后最早(1-2h)出现升高,梗死发生后4-12小时,肌红蛋白的血浓度达到最高值。
24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水平成“多峰”现象,灵敏度优于CK-MB。
2、灵敏度高,最早排除AMI;阴性预测率为99%。
肌钙蛋白I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I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血清标记物,能够早期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检测和诊断。
方法收集400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对所采血液进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的定量检测,研究其阳性率、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阳性率:cTnI为93.4%,CK-MB为32.1%;敏感性:cTnI为100%,CK-MB为48.2%;特异性:cTnI 为93.4%,CK-MB为32.1%。
结论cTnI阳性结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具有高度的预见性,cTnI的阴性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机率很小。
cTnI可作为心肌细胞受损时一种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血液标记物。
cTnI可以早期预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微血栓的形成,cTnI也可以作为一种排除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标记物。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blood marker,it can earlier examine and diagnose a patient with AMI. Methods Gather 400 patients blood sample with AMI. To respectively take its blood into be measured the cTnI or CK-MB levels,studying its positive rate,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Results cTnI positive rate:93.4%,sensitivity:100%,specificity:93.4%;CK-MB positive rate:32.1%,sensitivity:48.2%,specificity:32.1%. Conclusion cTnI appeared to have a high predictive value that AMI occurred,its sensitivity is 100%. cTnI -negative value indicates very little risk of AMI occurrence;cTnI is the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blood marker as myocardial cell was injured. It can early foresee that the patient’s tiny thrombus is formed. It is the marker which excludes patient’s myocardial infarction.[Key Words] Troponin I(cTnI);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Creatine kinase(CK);Creatine kinase isomer-MB(CK-MB)肌钙蛋白由肌钙蛋白I、T、C三亚基构成,与原肌球蛋白一起通过调节钙离子对横纹肌动蛋白ATP酶的活性来调节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相互作用。
心肌标记物即时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心肌标记物即时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董丽红【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6(010)019【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标记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即时定性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100例疑似AMI 患者,均进行心肌标记物cTnI和CK-MB的床旁即时定性检测和实验室检测,比较周转时间(TAT)和检验结果。
结果心肌标记物床旁即时定性检测的TAT为(20.5±4.8)min,实验室检测的TAT为(61.3±10.4)mi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种检测方法CK-MB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0.63,一致性良好;两种检测方法cTnI结果一致性检验Kappa=0.92,一致性好。
两种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nI和CK-MB的床旁即时定性检测,操作方便、简单易得、结果回报时间短、可信度高,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2页(P47-48)【作者】董丽红【作者单位】116033 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四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武维恒;孙喜波;朱林;于世荣;祁春梅;刁军;甘军民2.院前心肌标志物即时定性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J], 李抒玮;陈荣健;陈杰文3.院前心肌标志物即时定性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探讨 [J], 宁敏;庞栋4.院前心肌标志物cTnI、CK-MB与Mb即时定性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J], 杜建平;年晓花;吴接玉5.心肌损伤标记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武维恒; 朱林; 祁春梅; 刁军; 甘军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BNP测定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BNP测定的临床意义冯海明;王虹;蔡小婕;闵宗延;许兆军;陈玉峰;陈国方;江隆福【期刊名称】《心脑血管病防治》【年(卷),期】2004(4)3【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BNP浓度的测定在评价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脑钠素(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将患者分别分为重构组与非重构组、LVEF≤40%组与LVEF>40%组、Killip(Ⅰ-Ⅱ)组与Killip(Ⅲ-Ⅳ)组、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进行BNP浓度的对比.结果重构组、LVEF≤40%组、Killip(Ⅲ-Ⅳ)组和死亡组BNP浓度显著高于非重构组(P<0.001)、LVEF>40%组(P<0.001)、Killip(Ⅰ-Ⅱ)组(P<0.001)和非死亡组(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死预后的敏感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总页数】3页(P8-10)【作者】冯海明;王虹;蔡小婕;闵宗延;许兆军;陈玉峰;陈国方;江隆福【作者单位】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宁波,315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R446【相关文献】1.BNP、MYO、cTnI三项联合测定对AMI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J], 沈振芳;朱同华;徐向东2.H cy和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王淑娟;宁保红3.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I和hs-CRP及CK-MB测定的临床意义 [J], 高杰;汤国高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BNP、TnI、CK-MB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J], 余苗苗;王奇志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cTnI、hs.CRP和β2MG水平测定早期诊断的临床分析 [J], 朱同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标志物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ywo dl o ada makr Ke r sMy c i r e;Act o ada f c o ;C M B;c n ;Mb r l ue my c ilna f n K. r ir i TI
痛 疑似A I M 患者 ,最后 按W O 准确 诊为A I( 0 0 H标 M 2 0 年新 标
准 )随机选 3 例 ,年 龄5 一 5 ,平 均7 . 岁 ,其 中男 1 O O8岁 05 8
例 ,女 1 例 。胸痛入 院疑似A I 2 M ,但 最后排 除A I M 的病人 为
对 照组随机选3 例 ,年龄5 — 7 0 4 8 岁,平均6 . 岁 ,其 中男1 85 9 例,女1例 。 l 1 2 标本采集 . 疑似病人入 院后 即采静脉血 1 次,采血后立
2 0 年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o l e lh r a i a i n 00 W r d H a t O g n z t o ,
I3 检测方法 .
C - B 定采用 免疫抑制法 ,检测 仪器 为 日 KM ̄
WO H )提出急性心肌梗死 ( c t y c r i l i f r t o , a u e m o a d a n a c in AI M )诊断标准 :心肌肌钙蛋 白升高随后缓慢下 降或c — B K M 快 速升 高后 下降,并伴有如下症状之一 可诊 断为A I ( )缺 M。 1 血症 状 ; ( )心 电图出现病理性Q ; ( )心 电图呈缺血 2 波 3 改变 ( T S 段抬高或 降低 ); ( )冠状动脉检查有异常 。 4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t M 发病率持续升高,其死亡率也  ̄A I 较高,而对A I M 的治疗时间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能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对A I M 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相 当重要的意义。 理想 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应是在心肌 内高浓度而在其他组 织中不存在或 少量存在 的物质 ;而且在心肌有轻微 损伤 就能 释放入血 ,并 能达 到 目前检测方法 的检测水平 ;能检测 早期 心肌损伤 ,且 窗 口期长 ;能估计梗死 范围大小判 断预后 ;能 评估溶栓效果等 。
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宋艳
【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
【年(卷),期】2012(016)006
【摘要】@@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早期的准确诊断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如何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率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此,为研究和探讨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笔者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入院治疗的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相关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1079-1080)
【作者】宋艳
【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病二区,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刘程光
2.应用临床诊断性能曲线评价cTnT、CK-MB、MYO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刘怀平;孙会印;丁贤
3.CK、CK-MB和CK-MB/CK比值在诊断多发伤合并心肌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J], 刘小玲;孔令文;都定元;程颖
4.血清cTnI,hs-CRP,CK-Mb水平动态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临
床意义 [J], 卓伟;周远清;吕伟标;罗建伟
5.CK和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J], 郭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脏标志物在急性期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半 衰 期仅 为 (. ±1 5mi, 89 .) n 持续 时 间0 5 h 所 以 一次 阴性 结果 . ~l ,
不能排除A 。 MI 由于Mb 来 自横 纹 肌 并 受 到 肾功 能 的影 响 , 敏 也 其
感性较高, 但特 异性 较 差 , 以作 为 肌 酸 磷 酸 酶 同 功 酶( K 可 C -MB ) 和 心 肌肌 钙 蛋 白I T c n 和c n 的 补充 。 点是 在 血 液 中 出现  ̄ (T I T T) 优
的早 , 于 C - 早 K MB、T I T T, c n和c n 因此 可用 于 A 的 早期 诊 断 , MI 判 断是 否 再 灌 注 以及 梗 死 范 围 的有 价 值 的 指标 。 ) 酸 磷 酸 酶 同工 (肌 2 酶( K MB ; AMI C - )在 发病 3 h ~4 后开 始 升 高 ,0%敏感 时 间 为8 1o ~ lh, 0 4 达 到 高 峰 。 肌 损 伤 产 生 的 C M B 高 持续 时 间 2 1 ~2 h 心 K- 升 短 , 以 可 从 连 续 多次 测 得 的数 据 予 以 判 断 。 的 增 高 程 度 能较 所 它 准 确 的 反 映 梗 死 的 范 围 , 高 峰 出现 的 时 间 是 否 提 前 , 助 于 判 其 有 断 溶 栓 治疗 是 否成 功 , 故用 于 早 期 诊 断 A I M 和早 期 确 定 再灌 注 是 否成 功 “ 指标 ” 金 之一 。 K- C MB 8 9%~9 % 在于 心 肌 内 , 9存 少量存 在 于小 肠 、 、 肌 、 宫 和 前 列 腺 , 舌 膈 子 故在 心 肌 炎 、 肌 疾 病 、 脏 疾 心 肝 病 、 骼 肌 创 伤 、 动 脉 栓塞 、 克 及 糖 尿病 等 疾 病 均 可 导致 假 阳 骨 肺 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典型的发病症状和心电图改变者,及时诊断一般不难。
但由于AMI的临床表现差异极大,而心电图检查在梗死的最初数小时可能正常或呈非诊断性表现。
早期诊断主要靠临床判断,或动态ECG追踪,但易被临床医师所忽略,以致影响早期诊断率。
1 病史调查
因基层设备简陋故此为重要的一环。
应详细追述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史、高血压史以及高血脂、糖尿病、心绞痛等病史;特别要注意心梗诊断,一般心梗均有前驱症状。
据国内报告,发生急性心梗以前,有20.6%~84.6%的患者有先兆表现。
平素健康者,突然出现劳作后胸闷、乏力,呈进行性加重者,胸前区疼痛含亚硝酸制剂后不能缓解,应特别注意。
2 全面了解起病症状
疼痛是AMI最为常见的起病症状,典型部位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向左肩或左臂放射持续30 min以上者,有绞榨样或压迫性疼痛者,不典型部位有咽部下颌、颊部、牙齿或上腹部等疼痛,均应引起注意。
特别是高龄患者更应重视。
3 原已确诊为冠心病者而突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或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而无诱因者,原有高血压突然不明原因的血压下降、晕厥或脑血管意外症状者,虽无胸部痛而出现上腹部痛、恶心、呕吐的症状,应警惕心梗的发生。
4 中年以上有诱发情绪改变,心情不畅,以致神经体液调节障碍,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反复持久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停滞,血管阻滞(断),促进血小板集聚而血栓形成。
体力活动或饱餐后突然间出现胸痛或晕厥,伴有恶心、呕吐、气促、面色苍白、四肢冒冷汗、坐立不安均应首先考虑为AMI。
5 据有关文献报道,65岁以上老年人心梗有典型胸痛者仅占19%,无痛性占73%。
国内报道无痛性病例在30%~40%。
故不典型及无痛性心梗是高龄患者的一个临床特征,且老年无痛性AMI依靠心电图检查亦很难确诊,应当不断心电图追踪或血清酶学检查。
必要时行诊断性治疗观察。
近来对AMI的发病机制有新的观点:a.血小板聚集;b.冠状动脉痉挛;c.内膜损伤引起的粥样斑块。
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最终导致AMI。
所以可疑患者早期应用抗凝、扩冠解痉药物是有益的。
6 ECG对冠状动脉急性堵塞导致透壁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近于100%。
如症状可疑或胸痛而疑有AMI患者,虽首次心电图检查正常或出现ST-T 改变,短期复查恢复正常者,应进行心电图追踪观察,切勿轻易放过以免漏诊。
据我院数例观察,均为ECG追踪时才出现改变,最后确诊还得靠ECG改变及判断梗死的部位。
ECG改变在超急性期T波增宽或振幅增高,原为倒置T波变为直立应作为AMI处理。
ST段升高为直立T波形单向曲线于对侧面导联ST段下降,或追踪
ECG有一系列ST-T演变过程,仍可诊断为心梗。
异常Q波,在超急性期一般不出现,一旦≥0.04 s,深于1/4R就有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基层诊断AMI早期仍有一定困难,但若能从思想上引起警惕,提高对本病足够的认识,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再加上认真细致询问病史,周密观察病情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是有可能提高AMI的早期诊断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