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研究——基于宁波方言和城市归属感的调研分析

合集下载

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分析

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分析

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分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不同地区、不同社群甚至不同个体之间的语言使用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变异与变化。

为了深入了解语言变异与变化的社会因素,语言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语言变异与变化的原因,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地位与语言变异社会地位是一种决定个体在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属性。

研究表明,社会地位与语言变异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地位较高的人往往使用更加规范、标准的语言,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口语化、方言化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选择、语法结构上,还表现在语音、语调等方面。

例如,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往往更注重书面语的准确使用,而地位较低的人可能更多地使用俚语、口头禅等非正式表达方式。

二、社会群体与语言变异社会群体包括各种社群、团体和群体,其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认同与归属感。

语言变异与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社群内的成员往往使用共同的语言风格和词汇,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这种语言变异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使用的专业词汇、行业术语上,以及特定社区独有的俚语、隐语等。

例如,在不同的年龄群体和职业群体中,人们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差异,这反映了他们所属的社群身份和特点。

三、媒体与语言变异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其对语言变异与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媒体以其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成为介绍和推广不同方言、语言变体的重要平台。

不同地区的电视台、电台和网络平台促进了语言变异的发展。

例如,在电视剧、综艺节目以及网络直播中,各种地方方言和特定社群的特殊语言表达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在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四、社会变革与语言变化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对语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都会对语言习惯、词汇使用以及语法结构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社会的科技发展带来了新兴行业和新的专业术语,也推动了语言的变化。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海洋文化语言景观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宁波历史上是我 国对外经贸交 流的重要港 口城市之一 ,与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渊源 ,被称为记 载古代海 上丝绸之 路历史的活化石 。今天 ,它又成 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 征程上 的重要枢纽。近几年 ,宁波成功承办 了中国 一中东欧 国家投资 贸易博览会 、国际港 口文化节 等活 动 ,与 “一带 一路 ”沿线 国家 的经贸人文交流更为频繁 。在新 的时代背景下 ,宁波要更 好地 对外宣传城市 ,让 其它国家 、城市认 同宁波文化 ,尤其是 海洋文 化 ,进而增强 宁波与其它国家港 口城市之 间的海洋文 化交流与 合作 ,并使海 洋文化 成为 宁波 国民经 济发 展的新 的增长点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
语 言标牌上所呈现的语言现象背后 的权利关 系、身份认 同等 因素。借鉴场 所符号 学理论和 多模 态理论 ,剖析 宁波海 洋 文化语言景观研 究的视角扣方法 ,对 宁波 市海 洋文化 的各语 言群 体之 间的权势和 身份地位 进行深入研 究 ,以服 务 宁波
市 的 海 洋 文 化 战 略 。
一 、 研 究 综 述 关于语言景观 的英文术 语 ,学界 也有 不同 的提法 ,比较典 型 的 包 括 linguistic landscape,这 个 概念 有 Langry&Bourhis提 出 , 主要把语 言景 观作 为一个宏 观 、整体 的概 念来理解 ,重 点考察 城市 当中的路牌 、标 牌上 的语 言情况 。从 国外 看 ,语 言景 观 已 经成 为社会语 言学领 域的一 大研究 热点 ,在符号 学 、应 用语 言 学 、社会 学及心理学 等学 科也 受到重 视。在社 会语 言学 中 ,加 拿大学者 Langry&Bourhis率先提 出并使用“语言景观 ”的概念 , 定义为“出现在公共 路牌 、广告牌 、街名 、地名 、商铺招 牌及政府 楼宇 的公共标识牌之上 的语 言共 同构成某个 属地 、地 区或城市 群 的语言景观 ”。这篇“语 言景 观与 民族 语言活 力 一一 项实证 研究 ”被公认 为是语 言景观领域的奠基石作 品,此后 ,学界开始 使用 Linguistic Landscape这~英文词 汇来表 示语言 景观 ,但 真 正里 程 碑 意 义 的事 件 是在 2015年 ,语 言 景 观专 刊 Linguistic Landscape创刊出版 ,标 志 着语 言景 观也 有 了属于 自己的专业 的学术研究领 域。随后 ,大 量期 刊论文 出现 ,研究 范 围包 括其 基本概念 、理论方法 、实践应用 等等 ,进 一步扩大 了语 言景观研 究 的影响力 。此外 ,还有学者认为语言景 观实际上是 种符号景 观 ,是多种模态符号协调统一下 的空间话语建构 。全 球化背景 下 ,英语作 为全 球性语 言在许多 城市 的公 共场所 得到应用 ,众 多学者也对其公共 空间的应 用情 况做 了大量研究 。 在 国内 ,尚国文 、赵守辉 系统 介绍 了 国外 语言 景观 的研究 背景 (定 义 、功能及研究 内容)、研究方 法 (研究 对象 、语 料 收集

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研究

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研究

这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认同问题,让我深刻理解到语言与民族认同 之间的紧密。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 历史、传统和价值观。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感受 其独特的魅力。
书中对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的研究,让我看到了我们民族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尽 管我们有着丰富的方言和民族语言,但我们都在共同使用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 这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同时,这些方言和民族语言也丰富了我们的 文化内涵,使得我们的文化更加多元和独特。
接着是“语言认同的基本理论”部分,作者详细阐述了语言认同的概念、特点、 功能以及影响因素,使读者对语言认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部分还对语 言认同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研究中华民族语言认 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的历史演变”章节中,作者通过梳理中华民族语言认同 的历史脉络,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语言认同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政 治等因素。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的历史变迁,也为我们理解 当前的语言认同状况提供了历史参照。
《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研究》一书的目录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内容全面,充分 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语言认同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通过本书的阅读 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趋势,为推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研究》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内容摘要
本书还分析了语言认同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与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入, 许多民族语言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消亡的风险。本书呼吁社会各界民族语言的保护与发展,通过 政策扶持、文化传承等手段,促进各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 本书总结了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展望。通过深化对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的研究, 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未来,随着研 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推进,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研究将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 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研究》一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深入的分析论证,为中华 民族语言认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它不仅对于学术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对 于社会各界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团结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6篇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6篇

方言流失情况调查报告6篇篇1一、背景介绍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和民间交流的工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普通话的普及以及人口流动的增加,方言的流失情况日益严峻。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方言流失的现状、原因及其影响,以期提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二、调查方法1. 文献调研:收集关于方言流失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研究成果。

2. 实地走访:深入方言区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方言使用情况。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针对不同年龄层、职业群体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

4.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三、调查结果1. 现状:(1)使用人数减少: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年轻一代对方言的掌握程度普遍下降,使用方言的人数逐年减少。

(2)使用场景受限:方言的使用场景主要限于家庭、民间活动及部分地域性媒体,在正式场合和公共场合使用较少。

(3)代际传承断层:老一辈人的方言水平较高,年轻一代则普遍较低,存在明显的代际传承断层现象。

2. 原因:(1)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普及政策对方言的使用产生了较大影响,普通话成为教育和工作中的主流语言。

(2)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导致方言使用群体分散,缺乏语言环境。

(3)文化认同缺失: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对方言的重视程度不足。

3. 影响:(1)文化传承受阻: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其流失意味着地域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

(2)社区认同感减弱:方言的流失使得社区成员间的认同感降低,影响社会凝聚力和地方文化的独特性。

(3)语言多样性受损:方言的流失意味着语言多样性的减少,不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强方言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方言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方言保护意识。

2. 设立保护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设立方言保护和传承机制,如设立方言日、建立方言博物馆等。

3. 纳入教育体系:将方言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小学开设方言课程。

浅谈当代方言传承传播价值——以吴方言等为例

浅谈当代方言传承传播价值——以吴方言等为例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论坛13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浅谈当代方言传承传播价值——以吴方言等为例李贞琤摘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面临重塑大国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本文通过调研当代“地方性语言”萎缩与异变这一现象,对近代我国方言生存传播状况分阶段进行解读,挖掘深层原因,进而针对性分析方言萎缩异变的诸多表现:使用频率降低、普通话影响、外来语异变等。

论证了当代方言传承与传播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多重价值,肯定了其当代传承与传播必要性。

关键词:方言;传播;全球化;价值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各地语言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传承不可谓不悠久。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强势入侵的西方文化交锋中处于弱势。

全球化大浪潮中,我们为建立本土文化的整体归属感与清晰的文化身份,在国际国内交流中确定“汉语普通话”作为我国通用语言。

此后几十年中,中国语言舞台中的“方言”显得格外落寞,其异变与萎缩的大趋势亦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

方言在近代传播现状凸显出“丰富性”与“濒危性”双重特点,也持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学界对“方言”的保留与存续展开广泛研究,进一步探究其传承发展的多重价值。

一、方言传播三阶段漫长的古代中国,虽有“雅言”作为官方语言,但“官话”使用范畴基本确立在官方,是士大夫一族,读书人使用的统一书面、口语系统。

广大底层百姓所使用的一直是各地自己的方言,呈现中国地方语言的丰富多彩。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官方语言得以强化与确认。

我国方言的传播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不同特色。

(一)权威语言确立阶段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包括建立“普通话文腔”。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对普通话的普及教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

在追求国家发展壮大的战略中,普通话功不可没。

它打破区域壁垒,使全国人口流动中几乎不受“语言障碍”限制,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实力不断发展。

《城市蒙古人语言态度调查研究》范文

《城市蒙古人语言态度调查研究》范文

《城市蒙古人语言态度调查研究》篇一摘要:本篇研究报告以城市蒙古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语言态度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旨在揭示蒙古族在城市化进程中语言态度的变化,及其对语言使用、语言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蒙古族群体逐渐融入城市生活,其语言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语言态度是指个体对某种语言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是影响语言使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城市蒙古人语言态度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蒙古族语言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 实地考察:对城市蒙古人聚集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其语言使用情况。

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城市蒙古人进行语言态度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1. 语言认知:大部分城市蒙古人对本民族语言有较高的认同感,认为蒙古语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掌握普通话等通用语言的重要性。

2. 情感倾向:多数城市蒙古人对蒙古语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其具有独特的魅力。

对于通用语言,如普通话等,他们的态度较为中立或积极。

3. 语言使用行为:在家庭、社区等场合,蒙古人更倾向于使用蒙古语进行交流。

在公共场合、工作等领域,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通用语言。

四、分析讨论1. 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城市蒙古人的语言态度对其语言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越高,越倾向于在特定场合使用该语言。

同时,他们对通用语言的认知和态度也影响了其在公共场合的语言选择。

2. 语言态度与语言传承:城市蒙古人的语言态度对语言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和积极态度有助于语言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若对通用语言的认知和态度过于消极,可能会影响语言的交流与传播。

3. 语言态度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蒙古人的语言态度发生了一定变化。

他们更加重视语言的实用性和交流功能,对语言的认知和情感倾向也更加开放和包容。

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包含了多种方言。

方言作为汉语语言家族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都市化的推进,许多方言面临着消亡和边缘化的危机。

因此,研究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言的定义与分类方言是指在一个语言家族内,因地域、社会、历史等原因而形成的不同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的变体。

汉语方言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其中较为常见的是以方言的音系、语法和词汇为依据,将汉语方言划分为北方方言、南方方言、西南方言和东南方言等。

二、方言的保护价值1.历史文化遗产:汉语方言是千百年来各个区域的人们使用和生活的产物,保留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多样性:方言的存在使得汉语具有了多样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同地域间的沟通交流的独特性。

3.地域认同感: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对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起着重要作用,维护方言也是维护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挑战1.城市化与移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规模人口流动,原籍地方言的使用范围收缩,甚至逐渐被主流语言所代替。

2.教育体系:现行的教育体系普遍使用标准汉语作为教学语言,导致方言在学校和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不高,方言传承遇到困境。

3.媒体与科技:大众媒体的普及以及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主流语言,方言的使用频率下降,传承面临挑战。

四、方言保护与传承的策略1.宣传意识及教育(1)提高公众对方言保护价值的认知,加强方言保护的宣传工作。

(2)在教育体系中增加对方言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方言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2.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1)在政府层面出台相关的语言保护政策,加大对方言保护的资金投入。

(2)通过立法保护方言的地位和使用权益,规范方言的使用。

3.方言资源的收集与利用(1)建立方言语音库和文献库,对方言进行整理和记录,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城市蒙古人语言态度调查研究》范文

《城市蒙古人语言态度调查研究》范文

《城市蒙古人语言态度调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蒙古人作为我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态度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语言态度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文化传承。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蒙古人的语言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语言使用、语言认知及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为推动城市蒙古人语言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研究区域涵盖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城市蒙古人社区,以获得全面而客观的调查结果。

三、研究内容(一)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城市蒙古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等社会群体的蒙古族居民。

(二)研究内容1. 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城市蒙古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不同场合的语言使用情况,包括母语和普通话的使用频率、使用场合等。

2. 语言认知:了解城市蒙古人对本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认知情况,包括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感、对普通话的接受程度等。

3. 语言情感:探究城市蒙古人对本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情感态度,包括喜爱程度、情感倾向等。

4. 语言传承与教育:调查城市蒙古人对本民族语言传承的态度和意愿,以及在教育中如何对待本民族语言的教与学。

(三)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获得了大量关于城市蒙古人语言态度的数据。

以下是主要研究结果的概述:1. 语言使用情况:城市蒙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仍以母语为主,但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多地使用普通话。

随着年龄的增大,母语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而普通话的使用则相对减少。

2. 语言认知:大部分城市蒙古人对本民族语言有较高的认同感,认为母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同时,他们也普遍接受普通话,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交流的必要工具。

3. 语言情感:城市蒙古人对本民族语言和普通话的情感态度因个体差异而异。

总体而言,对本民族语言有较深的情感倾向,认为母语蕴含着民族文化和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研究——基于宁波方言和城市归属感的调研分析-汉语言文学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研究——基于宁波方言和城市归属感的调研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加速城市化建设,促使大量外地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

这一转移过程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位移,也是语言以及社会心理方面和城市群体相适应的过程。

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群体。

当前外来人员在地域归属感、群体归属感、身份归属感上仍存在种种不和谐。

希望有关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的研究,能够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在语言上完成再社会化,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关键词:语言认同城市归属感宁波方言一、引言中官路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镇海经济开发区,全村占地2.2平方公里,下辖楼屋谢、下赵、前汤、后董4个自然村,常住人口838人,外来人口4500多人。

新建村地处宁波市江北区小港街道的西部,村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由胡家洋、五房、叶家、塘路墩、朱家自然庄组成,总户数418户,常住人口830人,外来人口590人。

经过综合考虑,最终确定调研中官路村和新建村,其主要原因是这两个村庄是宁波市外来人员的聚集地,正好符合将外来人员作为本次调研对象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城市化建设,促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

在社会文化适应上,有些外来人员存在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尤其是城市对外来人员所采取的“经济吸纳”和“社会拒斥”的双重态度,使得这些“都市里的村民”成为行走在都市里的“边缘人”。

泰勒在《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一书中认为:“在前历史时期中,发生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初次扩散和大种族的发展,产生了语言,确定了大的语系,文化发展到古代世界东方民族的水平——他们是现代文明的先驱者和奠基者”。

正是因为语言在人类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如此重要,甚至可以认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更是群体(种族)的有效凝聚力。

方言也是语言,只不过方言是变异的语言,因而它同语言一样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区域文化标识,区域文化与语言或是方言的融合与分化都是双向互动的。

二、语言认同语言认同(language identity)是指群体在交际过程中,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的交际行为、或群体对同一种语言或方言在态度、情感、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趋同。

社会学研究表明,个体融入群体及群体的协调维系,都与语言认同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不同个体构成群体、群体的和谐达成,都有着语言认同的促进推动。

语言是文化中最核心和最有影响力的特征之一。

说和听——即口语是所有人类社会中人际互动最具渗透力的一种形式。

具有相同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的个体所共有的语言称为方言(dialect)。

方言的某些特点,将个体塑造成某种特定类型的人。

方言也可以让个体对所属的群体保持高度的认同,亚文化中的方言就像某行业的行话一样,只在特定人群中通用。

语言、言语行为和社会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语言体现一种社会关系,也体现一种社会结构,语言认同无疑是社会认同、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

如此一来,群体成员用的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或者是对群体有特殊含义的语言交流,有助于个体对该群体产生偏好。

Le Page等人基于克里奥尔语研究建构的认同行为理论(acts of identity)提出,具有认同行为的讲话人有四个条件:第一,可以识别不同的群体;第二,有机会也有能力去观察和分析这些群体的行为系统;第三,有加入该群体的强烈动机,从该群体得到的反馈使这种动机或增强或减弱;第四,讲话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Le Page et al,1985;转引自徐大明,2006)。

目前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是:语言是认同的一个符号和标志(Gumperz,1982;Joseph,2004;Jenkins,2007;Simpson,2008);语言使用是认同的一个载体(Tong et al,1999);语言使用也是一种认同行为,是一群人向其他人表明自己是谁的一种手段(Cameron Kulick,2003)。

当前社会上普遍反映,城市人的方言能力和方言使用率与上一代人或者农村人相比,有比较明显的下降。

人们的语言使用情况以及他们的语言态度,是一种语言能否保持下去的关键。

(李宇明、戴红亮,2008)三、外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外来人员的城市归属感是指当转移到新的城市后,应当归属于城市社会的一种情感表达、心理认同和依恋程度。

由于外来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区,受本土的文化影响,导致他们与当地居民在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都有一定的差异。

虽然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城市经济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并且一部分外来人员,在城里扎了“根”。

但整体而言,他们在未来归属上还没有明确的行为选择,是一个向往城市,又难以融入城市的群体;是一个需要服务,又难以受平等待遇的群体。

这种城市归属感不和谐表现如下:(一)地域归属感上的不和谐按照托达罗人口迁移理论,人口迁移的动机在于预期经济收入的提高,所以外来人员进城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找工作挣钱养家。

虽然故乡的土地养育了他们,故乡的亲人是他们最终的归属和赖以生存的希望,他们内心里也不愿背井离乡,但是城市的发展机遇又吸引他们追寻发家致富的梦想。

这就导致重重矛盾:他们“根”在故乡,却又远离故乡;既想生活在城市,又无力在城市买房定居;他们在城市辛苦地赚钱,牵挂和归宿的又在故乡;他们希望融入城市,但由于主观与客观、习惯与行为、观念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又难以融入城市。

(二)群体归属感上不和谐作为城市居民,不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还能享受各种社会保障。

而外来人员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制度,让他们在社会保障上经常处于“边缘人”的尴尬境地,使得外来人员虽身在城市,却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据调查,有40%的农民工把自己定位为“农村人”,只有3%的人把自己定位为“城里人”,另外有20%的人把自己划为“半个城里人”,还有37%的人觉得说不清楚自己该如何归类。

外来人员在城市的人际交往对象,大多是亲戚或者老乡,很少有与城市人群亲近的机会,这也导致他们缺乏对城市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身份归属感上不和谐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由于语言与社会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身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范畴,语言与身份也密不可分。

“语言运用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体行为。

之所以说是社会行为,是因为言语活动的生成和接收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之所以说是个体行为,是因为语言的使用涉及具体的人和事”(刘霞敏,2007)。

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城市居民却不承认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合法性”。

特别是长期以来城市人普遍对外来人员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对他们存在心理排斥和刻板印象,并在行为上表现出歧视。

城市人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和不友好,又映射在外来务工人员的思想中,再反射为他们对城市群体的不认同、不满意,进而产生疏离感和责任匮乏心态。

四、调研结果(一)被试结构根据拟定的访谈提纲,对90名非宁波籍居民进行个别访谈,年龄范围在18岁到57岁之间,其中男性42名,女性48名。

访谈期间对于识字不多或听力不好的老人,进行耐心详细地解说,力保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使回收的问卷内容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被试的真实情况,做到调研数据的真实可靠。

调研的对象也力求多样化,不仅涵盖了“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还包括了个体老板、环卫工人、保安和其他上班族等多种职业类型。

(二)个案分析我们选取了新建村的王某某作为访谈的典型案例。

王某某,52岁,来宁波务工11年,是一名建筑工人,月平均收入3500元,和妻子两人住在40平米的平顶屋里。

我们了解到他的基本情况后,就开始问他对宁波方言持什么态度。

王某某直言,刚来宁波的时候,很不习惯宁波方言,觉得这种语言有点生硬。

但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他发现会说一些宁波方言能更好地拉近与当地人的关系,能够帮助他更好地融入工作团队,所以他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宁波方言。

他如今不仅能听懂宁波方言,而且能用宁波方言来进行日常交流。

(三)访谈结果访谈结果显示,在宁波居住时间越长的外来人员,越习惯宁波城市的生活方式,对宁波方言的排斥感越低,对宁波城市的归属感越强。

具体而言,对于宁波方言的态度,11%的外来人员表示喜欢,30.8%的外来人员保持中立,58.2%的外来人员表示不喜欢。

对于宁波城市归属感,全部的被访者都愿意遵守宁波的各项规章制度,86.7%的被访者喜欢宁波这座城市,83.3%的被访者愿意留在宁波工作,43.3%的被访者愿意长期留在宁波生活,80%的被访者觉得宁波城市的规划建设合理,46.7%的被访者感觉在宁波有家的温暖。

五、结语马斯洛(1987)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既有生理需要,又有社会需要。

其中,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都属于社会需要,这一需要的缺失将导致个体人格发展畸形,出现人格障碍。

而外来务工人员身处异地时,为了适应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了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必须在语言上做出调整:改变原来的语言特征、交际方式和交流习惯等,在语言上完成再社会化。

这种语言的再社会化过程,必然会改变他们对所在城市当地语言的认同。

其实,对外来务工人员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的研究,是为研究外来务工人员能否适应新的城市环境。

因为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除了要寻求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外,还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建立归属感。

缺乏与别人的联系会使得个体被排斥,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而游离于所属生活系统的边缘。

希望有关语言认同和城市归属感的研究,能够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时有助于社会团体关系的改善。

(本课题由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编号[G14012]。

)参考文献:[1]沈斌表,武雪婷.外来务工人员社区服务工作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1):124~128.[2][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180~189.[3]张海钟,姜永志.方言与老乡认同的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解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5~28.[4]杨荣华.语言认同与方言濒危:以辰州话方言岛为例[J].语言科学,2010,(4):394~401.[5]樊中元.农民工语言认同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1,(10):155~157,161.[6]逯曼.论语言与文化认同感[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3.[7]杨玉.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3.[8]施娇慧,欧阳敏娜,陆晶晶.绍兴外来人口城市归属感分析[J].科技视界,2014,(2):45~46.[9]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82~88.[10]粟进英,李经伟.言语适应理论与身份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2010,(6):38~41.[11]郭聪惠.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归属感问题探微[J].兰州学刊,2008,(9):90~92.(盛柳柳严建雯浙江宁波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