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畸31以及调控海藻糖合成的相关基因嘲,吲等,通过转基因 技术已获得了一批具有一定抗旱和耐盐碱的转基因小麦新材料。随着我国花粉管 通道法等DNA直接转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将抗旱和耐盐碱植物的总DNA导入小 麦基因组也成为培育耐逆境胁迫小麦新材料的一种新方法,已有报道将高粱脚1、 芦苇草碍力及长穗冰草嘲的总DNA导入小麦以期获得耐逆境胁迫的小麦新材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3.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作物转基因育种和常规育种相比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因为它不仅极大地拓 宽了育种的基因来源(如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而且可以实现高效 精确的遗传改良,更为重要的是抗病虫等转基因育种的发展将有效减轻农田的环 境污染。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转基因研究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小麦转基因研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花粉管通道法是我国学者周光宇提出的一种菲常简便的植物转基因方法,其 基本原理是利用植物授粉后花粉萌发形成的花粉管,将外源DNA送入胚囊中尚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062301 1600) 作者简介:李永春(197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小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通讯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62号,国家小麦中心205室。E-mail:yongchunli71@yahoo.com.Cll。
201 1全国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交流研讨会
我国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前景
李永春,王潇,陈雷,尹钧·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450002
摘要:近年来,我国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并成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分析了各类转基 因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我国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的发展及现状,主要包括小 麦抗病虫、品质改良以及耐非生物逆境胁迫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小麦转基因育种中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

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

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中的应用摘要介绍了花粉管通道法的创立、特点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概况,分析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花粉管通道法;小麦;外源DNA文献标识码 A扩大种质资源,提高品种抗性,增加产量,改良品质是小麦育种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远缘杂交是扩大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存在很多问题,花粉管通道法即可以解决远缘杂交出现的问题。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是以DNA片段杂交假说为理论基础,直接将带有目的性状的供体遗传物质或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株而创造变异材料,通过筛选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后代,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近年来,花粉管通道法与其他的基因导入方法交融在一起,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用于小麦转基因育种中,成为小麦品种改良、新品种培育和创造新物种的重要方法。

1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理论的创立及特点1.1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理论的提出1975年Pandey以烟草为材料,将供体品种的花粉经射线杀死后与受体品种的新鲜花粉混合授粉,获得了供体花色性状的变异,认为经过照射杀死的花粉其遗传物质可不通过配子融合而发生基因转化。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周光宇成功地将外源海岛棉DNA导人陆地棉,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栽培品种,正式创立了花粉管通道法。

1995年Chong等报道了用该法转化小麦,经过筛选、Northern Not鉴定以及对表达产物的检测,获得了小麦转基因植株。

1999年牟红梅等通过花粉管将抗虫基因、选择标记基因导入小麦中,抗性筛选、PCR和Southern杂交表明,外源基因已转入。

至此,花粉管通道法已在多种作物中获得成功,确定了其在直接转化法中的地位。

1.2花粉管通道法转化特点国内外科学家对花粉管导人外源基因的机理进行了许多研究。

1990年Potrykus研究认为受体组织的细胞同时具备再生感受态和转化感受态的细胞,是转化成功的关键。

受精过程中分化程度很高的卵细胞在同精子接触的一刻开始,就发生急剧的脱分化过程。

转基因技术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技术成为了动植物育种中的新宠儿。

通过对植物或动物的基因进行改良,让其拥有更好的生长特性、抗病能力、更高的产量等等,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一、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生产中。

在植物育种中,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一些有益的基因导入到传统作物的基因组中。

这些有益的基因可以来自于其他植物,或者是来自于其他物种。

例如,在小麦的育种中,通过将耐旱、抗虫、抗病等基因导入到小麦中,可以大幅度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同样,在玉米和大豆的育种中,通过导入抗虫和抗草害基因,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成本。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使植物适应于不同的环境。

例如,在盐碱地种植玉米,需要导入盐碱逆境相关基因,以提高玉米在贫瘠环境下的生长能力。

此外,在荒漠化地区的沙漠植被修复中,通过将抗盐碱基因导入盐生植物中,可以提高植物的耐荒能力,使其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长。

二、转基因动物的应用除转基因植物外,转基因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的生产中。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还可以改良动物的肉质、脂肪含量、抗病能力等方面。

例如,在猪的育种中,通过改良生长激素基因,可以让猪的生长速度更快、肉质更优,提高了猪肉的产量和利润。

在牛的育种中,通过改良生长抑素基因,可以让牛的背膘更加丰满,使牛肉更加美味。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完善动物的免疫功能。

例如,在毛牛的育种中,通过导入牛源性细胞因子基因,可以增强毛牛的抗病能力,降低治疗成本。

三、转基因技术的争议虽然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引来了不少的质疑和争议。

首先,很多人担心转基因产品会带来健康问题。

营养学家称,转基因食品会导致未知的健康风险,并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另外,转基因技术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从基因工程改造和农药消耗量减少等方面看,转基因技术可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化学农药使用量。

基因工程技术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改进的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改进的应用研究

基因工程技术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改进的应用研究引言:农作物是人类生活和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基因工程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在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改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改进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质改进中的应用1. 抗病虫害基因的导入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导入抗病虫害基因,使农作物具备抗病虫害的能力。

例如,转基因玉米“Bt玉米”通过导入毒蛋白基因,能够有效抵御玉米螟等害虫的侵袭,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2. 营养价值的提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调控和改变农作物中的营养成分,提升其营养价值。

例如,转基因黄金大米中导入了人体所需的β-胡萝卜素合成基因,使黄金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缓解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疾病,提高人体免疫力。

3. 增加产量和改善农作物质量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生长发育、促进光合作用等方式,提高其产量和改善农作物的质量。

例如,转基因水稻的品种“超级稻”通过导入高效光合作用基因和产量相关基因,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产量改进中的应用1. 抗逆性基因的导入环境逆境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导入抗逆性基因,提高农作物的耐逆能力。

例如,转基因大豆中导入了抗盐碱基因和抗旱基因,使其在盐碱地和干旱地区具备更好的生长条件,从而提高产量。

2. 调控生长发育的基因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基因,使其具备更好的生长特性,从而提高产量。

例如,转基因小麦中导入了调控生长发育的基因,使其具备更高的耐插秧性能和分蘖能力,提高小麦的穗数和产量。

3. 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光能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源,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小麦转基因方法及其评述

小麦转基因方法及其评述

HEREDITAS (Beijing) 2011年5月, 33(5): 422―430 ISSN 0253-9772 综 述收稿日期: 2010−10−09; 修回日期: 2010−12−0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08ZX08010-004)资助作者简介:叶兴国, 博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小麦生物技术育种。

E-mail: yexg@网络出版时间: 2011-04-02 17:53:03URL: /kcms/detail/11.1913.R.20110402.1753.005.htmlDOI: 10.3724/SP.J.1005.2011.00422小麦转基因方法及其评述叶兴国, 陈明, 杜丽璞, 徐惠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要: 小麦是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之一。

为了克服小麦基因工程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障碍, 人们分别尝试利用基因枪、花粉管通道、超声波、离子束注入、激光微束穿刺、PEG(Polyethylene glycol)、电击和农杆菌等方法转化小麦, 涉及的受体材料包括幼胚、成熟胚、花药愈伤组织、幼穗、芽尖和花器官。

文章对小麦主要遗传转化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回顾和评述, 分析、比较了获得安全型转基因小麦的几种策略, 以期增强读者对小麦转基因技术和进展的了解, 促进小麦转化技术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 小麦; 遗传转化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ansformation approaches used in wheatYE Xing-Guo, CHEN Ming, DU Li-Pu, XU Hui-Jun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s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is a valuable tool for direct crop improvement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study. Unfortu-nately, wheat is considered as a recalcitrant plant to genetic transformation due to its low efficiency and genotype depend-ency. To overcome these problems, various transformation methods such as biolistic bombardment,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 pollen-tube pathway, ion implantation, laser microbeams puncture, treatment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and ultrasonic wave, and electropor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in wheat using various types of explants including immature embryos, mature embryos, anthers derived calluses, inflorescences, apical meristems, and other floral organs. In this review, several major transformation approach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wheat are reviewed, and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afe transgenic wheat plants are discuss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n update on current status of wheat trans-formation, and to stimulate further research for improving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wheat.Keywords: wheat; genetic transformation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与社会经济发展、粮食安全供给和人类营养健康密切相关。

山东农科院小麦转基因育种技术国际领先

山东农科院小麦转基因育种技术国际领先

山东农科院小麦转基因育种技术国际领先小麦育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因为可以利用的小麦资源越来越少,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无法实现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近日,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主持完成的“高效小麦转基因技术的引进与创新”项目通过第三方评价,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为我国小麦转基因育种技术开辟了新路径。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这种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不同物种间的基因进行有效组合,拓展基因资源利用范围,为小麦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如此前一些仅靠常规育种技术难以达到的目标,目前通过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的结合就有望得到实现,如利用异源基因提高小麦的抵抗力,培育具有特异营养价值的新品种和实现小麦杂交制种等。

据介绍,在主要农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转化效率较低、重复性较差、转化规模较小,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大豆、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

目前,应用于小麦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

就农杆菌介导法而言,由于成本低、基因低拷贝插入几率高,表达效率高而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基因转化方式。

但侵染农杆菌后的小麦愈伤组织往往不再继续分化,很难获得再生植株,因此如何建立高效的小麦基因转化技术体系成为世界性难题。

转基因技术是进行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研究的有效工具。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小麦分子育种课题组依托引进的国外技术,再进行深入分析该技术的优缺点,自主发明了幼穗拯救生产转基因小麦的方法。

他们通过受体材料栽培条件、农杆菌灭活方法、愈伤组织切割等方面调整优化,使小麦转基因效率最高可达76%,阳性苗率达到100%;他们还对小麦主栽品种和高代品系进行了成熟胚、幼胚、幼穗培养能力的研究,筛选出5个再生能力强的冬小麦品种。

目前,该院作物所已建成人工气候室、接种室、培养室等高标准小麦转基因硬件设施,培养了包括6名博士在内的10人分子育种团队,成功研究出适于主栽小麦品种的高效农杆菌小麦转基因技术体系,打造了国际先进的高通量小麦转基因技术平台。

利用基因改良作物提高产量与质量

利用基因改良作物提高产量与质量

利用基因改良作物提高产量与质量“育种不如改良基因,改良基因不如修复寿命”的科技革命,基因改良的应用已成为农业生产中提高产量、质量和抗逆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常见的基因改良作物1. 转基因水稻–作物改良的重要突破口水稻是全球最重要、人口最众多的粮食作物之一。

通过转基因技术对水稻种子进行改良,使其具有抗虫、耐旱、耐盐、提高产量等优点。

目前,国内已有Bt、抗病毒和耐盐碱等转基因水稻获得实验室育种成功,并逐步向实际生产推广使用。

2. 转基因玉米–改良品质受追捧转基因玉米是以谷物为原料的食品企业中视觉效果、口感、食品安全等重要因素进行改良的重要品种之一。

通过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玉米营养价值、产量和质量等的有效提升。

3. 转基因小麦–抗病力提高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细粮作物之一。

通过转基因技术对小麦提高了它的抗病性,使之成为更为抗病的重要品种。

二、基因改良作物的技术原理基因改良作物的核心技术原理是由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以转化、复制和重组的方法将优良的基因转移到目标物种中。

其先进性在于,其远远超过了传统育种的增产限度,同时还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高抗旱、抗病、耐盐、耐酸等能力。

三、基因改良作物的优势1. 提高产品质量基因改良使作物更能抗病、抗灾、适应各种环境。

其对人体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凸显。

转基因化食品不但能提供营养,还能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2. 提高产量转基因植物一般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并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可以满足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的平衡。

3. 优化生态环境基因改良作物具有高效的生长能力、高品質的果实和高抗病能力,使得植物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完善,人类自然环境得到清洁。

四、有待解决的问题1. 基因改良食品安全性问题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学界仍存在较大争议。

需要进行更多的长期实验和深入研究,以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 纯种现状作为基因改良作物的衍生体,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混合种会导致纯种的失去和种质资源的降低,这种问题随着长期应用和研究的深入,一定需要寻找解决办法。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小麦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研究在推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麦研究中,应用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小麦研究方法1. 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小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布设试验田、种植不同品种、施用不同肥料、控制不同病虫害等方式,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进行观测和研究,以获得相关数据和结论。

2.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小麦研究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实验室仪器设备,对小麦种子、叶片、茎秆等进行化学成分分析、营养元素测定、基因检测等技术研究,为小麦品种选育和育种改良提供数据支持。

3. 现代遗传学方法现代遗传学方法在小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工程技术、基因组学等。

通过对小麦基因组进行分析,揭示其遗传特性和相关基因功能,从而指导小麦的选育和育种改良。

二、小麦研究技术路线1. 小麦品种选育技术路线小麦品种选育是小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技术路线包括通过遗传育种、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方法,获得优良的小麦品种。

在品种选育的过程中,利用现代遗传学方法对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利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抗逆性状、抗病性状和优质性状等,最终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需求的小麦品种。

2. 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小麦栽培管理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耕作管理、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收益。

3. 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小麦品质分析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小麦品质检测方法、品质性状评价标准和品质改良技术等方面。

通过对小麦面粉品质、食用价值、加工特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小麦面粉加工和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小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多样化的,涉及田间试验、实验室分析、现代遗传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发表时间:2016-11-18T15:35:11.400Z 来源:《低碳地产》2016年10月第19期作者:石绍华
[导读] 【摘要】文章以小麦转基因的概述为出发点,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山东济南 250307
【摘要】文章以小麦转基因的概述为出发点,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应用
1.前言
小麦作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产物。

科学家们利用生物技术对农作物的基因分子水平进行充分的研究,把提高农作物产量问题归结到基因水平,找到相关的控制基因并改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2.小麦转基因的概述
2.1小麦转基因的原理
具有外源物种基因的小麦叫做转基因小麦,一般通过基因工程获得。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用人工方法在体外对各种不同生物的DNA进行重组,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其在受体细胞内持续稳定繁殖,从而获得大量新物种的技术。

获得转基因小麦需要具备3个要素:小麦受体、目的基因和转化方法。

受体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如是否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是否有演变为杂草的可能,是否有敏感源和是否有毒等等。

转基因的目的也应考虑进去,例如,选择合适的受体小麦是生产转基因小麦口服疫苗的关键,合适的受体小麦可以
使疫苗兼具表达量高、耐储藏和适宜于口服等优点。

又如,为了利用转基因小麦处理土壤污染,则尽量选择大型小麦,以提高处理污染的效率。

目的基因的选择也是根据具体研究的需要,截取需要表达的特性对应的基因。

2.2小麦转基因的方法
小麦转基因方法可分为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方法三大类。

生物学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病毒介导法等;物理学方法包括基因枪法、显微注射法和电激穿孔法等;化学方法包括聚乙二醇法、脂质体法等。

在上述多种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农杆菌介导法,常用的还有基因枪法。

3.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3.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就是人为的将目的基因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转入靶细胞中,达到优化目标产物的目的。

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农杆菌介导法和我国科学家周光宇提出的花粉管道法。

3.1.1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是利用农杆菌感染目标小麦,将目的基因转入小麦细胞的细胞生物学方法。

农杆菌介导法最大的不足就是能否转化和转化效率极大地受寄主小麦基因型的限制,单子叶小麦因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寄主所以转化更加困难。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农杆菌介导法在玉米、水稻、大麦和小麦(Cheng等,1997)等单子叶作物的遗传转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1998年,刘庆法等首次在国内报道了开展农杆菌介导法小麦遗传转化的研究工作。

1999年,夏光敏等再次报道了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小麦遗传转化的工作,部分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达到了5.9%。

从2002年开始,农杆菌介导法小麦转基因研究的报道以每年8~10篇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06年累计发表相关论文达到40余篇,约占小麦转基因研究报道总数的15%。

3.1.2花粉管通道法
花粉管通道法是利用小麦的双受精,人为的把目的DNA导入小麦子房,通过细胞的分化变化进而导入小麦细胞的基因组中。

关于花粉管通道法小麦转基因研究报道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1994年后通过该法进行小麦转基因的研究报道以每年10篇左右的速度稳步上升。

目前,国内已报道的花粉管通法小麦转基因研究达120余篇,约占国内小麦转基因报道总数的41%。

可见,花粉管通道法已经成为我国小麦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3.2转基因技术在小麦中的应用
3.2.1品质改良
1989年新疆农科院和中科院新疆化学所用新疆大赖草总DNA通过花粉道法转化栽培春麦761,选育了大穗,多粒,高蛋白,抗病的优良品系,经鉴定发现大赖草高度重复序列整合到受体基因组(缪军等,2000);王广金等(2002)将麦谷蛋白HMW-GSIDX和IDy10基因导入小麦,选出高产优质的转基因品系21K867;刘根齐等(1994)将两粒白粒小麦DNA导入红粒植株,选育出保持原品系其他优良性状的白粒改良新品系75(198)。

3.2.2抗逆性改良
小麦抗逆性的改良,根据我国现状,现在主要集中在对抗非生物胁迫的研究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对小麦的抗逆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NAC是小麦中抗旱的响应因子,通过前人对改基因在其他小麦上的研究,该实验室通过EST标签筛选,同源比较成功从小麦基因组中提出该基因(2012),以及对其做了序列分析,对以后从该基因的改良奠定了良好基础。

4.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4.1转基因小麦的应用范围
4.1.1抗病基因工程
小麦种植在世界范围内广受重视,尽管现已培育出大量供食用加工的优良品种,但其仍不断遭受病毒、真菌和细菌性病害的危害,其中最严重的是小麦晚疫病和小麦病毒病。

4.1.2抗非生物逆境基因工程
除了有害生物威胁,小麦种植还会受一些非生物逆境如低温、干旱、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通过研究抗非生物逆境机制,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增强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4.2农杆菌介导小麦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农杆菌介导法作为小麦转化的主流方法,转化效率高、单位点插入比例高。

一些学者对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和共培养条件等进行了诸多研究,使转基因体系不断优化。

4.2.1基因型及转化受体
农杆菌介导小麦转化最重要的是基因型。

由于小麦具有再生频率的品种有限,而且培养条件,尤其是外源激素的使用,用一种或几种培养基并不能适合所有的小麦品种。

4.2.2预培养和共培养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
小麦受体被农杆菌侵染后,外源基因转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农杆菌Vir基因和活化受体细胞的感受态。

不同植物启动脱分化或再分化的时间使得预培养时间存在差异,每种外植体都有不同的最佳预培养时间。

外植体预培养4d可显著提高抗性芽的分化率,而张健民等认为小麦外植体预培养时间为2d。

4.2.3乙酰丁香酮对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影响
农杆菌对植物酚类物质存在趋化性,一旦植物体产生酚类物质,将可以诱导活化Vir基因。

要提高植物的遗传转化率可在共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AS)。

但张宁[7]发现AS转化小麦薯片的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薯片中酚类物质的本底水平较高,故转化效果受外源AS影响较低。

4.3小麦遗传转化技术的优化
小麦成功的遗传转化首先依赖于良好的植物受体系统。

胚状体再生系统是较理想的转化受体系统,接受外源DNA的能力强,体胚发生多为单细胞起源,转基因植株嵌合体少,且具有两极性,即在其发生的最早阶段就具有根端和芽端,它与外植体的维管束系统无直接联系,可形成完整植株。

Mazuretal[8]2002年采用胚状体再生系统,转基因植株形态正常,转基因胚性愈伤长时间保持高效体胚分化频率和植株再生频率,通过一次转化可获得大量的转基因植株。

此外,体胚可用于快速的转基因检测,有利于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早期的分子鉴定。

5.结束语
中国国土面积大,但是耕地面积很小,而人口比例又大,所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成为势在必行的方案。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转基因技术让我们看见了高产的希望,病虫害,抗逆性一直是困扰广大农户的大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可以本质的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因此转基因小麦的推广在中国有很大的前景,但是小麦基因组复杂,从实验到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卢雄斌,宫祖埙.植物转基因方法及进展[J].生命科学.20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