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模型

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模型
卢曦
【期刊名称】《环境技术》
【年(卷),期】2003(021)005
【摘要】城市热岛不但影响城市气候,而且严重影响城市的大气环境,城市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城市热岛的复杂性、研究模型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对城市热岛常用的研究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为城市热岛研究模型的选择和进一步研究城市热岛的机理以及城市热岛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参考依据.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卢曦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学院,上海,20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6
【相关文献】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模型 [J], 刘晓霞;李晨;杨秀丽;王珊
2.基于Landsat TM的城市热岛效应与地表特征参数稳健关系模型 [J], 樊辉
3.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及缓解对策研究进展 [J], 许睿;董家华;王凤兰
4.基于Landsat数据的绵阳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J], 余洋;韩如冰;唐中华
5.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郑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及预测 [J], 吴宝军;雷雅凯;段彦博;彭丹丹;田国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地理

高中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地理以下是一份高中地理课题研究报告的范文,供您参考:课题名称: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研究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为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探究城市化对城市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以及城市化对城市气候变化的贡献率。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实地观测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首先,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城市化对城市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
其次,在城市周边选取若干个观测点进行实地观测,获取气象数据。
最后,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1. 气温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气温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建筑密集、绿地减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
此外,城市化还对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产生了影响,使得气温波动幅度加大。
2. 降水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对城市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雨量增加和雨强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地表径流量增大。
此外,城市化还对降水的时间分布产生了影响,使得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3. 风速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城市建筑的高度增加和密度的增大,城市风速呈现出减小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中高层建筑和高密度区域对风的阻挡作用增强。
风速减小会对城市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加剧城市“雾霾”现象。
4. 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本研究通过对比观测数据和历史气象数据,发现城市化对城市气温、降水和风速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XX、XX和XX。
这说明城市化是导致城市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结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加、风速减小等方面。
街谷绿地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街谷绿地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王著森,徐雅露,蒋鹏远,吴渝,许亦竣,陈倩婷,吴倩倩(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摘要:城市热岛效应问题的日益凸显,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街谷作为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的重要载体,其中的绿地对改善城市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着重要作用。国外学者对城市气候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相较而言,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得益于我国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丰富的气候类型,这为微气候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对象,研究进展得以加速。从街谷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和街谷绿地对城市微气候改善的效益2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针对城市微气候进行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关键词:街谷绿地;城市微气候;绿化空间
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城市微气候的研究显著增多;研究点跨度大、维度多,然而彼此间并无较多关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今的城市微气候研究领域中,较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有“人体舒适度”“ENVI-met模拟”“城市空间形态”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城市微气候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的专家学者更多地认为,城市中不同空间类型的场所在微气候上有差异,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些场所的微气候进行比较研究。而我国的学者研究更多的是在不同大气候背景下的城市微气候之间的区别,这也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本身有着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所以,我国城市街道微气候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在这样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下,研究进展快、势头猛。以下将从2个方面阐述国内外学者针对街谷绿地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2街谷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相关研究街谷空间由多方面构成:蓝、绿色基础设施,景观构筑物,建筑材质等;不同用地性质的街谷空间结构也存在差异,这些要素都会影响城市微气候的形成[5]。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街谷微气候展开研究。从街谷的长宽比、高宽比及走向出发。Johansson等[6]通过收集摩洛哥菲斯市新、旧城的系列数据并分析,比较城市形态参数(包括建筑高度、朝向、间距、街谷高宽比等)与微气候参数(例如微气温、湿度、风速及生理等效温度值等)之间的关系,推出结论:较大长宽比的街谷空间能在外部空间温度过高时保证街谷内部的微气候质量。紧凑型街谷空间在夏季高温天气的夜间能形成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在冬季能提供较暖的条件。而宽阔开放的街谷空间比起紧凑型街谷空间,出现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快的现象。人体舒适度方面,紧凑型街谷空间可以显著提高行人的人体舒适度。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调整高宽比的方式来优化步行街垂直方向的温度分布与风速分布,从而改善街谷微气候,使得居民得到更高的舒适度。南北朝向的街谷调节效应要强于东西朝向。不同1背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2015-2019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1℃,已远超十年前的预测和评估,全球变暖正在加速,极端天气事件不断频发。2019年6月,欧洲气温达到有记录以来最高值,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气温平均值甚至高出历史记录6~10℃。同期,印度个别地方最高温度超过50℃,直接导致100人死亡[1]。而我国最近60年的平均温度以每10年上升0.23℃的速度在增长,为全球的2倍[2]。气候的恶化使得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不断受阻,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城市热岛效应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城市气候问题成了国内外社会十分重视的热点话题。城市街道是城市区域面积的主要组成,而街道与两侧的建筑物构成了街谷,街谷作为城市居民户外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气候环境是提升居民活动意愿、增强城市活力的物质前提[3]。街谷中的绿地对城市气候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在热岛效应最为显著的夏季高温天气条件下,绿地中的植物个体及群落能够通过吸收、反射太阳辐射以及蒸腾作用降低整个绿化空间的内部温度,增加相对湿度,进而改善整个街谷的气候环境[4]。由此可见,城市街谷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植物个体以及群落所组成的绿化空间能够降温增湿,是发挥街谷绿地生态效益的关键。改善街谷绿化空间,在提高城市街道建设科学性的同时,也在促进城市朝着“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向可持续发展。19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注意到城市气候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而城市气候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这使得城市微气候的研究成为热点话
哈尔滨市城市发展与热岛效应的定量研究

第 4卷 第 4 期
2008年 7门
— =一 一 = = = = — 一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ADVANCES N CLI A CHANGE I M TE RES ARCH E
V014.N O. . 4
J l ,2008 uy
权 综 合评价 法 定量分 析哈 尔滨城 市 发展与城 市热 岛
效 应 间的关 系。
些使城 市 卜 候 』环 境受 到极大 的影 响 。城 市热 岛效 ( 支
应是城市 发欣对城 市气候产生影 响的一 个重要 反映 。 城市热 岛效 应将 会成协 到居 民的正 常生 活和 身体健
,
造 成城 市供水 、供 电 紧张 ,并 加剧城 市光化 学
文章 编 号 : 17—7 20 ) 40 3 —5 3 1 0 8 0 、2 00 6 1 9(
摘 要 :利 用 1 8 2 0 年 哈 尔滨 市 区 、郊 区 的 年均 气温 资 料 以 及 哈 尔 滨 市 发 展 强度 资 料 ,分 析 了哈 尔 滨近 2 来 城 市 96 05 0a
2 0 0 1 08 3 4
作 者简 介 T淑 娟 ( 9 2 .女 ,硕 } 究 生, t要从 事城 , 候 变化 与灾害研 究 1 8 一) : 研 i t i 通 作者 :张继 权 .E mal h n j0 2 e u d - i z a g 2 @n n uc : q e n
便可 认为是 由内部 因素 即城 市 发展 因素造 成 的 。
( 、 X) 年末 实 有道 路面 积 ( ) 全 年 用 电量 ( ) 年 、 、
末 总 人 口 (4 、全 年 供水 量 ( 、公共 交通 实有 车 X) )
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热岛效应

全球变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热岛效应
李国栋;张俊华;程弘毅;赵丽萍;田海峰
【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
【年(卷),期】2012(002)006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对城市各气候要素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如城市气候出现“五岛”效应特征,这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和危害.同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对区域平均气温序列的影响问题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强度、范围、危害等方面的研究,对认识城市边界层特征和城市能量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规划设计、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综述了在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在理论、方法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目前城市气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页数】5页(P45-49)
【作者】李国栋;张俊华;程弘毅;赵丽萍;田海峰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475000;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475000;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730000;广东商学院,广州510320;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球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r与经济增长分析 [J], 孙婉云;李圣华
2.城市热岛效应背景下居住小区夏季室外降温策略研究 [J], 甄蒙;丁伟;冯伟;周典
3.全球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分析 [J], 孙婉云;李圣华;
4.城市化的隔膜与记忆冲突——“城市化”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对农村儿童成长影响的社会学分析 [J], 安宁
5.城市化的隔膜与记忆冲突——“城市化”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对农村儿童成长影响的社会学分析 [J], 安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

珠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朱娟;李锟;谢丹妮;班远冲;韩振超;欧阳旸【摘要】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24个气象站近30年气温资料和NCEP格点气温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的温度变化趋势及城镇化发展对温度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温度上升趋势明显,20世纪90年代后期珠三角城市群热岛效应全面形成.珠三角都市群热岛强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热岛强度最强,夏季最弱;空间上,珠三角热岛效应贡献主要来自中部城市群与沿海城市群,与近年来城市快速城镇化发展紧密相关.【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8(037)003【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热岛效应;时空分布;特征;珠三角;城镇化;OMR【作者】朱娟;李锟;谢丹妮;班远冲;韩振超;欧阳旸【作者单位】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60 引言经过不同时空尺度的分析和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已然成为公认事实。
影响气候气温要素变化的因素中,人类活动占据相当重要一部分,主要包括人为热源排放、人为改变热排放比例及人为改造下垫面性质等,而经济活跃发展区的城镇化影响是近年来气候问题研究的重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城镇化对气候的影响,得出城镇化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并对降水产生影响的结论。
韩国的一项研究[1]发现城镇化及工业发展是地区气候变暖的主要贡献因素之一。
对北京和武汉两个案例城市的研究表明,65%~80%的年均地面气温变化可由城市热岛效应解释 [2]。
城市“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研究进展

第4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49,No.2Apr.,2021南方林业科学South China Forestry ScienceDOI编码:10.16259/ki.36-1342/s.2021.02.014城市“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研究进展连欣欣,刘兴诏*,李倩,林赛男,陈!忻(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摘要:水体和绿地作为城市的“蓝绿空间”,具有一定的降温功能,能较好的缓解热岛效应。
国内外学者们对城市绿地、水体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城市绿地景观的降温效应与绿地的面积、形状、植被覆盖率、景观格局和太阳辐射量、空气湿度等因素有关;城市水体景观的降温效应主要与水体的面积、形状、宽度、布局和气候、周边环境等因素有关;另外,水体和绿地在降温效果上具有协同作用,水体和绿地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的发挥其降温效应。
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优化,系统开展多个尺度上降温效应的研究;注重水体与绿地在降温方面的协同效应研究;加强水体和绿地降温效应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研究。
关键词:蓝绿空间;水体;绿地;降温效应中图分类号:S73:X820:X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818(2021)02-0068-05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cooling effect of"urban blue-green space"Lian Xinxin,Liu Xingzhao*,Li Qian,Lin Sainan,Chen Yuexin(Colla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350002,China)Abstract:As the"blue-green space"of the city,water body and green space have a certain cooling function,which can better alleviate the heat island effect.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lot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green space,water bodies and surface temperature.It is found that the cooling effect of urban green space landscape is related to the area,shape,vegetation coverage rate,landscape pattern,solar radiation,air humidity and other factors.The cooling effect of urban water landscape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area,shape,width,layout,climate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f water body.In addition,water body and green space have a synergistic effect on cooling effect,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body and green space can give better play to its cooling effect.In the future,optimize existing research methods and systematically conduct research on cooling effects on multiple scales,the study of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water and green space in cooling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and strengthen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cooling effec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ater bodies and green spaces.Key words:blue-green space;water body;green space;cooling effect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为 因素和局 地天气气 候条件 的共 同作 用下形成 的_ 。人 4 … 为 因素 以下 垫面性 质的改变 、人为热 和过量温 室气体排 放 以及 大气 污染等 为最重要 ;局地天 气气候条 件则 以天 气形势 、风 、云量等关 系最 大。许多学 者对城 市热岛效 应 的特 征作 了大量研究 ,得 出了城市热 岛效应 与城市人
版 的 《 敦气候 》一书 ,是世界 上公认 的第一部关 于城 伦
市 气候 的著作 【 】 。当今对 城市气 候这一领 域的探 索研究 已取得很 大的进展 。 国外学者 , ̄ azr ]C ade[】 )I te[ 、 h n lr 、 Kr ¨ H
收稿 日期 2 1 -2 2 ; 订 日期 :2 1 - 42 0 0 . 0 修 1 0 0 — 8 1 资助 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OO O l 10 23 ;中国科 学 院战 略 性先 导科 技 专项 子课 题( A 5 92 4;上 海 市 自然科 学基 金 4 9 13 、40 18) XD O OO 0)
大量 能源使 大气增加 了数量 可观的人 为热和污 染物 ,改
变 了近地层 大气 结构 l,形 成 了以城 市效 应为 主的局地 4 ] 气候 l 。随着城 市的快速 扩展 和城市人 E的 目益增 多 , 5 ] l 城 区及其 周边 地 区的天气 和气 候条 件发 生 了显著改 变【
开展 城市气候 效应研 究 ,不仅 对城市规 划布局 、
城市 人居环 境 、能 源利用 和居 民保健 等具有 实际应用 价 值 ,而且对 大范 围的气候变 化和气候 调节也具 有重要 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S7 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 白杨,王晓云,姜海梅,刘寿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摘要:随着城市规模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下垫面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城市人为热排放的迅速增加所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已成为城市气候和区域气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城市热岛的概念,概括阐述了城市热岛的形成主要受城市下垫面改变、人为热排放、自然植被以及区域气候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地面气象资料观测法、遥感监测法和边界层数值模式模拟法三种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前人研究进展和主要成果。发现由于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分析和研究不够完善和深入,分析热岛的方法存在天然的缺陷,城市下垫面本身具有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有与高科技的监测分析手段相结合,导致解决问题的措施不全面、不彻底或者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在方法上,传统方法局限于宏观大尺度范围内分析城区和郊区的热岛关系,而从微观小尺度上研究的较少。目前的城市热岛研究一般侧重于单纯的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内容比较局限,后期的模拟在城市边界层下部的研究较少。另外由于近地层非均一下垫面的复杂性和不完整性给数值模拟带来了一定困难。最后,本文总结了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现状,应当注意在开发利用新技术的同时,不忽视传统检测手段的使用,结合空间遥感技术和边界层模拟的技术,形成4S(即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EIS环境信息系统)技术的多平台多尺度综合应用体系。在研究尺度上,不能只研究热岛效应在大尺度、中尺度下对城市气候的影响,还应研究其在全球气候改变后受到的影响,其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热岛;城市气候;研究进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居住。据联合国人居署统计,到2010年,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1]。中国是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5.7%,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四百万人口以上超大城市39座[2]。由于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所引
发的城市下垫面和冠层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城市人为热排放的快速增加导致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对区域气候系统的影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重视。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人们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对于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提高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上世界五十年代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已逐渐成为城市气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利用气象资料、遥感监测、数值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热岛强度特征、城市热岛的危害及缓解对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将对国内外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基于当前城市热岛研究的现状,总结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的难点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1 城市热岛的概念及强度 1.1 城市热岛的概念 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空气温度明显高于城市外围郊区的现象。从近地面温度图上看,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高温区的形状像是海里突出海面的岛屿,因此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热岛。 1.2 热岛强度的定义 Oke T R.定义“热岛强度”为城市中心区的温度最高值与郊区温度的差值[3]。热岛强度
大的地方在全球范围內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德国柏林、加拿大温哥华、中国北京、美国亚特兰大、中国广州、中国上海。这些城市的热岛强度非常明显[4-7]。现有的研究表明,
城市的平均温度一般比郊区高出0.5-1.0℃。 2 城市热岛的形成机制 1833年,英国气候学家赖克·霍德华(Lake Howard)在对伦敦城区和郊区的气温进行了同时间內的对比观测后,发现了城区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并且首次在《伦敦的气候》一书中记载了“热岛效应”这种气候特征[8]。这是人类真正有文字记录的
研究城市热岛效应这种特殊现象的开始,也是人类开始关注城市气象研究的的开端。100多年后的1958年,Manley首次提出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这一概念。热量平衡是城市热岛形成的能量基础。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和结构,城市人口的膨胀增加了人为热排放,从而影响了城市热量平衡形成热岛效应。现有的研究认为,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主要与以下几个因子有关。 2.1 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泥、柏油路面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所占的面积比重越来越高,占城市下垫面面积的70%以上,而绿地和水体面积相对郊区较少。而郊区以植被草地水体为主,城郊下垫面差异十分显著。城郊下垫面性质差异主要表现为的表现是:城市反射率比绿地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城市下垫面比郊区下垫面能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而城市下垫面的热容量比郊区下垫面小,城市下垫面吸收太阳辐射使自身升温迅速并吸收更多热量。同时城市建筑高大密集,墙体与地面、墙体与墙体之间多次反射吸收热量,使得城市近地层空气温度维持在一个高值。 2.2 人为热排放 城市人为热也就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主要来自机动车辆、工厂车间、空调运转、居民烹饪及建筑物向外散发的热量等。居民生活中大功率用电器的使用、工业生产中化学气体以及交通运输中汽车尾气等,都在不停地向近地层大气排放大量人为热和粉尘温室气体,使城市成为一个巨大大的发热体[9]。人为热排放对城市热岛的影响
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人为热排放直接向近地层大气供给热量,使得气温升高;另一方面,城市人为热排放的同时,也大量排放CO2、N2O、H2O、CH4、CFC等温室气体,增加了近地层大气对地表长波辐射的吸收,从而加剧加重了城市热岛的强度。据测定,城市冬季人为热排放量非常可观释放量很大,例如北方的锅炉地热供暖和南方的空调,甚至超过了比太阳净辐射还大,如美国冬季旧金山的人为热一度高达75 W/m2 [9]。
2.3 自然植被的影响 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扩张,使得原来的农村变为现在的郊区甚至是城镇。下垫面的土壤、水面以及土地覆盖类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水泥、沥青以及金属混合物组成的不透水表面,这样就导致了地表水分蒸腾作用减少、径流加速、显热的储存和传输增加以及水质降低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同时绿地水体林木面积的锐减也就相当于减少了消除温室效应的天然吸收器,温室气体得不到有效大量的吸收,进而使城市成为一个热源。 2.4 区域气候的影响 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诸如海滨和内陆处在不同的大气候背景下,受到海陆风、海洋比热容大的影响,海滨城市日变化最大热岛强度比内陆要低,增幅也缓慢。并且发现沿海港口城市会有热岛强度的一个年际循环变化,这一点内陆城市则不明显。有时候外部气象条件,例如气压场稳定、气压梯度小、无风无对流运动,热量不易散发也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10]。热岛不仅在不同城市气候条件下,有时在同一城市不同气
象背景气候条件下城市热岛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效应也不尽相同[11]。 3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到目前为止,城市热岛研究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地面气象资料观测法、遥感监测法和边界层数值模式模拟法。地面观测方法主要以有限的城郊固定气象台站资料为基础,配合流动观测资料进行城郊气温及地表温度对比观测。遥感监测则是利用航空航天传感器对城市下垫面温度等进行观测。边界层模式模拟是利用从一维到三维中尺度模式对特定高度下的空间区域的温、湿和风场进行空间数值模拟。 3.1 城郊气象观测数据对比方法 城郊气象观测数据对比法是最早的研究城市热岛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城区和郊区气象站多年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使用统计学或数学模拟方法分析得出同一时期该地热岛分布、热岛强度相对大小,以及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日变化等特征。从最早的Howard观测到伦敦城区平均温度比郊区高1.1℃到之后的Duckworth和Sandberg[12]在San Francisco的大公园与市中心之间观测到10℃的温差,都是采用了
原始的对比观测方法得出了与Howard类似的结果。研究发现大部分城市在夏季热岛现象比冬季明显,另外风速是影响城市热岛的主要因素,风速越大,城郊温差越小,城市越大,热岛导强度越强。周淑贞等[13]最早对上海的研究发现了上海市热岛效应显
著,比郊区温度高出5℃之多,在日落后2~3h到夜间比较强。通过多年资料发现,随着上海市中心区的逐步扩展使得上海城郊温差越来越大,并且逐年年最低温度也在上升,到1984年升温幅度达到0.7℃[14]。
由于气象观测站位置和数量条件的限制,科学家们提出第二种研究城市热岛的观测方法,即布点法。利用布点观测、探空气球和或者流动车作业获得某个目的观测地的气象资料,通常会与固定气象站点资料相结合,分析得到全面动态有效的城市热岛分布状况和强度大小。例如,张景哲等[15-16]于1981年1、4、7月四个月在北京市区及郊区布置110多个观
测点,每个月连续观测5~10天,共进行64次定时观测,同时采用市郊6个气象站资料进行研究。但是回顾早期的传统城市热岛研究,基本上还是所需信息不全面,局限于点的概念研究,很难正确高效地的反映到城市结构面上,研究得的不够深入彻底。 3.2 遥感技术反演城市热岛 随着地理信息的发展和遥感技术的成熟,有学者发现了更好的研究城市热岛的方法——遥感监测。它覆盖范围广、图像直观、时间高度同步,在城市热岛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感测定是指根据不同类型地物对太阳长波辐射的吸收情况不同,形成不同的波段辐射值,运用热红外传感器对城市地表温度进行大范围的观测,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分析得到地物的不同热量分布。 城郊植被状况差距显著,基于二者植被指数的不同选取两幅不同时期的TM(4.5.6波段)彩色合成图像,对照目标城市地区,定出热岛的大概范围。其中TM-4和5波段显示陆地、植被和水体。Gallo等[18]使用NOAA/AVHRR数据获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估测城市热
岛对城郊气温差异影响,结果证明,植被指数与城郊气温之间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而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