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研究农田盲蝽害虫种类与发生规律
玉米盲蝽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盲蝽病的症状与其它病害相 似,容易混淆,但可以通过观察 虫体和病斑特征进行鉴别。
பைடு நூலகம்
玉米盲蝽病的危害
01
02
03
产量损失
玉米盲蝽病的发生会导致 叶片受损,影响光合作用 和营养积累,进而导致减 产。
品质下降
玉米盲蝽病的发生会导致 籽粒不饱满,影响品质和 口感。
传播其它病害
玉米盲蝽还是一些其它病 害的传播媒介,如玉米矮 缩病等。
量均有所提高。
失败防治案例及原因分析
地点
某玉米种植区域
防治效果
经过一年的防治,该地区的玉米盲蝽病并未得到 有效控制,玉米产量和质量均受到严重影响。
防治措施
仅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大量使用高毒农药,没 有采取其他防治措施。
失败原因分析
该地区仅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忽略了农业防治 和生物防治的作用,同时大量使用高毒农药也导 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增加了病虫害 的抗药性。
VS
技术推广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技术推 广渠道,将先进的防治技术普及到基层, 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益。
05
玉米盲蝽病的防治案例 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一
地点
某玉米种植大县
防治措施
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喷洒生物农药和低毒 化学农药,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的清洁和通风。
防治效果
茎部症状
萎蔫
玉米茎部变得软弱无力,弯曲下垂,有时出现倒伏。
开裂
茎部表皮出现纵向裂痕,严重时裂痕深达木质部。
根部症状
根系发育不良
根系较细,分支少,颜色变深,有时出现根腐。
根部开裂
根部表皮出现裂痕,尤其是在靠近地面的地方。
一串红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选择抗性品种
安装诱虫灯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安装杀虫灯诱杀成虫。
人工捕捉
人工捕捉卵块和若虫,集中销毁。
物理防治
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等捕食性昆虫和寄生蜂等寄生性昆虫来控制虫害。
天敌控制
使用生物农药如Bt乳剂、苦参碱等来防治一串红绿盲蝽。
生物农药
生物防治
合理使用农药
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如吡虫啉、氟虫腈等,严格按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期使用。
卵期
幼虫期
蛹期
成虫期
幼虫期分为5个龄期,每个龄期约为10-12天。幼虫在植物组织内取食,造成危害。
蛹期约为10-15天,蛹外包被在寄主植物组织内,蛹在羽化前破茧而出。
成虫期约为5-7天,成虫羽化后即开始活动并交配产卵。
一串红绿盲蝽的每雌产卵量可达到300-500粒,在适宜的条件下,产卵量可能会增加。
课题的提
提供有效的防治一串红绿盲蝽的方法
减少一串红绿盲蝽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研究目的和意义
调查一串红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
研究一串红绿盲蝽的生态学特征和环境因素对其发生的影响
提出有效的防治一串红绿盲蝽的方法,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验证
研究内容和方法
02
一串红绿盲蝽的生物学特征
生命周期
一串红绿盲蝽的卵期一般约为6-8天,根据环境条件和卵的成熟程度,卵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混合使用农药
可以同时使用几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以提高防治效果和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化学防治
06
防治效果及评估
防治效果的评价指标
施药后,存活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好。
存活率
施药后,虫口减退率越高,防治效果越好。
虫口减退率
大荔县棉盲蝽的发生及防治

大荔县棉盲蝽的发生及防治摘要在大荔县棉区,棉盲蝽已上升为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防治难度相当大。
为此,就大田观察情况,依据棉盲蝽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提出防治措施。
关键词棉盲蝽;发生;危害;防治;陕西大荔在大荔县棉区,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与普及,棉田用药次数大大下降,原本属兼治对象的棉盲蝽,已上升为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
且由于昼伏夜出和移动性大的特点,防治难度相当大。
尤其是秋淋雨多的年份,损失更重。
2005年,大荔黄河滩棉区,因棉盲蝽危害损失,普遍达20%~30%,高的达60%以上。
2006年也有部分棉田损失达40%以上,棉农为此一愁莫展。
现就近年来大田观察情况,依据棉盲蝽的发生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棉盲蝽的种类及形态特征据田间观察:从颜色上分有绿盲蝽、中黑盲蝽和灰褐盲蝽3种。
从品种上分有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斜纹盲蝽等。
虫体细长形,触角4节,呈倒八字形,无单眼,前翅为半鞘翅,膜质区的脉纹有2个翅室。
虫体长度因品种而异,一般为4~7mm。
2发生世代与生活习性棉盲蝽1年发生3~5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孵化,成虫羽化后,卵多产于植株嫩茎的叶柄组织内,随寄主的生长发育,各代产卵部位不同。
在棉花上,卵主要产在棉花叶柄和蕾柄组织内。
产卵时,雌成虫先喙刺一伤口,后将其产卵器插入产卵,卵完全埋于寄主组织内,外漏灰色椭圆形卵盖和附属物。
卵与卵之间稍有间隔,纵向排列。
卵将孵化时,卵盖向上凸起,可见红色眼点,孵化后若虫喜食豆科作物的花和幼荚。
棉花现蕾前吸食嫩头或腋芽,现蕾后多集中在蕾、花和幼龄的苞叶内吸食汁液。
若虫对高温敏感,35℃以上时,死亡率高达50%以上,高温干旱年份不利棉盲蝽发生。
成虫喜低温、高湿、阴暗的外部环境,因而有昼伏夜出危害的习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3危害对象及转移规律棉盲蝽危害植物种类达80多种,在大荔棉区主要是苜蓿、胡萝卜、棉花、辣椒、果树等。
棉盲蝽一般5月中下旬转移到棉苗上危害,6月下旬到8月份是2代、3代、4代在棉田的危害高峰期。
苹果园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策略

苹果园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策略摘要:绿盲蝽作为苹果园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苹果树的生长和果实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详细阐述了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在苹果园中的发生规律。
并基于当前绿盲蝽防治现状,通过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策略。
旨在为苹果园绿盲蝽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苹果园;绿盲蝽;发生规律;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一、引言绿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是苹果园中常见的害虫之一。
它主要以刺吸方式为害苹果树的幼嫩组织,包括叶片、嫩芽和果实,导致叶片坏死、果实畸形和品质下降,对苹果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研究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策略,对于保障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绿盲蝽成虫体长约5mm,体色绿色,具有较强的飞行和迁移能力。
它以卵在寄主植物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孵化出若虫,经过多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
绿盲蝽的繁殖能力强,一年可发生多代,且世代重叠严重。
三、绿盲蝽在苹果园中的发生规律1.越冬与孵化:绿盲蝽以卵在苹果树的芽鳞内或土壤中越冬。
翌年春季,当气温回升至一定水平时,越冬卵开始孵化,孵化出的若虫开始为害苹果树的幼嫩组织。
2.繁殖与为害:绿盲蝽在苹果园中一年可发生3-5代,以1、2代为害最重。
若虫和成虫均具有刺吸能力,可为害苹果树的叶片、嫩芽和果实。
受害叶片形成坏死斑,果实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刺吸孔,严重影响果实品质。
3.活动习性:绿盲蝽成虫和若虫白天多潜伏在叶背、树缝等隐蔽处,清晨和傍晚活动最盛。
它们善于飞行和迁移,可随气流或风雨传播至其它果园。
四、苹果园绿盲蝽的综合防治策略针对绿盲蝽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提出以下综合防治策略: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及时清除果园内的杂草、落叶和枯枝,减少绿盲蝽的隐蔽场所和食物来源。
合理施肥、灌溉,增强树势,提高苹果树的抗虫能力。
2.物理防治:利用粘虫板、杀虫灯等物理工具诱杀绿盲蝽成虫。
在果园内每隔一定距离悬挂粘虫板或杀虫灯,定期检查并更换粘虫板或清理杀虫灯内的死虫。
棉花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

棉花盲蝽象的发生与防治摘要总结了棉花盲蝽象的活动规律,针对不同时间对盲蝽象的防治效果,提出盲蝽象防治技巧。
关键词棉花盲蝽象;发生;防治棉花盲蝽象属半翅目盲蝽科,棉田常见种类有绿盲蝽(Lygocoris lucorum)、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和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等17种。
近年来,由于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蔬菜、中药材、花卉、果树、绿肥以及经济作物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上抗虫棉、杂交棉品种的推广,棉铃虫、红铃虫等主要害虫发生量下降,棉田用药次数的减少,对盲蝽象失去了控制,地边、地埂、沟边、河沿杂草丛生,草相复杂,有利于其越冬,使棉田盲蝽象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据2005~2006 2年间棉田调查,棉花幼苗期顶心受害形成公棉花株率达9.3%,嫩心嫩叶受害破烂率达43.7%,幼蕾受害脱落率(非自然脱落及棉铃虫危害铃)达27.9%,产量损失28.3%。
在盲蝽象的防治上,过去一直是棉田发现危害时才施药防治,效果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如下:一是盲蝽象在棉株上平常多分散活动,无固定部位;二是成虫活动敏捷,稍有触动即迁飞邻地或田外寄主上,药效过后再迁回危害;三是棉花种植水平提高,尤其是氮素使用量增加50%左右,生长旺盛;四是多数品种提倡简化整枝,有的干脆就叫“懒棉花”,不整枝打杈;五是抗虫棉、抗虫杂交棉种植面积扩大,棉田用药次数减少60%左右,靠兼治的盲蝽象,因用药次数减少而失去控制;六是现在实行的承包责任制,在病虫防治上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连片,给盲蝽象创造了逃遁定居条件;七是众多的盲蝽象防治技术中,只是在盲蝽象发生期喷药防治,缺乏关键性的防治技术措施。
1盲蝽象盛发期晴天、阴天、雨后的活动规律通过对22个晴天、28个阴天、30个雨日、16个雨后,每日内固定在6时、10时、14时、18时4个时段,田内调查10株,田外观察100株。
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盲蝽象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作者:王学江陈娟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13期摘要:调查了盲蝽象在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种群数量消长动态等,并开展了3种有代表性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盲蝽象在滁州市1a发生5代,发生时期较长,种群生长中后期世代重叠严重;生产中可主选毒死蜱和甲维盐等药剂进行防治。
关键词:棉花;盲蝽象;发生规律;药剂防治;滁州地区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88-02近些年来,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使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随着棉田用药量的减少及品种结构的变化,棉盲蝽象发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影响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
笔者调查了盲蝽象在安徽省滁州市的年生活史、种群消长动态,并开展了3种有代表性农药防治盲蝽象的田间药效试验,对盲蝽象预测预报及选择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防治药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盲蝽象的发生与活动规律1.1 调查内容1.1.1 年生活史 2013年4~10月,选择在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仙山村常年种植转基因Bt棉花的区域作定点,采用随机5点取样方法调查。
根据来安县植保站多年调查经验,确定4~5月、9~10月重点调查定点区域其他作物及田埂上杂草,5~9月以调查转基因Bt棉花为主。
每5d进行1次系统调查,记录虫态和龄期,以确定盲蝽象的发生周期与年生活史。
1.1.2 数量动态调查地点、调查方法同上,记录转基因Bt棉花上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混合种群的数量。
1.2 结果与分析1.2.1 年生活史调查期间发现,中黑盲蝽发生量较少,因此本文仅以绿盲蝽为例阐明盲蝽象年生活史。
滁州市棉区绿盲蝽第1代(越冬代)卵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成虫羽化高峰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第2代卵于5月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6月上旬,羽化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初;第3代卵于6月中下旬孵化,羽化始期在7月上旬,羽化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初;第4代卵于7月中旬孵化,羽化始期在9月上旬,羽化高峰在9月下旬至10月初;第5代卵于9月中旬开始孵化,10月下旬开始羽化,11月上旬开始产卵,并以卵越冬。
初步研究农田盲蝽害虫种类与发生规律

初步研究农田盲蝽害虫种类与发生规律[摘要]为明确为害农田作物的盲蝽种类与发生规律,为今后农业生产中防治盲蝽害虫提供参考,本文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各主要农作物种植区为调查点,于2014—2016年对各类农作物上发生的盲蝽种类和规律实行调查。
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农田共发现11种盲蝽害虫,隶属于盲蝽科3亚科10属。
在玉米田和麦田上优势种为条赤须盲蝽,在油菜田上优势种为苜蓿盲蝽,马铃薯和豆类作物上优势种为绿盲蝽和红楔异盲蝽。
[关键词]盲蝽;种类;防治;发生规律盲蝽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种类繁多,全世界1400多属11139种,中国分布约150属760种[1]。
盲蝽科植食性种类是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这类害虫产卵在植物组织中,寄主范围广,有世代重叠现象,若虫喜群集,成虫善飞行扩散,加之该类昆虫个体较小,隐蔽为害,过去常被忽视,生产上防治较为困难[2]。
植食性盲蝽可为害植物的幼芽、叶片、叶鞘、嫩枝等营养器官,尤喜食花芽、花蕾、子房、果实和种子等繁殖器官,可引起卷叶、虫瘿或叶片出现褪色小斑点,引起叶片、枝条枯黄等症状。
此外,盲蝽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往往比其取食危害要大得多。
在生物学方面,除少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外,盲蝽科绝大多数种类研究非常少。
特别是近年来,在世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加之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等原因,盲蝽类害虫的发生危害日趋加重,当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已成为棉花等多种作物上的重要害虫[3-4]。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内陆,介于47°05′~53°20′N、115°31′~126°04′E,整体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
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西部地区被称为岭西,呼伦贝尔大草原即位于此,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世界草地领域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宝贵资源,其部分地区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带。
棉花田盲蝽象发生与防治技术

棉花田盲蝽象发生与防治技术作者:金花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5年第10期摘要:盲蝽象是博州棉花田主要害虫之一。
随着博州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盲蝽象为害程度也成倍上升。
经过本人在2012年~2014年三年连续调查,我州棉花田盲蝽象虫害率达平均达10~15%,严重的田块高达60%。
经过笔者多年生产实践,初步摸索总结出盲蝽象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棉花;盲椿象;防治技术1 棉花盲椿象1.1 为害特点:棉盲椿象对棉花的危害时间很长,从幼苗一直到长出青铃,危害期长达3 个月,以棉花开花期第3 代绿盲椿象危害最重,棉盲椿象以成虫、若虫刺吸棉株营养液,造成蕾铃大量脱落、破头、破叶和枝叶丛生等。
在棉花的各生育期中,受害植株的表现也不同:在子叶期生长点被害,则生长点变黑干枯,不再生长。
真叶出现后,顶芽受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变成“多头棉”。
危害嫩叶时,被害点初呈小黑点,叶展开后大量破碎,称为“破叶疯”。
幼蕾、幼铃被害,先形成黄褐色,最后干枯脱落。
1.2 形态特征:危害棉花的盲椿象主要有绿盲椿象、苜蓿盲椿象、和中黑盲椿象。
绿盲椿象成虫体长5 mm,宽2.2 mm,绿色,密被短毛。
头部呈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无单眼,触角4节丝状,较短,约为体长的2/3, 1节黄绿色,4节黑褐色。
前胸背板深绿色,布许多小黑点,前缘宽。
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中央具1 浅纵纹。
前翅膜片半透明暗灰色,其余为绿色。
足黄绿色,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雌虫后足腿节较雄虫短,不超腹部末端,跗节3节,末端黑色。
卵长l mm,黄绿色,长口袋形,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突起,边缘无附属物。
若虫5 龄,与成虫相似。
初孵时绿色,复眼桃红色。
2 龄黄褐色,3 龄出现翅芽,4 龄翅芽超过第l腹节,2、3、4龄触角端和足端黑褐色,5 龄后全体鲜绿色,密被黑细毛,触角淡黄色,端部色渐深。
眼灰色。
1.3 生活习性:绿盲椿象发生5 代,产卵部位在棉花的嫩叶、叶片主脉、苞叶、嫩茎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步研究农田盲蝽害虫种类与发生规律[摘要]为明确为害农田作物的盲蝽种类与发生规律,为今后农业生产中防治盲蝽害虫提供参考,本文选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各主要农作物种植区为调查点,于2014—2016年对各类农作物上发生的盲蝽种类和规律实行调查。
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农田共发现11种盲蝽害虫,隶属于盲蝽科3亚科10属。
在玉米田和麦田上优势种为条赤须盲蝽,在油菜田上优势种为苜蓿盲蝽,马铃薯和豆类作物上优势种为绿盲蝽和红楔异盲蝽。
[关键词]盲蝽;种类;防治;发生规律盲蝽属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种类繁多,全世界1400多属11139种,中国分布约150属760种[1]。
盲蝽科植食性种类是一类重要的农业害虫,这类害虫产卵在植物组织中,寄主范围广,有世代重叠现象,若虫喜群集,成虫善飞行扩散,加之该类昆虫个体较小,隐蔽为害,过去常被忽视,生产上防治较为困难[2]。
植食性盲蝽可为害植物的幼芽、叶片、叶鞘、嫩枝等营养器官,尤喜食花芽、花蕾、子房、果实和种子等繁殖器官,可引起卷叶、虫瘿或叶片出现褪色小斑点,引起叶片、枝条枯黄等症状。
此外,盲蝽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其传播病毒造成的危害往往比其取食危害要大得多。
在生物学方面,除少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外,盲蝽科绝大多数种类研究非常少。
特别是近年来,在世界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加之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等原因,盲蝽类害虫的发生危害日趋加重,当前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已成为棉花等多种作物上的重要害虫[3-4]。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内陆,介于47°05′~53°20′N、115°31′~126°04′E,整体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
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西部地区被称为岭西,呼伦贝尔大草原即位于此,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世界草地领域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宝贵资源,其部分地区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带。
大兴安岭东部地区俗称岭东,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区。
呼伦贝尔市拥有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耕地面积(126.01万hm2),农业是该市支柱产业之一,种植的农作物有春小麦、大豆、马铃薯、玉米、水稻、油菜、向日葵、苜蓿和甜菜等。
呼伦贝尔市出产的大豆和生产的面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欢迎;由呼伦贝尔市油菜籽加工的低芥酸色拉油为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
夏季是呼伦贝尔市主要的农作物生长季,但近年来经常出现的阶段性气温偏高、降雨偏少等异常气候,使得盲蝽类害虫在呼伦贝尔市部分地区发生严重,给农牧业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但迄今为止,呼伦贝尔市农田盲蝽类害虫的系统研究还未见报道。
该研究聚焦于摸清呼伦贝尔市农田生态系统中植食性盲蝽害虫的种类,了解其分布地区、危害特点和规律,并提供相对应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生产实践服务。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材料本研究所用的盲蝽标本来源于2014—2016年的7月和8月网捕采集的标本,采集地信息来源于手持GPS,标本收藏于内蒙古民族大学。
根据相关分类学文献[5-8],将所有标本实行整理、分类、核查及鉴定。
1.2调查方法调查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
利用捕虫网在农田四周和中心位置选择的5个样方(30m×30m)内的寄主植物上,作S形前进式扫网,每个样方内连续扫100网,将采集的盲蝽放置于毒瓶内处死[9],带回实验室制成干制标本。
2结果与分析2.1呼伦贝尔市农田盲蝽类害虫发生种类与发生规律经调查研究,呼伦贝尔市农田共发生盲蝽类害虫11种,分隶于盲蝽科的3亚科10属,具体为盲蝽亚科(Mirinae)6属7种、合垫盲蝽亚科(Orthotylinae)1属1种、叶盲蝽亚科(Phylinae)3属3种,其中盲蝽亚科的物种所占比重最大(约63.6%)。
从发生寄主植物的范围来看,三点苜蓿盲蝽(AdelphocorisfasciaticollisReuter)和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ür)]的寄主范围最广,几乎包括了呼伦贝尔市各类农作物。
而原丽盲蝽[Lygocorispabulinus (Linneaus)]仅在马铃薯上有发生。
从作物种类来看,马铃薯上常发生的盲蝽类害虫有7种,玉米、油菜和甜菜上常发生的盲蝽类害虫均有4种,小麦、向日葵上常发生的盲蝽类害虫有3种。
从发生的作物种类和采集的标本数量来看,在玉米田和麦田上的优势种为条赤须盲蝽[Trigonotyluscaelestialium(Kirkaldy)],马铃薯和豆类作物上的优势种为绿盲蝽(Apolyguslucorum)和红楔异盲蝽(Polymeruscognatus)。
从发生时间来看,主要发生于7—8月,但以7月发生危害为重。
2.2呼伦贝尔市农田盲蝽类害虫发生分布,从发生地区或分布情况来看,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额尔古纳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鄂伦春族自治旗均发生5种,满洲里市和陈巴尔虎旗有4种,扎兰屯市3种,新巴尔虎左旗和根河市2种,牙克石市仅1种。
从调查采集的成虫数量来看,条赤须盲蝽[Trigonotyluscaelestialium(Kirkaldy)]占绝对优势(413头),其次为苜蓿盲蝽[Adelphocorislineolatus (Goeze)](138头)、牧草盲蝽[Lyguspratensis(Linnaeus)](112头)和红楔异盲蝽[Polymeruscognatus(Fieber)](102头)。
从分布地区的范围来看,条赤须盲蝽[Trigonotyluscaelestialium(Kirkaldy)]也是分布最广的物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调查区;牧草盲蝽[Lyguspratensis(Linnaeus)]和丰满斑腿盲蝽[Atomoscelisonustus(Fieber)]分布狭窄,前者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农田发生,后者仅在满洲里市发生。
3防治建议对盲蝽类害虫的防治,首先应考虑保护和充分利用本地天敌昆虫,如食虫齿爪盲蝽(黑食蚜盲蝽)(Deraeo-ciorspuncutlatusFall)、大眼长蝽[Geocorispallidipennis(Costa)]等。
此外,还可考虑使用白僵菌实行防治[10]。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可利用盲蝽的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化性,在常发盲蝽的农田设置黑光灯、频振式诱虫灯或粘虫板对其实行诱杀。
根据研究,不同的盲蝽种类对于不同的颜色趋性不同,可选用绿色、黄色、蓝色这几种颜色的粘虫板。
蜜源—糖醋液是一种广谱性引诱剂(如糖、醋、酒精、枣蜜的配比为20∶15∶5∶2),在防治盲蝽的同时还可兼治其他多种害虫。
但对盲蝽发生高密度的田块仍以化学防治为主,毒死蜱、甲维盐这两种药剂见效快且药效期长,建议可作为盲蝽的主要防治用药。
还可轮换使用乐果、氟啶虫胺腈、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喷雾防治。
建议尽量选择高效、低毒的药剂,并减少施药次数,以延缓盲蝽抗药性的产生。
4讨论与结论作者对呼伦贝尔市农田发生的盲蝽种类实行了调查,发现共发生11种。
在呼伦贝尔市玉米田中主要是条赤须盲蝽和绿盲蝽,另有苜蓿盲蝽、牧草盲蝽、三点苜蓿盲蝽等。
从发生持续危害时间看,盲蝽从6月开始陆续发生,尤其在玉米最重要的生长期吐丝期发生最为严重,危害时间可持续至9月初,贯穿于呼伦贝尔市整个农作物主要生长季。
气候变化对农业虫害的发生表现出较强影响。
近几年来,呼伦贝尔市夏季连续干旱,盲蝽类害虫为害加重。
气温持续升高可能加速害虫及各类杂草的生长发育,使其有向北扩大分布范围的可能,从而将改变农作物虫害的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散。
在气温高、降水少的地区,刺吸式口器害虫为害严重,而伴随这些害虫危害区域北扩、世代增加,危害面积增大、水准加重,其传播病毒病的可能性也相对应增加,将进一步增大损失。
例如,高温干旱对条赤须盲蝽的发生有利,导致近年来其种群数量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出现升高的现象,其中每年7—8月为危害高发期。
因为其有世代重叠现象,更会加重危害水准。
同呼伦贝尔市草原生境发生的盲蝽相比,农田盲蝽种类明显较少,物种多样性较低,优势种群明显。
原因可能是农田植被类型相对单一,昆虫种类较少,优势类群突显。
说明此类昆虫更适合在草原生境栖息,对草原具有更大的潜在威胁。
因为受调查采集范围的影响,本文记录的盲蝽害虫种类及其寄主情况有可能存有疏漏,但基本上可反映出呼伦贝尔市农田盲蝽害虫多样性及发生规律。
总体上,呼伦贝尔市农田盲蝽害虫的种类及分布与各地区种植的农作物能为盲蝽类害虫提供的食物和寄主以及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期望该研究能为进一步对呼伦贝尔市其他生境盲蝽科昆虫的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农牧业生产中对盲蝽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3]陆宴辉,梁革梅,吴孔明.棉盲蝽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7(6):10-15.[4]陆宴辉,吴孔明.我国棉花盲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2(3):578-584.[5]王洪建,刘国卿.混毛盲蝽属新种记述(半翅目盲蝽科盲蝽亚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1(3):320-322.[6]能乃扎布,石凯,宝爱萍.合垫盲蝽亚科中国一新纪录属及一新种记述(半翅目异翅亚目盲蝽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6(3):585-587.[7]田睿林,能乃扎布.内蒙古合垫盲蝽属OrthotylusFieber 昆虫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1998(2):123-128.[8]田睿林,能乃扎布.内蒙古贺兰山盲蝽科二新种记述[J].昆虫学报,1999(1):66-69.[9]矫振彪,陆宴辉,吴孔明.棉田绿盲蝽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J].应用昆虫学报,2012(3):610-613.[10]仝亚娟,陆宴辉,吴孔明.大眼长蝽对苜蓿盲蝽的捕食作用[J].应用昆虫学报,2011(1):136-140.初步研究农田盲蝽害虫种类与发生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