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肾小球疾病进展中肾小管间质病变产生机理的研究进展-文档资料

20
Acta Pharmacol Sin 2019, 25(4): 485-489
TSP-1(血小板反应蛋白)
TSP-1与肾纤维化
TSP1是一个大分子糖蛋白,以同源三聚体的形式表达于细胞外基质中 TGF-β下游信号因子之一 TSP1通过影响LAP构象变化使之与活性TGF-β1解离,完成TGF-β1的生物 学活化
肾小球/小管间质损伤(肾纤维化)中关键环节
细胞增殖和转分化
细胞凋亡 细胞外基质过度分泌和沉积 炎症反应
9
Khwaja A,et al.: Kidney Int 2019;72 (11):1316-1323
相关细胞学事件与肾纤维化
多种细胞与肾脏固有细胞交互作用结果
动态病理生理过程 多个进t 2019; 69 (2): 213-7
1 2
CKD、肾小球/小管间质病变和肾纤维化
肾小球/小管间质病变关键环节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肾小球/小管间质病变研究进展
3 4
小结
11
Optimized Template for Microsoft PowerPoint 2019
• 系膜细胞、成纤维细胞、小 管上皮细胞激活 • 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
• 系膜细胞、肾小球内皮和上 皮细胞以及足细胞凋亡、丢 失 • 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肾纤维化
•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 细胞激活浸润 • 趋化因子造成小管间质损伤 • 基质合成增加 • 降解减少
Notch信号通路在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中的变化及意义的开题报告

Notch信号通路在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中的变化
及意义的开题报告
介绍:
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异常大量IgA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副球区的基底膜内,进而引起肾小球系膜及基质的炎症反应与纤维化。
其临床病变特点为肾小球系膜增厚和明显纤维化,而随着病变的进展,部分患者也会出现肾间质纤维化。
目前,IgA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论文将从Notch信号通路的角度阐述IgA 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变化及意义。
研究内容:
1. Notch信号通路的概述与作用机制
2. 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3. Notch信号通路在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中的变化分析
4. Notch信号通路在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中的意义探讨
5. 结论和展望
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变化及意义,可为进一步阐明IgA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同时,也有助于临床医生对IgA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治疗与预防IgA肾病的肾间质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上海 中医药大 学 附属 曙光 医院 肾 内科 、 肾疾 病病证 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 海 肝 上
2 上 海市 高校 中医 内科 E一研究 院 , . 上海 2 10 ) 023
2 10 ; 02 3
摘 要 : 肾间质纤维化与肾功能的恶化密切相关, 而动物实验是研究肾间质纤维化尤为重要的手段。 文章拟对常见的肾
—
it rtta b o i i ldi iae a ee a b tu to mo e , c c o p rn n e siilf r ss, ncu ng un ltr lur tr lo sr c in i d l y l s o i e A n p o t o e , rsoo h c a i B — e hrpahy m d l a it lc i cd e
so l n u a p o r t a i l o e codn i ee t b ci s h udf do t p r i e n d l ac r ig odf rn o j t e . i p a ma m s t f e v
Ke r :Re a u uonesil bo i:Anma d l y wo ds n ltb litrt r s af i s i lmo e
L HZ E E IIEA D M T RA M DC EE R H21 O 2 N . I IH NM DCN N A E I E IAR S A C 00V L.1 O4 S
时珍 国 医 国 药 2 1 0 0年第 2 卷 第 4期 1
◇文献综述◇
肾 小 管 间 质 纤 维 化 动 物 模 型 的 研 究 进 展
p r p t y mo e ,a a g sc n p r p t ymo e , d imy i e h o ah d l n Oo r e iw d i h sp p r Re e rh r h o a h d l n le i e h o a h d l a r a cn n p rp t ymo e d S n wee r ve e nt i a e . s a c e s a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刘小荣沈颖近年来,人们通过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认识到肾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肾脏疾病进展的速度密切相关[1],而小管间质的病变以炎性细胞渗出、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
现就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
一、肾小管间质病变引起肾功能损害的机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肾炎预后的决定因素是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有无和严重程度,病变活动性组织学指标与蛋白质的多少、肾功能受损密切相关,而肾功能减退更密切相关于间质纤维化,而并非肾小球的损伤。
间质内单核细胞浸润的密度密切相关于肾功能损害程度。
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功能受损的主要机制为间质纤维化使小管间毛细血管狭窄,血管阻力增加,致肾小球血流量下降;肾小管功能,尤其是近端肾小管萎缩,通过球管反馈机制影响肾小球的某些功能,如肾小球滤过率(GFR)。
肾小管间质病变可直接引起肾小球硬化或纤维新月体病变[3]。
二、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病变产生的机制肾小球疾病往往始于肾小球损害,之后引起肾小管间质的损害,而小管间质的病变反过来对肾小球病变的进展和预后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肾小球疾病中的肾小管间质损伤是肾小球固有细胞如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足突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化学因子、生长因子、炎症介质多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
肾小球疾病引起小管间质病变的机制目前有如下观点。
(一)血管环节系统性高血压及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痉挛均引起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狭窄、闭塞,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损伤。
血管紧张素、内皮素是具有收缩血管及刺激细胞增殖作用的血管活性因子,缺血是血管紧张素合成和分泌的强烈刺激剂,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的损害又增加了肾小球后的血管阻力,致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入恶性循环[4]。
(二)肾小管环节在进行性肾小球疾病中,残存肾单位的肾小管代偿性负荷增多,耗氧量增加,这可以在近曲肾小管细胞PTC刷状缘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形成终末产物C5b-9增多。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年第 21 卷第 4 期
礄文献综述礄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张新志1 ,何立群2倡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肝肾疾病病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1203; 2.上海市高校中医内科 E -研究院,上海 201203)
伤,不能适应肾小管和间质损伤及其纤维化的所有情况,但是该
收 稿 日 期 :2009 -08 -26 ; 修 订 日 期 :2009 -11 -19
方法能够在短期内造成纤维化,就研究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病规律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30873259) ;
及机制探讨而言,是一种较为快速、可靠的动物模型[8] 。
2007 级博士研究生,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肾小管间质疾病的研究工作.
久性坏死,从而易发生进行性慢性肾功能衰竭[10] 。 霍冬梅等[11]
倡 通讯作者简介:何立群(1959-) ,男 ( 汉族) ,浙江宁波 人,现 任 上 海 中 医 采用经背部双侧肋弓下缘切口建立模型,认为具有比经腹正中切 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肾脏疾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口手术方式切口小、操作简单、手术视野清晰、干净,术前无需禁
关键词: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4-0969-03
Recent Advancement on Animal Models of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
ZHANG Xin-zhi1 ,HE L i-qun2倡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1203,China; 2.Department of Nephrolo- gy, Shuguang Hospital, Key Laboratory of Liver and Kidney Diseas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anghai, 200021, China) Abstract: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 closely correlates with deterioration of renal function.The experiments on animal
活性维生素 D3与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活性维生素 D3与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的研究进展摘要】活性维生素 D3( 1,25-(OH)2D3)的经典作用是参与体内钙磷代谢调节。
近年研究发现1,25-(OH)2D3能够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和肾小球硬化,从而延缓肾功能减退。
【关键词】活性维生素 D3;肾脏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人数的增加而进一步升高。
CKD的病理过程是以肾功能的进行性丧失和广泛肾纤维化为主要特征。
目前,改善或延缓肾小管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 , RIF)的药物仍然较少,且缺乏有效的RIF标志物,因此了解CKD进展危险因素,探索RIF的有效标志物,将有助于延缓CKD的进展,减少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近期研究发现1,25-(OH)2D3能够减轻肾小管间质纤维和肾小球硬化,从而延缓肾功能减退[1]。
本文拟对1,25-(OH)2D3在CKD疾病进展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1. 1,25-(OH)2D3概述1.1 1,25-(OH)2D3的合成活性维生素D3,是维生素D的一种衍生物,是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维生素D3的前体(非活性),其循环到肝脏,在肝脏内经历了第一次25-羟化酶修饰,形成25-羟维生素D3,再经过肾脏(特别是近曲小管细胞)产生的1α-羟化酶的再次修饰,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
1.2 1,25-(OH)2D3的作用方式1,25-(OH)2D3的经典作用是调节钙、磷代谢,促进肠内钙、磷吸收和骨质钙化,维持血钙、血磷的平衡,除此之外对免疫系统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1,25-(OH)2D3可以通过正调节凋亡前及凋亡中鳞状细胞癌细胞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1的活性来诱导细胞凋亡;可以通过抑制了β-钙粘蛋白(β-catenin)诱导的转录并使激活的VDR同β-catenin竞争转录因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还可以通过破坏端粒酶逆转录酶稳定性,负调节端粒酶活性以损伤端粒从而诱导细胞凋亡;也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凋亡的关键介质,抑制抗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或者诱导促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2]。
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损伤的进展

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损伤的进展
罗昌霞;丁国华;张建鄂
【期刊名称】《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年(卷),期】2004(024)005
【摘要】探讨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损伤的机制及相关治疗的进展.
【总页数】4页(P691-694)
【作者】罗昌霞;丁国华;张建鄂
【作者单位】十堰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肾内科,湖北4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31
【相关文献】
1.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J], 李玲;邹万忠;张波;刘玉春;杨京平
2.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李国霞
3.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临床诊疗研究 [J], 陈刚;张权;何立群
4.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临床诊疗研究 [J], 陈刚;张权;何立群
5.肾小球疾病中肾小管损伤机制探讨 [J], 罗昌霞;张建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人肾小球微小病变的病理特征

成人肾小球微小病变的病理特征李芹芹;潘晓霞【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肾活检病理诊断为MCD、年龄≥18周岁的162例成人患者的病理特征.结果对162例成人MCD肾组织病理改变进行统计发现,肾小球球性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肾血管病变的比率分别为32.7%、42.6%、55.6%、45.7%、37.0%,除肾间质炎细胞浸润,余病理改变的比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经年龄纠正后,肾小球球性硬化的比率与患者年龄的关联消失.结论成人MCD病理改变随年龄增长,病变比例及严重程度均增高.【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7(033)010【总页数】5页(P1138-1142)【关键词】肾小球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成人【作者】李芹芹;潘晓霞【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病理科,上海200025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上海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92.6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 MCD)是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目前有关儿童MCD病理特点的文献报道较多,成人MCD病理特点的报道较少,为此选取肾穿刺病理确诊的成人MCD患者,分析并了解其病理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发病机制及解释临床症状提供形态学依据。
1.1 材料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收治的临床表现为NS,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 MCD)、年龄≥18岁的患者,共计162例。
NS诊断标准:24 h尿蛋白定量>3.5 g、血浆白蛋白<30 g/L,可伴或不伴高脂血症、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