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产业集聚不足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基础较薄弱,产业集聚能力不足。
虽然黑龙江省的重点产业集聚区域应运而生,如哈尔滨机床、齐齐哈尔电机、黑龙江阀门等集团公司,但与国内其他产业集聚区相比,仍然很不突出。
这造成了企业之间的相对孤立和配套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产业的协调和优化。
对策:政府应该鼓励并加大对重点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尤其是在资源整合和市场竞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向服务和研发方向转型,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高产业集聚的能力和质量。
二、核心技术实力不足黑龙江省在制造业领域的经验和技术相对较弱,优秀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持。
这导致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不够,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也很难与国内外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的竞争。
对策:政府应加强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提高。
三、环保意识薄弱在发展制造业的过程中,环保问题不可忽视。
然而,黑龙江制造业用地和环境资源相对较差,加上环保意识薄弱,导致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危害。
对策: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严格监管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排放问题,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重罚,并加强对环境保护企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引导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升级的发展。
四、人才短缺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
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发展相对较晚,缺乏高端人才的积累,这也是其制造业目前弱于发达地区的一个原因。
尤其是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管理等高端领域,人才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对策:政府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和资金培育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前瞻性的科技人才,同时,还应该让企业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可以吸引优秀人才的企业品牌。
哈尔滨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
13 2 —
民营 科 技 企业 在 市场 准 人 、银 行 贫 款 和 收 等 民营科技企业是 以科技人员为 主体 , 按照 些因素 , 其发展还 面临不少 困难和问题。 自筹资金 、 自愿组合 、 自主经营 、 自负盈 亏的机 21外部发展 环境仍需改善 。目前 , . 针对 民 方面与其他类 业 同等的权利。积极引导民 并为此捉供 金 、 r、 人 制运行 , 主要从事技术 开发 、 技术转让 、 术咨 营科技 企业 发展 的舆论 和政策 环境 已大 改 营科技企业实 现刨新 , 技 和管理 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 务。 足 借鉴固 询 、技术服务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经营业务的 观 ,各级 政府对 发展民背科技企业也曾先 出 技术 、 科 技型经济实体 。2 0 年 , 0 7 随着社 会主义市场 台 了一些办法和文 件, 制定 了一些保护持施 , 为 企改革 “ 抓大放小 ” 的政策, 点扶持 一批规模 并且有发展潜力的民营科技余 经 济的发展 和科技体制改革 的深 化, 市民营 民营科技企业 的发展起到 了一定 的促进作 用 , 较大 , 我 科技 企业不 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我市 国民经 但激励作用不大 ,一些优惠政策没能得到很好 第 二, 为民营科技 企业 创造 良好 的融资耶 济 发展 中的 一 支 生 力军 ,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 在 加快 的落实。 有关医疗、 养老保 险、 职称评定 、 蹦管 境。 户 一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 , 建立贷款担保 技 术 进 步 、 动 就业 上 起 到 了重 要 作 用 。 拉 理 等 方 面 的 问 题 一 直 以 来 困 扰 着 民营 科 技 企 机构 ,为 民营科技企业 向 融 {构贷 供扫 J = l 1 市 民 营 科技 企 业 发 展 的 现 状 我 业, 这对 民 营科 技 企 业 的 发 展 产生 了 不 利影 响 , 保 ; 二是 努 力 建 立 风 险 投 资 基金 和产 权 市 场 , 重 1 . 1民营科技企业数增加。 0 7年 , 20 全市民 加之与 民营科技 企业 相关的法律体 系不健全 、 点支持 中小型 民营科技 企业的科技 开技活动 ; 营科技企业 5 8 4 0户 , 比上年增 加 4 3户 , 长 政 策不 配套 , 5 增 也制约 了民营科技食业 的发展 。 三是 努力 发展资本 r ,允许一些 民 科技企 仃场 90 但增幅下降 1.个 百分点 。 . %, 19 其中 , 百万元 2 缺乏 正常 的融资 渠道。资金筹措渠道 业 通过发行 内部债券或向社会发行 券筹集啶 . 2 、 Pj 、 以上 企业 1 2 2 1户 ,比上年增 加 2 3户 ,增 长 不 畅 是 民 营 科 技 企 业 发 展 面 临 的 又 ~ 重 要 问 金 ;四足在利用股票市场 即将开设的 , 企 业 7 2 .% , 幅 提 高 1. 百 分 点 ; 万 元 以 下企 题 。 88 增 54个 百 从企 业 发展 的阶 段 来 看 , 业 初期 的 民营 科 板 点 摆 上 市 融 资 , 展 商新 技 术 严 创 发 第三 , 选择正确 的技术创 新政策。 深化 业 45 2 6户 , 比上年增 加 17户 , 长 43 增 技仓业缺乏风险投资支持 ,而小 型企业贷款则 7 增 .%, 幅下降 1 . 8 4个百分点。 缺乏有效的担保机制。 从融资方式来 看. 问按融 科 技 体 制 改 革 , 励 科 研 饥 构 , 鼻 、 鼓 大 川 企 在 、 册合 作 , 学 解 1 . 2民营科 技企 业取 得较 大 经济 效 益 。 资 方面, 民营科技企业 多为中小型企业, 资产规 进 行 合 作 研 究 。 政 策 上 推进 尹‘ 、 2 0 年 。我市 民营科技企业 总收入 5 1 8 07 3 . 亿 模相对较小 ,难以获得贷款担保 ;直接融资方 决 民营 科 技 中 小企 业技 术 _打 不 足 、人 爱 乏 8 文 元, 比上年增加 7 .7亿元 , 93 增长 1.%。从收 面 , 75 民营科技企业由于资产规模 、 效益指标等因 的 问题 , 升 其技 术 创 新 潜 力 。 提 鼓 受 画有盈 人类别看 , 技术性 收入 5 3 . 亿元 , 3 比上年 增长 素 很 难 取 得 上 市 资 格 。 业 、 专 院 校 、 研 院 历 与 民 营 企业 职 吱 、 大 科 26 占总收入 的 1 %; .%。 . 产品销售 收入 4 90 O 1.8 23自身创新能力较弱 。民营科技企业创 协 同经营 , - 成立多种形式的“ 技术联盟 , 使民营 亿元, 比上年增 长 21 占 7 .%; .%, 88 商品销售收 业之初 , 借助多年科研成果 的积累 , 凭借一两个 科 技 企业 能 够获 得 源 源 不 断 新 技 术 ,保 持壬 r £仃 入 8. 47 8亿元 , 比上年增 长 1 , 1 . 从收 好 项 目 、 产 品迅 速 发展 起 来 。但 是 , 着 有 效 场上的创新优势 和主动地位。 . 占 29 倍 %。 好 随 入 金额看 ,总收入在百万元 以上的企业 占总户 资源的逐步消耗 , 品生命旺期( 产 一般二 、 三年 ) 第四 , 大力发展服务型科技 中介 饥卡 幻 数 的 2 .%;百万 元 以下的企 业 占总户 数 的 过 后 , 业 就 面 临 缺 乏 新 产 品 、 项 目 的问 题 。 把兴办服务 型的科技 23 企 新 0介机构作 为逃 一 边 k 7. 7 %。 全年实现净利润 4 .亿元 , 7 1 9 比上年增 民营科技 小企业 由于缺少高水平的科研开发队 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的重要措施 ,加大对脊类 工 加 79 元 , 长 2 .%。 .8亿 增 35 伍, 以及 不具备开发新项 目的资金实力和 , 通常 程 技 术 中心 、 产 力 促 进 中 心 、 业 暇 中心 生 1 . 3民营科 技企业职工人数增 加。 0 7年, 难 以再推 出新产品 。 了寻求发展, 20 为 一些民营科 投入强度 , 提高其服务能力 和水平 , 艇之 能够投 全市 民营科技企业职工人 数 1.1 89 万人 ,比上 技企业发展 到一定 阶段后 ,开始走向多元化或 据企业需求提供技术 介 、技术 孵化 、技术集 年 增 加 03 人 , 长 18 . 4万 增 .%。按 职 称 分 , 级 、 转 向其他行业 , 高 导致企业由盛到衰。 成、 技术培训 、 技术诊断等 服务工 作。婴墙 育和 中级 职 称 人 员 为 08 人 、. 人 , 别 比上 .5万 18万 分 24市场服务体 系尚不 健全。完善 的服务 健 全技术市场 . 统筹规划 . 合理布局 , 大技 杜 年 增 加 00 .2万 人 、.1万 人 , 增 长 24 、 体 系是企业获得技术、 02 .% 信息和人才 的必要保证 。 交 易 中介 组 织 、 术 经 纪 人队 伍 努力 办 好 创 业 技 1 _% 。 32 批 民营科技企业 经过快 速成 长期后 ,发展速 服务 中心 ,以优 惠价格支持科技』. 员的成果转 1 . 4民营科技企业经营绩效下降 。0 7年 , 度 明显减缓 , 20 一个重要 的原因就是: 市场服务体 化 活动 , 提供孵化场地 和服务设施 。 要引导各 我市民营科技企业资产 6 5 7亿 元 , 5. 4 比上年减 系不健全 ,社会中介机构未能及时为企业提供 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实行开放式的管理 , 其缯 少 l. 67 元 ,下 降 2 % ,实现 总 产 值 4 93 信 息 和 预 测 , 而 导致 业 的发 展 方 向不 明 确 、 织 网络化 、 3亿 . 5 3 .1 从 功能社会化 、 服务, 业化 , 逐步 形成 亿元 , 比上年减少 4 .3 元, 95 亿 下降 1.%; 01 实现 多头 出击 、 力量分散, 没有形 成拳 头产品和主导 覆盖全市的创业 服务体系 。 利税 2 . 亿元 ,比上年减少 0 9 27 6 . 亿元 ,下降 产业 , 4 影响了民营科技企业 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 , 加强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仓 新 。引 21 人均实现利税 1 .%。 . 2万元 , 比上年减少 00 . 5 3促进 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 导民营科技 业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 { 。按 } . 万元。 中: 其 技工贸总收入在百万元 以上的民营 对 策 照现代 度 的要求 ,通过制度刨新促 进资 科 技 企 业 实 现 利 税 2 .8亿 元 , 占 总数 的 O9 民营科技 企业具 有机制 创新 和技术创新 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科学 的 ^才管 、 9 . ,人 均实 现 利税 1 5万 元 , 比上 年 减 少 两大 优势, 25 % . 4 将成为 2 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的 理 制度 ,可 以借鉴 外科技企 , 1 _ 人才管 的经 03 .4万元 ;技工 贸总收入在百万元以下的民营 重要 力量, 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因此 , 建议 从 验 , 考虑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 以尽可能低 的成 科技企业实 现利税 16 元 , . 9亿 占总数 的 75 外部 环境和 内部管理等方 面采取措施 ,促进我 吸 引并 留住 企 业 发 艇 所 需 的 人可 . %, 人均 实现利税 03 .8万元 ,比上年增加 03 . 7万 市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健康发展。 兀 o 第一 , 努力 营造 良好 社会环 境 , 给予相应 2民 营科 技 企 业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的政策扶持 。要逐步完善促进民营科技企业 发 在改革 开放 的市 场经济 环境 中成 长起来 展的法 律法规 , 加大执法力度 , 在不 断规范 民营 的我市民营科技企业 ,从总体看已步人健康发 科技企业经营管理的同时 , 依法保护其合法权 展的轨道,但 由于外部条件还不够完善和 自身 益 。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放宽政 策, 赋予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探讨

第二, 科学 系统性 原则 。 所选 择 的 评 价指 标既 要具 有 明确 的涵 义 和一致
们 在借 鉴 国外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结 合 我
国 的 实 际 国情 , 对 我 国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的 口径 , 而 且指 标 的选取 要详 细具 体 ;
既 要 有 描 述 性 指 标 又 要 有 评 价 性 指
活 动 的实 证 进 行 不 断深 入 的研 究 , 并 不 断 探 索 符 合 我 国 国 情 的 自主 创 新 评价 体 系 。
现 有 的 自主 创 新 能 力 研 究 成 果 大
关 键要 素 , 从 而选 取科 学合 理 、 符 合 黑 龙 江 省 实 际 的 自主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构建 相应 的评 价 体系 势在 必行 。 三、 黑龙江省 中小企业 自主创新 评
第三 , 客 观 性 原 则 。要 选 择 客 观 、
多针 对全 国 的企业 ,针 对黑 龙 江省 区 域 中小企 业 的研究 内容较 少 。由 于黑 龙 江 省 区域经 济发 展水 平 和 中小 企 业 自主创 新 能力 评价体 系在整 体上 仍存 在 不完 善 现象 , 因此 , 黑龙 江 省 中小 企
已经 开始 研 究 企业 创 新 的评 估 体 系 , 相 较 之 国外 , 我 国企 业 创 新 理 论 起 步
随着 我 国经济 的迅 猛发 展 ,中小 企 业作 为后 起 之秀成 为 国家 经济 发展 中不 可或缺 的 重要 力量 ,黑龙 江 省具 有 特殊 区域特 征 ,区域 中小 企业 自主 创 新 能力 的提 升 已经成 为走 出 我 国宏 观 和 微 观 经济 发 展 瓶 颈 的关 键 因素 。
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四) 发 挥基金引导作用 。 促 进多元 融资和服务
成立 了 创新 基金服 务中心 , 专职负责 我省 国家和 省创新 基金项 目 的 以创新 基金 为抓 手, 制 定积 极的 社会 资本 引入政 策 , 加 强财政 支 申报受理和 辅助管理 工作, 从项 目的挖掘 、 申报 、 论证、 推荐 到项 目的监 持及税 收优惠 , 进一 步健全 风险投 资机制 , 有效 吸引商业银行 、 风 险投 理、 验 收等 , 都 有专人负责 , 向企业讲 解国家政 策 、 申报办 法、 申报流程 资、 天 使投资 、 信 用担 保等社 会资本投 入 , 形成高效 率的 多元科 技投 融 和 网络工作系统使用 等 , 对项 目申报 、 实施 过程 遇 到的问题 , 及 时提供 资体 系。 大 力扶持 生产力促 进中心、 创业 中心等 科 技服 务机构 , 加 强中 帮助 、 给予解 决, 确 保项 目申报质量和按期 实施。 ( 三) 科技金融结合 , 转 变支持 方式
理体 系, 为支持 中小企业 技术 创新发挥 了良好 的示范 和引导 作用。 截 止 训 。 积极 发挥 中介作为政 府与企业 间的沟 通桥梁作用 , 使 更多的企业关 2 0 1 2 年底 , 国家创新 基金 累计投入 2 2 0 . 9 t L 元支持 了近4 3 5 个中小企业项 注创新基金 , 提 高申报项 目的积极性 。 目。 在 国家创新 基金管 理 中心 的指导下, 我省 不断 创新工作 思路 , 加 强 ( 二) 加 大创新基金财政投入和 扩大 资助覆 盖面 资金 和项 目 管 理, 累计获得 国家科技 型中小企 业创新 基金立项 支持 的项 构 建省、 市、 区、 中介、 专家多层次 的创新 基金服 务工作 体 系, 根 据 目 9 l 1 项, 资金总额5 . 3 9 亿元 。 通过 国家创新 基金与省创新资金的有力结 当地 财政状况 因地制宜设 立数额适 当的地方创新基金 , 发挥 自 身优势 , 合, 我 省科 技资 源的配 置得到合 理的优化 与整合 , 一 批技 术含量 高、 创 调动 支持技术 创新 的积极性。 通过广开 基金源头和加大资金注 入, 进 一 新 性强的技 术成 果得到应用 , 科技 型中小企业 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步扩大创新基金资助覆盖面, 提升单个项 目 资助力度 , 以支持科技进步、 得 到进 一步提升 , 中小企业 创新 创业环 境得到 有效改善 , 有力促进 了高 技 术创新及技术产业化。 新 技术产业的发展 。 ( 三) 优化创新基金 运作模式 , 加强检 查和跟 踪
黑龙江省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黑龙江省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刘颖【摘要】分析黑龙江自主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0(030)012【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自主创新;区域经济;消化吸收;再创新【作者】刘颖【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0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场变化中,创新始终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次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无不是创新的推动和作用。
自主创新对黑龙江省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自主创新有助于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自主创新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3)自主创新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自主创新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黑龙江省的区域创新能力不仅落后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与同样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也有一定的差距。
2002年,党中央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重大战略决策,随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然而,却不是很有成效。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发展黑龙江经济的关键。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全省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千米。
占全中国总面积的4.7%。
黑龙江省现辖13个地市,其中12个省辖市,1个行政公署,65个县(市),其中县级市19个;877个乡(镇)。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70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64元提高到18290元。
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479.8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56元。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状况对策分析

入 构成来 看 , 用 于基 础研 究 、 应用研 究、 试 验 发 展 的 经 费 比 重
分 别 为 9. 7% 、 1 4. 8% 、 7 5. 5% 。 共 登 记 科 技 成 果 1 4 61项 , 应
用 类 科 技成 果 转 化 率 为 8 5 . 5 3 %。 全 省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产 值 达 到
摘 要 :近 年 来 , 在 省委 、 省 政府 的高 度 重视 下 , 黑 龙 江省 科 技 进 步 状 况 取 得 了 明 显进 步 , 创 新 型省 份 建 设 取 得 丰 硕 成 果 , 科 技 进 步 与创 新在 “ 调结构、 转方式、 促发展” 方面 发 挥 了 强 有 力 的 支撑 作 用。 本 文在 阐 述 黑 龙江 省科 技 进 步 状 况 的 同 时 , 认 真 梳理 了存 在 的 问
值达到 5 3. 8 7% , 比2 0 1 0年提 高 了 2 7 1 % , 增 幅 居 全 国第 3位 。
3 对 策建 议 3 . 1 建 立 多元 化 的 科 技投 入 体 系
积 极 探 索 财 政科 技 投 入 的 多种 方式 ,建 立 财 政科 技 投 入 为 引导, 企 业 技 术 投 入 为 主体 , 金融信 贷为支撑 , 外 资 和 社 会 集 资 为 补 充 的 多元 化 、 多 渠道 、 高 效率 的 科 技 投 融 资体 系 。 进 ~ 步加 大 研 发 经 费 投 入强 度 ,确 保财 政科 技 经 费 投 入 的 增 幅要 明 显 高 于 财 政 经 常 性 收 入 增 幅。 充分 发挥 政府 财政 资金 的 引 导 和 示 范 作用 , 创 新财 政 科技 投 入 方 式 , 设 立相 应 科 技专 项 , 支 持 重 点 领 域 科 技 创 新 活 动。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哈尔滨市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农业科学研究实力相对雄厚,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但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科技资源利用率低、研发经费不足等,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适合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发;推广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一、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哈尔滨市的农业科学研究实力相对雄厚,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哈尔滨市是农业科学学科相对完备且具有综合性的农业科研基地,农业基础研究、应用该研究和开发研究层次分明;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央、地方和民营企业三个层次,涉及农、林、牧、渔、水利和气象诸方面的完整的研究、推广体系。
哈尔滨市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6家:其中中央在哈尔滨农业科技创新机构2家,主要包括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涉农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农机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及东北农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两所农林高等院校;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机构19家,市级以上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2个;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家级作物种质改良中心、分中心7个;省部级以上涉农检测中心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部级以上涉农重点实验室33个,其中国家级1个;在先进技术推广、普及及应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和推动作用。
二、哈尔滨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1.科技资源利用率低。
哈尔滨市大量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及相关科技人员,虽然身在哈尔滨,但为哈尔滨市农业提供的服务却相对不多,这体现了哈尔滨市农业科技体系的“借宿性”。
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资源在郊区的利用率非常低。
哈尔滨地区共有近2000名农业科技人员,60%以上人员分布在省属或市属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郊区县几乎没有农业科研人员,乡镇以下则更是少之又少。
黑龙江省产业创新策略分析

济 活动层 次上 的创 新 , 括不 断提升 的设计 、 包 生产和 营销能力 ; 三是 , 在部门内层次上的创新 , 如从最 终环节 的制造到更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 也包括供应链的 前 向和后 向联系 ; 四是 , 在部 门间层 次上的创 新 , 即从 低价值劳动密集 型产业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
Ab V l, tfr r 0 tae is fre a I te i 0 ai n m o e h u d ta se r m ag ne p ie o o e a lwe pu 0 wa d s me srt ge ,0 x mpe,h nn v t d ls 0 l r n frf0 lr e e tr rs s t 0
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 劳动密集型低价值 产品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
移 的过程 e m较早地认识到了产业创新的J ] r 。G e i 问 题, 他认为产业创新可分为 4 个层次 : , 品层次上 一是 在产 的创新 , 即同类型产品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 二是 , 经 在
关 键 词 : 龙 江 ; 业创 新 ; 新模 式 黑 产 创
中 图分 类 号 : 1 7 F 2 文献标 识码 : A
Su y0 rtg fn uti n V t ni i n a g td ns aey0 d s a i 0 ai He 0 西in t i r ln 0 n l
a d m e i m—ie neprs s n d u sz d e t I ie . K e r s: y wo d Heln a id sra n 0 ain n v t n mo e i0 i n n u £jli n v to ;ino a i d o
1 产 业创新 的相关理论
“ aD — i ol dt uTu dn ra ee0m n,mae e eso ea decuaiginvt ni s a H - aQ ”t e esI n igaes vl e t d nsni cp ,m n org oao m l a h o d p b c n n i n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摘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的竞争地位,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提高资产收益水平。
因而,企业是否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开展创新活动,以及是否改变当前创新组织路径的关键就在于能否通过创新改观其竞争优势,进而带来长期的高收益。
企业在确定创新组织形式时必须要考虑两方面基本因素:一是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二是所采取策略是否能够改善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利润水平。
基于此,针对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变迁过程中的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制度供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059-03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一直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由于资源的枯竭、设备陈旧以及体制等原因,黑龙江省多数工业企业曾一度步履维艰。
近些年,国家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举措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和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技术开发经费中国家财政拨款一直都占相当的比例,而且逐年都在增加拨款额度,这为该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了有力的财政保障(见表1);在重大项目的立项和研究过程中,国家都给予政策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欣喜之余还应冷静看到,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仍存在片面追求产值,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积极性不高,创新组织变迁动力不足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内部管理之外,制度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身条件1.科技活动投入力度较大从2012年东北三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基本情况相关统计数据中,可以分析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情况(见表1)。
在黑龙江省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233个,占其企业总数的6.0%。
这一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2.9和3.3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有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为305个,占企业总数的7.8%。
这一指标低于全国5.9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3.5和3.3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工业企业2012年的R&D经费为1 008 740万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0.81%。
这个投入比率低于全国0.01个百分点,但分别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0.43和0.19个百分点。
黑龙江省2012年企业办研发机构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占比为15.9%,分别高于全国、吉林省和辽宁省3.2、0.8和2.5个百分点。
由以上各项指标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较大,投入平均水平高于全国以及辽宁省和吉林省。
2.技术创新成效较低从前面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创新投入力度较大,但当前的创新成效并非尽如人意(见表1)。
2012年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5 655 068万元,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5%,这一指标分别低于全国、吉林省和辽宁省7.4、6.4和2.1个百分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较大,但创新活动所带来的附加值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和辽宁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显然,这种高投入和低产出的创新组织形式的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导致该省多数工业企业选择这种效率较低创新组织模式的因素,阻碍其创新组织路径变迁的主要因素,以及健全改善其技术创新效率的制度供给等问题也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较大;第二,黑龙江省工业企业的创新组织效率相对较低。
这种情况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资源配置低效、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力低相对不足。
这种局面难以适应与国家全面协调的发展目标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
虽然,通过对研发手段和物质条件的革新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技术创新的效率。
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则需要对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即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变革则才能在本质上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要素配制,实现其创新系统效益最大化的。
因而,如何推进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组织路径变迁,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则成为企业自身和学者们所要探讨和实践的主要课题。
3.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不足技术创新基础条件不足是黑龙江省多数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根据《201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2012年工业企业R&D内部支出经费总额为906 170万元,其中以仪器和设备购置为主的资产性支出为50 102万元,支出经费总额的5.5%;同期,全国这一指标的比率为11.8%,而吉林省和辽宁省的这一指标的比率分别为13.5%和11.5%。
2012年,黑龙江省3 911家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只有233家,其比例不足6%;在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305家,其比例为7.8%。
而以上两项指标全国同期比例分别为11.3%和13.7%。
可见,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投入和创新力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信息职能缺失现象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
如果企业有较完善的信息职能和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便可及时获取技术创新的相关信息,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对技术创新结果判断的不确定性程度,才能洞察市场发展态势,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
如果企业信息获取职能缺失、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信息获取难度就会相对增加,进而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对技术创新结果判断的不确定性程度。
黑龙江省的部分企业资产专用性低,但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模式,总体样本中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模式的企业比例大大高于外部技术创新模式的比例,这种现象必然与企业的信息获取职能的缺失有着重要的关联。
如果企业技术创新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其技术的通用程度就必然较高。
而通用程度较高的技术,由于其创新所需的设备和人才的市场供应相对充足,并且存在规模经济,因此,通常会选择外部技术创新模式。
然而,黑龙江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资产专用性较高的前提下却采取了相反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创新的不确定性高和抗风险程度低。
而且大部分企业也因为信息职能的缺失,而造成对技术创新的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程度的过高判断,以及技抗侵占性程度的过低判断。
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必然会大部分选择内部创新形式,因而必然导致企业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和收益降低。
而且,由于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低,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失败;因信息获取职能的缺失还可能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技术不成熟。
比如由于新技术与企业生产水平不匹配,当出现了新的、更好的技术或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受仿制和进口产品冲击以及受法规法制限制等原因,导致创新项目中止。
可见,企业技术创新职能的缺失给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了较大约束和负面影响。
5.其他不足之处创新基础条件不足和信息职能缺失是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两个主点主要不足。
除此之外,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企业存在着技术创新模式选择不理智的现象。
在前面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调查样本中采取外部技术创新模式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大多数。
而且,其中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效果并不理想。
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不一定是绝对的优势策略。
当然,外部技术创新模式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优势策略。
而只有根据自身和市场的条件,对比两者机会成本和收益后,才能形成优势策略选择。
然而,部分企业在对自身和市场了解不充分的前提下就进行了创新模式的选择。
从而导致技术创新效率和收益低下,甚至有些因条件不允许而被迫中止了创新项目。
其次,引进吸收中机械设备和软件比例过大。
2012年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费用支出中获取机械设备和外部指出的费用之和为150 767万元,占总支出15%,分别低于全国、和吉林省同期指标的3.5%、14.7%,高于辽宁省同期该指标0.8%。
显然,黑龙江省技术引进的力度明显低于全国和吉林省,在自身缺乏核心技术的劣势下,若引进力度不足,必然会造成技术差距进一步加大。
最后,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
在激励机制上,黑龙江省企业把增加报酬作为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2012年,黑龙江省工业企业R&D支出中“人员劳务费”占24.4%,分别高于全国、吉林省和辽宁省同期指标6.2%、8.4%和9.4%。
省内多数企业认为以上做法对创新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这种激励机制在现实中也的确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但这种激励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岗位工资”、“奖金或提成”这种直观的激励手段,以及其激励结果的现实收入差别,会使大多数工作人员形成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进而形成短期效应。
创新过程中以立竿见影的项目为主,而涉及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长期项目受重视程度相对偏低,而这些长期战略项目往往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
因此,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还有待于在同时兼顾短期效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黑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客观环境黑龙江省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身存在着一些主观条件上的不足。
同时,其技术创新的外部条件,即技术创新的客观环境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上技术中介和信息咨询职能缺失及时、准确地获取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
在项目组调查样本中,选择内部技术创新的58家企业有近50家是受到创新不确定性程度影响较大。
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程度较大的判断结果不仅受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职能缺失的影响,受客观环境影响的程度更大。
而客观环境中影响其主要的因素就是市场上的技术中介和信息咨询体系的完善程度。
在本课题的调查样本中有大部分企业是因为信息获取的不及时、不准确而使其对技术创新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度提高。
因而,倾向于选择内部技术创新模式来规避风险。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黑龙江省技术市场上的中介和信息咨询系统还不够完善,其职能还存在着某些缺失。
黑龙江省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然而,靠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一套获取信息的渠道,又会因重复建设而导致高投入、低收益。
技术市场上技术中介机构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企业获取技术和信息的重要媒介。
如果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不完善,职能缺失严重,大量的技术标准、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信息流通受阻。
由此,出现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由此将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
如社会共享度不高,重复建设,科技资源浪费严重;机会主义行为有可乘之机,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程度增加;企业为规避风险而不进行创新或选择可控性较高的内部创新模式,因此创新效率大大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缓慢,社会福利损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