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第二集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近期,一部名为《汉字五千年》的纪录片引起了我的关注。
作为一个中文母语者,汉字一直伴随我成长,但我却从未深入了解过它的源头和演变过程。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对汉字的认知产生了不少启示和感悟。
本片循序渐进地讲述了汉字从初创时期到现代的演化历程,让我对汉字这门艺术与文化形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裴李岑所说的“人人以口号相问,不如书信更见情意”到《诗经》的“风调雨顺”,汉字的确记录了五千年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
在这场漫长而壮阔的文明征途中,汉字作为一种重要的符号,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字的形态是它的根基,每一个字形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内涵。
汉字的创造者将天下万物融入了字形当中,这些字形不仅代表事物,同时也代表人们对事物的思考和理解。
例如,太极图中的阴阳图卦,其上下左右的“体用生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等等各种内涵,都经过多代人的演化、革新而被不断完善,成为了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符号。
此外,汉字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名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
纪录片中介绍了许多汉字的历史、演变、用法等等,这些汉字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我叹为观止。
例如“仁”字所包含的仁爱、慈悲和道德等精神,传承了万世文化,启示后人不断追求美好的文明之道。
同时,汉字也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艺术美感。
纪录片介绍了许多优美的汉字书体,让我感受到汉字的书法之美。
这些带有浓郁艺术气息的字体,自成一派,令人叹为观止。
在书法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这些风格不仅体现了个人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这其中,我非常喜欢楷书之美,它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弧度都非常流畅,很符合自然的美学理念。
在汉字和文化的交织中,文化与人的关系也不可忽视。
正如纪录片中所说,“汉字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思想和智慧产物的结晶,它是中国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民俗风俗、礼仪习惯、政治道德等方面丰富而深厚的表现。
”在这种关系中,文化与人相互依托、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引言《汉字五千年》是一部纪录片,通过讲述汉字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带领观众一同探索汉字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以下是我对《汉字五千年》的观后感。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纪录片首先通过考古学和文献资料向观众展示了汉字的起源,并详细描述了其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到繁体字再到现代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漫长而独特的发展历程。
观看这些古老文字的展示,我不禁感叹于古人智慧的传承和创新。
汉字能够代表丰富的意义,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使得汉字独具魅力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汉字的文化意义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纪录片展示了汉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广泛应用和深远影响。
无论是书法、诗歌还是绘画,汉字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韵味。
观看纪录片中的各种艺术作品,我发现每一个字的构造和笔画都蕴含着无尽的美感。
这些艺术品不仅仅展示了汉字的美,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底蕴。
汉字的传承和学习纪录片还介绍了汉字的传承和学习。
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字进行解读,纪录片向观众呈现了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汉字在时间长河中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纪录片提到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则和技巧,启发了我对汉字学习的兴趣。
我开始尝试临摹和欣赏汉字,深入学习字形结构和意义,这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汉字之美与现代社会在纪录片的结尾,我对汉字之美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如今,虽然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交流更加便捷,但汉字作为一种传统文字仍然保留着它的独特魅力。
汉字能够承载大量的信息和情感,它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同时,正是因为汉字的存在,中国文化得以独特而深远地传承下来。
让我们珍惜汉字,传承汉字的美丽和智慧。
结论《汉字五千年》这部纪录片让我对汉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汉字的起源、文化意义以及学习都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观后感《汉字五千年》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汉字五千年》,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对咱们天天用的汉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一点点演变到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
那一个个古老的字符,就像是活着的历史,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片中讲到汉字的造字方法。
比如说象形字,那简直就是古人画的简笔画嘛!“日”字就是一个圆圆的太阳,中间还有一个点,好像在散发着光芒;“山”字呢,就是三个山峰连在一起,高低起伏,活灵活现。
还有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符号来表示意思。
像“本”字,在“木”的根部加上一个短横,就表示这是树的根部,也就是“根本”的意思。
再说说会意字,那更是充满了古人的智慧。
“休”字,一个人靠着一棵树,这不就是在休息嘛!“采”字,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是一棵树,手在树上摘东西,可不就是采摘嘛!看到这些,我不禁感叹,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太聪明了,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把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
还有形声字,一半表示形旁,一半表示声旁。
比如说“河”字,左边的“氵”表示和水有关,右边的“可”表示读音。
这样的字数量特别多,也让汉字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
除了造字方法,纪录片里还讲到了汉字的传播。
汉字不仅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还传播到了周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他们都曾经使用过汉字,或者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这让我感觉到汉字的影响力真是太大了,就像是一个文化的使者,把中国的智慧和文明带到了世界各地。
看着纪录片里那些古老的竹简、帛书、石碑上的文字,我仿佛能看到古人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样子。
他们用汉字记录下了自己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让后人能够了解到过去的点点滴滴。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学写字的经历。
那时候,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教我们写汉字,我总是写得歪歪扭扭的,还被老师批评。
可是我也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慢慢地,我写的字越来越好看了,也开始感受到了汉字的美。
汉字5000年观后感

汉字5000年观后感《汉字 5000 年观后感》在闲暇时光,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汉字五千年历史的纪录片,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内心也被深深触动。
这部片子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缓缓打开了那扇通往汉字古老世界的大门。
透过屏幕,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汉字从最初的稚嫩模样逐渐成长为如今博大精深的形态。
一开始,镜头展现出了远古时期的人们,他们在石壁上、兽骨上刻下简单的符号,那或许就是汉字最初的萌芽。
这些质朴的刻痕,记录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希望,还有对未知世界的敬畏。
看着那些粗糙却充满力量的刻符,我不禁想象着当时的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一笔一划地留下这些印记。
他们可能刚刚狩猎归来,带着满身的疲惫与兴奋,想要把胜利的喜悦传递给族人;也可能是在面对大自然的神秘现象时,试图用这种方式去解读、去祈求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中的汉字变得越来越规整,越来越富有美感。
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周朝的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汉字就像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孩子,逐渐褪去了青涩,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甲骨文那歪歪扭扭却充满神秘感的字形,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占卜故事;金文则显得庄重而华丽,像是贵族们华丽的礼服;而小篆则像是一位优雅的舞者,线条流畅,姿态优美。
当看到隶书和楷书的出现时,我更是被汉字的多变与包容所震撼。
隶书的扁平舒展,楷书的方正严谨,它们不仅仅是字体的变化,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在那个动荡与变革的年代,汉字如同一位坚强的战士,适应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改变自己,却始终保持着灵魂的内核。
片中还讲述了许多与汉字有关的人物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那流畅的笔触,飘逸的字形,仿佛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在人们的心中舞动。
据说王羲之在创作时,完全沉浸在当下的情境中,借着酒意,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他的每一个笔画,都饱含着他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当我看到那幅作品的复制品时,我仿佛能感受到王羲之当时的心境,那种洒脱、那种自在,真是让人羡慕不已。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最近看了《汉字五千年》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
以前啊,对于汉字,我就觉得它不过是我们交流、记录的工具,没啥特别的。
可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汉字认知的新大门。
它从汉字的起源开始讲起,那一幅幅古老的画面,仿佛把我带到了几千年前。
我看到了古人在龟甲、兽骨上刻下的神秘符号,那一笔一划,充满了未知和探索。
纪录片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关于甲骨文被发现的过程。
话说清朝末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他有一次生病去抓药。
在中药店里,他无意间看到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
王懿荣可是个有学问的人,他一下子就被这些符号吸引住了。
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识,他觉得这些符号不简单,绝非普通的刻痕。
于是,他开始到处收集这种带有符号的“龙骨”。
经过仔细的研究和比对,他断定这就是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你能想象吗?就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一个有心人抓住了,让沉睡了几千年的甲骨文重见天日。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历史的发现,真的充满了巧合和惊喜。
要是王懿荣那天没生病,要是他没去那家药店,要是他对那些符号视而不见,那甲骨文的发现说不定还要推迟很久很久呢。
再往后看,纪录片又讲到了汉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它独特的魅力。
比如说隶书吧,它把篆书圆转的笔划变成了方折,书写起来更加简便快捷。
这就像是给汉字来了一场“瘦身运动”,让它们变得更加轻盈、灵活。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的书法家们,拿着毛笔,在纸上挥洒自如,一笔一划都透着他们的个性和情感。
还有草书,那简直就是汉字的“舞蹈”。
书法家们龙飞凤舞,笔走龙蛇,把汉字的线条美发挥到了极致。
看着那些草书作品,我感觉自己的心跳都跟着那飞舞的笔画一起跳动了。
在讲述汉字的传播时,纪录片也让我惊叹不已。
汉字不仅在咱们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还传到了周边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等等。
中国书法五千年观后感

中国书法五千年观后感1、中国书法五千年观后感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书法五千年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央视重点原创系列专题片,中文国际频道开年力作《中国书法五千年》五个摄制组跋涉将近十万里,远行欧美亚三大洲,走访考古遗迹和博物馆数百处,拜读有关书法的文物三万余件,呈现了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的核心价值。
从古至今,每个醉心于书法的人,都有自己的书法历程,“书路”即“心路”;每个尊重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对中国这片广袤而宽博的土地充满了无限和深厚的情感。
《中国书法五千年》专题节目,以血脉相连的传承关系,经历了寻根溯源的漫长历程,将书法的艺术层面,文化层面,哲学层面全方位,多层次地立体的展现出来,还原了炎黄子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书写史”,鉴证了一脉相承的历史印迹,延续了深厚而博大的中原文化,体现了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存在。
本片以中国汉字五大书写体系——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为载体,挖掘它们所承载的厚重的民族文化,讲述它们发展与演变的前世今生。
端庄素朴,高雅华丽的文字,或镌刻于甲骨,或倾铸于金铜,或疾书于竹木,或飞跃于纸帛。
追古而观今,汉字高雅而素美的艺术追求,伴随着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不断恒扬,同步走来,亘古不变,直至永远!中华民族给自己的文字赋予种种美好的形态,为自己的漫长历史谱写了壮丽而灿烂的篇章。
汉字书法发展史是中国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折射出无比璀璨的光茫。
即便进入电脑飞速发展的时代,书法的审美能力不应也不会被削弱,物质文明不管如何的发展,中华文明核心符号体系的核心价值永远不可磨灭!素心天工的古人继往开来、永不疲倦的倾心于书法创作,歌颂“天地玄黄”,敬畏“宇宙洪荒”,维系和记录了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
书法的印迹保存并催生了永不消逝的文明,文字延续,文明永存,每个民族注定将与其“民族符号”(文字)共生,共存,共荣。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800字

千年书法第二集观后感800字作为一位观众,当我看完《千年书法》第二集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
这部纪录片的技术精湛,画面制作精良,使其成为了引人入胜的视听盛宴。
而故事本身也广泛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度和广度,从中我倍感启发和惊叹。
纪录片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中国书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展开,通过许多不同的故事和场景来阐述书法的内涵和特点。
它介绍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作品,包括王羲之、颜真卿和苏东坡等等。
我还注意到纪录片展示了很多书法作品的细节,包括笔画和线条,这使我更加欣赏并深入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技巧和深意。
不仅如此,《千年书法》第二集还介绍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魏晋书法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唐代书法的繁荣。
我对于那些文人墨客在书法上的才华、热情和创造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部纪录片的高光时刻之一就是介绍中国古代书法在日本和欧洲的传播,并展现了远古时期我们民族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是如何“去国入世”的过程。
纪录片中还有一些非常感人的场景和引人注目的画面,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古代书法作品拍卖的情况。
我被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的价格惊到了,而这些书法作品是中国文化和历史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外,我还特别喜欢这部纪录片的配乐,它们真正地为每个场景和主题增添了额外的情感和能量。
总体而言,我认为《千年书法》第二集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和历史之旅,它能带领你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深层魅力。
我受到了它所激发的思考和启示,我相信它将让更多人重视和欣赏这种中国的古老艺术——书法作品。
从《千年书法》第二集,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和学习。
首先,它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遗产,这是我的情感根基。
其次,我发现这些国宝级的书法作品所反映的是一个人对于生命、自然、社会、宗教等等人类一直以来的重要话题的反思,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收获。
我之前从没想到过在一幅作品中可能会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最后,我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自豪感,我为自己拥有如此独特、深沉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

汉字五千年纪录片观后感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而《汉字五千年》这部纪录片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全面的内容展示了汉字的沉淀与演变,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思考。
通过观看《汉字五千年》,我深刻认识到汉字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之处。
纪录片以古老的甲骨文开始,揭示了汉字起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
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后来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不同的演变方式,汉字之美在字形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不仅如此,纪录片还通过考古学家和学者的解读,将我们带入了古代文字的研究之中,深入了解了汉字与古代社会智慧的结合和传承。
纪录片在历史层面上,通过展示汉字在不同朝代的使用情况,展现了汉字与中国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
无论是在秦汉时期的标准化,还是在隋唐时期的草书、楷书的盛行,每个时期的汉字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特点。
《汉字五千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文明蓬勃发展的中国,汉字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除了历史和文化,纪录片还从现代角度出发,剖析了汉字在传媒时代的变革和应用。
从字体设计到电脑输入法,汉字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汉字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汉字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让汉字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
此外,纪录片还从国际交流的角度,展示了汉字的世界影响力和异域传播情况。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多的外国友人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与到了汉字的学习和传播中。
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纪录片以一种简洁而美观的方式呈现了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得到了参与感和思考。
它不仅展示了汉字的艺术魅力,更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汉字背后的文化基因和智慧积淀。
通过观看《汉字五千年》,我对汉字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中华文化的底蕴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总而言之,《汉字五千年》这部纪录片通过丰富的内容、优美的画面和独特的视角,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深入了解汉字历史与文化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xxxx
本集主要表述汉字 3000 多年时间的生命史。历史跨度从甲骨文一直到信息 时代的汉
字。作为一种社会生命体,汉字在几千年中,从根本上没有中断过自 己的生命。这种现象在
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本集从养育汉字的小农经济 模式讲起,从与神沟通的甲骨文,到
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规模政治统治所 需要的隶书等等方面,系统介绍汉字功能的变迁,
分析汉字为什么具有如此强 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
首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 候也被认为是
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 字。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又称 “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 “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 和
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 14〜前11世纪)王
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 或者是所得结
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 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
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 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
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 键形态,被称为 “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
变而来。在总共 10余万 片有字甲骨中,含有 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
2500多字。
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 始,因为甲骨文
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绝大部分甲骨文 发现于中国安阳市殷墟。但甲骨
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 8500年
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 刻符号,并且有过渡文字 ——斗门镇花园村甲骨文。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 字了。汉字的
“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 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的内
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 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
容关
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 祀等大事,更
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 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
展的状况。
2/ 4
同时,甲骨文与古老建筑的造型非常的接近,可以说建筑记载也是甲骨文 的一大起源。
从甲骨文中许多有关建筑的字形上,可以了解中国远古时代建筑 的结构形式及其发展脉络。
甲骨文 “高”字。从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断在商代已有了一种建造在土台上 的建筑
了。其下部应该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这是私有制抬头和家庭出 现后的一种建筑方
式。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栋既有屋顶又有墙身的建筑。墙的 出现在中国远古时代是个了不起
的创造。用墙围合而得到的室内空间,比只用 屋顶的要高大得多,这也正合了 “高者,崇
也 ”的字义。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 这里曾是商代
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 “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 墟,后人便以 “殷墟”
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称 “殷墟文字 ”。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 室占卜之辞,故又称 “卜
辞”,或“贞卜文字 ”。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 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 界性学科,从
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 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 3000 多种。 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
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再来是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 221 年),推行 “书同文,车 同轨”,
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 础上,进行简化,取
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 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
8 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 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
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 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
用篆书,直到封 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 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 “小篆 ”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篆体,又 称为“篆
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 “篆文”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 形意味消弱,
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
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 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
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 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
上有着重要的角色。秦 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
3/ 4
“书同 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 篆又
被称为 “秦篆 ”。
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 匀整,便于书
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 分重要的政
策。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 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
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 邪台、泰山原
石及拓本残存,石权始皇廿六年诏则最能见其真相。秦代时的小 篆风貌,可由现存的《泰山
刻石》、《琅琊台刻石》及权量铭文等遗物中得见 之。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 “玉箸
篆 ”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 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接下来是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 效果略微宽
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 “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 不可小觑的影
响,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 ”之称。
隶书也叫 “隶字 ”、“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 字
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 写。是在监狱里创
造出来的字体。分 “秦隶”(也叫 “古隶”)和“汉隶”(也叫 “今 隶”),隶书的出
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 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
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 “蚕头燕尾 ”、“一波三 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
到顶峰,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 ”之称。也有说 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 又一次大改
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 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
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 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
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 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 为直。改
4/ 4
“连笔 ”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 “胥吏 ”
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 “佐书 ”。书体同时派生出 草书、楷书、行
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 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
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西汉初期仍然
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 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
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 格,并留下大量石刻。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
和发展, 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 碑学
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 汉隶的基础上加以
创新。
以上就是对本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