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5分享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来自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抬梁式结构:立柱上 架梁,梁上又抬梁。 梁向上逐渐缩短。广 泛运用于宫殿,坛, 庙,寺院等大型建筑。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穿斗式结构:用穿枋 把一排排柱子串联起 来成为排架,然后用 枋,檩斗接而成。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 筑物。(川西民居)
城市平面似长方形。城墙为 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 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 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住点 以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 为版筑。(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 筑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州商代城址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2 殷墟(安阳小屯)(p11)
(1)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 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 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遗 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 地牢等。 (2)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 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 长方形等。
现代部分
——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
(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 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
(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 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 形成以农业为主 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
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 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 挖基坑填土夯实。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补充知识:木构架结构 (1) 何为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结构形式,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为 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 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形式: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不 同的结构方式。抬梁结构,川斗结构,井 干结构。 (3)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起遮光,隔 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b.有利于抗震防震。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说明道路是有一定的等级的。

“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北极星,以正朝夕”。

据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也说明周代王城规划有一定制度章法的。

对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

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

以有中轴对称布局,平面组合也很有规则,宫殿设“三门”,内有“六宫”,门有毕门,左熟,右熟,宫有东房,西房,东序,西序,东堂,西堂。

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2、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在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特点:明确分区、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影响: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子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3、唐长安城市布局的特点。

宫殿在城中偏北、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宫城、皇城被外城包围,城墙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严整,完全对称,东西对称,东西向主要道路与宫城、皇城丁字相交突出宫殿建筑。

4、唐长安城市布局与汉长安城市布局的比较。

5、宋朝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1)商品交换的需求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中国城市建设史(现代篇) 浙江农林

中国城市建设史(现代篇) 浙江农林

(2)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特点
第一,城市化的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第二,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由内地向沿海转变;
第三,制度上由计划向市场转变;
第四,小城镇地位提高,大城市快速发展; 第五,大城市开始走向国际化。
二、建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起步(1949-1952) (1)城市建设的恢复; (2)城市规划的起步。
(2)总体规划初步方案阶段;
(3)总体规划方案趋于完善;
(4)规划方案的重大修改;
(5)总体方案暂停执行;
3、1960-1970年代的三线建设中内地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1)三线建设的由来; (2)三线城市类型; (3)攀枝花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四、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城市建设的启动 2、新兴城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实践 3、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苏联模式”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1953-1957) (1)概况;
(2)苏联模式的城市规划引入;
(3)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技术性法规——《城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
(1)大跃进中的城市规划; (2)“文革”时期的城市规划; (3)新时期城市规划的先声——重建新唐山总体规划。
4、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迅速发展(1978-现在)
(1)城市规划的真正恢复; (2)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法; (3)“规划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之现象; (4)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特点。 (5)《城乡规划法》(2008)。
三、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
1、1950-196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2、政治中心北京的规划与建设 (1)新首都的最初构想;
中国城市建设史 (现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一、原始的居住形式1.穴居2.巢居: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云南川海门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3.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4.地面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东北内蒙古大石堆砌的建筑二、原始居民点的特征1.位置:背山面水2.规模:大小不等。

分布:居住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西安半坡村遗址)5.功能特点:选址,居住,墓葬,手工业三、原始居民点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四、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置(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五、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筑城以为君”这句话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了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体现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

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六、城市建制——城廓之制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有城廓之分,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内城外廓型:曲阜鲁城,淹城2.城附于廓一角(相重):齐临淄3.城廓并列:燕下都,赵邯郸七、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八、秦咸阳建都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当代部分

中国城市建设史近当代部分
七七事变后, 不少城市受到 严重破坏。
军事工业及资 源的开发,也 使一些城市扩 建或新建。Eg. 四川泸州 甘肃 玉门
中国城市 建设史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近代 当代
中国近代城市分类
1、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产生较大变
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1)长期受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城市 2)处在几个帝国主义占据下,有特殊的租界地的城市 3)由中国官僚资本或民族资本开办的新的工矿企业而兴起的新城市 4)铁路枢纽或铁路与主要河道交叉处得到较大发展的城市
•基本没有变化的城市
内地和沿海交通不便、帝国主义势力难于达到的城市。
•变得衰落的城市
交通功能衰落的城市,如大运河沿线城市。
中国城市 建设史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近代 当代
中国近代的一些城市规划图评价 一、按规划图制定的背景、过程及对城市建设的实际影响分类 •规划意图明确、图纸完整,城市大部分或局部按照规划图建设
中国城市 建设史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中古时代
近代 当代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特点 1、政府发动性型动力 2、城乡双重性体制 3、不协调型构成 4、波浪形进程
二、根据变化程度,分为四种类型
•变化程度很大的城市
租界城市(青岛、大连、上海等)或新兴工矿城市(唐山、焦作、南通等)。城市性质、人口和用地 规模、功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城市面貌等都发生巨大变化。
•局部发生变化的城市
约开商埠城市(宁波、烟台、沙市等)或原有各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北京、南京、重庆等)。前者 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在旧城基础上有所扩大;后者局部发生变化。
近代 当代
近代

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教学课件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
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 勉筑,皇朝曰阙城。”⑤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 两各二门,共计10门。
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
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宫城六门,南三门,正中 为宣德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拱宸门。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0年12月上午6时19分 20.12.1006:19December 10, 2020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6时19分20秒 06:19:2010 December 2020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6时19分20秒 上午6时19分06:19:2020.12.10
谢谢大家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0.12.1020.12.10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06:19:2006:19:2006:1912/10/2020 6:19:20 A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12.1006:19:2006:19Dec- 2010-D ec-20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06:19:2006:19:2006:19Thursday, December 10, 2020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0.12.1020.12.1006:19:2006:19:20December 10, 2020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0年12月10日星期 四上午6时19分 20秒06:19:2020.12.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10
元金11来自元大都的规划及特点1、先规划后建设,城市下水体系先期埋入地下; 2、让“废墟”融“景色”; 3、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 4、其总体布局也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由于今北京地 区寒风凛冽,北墙只开两门,其他三面均开三门,也大体上符合 都城十二门的规定。 5、明确的城市中轴线;
13
第五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一、该时期的城市背景
1、战争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市民阶层的地位有所提升,里坊制度取消,商业繁荣; 3、民族融合促使技术的发展 4、城市的职能定位相对明确。
1
二、这一时期出现的城市特征 1、出现了低等级的城镇,丰富了城镇体系; 2、里坊制度瓦解,商业得到了解放; 3、火药的发明对城市的防御产生了新的影响; 4、城市规模远大于同时期的欧洲城市; 5、宗教影响了当时的城市建设; 6、重要道路河道的变迁对当时的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7、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8、完备的人工引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
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 非常规整的城市。而且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
有利的地理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郭守敬开辟水
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
2、道路及河道系统——断面设计是一个创造 ——通过道路绿化改善城市小气候 ——道路分级明确
3、街道风貌——繁华、“早市”、“夜市”。
4、居住特点——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 地段、街道实行管理,里城内人口重心在东半部 ,坊的 数量占70%以上 ,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 。
5、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城市环境”、“水”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杭州园林之盛也达到高峰。
8
元大都城
元代的大都城位于今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它为南 北向的长方形,周长“六十里……分十一门,正南曰丽 正……” 今实测周长28.6千米,面积近50平方千米。
这是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的理想制度设计的整齐 划一的伟大都城。
元代的大都城虽然也是夯土筑成,但有自己的特点。这 就是在夯土中使用“永定柱”(竖木)和“纴木”(横木) 作为骨架,使城墙坚固异常。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
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 勉筑,皇朝曰阙城。”⑤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 两各二门,共计10门。
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
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宫城六门,南三门,正中 为宣德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拱宸门。
12
6、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面积0.57平方千米,略小 于今天的明清北京故宫(0.72平方千米)。宫城南三门,正 中为崇天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宫城 内的主要大殿有前后两组,即大明殿和延春阁,均为“工” 字形结构,也就是以柱廊与后边的寝殿相连。
7、元大都城归警巡院管辖,有似于今天的市政府,成为中 国最早的建制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三、主要城市 特点及其建设 成就
北宋 开封城
也就是今 天的开封 城及其附 近郊区所 在地,分 内外三重, 即外城、 里城和宫 城。
3
1、城市总体布局——“三套方城”、“不规则平面布局”
4
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由原来的周长四十
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展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按正方形计算, 面积27.37平方千米。南三门,北四门,西三门,东二门,共计 12个城门。
6
开封城的规划成就
1、自发性 2、民主性 3、历史沿革
4、三套城墙,宫城居中的布局模式及“井”字形道
路网对以后的都城规划影响很大。
7
南宋临安(杭州城)
1、南宋杭州城的平面布局虽不如北宋开封城整齐划一,但也 尽量利用群山、河湖、平原等地理优势,使城市布局美观大方、 壮丽雄伟,大内的选址就是典型例证。大内位于凤凰山麓,占 据高地,俯瞰全城,既控制制高点,又发挥了高台建筑的艺术, 殿庭巍峨自不待言。殿前司就设在凤凰山八盘岭上,三省六部 在和宁门以北,显然都是依据地形特点有意安排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