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作品

合集下载

城南旧事的内容概括

城南旧事的内容概括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作品的主要内容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的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于是答应帮秀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寻找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

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因为失去了一个朋友。

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

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城南旧事》以深挚的情怀和笔触追述20世纪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旧事,叙事结构包括两层,表层结构是串珠式的,以成长为线,将小英子童年经历的五个故事集合在一起。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林海音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篇一:林海音作者简介《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

林海音,女,中国台湾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中文名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外文名无类别《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林海音目录1作者简介2工作作者简介编辑(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工作编辑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小学五年级上册作者简介

小学五年级上册作者简介

1、林海音,《窃读记》的作者,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小英子在北京长大。

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

林海音的作品有:散文集《窗》,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广播剧集《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

2、季羡林作品《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文学翻译家、学者。

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人。

1930年就读清华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济南任中学教员。

1935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从事印度语言及佛典研究工作。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建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著有《印度简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等,还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多篇散文。

3、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作者,女作家。

处女作《我和雪梅》,短篇小说《心香》名闻遐迩。

她恪守“美是文学的生命”的宗旨,孜孜于真善美的追求,同时致力于散文创作,收获颇丰。

至今已有36本作品集及一部8卷本文集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坛极为勤奋很有影响的作家,其作品曾获多种奖项。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无梦谷》、长篇历史小说《秋瑾》、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散文集有《不了情》、《枕上诗篇》、《叶文玲品味文集》等多种。

其作品曾获海内外多种奖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及数十种省部级奖项等。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

短篇革命文学作品

短篇革命文学作品

短篇革命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中国革命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
1. 《党费》- 作者:林海音
这篇短篇小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林海音以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视角,讲述了她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反映了中国革命年代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和革命斗争。

2. 《百合花》- 作者:丁玲
这部短篇小说以清新朴实的文笔,讲述了一个妇女和一个解放军战士之间的爱情故事,描绘了革命斗争中的人性和爱情,体现了新中国一代新人的成长进步。

3. 《山那面人家》- 作者:赵树理
这是一部富有幽默感的短篇小说,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新中国一代新人的成长进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建设。

4. 《城与年》- 作者:康斯坦丁·费定
这部短篇小说是苏联作家康斯坦丁·费定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关于革命年代不想死的人该怎么办的问题。

小说从一个老百姓的视角出发,通过其生活的点滴,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化。

5.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作者:丁玲
这篇短篇小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部优秀作品,作者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讲述了他在组织部工作的经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6. 《人到中年》- 作者:谌容
这部短篇小说以一个中年医生的视角,讲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扰和挣扎,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和冲击。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次出版于1960年。

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以一种非黑白的、小孩子的、更包容的心态来看待身边发生的所有事。

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

这些故事独立存在,但又在作者笔下串在一起,以童年英子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

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故事中的人物最后都离小英子而去,表达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

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五个故事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每个故事都以一个主要人物为中心,通过英子与他们的交往和互动,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生活和命运。

这些人物最后都离开了英子,让英子体验到了成长的痛苦和离别的悲伤。

总的来说,《城南旧事》是一部充满怀旧之情和成长疼痛的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生活和社会的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成长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常。

同时,这部小说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和身边的人,因为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很多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
回来。

《城南旧事》ppt课件

《城南旧事》ppt课件

02
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介绍
英子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聪 明、善良、好奇心强的
女孩。
秀珍
英子的邻居,一个被家 人和社会误解为“疯子
”的妇女。
妞儿
英子的玩伴,一个被父 母卖给唱戏的儿童。
宋妈
英子的奶妈,一个为了 生计不得不离开自己孩
子的妇女。
故事发展
英子在城南结识了秀珍、妞儿和 宋妈等人,通过与她们的交往, 逐渐了解了她们的生活和命运。
儿童视角
小说以儿童英子的视角展开,通过儿童的纯真眼光和心理活动,展现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悲凉。
语言特点
朴实自然
作品语言朴实自然,贴近生活,用词简 练明快,富有北京地方特色,给人以亲 切感。
VS
细腻描写
作品中对人物心理、景物和事物的描写细 腻入微,生动地展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和社会风貌。
05
影响与价值
回忆叙事
小说采用回忆Βιβλιοθήκη 事的方式,通过主人 公英子的视角,展现了老北京城南的 旧事。
散文化结构
作品结构较为散文化,没有明显的情 节冲突和戏剧性,而是以日常生活的 琐碎细节和人物关系的展开为主线, 给人以自然、亲切之感。
人物塑造
生动真实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真实,个性鲜明,通过对他们的描写,展现了老北京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思 想情感。
《城南旧事》ppt课件
目录
• 《城南旧事》简介 • 故事情节 • 主题思想 • 艺术特色 • 影响与价值
01
《城南旧事》简介
作者介绍
总结词
林海音的代表作品
详细描述
林海音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城南旧事》是她的代表作,通过 童真的视角,展现了老北京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情怀。

林海音《窃读记》读后感(精选14篇)

林海音《窃读记》读后感(精选14篇)

林海音《窃读记》读后感(精选1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林海音《窃读记》读后感(精选14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加深对其中观点和主题的理解。

窃读记的深度解读和答案解析

窃读记的深度解读和答案解析

窃读记的深度解读和答案解析1. 背景介绍《窃读记》是我国著名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发表于1947年。

作品以林海音童年时在父亲的书店窃读为背景,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深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贫困人民的艰辛。

2. 内容概述故事讲述林海音小时候,家里贫穷,买不起书,但是她又极想读书。

于是,她常常偷偷地来到父亲的书店,窃读。

她在书店里读到了很多好书,也受到了许多启发。

然而,她也因此受到了许多挫折,比如被书店老板发现、被同学嘲笑等。

3. 主题深度解读3.1 对知识的渴望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就是主人公对知识的渴望。

林海音通过详细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面对知识的诱惑时的矛盾心理,以及她为了窃读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既是对个人未来的期许,也是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3.2 对阅读的热爱阅读是林海音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她通过阅读获得了知识,也通过阅读得到了快乐。

小说中,林海音对阅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为了窃读可以放弃一切,甚至忍受别人的嘲笑和责难。

这种对阅读的热爱,既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3.3 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小说中,林海音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贫困人民的艰辛。

主人公因为贫穷而无法买书,只能窃读,这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压迫,也反映了贫困人民的生活困境。

林海音通过这种描写,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呼吁社会关注贫困人民的生活。

4. 答案解析4.1 问题一:小说的主人公是谁?答案:小说的主人公是林海音。

4.2 问题二:小说讲述了什么故事?答案:小说讲述了林海音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买不起书,但是她又极想读书,于是常常偷偷地来到父亲的书店,窃读的故事。

4.3 问题三: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是主人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阅读的热爱。

4.4 问题四:小说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答案:小说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贫困人民的艰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海音“是海峡两岸共同培养和造就的台湾第一位女作家,以她天才的创作,为台湾文坛奠下了第一块女性小说的基石。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位本土女性小说家。

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赠的“终身成就奖”。

《城南旧事》是她的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城南旧事》,创作于一九六○年十月。

它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个既独立、又有连贯的短篇组成。

不足十万字,却是林海音最为人称道的作品。

它缘起于作者强烈的怀乡情感和童年记忆,并带有作者创作历程中特殊的生命印记。

北平是她的故乡,故乡铭刻着她一生中唯一的童年岁月,见证着她初涉世事时的足迹,也记载着她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

在北平城南胡同度过的童年岁月,使身居孤岛的林海音首先把怀乡的情感投向北平。

它借一个小女孩英子的目光。

将五个短篇缀连而成的以其童年时代的北平生活为背景所写的成年人的故事联系起来,成功地将二十年代的北京风俗和平民生活展现出来。

这曲深婉的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

《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品。

所谓“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是指:“这类文学的中心读者是成年人,它是以表现成年人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以再现和提升成年人的审美意识为重要美学特征的文学。

”但它为什么又同样深受到儿童的喜欢,成为儿童文学经典性的作品?它是通过什么方式走向经典化之路的?这将是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一、童年情结与儿童视角童年是生命的起点,是全部人性的最初展开。

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童年情结不仅在情感上始终缠绕着他们。

在生命律动方面影响着新的起伏涨落。

而且。

“那些最初的、自发的(然而也是强烈的)情感体验像浇在心田深处的第一层水泥浆。

完整的个性大厦就在这层‘墙基’上逐渐构建起来。

”同时,童年情结又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作家或艺术家以后主要的创作文本发生关联,成为一定创作思维定势的某种定向路标,或一口取之不尽的灵感的泉眼。

对儿童来说,家庭是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家庭包括了人生早期历程中最有意义的部分。

“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人生历程的始发港,临行前发生的事情将对日后的航程产生重要影响。

”童年情结就始终表现在《城南旧事》作品中。

小说《城南旧事》借童稚未消的女孩英子的那双明亮而无邪的眼睛来观察和审视发生在她身边的人和事。

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儿童视角中的透着淡淡忧伤的成人世界。

“为什么《城南旧事》能同时得到成人和儿童的喜爱?什么样的成人作品能同时为孩子接受?儿童文学家认为《城南旧事》追寻的童年往事并不是单纯的童年,只知尽情享受天真童年,而是充满着人性的刻画、人生的描述及社会的描写,是一种弥漫着哲思和诗情的童年世界”。

儿童视角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城南旧事》成功地运用了儿童视角给予作品中的人物以人性的观照,童年视角再现了记忆中的童年。

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语话表达方式。

是指作家化身为儿童,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悟人生百态。

透过小英子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展现当时的时代氛围,刻画人性,描绘出了一幅幅人生图景。

儿童视角的小说包括两种类型。

即“向外看”和“向内看”。

前者是由儿童来看林林总总的世相。

看各色的人生百态。

它立足点在社会,是通过儿童的眼睛揭示社会问题。

后者着重于对儿童生活以及儿童特有体验的反映。

由儿童充当叙事人乃至主人公,看自然、天真的万事和万物,述说个人情感。

《城南旧事》将这两种方式融为一体,透过主人公英子这一双处处流盼着机警、聪颖光芒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展现当时的时代氛围,描绘了一幅幅人生图景。

从这双童稚的眼睛;一双纯净的眼睛;一双思索的眼睛;一双求知的眼睛;映衬着天真、幽默、童话般幻想的眼睛中,我们看到了一颗善良、温馨的心灵。

《城南旧事》由五个故事组成。

这五个故事又有着不同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英子的儿童世界之外合力构筑了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

林海音曾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平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

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保留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小说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让心灵的童年以童年的视角重现。

《惠安馆》中秀贞一出场,我们就看到一个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的“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这里的秀贞本是个活泼、善良、痴情的少女。

她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跟了”苦学生思康,生下了女儿小桂子。

但思康一去不复返,父亲又把小桂子扔掉。

加之周围人们的指指点点,迫使她精神失常。

在成人看来,她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界限,总沉溺在虚构的妄想之中,把年画里的孩子当成了小桂子,是反常,是“疯”的表现,令人心酸。

在小英子的眼里,秀贞“的眼睛真透亮,一笑,眼底下就像宋妈说的,怎么也有两个泪坑儿呀!”她为那个再未谋面的女儿精心准备了一套又一套的漂亮衣服,她对那个再也不露面的思康如此深情款款,一次次地把他留下的几件旧衣物反复整理、清洗、晾晒;一次次地压低音量,生怕干扰到思康!英子只觉得秀贞那么可怜,那么可爱,她只是找她的思康和妞儿。

我想,她是在和我玩“过家家儿”吧?……我一边走着一边想,跟秀贞这样玩,真有意思;假装有一个小桂子;还给小桂子做衣服。

为什么人家都不许他们的小孩子跟秀贞玩呢?还管她叫疯子?特别是,秀贞向“吃人”的世界抗议地说:“人家都说我得了疯病,你说我是不是疯子?人家疯子都是满地捡东西吃,乱打人,我怎么会是疯子。

你看我疯不疯?”而“我”年幼,分不清什么是疯,什么是不疯,反以为是在玩“过家家儿”,“真有意思”。

小说这样写。

自然是符合六岁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的。

英子并没有视秀贞的“疯”为疯,而是和秀贞真诚地交起了朋友,真切地和秀贞的悲欢、优喜相与共。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秀贞拉着女儿奔向火车去寻找那个想象中的思康,却永远也没有回来。

《我们看海去》写小英子在偶尔的情况下结识了一个嘴唇“厚厚敦敦”的大朋友。

“我不知道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分不清这些,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但是他的嘴唇是厚厚敦敦的。

”他整天呆在草丛中,他最大的心愿是送弟弟飘洋过海去深造。

就嘴唇而言,“是个老实人的相”。

但他分明偷人东西,似乎应是坏人。

然而。

他的偷,是为了供弟弟上学读书,养活瞎眼的老娘,又很难说就是坏。

小说中描写了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现象使孩子迷离、惶惑,是准确的。

偷儿。

是一个由黑暗的社会现实逼迫出来的“畸零人”。

他希望有一天。

他的弟弟能飘洋过海去念书。

他家里连粗糙的窝窝头也吃不上,这也是“贼”所以为贼的一个社会原因。

他和英子的相识、交谈,他在厂甸小学毕业典礼上的露面。

以及他的最后被捕……言行不多印象深,使我们产生同情、怜悯之感。

《兰姨娘》中的兰姨娘是旧社会孕育出来的一个“畸零人”。

由于家境的贫困,哥哥的卧病,才迫使她的母亲把她卖进了北京。

从十六岁起,过了整整四年的“烟花巷”的凄凉生活;到了二十岁又嫁给一个六十三岁的老鬼。

小英子初见兰姨娘,她有“一排整整齐齐的白牙”,笑时左嘴巴还有一处随着笑声打旋儿的“酒涡”;她的麻花髻梳得比妈的元宝髻俏皮多了,而且跟兰姨娘一块儿坐洋车很舒服,不像他*的大肚子顶得难受。

在听说了兰姨娘不幸的童年遭遇之后,小英子居然做主让兰姨娘在自己家长期住下。

只是有一次。

也仅仅是那一次——爸爸因为和兰姨娘枕着妈妈绣的“荷叶边的绣花枕头”,面对面地躺着抽大烟。

兰姨娘的手被爸爸“一把捉住时”,小小的心灵受到了莫名的刺激,萌生了憎恨兰姨娘、同情母亲的心理。

原来喜欢兰姨娘的心,打了大大的折扣。

到底为什么而憎、而恨,小小的英子当然说不清。

小说很准确地描绘了这种不可名状的心理:“爸爸也许真的忘记我在屋里了,他侧抬起头,冲我不自然的一笑,爸的那副嘴脸哦打了一个冷战,不知怎么,立刻想到妈。

我站起来,掀开布帘子,走出卧室,往外院的厨房跑去,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找母亲,跑到厨房,我喊了一声:‘妈!’背手倚着门框。

”兰姨娘最终和德先叔——个戴眼镜的大学生相识。

在英子的计划下,兰姨娘和德先叔慢慢相爱,结合了。

这令英子“兴奋得不得了,恨不得飞回家,飞到妈的身边告诉她。

”直到兰姨娘和德先叔“同进了马车”,离英子一家而去时,英子是“想哭,也想笑,不知什么滋味”。

小说描写了英子真切的内心感受:喜欢兰姨娘——憎恨——留舍两难,它准确地表达了一个纯洁、幼稚的儿童心理和儿童目光。

《驴打滚儿》中的佣人宋妈善良、勤劳、淳朴、无私。

她是整日和英予厮守在一起的佣人。

宋妈每天做一些平平淡淡的琐事:为英子梳头、帮弟弟洗脚、做杂务、说新闻,整天忙忙碌碌的。

每隔一些日子,他的男人就来了,牵着一头驴,向她骗去几块银元。

她总是这样默默地干活。

不断地愿望着、不断地受着骗……这些平平淡淡、琐琐碎碎的生活细节,象一颗颗无色无味的珠子。

用一根特定的人物性格的丝线串了起来。

平凡中蕴藏着一颗为了谋生,忍痛丢下家乡的两个孩子来城里当女佣,结果儿子放牛时被淹死,女儿又被嗜赌如命的“黄板儿牙”丈夫卖掉的普普通通劳动妇女崇高、纯朴的心灵。

寄托了作者对宋妈的深沉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作者运用“儿童视角”来映照“成人世界”的哀伤和悲苦。

《城南旧事》弥漫着是哀婉的情感:为她染指甲的不幸的秀贞死了。

和她在厢房里唱歌的妞儿离她而去,有着厚厚嘴唇的憨厚的“贼子”被抓了,怪怪的德先叔与为她制西瓜灯的兰姨娘离她而去,最爱管她的宋妈离她回老家了,威严而不失慈爱的爸爸也病故离她而去,而曾经度过悲欣交集的童年和青春岁月的北京城也离她而去。

——五篇故事在结尾时,其主角都离“我”而去,这悲凉、凄惋的结局使作品染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如泣如诉的淡雅情调。

流露着作者的沉沉相思和淡淡的哀愁,一种凄凉而伤感的氛围涌上我们的心头。

林海音说:“每段故事的结果,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离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

”这部小说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往事浓郁的恋情和忧伤。

这组小说的恬淡、质朴、含蓄、深沉的风格,深深的念旧情怀,巨大的感人力量,使它的无穷魅力会长久地缭绕在中国的阅读空间。

但“我”,不正是在与上述人物的各种交往中接触到了执著、向往、善良与博爱,并逐渐长大了吗?社会不可能完美,生活充满了悲欢离合。

《城南旧事》能给予小读者的,正是感受生活的勇气和面向未来的探求精神——从而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朴素典雅的语言,是《城南旧事》的主要艺术特色之一。

林海音是位创作风格朴实无华的作家,她运用淡雅的笔调,采取白描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突出主题。

她在《婚姻的故事·后记》中谈到自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这样说:“当我写她们的时候,是随其自然发展,并未想到什么结构呀、艺术呀,这些令人头痛的事情。

我不知道她们的结构如何,因为那些人物的典型,故事的经过和给我的感触,是早结结实实的储存在我的脑子里许多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