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其在1894-19__年革命活动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天就以先生这段时间内的重大活动为线索,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 [推进新课]

1.酝酿和爆发

合作探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当序幕拉开后,首先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舞台的是谁呢生:是孙中山和与他志同道合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扛起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呢课本不是讲到了,清朝在20世纪初不是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吗怎么社会形势仍然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呢

(下面结合如下两个材料认识这个问题)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__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

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材料二: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19__年,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廖内阁总理大臣。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预备立宪”实际是一个骗局。

“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以后,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生1:材料一表明,清政府在推行新政中,巧立名目,加捐加税,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这只能促使人们反清斗争不断高涨。

生2:从材料一中可知,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奖励实业。清政府奖励实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际上却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了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这为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条件。

生3:除此之外,清政府在“新政”中还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兴办新式学堂。许多留学生在海外接触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纷纷走上了反清道路,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他们回国后广泛地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有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

生4:根据材料二可知,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原本是为了抵制革命。但因“预备立宪”的结局是催生了一个“皇族内阁”,致使原来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立宪派也开始分化,投向于革命。清政府在政治上空前孤立。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一番剖析,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就清楚了。第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第二,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第三,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师: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走上了革命道路。为了有效地开展反清的民主革命活动,革命党人组建了许多革命团体,这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形成。有哪些革命团体呢看地图

(结合板书了解)

成立时间名称领导人成立地点

1894年兴中会孙中山檀香山

19__年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长沙

19__年光复会蔡元培上海

19__年日知会刘静庵武昌

师:从以上表格中可知,这些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互不统一,各自分散。这种状况不利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于是孙中山把各个革命团体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这就是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为什么能把各地革命志士聚合起来呢请大家想一想。

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亡的共同志向,使他们走在一起。

师:他们的这种共同的革命志向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生1:首先革命党人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意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由于清朝是“洋人的朝廷”,所以反清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这一思想反映了革命党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要求。

生2:在推翻清政府后,革命党人主张“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权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权利的政治愿望。

生3:革命党人在经济上主张“平均地权”,此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师:(小结)正是由于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所以它才成为革命党人都接受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三民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第一,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第二,它没有完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

师:尽管三民主义有历史局限性,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同盟会对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人们常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说法有何根据请大家探讨。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

生1:从地域上讲,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它地方性革命团体都联合起来,有利于革命力量的进一步发展。

生2:从革命领导机构的角度讲,中国同盟会选举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从而增强了对全国民主革命的统一领导,增强了革命胜利的可靠性。

生3:从革命纲领上讲,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拥有了一个明确的革命奋斗目标,这有利于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师:刚才同学们从三个角度对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方法对头,思路清晰。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尽管都失败了,但他们仍然不屈不挠地坚持斗争。多少次挫折,多少次磨难,最终换来了19__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成功。请问,武昌起义成功的秘诀在哪里

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织准备

革命前,武汉地区,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很多,资本主义经济成长很快;有一个强大的知识分子群体,革命思想传播的很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天津条约》开放的十口中最西边的一个就汉口,这说明这里也是资本主义入侵最早的地区,人民反抗也早,群众基础好;此外更重要的是

由于革命党人在此做了长期组织准备,尤其是在湖北新军中做革命宣传工作,说服了许多士兵参加革命,成为革命的主力,从而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长期在武昌策划起义,尽管领导机构后来遭到清军的破坏,但长期形成的良好起义基础仍在。这也是武昌起义成功的条件之一。]此外一个客观因数就是此时湖北防务空虚,清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去了。

革命的到来是这样的,革命党人在俄国租界内研制炸弹,不慎爆炸,引来了外国巡扑,搜查去了革命党人的花名册,交给当局,于是当局按图索骥去抓人,形势紧张。于是,1911、10、10,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明枪起义,新军工程营士兵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当天占了武昌,两天后,武汉三镇全部解放。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武昌起义就被称为辛亥革命。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是辛亥革命的狭义概念;广义概念是指这一时期以孙为首革命党人为建立共和国,推翻清朝所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师:武昌起义的成功,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为都督。事实是当时群龙无首不成,孙和黄兴不在国内,孙还在美国旅行途中。革命党人用枪逼着黎元洪当都督,黎元洪说“莫害我!”。此后,像星星之火,点燃了全国各地革命烈火,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到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独立。这一形势表明,一方面,清政府的统治已处于土崩瓦解之中;另一方面,大多数省份政权落入旧官僚和立宪派手中,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2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 教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

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

(二)讲述:

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

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_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10月10日,武昌新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i,经过一夜激战,

占领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到11月下旬,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4、历史意义:提问: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答:_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23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_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2023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小结

通过对这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它为中国近代化打开了大门,中国主动与世界潮流接轨,迈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繁荣富强的一步,虽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未在中国实现,但中国人继续沿着孙中山的足迹勇往直前,不断完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板书设计

1、背景:

(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

人的朝廷,_清朝成为大势所趋。

(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东京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

国,平均地权”。

级革命政党,

3、武昌起义:

(1)时间:

(2)过程:

4、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

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本课重新整合了教材,以孙中山在1894——1912年期间的革命活动为线索贯穿本课所有内容,既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又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

导入:2023年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140周年,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孙中山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其在1894—1912年革命活动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天我们就以孙先生这段时间内的重大活动为线索,共同学习辛亥革命。

讲述新课:

1.1894年,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

引导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什么不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却要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来实现发展资本主义。(设问:在上书遭拒绝的情况下,假如你是孙中山,当时你该怎么办)

2.1901年,孙中山35岁,清政府宣布“新政”。

教师补充“预备立宪”,指出它们的实质。同时放映出清朝晚期中国的资本

主义发展情况,以达到论从史出,分析它们的积极意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了解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最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因素。

(4)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为中国的进步趋势打开了历史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师:同学们,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晚年有个伟大转变”。 鲁迅说:“中山先生,生来[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在先生诞辰140年的时候,社会各界都举办了纪念活动,先生毕生从事民主革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先行者]。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师: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缅怀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就必须了解先生的革命事迹。其在1894-19__年革命活动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天就以先生这段时间内的重大活动为线索,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 [推进新课] 1.酝酿和爆发 合作探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当序幕拉开后,首先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舞台的是谁呢生:是孙中山和与他志同道合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 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扛起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呢课本不是讲到了,清朝在20世纪初不是实行了“新政”和“预备立宪”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吗怎么社会形势仍然朝着革命的方向发展呢 (下面结合如下两个材料认识这个问题)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__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辛亥革命高中历史教案 【篇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李 丽雯】 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 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 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 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 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 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 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 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 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 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 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 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剖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 (3)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教材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史实的讲述,使学生增强对中国革命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取得胜利的深刻认识。 (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备课日期:2020年12月12日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设问:这两枚邮票反映了什么事件?(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通过邮票,创设情境,直接了当的引入本课。 教学设计:那么什么是辛亥革命呢?我们来看看百度百科给我们的介绍,你能从这段文字当中获取到哪些有关辛亥革命的信息呢?

(学生阅读文字,回答) [过渡]那么,这场革命发生的原因以及主要的过程好像没有告诉我们,那我们就回归课本来学习。 探究一:革命之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 相关的材料:1、图片:列强瓜分中国,陈天华《猛回头》;2、三个革命家的宣传革命的主张及革命团体的建立史实;3、兴中会及同盟会等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概况4、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地图;5、保路风潮的内容。 用这些材料希望学生能总结分析出这样结论: 1、必要性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内立宪派旧官僚的转变 经济、阶级基础: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可能性 (1)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补充有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图片和思想主张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理解他们的革命思想解决了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怎么革命等问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 引导学生分析同盟会与以往革命团体的不同之处,总结分析其成立的影响。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的领导,有了明确的政治纲领,此后革命风潮一日千丈。 (3)实践基础: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3、偶然性 (1)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2)湖北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得出结论:革命是必然和偶然双重作用的结果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那么怎么设计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5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第一篇: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第17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结合时代背景综合认识“三民主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预习思考 1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2概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酝酿到高潮的过程。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说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作为封建官僚的袁世凯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说明了什么? 5.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重难诠释 1.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①三民主义包含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部分。 A.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反满,即推翻清政府。反满不是“排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洲人。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王朝,建立“民族的国家”,暗寓了反帝的意愿。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其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性。 B.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有三层含义:一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三是防止帝制复辟。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但是它仅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C.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灭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②评价: A.进步性: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因而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B.局限性: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制定的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敢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它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它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都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体现,其局限性决定了在三民主义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 ①主权在君还是主权在民,是传统国家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分水岭。建设主权在民的国家,是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政治近代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链接生活,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 同学们,在每年的国庆、五一长假期间,有那么一副巨型画像会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前,与毛泽东的画像遥相对应。他是谁呢?他就是孙中山。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革命在中国的革命史上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历史地位呢?我们今天就来走进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起学生的好奇。 环节二整理历史,整体建构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让学生找出革命准备阶段的五个条件,用史实回答。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分为5组 1.找出经济、阶级基础的史实 2.找出组织基础的史实 3.找出思想基础的史实。学生在分享成果时,上台来解读这张同盟会的党 员证。 4.找出军事基础的史实。 5.找出时机成熟的条件。 【教师活动】 讲述:武昌起义的爆发是武昌首义,各地响应的过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形成了这样的局势。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这样的局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

特点。 【学生活动】 观察图片,思考独立省份的分布特点,在教师引导下,从经济、思想方面来回答。 【合作探究】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身在国外,当他迅速回国时,面对这样的南北形势他该怎么办?要不要继续往北方革命? 学生自由选择观点,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构建整个历史脉络,明白革命过程,为后续历史探究的展开奠定基础。孙中山的抉择,也为后续《临时约法》的颁布做好情景铺垫 环节三细看历史,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找出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时间、地点、成果 播放视频:《辛亥革命》 【学生活动】 学生从影片中(结合书本)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成果。 【教师活动】 提问: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学生活动】 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组成人员、颁布政策等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教案

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人教版新课程必修1导学教程 高明爽 【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内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1911年,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20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的时候,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有更多.更深的崇拜与感激。因此,学好这段历史,对于青年学生激发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网络构建】

(历史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通过学习本课,使同学把握孙中山创立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学问;使同学生疏到辛亥革命的宏大意义。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欢送查阅! 人教版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1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同学把握孙中山创立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学问;使同学生疏到辛亥革命的宏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立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看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 老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胡锦涛同志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

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老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奉献(同学答复:) 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倾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月。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 (二)叙述: 老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同学答复) 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根底: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2、创立革命党:(1)兴中会: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2)同盟会: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根底: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_部优教案—《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本课知识主要有,兴中会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意义。 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分小组讨论辛亥革命最终的结局是成功还是失败,一部分人搜集资料,一部分人整理成文,一部分人制作课件,一部分人代表小组发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势而成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二.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是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第二课。近代以来,面对日益深刻的民族危机,实现民族振兴和中华崛起是近代中国人的迫切愿望。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爆发的。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使这场伟大的革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中国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对于高二的教学而言,本课教学所要关注的重点目标是如何提升学生在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的理性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意识,渗透多种史观和视野。其次再于运

高一历史 辛亥革命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⑴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⑵知识与能力: 本课知识点繁多且复杂,因此要求学生在已有初中历史知识基础上识记有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前期准备、爆发标志、高潮表现及其失败原因、历史意义等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首先,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其次,通过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人员构成、政体设置、纪元、国旗、措施和宪法等内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临时政府具有真正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第三,通过从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结局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掌握如何评历史事件价的操作思路 ⑶过程与方法 通过布置学生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使学生掌握自学的有关要求和技能;通过联系比较、归纳概括和材料分析等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过程;通过材料分析法掌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通过提供思路、学生讨论等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失败这一结果。 ⑷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武昌起义爆发前夕革命志士的事迹和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身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观点;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为中国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⑸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②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失败原因 二、教学方法 根据高一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的实际出发,将“启发-发现式”教学法、“材料分析”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等相结合,但主要由老师提供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掌握有关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培养论从史出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⑴教师准备: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材料,深入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将发现所得与教材观点相印证,并对教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认识;依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结局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而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辛亥革命教案(高一历史)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问题:请说出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教师: 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

第18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8《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 18 课,本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还比较肤浅,需要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 1.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 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史料等,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证据意识。 3.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辛亥革命的时间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 4. 历史解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史料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 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 专题三 二 辛亥革命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学案

二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条件 (1)清政府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某某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组织准备: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3)军事准备:同盟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如1911年4月在某某发动的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的发展进程。 (4)有利时机:1911年5月,全国X围的保路运动兴起。 (5)思想宣传:某某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力量。 3.过程 (1)1911年10月10日,某某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次日占领武昌。 (2)成立某某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4.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某某在某某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采用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是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 (3)措施: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参议院制定,孙某某颁布。 (2)内容: 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等权利。 ②三权分立:按三权分立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③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3)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 ①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某某某某政体的确立。 ②成为近代中国某某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1.革命结果 (1)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 2.革命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某某革命。 3.历史功绩 (1)推翻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 (2)建立了资产阶级某某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某某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3)某某某某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4.历史局限: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历史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轻巧识记] 辛亥革命 [概念阐释] 民国纪元法 1912年元旦,孙某某在某某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民国1年。国民党撤退至某某后,至今仍用民国纪年法。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是,用历史事件发生的公元时间减去1911年,所得的差即是民国多少年。 [易错提醒]

202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2023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 2020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第18课辛亥革命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18课,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一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二是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三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前两个子目呈现时间发展顺序和递进关系,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开展为武昌起义爆发和民国建立作铺垫。最后一个子目呈现的是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体现了对本课内容的总结和深化。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初中八年级上册教材第8、9课)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史实基础,且具备一定历史学习能力,但仍缺乏对革命背景和历史评价的深刻理解。因此高一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分析史料,进行本课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以“走向共和”为主题和线索,通过学习辛亥革命兴起、发展的过程,了解清末新政、立宪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重大事件;通过阅读和分析解读史料,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进步意义与局限。【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和了解革命党人推翻帝制的伟大事业,让学生体会到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从而认识到今日国富民强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此外,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共同历史记忆,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与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为实现“国家统一与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思想基础、成果和影响; 2、难点: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性;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歌曲奏响时代旋律,清末民初的新变化(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1、上课之前提前播放《走向共和》电视剧同名主题曲,并在PPT上展示歌词内容: “一年年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 一页页,历史翻过,前浪远去,后浪更磅礴 一座座,火山爆发,天崩地裂,君王美梦破 一顶顶,皇冠落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 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 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 抚摸着伤痕昂起头 吞咽下屈辱心如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