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群文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必修上册《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群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从而获得美德教育。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从而获得美德教育。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哪些描写音乐的名句?

生: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生: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师: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一曲《琵琶行》,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至今流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一、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寻声暗问,赏析音乐

1.朗读《琵琶行》第二段中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诗句,说一说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次演奏的?

师: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五组:视听结合。理由是“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曲终时“收拨”一“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从视觉角度来写。听觉角度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写。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

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串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

三组:我们组讨论的也是视听结合的角度,但是我们对上一组同学的听觉角度做个补充。文中对听觉的描写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以声写声,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以形写声的通感。

六组:我们组也说说视听结合中的听觉角度。除了比喻,通感,还有双声叠音词。叠音词如“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双声叠韵词如“间关、幽咽、掩抑、"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仿佛身临其境。

师:这三组都是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来说,还有其他角度吗?(板书:视听结合)

二组:正侧结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其他都是正面描写。(板书:正侧结合)

一组:详略结合:详写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略写侧面烘托。(板书:详略结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掌握的诗歌鉴赏角度为基本点,通过学生的组内讨论,交流,展讲,集合大家的智慧,一步步形成完整答案;而且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2.梳理诗中描写琵琶乐音及旋律变化的手法及效果,按照提示完成表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届石家庄质检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追求,更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_________、“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_________、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_________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_________、脚踏实地的笃实。

20. 第二段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效果。

生:排比。效果:①内容集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②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

师:在语言运用题中,我们常考查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在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也是考查重点。结合课件中的表格,归纳描写琵琶乐音及旋律变化的手法及效果。

生:比喻。琵琶声从粗重深沉,细腻柔美,圆润清脆,错落有致,婉转流利,低沉抑郁,激越高亢,气势雄壮,戛然而止都采用比喻的手法。效果是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请同学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 生:侧面烘托。通过写听众的沉醉和环境的寂静来衬托乐曲感人的艺术魅力,突出琵琶女琴技的高超。

生:对比。有声和无声的对比,节奏高低起伏,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对比,让我们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设计意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学习活动二:对比分析,品读乐章

1. 分析《琵琶行》《听颖师弹琴》与《李凭箜篌引》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各自的特色和相同点。

师:清代方扶南的“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道出了三首诗的异同,请细读并归纳总结。(见课件表格)生:相同点:都运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

各自特色:

生:《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相互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生:《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

生:《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直接描写,后八句侧面烘托。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环节以音乐描写作为比较点,找出三者中的异同。通过对比阅读,能拓展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推动学生走向思想深处。

2.《琵琶行》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等内容,这些与音乐描写有何关联。

师:白居易遇见了琵琶女互诉往事,于是有了千古美文《琵琶行》。你如何感知音乐和琵琶女、诗人身世之间的关联?

生:音乐低沉抑郁时是琵琶女独守空船,诗人谪居浔阳的凄凉时刻;

生:音乐清脆流畅时是琵琶女名满京城,诗人名动京师得意时刻;

生:音乐冷涩凝绝时是琵琶女年长色衰,诗人进谏遭贬失意时刻;

生:音乐高亢激越时是琵琶女漂沦憔悴,诗人孤苦落寞的落魄时候。

生:同在浔阳望明月,同忆京城繁华地,同叹韶华付水流,同感处境倍凄凉。

生:通过音乐将琵琶女和诗人的人生沉浮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体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伤人、叹己,这句话是作者内心的呼喊,也是诗人谪居之苦、沦落之恨的心情写照,是诗歌的主题。

设计意图: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作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更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内在情韵的体验。

三、课后作业

学校艺术节要召开了,请根据本班的参演节目《梁祝》《二泉映月》写一段开场白,要求必须写出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要求: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丰富的情感。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运用多种手法能够把抽象的音乐生动形象的形诸笔端。

四、课后反思

在本课时中,对于教学重点既考查了角度又考查了手法及效果,学生能够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掌握了欣赏音乐的艺术手法,并能通过讨论和相互合作形成完整答案。对于教学难点的把握,通过生生和师生的合作与交流,并结合诗歌主题也取得了预期效果。拓展阅读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掌握了诗歌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课后作业的设计,也是对本环节教学重点的一次从欣赏到写作的实践训练。但是在考查角度分析和手法时,答案有重合的部分。如视听角度中,听觉描写就运用了比喻手法,正侧结合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等。虽有不足,但总体是完整实用的,并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一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三章3《李凭箜篌引》(共1课时)含答案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难点 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 明确:白居易《琵琶行》 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板书:李凭箜篌引) 二.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

死,年仅27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四.鉴赏诗歌 ㈠诵读全诗,划分层次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鲛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3单元第3课 《李凭箜篌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不少学者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的两位诗人,分别是李白和李贺。李白人称诗仙,李贺人称诗鬼,这两个人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同,都是浪漫主义,运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诡谲的艺术境界。李白暂且不提,就是李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梦天》已经领略过他的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了,还记得其中写世事无常的两句吗: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千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就只能人云亦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 李贺特立独行,追求不落俗套,他的诗句很少用别人已经用过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几句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司马光给了评价:奇绝无对。)多少人望洋兴叹,只有羡慕,嫉妒。后世有一个石曼卿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虽然工整,但是缺少新意,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了。 但是李贺,也留下了遗憾,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因怪他的父亲:李晋肃。名字取错了,晋与进谐音,所以要避讳,就不能考取进士,所以韩愈就非常生气,讽刺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叫仁,那么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但是中国的小人想来很多,想方设法打击你,说如果一个人连父亲都不孝敬,他还会看重皇权吗?最终李贺只做了三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这一首居于李贺诗集第一篇,其分量可想而知。 后人认为有三篇诗歌是“摹写声音至文”,除了李贺外,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题解 引:文体,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三)朗读 齐读指错,再读指名读 (四)鉴赏诗歌 1、我们先替李凭设计一张演奏会海报,画面上应有什么?

《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群文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必修上册《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群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从而获得美德教育。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从而获得美德教育。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哪些描写音乐的名句? 生: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生: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师: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一曲《琵琶行》,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至今流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一、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寻声暗问,赏析音乐 1.朗读《琵琶行》第二段中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诗句,说一说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次演奏的? 师: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五组:视听结合。理由是“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曲终时“收拨”一“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从视觉角度来写。听觉角度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写。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 《李凭箜篌引》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唐诗里,有很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有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由于诗人构思的惊奇。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惊奇在什么时候地方,今日,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比较《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的不同手法。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之美。 5.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塑造的意境,读懂诗意。 6.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写法。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李贺诗歌的特点,赏析诗的内容和侧面衬托的写作手法。 思维进展与提升: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制造: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及李贺的人生经受,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充分感受诗歌制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地,提高审美感受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预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邹忌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美丽音乐的描写与赞美——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琵琶行》说课稿-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 3 上册第二单元

8.3《琵琶行》说课稿-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3 上册第二 单元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

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琵琶女的琴声和诗人的感受两部分内容。 文章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

第三单元 整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框架与课时分配 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 单元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 课时分配——共9课时 主题内容安排 课时 春江秋月冬冰雪 吟到深情字字金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群文 阅读 2 天簌自足天趣成 好诗不过近人情 《登高》组诗,鉴赏阅读 1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比较阅 读 1 《琵琶行》《听颖师弹琴》和《李凭 箜篌引》拓展阅读 1 云锦神机匠意明 剪裁刀尺任我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 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群文阅读 2 橙黄橘绿寻雅意 含英咀华探文心文学短评写作 2 二、单元目标 (一)语文素养 1.明晓古诗词的基本内容,提炼古诗词的情感;学习古诗词的鉴赏的基本方法,品读诗词中语言的精炼,领略诗词中景物描写和音乐描写的精妙;尝试学写文学短评。 2.理解八首古代诗歌思想感情的异同,体会生命的诗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中展示出的不同的人生状态、不同的人生际遇和不同的情感世界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3.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把品读诗中意境的过程变为审美方法训练的过程,欣赏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单元目标

1.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感受、欣赏古代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体会古诗词音韵美。 2.了解古诗词的形式特征,包括对偶、平仄、押韵等语言形式,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基本方法。 3.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理解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和语言的独特表达,提升审美能力。 4.尝试写文学短评,学会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依据1:基于课标分析,基于核心素养。 1.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追求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意愿。 2.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在鉴赏中,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 依据2:基于学材内容。 本单元精选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八首古典诗词名作,构成了以“生命的诗意”为人文主题的古典诗歌单元。这一单元包括三组课文,以时间为“经”,以审美鉴赏为“纬”,一方面暗含着中国古典诗歌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唐诗到宋词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状态下,诗人们不同的情感世界、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尝试写作文学短评,深化对古诗词深刻意蕴及艺术匠心的理解与感悟。 依据3:基于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初步具备了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大部分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甚至出现厌学的状况。鉴于此种学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阅读鉴赏活动,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课文内容为载体,整合相关的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诵读体验、仿写改写、文学短评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单元活动 主题活动一:春江秋月冬冰雪,吟到深情字字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短歌行》《归园田居》 (其一),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之美。 2.品味语言特点,体会两首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异同,领略不同诗风艺术魅力。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朗读感知,体会节奏之美 1.感受不同节奏。请为两首诗划分朗读节奏,并朗读体会他们不同之处。 2.体会押韵差异。请标出两首诗的韵脚,朗读体会韵脚不同带来的不同情味。

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8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选教教材属于人教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属于群文教学,共有3首唐诗。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单元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三首唐诗的诗人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唐代诗歌巅峰时期的泰斗级诗人。学习本课,要教会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工具 诗歌鉴赏对刚进高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通过诵读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抓住各意象的特征,联系各种意象连缀成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理解诗意;品味诗人情感,学习李白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体会白居易被贬谪后的失意寂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探讨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描写,深入理解李白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理解诗歌主旨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感受杜甫悲凉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白居易被贬谪后的失意寂寞。 教学方法 景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琵琶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群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反复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理解诗意;品

味诗人情感,学习李白不慕荣利、追求自由的伟大人格;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体会白居易被贬谪后的失意寂寞。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探讨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描写,深入理解李白看似消极的人生感慨里深藏的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理解诗歌主旨及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感受杜甫悲凉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白居易被贬谪后的失意寂寞。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我们就诵读诗歌,感受其中的音律之美;初中,我们品读诗歌,感受其中的画面美;如今到了高中,我们则全面综合地分析诗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体味它的意蕴之美。在从小到大的诗歌学习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想完美地赏析一首诗歌,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三首诗歌,由此总结一个赏析诗歌的方法和技巧,以供大家以后赏析、品读诗歌。 二、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 1、全班诵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琵琶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因为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进了经典,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明确诗歌写作背景。 2.品味音乐描写艺术,学习对比、衬托等手法,感受诗歌意境。 3.分析比较人物的身世命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掌握意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对比、衬托等手法,欣赏并学习诗歌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写音乐的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进入诗歌意境,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音乐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蕴。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三、预习检测 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识记字形。 倡()女贾()人荻()花 铮()悯()然转徙() 浔()阳捻()抹() 挑( ) 霓裳()六幺() 舫()教坊() 红绡() 谪()居间()关虾()蟆陵 钿()头银篦() 呕哑()嘲哳( ) 答案:

chāng gǔdí zhēng mǐn xǐ xún niǎn mǒ tiǎo nícháng yāo fǎng fáng xiāo zhéjiàn há diàn bì ōu yāzhāo zhā 2.各学习小组课前查找资料,阅读课下注释,落实基础知识。 各小组使用学习卡片分别展示学习成果。 (一)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回灯:重新拨亮灯光。 掩抑:掩蔽,遏抑。 思:悲伤的情思。 信手:随手。 (二)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鸟鸣婉转。 幽咽:遏塞不畅状。 暗恨:内心的怨恨。 迸:溅射。 (三)舫:船。 击节:打拍子。 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颜色故:容貌衰老。 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四)识记文化常识左迁:贬官,降职。曲师的通称。 出官:(京官)外调。 《霓裳》: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 开场白: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并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因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琵琶行并序》是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中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以“优秀的古诗词”为主题,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旨在引领学生体会古人丰富的情感、思想、人生,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其中《琵琶行并序》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乐府诗,诗人运用鲜明、具有音乐感的语言,描写音乐之精美、景色之优美,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际遇。在学习这首词时,不仅要在诵读中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而且要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但对于本词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技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炼字析词等方式提升对诗歌审美鉴赏能力,并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作为补充教学。 三、教学目标 王荣生教授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基于教材和学情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把握《琵琶行并序》基本内容,了解并初步掌握描写音乐的手法,赏析技巧。 2.理解音乐描写的多层含义,领悟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内涵。 3.感悟诗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深层理解诗歌主旨。 以上教学目标具体地凸显出语文核心素养在本课的落脚点,为了真正实现一课一得,我将教学集中在一两个核心点上。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并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了解李贺诗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提高诗歌鉴赏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正确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古典诗歌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激发学生对中国 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语言神奇的魅 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诗歌夸张、想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 弹琴》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评价“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艺术魅力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 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首诗是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 二、作者介绍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 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 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李贺为“诗鬼”。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和李白、李商隐并被称为“三李”。 三、文本研讨学习 学习活动一:听读、诵读 1.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情感、轻重缓急。 2.字词读音神妪(yù)瘦蛟(jiāo)露脚(lù)倚桂树(yǐ) 3.朗读指导,分组进行诗歌朗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学习活动二:研读诗歌 1.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一起跟随李贺参加李凭的演奏会,李凭的个人演奏会正式开始——齐读前四句 明确:诗的第一句“吴丝蜀桐张高秋”首先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二、三两句写乐声,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优美悦耳的歌声一传出,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作者从侧面衬托乐声,极富艺术感染力。“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才点出演奏者的名姓,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先写琴,写声,然后再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2.诗中哪些句子是正面刻画音乐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后大声朗读并赏析。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明确:作者运用了通感(把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的艺术手法,从听觉、视觉角度“以声摹声”,“以形写声”,乐声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3.“粉丝”们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选取你喜欢的“粉丝”的反应来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天空浮云——驻步聆听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高贵紫皇——闻声而出补天女娲——如痴如醉惊天地,泣鬼神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月宫玉兔——聚精会神 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我喜欢“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作者想象非常奇特,运用夸张的手法描摹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老鱼和瘦蛟,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如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8.3《琵琶行(并序)》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人生状态。单元学习要求是: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本课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长诗,诗人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白居易和琵琶女遭遇的相通之处,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处于高一年级,以前学过白居易的一些是个名篇,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较少的文字障碍,这就为学生学习《琵琶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诗人的情感是含蓄的,说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线索是暗线,这就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从琵琶女演奏这条明线入手,用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经历对比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三、设计意图概说 新课标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基于新课标精神,本次设计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为学生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手头资料独立完成课前预习,和学生共同备课。 四、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通过分析“嘈嘈”“切切”等描写音乐的词语,把握诗歌“悲”的感情基调,学生能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 2.分析琵琶女弹奏阶段,画出音乐折线图,学生能够概括出白居易音乐描写的特点 3.总结琵琶女与诗人的经历,概括人物形象,学生能够找到诗人与琵琶女的相通之处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阅读专题7】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

曲为心声:赏析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专题解释】 古典诗歌具有音乐特性,而描写音乐的古典诗歌不乏精品之作。清代诗评家方扶南对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赞誉有加:“白香山‘江山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本专题精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赏析古诗的音乐描写艺术,体会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预习任务】 1.编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提供必要的注释,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组成群文,布置学生预习这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结合注释读懂诗句的大意。 2.查阅韩愈、李贺的生平简历及其诗作的创作背景,参照示例,完成下列表格。 3.品读这三首诗,找出正面描写音乐的诗句,分析描写音乐的手法及其作用,完成下列表格。

【学习任务】 任务一欣赏一次完整的琵琶演奏 1.朗读《琵琶行》第二段中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诗句,说一说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次演奏的。 《琵琶行》第二段详细描写了琵琶女从调音试弹到曲终收拨的整个过程,诗人从四个角度来描写。首先是写琵琶女的上场和调弦准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次是写琵琶女的演奏给人的总体感受以及演奏的技法特点及曲目,“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第三是用各种手法形象描绘琵琶曲的乐音及旋律变化特点。前四句描摹琵琶特有的乐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后十句浓墨重彩描摹旋律变化的特点,曲调婉转流畅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艰涩暂歇如“泉流冰下”“冰泉冷涩”,激越雄壮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戛然而止“如裂帛”。最后是用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而烘托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 2.梳理诗中描写琵琶乐音及旋律变化的手法及效果,按照提示完成表格。

摹声至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摹声至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群文阅读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意境描写和感情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使他们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评价。 3. 启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诗歌中的音乐意蕴。 二、教学内容: 1. 《琵琶行》:该诗以琵琶曲为背景,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和白居易内心的感伤之情。 2. 《李凭箜篌引》:该诗以箜篌曲为背景,表达了白居易对离愁别绪的深切感受。 3. 《听颖师弹琴》:该诗通过描述颖师琴曲的美妙来反映白居易的悲凉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老师播放古琴曲或琵琶曲,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引起学生对诗歌中音乐意境的兴趣。 2. 导入导读:老师介绍白居易与琴曲的关系,简要介绍《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对诗歌整体进行初步理解。 4. 学生演讲: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就自己所读的诗歌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5. 文学鉴赏:老师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意境、描写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对这三首诗进行综合分析和鉴赏,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 6. 音乐欣赏:老师结合学习内容,选取相关古代音乐进行欣赏分析,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古代音乐的美妙和诗歌中的音乐意蕴。 7. 诗歌朗诵:鼓励学生进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的诗歌朗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8. 课堂小结: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再次强调白居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播放古代音乐,图片展示与诗歌相关的文物、名家书画等。 2.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阅读、讨论、分析和演讲,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诗歌朗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 辅助阅读:教材、课外读物、相关音乐欣赏材料等。 五、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的使用明确指出: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诵读习惯,使学生在提高对古代诗歌语言感受力的同时,通过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交流碰撞来加深感悟,共同提高,现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意在引领学生结合相关资料,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赏析诗歌艺术手法。(意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中,发挥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比较鉴赏,感受李贺诗歌魅力。(意在让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中的自主赏析作品。此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第4册读本《人生的智慧》“生当作人杰”模块中也选入了《李贺小传》,为学生充分认识了解李贺其人和感受其诗歌魅力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题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注重语感培养,要求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作品的音韵和文气,进入语境。同时,李贺的诗歌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就要求学生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因此要引领学生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像,在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学形象。 本单元在“赏析指导”中要求学生了解诗歌声律特点,揣摩词句情感变化,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李凭箜篌引》属于“自主赏析”篇目,注释后面列有“探究·讨论”题目,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题目帮助同学们在阅读鉴赏时打开思路、把握要点,在途径上、方法上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赏析时要重视“自主”二字,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古代诗歌鉴赏的手法,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可以进行自主赏析,并且有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鉴赏,以区别不同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探究·讨论”第二题中提到的“摹写声音的至文”,三首诗歌已学其二,因此可以在课堂上与《琵琶行》比较鉴赏的基础之上,在课后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进一步比较欣赏。 近年来,高考全国卷屡次出现对课本内诗歌和课外诗歌比较鉴赏的题型,如:2016 新课标3卷第9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

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2篇)

高中语文《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优秀2篇) 篇一:《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一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把刚才听到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师:同学们回忆学过的诗文中,有哪些作品是将音乐描写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佳句么?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弹奏的音乐?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同样被后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李凭箜篌引》。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 2、解题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著名的宫廷女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3、反复朗读

(1)播放配乐朗读视频 (2)学生自由朗读 (3)配乐齐读 三、具体赏析 品读:诗是怎样表现音乐的?(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相关内容。) (一)正面描写(比喻) 以形喻声昆山玉碎:像美玉碎裂清脆 凤凰叫:像凤凰和鸣舒缓 以形喻声芙蓉泣露:如带露的芙蓉清丽 香兰笑:如绽放的香兰欢快 (二)侧面烘托(想象、夸张) 小结:诗人借助比喻,使音乐不仅可以耳闻,还可目睹。诗人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同时通过夸张,极力渲染出音乐的魅力。整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形象生动而鲜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正体现了李贺的独特诗风。 四、考点点击 请你谈谈“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的用字之妙。(提示学生答题步骤:找动词或形容词;分析其含义;点出它在句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完善答案。 五、作业 读课后相关链接中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完成鉴赏: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 篇二:《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之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鉴赏诗歌的美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2019年整理】高中语文《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奏乐动天地,摹声烁古今 新课标高中语文《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标】 分析并欣赏诗歌的音乐描写 重点与难点 (1)音乐描写的侧重点分析。 (2)音乐描写的表现手法分析。 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 【知识链接】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前人将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并称为:“摹写声音至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并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做以比较阅读,看看这三篇描写乐音的名作究竟“妙”在何处? 知人论世 1.韩愈(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贞元十九年(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2.李贺,字长吉,世称李昌谷,唐代诗人,著有《昌谷集》。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代表诗人。存诗240首左右。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运用传说,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自己的风格。他诗歌的中心内容是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齐梁宫体、李利杜、韩愈等多方面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因而被称为“诗鬼”。 【预习导航】 1.注音并识记字形 颖()师昵()昵轩()昂()柳絮()省()悟 喧啾()根蒂()滂()沱()嗟()叹丝篁() 跻()攀()遽()止冰炭()箜篌()() 颓()不流湘娥()女娲()神妪()瘦蛟()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高中语文_《琵琶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现象。 2、鉴赏音乐描写手法。 3、感悟作者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 【教学重点】鉴赏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首先,一起走进今天的“今日星推荐”。今天为我们推荐的主角是赵乐桐同学。 (学生播放新闻视频“90后学生把《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并发表对此事的看法。)《琵琶行》能够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的又一新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其流行程度不亚于今天的《小苹果》《沙漠骆驼》》。千百年过去了,仍然流传至今,感人肺腑。能够说,完全配得上这四个字“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回归原文,品析鉴赏。 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学习任务: 1、积累重点文言现象。 2、鉴赏音乐描写手法。 3、感悟作者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 二、预习通关 借助学案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现象疑难点。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釆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 三、品味琵琶曲 刚刚,我们说《琵琶行》被称为“千古绝唱”,“绝”体现在何处呢?

【一绝】音乐描写 1、听范读,注意语速、语调、节奏,把握感情。 2、自由读,找出音乐描写语句,自主品析鉴赏,完成学案表格。 3、小组合作交流,选取代表交流成果。 4、总结第二段音乐描写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比喻、叠词)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叠词、通感)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通感)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比喻)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 音乐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样可感,它有声无形,难以捕捉,而白居易 对音乐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使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化无形为有形。 就像李清照写愁“只恐双溪前舵舟,载不动很多愁”,又如李煜写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抽象的愁写得具体町感。

高二语文《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教案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听颖师弹琴》 一千多年前,在我国的唐朝,相传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我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据说有一个生病的人,躲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顿然觉得已经病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了。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