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关于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要如何写呢?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根据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及用韵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的音韵美。

2、品味欣赏:赏析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质疑探究: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ppt)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板书)。

二、解题

(ppt)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本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拥有很多粉丝。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

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根弦。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

先欣赏几个描摩音乐的片段(ppt):

1、《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2、《薛谭学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明湖居听书》(刘鹗):(请一位女生朗读)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以上几个都是描摹音乐的精彩片段,那么李贺又是怎样描摹箜篌的美妙乐曲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朗读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师生点评,正音,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较快,把握诗歌的节奏。听录音。

师:大家说,视频录音读得好不好?(好或不好)

我觉得不太好,同学们中肯定有读得更好的,大家再品读酝酿一下,然后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本诗的主色调凄怆激昂,但也有哀婉柔

和的情绪,要声情并茂地读。

3、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注意把握情感基调。

4、学生齐读。

四、文本赏析

刚才同学们通过朗读,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大家觉得美不美?(美!)

思考:这首诗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边读边思考。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以物衬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词,有什么效果?(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为什么用“张”字,而不用“弹”?(不仅仅是演奏的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人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富有张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这里为什么用“颓”字,不用“停”字?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而“停”字则比较一般,)

优美的乐曲使湘夫人对竹挥泪,连善于鼓瑟的女神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二三两句用了什么手法?

(侧面烘托手法)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的姓名,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诗人为什么不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而要另作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与《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一比:“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像。

除了侧面烘托,还用了哪些手法?

(2)直接描摹,通感的手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直接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这句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这两句把视觉、听觉融会贯通,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通感手法,如“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以银瓶乍破和铁骑刀枪的视觉形象,引起人们的听觉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这些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

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自由的想像力和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石破天惊逗秋雨”,为什么不是“下”秋雨呢?

(连秋雨都逗引下来了,应该是不由自主,其实是心甘情愿,音乐太迷人。)另外,我觉得“老鱼跳波瘦蛟舞”也不错啊! “老”让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行动迟缓) “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羸弱)为什么这些老弱病残居然也跳啊舞啊?

(音乐的力量)

音乐的力量真了不起!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 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所用艺术手法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一样的,都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的`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的情境。但是两句意境不同,白的诗句表现的是一种凄清的氛围,而李的诗句则给人清幽超绝的想象。

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起伏多变、优美动听、神奇瑰丽、惊天撼地。

当年,当李凭箜篌和李贺彩笔相撞击时,中国文化的灿烂夜空便升起了一颗不灭的新星《李凭箜篌引》。如今,我们读李贺此诗,除能感受到诗歌之美外,仿佛也听到了一千多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

刚才,我们已经赏析了诗歌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当堂背诵。(根据时间灵活处理)

五、问题探究:本诗仅仅是描摹“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吗?

(可能是李贺自己人生遭际的一种隐喻)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寻求外围材料来佐证。

六、知人论世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宗室远支——唐宗室郑王后裔。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常以李唐王室皇孙自命,希冀以高贵的血统标举自己志向之高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才李贺在就要踏上命运为他铺就的金光大道时,嫉妒得发狂的同辈中就有人开始罗织一切可以攻击李贺的罪名。这一群卑鄙小人遍检李贺的诗文也没有发现问题,但他们没有死心,便继续向李贺的父亲、祖父辈继续发掘,最终欣喜若狂地盯住了李贺父亲李晋肃的名字:晋肃…进士,晋肃…进士,晋肃不就是进士吗?!(笔者注,唐代两词音相似)李贺想考进士,连父亲的名讳都不回避,岂不是大逆不道!李贺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的一片大好前途一夜之间被污言秽语送入地狱。围绕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否触及父亲名讳的问题,整个社会都陷入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漩涡中。一向以捍卫儒家道统自命的文坛泰斗韩愈爱才心切,专门作《讳辨》一文为李贺开脱,力挺李贺参考进士。更多的人则指责李贺如果考试就是大逆不道。那个和李白一样雄心勃勃,曾经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来施展抱负的李贺,此时犹豫徘徊在道德和理想的悬崖绝壁间,他那颗年轻的心被这场纷争撕成碎片后又被抛入烈火中炙烤!科考开始之前,整个天下都在注视着李贺将做

出怎样的抉择。不久,李贺父亲李晋肃病逝边疆;不久,李贺两鬓斑白,几呈衰老之相。当天下万千士子云集长安,形容枯槁的李贺却骑一头摇摇晃晃的瘦驴黯然销魂地行进在通往洛阳福昌故里的大道上。梦一样繁华的长安城渐渐地越来越远,最后终于消失在苍茫夜色中…… 从此,洛阳附近的山野间,便多了一个未老先衰的游荡诗人。

他因为父亲的名字遭人馋忌,一生与功名无缘。他名为贺,却一世落魄,无半点可喜可贺之事,字长吉,却未及而立之年便撒手人寰。他曾经以年少之身结交韩愈等文坛巨匠并赢得了极高赞誉,也因此一夜间名动京华,却只能一生徘徊在科举考场门外。所以,他只好骑着一头瘦驴,漫无目的地在山野间游荡,苦苦寻觅着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诗情,并将呕心沥血得到的诗句投入背囊,孤独而苦涩。正是凭着这份才情和那种显得有些执著的勤奋,他终于在诗歌艺术的世界里独辟蹊径进而登堂入室,最终与李杜韩白等巨人比肩而立。

七、回归文本: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在本诗中哪些地方可以隐约看出来?

吴丝为弦皇室宗亲

——精美的琴——高贵的人

蜀桐为身少年才俊

空山凝云颓不流。才华横溢

——乐曲神奇美妙——诗人名动京华

江娥啼竹素女愁,结交巨匠

昆山玉碎凤凰叫(凄凉幽怨)

——诗人欢乐与悲苦的两重命运

芙蓉泣露香兰笑(欢快愉悦)

老鱼跳波瘦蛟舞。(衰老瘦弱)

吴质不眠倚桂树,(抑郁之人) ——诗人孤独苦涩的人生遭际(板书) 露脚斜飞湿寒兔。(孤寂之兔)

(文章憎命达,苦难出诗人)(板书)

八、教学总结:如果说唐诗是一场梦,初唐四杰、陈子昂、边塞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杜牧等人都不同程度地梦到了功

名,只有李贺一人在被功名彻底拒绝后才真正梦见了自己。李贺将二十七年的生命苦吟成诗,散发出了超越时空的异香。他所开创的“长吉体”诗歌成为整个唐诗实现彻底审美转向的代表,他那凄艳诡激的诗风不仅成为前无古人的开拓与创新,也成为晚唐诗歌直接效法的创作典范,更成为后世无数诗词名家不断追摹的艺术丰碑。如李商隐、宋词名家、曹雪芹、毛泽东等等。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两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经典作品总是历久弥香,下面,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品读此诗! ( 下课!)

九、布置作业:

(比较鉴赏)课外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主要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风格平易感伤。

(板书设计)

《李凭箜篌引》

李贺

乐曲——美妙动听

人生——孤独苦涩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技能: 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探讨李贺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涵咏 探讨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一.堂导入: 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

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人,人称“诗鬼”。因避家讳,不得应进士举,终生落魄不得志,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他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从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诗多所汲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要凌驾大自然而创造出新奇幽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独创风格,并对中晚唐某些诗人发生了一些影响。 三.题解: 李凭是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弹奏箜篌名躁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引,与歌、行一样,表明这是乐府诗。《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四.涵咏诗韵,初步感知。 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生生互评,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 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很快,所以要注意划分句群,找诗中情感的起伏脉络,把握诗歌的节奏。 3叫一学生再次朗读,把握情感基调。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三、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四、分层鉴赏诵读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思考: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关于李凭箜篌引公开课课件要如何写呢?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根据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及用韵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品的音韵美。 2、品味欣赏:赏析本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质疑探究: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诗歌凄怆激昂的风格隐喻诗人坎坷苦涩的人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ppt)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板书)。 二、解题 (ppt)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本是梨园弟子,善弹箜篌,技艺精湛,名噪一时。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拥有很多粉丝。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箜篌”,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

有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十三根弦。李贺的这首诗就采取了乐府诗中“引”的这种体裁,比较自由地抒写了他对音乐的感受。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 先欣赏几个描摩音乐的片段(ppt): 1、《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2、《薛谭学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明湖居听书》(刘鹗):(请一位女生朗读)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以上几个都是描摹音乐的精彩片段,那么李贺又是怎样描摹箜篌的美妙乐曲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朗读感知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感悟朗读。 2、读后师生点评,正音,注意把握情感。 教师指导点拔:因为此诗是描写音乐感受的,所以在诵读时要注意诗句间的起承转合,诗中纷繁的意象蕴含着音乐的情感变化,诗的情感基调与音乐的情感基调基本上相同。 此外,这首诗每句都七言,格律严密,四次换韵,句句用韵,节奏较快,把握诗歌的节奏。听录音。 师:大家说,视频录音读得好不好?(好或不好) 我觉得不太好,同学们中肯定有读得更好的,大家再品读酝酿一下,然后再请一位同学朗读。本诗的主色调凄怆激昂,但也有哀婉柔

李凭箜篌引教案设计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设计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篇一】李凭箜篌引教案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感受诗歌怪异的意象之美。 2、揣摩诗歌,通过比较鉴赏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3、介绍诗人李贺及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风格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体悟本诗意象的丰富。(重点) 2、揣摩诗歌的语言,比较描写音乐的同类诗歌,鉴赏李贺诗歌的独特的艺术手法。(难点) 三、教学方法:点拨法四、教学时数:一教时五、教学设想: 李贺的诗独具一格,浪漫而又凄冷诡谲,既不同于李白的清雄奔放,又不同于李商隐的缠绵朦胧,李贺的一生短暂而又才华横溢,怀才不遇的哀怨和永不言弃的执着构成了他的诗外冷内热的矛盾和怪异,在失望中仍有一丝追求和期盼,所以冷而艳,凄而不绝,驱赶自然风物,神仙鬼怪,变化多端,丰盈美丽,但让涉世不深,读诗不多的中学生来读本诗,他们难以理解本诗的妙处;但这篇诗歌又是选修教材的内容,学生有了必修教材的基础奠基,可适当拔高,为此我们由字词入手,从想象探奥,运用比较的方法,选择苏轼、白居易等写音乐的诗文,区别和整理李贺此篇的意象的独特的美,手法的怪异新颖之处,进一步通过李贺的生平、时代的交代和其它的诗歌的介绍,体悟诗歌的情

感美。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这是什么人得到如此的礼遇,如此高规格的接待?他既不是外国首脑,也不是巨商富贾,他只不过是一位艺术家,演奏家。他是谁?他是哪国人?——他就是唐朝的李凭。 李凭是梨园子弟,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了当时的人们甚至皇帝的欢迎,李贺一次听了他的演奏后也深深被他打动,写下了一首赞美诗献给他,名字叫《李凭箜篌引》(板书) 【PPT1展示“箜篌”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乐器】 2、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包括节奏、音韵。 ①背诵(朗读)这首诗,教师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点拨此诗的形式:歌行体、七言古诗;用韵(句句用韵,四次换韵),节奏较快。 ②诗意解说,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首诗的诗意。教师点拨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a、诗歌的情感基调等同于音乐的情感基调。 b、主色调时凄怆激昂,但其间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绪,甚至还有稍纵即逝的欢快情绪。

《李凭箜篌引》教学案+导学案+练习题

《李凭箜篌引》教案 教学目的: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音乐的强大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的唐朝也是音乐的唐朝,诗与音乐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有三桩姻缘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就是被清人方扶南称为“摹写声音的至文”的三首诗: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唐诗人李贺的这篇浪漫主义珍品《李凭箜篌引》。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三、整体感知 朗读思考: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2(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3(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四、分层鉴赏诵读 (一)赏析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思考:1.开篇“吴丝蜀桐”写出了箜篌构造的精良,其意义仅在于此吗? 明确: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含韵味。“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中唐诗人李贺的一首运用古乐府的体裁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歌。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极力描摹和渲染李凭弹奏箜篌惊天地、泣鬼神、动人心的音乐效果,创造出奇异而美丽的幻觉世界,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我们读李贺此诗,可采用精讲点拨法和鉴赏分析法,通过赏析诗的内容,领悟李贺怎样用妙手彩笔,描绘了千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通过品味诗的意境,感受李贺怎样把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的。进一步体会李贺善于独辟蹊径的艺术特色。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诗的内容,领悟诗中运用不同手法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3、品味诗的意境,体会李凭演奏的高超技艺。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把握意象,感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箜篌曲的特点与变化。 3.学习掌握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 【教学方法】精讲点拨法鉴赏分析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互评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或是在电视上,都见过那些乐器?(学生畅所欲言)你见过这样的乐器吗?(出示课件)(生摇头)这就是箜篌,现在这种乐器已很少见了,可在一千年前的唐朝,有一位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可见他技艺之精湛,身价之高,他就是李凭。一流的乐师李凭用最好的乐器,弹奏美妙的乐曲之时,巧遇了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高山流水心有灵犀,这位诗人浮想联翩,妙笔生辉,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贺的这首描摹音乐的著名诗篇,去聆听李凭演奏箜篌发出的千古绝唱。 二、听读感悟(出示课件) 三、自读赏析(出示课件) 1、结合你认为写得好的诗句,从意象入手,谈谈作者具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李凭用箜篌演奏出来的乐曲怎样的特点? 2、整体上诗歌通过这一系列意象,表现了箜篌曲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意象乐曲特点及变化手法效果 总结提升品读巩固

《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群文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必修上册《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群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从而获得美德教育。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从而获得美德教育。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一、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哪些描写音乐的名句? 生: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生: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师: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一曲《琵琶行》,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至今流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一、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寻声暗问,赏析音乐 1.朗读《琵琶行》第二段中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诗句,说一说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次演奏的? 师: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五组:视听结合。理由是“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曲终时“收拨”一“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从视觉角度来写。听觉角度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写。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

《李凭箜篌引》教学实录

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张长亮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指导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探究认知;以问题为串联方式;以教材为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中介;教师起引导作用,当好舵手把握好方向;师生互动学习鉴赏诗歌。 本课诗歌的学习鉴赏以“读”为主,按照诵读→疏通诗意→诵读→意象分析→品读诗句→诵读→风格总结→诵读的顺序建构课堂,诵读贯穿课堂始终。 本课诗歌教学通过诗坛四大高手引入新课,并利用其区别总结归纳风格特点收尾,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本课诗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起到激发兴趣、拓展延伸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巩固落实诗歌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字词读音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够用现代汉语表达诗歌大意。 2.能力目标: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总结诗人的写作风格特色,品味诗歌的艺术美。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使之热爱诗歌,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和教学目标3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大家首先回忆回忆,背诵一下前几节课我们学过的《将进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汉江临泛》等三首诗歌。 生回忆并背诵诗歌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背诵一遍,我起个头,《将进酒》,开始。 师生背诵《将进酒》

师:很好,第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始。 师生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好,最后一首《汉江临泛》,开始。 师生背诵《汉江临泛》 师:同学们背诵得很熟练,对知识落实地很好。我们知道刚才大家背诵的这三首诗歌的作者分别是(师停顿) 生:李白、杜甫、王维 师:对,(板书竖列书写“李白、杜甫、王维”?)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人们分别称他们什么?提示一下都是“诗”什么。 生:诗仙、诗圣、诗佛 师:(板书第二列对应书写“诗仙、诗圣、诗佛”?)很好,我们知道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面有所谓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大高手,同样在诗坛上我们说也有四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还有一个是什么? 生:诗鬼! 师:很好,(板书对应书写“诗鬼”?)大家知道诗鬼是谁吗? 生:李贺! 师:对,他就是李贺,(板书对应书写“李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李贺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板书标题作者“《李凭箜篌引》李贺”?)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情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并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了解李贺诗歌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提高诗歌鉴赏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运用正确的方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古典诗歌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情韵美,激发学生对中国 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语言神奇的魅 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诗歌夸张、想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人方扶南把《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 弹琴》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评价“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艺术魅力我们已经领略过,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李 贺的《李凭箜篌引》,看看这首诗是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 二、作者介绍 李贺,唐代诗人,字长吉,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 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 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其作品继承前代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表现出新奇瑰丽的意境,故后人称李贺为“诗鬼”。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和李白、李商隐并被称为“三李”。 三、文本研讨学习 学习活动一:听读、诵读 1.听录音注意读音、节奏、情感、轻重缓急。 2.字词读音神妪(yù)瘦蛟(jiāo)露脚(lù)倚桂树(yǐ) 3.朗读指导,分组进行诗歌朗读。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学习活动二:研读诗歌 1.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一起跟随李贺参加李凭的演奏会,李凭的个人演奏会正式开始——齐读前四句 明确:诗的第一句“吴丝蜀桐张高秋”首先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二、三两句写乐声,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优美悦耳的歌声一传出,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作者从侧面衬托乐声,极富艺术感染力。“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才点出演奏者的名姓,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先写琴,写声,然后再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2.诗中哪些句子是正面刻画音乐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后大声朗读并赏析。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明确:作者运用了通感(把各种感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的艺术手法,从听觉、视觉角度“以声摹声”,“以形写声”,乐声有时激越得像昆仑美玉碎裂的声音,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对舞唱和的声音,有时凄伤哀怨,像是带露荷花在哭泣,有时又明快欢乐,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 3.“粉丝”们听李凭演奏时有何反应?作者主要用什么手法来描摹音乐?选取你喜欢的“粉丝”的反应来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天空浮云——驻步聆听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高贵紫皇——闻声而出补天女娲——如痴如醉惊天地,泣鬼神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月宫玉兔——聚精会神 学生畅所欲言: 示例:我喜欢“老鱼跳波瘦蛟舞”这句,作者想象非常奇特,运用夸张的手法描摹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老鱼和瘦蛟,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如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高中语文 《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两课时) 语文版必修2

语文版必修二《李凭箜篌引》优秀教案(两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优美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明湖居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播放韩红《青藏高原》,请同学试着把听这首歌曲的感受说出来。 二、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三、解题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 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四、朗读(略) 五、作品阅读赏析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教学设计1:李凭箜篌引【区一等奖】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南朝有一则著名的讲经传说: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的鲜花纷纷坠落。李凭弹奏箜篌就有这样美妙的效果,通过李凭的生花妙笔,表现出音乐繁花似锦、万物动容的“天花乱坠”之感。诗人重要是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写琴声—— ①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二、问题思考

思考: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听《高山流水》,请大家试着用文学语言把听这段音乐的感受描写出来。提示:注意演奏过程的旋律高低变化。(播放《高山流水》) 【参考答案】 1.开始时声调较舒缓,音色很柔美,像白云飘过天际,留下些飘飘渺渺的痕迹,又似迎风微拂的柳枝。 2.后曲子渐渐转为优美、明快的格调,就像许多线条一样的流水,和着鸟儿的欢唱虫子的鸣叫而缓缓流下、圆润而细腻、让人陶醉。 3.然后一个清越似百灵鸟的啼叫声一样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像刚刚经过千山万水的阻隔终于汇集成一支跳跃的音符,有着冲破阻力的自豪。 4.尔后,流水渐深,如细丝般润物无声,似乳燕呢喃,如蟋蟀低吟,然后融会成一个旋涡,越游越远……直到偶尔听到一丝美的旋律。 三、比较鉴赏 阅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让我们回顾《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思考: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李凭箜篌引》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歌词的意义。 2、能够听懂《李凭箜篌引》歌曲,并理解歌曲的意义。 3、能够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歌曲,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 4、能够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歌曲,提高学生鉴赏古典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李凭箜篌引》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歌词的意义。 2、听懂《李凭箜篌引》歌曲,并理解歌曲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李凭箜篌引》歌曲的意义。 2、学生鉴赏古典音乐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听课。 2、讲解。 3、组织学生进行听觉理解、感情体验和综合分析的活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通过讲述唐代诗人白居易和他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李凭箜篌引》这首歌曲是受诗而作的。 2、学习《李凭箜篌引》歌曲 通过听歌曲,学生可以掌握歌曲的基本特点和歌词的意义。3、歌曲鉴赏 学生在听歌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引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

歌曲进行鉴赏。 A、音乐结构:歌曲使用的是曲调“越调”,该曲调在唐代是最著名的曲调之一,使用李白传唱的《庐山谣》,后经唐代文人范仲淹整理,编成了《越人歌》,成为唐代大型歌舞剧的固定曲目。 B、文学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诗歌了解文学价值,在学习《李凭箜篌引》歌曲时也应注重文学价值的感悟和体验,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歌曲。 C、情感体验:介绍《李凭箜篌引》歌曲的背景,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共鸣,提高情感体验,更好地欣赏虚实相生、景物交融的作品之美。 4、作业 让学生到文学网站上,搜索其他与唐代有关的诗歌,了解更多关于唐代文学的知识。 六、教学后记 全文围绕《李凭箜篌引》这首古代音乐作品的学习展开,通过听歌、鉴赏、了解背景等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鉴赏古典音乐的能力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1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引言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长诗,讲述了一名箜篌手在岳阳楼为友人吹奏箜篌时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此篇诗以其创新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佳作,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素材。本文将从《李凭箜篌引》的教学设计入手,探讨如何通过这篇诗歌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作品体验、感受和表达人类情感,提高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洞察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

素质培养。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发展历程,学习《李凭箜篌引》的文本,分析诗歌的使命、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了解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关系,揭示诗歌作品中的文化元素、社会内涵和人文价值。 (3)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分析诗歌中所展现的情感特点和情感交流模式。 (4)运用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认真体验、感受和表达情感,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 2. 教学方法 (1)导读法: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 (2)案例研究法: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 (3)对话互动法:通过课堂对话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 (4)实践体验法:通过生活实例和课堂互动,开发学生的审美和情感能力,提高学生文学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 1. 导读环节 通过导读和讲解,引导学生快速认识文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文本特点。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快速认识诗歌的节奏、韵律、意象和情感。 2. 案例研究环节 通过选取文本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时代和社会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展现的文化元素、社会内涵和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3. 对话互动环节 通过课堂对话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表现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所展现的情感特点、情感交流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创新。 4. 实践体验环节

《李凭箜篌引》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李凭箜篌引》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 必修中册 《李凭箜篌引》教案 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二、课程标准解读 1.在语文活动中,积累有关汉字、汉语的现象和理性认识,了解汉字在汉语发展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和加深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汉字知识;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薄弱,首先要求学生读懂全文,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艺术。 五、教学目标 让学生以“古诗词阅读鉴赏五看”为主线,①查找资料,了解乐器——箜篌及作者诗歌风格。②对照注释翻译全文,知晓诗词大意,品析诗歌语言。③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表达艺术,感知诗歌营造的意境。 六、教学重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鉴赏诗歌表达艺术,感知诗歌营造的意境。 学法指导 讲授式指导法、渗透式指导法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一位被贬的诗人与一位善弹琵琶的女子相遇,成就

了名篇《琵琶行》,同一时期,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与一位善弹箜篌的学子相遇,铸就名篇《李凭箜篌引》,被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挖掘,而什么是箜篌?本诗又为什么能受到如此的重视?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弹箜篌的短片。(教师放中央台鲁璐弹箜篌的视频),视频完,引出学生学习主线:古诗词鉴赏“五看” 一看整体,知体裁 二看题目,知题材 三看作者,知背景、风格 四看注释,知大意 五看内容,知情感 讲授新课 1.看整体,知体裁 学生活动1:让学生泛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体裁。 教师总结:此篇文章的体裁是七言律诗(排律)。 2.看题目,知题材 学生活动2:让学生分析本诗题目,思考文章题材。 箜篌引:乐府旧题,与音乐相关,其中均以“箜篌引”为题,并广为流传的作者有曹植、王昌龄、李贺、白首狂夫之妻(此处箜篌引又名公无渡河—引出典故)。 李凭: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纯时期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伶人,梨园(剧团前称)弟子,身价有“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之说,其名声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乐圣”李龟年。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可知,本诗的以音乐诗为题材。 3.看作者,知背景、风格 学生活动3: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知晓本诗的写作背景。 教师总结: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门荫入仕(门荫——依靠祖先功劳入仕,其先祖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八叔,去世后被李渊追封为郑王),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写的诗大多是感叹生不逢时和倾诉内心苦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理解诗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朗读感知,品味作品的音韵美;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味欣赏,体悟寓于诗歌中的李贺“鬼之气韵”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和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二、知人论世 1.走近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抑郁痛苦,27岁病卒于家中。他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的诗人。人称“鬼才”、“诗鬼”。文学史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本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 2.了解“长吉体” 长吉体:指唐元和年间诗人李贺的诗作所独有的风格意境。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辞、设色等方面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在遣辞与设色方面,多用“泣”、“腥”、“冷”、“血”、“死”之类的字眼以及“冷艳怪丽”的风格,使诗歌带有伤感冷艳的风格。 长吉诗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较多地写古体诗、写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现存诗作无一首七律。李贺在乐府诗的继承和创新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借古寓今,或讽或叹,灵活多变,涣然有新意。 3.相关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813)间,李贺当时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李凭当时是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因善于弹奏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其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乐工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境界奇幻,艺术感染力很强。 4.解题 ①“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颂。 ②“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坚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③“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教案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不少学者常用“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形容唐朝的两位诗人,分别是李白和李贺。李白人称诗仙,李贺人称诗鬼,这两个人能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同,都是浪漫主义,运用大量的夸张和想象营造一个神秘莫测,变幻诡谲的艺术境界。李白暂且不提,就是李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梦天》已经领略过他的天马行空般的思维了,还记得其中写世事无常的两句吗: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千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就只能人云亦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来形容。 李贺特立独行,追求不落俗套,他的诗句很少用别人已经用过的词语,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几句名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司马光给了评价:奇绝无对。)多少人望洋

兴叹,只有羡慕,嫉妒。后世有一个石曼卿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虽然工整,但是缺少新意,再也找不出更好的了。 但是李贺,也留下了遗憾,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因怪他的父亲:李晋肃。名字取错了,晋与进谐音,所以要避讳,就不能考取进士,所以韩愈就非常生气,讽刺说如果一个人的父亲叫仁,那么儿子连人都不能做了吗?但是中国的小人想来很多,想方设法打击你,说如果一个人连父亲都不孝敬,他还会看重皇权吗?最终李贺只做了三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这一首居于李贺诗集第一篇,其分量可想而知。 后人认为有三篇诗歌是“摹写声音至文”,除了李贺外,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二)题解 引:文体,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三)朗读 齐读指错,再读指名读 (四)鉴赏诗歌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篇一:《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学设计】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一些意象的象征含义,了解乐器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目标:体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教学方法:1、朗读法。2、自主学习法。3 、合作探究法。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师: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关于写音乐的诗歌?明确:白居易《琵琶行》问:谁能背诵出其中的一些描写音乐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补充: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称为摹写声音至文。(板书:李凭箜篌引)学生自己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和题目的内容,并大概了解文章内容。 二、走近 李贺(790~816 ):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 岁。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 -813 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