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增生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详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详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类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多见。
很多朋友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不是很清楚。
类风湿关节炎它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关节炎只是他其症状之一,起病原因是因为在骨骼之间缺少起着轴承作用的润滑油(骨水)而产生磨损的结果。
是由于新鲜血液的供应不足(骨水的制造也是以血液为原料的),那么供血不足骨水就无法制造,缺少骨水关节磨损就快,原因是风寒引起血瘀和气滞堵塞了毛细血管。
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是靠白细胞,寒湿侵袭是造成血瘀和气滞的直接原因,由于瘀血堵塞毛细血管,人体自身白血球无法接近病灶去修复和杀菌,细菌隐藏的部位就成为炎症的发源地。
关节炎是说明在关节部位隐藏着的病原菌并在不断地繁殖,局部瘀血量更加增多,堵塞了血管,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关节的骨关节液(骨水)就造不出来,没有骨水,关节的磨损加快,细菌就容易侵入关节进行繁殖,就这样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类风湿关节炎有哪些病理变化?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从发病一开始即为滑膜炎,其显著特点是滑膜的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后者进一步导致滑膜、软骨乃至软骨下骨组织的破坏。
滑膜细胞分为A型、B型及C型。
A型在形态上类似巨噬细胞,由骨髓迁移而来。
B型细胞构成正常滑膜的绝大部分,富含粗面内质网,形似成纤维细胞。
C型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介于A和B型之间。
该病最早期的滑膜病变为滑膜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积,随之是滑膜细胞的增生和肥大。
正常滑膜仅有1~2层滑膜细胞,而在类风湿关节炎可增厚达3~7层。
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的另一种变化是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向柱状细胞的化生。
正常滑膜组织中仅有少量细胞成分。
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在细胞粘附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作用下,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滑膜间质。
类风湿关节炎另一重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翳。
该病早期即有血管增生,随着病变进展可形成血管翳。
血管翳是一种以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肉芽组织。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如下:
1. 急性炎症:由刺激物引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渗出以及白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2. 慢性炎症:反复或持续存在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纤维化、
血管增生、单核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
3. 无菌性炎症:与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无关的炎症反应,可能由
免疫异常、病毒感染、组织损伤等引发。
4. 特异性炎症:由特定病原体引发的炎症反应,如结核病的结核病变、梅毒的硬性症状等。
5. 干酪样坏死性炎症:以干酪样坏死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常见于结核
病等疾病。
6. 纤维素性炎症:由纤维素或其代谢产物引发的炎症反应,如纤维素
性肋间脑膜炎。
7. 脓肿性炎症:在组织内形成脓肿的炎症反应,常见于化脓性感染等
疾病。
8. 溃疡性炎症:特征为糜烂和溃疡形成的炎症反应,常见于消化道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9. 坏死性炎症:伴有组织坏死的炎症反应,如坏死性肌炎、坏死性淋
巴结炎等。
10.化脓性炎症:由化脓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脓液积聚和脓
肿形成等病理改变。
卡波西肉瘤该如何检查教你三方法【医学养生常识】

卡波西肉瘤该如何检查教你三方法
文章导读
在常见的肿瘤类疾病中,卡波西肉瘤的发病率可谓是很高的,一般来讲,人们在对该症确诊的时候,其对于相关的方法也应多读欧了解,那么,卡波西肉瘤该如何检查呢?
1.大体检查
皮肤病变(斑点、斑块、结节)的直径从很小至数厘米。
黏膜、软组织、淋巴结和内脏器官病变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出血性结节,可互相融合。
2.组织病理学
KS的4种不同流行病学-临床类型在显微镜下没有区别。
早期皮肤病损没有特征性,表现为轻微血管增生。
斑点期血管数量增加,形状不规则,可将真皮上部网状层的胶原纤维分隔开。
血管走行方向一般和表皮平行,增生的部位经常在血管周围和附属器周围。
病变中混杂有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常见红细胞位于血管外和血管周围含铁血黄素沉积。
斑块期所有斑点期病变进一步加重。
血管增生更加弥漫,血管腔隙的轮廓呈锯齿状,炎细胞浸润更加明显,有大量血管外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
常可发现玻璃样小球。
结节期交叉排列的只有轻度异型性的梭形细胞束形成界限清楚的结节,以及大量含有红细胞的裂隙状腔隙。
病变外周部分有扩张的血管。
许多梭形细胞有分裂活性。
梭形细胞内外存在玻璃样小球。
淋巴结内病变可为单灶性或多灶性,可完全被肿瘤组织取代。
内脏器官病变因受累器官的结构而异,沿血管、支气管、肝脏门脉等结构扩散,而后累及周围器官实质。
3.免疫表型
形成良好血管的内皮细胞一般血管标记物阳性,梭形细胞CD34持续性阳性、CD31常阳性,而VIII因子阴性。
HHV8阳性,FLI1几乎100%表达。
木村病怎么治

木村病怎么治
一、木村病怎么治二、木村病的临床表现三、木村病的饮食保健
木村病怎么治1、木村病怎么治
局部放射治疗和全身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如手术完全切除病变组织。
因此对眼附属器和眼眶局限性肿块行手术完全摘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法,因病变位置或手术完全摘除困难时,可用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和局部放射治疗。
2、什么是木村病
木村病(Kimura disease)又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累及头颈部浅表淋巴结及软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最早由日本学者木村发现而得名,临床组织病理学以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增生及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见于亚洲中青年男性,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常因无症状而易被漏诊或误诊。
3、木村病的检查
3.1、免疫学检查主要进行免疫指标的检查,为疾病诊断提供参考。
3.2、病理学检查肉眼见病变呈红色或棕褐色,肿块边界不清,病变周围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淋巴滤泡伴生发中心。
病变内有较多的小血管增生,主要是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也可见小动脉。
内皮细胞肿胀,细胞核出现空泡,有的核膜有皱褶,胞质嗜酸性,内有大空泡形成,模拟假腔;肥大的内皮细胞可突向管腔,也可通过受损和发炎的血管壁突向周围组织。
在血管腔隙之间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也有浆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病变区可能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一般没有广泛的纤维化,病变组织无坏死,也未查见核分裂。
连续病理切片显示起源于动脉的未成熟血管,其管壁增生,并伸向周围结缔组织。
木村病的临床表现1、发病年。
简述肉芽组织的镜下特点及其功能

肉芽组织的镜下特点及其功能肉芽组织是机体在受到损伤或感染后产生的一种异常组织,其镜下特点和功能十分复杂多样。
本文将从肉芽组织的形成原因、镜下特点、功能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让读者对肉芽组织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1. 肉芽组织的形成原因肉芽组织的形成通常是由炎症、感染、损伤等引起的。
在这些诱因作用下,机体的免疫细胞会释放足以激活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的生物活性物质,从而使得局部细胞和组织发生增生、浸润等变化,最终形成肉芽组织。
2. 肉芽组织的镜下特点在显微镜下观察,肉芽组织呈现出以下特点: 1. 细胞密度增加:肉芽组织中的细胞密度较高,细胞排列较为紧密。
2. 血管增生:肉芽组织中会有大量新生血管出现,以满足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对养分和氧气的需求。
3. 纤维蛋白沉积:在肉芽组织中会有大量的纤维蛋白沉积,形成网状结构,起到支持和连接组织的作用。
3. 肉芽组织的功能肉芽组织在机体中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1. 修复和再生:肉芽组织是机体对受损组织进行修复和再生的重要阶段,通过增生和血管增生等方式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2. 免疫调节:肉芽组织中富含各类免疫细胞和生物活性物质,对炎症和感染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3. 包裹异物:肉芽组织可将异物包裹在内,形成肉芽组织包膜,防止异物继续侵入和扩散。
4. 临床意义及个人观点肉芽组织在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正常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导致过度增生及纤维化,进而影响相应组织的功能。
对肉芽组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机体的免疫和修复机制,也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个人观点:肉芽组织作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在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肉芽组织的研究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机体的自愈能力和免疫调节机制,对于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肉芽组织的形成原因、镜下特点及其功能等方面的重要性。
麝香保心丸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麝香保心丸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为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
该疾病与血管重构如血管增生和肥大以及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麝香保心丸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据传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疗效。
目前对麝香保心丸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文旨在研究麝香保心丸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以期探究其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潜力。
我们使用高脂饲料将大鼠诱导出代谢综合征模型。
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麝香保心丸组。
对照组大鼠继续接受正常饮食,模型组和麝香保心丸组大鼠接受高脂饮食。
在麝香保心丸组中,大鼠每天口服麝香保心丸。
经过12周的实验,我们收集大鼠的血液样本和组织样本,进行相应的实验分析。
我们对大鼠血液样本进行生化指标的测定。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脂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增高,血压升高,血糖水平升高。
在麝香保心丸组中,麝香保心丸能够显著降低大鼠的血脂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血压和血糖水平。
这表明麝香保心丸能够改善代谢综合征大鼠的代谢指标。
然后,我们对大鼠的血管进行组织学分析。
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血管呈现明显的增生和肥大现象,且内皮功能受损。
而麝香保心丸组大鼠的血管呈现较少的增生和肥大现象,并且内皮功能得到改善。
这表明麝香保心丸能够预防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管重构的发生。
进一步的实验分析显示,麝香保心丸能够抑制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管增生和肥大的机制可能与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有关。
我们检测到模型组大鼠血管中VEGF表达水平明显增加,而麝香保心丸组大鼠血管中VEGF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这表明麝香保心丸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来改善代谢综合征大鼠血管重构。
麝香保心丸可以通过改善代谢综合征大鼠的代谢指标和血管重构来治疗代谢综合征。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
oir小鼠模型原理

oir小鼠模型原理当我们谈论OIR(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氧诱导性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时,我们指的是一种用于研究视网膜血管发展和病理性视网膜血管增生的动物模型。
视网膜是人类眼睛中充血血液的供应者,而OIR小鼠模型被广泛地用于研究因过氧化氢引起的新生血管生成。
在该模型中,小鼠在出生几天后被暴露在高氧环境中,导致其视网膜中的血管发育异常。
高氧环境刺激下,正常的视网膜血管发育停止,在眼底形成了一种中心性的虚拟缺血。
通常情况下,眼底组织会释放大量休克蛋白、细胞因子和生物标志物,该刺激会引起一系列可控制的生物化学和分子改变。
当小鼠再次处于正常的氧含量环境中时,虚拟缺血部位的缺氧诱发了新生血管的生成,与人类视网膜病变相关。
该模型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它能够模拟人类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和治疗。
视网膜是人眼中最内层的光敏结构,也是感光细胞所在的位置。
然而,由于视网膜的特殊结构,它对氧气含量的要求非常高。
在OIR小鼠模型中,通过改变小鼠最初的氧气含量,模拟了新生婴儿视网膜在过度氧化应激下的发育过程。
这种模拟有助于研究与致盲性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和分子机制。
此外,OIR小鼠模型还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控性的优势。
通过控制小鼠在高氧环境中的暴露时间和氧气浓度,可以实现对小鼠视网膜的一致损伤,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试验。
这种可重复性有助于研究人类视网膜病变的不同方面,包括血管异常和新生血管生成。
然而,OIR小鼠模型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该模型不能直接反映人类视网膜病变的所有特征。
尽管高氧暴露可以诱导视网膜的缺血和新生血管生成,但人眼中的视网膜疾病通常是多个因素的结果。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结合其他实验方法和模型来更全面地研究视网膜病变的机制。
此外,OIR小鼠模型对条件的严格要求可能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
包括控制小鼠环境、氧气浓度和次数等几个因素,而且模型中所用仪器设备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操作技术。
怎么治疗黄斑变性?

怎么治疗黄斑变性?概述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进展性的眼部疾病,通常会导致中心视力减退。
该疾病主要影响黄斑区域的视网膜,黄斑区域是眼睛中负责中央视觉的区域。
黄斑变性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
目前尚无能够完全治愈黄斑变性的方法,但是有一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延缓疾病的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斑变性的治疗方法。
1. 早期筛查与预防黄斑变性的早期筛查非常重要,因为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有助于延缓疾病的进展。
建议60岁以上的人每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此外,一些预防措施也可以帮助降低黄斑变性的风险。
这些措施包括戒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等。
2. 药物治疗目前,黄斑变性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和视黄醇治疗。
2.1 抗VEGF药物治疗抗VEGF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血管新生和改善黄斑区域的血液循环来延缓黄斑变性的进展。
这些药物通常通过注射直接进入眼球。
常用的抗VEGF药物包括阿伊立普汀(aflibercept)、贝伐单抗(bevacizumab)和罗歌普汀(ranibizumab)。
这些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2.2 视黄醇治疗视黄醇(维生素A的衍生物)在黄斑区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维持视觉功能。
视黄醇治疗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注射进入眼球来进行。
视黄醇治疗通常需要密切监测,因为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视力损害和其他副作用。
因此,该治疗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 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会被考虑。
手术治疗通常适用于黄斑变性的异常血管增生,包括黄斑下膜(CNV)和玻璃膜增生。
3.1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可以用于破坏和关闭黄斑区域的异常血管。
这种治疗通常适用于较小的异常血管。
3.2 光动力疗法光动力疗法结合了特殊的药物(例如顺铂)和激光治疗。
该疗法可以通过破坏异常血管来延缓疾病的进展。
3.3 手术取出玻璃体对于黄斑下膜和玻璃膜增生等情况,手术取出眼内的玻璃体可能是一种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内源性抑制因子是研发焦点:
◇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副作用小,不会产生抗药性
◇仅作用于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抑制新生血管,对 已有正常血管无影响 ◇研究最早的两个内源性血管增生抑制因子: Angiostatin、Endostatin成功用于肿瘤生长抑制 的实验研究,FDA于1999年批准进行治疗实体瘤I期 临床试验(EntraMed 公亡 ☆体外实验,人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凋亡阳性细胞 数随PEDF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体内实验, PEDF处理的高氧动物的视网膜凋亡内皮 细胞与未处理相比高8倍,对已存在的正常血管内 皮细胞无反应,说明PEDF仅对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 起作用
☆PEDF与胶原蛋白-І和肝素有高度亲和性,提示 PEDF 可能作用于细胞粘附分子,即靶向细胞外基质来调 节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活性
新生血管性眼病 ☆ 眼表新生血管性病变 全球1000万,中国100万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美国有糖尿病患者近两千万人,糖尿病史超过十
年者约50%并发视网膜病
☆新生血管性眼病已成为西方国家致盲的首位因素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角膜新生血管
正常角膜无血管,病理状态下,毛细血管会从角膜 缘血管网侵入角膜,引起角膜新生血管 原因:佩戴角膜接触镜、眼外伤和既往手术史、感 染性和免疫性眼病、碱烧伤等 新生血管对感染的消除、创伤的愈合、抑制免疫反 应介导的角膜溶解等有一定作用,但结构脆弱,易 渗透,常由于出血渗出及继发的纤维化等导致失明
3.低氧对VEGF表达的影响及低氧诱导因子1(HIF-1) 的调控作用 ☆低氧主要通过活化VEGF基因的转录和增加VEGF mRNA稳定性,上调VEGF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低氧或缺血条件下,HIF-1能增加一些基因如红细 胞生成素(EPO)和VEGF基因的转录,增加氧输送能 力;葡萄糖转运体和糖酵解酶基因的转录;胰岛素 生长因子基因的转录,促进细胞的生存 ☆HIF-1是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其中 HIF-1α是专一调节O2的HIF-1亚单位,决定了HIF-1 的活性
☆VEGF165具有肝素结合活性,约50%以可溶性形式分 泌至细胞外,其余的部分和细胞膜或基底膜上含有 肝素或硫酸乙酰肝素的蛋白多糖紧密结合 ☆ VEGF165这种可溶与不溶的形式似乎更符合机体对 血管形式应答调节机制,当机体需要时,即以较 大限度的可溶性形式存在;一旦血管形成应答 过度,又以不溶形式结合到基膜上,减少其危害; ☆ VEGF165体内表达丰度最高,也是体外研究中主要 的生物学活性形式
☆虹膜新生血管
虹膜新生血管并非虹膜的原发病,它通常继发于许 多眼其他部位的疾病和全身性疾病 主要的病因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糖尿病 导致失明和眼球摘除的常见原因
在美国,每年约有12%-15%的眼球摘除病例是由于 虹膜新生血管引起的失明和疼痛所致
第二节 血管增生的分子机制 一、新生血管形成的平衡假说
※ 现有内源性抑制因子存在问题:
◇分子量大,性质不稳定;原核表达体系多为无活性、 不溶性蛋白沉淀 ◇基因治疗较直接应用活性多肽的途径效果差
◇分子机制不明确: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特异性受体尚未分离出来 ;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不清
二、血管新生刺激因子
☆血管新生刺激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碱 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 (T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胰岛素样生 长因子(I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 ☆ VEGF作为最强的内皮细胞特异性刺激因子,在多种 血管增生性眼病中起核心作用 ☆以VEGF作为刺激因子的代表,介绍其在血管生成中 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血管增生性疾病的分子基础
高国全
Tel:87331575
第一节 血管增生和血管增生性疾病
一、血管增生的概念 :
☆从已存在的毛细血管网上大量生成新生血管的过程
☆在创伤和外周循环闭塞情况下具有恢复血供和促进
伤口愈合的积极作用
☆肿瘤和血管增生性眼病等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
☆ 以血管增生为靶点正成为治疗恶性肿瘤和其他血 管增生性疾病的研究热点
2.VEGF受体结构特征 ☆VEGF受体主要有两种:VEGF受体1(fms-like tyrosine kinase, Flt-1)和VEGF受体2(fetal liver kinase 1/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Flk-1/KDR)
☆表达基本局限于血管内皮细胞上,都为穿膜蛋白, 含有7个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功能区,一个跨膜区 和一个细胞内酪氨酸激酶功能区
☆与其他血管因子的相互作用:PEDF下调VEGF表达; K5上调PEDF、下调VEGF表达
☆机制尚有许多疑问:是否存在PEDF特异性受体; PEDF抑制内皮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等
3. PEDF与肿瘤的关系
☆PEDF抗肿瘤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血管生 成;促进Schwann 细胞及神经节细胞产生更多的 PEDF,可能是神经母细胞瘤自然好转的缘故
☆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以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血管内 皮上的特异受体,诱导血管新生促进肿瘤的生长和 转移 ☆VEGF可能通过自分泌促进肿瘤细胞自身的生长:某 些肿瘤细胞自身确有一定量的VEGF表达;在Kaposi 肉瘤细胞中检测到高水平的flt-1和KDR;抑制VEGF 的表达能显著抑制瘤细胞的生长
☆ 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选择性降解血 管基膜和周围的细胞外基质、内皮细胞增殖和迁 移、最后形成毛细血管芽。
二、血管增生性疾病
肿瘤
血管增生与肿瘤生长 ☆实体性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增生
☆新生血管长入前呈线性增长(血管前期或浸润前期)
☆新生血管长入肿瘤即呈指数生长(肿瘤血管期)
☆新生血管长入不仅提供肿瘤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和 氧气以及带走代谢废物,还为肿瘤细胞提供生长因 子如FGF-1和FGF-2等
三、血管新生抑制因子
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蛋白质家族中的一些成员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serpin super family)中的PEDF, KBP,antithrombin,maspin等,以PEDF为例介绍 该类抑制剂的特点 ☆蛋白质大分子前体的水解产物 angiostatin,K5,endostatin,tumstatin等 以K5为例
☆前列腺癌组织中PEDF含量显著下降或缺如
☆在黑色素瘤细胞系中首次检测到PEDF基因的缺失 ☆ PEDF基因和p53基因均位于染色体17p13.1, 肿瘤 发生与该区域关系密切,提示PEDF基因可能是抑癌 基因或是肿瘤相关基因
4. PEDF治疗血管增生性眼病
☆Stellmach等腹腔内注射重组PEDF显著抑制了早产 性视网膜病(ROP)小鼠模型的视网膜血管增生 ☆Mori等在三种不同的眼血管增生模型中眼内输送 AdPEDF取得显著疗效:激光诱导的色素膜损伤所致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鼠模型;rhodopsin/VEGF转 基因鼠;ROP小鼠模型 ☆AdPEDF眼内输送不仅抑制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 管形成,还可逆转已形成的新生血管 ☆FDA批准PEDF基因治疗进入Ⅰ期临床试验(2003年)
☆机械性阻断或应用血管增生抑制剂剥夺肿瘤的血供 显著抑制甚至完全阻止肿瘤的生长
血管增生与肿瘤转移
☆血管生成不仅是肿瘤生长所必需,而且还是肿瘤细 胞发生转移所需要 ☆新生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能分泌胶原酶和组织纤溶 酶原激活物,促进基质降解,便于肿瘤细胞脱落进 入血管和向邻近基质扩散
☆血管前期,循环中极少有肿瘤细胞,但在肿瘤血管 化后,肿瘤细胞才持续出现在循环中
1.PEDF的抑制血管增生活性
☆Dawson于1999年首次发现PEDF具有很强的抑制血管 增生的作用, 是维持角膜,玻璃体等眼内组织无血 管形成的主要原因
☆是血管生成最有效的天然抑制剂,比血管抑素、内 皮抑素活性更高
☆Gao等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模型中检测到视网膜 组织VEGF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5倍,PEDF的 含量下降了2倍,显示出在视网膜病理新生血管形 成中,血管抑制剂与血管刺激剂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根据这一理论,抑制新生血管的策略有: ◇拮抗血管生成刺激因子 ◇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以纠正病理性平衡失调
※拮抗血管生成刺激因子
◇拮抗血管增生刺激因子主要围绕对VEGF的阻断
◇中和VEGF的单克隆抗体已进入临床II/III期试验
◇ 獒合VEGF受体2的单克隆抗体进入临床I期试验 ◇VEGF抗体、VEGF受体的螯合蛋白及反义寡核苷酸 显著抑制视网膜和虹膜血管增生 ◇存在问题:只阻断VEGF的作用仅能部分抑制肿瘤 和血管增生性眼病的血管新生;阻断VEGF的正常 生理作用
调控VEGF表达的信号通路
4. VEGF在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
5. VEGF及其受体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和机制 ☆通过增强血管的渗透性,引起血浆蛋白(主要是纤维 蛋白原)的外渗,为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新生毛细血管 网的建立提供了最佳的基质 ☆与受体结合,发挥其特异性的内皮细胞分裂原的活 性,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VEGF提高血浆活化因子和尿激酶类纤维蛋白原活化 因子表达,促进蛋白水解酶、间质胶原酶和组织因 子的活化,具有促进血管构建作用,诱导血管形成
☆VEGF与其受体结合,通过VEGFRs二聚化,受体酪氨 酸激酶激活,促使底物磷酸化而产生化学趋化性、 促进细胞有丝分裂、肌动蛋白重组、促进内皮细胞 增殖、提高血管通透性、改变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VEGF与受体的结合力与受体是否是聚合形式密切相 关,聚合是强大亲和力产生的重要因素 ☆KDR是VEGF发挥主要功能的受体。VEGF与其受体结 合的能力依赖于细胞表面肝素或肝素样分子的存在 ☆KDR在与VEGF的亲和力、结合VEGF后所引起的受体 磷酸化作用、结合后所引起的细胞反应、与肝素的 结合力等许多方面作用都强于F1t-1
☆VEGF121为可溶性分泌蛋白,不与肝素结合,易自由 扩散 ☆VEGF189和VEGF206活性相同,与肝素结合活性很高, 几乎完全与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结合,在细胞外液 中测不到溶解游离形式 ☆虽然5种异构体均能诱导体内的血管生成,但不同 情况下每种异构体发挥不同的优势,何种类型的细 胞产生何种VEGF异构体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