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合集下载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

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简述四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和脑瘤。

这些疾病都涉及到脑部血液供应的问题,但具体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了解这些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这四种脑血管疾病的临床鉴别要点进行简要介绍和总结。

一、脑卒中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发生血流受阻或破裂导致的脑缺血或脑出血,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

常见的脑卒中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

1.1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可以分为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和脑血管阻塞两种情况。

1.1.1 大脑动脉供血不足大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包括头晕、头痛、意识障碍、言语困难、肢体活动障碍等。

临床上需与全身性疾病和颈椎病相鉴别。

1.1.2 脑血管阻塞脑血管阻塞是指大脑血管内形成血栓或栓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受限。

常见症状有突发性头痛、呕吐、偏瘫、语言障碍等。

需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相鉴别。

1.2 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常见症状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

需与其他引起颅内出血的疾病相鉴别,如颅脑外伤和动脉瘤破裂等。

二、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因小动脉、小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内出血。

与脑卒中相比,脑出血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病死率较高。

临床上常见的脑出血形式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出血等。

2.1 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患者,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脑部血管壁的病理性改变,最终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特点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以及偏瘫等。

2.2 动脉瘤破裂所致脑出血动脉瘤是指血管壁局部扩张形成的血管畸形,当动脉瘤破裂时可引起脑出血。

临床表现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相似,但在出血前常有剧烈头痛或发作性头痛等先兆症状。

三、脑梗死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脑梗死发病率较高,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血管阻塞的部位可分为大脑动脉病变所致脑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

分期针刺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研究

分期针刺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研究

分期针刺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临床研究王海娟【摘要】目的评价分期针刺对脑梗死偏瘫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分期针刺,B组采用常规针刺.常规针刺: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分期针刺:软瘫期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内关(双侧)、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痉挛期在常规针刺取穴基础上加天井、阳池、居髎、委中、丘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所有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前后NFI评分、ADL评分及总的临床疗效评定,评价各组疗效.结果总的临床疗效、NFI评分、ADL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分期针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3(028)008【总页数】3页(P1636-1638)【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分期针刺【作者】王海娟【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孝义032300【正文语种】中文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后局灶性脑缺血坏死所致,其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脑梗死依病程进展分为软瘫期和痉挛期[1],本研究旨在评价分期针刺对偏瘫患者的疗效。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山西省孝义市中医院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共6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均为3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诊断标准1.2.1 中医诊断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①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眼歪斜;②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③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④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⑤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亦可确诊。

益气通络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益气通络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益气通络活血汤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关键词】益气通络活血汤;气虚血瘀;急性脑梗死2008年1月-2009年6月,笔者对60例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益气通络活血汤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中风病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和“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3]。

1.2 纳入标准年龄40~80岁;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辨证属气虚血瘀型;西医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病程1周内;首次发病或过去未留下神经功能缺损者;肢体肌力小于等于Ⅳ级;患者知情,同意参加临床研究并且能够口服汤药者。

1.3 排除标准昏迷患者;典型脑栓塞者;合并急性脑出血或其他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消化系统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接受溶栓、降纤治疗者。

1.4 一般资料共纳入观察60例,为2008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5岁,平均(65.8±8.5)岁;合并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2例,内囊梗死8例,丘脑梗死2例,脑叶梗死5例,脑干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Fugl-Meryer 功能评分平均(21.70±4.03)分。

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3~79岁,平均(66.5±8.7)岁;合并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1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4例,内囊梗死6例,丘脑梗死3例,脑叶梗死4例,脑干梗死2例,小脑梗死1例;Fugl-Meryer功能评分平均(22.98±4.45)分。

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降纤酶

降纤酶

治疗前 治疗后 P
表4将治疗组及对照组分为轻、中、重三组,再次比较,表明治疗 组重型及中型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有意义。与国内文献报道接近。
表4 不同病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x±S)
轻 型 中 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 n=14 n=12 n=21 8.92±2.89 8.50±4.64 21.35 ±4.31 13.85±8.91 型 对照组 n=22 22.63±4.99 15.0±9.47 重 型 治疗组 对照组 n=10 n=5 37.00±4.83 34.2±13.65 29.2±10.49 27.60±7.30
表1 表明治疗前两组比较,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均无 差异,P>0.05。 表1 治疗前两组各种指标比较(t或x2检验) n 性别 年龄 发病时间 男 女 36 13 30 11 >0.05 3h 6h 12h 4 21 29 4 16 24 >0.05
治疗组 49 对照组 41 P
60.87±9.45 59.00±10.76 >0.05 (19)
(32)


• 降纤酶为高效单组分抗栓、溶栓制剂, 它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作用,并可引 D-二聚体的变化,促进t-pA的释放,抑 制血小板及红细胞的聚集,降低血管阻 力,从而降低血液粘稠度。 • 与对照组相比,血纤维蛋白含量下降明 显,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D-2 聚体含 量增高,说明降纤效果有效,肯定。 •
给药方法
治疗组应用降纤酶治疗,于发病第1、3、5天分别 给予10Bu、5 Bu、5 B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点, 同时根据病情应用脱水、降压药物,对照组用安 慰剂治疗,用药期间避免应用其它抗凝、溶栓、抗 血小板药物如东菱克栓酶 、速避凝、蚓激酶、 Ticlid等药物。

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对脑梗死患者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对脑梗死患者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对脑梗死患者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人尿激肽原酶;观察组;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

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血液参数的变化,并进行两组间比较。

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银杏叶注射液联合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急性脑梗死安全、疗效显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人尿激肽原酶;银杏叶注射液;血液参数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脑梗死患者,均在48 h内就诊,经CT、MRI等确诊。

排除由脑肿瘤、脑外伤及出血趋向等引起的脑梗死,入选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标准诊断[1],将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5~60岁,平均年龄(56±4.2)岁,患者梗死部位:0.5×0.8 cm2≤右侧基底节≤1.5×2.3 cm2有11例,0.5×0.5 cm2≤左侧基底节≤1.5×2.2 cm2有13例,1.0×0.7 cm2≤左侧基底节区内囊后肢区≤2×1.5 cm2有4例,观察组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5~60岁,平均年龄57±3.8岁,患者梗死部位:0.6×0.9 cm2≤右侧基底节≤1.3×2.4 cm2有12例,0.5×0.5 cm2≤左侧基底节≤1.5×2.3 cm2有13例,1.0×0.6 cm2≤左侧基底节区内囊后肢区≤2×1.8 cm2有5例。

2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给予0.9%生理盐水100 ml+注射用人尿激肽原酶0.15PNA单位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间隔1 h同时给予银杏叶注射液注射液5 ml(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研制)注入0.9%生理盐水250 ml中稀释静脉注射,两组疗程均为14 d。

神经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神经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神经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定义】中医定义:本病多属“中风”范畴,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西医定义:脑梗死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

一般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和血栓栓塞性脑梗死。

前者简称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血管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狭窄、阻塞,引起急性的局灶性脑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体征。

后者指各种栓子(血液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脑功能障碍而言。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病名诊断(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助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主症:偏瘫、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分期(参照1986年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中医鉴别诊断:中风与口僻、厥证、痉证的鉴别要点(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口僻之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于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011中华中医药学会+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

011中华中医药学会+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

第9卷第23期·总第127期2011年12月·上半月刊110脑出血中医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关键词:脑出血;中医药疗法;中医诊疗标准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23.073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23-0110-03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

脑出血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溶栓或抗凝后、瘤卒中和脑梗死后出血等,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血管病变基础上,血压升高使动脉破裂所致。

脑出血的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人口,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

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病因和全身状态有关,脑干、丘脑、脑室大量出血预后差。

重症脑出血多在发病数小时至数天内因脑疝死亡,部分患者可生活自理或恢复工作。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

1 诊断依据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突发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水平下降,重症者起病即表现为意识障1.1.2 体征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空间构象障碍、精神症状、凝视麻痹、共济失调、眼震、复视、眼睑下垂、痫性发作、四肢瘫、去脑强直、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

1.2 理化检查1.2.1 血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1.2.2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可准确、清楚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占位效应、是否破人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及周围脑组织受压的情况。

头颅CT扫描示血肿灶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值为75~80Hu,在血肿被吸收后显示为低密度影。

头颅MRI:脑出血后的不同时期血肿的MRI表现各异。

4.(核心)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1.0

4.(核心)dl-3-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1.0

减压充分,操作简便,既可以观察血肿清除和颅内压变化,又可以在直视下发现出血点并及时完善止血。

与保守治疗及其他外科术式相比,可明显缩短病程,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尤其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张义,陈衔城,孙安,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重组链激酶的局部应用[#]"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康桂全,刘宗会"*+导向脑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中华神经科学杂志,!$$&,$(!):&&(&,"[&]金虎"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超早期手术治疗[#]"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王忠诚,吴中学,赵海高,等"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作者简介:高永平(!$’/—),男,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邮编:-&&)--)。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王雅洁)01(&(正丁基苯酞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李晓玲摘要:目的观察01(&(正丁基苯酞(恩必普软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3)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例,两组病人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发作频度及发病至用药时间等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每次!--45,!次/日,治疗组病人服用01(&(正丁基苯酞每次)--45,&次/日,疗程为)-0。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6加入/7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46内静脉输注,!次/日,为基础药物治疗,共!,0。

结果治疗组在治疗第!天、第&天及第%天时+23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7和)&"&&7,明显高于对照组&"&&7,!&"&&7和,&"&&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性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
至数十次。

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小时以
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出血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神经症状。

4.多有脑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要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
脑室及其他。

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

高血
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 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塞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进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塞。

(6)栓子的来源可分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塞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请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塞
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四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既往和近期有卒中发作史。

4.病程波动,呈阶梯样进展。

5.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

6.Hachinski缺血量表计分≥7分。

7.CT及MRI证实脑内多灶性皮层或皮层下缺血性改变。

四、高血压脑病
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常有明显的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和体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