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明代宦官专权

合集下载

论明代宦官专权对手工业经济的破坏

论明代宦官专权对手工业经济的破坏

论明代宦官专权对手工业经济的破坏内容摘要:明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达到巅峰状态,皇权高度集中。

依附于皇权的宦官集团也发展壮大,至明后期,宦官的权利被无限扩大,他们的手也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

宦官控制手工业是其中一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手工业工匠、军匠的控制与监督制造方面,对明代手工业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

宦官专权对手工业经济破坏为我们研究明代宦官专权的危害提供了一个视角。

关键词:明代经济宦官专权手工业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所造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清著名的史学家赵翼曾言:“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①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皇权的高度集中,寄生于皇权的宦官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

作为皇帝的奴才——宦官是君王身边最亲近的官员,他们借助皇帝的威仪拼命抢夺权力,形成了严密的权利体系和机构。

况且明代中后期许多皇帝荒诞不羁,冷落朝政,使得身边的宦官窃取权柄,总揽大权,出现了宦官专政的局面。

在明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所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宦官势力干涉的痕迹,到了万历、天启年间,更是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明代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给宦官对权柄的追求和控制创造了方便之门,而宦官又利用获得的权力,对明朝经济进行了疯狂的榨压,造成了明王朝经济基础的崩溃,进而导致明王朝的毁灭。

学术界对宦官专权对明代经济的破坏的研究主要有:杜婉言从织造、矿监、税务、采办、织造等方面出发就明代宦官干政对江南、浙江、广东三省的经济的控制和压榨进行研究论述,深入的揭露了明代宦官干政对经济的破坏和摧残。

②李敏镐论述了明代宦官对商税征收业务的干预及产生的问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对明代国家财政和明皇室收入的影响③。

李庆新阐述了永乐之后宦官提督市舶司继而引发的市舶行政机构及朝贡贸易制度的改变。

④陈建勤就明代宦官庄田的设立情况进行研究,揭示了宦官庄田的来源,经营运作模式已经由此带来的对明代屯田制、赋役制度以及明代军事、边防的破坏情况。

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对明代宦官专权对手工业经济的破坏作以考述。

明朝的宦官权力

明朝的宦官权力

明朝的宦官权力明朝宦官对权力的掌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从明初到明末,宦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明朝宦官权力的来源、范围以及对朝廷和社会的影响。

一、宦官的来源与选拔明朝初期,宦官的选拔主要依靠“内廷选”,即由内宫官员进行选拔。

这些官员以人才选拔为理由,将自己的亲信入宫任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选拔方式逐渐被滥用,导致宦官权力进一步膨胀。

明成祖朱棣时期,改革措施被引入宦官的选拔中,试图减少腐败现象。

成祖规定,必须按照严格选拔标准任命宦官。

选拔主要考察他们的品德、才能和忠诚度。

这种改革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宦官权力的扩张仍然无法避免。

二、宦官的权力范围明朝的宦官权力涉及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个领域。

政治方面,宦官在朝政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常常以喉舌和密探的身份,向皇帝传递政务信息,插手决策。

他们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可凭借其特殊身份倾听皇帝的意见,影响政策方向。

在军事方面,宦官多被任命为护卫官,担负着皇帝的安全和禁卫工作。

他们负责掌管皇帝的私人军队,具备相当的军事力量。

在战争时期,他们也会参与军事指挥和作战决策。

至于经济方面,宦官掌握着与朝廷相关的财政和商业职位。

他们有权参与商业活动,参与垄断和贸易。

由于其特殊地位,宦官可以借此获取大量财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在朝廷内部的影响力。

三、宦官权力的影响宦官权力的扩张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宦官的权力威胁到了皇帝的尊严和权威。

由于与皇帝关系密切,宦官常常在朝政中唆使皇帝作出错误的决策,扭曲了皇帝的判断力。

其次,宦官的腐败和贪污现象严重。

他们通过贪污、贿赂等手段大肆获取财富,进一步加剧了明朝财政的困境。

宦官的腐败行为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此外,宦官借助其掌握的军事力量,甚至能对朝廷施加威胁。

明朝历史上一些权臣,如魏忠贤,利用其威望和军队,剥夺了皇帝的权力,使宦官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然而,宦官权力的膨胀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明朝朝廷的制约。

(完整word版)关于明朝宦官专权的几点思考

(完整word版)关于明朝宦官专权的几点思考

关于明朝宦官专权的几点思考--孙钦圣明朝的宦官专权问题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一个没有什么历史知识的人,通过一些电视剧、电影也可以了解到一些。

不过历史并非电影那么简单。

从永乐年间开始,直到明亡为止,明代宦官在政治舞台占据着重要地位,他们干政的范围不仅及于政治、军事,还达于各经济领域,乱政的情况比汉、唐两朝更为严重。

其中英宗时的王振、武宗时的刘瑾及熹宗时的魏忠贤等“三宦”弄权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专横现象。

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首先,朱元璋所推行的政治措施就是有问题的。

朱元璋鉴于汉、唐宦官专权的历史教训,是非常注意预防这种历史在明代的重演,所以,他规定宦官只能洒扫侍奉,不准识字,不能用作耳目心腹,严禁他们预政典兵,与诸司文移往来;甚至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的禁令铸为铁牌,悬之宫门。

可见,朱元璋对防止宦官干政,态度是颇为坚决的。

但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猜忌臣僚的作法,为后来广用宦官提供了条件,且使明代宦官掌握了得以专横跋扈的工具。

其次,朱元璋时期皇权虽然是高度集中的,但是这也为皇帝带来了超负荷的工作。

永乐年间朱棣设立了内阁,这时皇权就已开始外分,但雄才大略的朱棣还是能够掌握主动权。

到了朱瞻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团十分之强大,连皇帝也奈何他们不得。

皇帝并非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文官们的监督大大限制了皇帝的自由。

工作的压力、文官的限制这致使皇帝极度的想有人可以帮他,使他可以从压力中解脱出来。

这时太监就成了皇帝的最佳选择。

文官们害怕宦官干政,把太监们是为猛虎,但是太监在皇帝心目中是可信的。

试想皇帝从小到大都是太监照顾,甚至有些小太监就是皇帝从小到大的玩伴。

所以,皇帝在皇帝在权衡之下自然不会站在处处限制自己的大臣一边。

宦官们因此走上了明朝政治的舞台。

综观整个明代,无论太监如何猖獗,都无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

要知道,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力最大、气焰最为嚣张的朝代并不是明朝,而是唐朝。

大明宦官专权的原因

大明宦官专权的原因

大明宦官专权的原因明朝作为一个宦官专权达到巅峰的朝代,一个有着“太监帝国”之称的王朝。

下面店铺整理了大明宦官专权的原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为何明朝成为宦官帝国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

历朝历代,能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

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2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9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

明代的宦官虽然不如东汉末年和晚唐时期的宦官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能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

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

让我们从魏忠贤的前辈们谈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没有更多的权力可言。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马一生,为朱家子孙们争来了天下。

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这显然不仅是赵匡胤一个人的隐忧,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功臣大将们都已兔死狗烹,权力禁脔又岂容宦官染指?他亲眼目睹过元末宦官的危害,下决心从根本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1377年),有一名老太监,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

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他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

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这时候,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内臣不得擅自做主。

论述明朝的宦官专制制度

论述明朝的宦官专制制度

论述明朝的宦官专制制度明朝的宦官专制制度是指在明朝时期,宦官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增强,最终形成了一种以宦官为主导的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宦官的起源和地位宦官是指被宦官部门招募、培训、管理的男性,他们在明朝时期主要担任宫廷内的服务工作。

在明朝初期,宦官的地位并不高,只是皇帝的仆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在明朝中后期,宦官逐渐成为了皇帝的亲信和得力助手,他们掌握了皇帝的耳目,可以干预政治决策,甚至可以干预皇帝的私人生活。

因此,宦官成为了明朝政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宦官专制的形成和发展宦官专制的形成和发展与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密切相关。

明朝初期采用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内部出现了各种派系和势力,皇帝的权力逐渐受到了制约。

在这种情况下,宦官逐渐成为了皇帝的得力助手,他们可以为皇帝排除异己,掌握皇帝的耳目,成为了皇帝的私人助手。

在明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力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干预政治决策,甚至可以通过掌握皇帝的耳目,影响皇帝的私人生活。

三、宦官专制的影响宦官专制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宦官专制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衰落。

宦官掌握了皇帝的耳目,可以干预政治决策,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和混乱。

其次,宦官专制对明朝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宦官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和资源,他们通过贪污受贿等手段获取巨额财富,导致了明朝经济的萎缩和衰退。

最后,宦官专制对明朝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宦官掌握了文化资源,可以干预文化产业的发展,导致了文化上的贫乏和萎缩。

总之,明朝的宦官专制制度是一种以宦官为主导的政治体制,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

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在明朝时期,是否会有皇帝把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宦官呢?而所谓的宦官专权,也就是刚刚小编所说的解释,除了明朝时期发生过了一些官之祸,而这些也是主要是因为了这些控制到很严格的打理,而其他朝代中是否也出现过这种的现象的呢,一起来看看明朝宦官专权的原因到底如何吧。

宦官专权的起源最早起源于古埃及。

阉割源于祭祀言,是一种最古老的民俗。

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

《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中,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

元代的太府和各监,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

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明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

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

宦官,俗称太监或“老公”。

文书上的称谓很多,例如有阉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太监、内监等等。

这些男子生殖器官被阉割后失去性功能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这批人是历代王朝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奴仆。

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者多达千人,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

授予三品左(右)监门将军衔者大有人在。

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封王爵,位列三公。

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

肃宗时,设观军容使,专以宦官中的掌权者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

这是由于在皇宫内廷,上自皇太后、太妃,本朝后、妃以及宫女等,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男侍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宫帷的事。

所以绝不允许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宫内当差。

明代宦官之祸在中国历史上,如果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

明代宦官专权形成及原因

明代宦官专权形成及原因

经济发展受阻
宦官专权阻碍了明朝正常的经济 发展,商业活动受到压制,科技 创新停滞不前。
社会贫困化
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和财政危机, 大量民众陷入贫困,生活水平急 剧下降。
04
宦官专权的终结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改革
强化内阁权力
明朝中后期,内阁逐渐成为实际上的行政中 枢,宦官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宦官集团的削弱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强化民主监督
借鉴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当今社会应强化民主监督,发挥媒体、民间组织等多方面的监督作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 运行。
推进法治建设
明代宦官专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治色彩浓厚,缺乏法治观念。当今社会应推进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 政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提高公民素质
借鉴明代宦官专权的教训,当今社会应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和参与意识,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 公共精神,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官僚制度的腐败与无能
官僚体系的腐败
明朝官僚制度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官员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导致国家治理能力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宦官 成为皇帝控制朝政的重要手段。
官僚的无能
明朝官僚体系中,许多官员缺乏才干和责任心,无法有效履行职责。这使得宦官在政治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他们填补了官僚体系的空缺,掌握了更多的权力。
明代宦官专权形成及原因
目录
• 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 • 宦官专权的原因 • 宦官专权的影响 • 宦官专权的终结 • 结论
01
明代宦官专权的形成
宦官在明数量达到高 峰。
2
明朝初期,宦官数量较少,主要负责宫廷内部事 务。
3
随着时间的推移,宦官逐渐涉足政治领域,成为 明朝政治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是什么在中国历史上,如果皇帝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欢迎阅读!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①利用司礼监干预朝政。

在宦官 24 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

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明史》卷72《职官一》),势焰在内阁之上;②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③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④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⑤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

明代宦官之祸原因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导致宦官专权局面产生。

宦官专权结果,不仅加重了明朝封建政治统治的黑暗,从而也加速成了明王朝政权的覆灭,本文仅就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表现特点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作初步的分析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特点及其表现在中国封建专建社会统治史上,有关把持朝政,为害天下的记录屡屡不绝,如秦朝末年的赵高指鹿为马,就连皇帝也莫敢置辩,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相继专权,政治昏暗腐败以致酿成几十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唐朝自中叶以后,皇帝宠信宦官,他们或独揽大权于内,或监军督战于外,甚至连皇帝的废立也取决宦官。

然而,宦官为祸最烈的要数明代了。

“阉官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几,然增有若有明之烈也,……”⑴。

明朝宦官不仅数量多,机构庞大,其危害之深均超过以往朝代,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的最高峰。

任何事物都有其演进过程,明朝宦官专权也是如此。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尽收天下之权归一人”⑵,君主统治空前加强。

鉴于历史上宦官乱政祸民,他曾感概说“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腐败,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⑶。

为此他对宦官干政予以严厉禁止。

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宦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⑷,由于朱元璋严加防范,致使宦官无机可乘,但是极端的君主政治体制,为宦官专提供温床,所以,朱元璋死后,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明代宦官专权中国的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一直到清朝从未间断,其中“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而尤以明代宦官之祸为突出。

明清之际的史家多有评说明王朝是亡于宦官的。

这种说法虽然太过绝对,但宦官专权干政促使明王朝各种矛盾激化,加速了明王朝走向灭亡却是毋庸置疑的。

纵观历史,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特征,宦官制度也不例外。

作为历史上宦官专权的第三次高潮,明代宦官制度也有其自身的特色:1.宦官人数众多,机构庞杂。

由于明代宦官人数众多,多时达十余万,所以管理宦官的机构十分庞大。

仅从二十四衙门(“二十四衙门”是十二监、四司、八局的总称)看,足以使人眼花缭乱。

司礼监是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也是整个宦官体系中权势地位最高者。

司礼监有批答大小臣工的一切奏章,传宣谕旨,还兼顾其他宦官重要官职等的职权。

除了二十四衙门之外,宦官还掌管了内府十库和一些房、作、厂,更设立了东厂、西厂、内行厂等,自成体系,俨然中央政府,把手伸向四面八方,像蚂蚁一样爬满从中央到地方重要权力机构的大小山头。

2.宦官权力受制于皇权,宦官命运依赖君主从宦官权力的来源上看,明朝的宦官,其权力自始至终是皇帝给予的,尽管有时候皇帝给予宦官权力是无意识的。

所以明朝宦官的权力受到皇权的制约,无论宦官权力有多大,都不能与皇权相冲突,宦官的活动范围也必须在皇权所允许范围之内,皇帝对宦官的势力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收放自如。

因此,明代宦官之祸虽烈,但没有到像汉末及中晚唐那样,能把皇帝的废立、生死操纵于手的程度。

而且,明朝宦官如同寄生虫,他们的“寄主”皇帝一死,或者突然变脸发威,宦官本人权势顿时消散,汪直如此,刘瑾如此,冯保如此,魏忠贤也如此。

他们的弄权一时,狐假虎威,是有皇帝作招牌,但当失去招牌或皇帝变脸时,太监只能挨剐、灭命了。

3.宦官与外臣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根据《大明律》的规定:“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漏事情,夤缘作弊,而扶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三千里安置。

”这条规定直接针对朝臣与宦官相互勾结而危害皇权。

但是随着皇帝将一部分权力交给宦官,宦官要想开展正常的工作,就不得不与外朝大臣发生联系,因此《大明律》的这条规定根本无法得到贯彻执行,因而也无法产生减轻宦官为祸的作用。

由于明朝宦官的权力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而且极大的威胁到外朝大臣的权力,甚至直接掌握了原本由外朝大臣掌握的权力,因此外朝大臣与掌权宦官必然会滋生矛盾,他们之间的斗争是很激烈的。

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斗争关系,同时还存在合作,使得宦官与外朝大臣的关系错综复杂起来。

一方面,外朝大臣或通过奏折规劝皇帝要抑制宦官权势,或直接参与与宦官势力的斗争,例如东林党人。

另一方面,外朝大臣想要有效开展工作,必须与宦官合作,取得其对自己的支持,例如万历首辅张居正从实行新政一直到整个政权生涯,都与冯保保持着合作的关系。

4.一些贤良宦官积极有为。

历史上,确实有一部分宦官掌权后贪污腐败,陷害忠良,甚至挟天子以命诸侯,对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但是并非所有的宦官都像魏忠贤一样,对社会造成的是负面影响。

其中也有一部分贤良的宦官,他们在政治上积极有为,克己修身,积极的参与朝政,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例如宦官张永辅助王守仁诛刘瑾和镇压宁王叛乱,在此过程中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的政治作为受到人们的赞扬,并得到君王的奖赏。

在明王朝的历史上,不仅外臣与邪恶宦官之间存在矛盾,宦官内部也存在着矛盾。

因此一些贤良宦官加入了外臣集团,他们与外臣积极配合,共同与邪恶宦官作斗争。

而且积极配合外朝大臣,在政治上也十分有为。

宦官专权干政是明朝政治的主要特征之一,至明中后期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干政的范围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各个领域,很大程度上掌控着国家命脉。

当然这也必然对后来明王朝的发展以及灭亡产生了严重而重大的影响。

1.政治上的表现:明代宦官参与朝政,主要通过司礼监进行。

司礼监和内阁是辅助明代专制皇权运行的两个机构。

一般情况下,由司礼监和内阁共同发挥决策功能,被认为是中枢机构运转的正常状态。

而明朝时,奏章的批答,先有内阁以小票草拟,成为“票拟”。

再由司礼监中的宦官代替皇帝朱笔批出,成为“朱批”。

所谓“朱批”,相当于现在的盖印。

朱批权是皇帝的权利,也是明王朝办事的最后一道程序,批朱之后,意味着最后拍板,而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利,本该由皇帝完成,后来却落入了内宫的手中。

由此,宦官可以对中枢机要之权进行干预和操纵。

明代宦官还对察举用人之权进行干预。

按朝廷规制,许多官职都由宦官举荐选任,即便是内阁重臣的任用也往往须司礼监掌印首肯。

正因如此,朝廷重臣多有趋炎附势者,对权阉馅媚讨好,自称“门下”、“晚生”。

魏忠贤柄政时,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有所谓“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之号,真是权势熏天。

2.经济上的表现:宦官一方面作为皇帝的家奴,管理皇室产业;另一方面作为皇帝的特派员,对国家财政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税务机关进行监察,甚至直接管理。

如管理皇庄、上林苑、牧马草场、制造、库藏、税收等,经常充任矿监、税使、采办、织造、提督市舶,监督仓场等。

明代的织造指丝织,主要供应宫廷和官府使用。

洪武初,设苏州织造,属地方官管辖,永乐年间开始派宦官戎陀胜监督。

他们为了满足皇室的享受或中饱私囊,往往于常额之外,宗教缎匹的坐派,成为江南一害。

库藏主要指内库和太仓银库。

内库中以内承运库最著名,设掌印太监一名,近侍、太监十余名,掌工、监司数十名。

凡金银、纱罗、玉带、象牙、玛瑙、宝石、珍珠之类,皆贮此库。

太仓银库是国库,属户部管理,但宦官往往以圣旨的名义支取太仓银。

天启时,魏忠贤用宦官涂文辅总督太仓银库和工部节慎库,实际上把持了国家库藏大权。

由此种种,宦官操控了朝廷财政,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起到重大影响。

3.司法上的表现:明代宦官参预司法,主要凭借其特别司法组织东厂、西厂、内行厂等。

而受东厂控制的锦衣卫可说是东厂的扩大和延伸,宦官参预司法离不开锦衣卫。

明代宦官干预司法表现在很多方面。

明代的司法侦查机关有厂卫和兵马司。

兵马司主要负责京城治安巡逻及一般案件的侦查,而政治案件及重大刑事案件都由厂卫负责侦缉。

东厂设立之初,主要任务就是司法侦查。

英宗以后,东厂的权力不断扩大,侦缉范围也更加广泛。

东厂逮捕的重犯,一般关押在厂内监狱,轻犯及干连者关押在厂外的代用监狱里。

被羁押的犯人往往不待司法判决即被宦官杀戮。

在审判方面,明代法律规定:需要复审的案件由三法司负责进行。

同时,沿用历代的录囚之制,由皇帝自己或派官吏向囚犯讯察决狱等情况。

中叶之后,复鞠和录囚必须有太监参加。

而且明代的皇帝为进一步控制司法,还在普通审判之外规定了特别审判制度,其中大审、热审由宦官代表皇帝主持。

东厂单独管辖的案件,完全由提督太监定案和量刑。

审判一般案件,东厂的一审即为终审。

至于东厂管辖的重大案件以及太监参预三法司会审的案件的最终裁决权名义上虽然属于皇帝,实际上是操于太监之手。

总之,重案已由厂卫管辖,而三法司审理的案件中比较重大的又由宦官主持复审,而且宦官还控制着特别审判,至高无上的皇权就这样通过宦官的活动体现在司法上。

4.军事上的表现:在军事方面,明代宦官既可以提督京营,又可以出任监军、镇守、守备之类的军职,甚至还有自己的“内操”,在国家军事上掌握着相当的权利。

宦官是皇帝的家奴,监军宦官以天子特派员的身份监督军队,凡事可“直达天听”,这实际上是将总兵以下各级军官,甚至督、抚、按、道等文职监军的一举一动都置于皇帝的直接监控之下。

明代宦官监军的表现:其一是提督京营。

永乐时,京师三大营初立,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各设提督内臣而以司礼监与兵部同理京营军务,则始于土木之变后命司礼太监兴安、李永昌同石亨、于谦整理军务。

由此,控制了京师的军队。

其二是各省各边设镇守太监。

镇守,本是武官职衔,系总镇一方的军事长官。

洪熙元年,太监王安出镇甘肃,始以“镇守太监”入衔。

以后各省各边均设镇守太监。

镇守太监很有权,可以监视武臣控制地方军队,后来甚至发展到干预地方政事的地步。

其三是宦官有自己的“内操”。

所谓“内操”,就是把一些宦官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

始于正德年间。

然而显而易见,这支武装力量除了起到强化宦官权力的作用,并没有其他益处。

明代宦官这一特殊群体在封建专制主义独裁统治的政治舞台上掌握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权力,所造成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明朝的衰亡也与其有密切联系,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政治:擅权专政,排斥异己,党争激烈,造成一种争论不休而又动荡不定的政治局面。

不少权阉还利用手中的权势卖官禽爵,公然索贿。

由此官以财进,政以贿成,朝廷正常的官吏晋升秩序被破坏。

这些都使明朝政治更加黑暗。

2.对经济:插手财政,扰乱正常的经济政策。

作为矿、盐税使,他们横征暴敛,大肆搜刮;作为织造,他们巧立名目,中饱私囊。

正常的经济生活完全被他们打破。

使得到处“鼎沸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

贫富尽倾,农桑脚困”,“三家之村,鸡犬悉尽,五都之市,丝粟皆空”。

3.对司法:变乱成法,任情生杀,致使刑狱更加冤滥;宦官任意惩罚官吏,有时导致官吏付诸武力;使得封建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毫无节制地扩大司法镇压职能,严刑峻法威胁着百姓生存并使国家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加剧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

4.对军事:宦官监军,加快了军队的腐败,加之设守备、镇守之处又多是边塞要地,导致边防大为削弱,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

这样一来,明末发生农民战争后,由于各处军队皆有宦官掣肘,导致将领无法有效统帅军队,使农民军得以较为顺利的发展,加快了明王朝的覆亡。

总之,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宦官之祸最严重的朝代之一,其受到宦官专权的影响甚为明显。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方面,而且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朝的宦官专权,让我们看到了明朝封建统治的另一面。

明清易鼎未久,即有“明不亡流贼,亡于宦官”之说;更有人将明朝称为“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认为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宦官专权。

然而对明代宦官的评价,似乎常处于一个矛盾的境地,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在朝代的前期,政治较清明时,宦官多贤,至末世,则贤者尤难得。

明代的宦官“专权”不过20几年时间,如果将明代政治概指为“宦官政治”或“特务政治”,把明朝的灭亡归罪于宦官专权,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因此,明代宦官制度,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