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明代宦官

合集下载

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

明代宦官宦官又名太监。

是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

史书又称寺人、阉人、奄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

宦官本属内廷侍从,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往往凭藉与皇帝朝夕相处的机会,博取宠信,窃夺权柄,广树党羽,凌驾百司,操纵朝政,形成宦官专权局面。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延续时间最长、为害最烈的朝代之一。

明代的宦官机构明代宦官机构主要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宦官二十四衙门,此外,还没有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御药房、御茶房、牲口房、文书房等。

洪武时十二监各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后渐更革。

各监的设置和职司为:司礼监,设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及掌司、典簿等。

提督掌管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

其中掌印太监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

内官监,设掌印太监及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等,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小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国家营造宫室、陵墓铜锡妆奁、器用及冰窖诸事。

御用监,设掌印、把总、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掌造办御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其仁智殿监工掌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奏进御前。

司设监,设掌印太监及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等,掌卤簿、仪仗、帷幔诸事。

御马监,设掌印、监督、提督等太监,掌腾骧四卫营并管皇城内外草场、大坝等二十四马房。

神官监,设掌印太监及佥书、掌司等,掌太庙洒扫、香灯等事。

尚膳监,设掌印太监及提督、总理、管理、佥书、掌司等,掌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等事。

尚宝监,设掌印太监及佥书、掌司等,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

印绶监,设掌印太监及佥书、掌司等,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帖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明代宦官专政的发展过程

明代宦官专政的发展过程

明代宦官专政的发展过程明代宦官专政是指在明朝时期,宦官逐渐掌握了朝廷权力,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这一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权力逐步加强(明太祖至明英宗)在明太祖朱棣建立明朝后,宦官开始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明太祖对宦官持有抵触态度,但也需要宦官的帮助来巩固权力。

他把宦官安排在自己身边,以监视官员,并且授予他们一定的权力。

明太祖去世后,明成祖继位,进一步加强了宦官的权力。

明成祖以厚赏和任用宦官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宦官也因此逐渐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势力。

第二阶段:权力达到巅峰(明仁宗至明宣宗)明成祖去世后,明仁宗继位。

在他的统治下,宦官的权力达到了巅峰。

明仁宗对宦官非常信任,宦官们也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们控制了皇帝的身边,对朝政施加重大影响。

明仁宗对宦官的威信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生前曾表示,“朝中事物,皆经宦官之手”。

宦官们利用自己的权力进行贪污腐败,甚至干涉皇帝的婚姻和宫廷事务,使得朝政更加混乱。

第三阶段:权力逐渐削弱(明英宗至明思宗)明仁宗去世后,明英宗继位。

明英宗对宦官的依赖程度较低,他试图削弱宦官的权力。

他下令限制宦官的人数和权力,并且重新任用文臣来管理朝政。

然而,由于宦官们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他的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明英宗去世后,明宪宗继位,他也试图限制宦官的权力,但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宦官的控制。

明思宗继位后,宦官的权力逐渐减弱,但并未完全消失。

第四阶段:权力的消亡(明神宗至明熹宗)明思宗去世后,明神宗继位。

在他的统治下,宦官的权力逐渐消亡。

明神宗重视文臣,尤其是崇信道学的官员,对宦官持有冷淡态度。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宦官的权力,如限制宦官的数量、撤销宦官的特权等。

明神宗去世后,明熹宗继位,他也继续限制宦官的权力,进一步削弱了宦官的影响力。

明熹宗时期,宦官的专权现象已经不再明显,朝廷逐渐恢复了文臣的统治地位。

总结起来,明代宦官专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权力逐步加强、权力达到巅峰、权力逐渐削弱和权力的消亡几个阶段。

明代最高宦官官职-司礼监掌印太监

明代最高宦官官职-司礼监掌印太监

明代最高宦官官职-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

事实上,几乎所有明代的著名太监都出自司礼监。

职位概述司礼监,官署名。

明置,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

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

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但最让这个机构出名的还是“批红”的权利。

明代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八员,或四五员……司礼监提督一员,秩在监官之上,于本衙门居住,职掌古今书籍、名画、册叶、手卷、笔、砚、墨、绫纱、绢布、纸剖,各有库贮之。

选监工之老成勤敏者掌其锁钥。

所属掌司四员或六七员,佐理之。

并内书堂亦属之。

又经厂掌司四员或六七员,在经厂居住,只管一应经书印板及印成书籍、佛、道藏、蕃藏,皆佐理之”。

可见司礼监下属的经厂,完全是一个掌管刻书及书籍版片的专门机构。

其规模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不断扩大而扩大。

如果有幸能干到司礼监掌印太监,那说明太监生涯已经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为了太监中的佼佼者,是太监中的成功人士。

如果当年有名监展览馆,司礼监必然是所挂画像最多的地方。

历史背景明朝明宣宗时期,明宣宗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

呈上后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

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

然而秉笔太监却不是说了算的,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要再次审核一次,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

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

所以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一号人物,如果大臣要反对也没办法,因为他们送上去的奏章都要经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审核,他们告的人偏偏就是审核的人,所以当然必输无疑。

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就是司礼监的佼佼者,他们可以说是权倾天下。

宦官史

宦官史
阉割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无麻醉剂)
• 心理上:
古人有浓厚的孝的观念,“人之发 肤,受之 父母”,连头发都不得随便剪;“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
宦官的来源
• 宦官不一定都是阉割过的人担任,有极少 数是天阉。先天性发育不良。 • 如秦朝大宦官赵高 • 宦官的主要来源有:
• 1 自宫 • 即自行宫术,不是刑法所致。最早出现于 西汉。明代刮起“自宫风“。 • 2 罪人 • 古代不是一人犯罪一人当,有时会牵连全 家及九族,宾客好友。 • 如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宫刑。唐代高 力士因父亲犯罪而受牵连受宫刑。
• 3 战俘 •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朝代更替或社会动荡时期。 • 如秦朝在统一六国的征战中,经常对战俘进行阉 割,据史书记载有70万囚徒都是受过宫刑的人。 • 4 进贡 • 这种情况以唐代和明代最突出。边远地区和属国 为了讨好中央政府,每年进贡土特产,奇珍异宝, 阉人也是贡物之一。
二 宦官的发展
• 先秦的宦官 • 夏商时期史料中找不到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朝对宦官记载也是片言只语。 • 《周礼》的《天官。冢宰》记载:酒人, 阉十人。 • 《周礼》还记载”寺人,内竖“等称呼。
回主頁
•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于东西厂之外设立「內 厂」,权势更大更大。
明武宗 刘瑾 坐皇帝 立皇帝 朱皇帝 刘皇帝
• 明熹宗时,魏忠贤操天下生杀大权,全国陷 入恐怖時代。
回主頁
东林党人与宦官之爭
• 神宗時,大臣顾宪成在无锡与高攀龍等人在 东林书院讲学,批评宦官的暴政, 形成「东 林党」。 • 朝廷另一些官員則依附宦官, 与东林党对立。
• 太监与宦官 •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太监 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 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 太监。 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 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 为宦官代名词了。

16明代宦官资料

16明代宦官资料

▪ [18]薛王宣、李时勉:薛王宣(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明代学者、文学家。永乐进 士,宣德时授官御史。因得罪王振,下狱论死,后免死戍边。景帝嗣位,起任大理寺丞、南京大理寺卿。 英宗复位后,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他以刚正闻名,所学宗于程、朱,有河东学派之称。 著作有《读书录》、《薛文清集》。李时勉,即李懋,字时勉,汉西安福人。永乐进士,正统时任国子 监祭酒。因不趋附王振,颇有名气。王振借故令人抬枷到国子监门口,以示侮辱。著有《古廉集》。
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朝中叶的考史名著。
▪ 《明代宦官》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三五。皇帝的家奴用宦官充任,是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的畸形现象。 而宦官跋扈乃至控制朝政,更是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程度的反映。本篇作者因不懂出现宦官专权的实际原因, 而惋惜皇权的旁落,可是他由《明史》内钩稽出的大量史料,集中暴露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
永乐十八年成祖在京师东安门北设置东厂令宦官掌管专门从事监督缉访官民谋逆的特务活动并包揽案件诸事直接向皇帝奏报权力高于锦衣卫
16明代宦官资料
▪ 【重点】 ▪ 赵翼的史学成就与特点。 ▪ 【难点】 ▪ 赵翼治学的局限性。 ▪ 【解题】 ▪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赵翼撰。本书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
▪ [21]商辂、刘翊: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正统进士, 景泰时历任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土木之变时反对南迁,力主抗战。英宗复位后被革职为民,宪宗即位复起用。 入阁十年。因不满宦官汪直专权,屡劾无望,于成化十三年辞官归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 毅公集》、《蔗山笔尘》等。刘翊(?─1490),字叔温,号古直,山东寿光人。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 大学士。曾多次上疏弹劾宦官汪直专权。

明朝宦官

明朝宦官

明朝宦官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

他本来是一个极为失败的教书先生,自阉进宫,当起宦官,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和邹东来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

白痴的王振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而且在指挥大军时一意孤行,竟不准备粮食。

一错再错,致使明军十分疲劳,怨声载道,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大破,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汪直:明代权宦之一。

广西大藤峡瑶族人。

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

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

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

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

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

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

孝宗时,犯死罪,得免。

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成“八虎”,正德五年(1510年)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

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明朝宦官刘瑾

明朝宦官刘瑾

明朝宦官刘瑾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

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①。

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八虎”之首景泰二年(1451),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

关于刘瑾在孝宗以前的活动,记载甚少。

或曰,他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②。

也有说他曾“坐内臣李广奸党充南京海子口军,夤缘起用。

乾清宫灾,复发配,又召回佥书”③。

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

朱厚照即帝位,这些人立即受到重用,称八党或“八虎”。

或去高凤,张永改张兴,称“七党”。

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

正德元年(1506)六月,提督十二营操练。

“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

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陛下当夙夜恐惧,增修德政,以回天意。

奈何视为泛常,倾耳于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之流。

”①陶谐的疏中未专门提到刘瑾,显然,这时刘瑾的权势尚未显赫。

刘瑾的才干高于其他人。

王鏊《震泽纪闻》中有两段记载,一段说,刘瑾“不甚识文义,徒利口耳”。

一段说,刘瑾“少狡狯,颇识字书,略知古今,特称为利嘴耳”。

不甚识文义和颇识字书,有些矛盾,利嘴则是一致的,这是刘瑾的一个特点,在他后来的官场中大有用场。

刘瑾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有强烈的权力欲,“尝慕王振之为人,在孝庙时愤郁不得志,每切齿”②。

群臣的弹劾给刘瑾创造了机会。

他对其他宦官说:“使瑾入司礼,可使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明代宦官》的原文

《明代宦官》的原文
赵锦劾嵩谓,边臣失事,纳赇于嵩,无功可受赏,有罪可不诛。文武大臣之赠谥,迟速予夺,一视赂之厚薄。张翀劾嵩谓,文武将吏,率由贿进。户部发边饷,朝出度支之门,暮入奸嵩之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边镇使人伺嵩门下,未馈其父,先馈其子;未馈其子,先馈家人,家人严年已逾数十万。董传策劾嵩谓,边军岁饷数百万,半入嵩家,吏、兵二部持簿就嵩填注,文选郎万寀、职方郎方祥,人称为文、武管家。嵩赀多水陆舟车载还其乡,月无虚日。邹应龙劾嵩谓,嵩籍本袁州,乃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合诸疏观之,可见嵩之纳贿,实自古权奸所未有。其后陈演罢相,以赀多不能行,国变后,为闯贼所得。亦皆非宦官也。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
明史载,太祖制,内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始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义(《戒庵漫笔》则谓,永乐中已令吏部听选教职,入内教书。王振始以教职入内,遂自宫以进,至司礼监。)数传之后,势成积重云。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
、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威权。如宪宗稍能自主,则汪直始虽肆恣,后终一斥不用。武宗之于瑾,亦能擒而戮之。惟英、熹二朝,皆以冲龄嗣位,故振、忠贤得肆行无忌。然正统之初,三杨当国,振尚心惮之未敢逞。迨三杨相继殁,而后跋扈不可制。天启之初,众正盈朝,忠贤亦未大横。四年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相继去,而后肆其毒痡。计振、忠贤之擅权,多不过六、七年,少仅三四年,而祸败已如是,设令正统、天启之初,二竖即大权在握,其祸更有不可胜言者。然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者之要务哉。
顾纳贿亦不必奄寺,凡势之所在,利即随之。如钱宁败后,江彬以武臣得幸,籍殁时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三百柜(《彬传》),非宦官也。世宗时,宦官无擅权者,而严嵩为相二十年《明史》所记籍没之数,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不可数计。此已属可骇,而稗史所载,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十数窖,曰不可不使老人见之。及嵩至,亦大骇,以多藏厚亡为虑。则史传所载,尚非实数。今案沈錬劾嵩,谓其揽御史之权,虽州县小吏亦以货取,索抚案之岁例,致有司递相承奉,而民财日削。杨继盛劾嵩疏谓,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问贿之多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郑和(1371-1435):明代宦官、航海家。本姓 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洪武 十四年(1381),太祖派兵统一云南。在战争中将其 俘虏,时年十岁,带回南京受阉入宫。后赐与燕王 杀棣。靖难中,随燕王起兵立功,成祖赐其姓郑, 任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诏七次 出航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为 世界航海史上之盛举。宣德十年病卒。 [3] 侯显:明成祖时宦官,航海家。永乐元年被派 往西藏延聘有道术的僧人,三年后偕僧返南京,任 司礼太监。继又随郑和参加第二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单独出使今尼泊尔等地,十三年和十八 年又出使今孟加拉一带。宣德二年再度入藏访问。 其名望在当时仅次于郑和。
[4] 马骐:明代宦官。永乐年间,安南发生内 乱,成祖便臵其地为交趾布政司,治所在交州 府(今越南河内)。马骐奉命前往采办。他广索 珍宝,苛虐暴敛,激起安南人民的反抗。明廷 不得已而罢其郡县,复以安南为藩属。 [5] 中人:宦官,太监。 [6] 东厂:明代官署。永乐十八年,成祖在京 师东安门北设臵东厂,令宦官掌管,专门从事 监督、缉访官民“谋逆”的特务活动,并包揽 案件,诸事直接向皇帝奏报,权力高于锦衣卫。 [7] 中使:由宦官充任的使者。
《明史》载太祖制:内官不许读书识字。宣 宗始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33] 教之,遂为定制,用是[34]多通文义。数传之 后,势成积重云。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 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 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 总由于人主童昏[35],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 愚弄而窃威权。如宪宗稍能自主,则汪直始 虽肆恣,后终一斥不用。武宗之于瑾,亦能 擒而戮之。惟英、熹二朝,皆以冲龄[36]嗣位, 故振、忠贤得肆行无忌。
案明代宦官擅权,其富亦骇人听闻。今见于 记载者:王振时,每朝觐官来见者,以百金 为率[41];千金者始得醉饱而出(《稗史类 编》)。是时贿赂初开,千金已为厚礼。然振 籍没时,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 七尺者二十余株(《明史· 振传》),则其富已 不訾矣!李广[42]殁后,孝宗得其贿籍,文 武大臣馈黄白米各千百石。帝曰:“广食几 何,乃受米如许?”左右曰:“隐语耳!黄 者金,白者银也。”(《广传》)则视振已更 甚。刘瑾时,天下三司[43]官入觐,例索千 金,甚至有四五千金者(《蒋钦传》)。科道 [44]出使归,例有重贿。
[14]稗史:记录逸闻琐事的著作。因这类史书有别 于官修的正史,故称稗史。 [15]五府、部六:五府(前、后、中、左、右)都督 府,为明的中央军事机构,与兵部同掌全国军队。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16]王振(?─1449):明代宦官,蔚州(今河北蔚县) 人。英宗九岁即位,他得宠掌司礼监,勾结内外官 僚,擅作威福,权倾朝野。英宗呼其“先生”,大 臣称其“翁父”。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瓦剌 部蒙军攻大同,王振挑唆并挟英宗率军五十万亲征, 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全军覆没;皇帝被俘,他 于乱军中被部下击杀。 [17]王骥、王佑:王骥,字尚德,永乐进士,官至 兵部尚书。正统时因攀附宦官王振,得任总督云南 军务,率大军三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县)土司 叛乱。王佑,任工部郎中,亦因巴结王振,擢升工 部侍郎。
[注释] [1] 刘瑾、魏忠贤:刘瑾(?─1510),明代宦官,陕 西兴平人,本姓谈。武宗正德元年掌司礼监,专断 朝政。他加设内行厂,排斥大臣,引进亲信,与宦 官马永成等七人结为私党。屡兴大狱残害异己,又 贪污纳贿,夺民田,盘剥百姓,号称“八虎”。正 德五年,以谋反罪被处死。魏忠贤(1568─1627), 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人,无赖出身,因 赌贿屡输,恨而自阉。神宗万历年间入宫,天启时 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后又兼掌 东厂,专权乱政。天启五年,兴大狱肆杀东林党人。 自称九千岁,攀附他的朝臣有五虎、五彪、十狗等 党羽,从中央到地方均结有私党,生祠遍于各地。 崇祯即位后,被贬于凤阳,接着诏命逮治,途中喂 罪自缢,死后磔尸。
何元朗[9]云:“嘉靖中有内官语朱象元[10] 云:‘昔日张先生(璁)[11]进朝,我们要打恭; 后夏先生(言)[12],我们平眼看他;今严先生 (嵩)[13],与我们拱手抬进去。’”案世宗驭 内侍最严,四十余年间,未尝任以事,故嘉靖 中内官最敛戢,然已先后不同如此,何况正德、 天启等朝乎!稗史[14]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 府、六部[15],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 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 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 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 跪拜矣!此可见有明一代宦官权势之大概也。
[8] 袁琦、裴可烈:均是宦官。他们借替皇帝采办 为名,四处搜刮。屡诏罢减,但仍阳奉阴违,宣宗 乃诛袁、裴等十余人,民患稍息。 [9] 何元朗:即何良俊,字元朗,华亭(今上海市松 江县)人。明代戏曲理论家。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 有《可氏语林》、《四友斋丛说》、《何翰林集》 等著述。文中引语出自《四友斋丛说》。 [10]朱象元:即朱大韶。字象玄;象元的“元”乃 作者避讳康熙帝玄烨的“玄”而改。松江华亭人, 明嘉靖进士,官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教授生徒。不 久辞官归里。 [11]张璁:(1475—1539):字秉用,明永嘉(今浙江 温州)人,正德进士。嘉靖初任官礼部尚书,兼文渊 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后擢官首辅。为相时,为挫 宦官势力。后罢相。
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 魏宗贤[1],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初,明祖著令,内官不得与政事,秩不过四 品。永乐中,遣郑和[2]下西洋,侯显[3]使西 番,马骐[4]镇交趾;且以西北诸将多洪武旧 人,不能无疑虑,乃设镇守之官,以中人[5] 参之;京师内又设东厂[6]侦事,宦官始进用。 宣宗时,中使[7]四出,取花鸟及诸珍异亦多。 然袁琦、裴可烈[8]等,有犯辄诛,故不敢肆。 正统以后,则边方镇守,京营掌兵,经理仓 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造, 无处无之。
总而论之,明代宦官擅权,自王振[1]始。然 其时廷臣附之者,惟王骥、王佑[17]等数人, 其他尚不肯俯首,故薛王宣、李时勉[18]皆被 诬害。及汪直[19]擅权,附之者渐多。奉使出, 巡按、御使等迎拜马首,巡抚亦戎装谒路, 王越、陈钺[20]等结为奥援。然阁臣商辂、刘 翊[21]尚连章劾奏,尚书项中、马文升[22]等 亦薄之,而为所陷;则士大夫之气,犹不尽 屈也。至刘瑾,则焦芳、刘宇、张綵[23]等为 之腹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 下。然瑾恶翰林不屈,而以《通鉴纂要》誊 写不谨,谴谪诸纂修官,可见是时廷臣尚未 靡然从风。
给事中周爚勘事归,淮安知府赵俊许贷千金, 既而不与,爚计无所出,至桃源自刎死(《许 天赐传》)。偶一出使,即需重贿,其他可知 也。稗史又记布政使须纳二万金,则更不止四 五千金矣!瑾败后,籍没之数,据王鏊《笔 记》,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 五千万余两,他珍宝无算。计瑾窃柄不过六七 年,而所积已如此。 其后钱宁[45]籍没时, 黄金十余万两,白银三千箱。玉带二千五百束 (《宁传》),亦仅及瑾之半。至魏忠贤窃柄, 史虽不载其籍没之数,然其权胜于瑾,则其富 更胜于瑾可知也。……
[20]王越、陈钺:王越(1423─1498),字世昌,河南 人,明代将领。景泰进士。历任兵部尚书,又总制 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镇守边塞,收复河套失地, 屡立战功。因前后趋结宦官汪直和李广(孝宗时宦 官),为朝臣所讥。陈钺,曾阿附宦官汪直,擢为右 都御史。后辞官归居。 [21]商辂、刘翊:商辂(1414─1486),字弘载,号素 庵,浙江淳安人。正统进士, 景泰时历任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土木之变时反对南迁, 力主抗战。英宗复位后被革职为民,宪宗即位复起 用。入阁十年。因不满宦官汪直专权,屡劾无望, 于成化十三年辞官归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 《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刘翊(? ─1490),字叔温,号古直,山东寿光人。官至吏部 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曾多次上疏弹劾宦官汪直专 权。
[18]薛王宣、李时勉:薛王宣(1389─1464),字德温, 号敬轩,山西河津人。明代学者、文学家。永乐进 士,宣德时授官御史。因得罪王振,下狱论死,后 免死戍边。景帝嗣位,起任大理寺丞、南京大理寺 卿。英宗复位后,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 阁。他以刚正闻名,所学宗于程、朱,有河东学派 之称。著作有《读书录》、《薛文清集》。李时勉, 即李懋,字时勉,汉西安福人。永乐进士,正统时 任国子监祭酒。因不趋附王振,颇有名气。王振借 故令人抬枷到国子监门口,以示侮辱。著有《古廉 集》。 [19]汪直:宪宗时宦官。广西瑶族人。成化十三年 (1477)掌西厂,屡兴大狱,罢斥公卿大臣数十人, 同时又侦扰百姓。又自请巡边任监军,权势颇重。 后为东厂宦官所忌,劾其不轨,被贬逐而死。
然正统之初,三杨[37]当国,振尚心惮之, 未敢逞;迨三杨相继殁,而后跋扈不可制。 天启之初,众正盈朝,忠贤亦未大横。四年 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 光斗[38]等相继去,而后肆其毒痡[39]。计振、 忠贤之擅权,多不过六七年,少仅三四年, 而祸败已如是。设令正统、天启之初,二竖 [40]即大权在握,其祸更有不可胜言者。然 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 者之要务哉!
明代宦官

【重点】 赵翼的史学成就与特点。 【难点】 赵翼治学的局限性。 【解题】 《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清赵翼撰。本书 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 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是清 朝中叶的考史名著。
《明代宦官》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三五。皇 帝的家奴用宦官充任,是封建君主专制所造成 的畸形现象。而宦官跋扈乃至控制朝政,更是 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程度的反映。本篇作者因不 懂出现宦官专权的实际原因,而惋惜皇权的旁 落,可是他由《明史》内钩稽出的大量史料, 集中暴露了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
[说明] 本篇选自《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五。 作者赵翼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 为人正直,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他从 《明史》中钩稽出大量史料,作《明代宦官》 篇,对明朝宦官控制朝廷,贪污受贿,敲诈 勒索,残害人民的种种罪恶,进行了无情的 揭露。 据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校正本《廿二史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