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_百度文(精)

合集下载

2021年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精选四篇

2021年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精选四篇

扶贫开发显真情,易地搬迁助民富。

聚力脱贫攻坚,推进民生工程。

下面初心为您推荐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精选四篇。

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一)本年度,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立足镇情,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真抓实干。

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着力精准扶贫,做实产业到户项目,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致富后劲,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脱贫目标,在县政务中心、县科技局、县编办、县文广新局、县国税局等帮扶单位的鼎力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年初拟定的扶贫开发工作任务。

现将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我镇是农业大镇,誉称“金寨粮仓”,辖11个行政村1个街道居委会,233个村民组,总户数9452户,35697人。

年初,镇党委政府围绕县下达的扶贫工作任务,以整村推进村九术村、凉井村为重点,扎实推进全镇扶贫开发工作。

一是整合资金,大力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二是突出产业扶贫到户和干部结对帮扶,着力精准扶贫;三是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彻底清理近几年来财政扶贫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扶贫资金利用率;四是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信息流通工作,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贫困人口致富后劲。

五是采取多种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努力营造“扶贫助困、你我同行”的浓厚氛围。

在县对口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及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整村推进、土地平整、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实施,整村推进村群众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全镇共减少贫困227户840人,完成了拟定的脱贫任务。

全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3%。

二、主要工作及成绩1、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工作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

及时调整充实领导组,明确专人办公。

立足镇情,制定操作性强的扶贫开发工作意见,明确目标任务、明确镇主要领导联系帮扶到村、县镇帮扶贫单位定点帮扶到村、干部产业扶贫结对帮扶到户、明确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为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镇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基本镇情贫困现状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

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

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贫困成因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

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

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

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

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

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

乡镇精准扶贫调研报告3篇_调研报告_

乡镇精准扶贫调研报告3篇_调研报告_

乡镇精准扶贫调研报告3篇扶贫开发工作是促进农业增产,加快农村改革,实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掌握扶贫开发工作进展情况,了解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难点和问题,紧紧瞄准贫困人口,以“减少贫困、缩小差距、增加收入、构建和谐”为目标,以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重点,积极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增强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与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扶贫工作新模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就对全镇扶贫开发进行的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xx镇基本情况xx镇位于化隆县东南部黄河沿岸,离县城25公里,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为8.7℃,气候适宜,属化隆县三大川水乡镇之一,也是化隆县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

全镇共有25个行政村,86个社6871户,总人口3.13万人,有回族、撒拉族、汉族、藏族、东乡族五种民族,少数民族占90.6%。

全镇总耕地面积为XX1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72亩,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兼温棚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

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经济第三产业收入占48.6%,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收入占收入占33.33%,以“拉面经济”为主的劳务收入已经成为全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历年扶贫工作进展情况: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XX年我镇积极争取在唐寺岗、牙目、桥头、东五、下四合生、朱乎隆六个村的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涉及农户744户,发放扶贫资金372万元;XX年在xx街、阿化、西滩三个村种植薄皮核桃1300亩;XX年根据《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对象建档立卡》要求,我镇通过行政村申请、政党政班子会议研究,上级扶贫部门审核确定了上四合生、牙路乎、关巴、东六、东七、xx街、阿化、西滩8个行政村为贫困村,XX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均在2736以下,贫困率均在42.5%以上。

2022乡镇扶贫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_

2022乡镇扶贫调研报告范文_调研报告_

2022乡镇扶贫调研报告范文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既是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更是贫困村组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抓手,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乡镇扶贫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乡镇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xx大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重大战略调整,提出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为适应扶贫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摸清贫困人口底数,了解致贫原因,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增强决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按照上级要求,深入到挂点乡镇西江镇以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展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并形成如下报告:一、西江镇精准扶贫工作概况(一)基本情况西江镇位于会昌县北部,东临瑞金市云石山乡,南连本县庄口镇,西接本县小密乡,北邻瑞金市万田乡,下辖23村(居)委会、383个村小组。

面积196.4平方公里,总户数16396户,人口63998人。

经筛选识别,目前全镇人均纯收入在273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3840户12963人。

按贫困属性分,低保人口占17.1%,五保人口占2.6%,其他贫困人口占80.3%;按贫困成因分,因灾、因病、因残致贫占45.3%,因学致贫占4.2%,因自然环境差致贫占4.1%,因缺产业、技术、资金致贫占46.4%。

(二)工作措施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实践,从建立结对帮扶机制、发展产业帮扶等方面入手,以“六个到村到户”为总体要求,精准发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组建帮扶工作队伍。

在县派该镇22个县直帮扶单位的基础上,结合镇村实际,从镇属各单位、各村(社区)选派镇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共220名帮扶人员,建立由驻村组长任队长,县帮扶单位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致富能人为成员的22个扶贫工作队,与全镇贫困人口3840户12963人结对帮扶。

严格帮扶工作制度。

制定出台了《西江镇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每个帮扶责任人每周必须到村到户一次以上,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计划,做到“不脱贫不收队”。

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范文最新推荐------------------------------------------------------ 乡镇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为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创新财政扶贫工作方式,我们带着是否继续对贫困对象实行救助式扶贫的问题,对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镇的贫困状况和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选择扶贫方式进行了认真思考,谨借此文谈点见解和建议。

一、基本现状(一)基本镇情(二)贫困现状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14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477人。

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

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1 / 18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

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

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

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委发…2012‟67号签发人:张开银中共定宁镇委员会关于报送《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的报告县扶贫开发办:现将《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报来,请审示。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定宁镇扶贫开发“四下四进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专题调研报告根据县委《关于对扶贫开发“四下四进四转变”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镇党委、镇政府结合我镇实际,组织专门力量,以东山三村为重点,围绕“四下四进”和县外移民模式,进村入户,深入调研,全面摸底。

通过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充分掌握了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现状,移民搬迁的意愿,目前移民情况,以及当前进行生态移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为进一步挖掘我镇移民潜力,探索移民搬迁模式,开展生态移民工作提供了依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调研概况将此次调研活动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紧密结合,在半个月的调研过程中,组织干部入户800余次,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详细记录,分类汇总,取得第一手资料。

对当前的主要移民途径进行考察,对下山入川、下山进镇、下山进城、下山进园及县外移民的发展潜力和存在困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调研。

二、现状分析(一移民潜力我镇需生态移民的农户主要集中在东山三村(晓光村,星光村,丰光村:1、晓光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 580户3081人,劳动力1919人,现有开山初级中学、晓光完全小学各一所。

总耕地面积776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67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004元。

全村现有贫困人口580户3081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44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有低保户95户326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一类低保户14户38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55户200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三类低保户26户93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55元。

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350元。

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402户2089人。

2、星光村:共辖6个村民小组,246户970人,劳动力450人。

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年蒸发量3642毫米。

人畜饮水主要靠庭院水窖贮存水和井水解决,条件较差。

总耕地面积586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6.04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101元。

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46户970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27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有低保户50户174人,占总人口的18%,其中:一类低保户15户50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24户85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三类低保户11户39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55元。

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350元。

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148户741人。

3、丰光村: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215户1154人,劳动力450人。

年均降雨量230毫米,年蒸发量3642毫米,人畜饮水主要靠庭院水窖贮存水和井水解决,交通十分不便,封闭落后,条件较差。

总耕地面积450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64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3088元。

全村现有贫困人口215户1154人,占总人口的100%,其中特困户18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有低保户34户122人,占总人口的10.6%,其中:一类低保户4户8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100元;二类低保户30户114人,人均每月领取低保金75元。

特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为1000元,最高的为1500元。

据调查,有搬迁意愿的共152户658人。

(二移民现状1、在黄花滩生态移民项目中,晓光村报名搬迁的有12户51人,目前已确定7户36人搬迁至6号移民点。

按照相关政策,每户补助4万元,后续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尚需贷款等惠民政策的扶持。

2、近年来,通过外出务工,逐步在外地定居,最后将全家迁移出去的情况,在我镇各村也比较多,主要移民方向是新疆、青海、玉门等地。

2012年截至目前,我镇通过外出务工途径搬迁移民的已有3户16人,迁向酒泉等地,主要在当地承包土地发展种植谋生,农闲时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这种移民模式的制约条件是需要家里有充裕的劳动力,且要有一定的经济储蓄,在他乡异地,在较缺少政府帮扶的情况下,能够相对独立地谋生发展,且短时间内因生活环境的变动和不稳定,会对不少家庭的子女教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部分农民通过自主创业或到企业务工等方式,在县城或其它城市立足发展,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近年来,我镇每年约有15户农民举家搬迁至县城或其它城市。

搬迁的原因,主要是为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经济收入等,主要通过企业务工或个体经营获得收入,从事的职业有开出租、修鞋、理发、焊工、修车、砖瓦工等等。

跟城市原住居民相比,从事职业的技术和文化要求低,收入相应偏低且不稳定,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也完全未平等享受。

(三群众意见1、经调研汇总,40.7%的山区农民对以下问题尚存顾虑:移民搬迁后,农田是否肥沃,家庭收入是否有保障,子女教育、就业、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否得到真正改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是否变得更为复杂等。

2、目前山区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家庭储蓄极少,移民搬迁所需费用较高,超出承受能力。

经调研汇总,有搬迁意愿的农户, 95.3%以上的家庭都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搬迁以后,在发展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务工等方面需要技术、资金、信息诸方面的帮助。

3、23%的被调农户因家里缺少劳动力不愿搬迁;5%被调研农户表示目前生活安定,家庭收入尚可,已经繁衍生活数代人,不愿意离开故土。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1、移民搬迁需扶持的项目多,资金缺口大。

目前计划移民移民搬迁需扶持的项目多,资金缺口大。

搬迁的家庭基本都是贫困农户,家庭储蓄几近为零,实施移民搬迁,从住宅修建、农田平整、就业发展等多方面,都需要政府帮扶。

若要大面积搬迁,必将需要较多的资金扶持和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经调研,初步预算每户需前期帮扶资金 4 万元,后期扶持发展生产约需 10 万元。

自我发展的 2、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欠缺。

一是当前农民受教育程度总农民自我发展的能欠缺。

体偏低,掌握的技术、技能有限,能够自主创业和自谋出路的人相对较少,严重制约了移民途径的拓展。

二是部分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少,老弱妇孺多,举家搬迁后,需要多方扶持,方能立足,对移民搬迁和增收致富会造成诸多困难。

三是部分群众自我发展动力不足,依赖心理严重。

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约 67%的被调研农户有明确的搬迁意愿,但大多数人希望政府能够全额支付搬迁费用,且对谋生发展更多寄希望于政府帮扶。

3、移民政策和社会服务相对滞后。

目前,除政府规划的移移民政策和社会服务相对滞后。

民工程外,各地在户籍政策、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自发移民尚有诸多障碍。

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社会服务,基本都跟户籍挂钩,零星的自发移民,很多时候不能按时在新的居住地取得户籍,对子女教育、就业发展等造成诸多不便,使搬迁户顾虑重重,进退难决。

-6-四、对我县生态移民工作的建议 1、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

移民搬迁既是一项长期的战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

略任务,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也是一项从根本上改变老百姓命运、实现增收致富、惠泽子孙的民生工程。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中,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切实把这项关乎贫困群众利益的好事办好办实、办到位,最大限度使移民搬迁户及广大贫困群众舒心满意。

2、突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突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

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工作实践表明,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就为成功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前期基础,也为彻底改善移民居住环境及其生产生活现状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中,需通过整合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建、国土等方面的资金,集中捆绑,统一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难题,确保移民集中安置点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达到通水、通路、通电、地面平整的要求。

3、强化服务,保障移民质量。

在通路、通电、通水、上学、强化服务,保障移民质量。

就医、就业等方面,尽最大可能为搬迁农户考虑周全。

在房屋建设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做到因村、因户制宜。

另外,在已搬迁户的农民就业问题上,应采取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等措施,做好 -7-贫困群众的外出务工及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因村制宜,创新工作思路,帮扶贫困人口从条件较差的山区,搬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川区,并通过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等专项扶贫资金,帮助移民就业和发展特色产业,使其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结合“双联” 行动,采取领导联村、干部联户的方法对口帮扶,帮助移民户建设家园,发展生产。

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4、积极探索,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把人口转移作为推积极探索,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进城乡融合的突破口,全力推进农民主动有序转移进城,将人口转移与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一是一是积极推行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差异,逐步取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差别政策,促进人口自由有序向城市流动。

二是二是工业二是园区建设与移动工程统筹规划,工业布局与第三产业发展总体谋划,让各类人群在园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促进农民向真正的产业工人转化。

三是三是我县缺水,山区群众向城区、集镇、川区迁移,三是对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势必增加,城乡融合发展规划,需要生态和水利建设先行,探索节水模式,谋求可持续发展。

主题词:生态移民定宁镇党政办公室 -8- 调研报告 2012 年 5 月 2 日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