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循环系统解剖中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酸碱平衡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人体解剖学》教学课件: 循环系统

四个入口
一个出口
(4)左心室
一个入口
一个出口
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 主动脉窦 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 前瓣(二尖瓣)
左心室 腱索 肉柱
乳肌和心外膜构成。
主动脉 左肺动脉 右肺动脉
左肺静脉
左心房 肺静脉口 后瓣(二尖瓣)
5、心的传导系统
位于心壁内,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能够产生 兴奋和传导冲动,维持心舒缩的正常节律。
上腔静脉 主动脉升部
窦房结支 右心耳
右冠状动脉
右心室 前室间沟
主动脉弓 动脉韧带
肺动脉干 左心耳
旋支
室间隔支 前室间支 主动脉 心大静脉 左肺动脉
左心室 左肺静脉
心尖
旋支
左房斜静脉 冠状沟 左心室
左室后支 房室结支 后室间沟
心尖
上腔静脉
右肺动脉 左心室 右肺静脉
右心房 冠状窦 下腔静脉 心小静脉 右冠状动脉 心中静脉 后室间支
二、心血管系统 (一)体循环和肺循环
1、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动脉各级分支-毛细血管-静脉各级 属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特点:路程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又将其代谢产 物经静脉回心。 2、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属 支-肺静脉-左心房 特点:路程短,只经过肺,主要完成气体交换。
大隐静脉
小隐静脉 足背静脉弓
面动脉 颈总动脉 头臂静脉
腋动静脉 肺动脉干 胸主动脉 肱动静脉 腹腔干 腹主动脉 髂总动静脉 桡动静脉 髂 尺外 动动 静静 脉脉 股动静脉
6、心的血管 (1)动脉
左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前2/3和部分右心室前壁 旋 支:分布于左心室侧壁、后壁及左心房。
70第七章循环系统解剖精品文档50页

胃V
肾V
下腔V
成对V
精索内(卵巢)V 腰V
髂总V
右 心
盆部 左右髂内V
房
深部
胫前V 胫后V
腘V
髂外V 股V
下肢
浅部
小隐V 大隐V
第四节 胎儿、青少年血循特点
一、胎儿血循特点 二、青少年血循特点 三、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0
第五节 淋巴循环
一、功能与意义:血液循环的辅助管道
二、淋巴循环管道
第一节 概述
一、循环系统的意义 循环系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密闭式管
道和管道内的液体所组成。包括血液循环 (心血管系统)和淋巴循环(淋巴管系 统)。 意义: 二、体循环和肺循环: 特点:两循环是连续的,同时进行的
1
第二节 心脏
一、心脏的位置、形态和体表投影 二、心脏的结构
(一)各腔结构: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二)心脏的组织结构
心内膜
心肌层
心外膜(心包) 心瓣膜
(三)心传导系:由特化的心肌细胞组成
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
-终支
2
(四)心脏的血管 1.动脉: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动脉 2.静脉:心小、心中、心大静脉 (五)心的内分泌功能
3
第三节 血 管
维持正常血压
(二)静脉结构特点
(三)毛细血管:连续、有孔毛细血管 血窦 三、微循环血管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四、血管的分布
(一)动脉系
1.肺动脉系
上支 左肺动脉 下支
左肺上叶 左肺下叶
肺动脉
上支 右肺上叶
右肺动脉 中支 下支
右肺中叶 右肺下叶
2.主动脉系
左心室
左右冠状A
循环系统解剖示意图

1 2
0
3
4
4期自动 去极化
2.窦房结细胞的AP(慢反应自律细胞)
0期去极化: Ca2+通道激活开放(阈电位- 40mv) 3期: K+外流 4期自动去极化:k+外流逐渐减少, Ca2+内流逐渐增强。
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的特征比较
快反应动作电位
①动作电位波形分5个期: ②电位幅度高 ③0期去极速度快 ④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⑤具有快、慢通道 (以快通道为主) ⑥静息电位大
自律性高。
3 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衡量标志:兴奋传播速度 (m/s) 心房、心室相当一个功能性合胞体。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过程
窦房结 房室结
房室束
窦房结 结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心房 (0.4m/s)
0.06s
房室交界
(结区0.02m/s)
0.1s
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
(4m/s)
心室收缩期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动脉压左室80mmhg右室8mmhg动脉瓣开放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迅速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70迅速射血入动脉后心室容积继续室内压略动脉压射血能血液的动能继续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30心室肌收缩强度射血速度心室舒张前期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急剧室内压仍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房室瓣打开房室瓣打开动脉瓣仍关闭动脉瓣仍关闭因心室抽吸作用
循环系统解剖示意图
主A脉弓 上腔V 下腔V
肝V 肝门V
左颈总A 锁骨下A
肺A
左心房 左心室
腹主A 髂总A
概述
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 的方向周而复始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包括淋巴系统) 一 血液循环的意义 完成体内物质运输——主要功能 血液全部功能的发挥的基础 调整和分配血量 二 血液循环的组成 心脏──动力器官, 血管──输送血液的管道,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瓣膜——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
解剖生理学基础 循环系统 课件

02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
总结词
心脏位于胸腔中部,横膈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置的圆锥 体。
详细描述
心脏的位置相对固定,通常在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约三分之 二的位置,其大小与成年人的拳头相近。心脏的底部朝向右 下前方,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尖端朝向左前下方。
心脏的内部结构
总结词
心脏内部由四个心腔和四个瓣膜组成,分别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 室。
解剖生理学基础 循环系统 课 件
CONTENTS
• 循环系统的概述 •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 血液循环 • 血管系统 • 淋巴系统
01
循环系统的概述
循环系统的定义与功能
总结词
循环系统是负责运输血液的全身性网络,具有维持内环境稳态、物质运输和体温调节等功能。
详细描述
循环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等从组织输 送到肺部和肾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循环系统还具有调节体温、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功能,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 功能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心房位于心脏的上方,心室位于下方。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有二尖瓣,右心房 和右心室之间有三尖瓣。此外,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有主动脉瓣,右心室和肺 动脉之间有肺动脉瓣。
心脏的功能
总结词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将血液泵入全身血 管,为身体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详细描述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 中流动。在收缩期,心脏将血液泵入大血管 ,如主动脉和肺动脉;在舒张期,心脏则接 受来自大血管的回流血液。通过这一往复循 环,心脏确保血液能够流经全身各部位,为 身体各部位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心房与心室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心室负责将血液 泵出。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 ,右心房接收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贫 氧血。
心脏的生理功能
泵血作用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将血液泵 入全身血管,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 营养物质的输送。
调节血压
心脏通过改变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来 调节血压,保持身体各部位得到足够 的血液供应。
血液的调节机制
总结词
血液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等方面。
详细描述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自主神经 系统的调节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体液调节 是指通过激素、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影 响血液循环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自身调节是指心血 管系统内部的各种反馈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反射、化 学感受器反射等,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进行精细调节 。这些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状态 。
血液从心脏泵出后,通过动脉系统流向全身各部位,再通过静脉系统返回心脏, 完成血液循环。
03 血管解剖与生理
血管的解剖结构
动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 身体各部位,分为大动脉 、中动脉和小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 返回心脏,分为深静脉和 浅静脉。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 与组织液交换物质的主要 场所。
循环系统的综合调节
要点一
多种调节方式的协同作用
在循环系统的调节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 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
要点二
循环系统的整体性
循环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部 分的改变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免疫功能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 体等免疫物质,可以抵御 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ppt课件

心脏通过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富氧的血液从肺部流回左心房和左心室,通过心脏泵出,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同时,贫氧的血液从全身各组织返回至右心房和右心室,经过肺部氧合后再次进入循环。
VS
心脏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电信号传导和机械收缩,共同完成泵血功能。
详细描述
心肌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导是心脏工作的关键。当窦房结发出电信号时,电信号会沿着心肌细胞传播,引发心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这种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推动血液在心脏内流动,进而实现全身的血液循环。同时,心脏内部瓣膜的开闭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确保泵血功能的正常进行。
总结词
静脉由内弹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管腔较大,管壁较薄。静脉的功能是将富含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返回心脏,通过肺和肾脏等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和废物排除。
详细描述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总结词
毛细血管管腔极小,仅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功能是完成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心脏。
总结词
03
CHAPTER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总结词
了解血管的分类和特点对于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血管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功能和结构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每种类型的血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共同完成血液的运输和循环。
静脉是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组织返回心脏的血管。
05
CHAPTER
循环系统的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循环系统的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循环系统的血管舒张,心率减慢。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通过传入神经向中枢传递信号,引起循环系统的血管舒张和心率减慢。
VS
心脏的工作原理主要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电信号传导和机械收缩,共同完成泵血功能。
详细描述
心肌细胞之间的电信号传导是心脏工作的关键。当窦房结发出电信号时,电信号会沿着心肌细胞传播,引发心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这种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推动血液在心脏内流动,进而实现全身的血液循环。同时,心脏内部瓣膜的开闭保证血液的单向流动,确保泵血功能的正常进行。
总结词
静脉由内弹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组成,管腔较大,管壁较薄。静脉的功能是将富含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返回心脏,通过肺和肾脏等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和废物排除。
详细描述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微小血管,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总结词
毛细血管管腔极小,仅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功能是完成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心脏。
总结词
03
CHAPTER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总结词
了解血管的分类和特点对于理解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血管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功能和结构可以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每种类型的血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共同完成血液的运输和循环。
静脉是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组织返回心脏的血管。
05
CHAPTER
循环系统的调节
交感神经兴奋时,循环系统的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循环系统的血管舒张,心率减慢。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通过传入神经向中枢传递信号,引起循环系统的血管舒张和心率减慢。
解剖学-循环系统

10
位置 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1/3在正中面的右侧, 2/3 在正中面的左侧
位置和毗邻 11
毗邻 前为胸骨和2-6肋软骨 后平对5-8胸椎 两侧隔心包借纵隔胸
膜与胸膜腔和左右肺 相邻,下邻膈。
12
外形
近似倒置的、前后稍 扁的圆锥体。 大小与本人握拳相似。 有个体差异。 分一尖、一底、二面、 三缘和表面的三条沟
腹腔脏静脉血
盆部静脉血 右下肢静脉血
壁支
4对腰静脉
75
(2)下肢的静脉
• 深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
• 浅静脉
大隐静脉 走行 属支:旋髂浅静脉 腹壁浅静脉 阴部外静脉 股外侧浅静脉 股内侧浅静脉
小隐静脉
76
77
(3)盆部的静脉
髂内静脉 壁支 脏支
直肠下静脉 阴部内静脉 子宫静脉
髂外静脉
78
(4)腹部的静脉 ◆腹前壁静脉(包括浅、深静脉两种)。 浅静脉:胸腹壁静脉 腋静脉 腹壁浅静脉 大隐静脉 深静脉:腹壁上静脉 胸廓内静脉 头臂静脉
73
(4)胸部静脉血回流——奇静脉
奇
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
静
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脉
右侧胸壁静脉血
74
2. 下腔静脉系
(1)下腔静脉 inferior vena cava 的合成、属支及收 纳范围。
左髂总静脉
左髂内静脉 左髂外静脉
盆部静脉血 左下肢静脉血
下
右髂内静脉
腔 右髂总静脉
静
右髂外静脉
脉 脏支
腹壁下静脉 髂外静脉 ◆腹腔脏器的静脉(包括成对和不成对静脉)
成对: 睾丸静脉 肾静脉 肾上腺静脉
不成对:除肝外的不成对脏器,先汇为肝门静 脉入肝后通过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位置 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1/3在正中面的右侧, 2/3 在正中面的左侧
位置和毗邻 11
毗邻 前为胸骨和2-6肋软骨 后平对5-8胸椎 两侧隔心包借纵隔胸
膜与胸膜腔和左右肺 相邻,下邻膈。
12
外形
近似倒置的、前后稍 扁的圆锥体。 大小与本人握拳相似。 有个体差异。 分一尖、一底、二面、 三缘和表面的三条沟
腹腔脏静脉血
盆部静脉血 右下肢静脉血
壁支
4对腰静脉
75
(2)下肢的静脉
• 深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
• 浅静脉
大隐静脉 走行 属支:旋髂浅静脉 腹壁浅静脉 阴部外静脉 股外侧浅静脉 股内侧浅静脉
小隐静脉
76
77
(3)盆部的静脉
髂内静脉 壁支 脏支
直肠下静脉 阴部内静脉 子宫静脉
髂外静脉
78
(4)腹部的静脉 ◆腹前壁静脉(包括浅、深静脉两种)。 浅静脉:胸腹壁静脉 腋静脉 腹壁浅静脉 大隐静脉 深静脉:腹壁上静脉 胸廓内静脉 头臂静脉
73
(4)胸部静脉血回流——奇静脉
奇
食管静脉、支气管静脉
静
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脉
右侧胸壁静脉血
74
2. 下腔静脉系
(1)下腔静脉 inferior vena cava 的合成、属支及收 纳范围。
左髂总静脉
左髂内静脉 左髂外静脉
盆部静脉血 左下肢静脉血
下
右髂内静脉
腔 右髂总静脉
静
右髂外静脉
脉 脏支
腹壁下静脉 髂外静脉 ◆腹腔脏器的静脉(包括成对和不成对静脉)
成对: 睾丸静脉 肾静脉 肾上腺静脉
不成对:除肝外的不成对脏器,先汇为肝门静 脉入肝后通过肝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37
•心肌梗塞
38
•梗塞冠脉的再造
39
•搭 桥
40
•心脏移植
41
七、心的神经
42
八、心的体表投影 心的听诊区
43
1
脉管系统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二、心腔 三、心的构造 四、心传导系 五、心包 六、心的血管 七、心的神经 八、心的体表投影
2
第一节 总 论
组成
心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体循环 循环途径
肺循环
血管吻合
动脉间 静脉间 动静脉间 侧支 — 侧枝循环
终动脉
3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30
3、左束支 呈扁带状, 短而分叉早。
房室束及其分支的功能特点: 缺乏自律性,传导速度快。
31
五、心包 纤维心包 浆膜心包
心包腔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32
六、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冠状动脉 右缘支 后室间支 房室结支
33
34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
冠状动脉的壁内分支
35
心血管的狭窄
中纵隔内
• 心尖搏动 左侧第五肋
间隙锁骨中线内 侧1~2cm
4
5
6
7
肺动脉和静脉
8
二、心腔 心腔的钟面关系 (水平切面)
9
10
(一)右心房
固有心房 腔静脉窦
右心耳 界沟、界嵴 冠状窦口 卵圆窝 右房室口 Todaro腱 Koch三角
11
(二)右心室 固有心腔 动脉圆锥
室上嵴 隔缘肉柱 三尖瓣复合体 节制索 肺动脉口
12
(三)左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耳 左心房窦 左房室口
13
(四)左心室 窦部 主动脉前庭 左室条索 二尖瓣复合体 主动脉瓣(窦) 主动脉口
14
三、心的构造
(一)心纤维性支架 右纤维三角 Todaro腱 左纤维三角 圆锥韧带 瓣膜间隔
15
(二)心间隔 房间隔 室间隔 肌部 膜部 房室隔
16
左、右纤维三角 心的瓣膜
功能特点 自律性高,60~100次/分 心脏的起搏点。
26Biblioteka (二)房室结 房室结区(A-V区) 位置:房室隔内
Koch三角 房区、结区、束区
27
房室结功能特点: 1)自律性较低,40次/分左右,为异位起搏点。 2)传导慢0.2米/秒,产生房室延搁。
28
心传导系 与心电变化
29
(四)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1、房室束 2、右束支 呈圆柱形,细 长而分叉晚。
17
18
主动脉瓣
19
三尖瓣
20
二尖瓣
21
(三)心壁 心肌层
22
心肌的起止、走行
23
四、心传导系 概述
特殊心肌细胞 自律性、传导性
定义: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和传导冲动, 节律性控制心脏活动。
24
心传导系构成: 窦房结、房室结 结间束 、房室束及分支
25
(一)窦房结
位于 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 界处。
37
•心肌梗塞
38
•梗塞冠脉的再造
39
•搭 桥
40
•心脏移植
41
七、心的神经
42
八、心的体表投影 心的听诊区
43
1
脉管系统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总 论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二、心腔 三、心的构造 四、心传导系 五、心包 六、心的血管 七、心的神经 八、心的体表投影
2
第一节 总 论
组成
心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体循环 循环途径
肺循环
血管吻合
动脉间 静脉间 动静脉间 侧支 — 侧枝循环
终动脉
3
第二节 心 一、心的位置和外形
30
3、左束支 呈扁带状, 短而分叉早。
房室束及其分支的功能特点: 缺乏自律性,传导速度快。
31
五、心包 纤维心包 浆膜心包
心包腔 心包横窦 心包斜窦
32
六、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冠状动脉 右缘支 后室间支 房室结支
33
34
壁冠状动脉(心肌桥)
冠状动脉的壁内分支
35
心血管的狭窄
中纵隔内
• 心尖搏动 左侧第五肋
间隙锁骨中线内 侧1~2cm
4
5
6
7
肺动脉和静脉
8
二、心腔 心腔的钟面关系 (水平切面)
9
10
(一)右心房
固有心房 腔静脉窦
右心耳 界沟、界嵴 冠状窦口 卵圆窝 右房室口 Todaro腱 Koch三角
11
(二)右心室 固有心腔 动脉圆锥
室上嵴 隔缘肉柱 三尖瓣复合体 节制索 肺动脉口
12
(三)左心房(和右心室) 左心耳 左心房窦 左房室口
13
(四)左心室 窦部 主动脉前庭 左室条索 二尖瓣复合体 主动脉瓣(窦) 主动脉口
14
三、心的构造
(一)心纤维性支架 右纤维三角 Todaro腱 左纤维三角 圆锥韧带 瓣膜间隔
15
(二)心间隔 房间隔 室间隔 肌部 膜部 房室隔
16
左、右纤维三角 心的瓣膜
功能特点 自律性高,60~100次/分 心脏的起搏点。
26Biblioteka (二)房室结 房室结区(A-V区) 位置:房室隔内
Koch三角 房区、结区、束区
27
房室结功能特点: 1)自律性较低,40次/分左右,为异位起搏点。 2)传导慢0.2米/秒,产生房室延搁。
28
心传导系 与心电变化
29
(四)房室束及左、右束支: 1、房室束 2、右束支 呈圆柱形,细 长而分叉晚。
17
18
主动脉瓣
19
三尖瓣
20
二尖瓣
21
(三)心壁 心肌层
22
心肌的起止、走行
23
四、心传导系 概述
特殊心肌细胞 自律性、传导性
定义: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和传导冲动, 节律性控制心脏活动。
24
心传导系构成: 窦房结、房室结 结间束 、房室束及分支
25
(一)窦房结
位于 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 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