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中觉新的性格特点及其时代特征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分析作者:张晓晨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在巴金的作品当中,《家》非常具有代表性,主要通过讲述高公馆家族这一封建大家庭之中高觉新、高觉民等人的命运发展,揭示和控诉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同时也歌颂年青一代人勇于抗争的精神以及民主意识的觉醒。
在《家》当中,主人公之一高觉新命运的悲剧令人唏嘘。
就高觉新这一人物,本文将着重分析其悲剧形象。
关键词:《家》;高觉新;悲剧形象在《家》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非常鲜明,其中高觉新等人的性格特征非常典型,高觉新也是其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
就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形象,以下将展开深入分析。
一、家庭环境下的矛盾冲突高觉新所处的家庭环境为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他作为长孙、长房,需要承担高家的重担。
因此,高觉新也被剥夺了学业、剥夺了爱情,中学毕业的那天便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婚。
觉新受过新思想的熏陶,虽然不满家庭的独裁专制,但因为长孙、长房的位置,做不到反抗,因而觉新与家庭之间存在着矛盾冲突,从而也必然會导致觉新的悲剧命运[1]。
从觉新的家庭环境来看,觉新的父母早逝,长辈当中继母周太太善良、懦弱,是典型封建社会的女性,高老太爷则是封建旧势力的集中,四叔和五叔又不成器,而其弟弟、妹妹也都受到过新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在这其中三叔和觉新则成为了封建旧势力和新思想中间的桥梁。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当中,整个家庭又是封建大家庭,高觉新作为长孙、长房则必然要承担起封建势力与新思想的冲突和矛盾[2]。
因此,高觉新一方面要和封建势力周旋,另一方面要为觉慧、觉民等新思想影响下的“叛逆”行为买单。
如此一来,高觉新本身所处的家庭环境,则使得其性格特征非常矛盾,这也为其悲剧命运做了铺垫。
二、对待爱情的态度高觉新的性格以及悲剧形象来源于其家庭,但是在对待爱情方面,其悲剧形象以及矛盾的性格更为突出[3]。
高觉新在毕业那天,接受父亲的安排不继续学业回家娶妻放弃了梅,这是觉新对待自己第一段爱情的态度和选择。
觉新与觉慧人物分析

觉新与觉慧人物分析觉新与觉慧对比觉慧:觉新的三弟。
热情、纯洁、直率,可说是高公馆中的一个"异数"。
他对于世界充满好奇,对自己所认定的道理,决不妥协,哪怕是他至亲的人。
年轻的觉慧既敏感又爱冲动、行事莽撞,他还不了解人生有多复杂,也不能完全理解大哥。
他所爱的女孩鸣凤的死,令他看清了家中的世态炎凉,他心里有一把火在燃烧,他愤怒,这不是他该过的生活,然而应该过怎样的生活,他又只有些模糊的想象。
觉慧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出走。
觉慧的感情是外露的,火热的。
他是《家》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
在心灵经受过痛苦的历练后,他的青春觉醒开来,激励他离开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刻画了他这个形象。
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典型人物。
觉新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又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于是,作者付与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顺从性格。
他在高家的事务上兢兢业业,办得仅仅有条,但在自己的婚姻、愿望上,总给读者一种无奈的感觉。
他喜欢远房表妹梅,但又无法违抗老太爷的旨意,来放弃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给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们的反封建斗争,但又无法放手掉高家的事业,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哲学。
全篇小说他给我一种非常痛苦的感觉,简直是一个悲剧形象。
在我认为,作者之所以塑造觉新这个悲剧人物,不但是为了唤起读者对这一时期这类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对这种人的严厉批判。
由此可见,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
但我要补充的是高觉新在这个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高觉民与高觉慧,他们很幸运,没有他们大哥那样活得那么累,还能在高等学府成就大业。
那么作者为何要把他们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为,在当时,他们又是典型的一类人,但他们两兄弟又有着不同。
首先来看觉民,虽然他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觉新形象

觉新形象:
觉新是一个新旧掺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腐败不满,性格上具有较突出的两重性:在旧家庭中是个暮气沉沉的大少爷;在与觉慧、觉民等年轻人在一起时,又是一个渴望新生活的青年。
一、他是长房长孙,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
担负着中兴这个家庭的历史责任,他受到的教育和个人的道义责任都不允许他像他的弟妹那样冲破家庭牢笼,走向新生;因为长房长孙的特殊身份,让他不得不顾全高家大局,牺牲个人的追求与理想
二、一个渴望新生活的新青年
他清醒地认识到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必然性,因此对于弟弟妹妹大胆反抗家庭的行为,他的心中是佩服、支持的。
帮助觉民逃婚、觉慧在高老太爷死后还没安葬,便急着离开这样一个充满罪恶的旧式大家庭的时候,他理解觉慧的想法、暗中给觉慧经济上的帮助。
可以看出他思想上、意识上的一个大的进步,认识到反抗和斗争才是有出路的。
他既怀旧又趋新,既自卑又自信,敏感与健忘,好强与落寞并存,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出了双重性格。
但从总体上来看,消极、守旧、落伍的一面是他们性格中的主导因素,也注定了觉新最终无法跨越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属的家庭,从而获得一种健全的、进取的、独立完善的现代人格,所以觉新最终只能成为封建家族的最后一位守墓人。
觉慧形象:。
《巴金——家》长子觉新性格分析

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 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 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 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 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 遵从旧传统。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 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 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 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 是懦弱的表现。
1:12:15 1921 1:26:30 1921
觉新的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 一个活得很苦的“多余人",《家》 的出版代序中说这部书就是呈现给 他的。但是在他还没有读到这部小 说之前就服毒自尽了。
03 :20 0607
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 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 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 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 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 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 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有了孩 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 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在那个大家族内周 旋。他采取“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 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 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 种种无奈中展开。
直到最后,觉新才悔悟到: 直到最后,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 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 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 整个礼教,整个迷信。 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 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 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 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 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 所爱的两个女人。 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 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 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 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 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 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 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 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这个家需要一个 叛徒” 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浅析巴金《家》中觉新三兄弟的人物形象

浅析巴金《家》中觉新三兄弟的人物形象作者:张子梦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2期摘 ;要: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觉慧,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封建家庭的“背叛者”,封建社会的反抗者。
是一个激进,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新青年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封建家庭;反抗;觉慧作者简介:张子梦,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系别:文法系(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2《家》是巴金一生中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讲述的是“五四”后期一个被封建势力所统治的资产阶级大家庭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也正是当时社会的历史缩影,《家》也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小说中刻画了许多经典而深刻的人物。
例如:高老太爷,高公馆中最具权威的人物,封建势力的实施者和拥护者。
他是一个顽固、冷血的人,同时他也有自己的悲哀。
还有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鸣凤、梅、瑞珏,她们是高公馆的女性代表,同时也是封建社会的女性代表,她们虽在这个大家庭中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但却都逃不出封建势力的统治和压迫。
她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只能等待封建势力的魔爪向她们一步步逼近最后将她们腐噬。
张家小姐琴,一个敢于反抗的新女性。
她美丽聪明,向往解放,憧憬着新世界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物。
这些人都与高家的三兄弟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觉新、觉民、觉慧,是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人物。
他们三人虽说为一母同胞的三兄弟,但在他们身上却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
小说以在三兄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为线索来发展情节、展开叙述使之成为一部巨作。
一、觉新的人物形象在《激流》的总序中作者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家》觉新形象分析(3)

《家》觉新形象分析(3)《家》觉新形象分析顺从,顺从,在顺从,就是觉新做人的态度。
顺从长辈的意志是觉新性格的表现。
觉新在顺从中破灭了自己青年时代的梦境,在学校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本打算中学毕业后到上海或者北京大学继续研究自己喜爱的化学,还想再到德国去留学,可父亲打破了他的梦幻。
他和梅表妹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她曾想以后选梅做自己的妻子,但是由于不自由的婚姻制度,他们不能结为伴侣。
父亲给他定下了李家的婚事。
当父亲告诉他年内完婚时,他痛苦,他绝望,因为他也曾作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中也有个能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然而,现在父亲却为他选了另外一个不认识的姑娘,让他放弃学业而成家。
对于这一切,尽管他非常痛心,可“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没有反抗的思想,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
他的顺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破灭了自己美妙的梦幻,也使梅在爱情和生活的折磨中死去。
对于梅的死,尽管他痛苦、愧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觉悟,他仍信从着他做人的态度----顺从。
他的懦弱、顺从终于有促成了他另一个所爱的人----瑞鈺的死。
瑞钰临产时,正赶上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们以所谓的“血光之灾”的迷信谬论唯有,逼瑞钰到城外去分娩。
这些对觉新“虽然是一个晴天霹雳,但他和平的接受了”,带妻子来到城外一座潮湿的房子里等待分娩。
在这里瑞钰因难产而死。
瑞钰的悲剧是觉新“宁可哭在心里,气在心里,苦在心里,在人前绝不反抗”这种屈辱的性格造成的。
觉新“为了可以改变的环境”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为了一时的安静,把“作揖主义”和“不抵抗主义”作为自己的处世哲学。
为了过几天安静的日子,他配长辈打牌,帮他们买东西,在长辈面前他总是把微笑挂在脸上。
但他的屈从、忍让并没有给他带来一点安静,反而更加重了他的痛苦,就连长辈对弟弟的不满也都发在了他的身上。
觉新的顺从,断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断送了她所爱的人的生命。
她的心在流血,但他并没有觉醒,更没有改变自己做人的态度。
《家》人物分析

(2)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怯懦优柔、充满矛盾的性格。 (3)觉新身上那种懦弱苟且性格的形成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首先,长子长孙的地位对其性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其次,是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毒害所造成的结果; 第三,从五四文化思潮中吸取的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和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影响。
关于觉慧的精彩片断: 《家》的开篇找到了演戏的奥妙而欢叫 “二哥,我懂了! ”的人,也只有觉慧吧?只有对他二 哥,他能够如此放开。此刻的他,是如此明朗。那张惊奇的面庞就在我面前绽放,明亮的眸 子里透出的是可爱的充满追求的光芒。 当然,他也有狮子般咆哮的时刻, 对爷爷的封建思想, 对大哥的软弱。 我仿佛看到他是那么气愤地将书敲在桌子上, 桌子上的灰尘好似跟着书本共 起共落;对于爱仆的死去,对于兄弟之间的冲突,他选择了出走,安静得像一颗尘埃。
地控诉了旧制度和旧道德的罪恶。 鸣凤从觉慧的房里出来以后, 她知道这是真正的一点希望
也没有了, 便一直来到花园湖畔, 面对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 面对万籁俱寂的世界, 她感到
“所有的人都活着, 只有她一个人就要死了 ”, “过去十七年中她所能够记忆的是打骂, 流眼泪,
服侍别人 ”,尽管 “她跟别的少女一样,也有漂亮的面孔,有聪明的心,有血肉的身体
”,可是
人世间 “单单要蹂躏她,伤害她,不给她一瞥温和的眼光,不给她一颗同情的心,甚至没有 人来为她发出一声怜悯的叹息 ”。 “她爱一切, 可是生活的门面面地关住了她 ”,为此, 她又感到
了愤懑不平,感到这个世界值得怀疑, “难道这一点 (指唯一从觉慧那里得到了一点爱 )她也没
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家》描写的是“五四”运动暴发后,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记述了在新的革命时期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历史。
觉慧是高家的三少爷,“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封建觉醒了的革命青年的代表;觉新是高家的长房长孙、高家的大少爷,一个懦弱、顺从、委曲求全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介于新旧两种力量之间的代表人物。
觉新长期受到封建主义的熏陶,处于长孙地位的他的性格是具有两重性,他性格懦弱,诚实善良,心存不满,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支持叛逆,但采取不反抗,默默吞噬生活的苦果,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他牺牲了梅,牺牲了瑞珏,他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决定的冯家亲事。
由此可见觉新是一个有着美好心灵,却被专制制度的宗法教义扭曲变形,逆来顺受,甚至助纣为虐的复杂人物。
觉新吸取了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哲学,然而生活本身恰恰使他奉行的哲学行不通。
他时时在痛苦与不安中受着折磨,最后终于有所觉醒,从为旧成规说教到对新的思潮行为的同情和支持。
觉新的这种反抗与觉慧觉民相比,尽管还显得非常微弱,但却是难能可贵,这种微弱的反抗,不仅反映了觉新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而且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后继无人。
而觉慧则是第一个从封建家庭冲杀出来的“幼稚而大胆的叛徒”,向往自由、大胆叛逆,勇于探索和追求是其性格的基本特点,他的生活准则是:“我要做自己的主人。
”反抗叛逆是觉慧性格的核心,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毫不顾忌,害怕和妥协,在社会斗争中,他参加学生运动和社团活动,传播新思想;在家庭斗争中,他积极支持觉民抗婚,鼓励大哥觉新为维护爱情、生命进行斗争;对于爱情,他勇敢地和丫头鸣凤恋爱。
显然这种思想和行为对于封建秩序和道德观念是具有冲击力量的。
但是觉慧的反抗有着局限性——幼稚。
他思想简单,行动或鲁莽或犹豫,呈现出相互矛盾的状态。
如觉慧曾多次重复《前夜》中的语言,“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但是,他不仅是迷惘的,也是颇为软弱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家》中觉新的性格特点及其时代特征内容摘要:《家》是巴金的代表作,高觉新是巴金的《家》中的性格最鲜明的人物,是巴金塑造的第一个含有复杂感情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存在着的小人物。
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巴金笔下的高觉新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的特殊地位,性格比较复杂,他能反映我们民族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等特征,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心理,亦具有其特殊的悲剧意义。
高觉新以自己的哀号告诫人们,对于健全民族性格,仍有其认识价值。
关键词:高觉新; 人物形象; 逆来顺受; 民族性格; 认识价值高觉新是巴金的《家》中的性格最鲜明的人物,是巴金塑造的第一个含有复杂感情的,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存在着的小人物。
作品中觉新是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出现的,作者通过觉新的悲剧表明:在封建势力与叛逆势力的搏斗中,代表民主势力的叛逆青年的胜利和封建顽固派的失败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
只有站在反封建的民主势力的一边,才有出路,才有前途和新生;违背时代潮流,维护封建统治,只能同这种制度一起趋于灭亡,成为这种制度的殉葬品。
本文试从觉新性格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剧意义,试析高觉新的人物现象。
一、礼教与家法使他逆来顺受觉新生活在四川成都一个姓高的封建大家庭里。
他身为大少爷,却性格懦弱,奉行“作揖主义”。
他爱表妹钱梅芬,却没有争取婚姻自主的勇气。
他的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决定他与瑞钰结了婚。
他服从了父亲的意志,但在感情上却十分痛苦。
他的妻子温柔善良,对他体贴入微,总算给他一点精神安慰。
但是,觉新的思想始终处于矛盾中。
他受“五四”新思潮的洗礼,相信新的理论是好的,但却没有勇气冲出旧的生活环境。
在家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中,他忍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求得家庭的暂时平静。
觉新是一个被封建礼教腐蚀了头脑、磨去了锐气的大少爷,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他善良懦弱,既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和迫害的地主少爷,又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一方面他同情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一方面又反对受害者(包括他自己)进行的反抗。
惨痛的生活教训和现实,最终使他有了初步的觉醒和反抗。
觉新的性格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曲求全”的本质。
高觉新曾经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进步青年,受到过“五四”新空气的影响,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
书中写道:“他打算在中学毕业后再到上海或北京有名大学里继续深造,想到德国去留学……”,“同时,他还有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人,那是他的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的配偶就是她”。
但是他这美好的前程和美妙的幻梦很残酷地被打破了,尽管他绝望地哭,关上门,用铺盖蒙住头哭,但他没能彻底背叛封建家庭。
在封建家庭中,他看到了里面的“仇恨和斗争”,他与有自己的不平、不满和愤恨。
然而他始终没有走出封建家庭的樊篱。
主要原因是他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下成长,封建正统观念在他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他无法摆脱这一束缚。
他维护着这个家庭“被人玩弄着,象一个傀儡”,求得它的平静、它的和睦,他一天天走上了与青年人格格不入的卫道者的道路,奉行着一种逃避现实的逆来顺受的不抵抗主义和“中庸”之道的“作揖哲学”。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葬送了他的前途、他的爱情、他的婚姻,他成了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而在父亲去世后,他作为长房长孙,又不得不挑起了大家庭的重担,担负起中兴这个家庭的历史责任,从而也肩负起维护封建秩序的职责。
“他活着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他活着只是为了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庭。
”是严酷的宗法制度,把他推上了家长的位置,从此他成为这个封建家庭的支撑者和代言人,他生活的全部意义,不过是代替高老太爷维护着一个“和平共处”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二、软弱顺从不抵抗使他成为高家的傀儡矛盾、顺从、回避和不抵抗是觉新性格的主要特点,造成觉新这种矛盾性格的根源是封建“作揖主义”正统观念与专制主义压制的结果,是封建教育的作用,因而制造悲剧的真正元凶不是个人,而是个人背后的旧制度。
由于地方军阀混战,已经作了寡妇的钱梅芬逃难来到高家,两人见面,十分伤心。
后来钱梅芬受尽了精神上的痛苦而死去,觉新认识到梅的死是封建礼教“杀死的”。
但他仍然逆来顺受。
他的爱人瑞钰即将临产,陈姨太打着高老太爷的招牌信奉迷信,逼瑞钰到乡下,使其难产而死。
这件事情给觉新以极大的刺激。
他认识到:夺去他妻子的是旧礼教、旧制度和迷信的罪恶,开始觉醒进而支持觉慧出走,去寻求新的生活。
他觉得“我们这个家庭需要一个叛徒”。
觉慧离家出走,觉新开始支持,他积极地给觉慧筹借路费,帮助觉慧离开罪恶的家,去寻求新的生活。
作为长房长孙的觉新,他无法摆脱封建礼教封建家长的束缚,他的懦弱顺从的不抵抗主义,不仅使自己在家庭中成为封建礼教的不幸受害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断送了几个青年女性的生命,断送了他一生最爱的梅与瑞钰的性命,尽管表面上看梅死于肺病,而实质上是死于不幸的婚姻,而造成这种不幸的根源,是她没有能够与从小青梅竹马的觉新成为眷属,苦不堪言,终至郁郁而死,至死不得瞑目。
是觉新的懦弱顺从慑于父母之命的不抵抗,是家长的一时意气,是封建专制主义、封建礼理杀死的。
同样,瑞钰作为高公馆最温存善良的一位女主人,却为避免冲撞老太爷丧事的所谓“血光之灾”,而被活活折腾而死。
作为丈夫的觉新,因为承担不起“不孝”的罪名,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孝,忍痛割爱去逆来顺受地不得不去保护死去的爷爷,而不敢去保护活着的爱妻,他最终不自觉地成了封建制度的奴才和帮凶。
在封建家长的要求下,他根本不能看清楚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更不能觉悟自己的两面讨好的处世方法。
他认为事事顺从两面讨好,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求得一时家庭的安宁。
殊不知妥协和退让更助长了恶势力的气焰。
从上所知,在两种势力、两种思想的斗争中,他总是优柔寡断,迁就退让,最终妥协于恶势力,使梅与瑞钰都在痛苦中凄凄惨惨、冷冷清清地死去,这尤使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三、夹缝中求生存使他无法生存觉新处在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两种敌对势力之间的特殊地位上,各种矛盾冲突都同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一直在其中痛苦地周旋,难以摆脱,难以自拔。
他是高家两种势力争夺的焦点,双方都在对他施加压力,他介于这两种不可调和的势力之间也常常是犹豫的,内心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他一方面为封建家庭的没落和无可挽救感到悲哀,另一方面出于心地善良和骨肉之情而同情觉慧、觉民这些实质上在挖封建家庭墙脚的叛逆者;一方面屈从封建家长和礼教统治而使自己也沾上杀人者的血迹,另一方面他和他的亲人也遭到这封建专制和礼教的严重伤害,成为一个个牺牲品。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尽管他的内心有这么多的矛盾,他到底是不自觉地站在封建家庭的维护者的立场上的。
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秩序,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迷信秩序,为了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他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献出了一片赤诚。
他说:“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
”为谁牺牲?为封建制度牺牲,为封建传统牺牲,为活着的和死了的那些封建家长牺牲。
他曾说:“为了妈,我就是牺牲一切,就是把我的前程完全牺牲我也甘愿”。
其实他所牺牲的,不只是自己的前程、青春以及他最难忘的爱情,还有他真诚爱过并且一直爱着他的梅芬,他的敦厚善良的妻子瑞钰以及别的许多人。
他本来很懦弱的,在长辈面前总是唯唯诺诺;但到后来,当克安、克定两个叔叔要变卖田产的时候,他却不能听之任之,说:“如果我们再不管,高家什么都会光了。
”总之,他要顾全这个“家”,保全高家的产业,以延缓高家的崩溃,这就是他“牺牲”的“目的”。
正因为这样,他在两种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中,总是站在觉慧、觉民的对立面,或者总是以封建家长的代言人身份从中周旋,而目的总是说服那些叛逆者象他一样向封建势力屈服投降。
如他阻止觉慧参加运动,劝觉民听从爷爷的话答应冯家结亲。
他说:“自已作主的话,是不好对爷爷说的……不过,在我们家十九岁结婚已经不算早了,我也是十九岁结婚的……”“我劝你还是顺从爷爷吧!”当觉民逃出家后,他又要求觉慧说出觉民住址。
自然他也很同情觉民,不愿觉民走自己的路,想帮助觉民,但又不得不帮助祖父压迫觉民。
为了维护这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觉新确实是竭尽全力、尽心尽职的。
但是,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并不能挽救封建家庭崩溃的命运。
尤其可悲的是,他越是为这个封建家庭效忠尽孝,他自己遭到的损害和灾难就越惨重!特别是他妥协让瑞钰到乡下分娩而遭来横祸对他打击更重,以致他四处碰壁碰得头破血流、牺牲无数,精神痛苦崩溃。
作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业的觉新,他接受了封建正统观念,并奉为行动的准则。
于是在其熏陶下,他不自觉地成了一个孝顺的封建阶级的奴仆,因而被他父亲、被克明这些封建家长选为接替他们挽救高家命运的人。
可另一方面,他又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只因双方母亲的小矛盾而毁灭了他与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夺去爱妻瑞钰的生命。
他在痛苦中迎来了“五四”运动,他不能不为新思潮所触动,因而他对封建家庭的腐败、对自己的屈辱生活产生了不满。
可见,尽管叛逆的火种同样在他心里萌生,只因旧的思想包袱太重,他要支撑这个家,他难以燃烧起来。
于是,他一面维护着旧家庭,一面又不满旧家庭,一百受封建伦理之害(自己的前途和婚姻),一面又帮着封建家长做害人害己的事(逼觉民顺从婚事,让瑞鈺到乡下分娩)。
新文化和旧文化分别拉扯着他的两只手,他发现自我的失落,想要找回自我,然而又孱弱得无力找回自我。
他承受着封建势力压迫的痛苦,又承受着叛逆弟弟的批判之苦,同时又自吞着爱情精神上自责的痛苦和自身思想的矛盾之苦,像这样的人很可能在痛苦中毁灭自我,但作品中作者似乎不忍心有这样的结局,还给觉新一个如人心意的结局,因高家的崩塌而得以解脱成立了小家庭。
总之,觉新的软弱性,是在于他所接受的过多封建文化腐蚀了他那年青的心,特别是刘半农的“不抵抗主义”,使他与现实结合起来。
目睹觉新处世的“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使许多无辜及他本人都被封建礼教和恶势力所摆布、所摧残、所宰割、所吞筮,这固然令人愤恨,然而,他却没失掉做人的人性情感,他的血液里仍流淌的有爱憎、是非和善恶。
他同情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善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痛苦、自虐,一生在痛苦痛心中熬煎。
觉新是一个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悲剧性命运的懦夫,他决不是愚昧麻木的,“五四”新空气使他和弟妹们一样清楚地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走向崩溃的命运,他清楚自己的前途、青春和爱情被封建礼教所扼杀,他承认觉民的婚姻自主逃婚是“正当的”,他清楚的认识到“真正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肩上,把他压了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两个女人……”“他想把它摔掉”,觉新是一个多情重情感的人,他虽被礼教压制得没有反抗精神,但他没有泯灭掉人性情感,他有良心发现和良心谴责,在心灵深处、在情感世界里他是负责的,可以说觉新是当时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