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聚集药

合集下载

抗血小板药物(二)

抗血小板药物(二)

低危,通常不需输血: 外 周, 整形和普外科手术, 活检; 小的矫形、ENT 和内镜检查; 眼前房和 拔牙手术 中危,通常需要输血: 内 脏手术;心血管手术; 大 的矫形、ENT、重建手 术; 内镜泌尿手术
可行择期手术 可行择期手术, 继续 但应继续应用 应用阿司匹林, 遵医 阿司匹林 嘱应用氯吡格雷
可行择期手术; 择期手术推迟; 但绝 但应继续应用 对需行的手术除外; 阿司匹林 同时应用阿司匹林,遵 医嘱应用氯吡格雷
高危,可能引起出血的 可行择期手术, 择期手术推迟; 可行 密闭腔隙手术: 颅内神 停用阿司匹林 绝对需行的手术; 继 经外科手术椎管内手术; (最多7 d) 续应用阿司匹林, 或 眼后房手术 以布洛芬替代阿司匹 林, 停用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药物(二)
李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12月27日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 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是目前最强的抗血小板 药物依赖地封闭GPⅡb/Ⅲa受体,停药24~48 小时后血小板聚集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依替巴肽:环状七肽,是GPⅡb/Ⅲ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停药4~8小时内 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正常 替罗非班:小分子非肽类酪氨酸衍生物,与依替巴肽特性相似,唯一在 国内上市的此类药品(欣维宁,5mg:100mL) NSTE-ACS: 对已接受ASA和1种噻吩吡啶类药物并准备行PCI的高危 (例如cTn 增高、糖尿病、sT段明显压低),而出血风险较小时,可考虑术前静脉给 予血小板GP IIb/Ⅲa受体抑制剂(I,A) STEMI: 有争议, 可选择性用于血栓负荷重的患者和噻吩吡啶类药物未给 予适当负荷量的患者
评估并权衡手术 出血与心血管事 件风险
低危 MI, PCI, BMS, CABG后> 6 个; 月; 有合并症 的脑卒中后> 12 个月

抗凝血药 科普

抗凝血药 科普

抗凝血药科普抗凝血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类别,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结问题。

血液凝结是人体自然的生理反应,可防止过多出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容易过度凝结,导致血栓形成,这可能引发心肌梗塞、中风等严重疾病。

抗凝血药通过干扰血液凝结过程,减少凝块形成的可能性,从而预防或治疗相关疾病。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血药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和抗凝血酶药物两大类。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类抗凝血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使用要点。

一、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1.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减少血栓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

阿司匹林主要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风等。

2.比伐卢定:比伐卢定是一种树皮提取物,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它通过阻止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比伐卢定主要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抗凝治疗。

3.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通过干扰ADP和血小板表面受体的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抗凝效果。

二、抗凝血酶药物:1.肝素: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通过活化抗凝酶,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栓形成。

肝素常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2.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改良剂,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低的出血风险。

由于其方便使用和观察,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3.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达到抗凝效果。

它常用于长期抗凝治疗,如心瓣膜置换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房颤等。

需要注意的是,抗凝血药的使用需要严密监控,因为过度抗凝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而抗凝不足又可能使血栓问题未得到有效控制。

因此,在使用抗凝血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查,以调整剂量和监测疗效。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介绍因血小板的激活与聚集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关键。

抗血小板药物分类介绍如下:一:血小板环氧化酶(CoX)-1抑制剂:①阿司匹林:不可逆地抑制CoXT阻止血栓素A2合成及释放, 抑制血小板聚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可达到不同效应: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nιg/日)具有抗血小板作用;最佳剂量范围为75 ~150mg∕d (常用剂量为IOOmg∕d),急性情况下需至少首剂1 5 0 mg负荷量。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50(⅛g-3g∕d)有解热镇痛效应;大剂量超过4g∕d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

改善阿司匹林耐受性方法包括:服用肠溶剂型;清除胃幽门螺杆菌,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

②呻喋布芬:可逆性地抑制COX-I,对前列腺素抑制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小、出血风险较低,可考虑作为出血及胃溃疡风险高等阿司匹林不耐受者的替代治疗。

用药方法:每次100-20Omg ,每日两次,坂后口服。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每天100-20OnIg为宜。

二:P2Y12受体抑制剂:二磷酸腺昔(ADP)是血小板活化与聚集过程中重要激动剂。

P2Y12受体抑制剂能阻碍ADP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有效减弱ADP级联反应,降低血小板聚集。

常用P2Y12受体抑制剂主要为氯此格雷和替格瑞洛。

①氯咄格雷为前体药物,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活化后,与P2Y12受体不可逆地结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负荷剂量需6~8h达到最大抑制效果(60Omg负荷量2~6h起效),半衰期为6h。

常用维持剂量为75mg,每日1次口服。

氯口比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较单独使阿司匹林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者不良心血管事件,且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氯叱格雷抗血小板疗效个体差异较大,部分表现低反应或无反应(即氯此格雷抵抗), 该现象受细胞色素P450酶基因(如CYP2C19)多态性影响。

氯此格雷抵抗者用常规剂量氯叱格雷无法达到预期血小板抑制效果,与缺血事件风险增高相关。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20~30
不良反应多,个体差 异大,被取代
IPA:血小板聚集抑制;LD:负荷剂量;MD:维持剂量
46%经胆汁排泄, 50%经粪便排泄
40~60 不良反应少,取代噻
氯匹定
68%经尿液排泄,其 余经粪便排泄
75~85 起效快作用强,个体 差异小,出血风险大
替格瑞洛
180mg/90mg(LD/ MD),bid
Patrono C, Baigent C. Role of aspirin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Nat Rev Cardiol. 2019 Nov;16(11):675-686.
➢ COX-1抑制剂:阿司匹林
COX-1抑制剂(阿司匹林)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
血小板黏附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聚集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受体 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受体 GPⅡb/Ⅲa受体
Franchi, F., Angiolillo, D. Novel antiplatelet agent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Nat Rev Cardiol 12, 30–47 (2015)
对于稳定型冠心病,若PCI的可能性高,建议用氯吡格雷进行预处理
在阿司匹林基础上,推荐氯吡格雷(600mg,LD,75mg,qd维持)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稳定型CAD 和替格瑞洛和普拉格雷不可用的ACS患者,包括既往有颅内出血和口服抗凝药用药史的患者
溶栓治疗的≤75岁的STEMI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推荐氯吡格雷 (300mg,LD,75mg,qd维持)
因会增加出血风险,所以不推荐无CVD风险的患者 使用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聚集都有哪些用药?

抗血小板聚集都有哪些用药?

抗血小板聚集都有哪些用药?人的身体中都是有血小板的,血小板控制着我们身体的血液凝聚,使细胞的生长,可是现在的一些药物用的不对,会导致血小板的凝聚出现问题,抗血小板聚集的常见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嘧氯匹定,其中还包括很多种类,不过这些药物有的时候因为身体需要必须服用,少量的使用是不会有问题的,具体的可以咨询医生。

★阿司匹林本品能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使前列腺素G2和H2合成受阻,从而间接地抑制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阻止血小板的功能而发挥抗血栓作用,用于防止血栓栓塞性疾病。

★双嘧达莫对血小板有较强抑制作用。

能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 的降解,使cAMP增高,也能抑制腺苷摄入,使cAMP浓度增高。

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与阿司匹林合成防治血栓性疾病,与华法林合用防治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

★嘧氯匹定强效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AA,胶囊,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对血小板聚集的各个阶段都有抑制作用。

口服吸收良好,应用24--48小时后出现作用。

用于预防急性心肌再梗死.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治疗间歇行跛行.不稳定型心绞痛。

★基本简介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也是最小的血细胞。

形状不规则,有质膜,没有细胞核,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3)×10^11个/L,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

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

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但是血小板过多会形成血栓,不易于血液流动。

★概念直到1882年意大利医师J.B.比佐泽罗发现它们在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才首次提出血小板的命名。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及临床应用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
血栓形成定义
循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心脏或血管内形成 异常血凝块的过程,生成的血凝块即血栓。 血栓局部脱落流至前方血管内堵塞部分或全 部管腔,导致血栓栓塞。
血栓组成成分:血细胞 纤维蛋白
动脉血栓
高流速下形成,主要由血小板聚合物、微纤维包 裹组成,也称为白色血栓。
静脉血栓
血流淤滞区形成,由散在或夹杂的纤维蛋白和大 量的红细胞组成,血小板含量相对较少,也称为 红色血栓。
血小板生理特性
—— 聚集
粘连蛋白介导的血小板之间的粘附反应
血小板 +
血小板 GPIIb/IIIa
Ca2+ 粘连蛋白
粘连蛋白
血小板 GPIIb/IIIa
诱导剂:ADP、Adr、TXA2、AA、Thr、Coll
(二)聚集:血小板相互粘连的现象。
血小板生理特性
—— 释放
血小板释放颗粒内容物和活化中产生 的代谢物:
1、二磷酸腺苷(ADP) 2、血栓烷A2 (TXA2 ) 3、 5-羟色胺(5-HT) 4、组胺 5、切应力的改变 6、部分前列腺素(PG) 7、其它因素
抑制血小板聚集因素
1、cAMP(环磷酸腺苷) 2、部分前列腺素(如PGI2) 3、ADP、TXA2、5-HT抑制剂等
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结构
外周区:合酸性粘多糖、糖蛋白,可特异吸附血浆蛋 白,与粘附、聚集有关
溶胶凝胶区:相当于胞浆,含微丝、微管 细胞器区:包括多种颗粒,与分泌、释放有关
致密颗粒(含ADP、ATP、5-HT、CA等) α颗粒(β-TG、PF4、凝血因子I等) 溶酶体(含水解酶) 线粒体(ATP代谢库) 小管系统:致密小管(AA代谢部位) 开放小管(物质交换通道)

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

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

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血小板是一类无核小细胞,在血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可以聚集起来形成血栓,从而阻塞血管,导致血流受阻甚至缺血,引起各种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中风等。

因此,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前,已经有多种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其中最常见的是阿司匹林,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产生的血栓素A2,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此外,还有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它们可以通过阻断ADP受体,减少血小板聚集。

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或治疗许多与血小板聚集有关的疾病。

但是,这些药物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胃肠道出血等,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除了药物外,还有一些自然产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例如,花生皮中的花生异黄酮可以通过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p38里皮多糖激活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另外,绿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也被证明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可能与其抑制血小板中的血栓素A2和抗血小板素D2有关。

这些自然产物可以通过食物或保健品摄取,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除了药物和自然产物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例如,运动可以通过增加一氧化氮产生和下调血小板的π抗原(P-selectin)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此外,一些中草药也被证明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如三七、灵芝、蛇床子、秦皮等,这些中草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总之,抑制血小板聚集机制是预防和治疗血小板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

除了药物外,自然产物、运动和中草药等方法也可以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临床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凝药分类及作用机制1. 抗凝药的定义抗凝药是指能够抑制血液凝结的药物,在各种临床设置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来防止血液的凝固,从而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症。

2. 抗凝药的分类根据抗凝药的作用机制不同,抗凝药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2.1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等。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并且通常与其他治疗措施同时使用。

2.2 抗凝药抗凝药常用于预防或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相关血管疾病。

抗凝药分为肝素和华法林两类,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2.2.1 肝素肝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凝物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凝块的形成。

肝素分为常规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两种,常规肝素的作用时间较短,常用于急诊治疗和术前准备,而低分子量肝素则作用时间较长,通常用于长期预防和治疗。

2.2.2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能阻断凝血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华法林需要通过口服的方式来进行使用,需要经过个体化治疗和定期的血液监测。

2.3 新型抗凝药新型抗凝药是指在近年开发的一类抗凝药物,也因此成为第四代抗凝药。

这一类药物相对于华法林等老一代药物而言,更加方便使用,无需进行个体化治疗和定期的血液监测。

新型抗凝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常见的新型抗凝药包括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

这些药物通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和肺栓塞等。

3. 抗凝药的作用机制虽然抗凝药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发挥它们的抗凝作用。

以下为常见抗凝药的作用机制:3.1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这些药物一般作用于血小板表面受体,阻止血小板间的互相结合。

由此降低了血栓的风险。

3.2 抗凝药的作用机制抗凝药主要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生成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血小板聚集药
一、动物的选择
常用家兔和大鼠,个别试验可用小鼠。为避免周期影响宜用雄性动物。兔每
组至少5只,大鼠每组10只。
二、模型及方法
(一) 血小板功能测定(体内给药)
1. 血小板聚集性 用比浊法或其他方法观察血小板聚集性。聚集诱导剂有
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花生四烯酸(AA)、凝血酶、钙离子载体A23187、血小
板激活因子(PAF)等。选择至少3种诱导剂,观察最大聚集率。诱导剂的聚集率
应在50%以上。对照组与实验组结果用统计学处理。
2. 血小板粘附常用玻璃球法(用粘附仪测定)或玻柱法,也可用其他方法。
3. 血小板释放产物测定可根据药物的不同作用选择一下1—2种释放物质。
(1) 5羟色胺 用[14C]5HT或[3H]5HT标记血小板。也可用荧光光度法。
(2) 血栓素A2 (TXA2) 用放免法测TXB
2

(3) 三磷酸腺苷(ATP)或aC2+ 有的血小板聚集仪除测聚集性外,同日可测
ATP或Ca
2+

(4)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放免法测定。
(5) 血小板因子4(PF4) 放免法测定。
4. 血管壁前列环素(PGI2)活性测定 放免法测6—keto—PGF1α。
5. 出血时间测定
(二)血小板依赖性血栓形成试验(体内给药)
1. 动静脉旁路丝线上血栓形成法 可采用大鼠或兔,测血栓干重和湿重。
2. 主动脉旁路聚乙烯管内血栓形成法 可用大鼠测定聚乙烯管内血栓形成
所需时间。
3. 电流损伤颈动脉内膜法 常用大鼠。检验有无血栓形成,并测血栓形成
时间。
4. 激光损伤微血管法 常用小鼠肠细膜血管。记录栓塞形成时间,第一个
栓子出现时间和15分钟内栓子数目。
5. 静脉注射血小板诱导剂法 血小板聚集诱导剂至少用一种。常用小鼠,观
察呼吸窘迫症状和死亡率。也可用大鼠和兔。
以上实验应做量效曲线关系。要求尽量求出ED50或有效剂量范围。量效关
系不明确时要说明原因。
创新药物基本上要求完成上述各项模型。
三、药物
阳性对照药可选用机理相似的药。例如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TXB2合酶
抑制剂咪唑(imidazole);腺苷酸环化酶激活剂前列腺素E1。
四、注意事项
实验时要注意动物种属差异。例如肾上腺素只能诱导人和猫的血小板聚集;
大鼠血小板无PAF受体,PAF不能使其血小板聚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