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分析与指导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分析与指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个行业的青睐。
然而,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很多学生面临困惑和迷茫。
本文将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进行详细分析,并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
一、现有研究方向回顾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无线通信、光通信、网络通信和通信系统设计。
这些研究方向既有着紧密的联系,又各自拥有独立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 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是通信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无线通信方向上,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无线网络协议、信号处理算法、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系统等相关内容。
该研究方向可以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重要的贡献。
2. 光通信光通信作为当前通信领域发展迅速的领域之一,备受关注。
学生可以选择研究光纤通信、光网络技术、光通信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在光通信方向上的研究,可以推动光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3. 网络通信网络通信是通信工程专业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学生可以选择研究网络安全、网络协议、云计算等内容。
通过对网络通信的深入研究,可以提升网络通信的质量和效率,并解决网络通信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4. 通信系统设计通信系统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学生可以选择研究通信系统的设计原理、性能优化、通信系统模型等内容。
通信系统设计方向的研究有助于提升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二、选择研究方向的建议和指导在选择研究方向时,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兴趣和热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
热爱和兴趣能够持久地推动你在该领域的探索和学习。
因此,建议学生在选择研究方向时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找到真正想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2. 市场需求和前景毕业论文研究方向选择时需要考虑行业的市场需求和前景。
关注当前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选择热门和有实际应用前景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就业或继续深造。
铁路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

铁路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多的便利条件。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铁路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铁路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篇1试论铁路通信工程接入网技术与应用前言:结合以往实践经验整理论证,铁路通信长期以来承接着生产运输项目组织、铁路沿线不同站点调度指挥、行车信号计算机网络连锁监测、货运电子制票、生产维修、信息高速传输等职务,如若此类工程接入网技术控制期间,衍生任何不良冲突状况,都会对我国铁路运输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深度限制危机。
事实上,经过铁路列车高速化改革影响,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协调铁路运输指挥和维修管制等需求,贯彻人机控制和提升运输效率等指标,便不得不开发应用全新样式的通信传输和接入模式,从此落实铁路通信网的升级改造任务。
一、接入网通信技术内涵机理论述依照国际电信联盟标准部提供的ITU-TG.963指导建议,涉及接入网(Access Network),可以被视为业务节点和用户网络接口之间保留的各类传送实体媒介,其在OSI/RM中继、中间系统中扮演通信子网支撑要素角色,借此全部或是部分取代传统用户本地线路网结构,当中包含重复应用、交互式衔接和系统化传输等功能。
其间提供特殊形态的传输媒质,多样、灵活性显著,能够顺利支持不同类型和业务的布置拓展诉求。
截至至今,我国铁路通信工程接入网技术在接入模式上,已经顺势划分出有线和无线接入两类。
有关其在我国布置拓展的现实状况主要表现为:1.有线接入技术方面亦可称作是高速率数字用户环路控制技术,主张透过3对左右的双向双绞线,进行基群数字速率信号对称传送,传输距离稳定在3~5km之间,此时上下和下行速率基本上一致。
整个工序流程中,技术人员利用回波抵消贯彻一对双绞线全双工传输,特定编码和调制渠道大幅度提升信号传输质量,多线对并行传输途径降低每对双绞线以上的传输实效等指标,借此增加无中继传输空间距离。
通信工程毕业设计论文

通信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制定合理的工期计划,严格按照执行并进行有效的纠正控制措施是实现铁路通信工程能够按期完成的关键措施,也是有效降低工程成本的重要手段。
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通信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一起来看看吧!一、铁路通信工程中的项目管理应用及过程为了建立完善高效的铁路通信项目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对项目管理与铁路通信工程的结合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总结。
如京津客运专线的GSM-R系统工程项目就是采用基于模式化的项目管理理念进行科学管理,使得涉及多个子系统、工程整体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条不紊的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青藏线、大秦线、胶济线的GSM-R系统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建设环境和科学的工程管理办法,很好的完成系统建设并商用,其建设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也值得其他通信工程项目进行借鉴与研究。
北京铁路局P会议网的建设根据系统化、规范化的项目管理理论进行科学监管,确保了该项目的按期优质实现。
根据项目管理理论,在铁路通信工程中进行项目管理可以在项目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五个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时间、预算和各种资源,以期在质量标准和规划时间内优质完成项目。
项目的启动过程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立项、初步方案设计和确定项目章程等。
可以通过选择项目经理和成立项目组等方式对项目相关团队、资源进行协调,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确保项目在整个周期中能够按部就班的进行。
项目的计划过程需要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以确保项目目标的完成。
铁路通信工程项目中的侧重点主要是时间管理和质量管理,因此需要对项目进行周密的进度规划,结合确定因素与不定因素制作项目进度计划来实现时间管理;严格落实终端和外设的安装调试办法、通信网的调试方案及其它施工规范来实现质量管理。
项目的执行过程就是依靠所有人力及各种资源进行项目的施工与落实。
对到货设备进行验收后立即进行安装调试,紧密工序,加快施工进度。
项目的控制过程就是根据项目计划控制项目的实施,并在出现与项目计划或预期不符的情况时进行更正。
通信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通信工程硕士毕业论文目前我国社会正在不断的进步,综合实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而通信工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的设备,它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还关系着人们日常的沟通以及交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通信工程硕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通信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一: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的运用论述摘要:加强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促进了通信工程系统的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构建稳定的运行环境,扩大通信技术的市场效益,通信技术才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做出更多的贡献。
关键词:传输技术;通信工程1传输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前的通信设备只能单纯地用于信息或者信号的传送,如果要实现除了传输以外的其他的功能,就必须要加强通信产品的一体化,对此一方面要求必须提高通信设备的附加值,还有也要使得设备一体化也会增加很多经济效益。
产品一体化一方面可以使用一台设备的体积,将更多的功能和作用集成一体,为信息运输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在工作监控管理系统中,可以方便工作人员的管理,如果是速率相差较大的传输设备就可以很简便地在规定的范围内随意取值。
2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在通信工程中,通信的过程中采用一些不同的方法,从而把信息能够有效的传送出去的技术就是传输技术。
2.1通信传输技术的分类在通信工程中,根据传输信道的不同进而把它分为光纤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
光纤传输技术一般包括同轴电缆、对称电缆、架空明线和光缆等的建设上,无线传输技术一般在地波传播、天波传播、视距传播等领域涉及比较多。
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通信工程中最重要的两种传输技术就是光纤传输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
光纤传输在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道德发展上将成为其主要的传输方法,因而其具有高可靠和高带宽的性能。
而无线传输技术的灵活性比较好,还具有比较高的机动性,这使它成为常用的通信方法,进而把卫星通信、光纤通信与之相互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通。
光纤传输的介质是光纤。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在通讯工程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通信工程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通信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一:[1]彭光纯.警用350M模拟中继台数字化改造[D].苏州大学2014[2]吴文杰.警用350兆集群分布通信系统工程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0[3]刘畅.南宁交警TETRA数字集群管理和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5[4]熊文强.dPMR标准中继器的研究及有线接口的实现与应用[D].华侨大学2014[5]梁云.TETRA系统多交换机分布式呼叫控制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6]杨阳.集群电台接口板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7]钱华.通信机房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9)[8]翟卫东,刘永新.动环监控系统在通信电源系统中的应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7(06)[9]程爱英.浅谈通信机房的维护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10]EmersonNetworkPowerCo.Ltd浅谈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电源世界.2007(01)[11]王建新,杨世凤,史永江,童官军.远程监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05(04)[12]孙建设,史磊,陈鲁华.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精密电压电流幅值变换器[J].变压器.2004(12)[13]梁明,毕亚雄,顾宏进,杨慧娜,刘文霞.一种新型的电力监测和能量管理系统[J].电工技术杂志.2004(05)[14]瞿曌.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的水电站监测系统的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4(04)[15]李湘,卢庆.移动通信网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实现[J].通讯世界.2003(08)[16]秦涛.城市轨道交通调度终端的研究与开发[D].北京交通大学2013[17]谭学治,张学军.关于公安350兆集群通信网的建设问题的探讨[J].警察技术.2005(02)[18]傅为民.集群移动通信的进展[J].警察技术.2004(02)[19]王为民,符东昇.MPT1327集群通信系统无线链路联网技术及应用[J].警察技术.2003(06)[20]程效军,徐文昌.公安应急指挥系统中关键技术的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21]李鸿,胡少鹏.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其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J].广东公安科技.2002(04)通信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二:[1]王钦.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与应用[D].福州大学2010[2]黄凌霄.电力线扩频接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福州大学2010[3]陈大平.基于时频分析的BFSK信号解调的研究和实现[D].福州大学2010[4]徐子平.公安集群通信系统基站间IP互连技术概述[J].警察技术.2007(06)[5]贾丹,刘建伟.公安无线通信系统发展展望--MPT集群分布通信系统[J].警察技术.2007(02)[6]徐子平.公安集群通信系统基站间IP互连技术概述[J].警察技术.2007(06)[7]贾丹,刘建伟.公安无线通信系统发展展望--MPT集群分布通信系统[J].警察技术.2007(02)[8]奚雯佳.基于TETRA的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4[9]钟红艳.基于认知无线电AdHoc网络的多用户接入及通信调度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10]闫思思.DMR数字集群基带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11]彭光纯.警用350M模拟中继台数字化改造[D].苏州大学2014[12]吴文杰.警用350兆集群分布通信系统工程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2010[13]刘畅.南宁交警TETRA数字集群管理和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5[14]熊文强.dPMR标准中继器的研究及有线接口的实现与应用[D].华侨大学2014[15]李军.350兆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的原理、结构及维护[J].警察技术.2007(01)[16]谭学治,张学军.关于公安350兆集群通信网的建设问题的探讨[J].警察技术.2005(02)[17]傅为民.集群移动通信的进展[J].警察技术.2004(02)[18]王为民,符东昇.MPT1327集群通信系统无线链路联网技术及应用[J].警察技术.2003(06)[19]程效军,徐文昌.公安应急指挥系统中关键技术的探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20]李鸿,胡少鹏.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及其在公安系统中的应用[J].广东公安科技.2002(04)[21]李军.350兆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的原理、结构及维护[J].警察技术.2007(01)通信工程论文参考文献三:[1]谢显中,聂能.3G手机不再神秘[J].数字通信.2000(10)[2]谢显中,李颖,吴克颖,王新梅.Turbo码与空时编码的结合研究及其性能[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1(06)[3]刘正军,蔡国权,罗小武.DS-CDMA系统中一种盲2-DRAKE 接收机的研究[J].电子学报.1999(S1)[4]葛利嘉,路鸣.蜂窝通信的空分多址:概念、算法和性能[J].通信学报.1999(08)[5]谢显中,柏春燕,王新梅.神经网络技术在纠错码研究中的现状与前景[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03)[6]柏春燕,谢显中,王新梅.基于前馈神经网络的分组码译码方案[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02)[7]谢显中,王新梅.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方案[J].移动通信.1999(01)[8]谢显中,苗洪雷,李颖,王新梅.分层空时码的模型、译码接收及其性能仿真[J].通信学报.2001(08)[9]蒋伯峰,王文杰,殷勤业.利用波达方向矩阵法实现多径信道方向角与相对时延的联合估计[J].电子学报.1999(S1)[10]金梁,汪仪林,殷勤业.多用户环境下阵列响应的闭式盲估计方法[J].电子学报.1999(12)[11]谢显中.TDD模式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J].现代电信科技.2000(02)[12]郑元谨,闻懋生.基于神经网络的(23,12)Golay码译码新算法[J].通信技术.1996(02)[13]殷贯西.移动卫星信道中的数字传输[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14]田斌.实用化汉语语音识别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15]白宝明.Turbo码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9。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通信已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军事,经济及科学等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传统的事务处理方式,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_通信专业论文怎么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题目1、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服务浅探[J]2、试述我国通信工程发展现状与前景[J]3、网络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探析[J]4、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的应用问题探析[J]5、探究有线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6、探讨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J]7、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类课程建设研究[J]8、结合3G/4G网络与GPS定位技术实现通信工程现场监理[J]9、通信工程的风险管理探讨[J]10、如何解决通信工程管理中的问题[J]11、通信工程设计单位标准化管理研究[J]12、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解析[J]13、通信工程施工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14、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J]15、通信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J]16、探析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广泛应用[J]17、浅谈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J]18、项目管理方法在移动通信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19、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研究[J]20、通信工程光缆施工的质量控制探讨[J]21、试论在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J]22、浅谈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J]23、浅谈通信工程技术传输的有效管理策略[J]24、信息通信工程中传输技术的有效应用[J]25、铁路通信工程中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探究[J]26、试论通信工程的特点及发展现状与前景[J]27、浅谈通信工程发展前景[J]28、以华为公司为例探析通信工程技术的社会经济价值[J]29、传输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30、通信工程建设进度控制研究[J]31、关于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32、基于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研究[J]33、强化通信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J]34、通信工程存在的经济问题和发展分析[J]35、通信工程管理在项目中的应用[J]36、探讨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方式[J]37、传输技术对通信工程的作用[J]38、浅谈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应用[J]39、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应用及改进[J]40、刍议通信工程传输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41、浅析我国通信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J]42、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关键点的标准化研究[J]43、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44、探究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45、如何提高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的竞争力[J]46、通信工程监理企业竞争力探析[J]47、浅谈通信工程信息技术[J]48、通信工程中土建工程质量控制探讨[J]49、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系统化、集成化实现的路径分析[J]50、通信工程中有线传输技术的改进研究[J]移动通信毕业论文题目1、大数据分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优化中的应用研究2、典型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影响模型化研究3、高速移动通信场景下基于LTE-A中继系统的资源调度关键技术研究4、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我国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研究5、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多方合作研究6、移动通信基站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7、“营改增”对内蒙古移动通信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8、低轨宽带卫星移动通信系统OFDM传输技术研究9、雷电脉冲对移动通信基站影响的研究10、平流层CDMA移动通信蜂窝网的性能研究11、B3G/4G系统中的无线资源分配的研究12、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跨层资源分配研究13、基于OFDM的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14、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传输技术研究15、基于SCP的海峡两岸移动通信产业比较研究16、多场景下移动通信系统业务承载性能研究17、未来移动通信系统资源分配与调度策略研究18、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性能研究19、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无线资源管理与调度策略研究20、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1、混能供电移动通信网络的节能方法研究22、移动通信数据挖掘关键应用技术研究23、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认证和隐私保护协议研究24、基于移动通信定位数据的交通信息提取及分析方法研究25、电信运营商在移动通信标准发展中的产业作用关系研究26、天津移动通信市场非线性预测及面向3G的发展策略研究27、移动通信产业链创新系统研究28、移动通信智能天线关键技术研究29、移动通信运营商产品品牌文化研究30、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资源调度和干扰管理的研究31、未来移动通信基站体系结构--定性理论、方法与实践32、移动通信系统中天线的分析与设计33、基于客户的移动通信品牌资产模型及影响机理研究34、中国移动通信业价格竞争行为研究35、具有NFC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电路设计36、具有电子支付功能的移动通信终端软件设计37、移动通信服务业顾客满意度及忠诚度影响因素比较研究38、移动通信企业市场营销成本管理研究39、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研究40、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编码协作技术通信工程专业论文题目1、基于61单片机的语音识别系统设计2、红外遥控密码锁的设计3、简易无线对讲机电路设计4、基于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5、甲醛气体浓度检测与报警电路的设计6、基于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设计7、设施环境中二氧化碳检测电路设计8、基于单片机的音乐合成器设计9、设施环境中湿度检测电路设计10、基于单片机的家用智能总线式开关设计11、篮球赛计时记分器12、汽车倒车防撞报警器的设计13、设施环境中温度测量电路设计14、等脉冲频率调制的原理与应用15、基于单片机的电加热炉温16、病房呼叫系统17、单片机打铃系统设计18、智能散热器控制器的设计19、电子体温计的设计20、基于FPGA音频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21、基于MCS-51数字温度表的设计22、基于SPCE061A的语音控制小车设计23、基于VHDL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24、基于VHDL语言的数字密码锁控制电路的设计25、基于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26、基于单片机的八路抢答器设计27、基于单片机的安全报警器28、基于SPCE061A的易燃易爆气体监测仪设计29、基于CPLD的LCD显示设计30、基于单片机的电话远程控制家用电器系统设计31、基于单片机的交通信号灯控制电路设计32、单片机的数字温度计设计33、基于单片机的可编程多功能电子定时器34、基于单片机的空调温度控制器设计35、数字人体心率检测仪的设计36、基于单片机的室内一氧化碳监测及报警系统的研究37、基于单片机的数控稳压电源的设计38、原油含水率检测电路设计39、基于AVR单片机幅度可调的DDS信号发生器40、四路数字抢答器设计41、单色显示屏的设计42、基于CPLD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43、基于DDS的频率特性测试仪设计44、基于EDA的计算器的设计45、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子钟设计46、基于EDA技术的智力竞赛抢答器的设计47、基于FPGA的18路智力竞赛电子抢答器设计48、基于USB接口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49、基于单片机的简易智能小车的设计50、基于单片机的脉象信号采集系统设计51、一种斩控式交流电子调压器设计52、通信用开关电源的设计53、鸡舍灯光控制器54、三相电机的保护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研究55、信号高精度测频方法设计56、高精度电容电感测量系统设计57、虚拟信号发生器设计和远程实现58、脉冲调宽型伺服放大器的设计59、超声波测距语音提示系统的研究60、电表智能管理装置的设计。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选题

通信工程毕业论文选题通讯工程毕业论文篇1EPON下的配网通信技术思考摘要:配电网通信系统作为配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对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产生影响,是我国未来智能电网建设不可或缺关键技术之一,研究、应用前沿性、可行性的配网通信技术对于配电网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EPON配电网通信技术以其传输速率高、运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组建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正好满足了目前配电网发展需要。
因此,有必要对EPON配网通信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EPON;配电网;通信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规模持续扩大、电能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建设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电网,以实现对配电网的集中监控、远方控制,但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撑。
由于配电网终端设备具有分布广、节点多、传播数据大、施工难度高等特点,这就需要一个在技术、性能、造价、施工、维护等各方面都能满足要求的通信组网方式。
而EPON配电网通信技术正好满足了以上要求,该技术具有组网灵活、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诸多优点,是我国目前智能电网建设不可或缺的通信技术之一。
可以说,EPON技术在配电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不仅为配电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因此,基于EPON配电网通信技术的重要性,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文章在简要概述配电网EPON通信技术原理及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通信组网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借鉴价值。
1配电网EPON通信技术概述EPON能够成为目前配电网通信技术的优先选择,与其自身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对其技术原理及网络结构的了解是将EPON技术应用于实践的基本前提。
1.1EPON技术原理EPON技术不仅能实现媒介共享,还具有点到点网络的优点。
EPON下行采用广播模式,OLT以广播的形式将数据包发送出去,ONU选择性地接收数据,这完全匹配了传统以太网的传输特性,从而实现网络数据的共享,易于开展视频共享和数据交互等业务。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基于Matlab的数字通信系统调制解调研究

摘要当今,随着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数字通信的快速普及,使得通信技术日新月异。
现代通信系统要求通信距离远、通信容量大、传输质量好,因此通信系统也日趋复杂。
在各种通信系统的设计研发环节中,软件仿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
应用Matlab\Simulink的计算机仿真具有经济、安全、可靠、编程简易以及实验周期短等特点。
因此,本文就以Matlab为软件平台,利用其通信工具箱和信号处理工具箱中的模块,尤其是Matlab语言的Simulink动态系统仿真软件包,对数字调制解调系统进行仿真,并且对仿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从而对现代数字通信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直观的了解。
重点对2ASK、2PSK、2FSK进行性能比较,在实际通信系统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调制方式,进一步促进数字通信的发展。
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进行数字通信仿真的意义,然后介绍对数字通信系统进行仿真所使用的Matlab\Simulink软件以及这些软件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采用的一些方法,随后又介绍了数字调制系统的原理并据此进行数字调制解调系统的仿真,最后对仿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对设计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词:数字通信系统;调制解调;Matlab;Simulink;仿真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rapid spread of the digital communication, make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 rapidly. Modern communication system requirements communication distance, communication capacity, transmission quality is good, because this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ex. In all kinds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design r&d link, the software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Simulink Matlab has economic, safe, reliable, easy programming and the cycle is short, etc.Therefore, this paper is using Matlab software platform, Use its communication tool box and signal processing toolbox module, especially Matlab language dynamic system simulation software package of simulink on digital demodulation system, and simulation results of simulation and error analysis, and the modern digital communication have more explicit recognition and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Emphasis on 2 ASK, 2 PSK, 2 FSK performance comparison, in actu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modulation mode,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subject research and the meaning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imulation, and then introduced to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simulation of Matlab /Simulink used by the software used in the software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some methods used, then introduces digital modulation system an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igital demodulation system simulation, finally the results for error was analyzed, the design was summarized, summed up in the digital demodulation of the simulation to the matters of attention when, to the aspects of learning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and their ownexperience.Key words: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Demodulation;Matlab;Simulink;Simulation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1 研究目的 (1)1.1.2 研究意义 (2)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第二章仿真的意义和仿真软件 (4)2.1仿真的意义 (4)2.2仿真软件Matlab简介 (4)2.3 Simulink简介 (6)2.4 Matlab与Simulink的联系 (6)第三章数字通信系统 (7)3.1 数字通信系统的概念 (7)3.2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 (7)3.3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8)第四章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10)4.1调制的意义和类别 (10)4.2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11)4.2.1幅度调制 (11)4.2.2角度调制 (13)4.3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14)4.3.1数字频率调制 (14)4.3.2数字相位调制 (15)4.3.3正交振幅调制 (17)第五章系统设计与仿真 (19)5.1 2A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19)5.1.1 2ASK信号调制仿真 (19)5.1.2 2ASK信号解调仿真 (21)5.2 2F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23)5.2.1 2FSK信号调制仿真 (23)5.2.2 2FSK信号解调仿真 (26)5.3 2PSK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28)5.3.1 2PSK信号调制仿真 (28)5.3.2 2PSK信号解调仿真 (30)结论 (33)参考文献 (34)谢辞 (35)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信息是一种资源,通过广泛的传播与交流,能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海无涯苦作舟! 内蒙古农业大学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移动通信技术革新与未来发展
专 业 通信工程 学 号
姓 名 李天龙 指导教师 职 称 学海无涯苦作舟! 论移动通信技术革新与未来发展
【摘要】通信工程是作为信息领域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是网络通信、光纤传输和移动
通信等在内的一项重大工程。如今随着光纤传输不断优化升级和4G网络的兴起与快速发展,通信工程取得了优异的发展成绩。本文从通信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入手,对通信工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 键 词] 通信发展 技术特点 未来前景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QAM System Communcation Engineering Major Lin Long
Abstract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t is a major projec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Now with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and the rise of the 4G network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the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envisioned future; 学海无涯苦作舟! 目 录
1引言
1.1专业领域介绍 1.1.1多址技术 1.1.2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1.1.3抗干扰和抗衰落技术 1.1.4功率控制技术 1.1.5网络安全技术 1.2. 技术发展过程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4现代通信的发展史 1.5移动通信发展过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6数字化信息时代对社会的影响 1.7通信未来发展道路和技术革新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海无涯苦作舟! 1引言 通信工程(也作电信工程,旧称远距离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电子信息类子专业,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 该学科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通信工程研究的是以电磁波、声波或光波的形式把信息通过电脉冲,从发送端(信源)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接受端(信宿)。接受端能否正确辨认信息,取决于传输中的损耗高低。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包括过滤,编码和解码等。毕业后可从事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
1.1专业领域介绍 《移动通信与无线技术》 是研究数字移动通信和个人通信系统的系统模拟、多址技术、数字调制解调技术、信道动态指配技术、同步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语音压缩技术、宽带多媒体技术以及射频技术。研究各种数字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系统以及WLAN、WMAN、ad-Roc网的组成、新技术及性能分析,并包括SDH技术和上述系统中常用的编码、调制和解调、同步与信令方式、多址以及网络安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1.1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可以使众多的用户共同使用公共的通信信道。为使信号多路化而实现多址的方法有3种,它们分别采用频率、时间或代码分隔的多址连接方式,即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 学海无涯苦作舟! 1.1.2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待传的信号通过调制可以搬移到载波上传送,可见,调制是实现无线电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3种最基本的数字调制,在移动通信的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两大类方案:线性调制和衡包络调制。其中,线性调制(如PSK、QPSKsDQPSK、OQPSK、jt/4-QPSK、QAM、16QAM、64QAM等)的频谱利用率较高,但对无线发信机的发信功率放大器的线性要求很严格;而衡包络调制(如2FSK、MSK、GMSK等)频谱利用率虽然不太高,但对无线发信机的发信功率放大器的线性要求也不太髙,实现起来相对容易些
1.1.3抗干扰和抗衰落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运行在复杂的衰落和干扰环境中。通常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技术综合抗千扰和衰落。例如,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常采用前向纠错编码技术、交织技术、分集接收技术、自适应均衡技术等。
1.1.4功率控制技术 当无线终端在小区内移动时,它的发射功率需要进行调整。当它离基站较近时,需耍降低发射功率,减少对其他用户的干扰,当它离基站较远时就应该增加功率,克服增加了的路径衰耗。
1.1.5络安全技术 由于移动通信的无线接口是开放的,通信信息容易被截取窃听,必须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提供完备的安全功能。移动通信中的安全措施主要包括对用户身份和移动通信终端进行识别和鉴权,对无线信道上的信息进行加密等。
1.2. 技术发展过程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一世纪20年代,直接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一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学海无涯苦作舟!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 第五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开发了新一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的频谱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系统容量。另外,数字网能提供语音、数据多种业务服务,并与ISDN等兼容。实际上,早在70年代末期,当模拟蜂窝系统还处于开发阶段时,一些发达国家就着手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到80年代中期,欧洲首先推出了泛欧数字移动通信网(GSM)的体系。 第五阶段以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出现,这一时代的特点是通信频带进一步加宽,数据业务所占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全面走向移动多媒体通信。当今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大技术的发展中:一是举世瞩目的3G技术,二是3.5ghz宽带固定无线接入的推广应用,三是WLAN标准的选用,四是宽带无线技术新宠WIMAX,五是超宽带无线接入技术UWB。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导致无线移动通信的总体走势是接入多元、网络一体和综合布局。 第六阶段从2001年12月~2003年12月,开展Beyond 3G/4G蜂窝通信空中接口技术研究,完成Beyond 3G/4G系统无线传输系统的核心硬、软件研制工作,开展相关传输实验,向ITU提交有关建议; 2004年1月~2005年12月,使Beyond 3G/4G空中接口技术研究达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进行与之相关的系统总体技术研究(包括与无线自组织网络、游牧无线接入网络的互联互通技术研究等),完成联网试验和演示业务的开发,建成具有Beyond 3G/4G技术特征的演示系统,向ITU提交初步的新一代无线通信体制标准;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依依递进,浅谈深入以事物发展过程为依据寻找客观规
律总结经验最终得出结论。 第一部分主要在对移动通信领域所研究的内容和各项关键技术以及发展历史进行简单介绍。 第二部分尝试从移动通信发展过程及发展阶段找出未来通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