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异化与反思

合集下载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摘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科技异化现象。

本文从科技与人的关系演变、科技异化现象的表现、原因分析、化解路径探究和重视人文关怀与科技发展的融合等方面展开探讨。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不断演变,但科技异化现象也愈发突出。

文章分析了科技异化现象的表现和原因,提出了化解路径和重视人文关怀与科技发展的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结论部分指出了科技异化现象的必要性、加强科技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和人性关怀意识的提升对科技异化的抵制。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科技异化现象带来的挑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科技异化现象,科技与人的关系,科技异化表现,科技异化原因,化解路径,人文关怀,科技发展,科技伦理,人性关怀,科技必要性,伦理建设,抵制科技异化。

1. 引言1.1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科技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异化现象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科技异化现象指的是科技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和冷漠,科技越来越成为人的主宰而非工具,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被科技所左右。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人际关系变得单薄等方面。

科技异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科技发展过快、人们对科技的盲目崇拜、社会对科技的过度依赖等。

为了化解这种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科技伦理建设、重视人文关怀与科技发展的融合、提升人性关怀意识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缓解科技异化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科技与人的和谐发展。

科技异化现象的解决不仅需要科技领域的改革,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人性关怀与科技发展共存共荣的新时代。

2. 正文2.1 科技与人的关系演变科技与人的关系演变自古至今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由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思想而作的几点思考

由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思想而作的几点思考

由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思想而作的几点思考发表时间:2018-07-16T17:10:46.8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作者:张薄[导读]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的批判是从对劳动异化的分析入手的。

通过对劳动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异化”的思想。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思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讨论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异化”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共产主义社会有无“科学技术异化”以及该异化的消解。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的批判是从对劳动异化的分析入手的。

通过对劳动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异化”的思想。

本文首先对马克思“科学技术异化”思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讨论了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异化”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共产主义社会有无“科学技术异化”以及该异化的消解。

关键词:科学技术异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异化的消解;一、“科学技术异化”的根源关于科学技术异化的含义,我国的学者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伯鲁教授的观点。

他认为,所谓科学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技术活动及其技术系统转化成了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使人性扭曲或畸形发展的倾向”。

马克思所处的是一个工业大发展的的时代,这时机器化也成为一种趋势与潮流。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机器的使用上有很明显的表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家的共产里的机器也愈发先进,愈发的不需要人的技术干预。

也正因为如此,机器对人的统治也就愈发的严重。

正常情况下,机器是由人来操作的,而且这些机器也都是人生产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机器控制却控制了人,工人成了机器的奴隶。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机器等科技成果逐渐就产生了一种反抗、敌对情绪以致对于工厂也产生抵触心理。

对中国社会“科技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以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为视角

对中国社会“科技异化”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以马尔库塞科技异化理论为视角

作者: 刘洋[1,2];贾中海[1]
作者机构: [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2]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页码: 96-10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8期
主题词: 科技异化;单向度;马尔库塞
摘要:马尔库塞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把科技异化理论系统化的哲学家。

他认为,技术成为发达工业社会新的控制形式,窒息人们对自由的需要,削弱人们的内心向度,最终造就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从创造性想象力的弱化、价值判断中的“随大流”思想以及私生活的公开化三个方面看出中国社会的“单向度”趋势,这是典型的科技异化现象。

为此,我国新时代科技的发展应坚定确立合理的科技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道德和法律对科技开发与利用的规约,以克服科技异化。

科学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反思

科学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反思

科学技术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反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的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本文将从异化的定义、影响及其反思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异化的定义异化一般被理解为在人类活动中创造的一种关于自身及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表达”方式。

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异化也是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同时,又会在某些方面产生诸如环境污染等消极影响。

二、科学技术异化对环境的影响1. 资源消耗科学技术的异化使得生产更加高效、简便。

但这种高效的生产方案也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往往更快。

在生产过程中,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剧,从而导致资源的枯竭。

此外,一些科技产品依赖于一些稀有元素,如钨、锑等,采集与提炼这些元素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也对环境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

2. 空气和水质的污染现代生产所产生的废气和废水一般都需要通过排放方式排放出去。

这些废气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甲醛等,它们都会使空气和水质遭到污染。

污染源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导致雾霾、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疾病的发生。

3. 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的破坏也是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问题。

例如,在大规模的植被砍伐、生态风景区建设或静态设计中,往往会破坏本地生态平衡,生态的破坏会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而一旦这些物种灭绝,它们的作用就会在生态系统中消失,从而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三、异化的反思1. 加强环境保护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已经纷纷采取了有力的环保措施。

当然,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也需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必须致力于研究推出更加环保、更高效的产品来解决环境问题。

2. 节约能源材料为了消减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人们需要更加注重节约能源材料,推广绿色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通过合理地利用资源,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改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科技异化。

科技异化指的是科技在使用过程中,使人们失去了原本应有的人性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本文将探究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

一、科技异化的表现1. 社交问题:科技带来的社交网络,虽然在传递信息方面有很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许多社交问题。

例如,有人沉迷于社交网络,与现实中的朋友、家人等疏离,严重者可能会带来孤独感等问题。

2. 消费问题:科技带来了许多新的产品和服务,但这也带来了消费追求价值的问题。

例如,有人为了追求新鲜感和时尚感,在购买科技产品过程中产生了浪费和过度消费的问题。

3. 工作问题:科技使得许多工作环节自动化和简化,但人们容易陷入工作压力过大的问题。

此外,过度依赖科技,对于手工作业的工作者来说,可能会失去工作技能和机会。

科技异化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本身存在的问题,如科技产品的设计和交互等方面;二是人们抱有的错误观念,导致对科技的过度依赖。

对于科技产品的设计和交互,过于复杂、不人性化、缺乏用户反馈等问题可能导致使用者的疏远。

此外,人们容易陷入科技创造的虚拟世界中,从而疏远了现实世界。

三、科技异化的解决路径1. 强化人性化设计和交互:科技产品在设计和交互中应更注重人性化和用户反馈。

例如,简化过程、提供清晰的使用说明、个性化定制、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等都能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技产品,从而减少其对现实世界的疏远。

2. 加强科技教育和培训:科技教育和培训是解决科技异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科技教育和培训,人们可以掌握科技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不仅能更好地应用科技产品,还能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

3. 培养“科技责任心”:在过度依赖科技的同时,人们应具备科技责任心,抵制过度消费和浪费,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同时,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中,也应注重人类的幸福和福利。

四、结语科技异化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及其化解路径探究
科技异化现象是指科技进步的过程中,由于技术的日益复杂、专业化以及人与技术之
间的人为隔阂,使得科技对人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心理出现
问题等社会现象。

首先,科技异化现象的一个表现是人力资源不足,即缺乏原材料和人力,导致技术的
不断深入和发展产生了困难。

此外,科技的发展不断加快,超过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导致人们感到无所适从。

科技进步使得人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繁琐,导致生活空间
的压缩,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其次,这些现象会导致许多人感到无助和无望,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对社会
问题的关注越来越淡漠。

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问题的恶化,增大了治理难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化解科技异化现象。

一方面,科技企业应该
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使他们更加适应及掌握相关技术。

另一方面,
应该强调人的价值,加强对人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健康的重视,利用科技手段创造更加舒适
和有益的生活环境。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大对科技的投资和支持,促进科技与人文和谐发展的并行,以让科技更加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给予社会更多的资源和信息化的手段,让大众的生活更
加自主和便利。

总的来说,科技异化现象的解决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协作,需要科技企业,政府,社会
和个人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为科技进步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资料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资料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资料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人类的生存状况得到了改善,生活回归更加舒适便捷。

但是,这些科技成果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各种环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有些人对科技表现出来了盲目的崇拜,认为科技可以解决现如今出现的所有问题可以通过科技的发展得到解决。

这就表明人类文明成果与自然界之间已经出现日益强烈的对撞。

在错误科技观的影响之下,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也逐步延伸到了认了社会,出现了诸如人口、能源等方面的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科技的对我们生活的改善使得人类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

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类本身的异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因此,我们应该对科技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异化现象进行哲学反思,探寻消除科技异化的方法,并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科技异化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最终实现科技与人类及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一、科技异化的基本内涵及其集中表现简单地说,科技对人与自然的异化就是由于不当使用科技成果给人类和人类社会造成恶性后果的问题。

具体地说来,科技对人和自然界的异化伴随着人类技术革命发展的每一步和每一个阶段。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现代科技对人的极大满足,科技对人和自然的异化页发展到了历史的极致--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这人类生存空间的丧失;内燃机的发明扩大了人的生存空间,却使人其变得喧嚣和狭窄;核能的发现使人拥有了无穷的力量,却使人始生存在核武器和核泄漏的阴霾之中;生物转基因的成功应用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食物,却降低了食物的质量。

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的生活,却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更多危机。

科学技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时候,也让我们进入了无边的虚无。

正如《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中所提到的:科学技术成就已把我们和这个星球带入前途暗淡、危机四伏的境地。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如何克服科学技术异化1

如何克服科学技术异化1

如何克服科学技术异化1如何克服科学技术异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改变。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科学技术异化的问题。

科学技术异化指的是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人的本质和需求,成为一种自我目的化的工具。

为了克服科学技术异化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其中的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的服务性质。

科技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社会进步。

因此,在科技的研发和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将人的需求和福祉置于首位。

不仅要注重科技的实用性,更要关注科技的可持续性,确保科技的发展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和幸福感。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科学伦理和价值观的引导。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伦理道德的考量。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类福祉为出发点的原则,保护人类的尊严和权益。

在科技应用和决策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道德和伦理问题,确保科技发展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伦理准则。

此外,教育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教育是培养和引导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加强科技教育,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

教育不仅应关注科技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培养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在科技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才能减少科学技术异化的问题。

另外,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共同推动科技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政府应加强科技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确保科技的发展能够符合人民的核心需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科技发展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向科技界提供各种社会需求的反馈和建议,共同推动科技的良性发展。

在个体层面,每个人都应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和应用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技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同时,我们也应培养批判性思维,审视科技的发展与应用,避免盲目跟从和盲目崇拜科技。

综上所述,克服科学技术异化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强调科技的服务性质和人本立场,引导科技的伦理和价值观,加强科技教育,政府和社会共同推动科技发展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等方面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的异化与反思
摘要:在科技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的同时, 科技异化现象随之凸显, 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潜在而巨大的威胁。

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深深的困扰着人类, 尤其是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浪费等问题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应该对科技异化进行哲学的反思, 探寻消除科技异化的途径, 并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科技异化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 最终实现科技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科技异化、威胁、反思
一、科技异化的含义
关于科技的异化的出处,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大致分为两个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科技异化”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中“劳动异化”概念的借用和引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正如人用脑创造了上帝而受上帝支配一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用来支配和奴役工人, 这种财富的占有以致于劳动本身和人的本质都异化为与工人相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建立在费东巴哈哲学意义上的异化的基础之上的。

他赋予异化这样的引申的哲学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可见,“异化”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现实的人,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 其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的客体成为外在力量, 反过来奴役、支配和统治主体本身。

因此,科技异化概念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其活动产物的科技之间的异化关系, 其主要含义为: 作为人的创造物, 科技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异己力量, 它导致了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扼杀,
导致了人的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 失去了生存意义上的终极关怀, 人不再是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 而成为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正如霍克海默所言, “人类已经被科学抛弃,反过来人类为科学服务, 并且作为外在于科学的东西从属于科学。

”总之,科技的异化,就是指对人类来说,科技作用的非正常化、畸形化或者病态化。

二、科技异化的根源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科技发生异化,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

1.主观方面
科技异化的根源在于科技应用的主体对科技的不恰当的应用(滥用和恶用) ,在于科技的社会属性。

科技的社会属性是指科技在一定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支配下体现人的目的的一种属性,也叫做科技的主观属性。

2.客观方面
科技异化的根源在于科技的自然属性,这是科技异化的主要根源。

科技的自然属性,表现为利弊共存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共存的一个整体,绝对是好的或绝对是坏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作为人的创造物的科技也是如此。

科技是一把利弊共存的“双刃剑”,而不只是有利无害的“单刃剑”,因此,即使人们按照良好的愿望去使用科技,其负面作用也会同时产生。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曾指出,包括以“消解”自然界报复为目标的技术在内的一切技术都是有缺陷的。

随着自然界某一报复现象的克服,新的报复又将开始。

这只不过是转嫁危机的权宜之计。

因而,任何技术都将对自然造成破坏,从而对人造成危害。

这与科技由谁来使用,如何使用无关。

如医疗技术的进步, 保证了人类健康, 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 延长了人的寿命, 这是医疗技术自然后果。

这种后果又导致了人口增加、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当同时考虑技术的两种后果, 或由一种后果引起的连锁反应时, 可以说任何技术的利与害都同时伴生、相互依存的。

科技的进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加速了社
会的发展。

然而, 机器却要消耗很多能源, 能源消耗速度的增加又反过来威胁着机械所支撑的工业社会。

现代交通工具对人和社会来说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同时它不仅消耗能源, 又带来空气污染和噪音危害, 就像任何药物既可治病又带来一定副作用一样, 完全没有负效应的技术恐怕是没有的。

三、科技异化的影响
科技异化阻碍人类的社会化。

人类给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如果说技术是中性的, 则技术的社会应用不可能是中性的。

技术对于社会包括人的社会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消极的影响。

历史上技术进步总是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 扩大人的认知范围, 从印刷术、电报电话、电视到以电脑为中心的网络技术都是如此, 但网络技术和历史上的信息技术所面对的历史背景却不尽相同。

印刷术、电报电话的应用往往经过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在社会上得以应用, 甚至电话的发明人贝尔不得不在街头上作魔术式的表演以求得别人的支持。

而现在的科技应用则与此完全不同。

如网络技术从其诞生就由国家推动,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迅猛异常,加之对网络技术的片面夸大, 导致对技术的过度崇拜, 使许多人被卷人到网络的旋涡中,变成“网虫”,实质上是对网络的盲从,可以称之为网络上的“盲虫”,像这类技术异化破坏、阻碍了人类的社会化。

四、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
科技人化主要是指“科技的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从而克服科技的无人与无视人的状态,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人的个性自由、现实生存、未来发展进行,使科技复归于人的生活世界,并真正成为人的科技”。

从哲学角度讲,要使科技的人化由可能变为现实,就必须确立和遵循下列方法论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坚持“关键在人”的原则。

科学技术是人的创造物,是人
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

从根本上说,科学技术既是人类不断实践的产物,又是实践赖以进行的条件和前提。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从来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人类,成为自主自律的力量。

主体只能是人,科技只能是人的制造物,是客体。

科技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加祸于人类。

科技是善用还是恶用或是误用都取决于人自身,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2.人本性原则
所谓人本性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们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指对人来说,人是最宝贵的,人是人自己的最高目的,人之所想、所做,都是为了人自己,而不是为了人之外的东西。

科技的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 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关心人的本身,就是要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由和发展。

当然,我们所说的人的发展,不是指少数人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各国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3.前瞻性原则
所谓前瞻性原则,就是遵循超前思维和超前认识的原则。

它的主要特点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预测,并创造性地寻求超常规应变的策略和谋划。

高瞻才能远瞩,远瞩才是英明。

英明的决策源于前瞻性思维。

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维原则。

现代科技的应用虽有可能带来危险,但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这一发展的整个过程,人类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在某种情况下终止研究、改变计划或继续钻研下去。

五、结论
综上所述, 人类发明了高科技,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 但是由于在科技发展
和运用中忽视了伦理的内涵, 导致了科技异化的危机。

当然, 我们不应丧失对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信心, 但应清醒地认识到, 当人类通过科技这个工具对自然界施以影响和作用的同时, 自然界也必然会对人类施以反作用, 这是客观规律。

而且, 由于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片面性, 人类不可能完全认识和驾驭客观世界。

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时就可能会出现意料不到的消极结果,这是社会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可以说, 科技异化是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无法完全避免的现象。

因此, 我们必须在肯定科技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根据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消除科技异化。

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 必须坚持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原则,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兼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对我国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来说, 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和优势, 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发展生产力, 同时又要重视科技的伦理价值蕴涵和人文精神导向, 从根本上转变错误的价值观念与不恰当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 坚持走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道路, 努力把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限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水旸. 自然辩证法概论[M].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
[2]王楠. 对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思考[J]. 科学中国人, 2016(9).
[3]李萌. 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异化[J]. 数字化用户, 2014(13).
[4]吕玥. 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及其负面影响[J]. 中国-东盟博览, 2013.
[5]任大伟, 冯宁. 科学技术的伦理异化及其价值导向[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 2009, 9(1):4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