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
萧干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萧干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一九三七年元旦来临之际,作为曹禺的一位朋友,萧干在其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日出》进行了一次“集体批评”。
对于在文坛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一位新人的一部新作,能够及时地展开如此规模的“集体批评”,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不失为一例空前之举。
●曹禺曾说过:“萧干是文化界熟识的人,他很聪明,能写作,中、英文都好。
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圆滑、深沉,叫人摸不着他的底。
过去,他曾在混水里钻来钻去,自以为是龙一样的人物,然而在今天的清水里,大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原来是一条泥鳅。
”●随着文革的告一段落,被斥为“洋奴政客”的萧干也可以重新拿起笔杆子继续写稿子发文章了,那篇被巴金评定为“觉得平常,不算精彩”的《鱼饵·论坛·阵地》,就这样发表了出来。
萧干写这篇文章时虽说不上是出于秋后算账的报复心理,不平则鸣的心思还是有的。
一、青年时代萧干与曹禺萧干出生于老北京(北平)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家庭,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十一岁时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
少年时代就走南闯北,疲于奔命,直到一九三三年因投稿而结识沈从文,才算正式交上好运、登上文坛。
关于自己的文坛经历,萧干本人在《我这两辈子》中写道:“一九三三年,我也在北平《晨报》上写过稿儿,可那时候的北平文学界可老气横秋,是苦雨斋的周二先生和清华园的吴宓教授两位老头儿的天下,没有我们毛孩子的份儿。
但是,一九三三年我打福州一回来,北平好像变了个样儿。
郑振铎、巴金和靳以都打南边儿来了啦。
他们办起《文学季刊》和《水星》,在来今雨轩开起座谈会。
他们跟老熟人杨振声和沈从文联合起来,给憋闷的北平开了天窗。
”“您说多巧,我就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刘少奇与几位元帅的恩恩怨怨

刘少奇与几位元帅的恩恩怨怨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8期在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刘少奇一直是排在毛泽东之后的“第二把手”,几乎参与了党中央的所有重大决策,在毛泽东不能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代理主席职务。
作为党内的最高领导者之一,他与诸位元帅们如何相处?又与他们有着怎么样的恩恩怨怨呢?朱德与刘少奇:朱力推刘当主席1958年11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做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
由谁担任第二任国家主席?毛泽东没有推荐提名,只是说“让别人干”。
而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刘少奇却郑重地向党中央提出建议:按照惯常做法,毛泽东不连任,由上届国家副主席朱德继任顺理成章。
中共高层领导和党外民主人士也普遍持这种意见。
1958年12月29日,朱德给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提议以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
此后,在一系列公开和私下场合,朱德还多次说过自己比毛泽东年长7岁,由他接替毛泽东任国家主席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并再三坚持举荐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
党中央接受了他的提议,一致同意刘少奇为中共中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国家主席候选人,而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候选人。
1959年4月15日,在二届人大召开前的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表态说:“朱德同志是很有威望的,少奇同志也是很有威望的。
少奇同志在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又已经10年了。
以他担任国家主席比较适合,同时朱德同志极力推荐少奇同志。
”毛泽东还特别赞扬朱德“肚量大如海”,号召党内外人士都要向朱德学习。
彭德怀与刘少奇:刘几次当众批评了彭1942年秋,刘少奇从华中到延安,经过太行山,曾经在北方局党校作过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讲演。
当时的报告会由彭德怀主持。
刘少奇在讲演中对北方局的一些工作提出批评,虽然毫不客气,但是道理明白,事实清楚,所以他结尾的话音刚落,全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陈永贵与记者的恩恩怨怨

往 事 回 眸
持他的派性 , 陈永贵就说这些记者对 大 身份列席 山西省核心小组会议 , 却因此 落下个“ 反大寨” 的罪名 。原 因是 , 大寨 寨 没感 情 , 难对付 , 而对他们怀疑 、 进 防 被陈永贵说成是“ 闹着要参加省 核心小 认为段既然是宣传大寨 , 为什么后来 又
备。 新华社山西分社记 者范银 怀和陈永 组会议 的人” 。
要去晋 东南 、 去西沟大 队采 访 ( 那里 的
贵是老乡 , 曾参与采写《 大寨之路》 重 等
16 年秋 ,山西省农业 学大寨会 劳模李顺达 和陈永贵观点不 同) 9 7 98 。17
要 报道 , 两人私交甚好 。 文革 ” “ 开始后 , 议在昔 阳召开 , 新华社 山西分社派笔者 年 , 段和记者颜世贵一起把写好 的稿子
一
位干部不满地说 ,这是破坏树木 , 是 个 方 实 不 可 !”
赴 大寨视察工作 , 山西分社特派有经验 对 大寨 的态度 问题 。
陈永 贵十分 注意提防 记者 。17 97
有 的记者为急于 了解情况 , 冒险悄 年 l ,他对昔阳县委一位 负责同志 2月
见周树铭 , 生疑心 , 顿 对大寨 的另 一位 悄 进到村里 ,趁社员 吃饭 时到饭场 看 说 :要学会识别人 ,要 )多长个心眼” “ ( 负责人说 :你认识不认识这个人 ( “ 指周 看 , 陈知道后批评 记者说 , 些人溜 到 “ 这 对记者呀 十分注意……记者 ( ) 是 毛鬼 树铭 ) 他就是在省里 核心小组造反 , ? 闹 饭 场 , 头探 脑 , 探 鬼鬼 祟祟 , 看谁 家饭 神 。 你们要有点心 眼。 他们掂我们 的分
在按 照原 定计划采访 的 同时 , 们从 大寨 “ 他 四清 ” 工作 研室负责人 。从此 , 陈永贵 、 大寨和昔 阳县 的许 多重要
档案局里 女局长和工会主席的恩恩怨怨

档案局里女局长和工会主席的恩恩怨怨作者:颖子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2014年第01期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湖南省株洲市档案局安排了一系列的档案宣传活动,但就在早上7点40分左右,档案局内发生惨案:46岁的档案局工会主席旷晖向女局长沈局长举起尖刀,在沈局长倒在血泊中后,旷晖从8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一位是同事眼中工作认真的工会主席,一位是好强能干的女局长,他们在一个清水衙门里能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记者走访了株洲市公安局、档案局及当事人的亲属和同事,调阅了旷晖的部分举报材料,试图还原他们的“恩恩怨怨”……较真的工会主席遇到作风强硬的女局长2010年2月初的一天,株洲市档案局新任女局长、53岁的沈局长到任,局工会主席旷晖笑盈盈地带着沈局长走访各个科室。
旷晖46岁,是军转干部,当过20年的飞行员,开过全军最先进的战斗机苏-27,多次立功,中校军衔,正团级干部,4年前转业被安置到市档案局,后被提拔为工会主席,副处级,分管老干部工作。
档案局工会主席,只是个清水衙门里一个清闲职务,和部队时的职位、待遇、名誉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旷晖心里虽有落差,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有时他望着蓝天,想着自己昔日架着战斗机翱翔天空的英姿,脸上总浮现出自豪。
现在局里换了新领导,旷晖也想好好表现,有更大的作为。
但是,旷晖很快感受到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厉害。
局里第一次开局务会议,旷晖因忙着筹划女干部三八节联谊会的事情,没有出席。
不料,沈局长当着与会人员的面给旷晖打电话,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不光与会人员倒吸了一口气,电话那端的旷晖半天也没反应过来。
自己毕竟是局里六位党组成员之一,大小也是个领导,即便不给自己这个面子,也考虑一下批评人的方式吧,再说自己又不是故意不出席会议,而是忙工作。
旷晖心里满是委曲,但细想想,自己错在先,再说,新领导刚来总要先树立权威,严厉一点也是为了工作。
从那以后,旷晖工作上不敢再大意。
事隔不久,旷晖去自己分管的老干部人事教育科,交代科长一些工作,不料,科长吞吞吐吐地说:“旷主席,局里已经下文了,说我们这个科由黄局长直接分管。
6130779_默多克与唐宁街10号的恩恩怨怨

特约记者|曹吉力(发自伦敦)英国人视之为“内阁影子部长”默多克与唐宁街10号的恩恩怨怨英国的“小报文化”不会因《世界新闻报》的关闭而走向灭亡,而小报文化不死,就意味着英国政府与媒体之间依旧有着强而有力的纽带。
鲁伯特·默多克是谁?如果你问美国人,回答或许就是:“美国的媒体大亨。
”但如果你要问英国人,答案一定五花八门:“最有影响力的外国人”,“内阁影子部长”。
英国人还会用“传媒巨头”来形容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
不过要注意,英国人称他为“巨头”时,措词往往用的是“MOGUL”,这在英语里面可是一个明褒暗贬的字眼。
没错,即便没有眼下的这场小报窃听风波,多数英国人也早就烦透了,甚至恨透了这位媒体大亨,因为他领导的新闻集团被认为给英国文化带来更多的是低俗化风潮,让大小媒体满身散发着铜臭味。
在英国,谁最恨默多克呢?其实是政治家才对。
无论唐宁街10号里的首相是来自哪个党派,过去40年里,他们都不得不掂量一下自己的政策决定是否会让默多克满意。
从“希望借默多克为自己造势而赢得大选”,到尾大不掉,首相府反倒成了默多克旗下媒体的附庸。
威斯敏斯特的当权派早就想把默多克,还有他的媒体王国,赶出英伦三7月19日,默多克接受英国议会质询当天,格拉斯哥的一个年轻人站在一家商场里观看电视直播。
岛。
终于,《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事件爆发,让他们等到了一个机会,拉开了同默多克决战的姿态。
但真的要拼得你死我活吗?或许眼前的一切,都是政治烟雾弹。
卡梅伦一声叹息英国首相卡梅伦7月20日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议会下院经历了他当政以来,历时最漫长的一次议会辩论。
围绕“该如何解决英国小报窃听事件”这个核心问题,卡梅伦在6个小时里,回答了160多个来自不同党派议员们的发问。
问答间隙,卡梅伦不由自主地长叹了一口气,让在座600多位同僚们禁不住哈哈大笑。
大家都明白眼下卡梅伦面对的真的是一场令人筋疲力尽的政治闹剧。
默多克领导的新闻集团旗下的《世界新闻报》涉嫌窃听民众及公众人物电话的事件东窗事发后,不仅让这家168年的小报宣布关门,新闻集团放弃垂涎已久的英国天空卫视;还让新闻集团的两位高管、伦敦警察局局长以及副局长先后辞职,作为对他们早前合伙纵容小报记者频频采用窃听手段获得“独家新闻”的惩戒。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根叔)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共6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演讲稿)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根叔)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共6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演讲稿)每年的开学和毕业两大典礼,被视为高校的第一课和最后一课。
据悉,每年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讲稿都由李培根自己起草。
李培根2005年3月出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近6年来,他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让人耳目一新,主题分别是:转折、开端、学习、实践、超越、质疑。
以下是全文,请欣赏!此处是目录,单击可以直接转到指定位置。
一、《转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0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二、《开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06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三、《学习》——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07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四、《实践》——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08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五、《超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0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六、《质疑》——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1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一、《转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0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亲爱的2005级新同学们,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党委、行政,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到大学来,于你们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转折。
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次转折,多数转折是社会性的,还有一些则是自己生涯的转折。
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向知识经济转移的时代。
知识虽然从远古的时候开始就不断扩展,但从未像今天这样日新月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新奇,甚至令世人难以理喻。
知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作用,而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它对社会、国家、业界、大学乃至知识精英们施加的无穷无尽的压力,那就是不仅要学习、掌握、运用知识,而且要扩展、创造知识。
这难道不是你们的责任?你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向信息社会转移的时代。
今天的信息伴随着知识的流动、物质的流动,价值的流动,伴随着人们的一切社会流动,它像幽灵一样,无所不在。
中大书目:中国近代史可参考的书目

中国近代史可参考的书目(桑兵)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出版社,2001年)。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
保罗柯文、默尔戈德曼主编,朱政惠、陈雁、张晓阳译:《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柯保安着,李荣泰等译:《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回顾与前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黄宇和:《两广总督叶名琛》(中华书局,1984年)孔飞力着,谢亮生、杨品泉、谢思炜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萧公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新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
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
中国近代史论文数据索引:1949~1979/徐立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1949~1981;1982~1987/北京:北京大学,1986.建国以来中国史学论文集篇目索引初编/张海惠、王玉芝编.--北京:中华,1992.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上、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现代化罗荣渠着:《现代化新论续编: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大学历史经典文献读书心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学历史经典文献读书心得篇一:大学历史必读书1.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中华书局1960年代至1980年代出版或多次重印。
2.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1卷),中华书局1992年。
5.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1年。
6.刘起釪:《古史续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7.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8.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9.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
10.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XX年。
《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12.荣新江:13.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韩儒林:《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
15.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
16.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
17.戴逸主编:《简明清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
18.[美]余英时:《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
*************************************************** *******************1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
20.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1978年。
21.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2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5年。
23.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四卷),中华书局199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的恩恩怨怨(2008-07-08 11:33:38)标签: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大学合并杂谈个人前言:2000年的全国高校合并浪潮中,武汉市政府初拟将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与武汉大学合并,以建成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
但合并便意味着华中理工大学将成为历史(在武汉,名字当然得改成武汉大学)。
这遭到华中理工大学创始校长在内的多名重量级院士教授的强烈反对,并联名上书教育部阻止该方案通过。
以免将自己辛苦一生的成果拱手让人。
最终该方案未能通过,但华科与武大的恩怨远未结束,为了争夺全国最知名的医科大学——同济医学院,两校再次争锋相对,最终花落华中理工……后来武汉便有了华中科技大学与武大—……下文是这一事件始末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
现在我们可以说,尽管当时面对同济领导层和教职工中绝大多数人的反对(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但主要是两个人决定了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谁合并。
第一位应该是裘法祖院士(于今年病故),第二位是时任党委书记黄光英,因为只有这两位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作为武汉大学在华中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华中理工大学,在明白了大学合并之势不可逆转后,选择了与武汉大学争夺同济医科大学并不惜代价(其实它并未付出什么代价)取胜的策略。
其时任领导层(时任校长是周济,合并完成不久调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后转任教育部部长)的积极主动和强力争取是获胜的主要原因。
陈立功事件,是在1998年到2000年中国高等院校大合并浪潮中,湖北省数所高校历经多次更改合并方案后,最终形成现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段插曲,是2000年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最为轰动的事件之一,也是相关高校校史研究尤其是并校历史研究中无法绕过的事件之一。
时至今日,其影响依然可见。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1999年,中国国务院及教育部决定与部分省市共同投资优先建设九所知名大学(在此之前有共建十所的说法),让它们尽快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同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在武汉建设一所高水平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决定,即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参与竞争全国第十所优先建设的知名大学席位。
湖北省内高校最初的合并方案,是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为基础,联合其它高校,实行强强联合。
然而,当时华中理工大学校方的一些高层领导和几名院士向中国教育部签名上书,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参与任何形式的合并,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合并后更改校名,否则将主动离职。
与此同时,部分华中理工大学师生(以学生为主)则发起“保校运动”,也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反对该校卷入合并,拒绝该校更改校名,最终此合并方案因华中理工大学内部(尤其是高层)的意见不统一而流产。
1999年8月,湖北省政府作出了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的新方案,并上报了中国教育部。
由于当时的中国卫生部并未就同济医科大学的主管权是否下放做出明确表态,同济医科大学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因而这个方案亦未能实现。
最初合并方案涉及的高校列表:院校名称院校性质主管部门进入“211工程”名单武汉大学公立中国教育部是华中理工大学公立中国教育部是同济医科大学公立中国卫生部不是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公立中国国家电力公司是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公立中国国家测绘局2000年2月15日下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的贾志杰,谈到武汉高校合并时称:虽然中央答应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给湖北留一个席位,但这个承诺并非不可收回。
只有把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强强联合,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最大限度地强化新武汉大学的实力,才能与外地高校竞争全国高校优先建设的前十名席位。
同济医科大学是1950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内迁武汉与原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的产物。
自1980年代以来,同济医科大学就与武汉大学保持着紧密联系。
同济医科大学的部分医学基础课(与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等相关的部分学科)由武汉大学相关院系代授,上课地点也设在武汉大学校内。
因此,同济医科大学的师生校友大多认为,如果要和武汉的某所高校合并,选择联姻武汉大学是非常合适的。
然而,2000年2月下旬,经过了严格保密之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该校高层突然宣布同济医科大学将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
2000年2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陈立功,在华中理工大学官方的白云黄鹤BBS上发表了题为《我们的声音——对武汉地区高校重组的沉痛思考》的长文,详细阐述了他对当时湖北省内数所高校合并的个人观点(大意如下):同济医科大学选择与华中理工大学另起炉灶,不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合并,于是武汉地区将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国家优先建设的前十名。
武汉大学拒绝保留“同济”的品牌,及其在人、财、物、外事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是导致同济医科大学不愿与武汉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
与之前已完成的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相比,同济医科大学放弃联姻综合大学,而选择工科院校,可能“损失是远期的,但却非常惨重”(原文如此)。
《我们的声音》一文发表后,立即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
很快,该文被转载到了武汉大学官方的珞珈山水BBS、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官方的凌波水榭BBS、北京大学官方的北大未名BBS等国内BBS,和以在欧美亚太地区留学的中国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未名空间BBS等国外中文BBS 上。
此后短短数日,各相关高校的师生、校友在多个互联网中文论坛上展开了激烈辩论。
与此同时,该文的影响范围迅速突破互联网的局限。
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高校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和学生公寓等处的布告栏上,出现了《我们的声音》一文的打印稿,吸引众多师生驻足观看点评。
同济医科大学教师陈立功发表的《我们的声音》一文,指责武汉大学在合并事宜上不尊重同济医科大学,导致两校未能成功合并。
而武汉大学校方则认为,《我们的声音》一文对武汉大学的指控完全不符合事实,遂马上发表公开声明,就合并真相做出澄清(大意如下):武汉大学拒绝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的问题是根本不存在的。
同济医科大学从未就有关合并体制的事宜与武汉大学进行过任何协商。
《我们的声音》一文损害了同济医科大学领导人的形象。
由此,各相关大学校方开始陆续介入此事.2000年2月29日,迫于多方压力,陈立功在白云黄鹤BBS发表了《我的检讨》(大意如下):出于维护母校的荣誉,发表了《我们的声音》一文,为此感到遗憾和愧疚。
公开发表撤回《我们的声音》一文的声明,并向“受到伤害,或可能受到伤害的兄弟院校的领导和广大师生”道歉,以挽回不良影响。
今后将“加强政治学习,认真改造思想,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
《我的检讨》发表后,一片哗然,很快再次引起白云黄鹤BBS上的大讨论,并被迅速转载到了国内外多家中文BBS。
这篇检讨不但没有减退当时互联网中文论坛上旷日持久的大讨论的热度,反而火上加油,使得当时互联网中文论坛上的相关讨论一直延续了数十日之久。
2000年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
6月1日,同济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保留“同济”名号,并享有诸多独立管理权。
而当初以反对华中理工大学卷入合并、保留该校校名为由,集体签名上书中国教育部的该校部分师生校友,不得不尴尬的接受华中理工大学校方不但主动参与合并,且自愿更改校名的现实。
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
合并后经过校内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医学部诞生。
至此,武汉地区合并组建的两所新高校都无法争得优先建设的大学席位,从而也就失去了中央许诺在优先建设的一流大学中留给湖北的一个席位。
后续对当时合并谈判内幕的探讨陈立功的文章中,指出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拒绝保留“同济”品牌,及其在人、财、物、外事等方面的独立管理权,是导致同济医科大学不愿与武汉大学合并的重要原因。
此后武汉大学校方立即公开作出澄清,称同济医科大学从未就有关合并体制的事宜与武汉大学进行过任何协商,根本不存在拒绝与同济医科大学合并的问题。
由于双方说法相互矛盾,此后中文网络论坛上关于当时合并谈判内幕的探讨不断出现,并有多位自称知晓内幕的神秘人物“爆料”。
较常见的解释有三种:部分同意陈立功文章的观点。
认为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要求合并后各院系按照学科重新整合,即选择彻底融合的方式,不愿在校内出现“独立王国”。
但是,在是否保留“同济”品牌问题上,目前仍无统一看法,有人认为武汉大学校方并未一口回绝,因为当时很多知名医科院校合并时都保留了自有品牌。
倾向于武汉大学校方公告的观点。
认为陈立功文章中对武汉大学校方的指责与事实不符,是当时同济医科大学部分高层领导向同济医科大学校内释放的“烟雾弹”。
一种较为中立的观点。
认为在合并谈判时,同济医科大学校方与武汉大学校方各有两手准备:一方面,当时的同济医科大学校方在谈判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其中包括合并后的高校必须更名。
由于武汉大学校方认为该校有百年历史,校名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而合并后的高校必须更名的要求过于苛刻,无法接受,导致两校合并失败。
而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校方愿意放弃该校校名,并接受同济医科大学校方提出的一系列要求,最终合并成功。
从此,华中理工大学不复存在,合并后的华中科技大学横空出世。
另一方面,当时的武汉大学校方考虑到武汉地区有同济医科大学和湖北医科大学两所医科大学,且两校都与武汉大学合作较多,可从中选择一所合并。
故在与同济医科大学的合并谈判过程中以无法接受武汉大学必须更名的理由拒绝,转而与要求不多的湖北医科大学协商合并事宜。
早在陈立功发表《我们的声音》一文前,就有新闻媒体和网络论坛提前披露了武汉大学将与同济医科大学或者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的消息,是当时武汉大学校方已有两手准备的蛛丝马迹.同城出现竞争对手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决定与华中理工大学等校合并后,武汉大学为了恢复失去50年的医学院,考虑邀请位于武汉的另一所医科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加盟。
与同济医科大学类似,湖北医科大学与武汉大学也有较多合作。
但两校的区别也很大: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属高校,而同济医科大学是中国卫生部直属高校。
合并前,湖北医科大学除口腔医学等少数专业位于全国前列外,临床医学实力明显不及同济医科大学。
湖北医科大学就在武汉大学旁边,而同济医科大学在长江对岸的汉口,相距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