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文本谈一谈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

合集下载

高三试卷语文-四川省江油中学2024届高三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三试卷语文-四川省江油中学2024届高三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江油中学2021级高三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2023秋·天津和平·高三耀华中学校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我们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文字。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语言作为构成文学作品的一个层面,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媒介和工具。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选择、运用和创造,表明了作家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对事物的一种独特的评价。

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仅就其指向性的特点来讨论一下。

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审美。

因此,文学的真不属于自然的真。

文学从本来的意义上并不是对一件真实事件或一个真实人物的真实叙述,它是作家创作出来的作用于人的知觉、情感和想象的人类经验。

“这种创造物从科学的立场和从生活实践的立场上看,完全是一种幻觉。

这种创造出来的幻象可以令人联想到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地方,就像历史性小说或是描写某一地区风貌的小说可以令人回忆起往事一样。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创造出来的幻象却是一种不受真实事件、地区、行为和人物的约束的自由创造物。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这样,普通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世界是不同的。

艺术世界尽管最终来源于客观世界,但又完全不同于客观世界。

艺术世界作为一种幻象,它的逻辑另是一样。

在艺术世界中说得通的东西,在客观世界未必说得通。

反之,在客观世界说得通的东西,在艺术世界未必是合乎逻辑的。

在这两个世界的叉道上,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也就分道扬镳了。

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

普通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环境,因此它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必须经得起客观生活的检验,必须遵守各种形式逻辑的原则。

譬如,如果你的一个朋友见面时问你:“你现在住哪?”你必须回答说:“我住在北京西长安街甲40号”之类,你不能回答说:“我住在天堂”或“我住在地狱”。

文学语言则是具有“内指性”的语言,它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而只须与作品艺术世界相衔接就可以了。

从文学语言的“内指性”说起

从文学语言的“内指性”说起

语是外指性 的, 而文学话语是 内指性的。日常语言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环境 , 因此它必须符合现实 生 活 的逻辑 , 必 须经 得起 客观 生 活的检 验 , 也必 须遵 守 各种 形 式 逻辑 的原则 。文学 话 语 则 是具 有 ‘ 内指
性’ 的话语 , 它 指 向作 品本 身 的世 界 , 却不 必 符 合 现 实 生 活 的 逻辑 , 而 只需 与作 品艺 术 世 界 相衔 接 就 可 以 了。 ” … 本文 论题 所谓 的“ 内指 性 ” , 就 出 自此 引 文 。原 则 上 讲 , 这里 的 “ 内指 性 ” 云 云 不 过是 追 随 了 2 0世 纪文 论研 究 中流行 的语 言本 体论 观察 , 在 某种 宽 泛的 意义 上 是 有其 合 理性 的 , 但 若 细致 辨 析 , 我 们
重庆师 范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2 0 1 7年 第 6期
从 文 学语 言 的 “ 内指 性 " 说 起
严 金 东
( 重庆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重庆

4 0 1 3 3 1 )
要: 某本通行 的文 学理论教材认 为 , “日常话语 是外指性的 , 而文学话语 是 内指性的…… 内指 性的话语
自什 克 洛夫斯 基 的“ 陌生化 ” 、 雅各 布森 的 “ 诗 意功 能 ” 等说 法 的兴起 , 通 过 观察 文 学语 言使 用 的某 种 本 质特 征从 而去认 识 文学 的某 种本 质 特 征 ( 文 学性 ) , 就逐渐成为 2 O世 纪 以来 文 学 理 论 研究 中 的 常 见 做 法 。流风 所及 , 国内 的文 论研 究 也早 已 “ 接轨” 了这一 认 识 角 度 , 如某 本 通 行 的 教材 就 说 : “日常话

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于是怪诞的描写也成为真实的描写了A。
15
三: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A
16
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每 一句都有不同意义的词语排列,但当它们被放在一起构成小令的时候 词语的孤立意义让位于丰富的合成意境,以一个“断肠人”的形象串联 起咀嚼不尽的审美内涵。“枯藤”,“老树”,“昏鸦”,“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既使作者的哀愁具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又 使 作者的情感与环境的寂寞荒凉形成和谐统一的意境。而读者又可以通 过这些已经感受到作者常年漂泊的哀愁与感伤
统一。人们也许会不理解作者何以做到这一点,于是作者便自问自
答,只要“心远”,只要对世俗的争名夺利冷漠处之便可达到这一
境界。
全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历来被评为“静穆”、
“淡远”,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作者信手摘下园中的菊花,抬头无
意间与南山相会。于是悠然的人悠然地望见悠然的南山。这一自然
的诗句,表现了一串自然的动作,传达了一种自然的心态。一切归
A
17
四: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的统一
A
18
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在诗歌话语活动中是指诗歌话语活动出现的 文学形象具备可感知和可概括的特征,诗歌中所创作出来的文 学形象都具备艺术形象确定性的共性,即清代章学诚提出“人 心营构之象”,诗歌中的意象也是来源于客观生活,虽然有一 些是客观生活的扭曲,但也是反映客观生活的性质,以王维的 《竹里馆》为例:独座幽篁里,起坐弹鸣琴。深林人不知,明 月来相照。读完这首诗在我们的大脑里会马上形成这样一幅画 面: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深林、明月。我们可以看到, 一片不为人知的深林;皎皎皓月撒下如银月光,照耀着幽深的 竹林;一个人,至于要把他想象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全诗 的气氛,当然是一个与世无争,仙风道骨之长者,也许长着关 公之类似的美髯,一身长衫,一阵风过,随风飘杨;他的房屋 里面既无电视、也无电脑、更不会有一个高级音响,正在放着 火热的摇滚。只有一件家具———一把古琴。这个人在干什么 呢?他在迎着轻风,弹奏着一曲舒缓,悠扬的曲子,什么曲子 不要紧,也许是《广陵散》之类的吧?

文学的言语层面

文学的言语层面
文学语言注入了文学家的心
理内含,往往托物寓意、托物言志,
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呈现出一种
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效果。
三、文学语言的阻拒性
文学语言——阻拒性——侧重于陌生化 普通语言——自动化——侧重于常规化
“阻拒性”
—— 二十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提出 所谓阻拒性,就是指文学语言不是让人自 动的、不假思索的明白其内涵,而是通过故 意打破语言常规,使用一些不为人所熟悉的 修辞手法,甚至不合语法,从而达到陌生化 效果,耐人寻味,产生审美效果。
周杰伦——《青花瓷》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保持车距,小心撞车
日常语言
请别吻我,我怕羞(修)
文学语言
日常语言
不断的追求语言的陌生化
第一位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
第二位仿效者是庸才 第三位是蠢材。
陌生化——自动化——陌生化
文学语言的魅力就在于不断的创新
牧)
“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
西方20世纪后文学
黑色幽默 荒诞派戏剧
垮掉的一代
象征主义
寻求的就是 语言上的非理性 和形式化的艺术 实验和语言革新
魔幻现实主义
二、文学语言的蕴涵性
文学语言—心理蕴涵性—侧重于表现功能 普通语言—意义单一性—侧重于指称功能
二、文学语言的蕴涵性
文学的言语层面
文学的言语层面
文学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语言
内指性 蕴涵性 阻拒性
一、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文学语言——内指性——符合艺术逻辑(情感逻辑) 普通语言——外指性——符合现实逻辑(事理逻辑)
一、 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关于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性。

文学语言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内在地自足的,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

二、音乐性
是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

三、陌生化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术语,最早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他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使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现实的普通感觉。

文学形象的概念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作品中的形象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系统。

例如《红楼梦》是由三百多个人物形象及其关系构成的形象的有机系统,我们不能随意把其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抽掉来理解《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为此,恩格斯提出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重要命题。

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情景交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文学语言举例

文学语言举例

文学语言举例答案解析(一)内指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所指称的意义,存在于这个语言系统自己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中。

例如“今天天气很冷”这句话,可能在陈述事实,也可能表达说话人主观感觉,具体语义需要依据作品上下文描绘的环境来判断。

(二)心理蕴含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蕴含了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比普通语言更富于表现功能。

例如雪莱《西风颂》中“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冬天”、“春天”都被诗人的情绪所浸染,与普通语言中“冬天”、“春天”的含意不同,更加富于象征意义。

(三)阻拒性。

也称为“陌生化”。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设法把语言进行改造,变成陌生、扭曲的语言,使读者不能一下子理解其中含义,迫使读者注意到语言本身的表现力,而不是语言所指称的外部意义。

例如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抬头看到“黑色的天空和太阳”,语义很费解,实际表达了他人生的幻灭和心灵的悲哀,读者需要反复体味,才能理解领悟,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文学语言,又称作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艺作品语言,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语言。

文学语言的形成依赖于书面语的产生,而文学语言也具有口头形式,如科学报告、答记者问、口头声明,以及诗歌朗诵、新闻广播和课堂上的教师用语等等,凡是合乎文学语言规范的,都是口头形式的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有两个,一是意象性,克服了一般语言的抽象性;二是超越性,具有隐喻性,能够表达审美意义。

文学语言还具有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性、认知与意向的统一性、审美幻想性等特征。

文学语言有两个层次:作为基础的现实语言层次和作为主导的文学语言层次。

由于现实语言层次要服从文学语言层次,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必然发生文学语言对现实语言的偏离。

文学的言语层面

文学的言语层面
李白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杜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文学语言的内指性西方20世纪后文学黑色幽默荒诞派戏剧垮掉的一代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寻求的就是语言上的非理性和形式化的艺术实验和语言革新二文学语言的蕴涵性文学语言心理蕴涵性侧重于表现功能普通语言意义单一性侧重于指称功能文学语言注入了文学家的心理内含往往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从而呈现出一种话里有话弦外之音的效果
牧)
“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
西方20世纪后文学
黑色幽默 荒诞派戏剧
垮掉的一代
象征主义
寻求的就是 语言上的非理性 和形式化的艺术 实验和语言革新
魔幻现实主义
二、文学语言的蕴涵性
文学语言—心理蕴涵性—侧重于表现功能 普通语言—意义单一性—侧重于指称功能
二、文学语言的蕴涵性
文学的言语层面
文学的言语层面
文学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语言
内指性 蕴涵性 阻拒性
一、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文学语言——内指性——符合艺术逻辑(情感逻辑) 普通语言——外指性——符合现实逻辑(事理逻辑)
一、 文学语言的内指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杜
韩愈:“惟陈言之务去”。
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小结:
内指性
文学语言 三个特点 共同构成了文学
蕴涵》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保持车距,小心撞车
日常语言
请别吻我,我怕羞(修)
文学语言
日常语言
不断的追求语言的陌生化
第一位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
第二位仿效者是庸才 第三位是蠢材。

举例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

举例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

举例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

文学是一种话语,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中,故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的语言美表现在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表意的含蓄性、丰富性。

①文学语言的内指性,是指文学语言为了构筑艺术世界而存在的,其意义所指,一般是指向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艺术世界。

李白在《秋浦歌》中写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当然不可能真的有三千丈长,在诗人的艺术世界里三千丈指的不是头发而是绵长又数不清的愁绪。

②文学语言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含了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

李白用极致浪漫夸张和奇特想象的手法表现忧愁万千,赋予看不见摸不着的愁以具体形象,大大增强其诗语言的表现力。

③文学语言表意具有含蓄性、丰富性,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要有丰富的表现力,“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少总多,以一求多。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徘徊于秋浦河畔,憔悴失意,“明镜”指的是秋浦之水,他无意中瞥见水中自己鬓染秋霜衰老的倒影,不由得顾影自怜,愁绪万千,此处“秋霜”照应上句的“白发”。

诗人感情激愤痛切,“不知”“何处”的设问和反问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忧心如焚的感情,笔力千钧,引发读者深思。

(本文为原创分析,别抄,原文抄袭挂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本谈一谈文学语言是内 指性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 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 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 邈云汉。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这句话明显违反了客观真实,没有人会把 月亮和自己的影子看作人和他们一起饮酒, 如果这种状态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就 会把这样的人当成神经病。文学语言具有 内指性,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 也就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举杯邀 明月,对影成三人”所表达的重点已经不 是客观实在事物,而是这些实物在人们内 心世界一起的体验。
• 人们常说有感而发,那么诗句当然也会反 应是人的内心世界。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 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 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 追求自由,向往光明,这就不难想象出李 白为什么这么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