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发展阶段及其规划重点探讨

合集下载

都市圈指导意见

都市圈指导意见

都市圈指导意见
1. 什么是都市圈
都市圈是几个城市紧密相连构成的城市群体,通过交通和通讯便利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商业、文化、教育和生活等多种方面联络的区域。

不同于单一城市的单一特点,都市圈能依托多个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协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 都市圈的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

都市圈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城市间的资源,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由此在中国各地逐渐成型。

3. 都市圈带来的机遇
都市圈的规模庞大,资源丰富,这为区域间产业资源和人才的互通互联提供了便利。

都市圈内的市场更大,人口更密集,服务业更发达,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也更加成熟,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4. 都市圈的挑战
尽管都市圈的发展前景逐渐明朗,但如何解决各城市间的协同问题也是都市圈发展的关键所在。

比如,不同城市之间的收费标准、用地政策、公共服务分配、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差异都需要统一协调,方可做到产业互补,优势互补。

5. 支持都市圈发展的政策
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支持都市圈的发展,为其提供税收减免和土地利用等多项政策,并对于加剧都市圈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这样的政策措施非常重要,可以加快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6. 都市圈的未来展望
随着都市圈规模的日益扩大,协同发展的格局也会越来越清晰,迎来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也将越加丰富。

预计将有更多的区域加入到都市圈的建设之中,并且将伴随科技的进步和城市服务的日益完善,建设出更为现代化和发达的都市圈。

日本东京都市圈研究

日本东京都市圈研究

东京大都市区一体化经验一、发展概况东京是世界公认的同城化建设较好的国际大都市。

大东京都市圈又称首都圈,是指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主要包括东京都、琦玉县、神奈川县、千叶县、茨城县、群马县、枥木县和山梨县等一都七县,面积36274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9.6%,人口404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14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

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3,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更是高达60%以上。

大东京都市圈是世界闻名的城市集聚区,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二、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措施1.一体化(同城化)规划导引的东京都市圈1956年,日本政府实行“首都圈整顿方案”,规定以东京为中心、半径100公里以内的地区,构建一个“首都圈”,颁布了《首都圈整治法》,并于1958年编制了第一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奠定了区域同城化发展的基础。

1968年,日本又发布了第二个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提出了将东京作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全国管理中枢,并实施以实现合理中枢功能为目的城市改造。

这次规划使东京中心区实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外围地区的开发建设。

第三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76年出台,规划中提出了在首都圈中分散中枢管理功能,建立区域多中心城市复合的设想。

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

表日本首都圈五次基本规划内容第五次1999 ~2015年以多样价值观为基础的个人活动的活跃化;高龄化的前进,人口减少局面的到来; 信息化、国际化的进展;对于环境的意识及行动的提高。

东京等八县市, 并包含从广域合作角度考虑的周边地域。

以自然增长为中心,从1995年的4040 万增加到2011 年约4190万,之后人口减少,2015 年达到4180万人。

由目前的向东京中心部的一极依存构造,形成首都圈各地域以据点都市为中心的高独立性地域,并进行相互机能的分担、合作、交流,以形成分散型网络构造为目标。

合肥都市圈的发展

合肥都市圈的发展

合肥都市圈构建及其发展策略研究范毓灼刘复友程国辉(安徽省城市规划协会)(安徽省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一、合肥都市圈构建的必要性都市圈构建的理论基础源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理论。

作为安徽省会的合肥,绝不能把影响区仅囿于安徽皖中一隅,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决定着合肥要从省域以至于更大的区域角度来看待都市圈的发展,都市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建成具有省域影响或省际影响的中心城市集结地。

其次,合肥都市圈建设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外都市圈概念上一般指以特定的通勤时间为半径,可以接受城市的某一方面功能服务的地域范围。

发展中的合肥,其自身的辐射力和集聚力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据《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合肥市实际居住人口近期(2005年)达200万人,远期(2010年)达300万人。

其相应的腹地和影响区域也在逐步拓展。

合肥都市圈建设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1、建设强大的省域中心城市,带动省域经济腾飞的需要合肥作为省会城市的规模偏小,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策略。

安徽省域城市首位度低,中心城市实力不强,省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经济实历程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合肥都市圈的空间拓展必将增强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和腹地范围都必然随之发展,以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合肥城市的发展在从“点”走向“面”的同时,都市圈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2、增强省会城市竞争力,赢得与周边都市圈竞争优势地位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资源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必然导致竞争。

谁占有的地域空间和腹地范围越广阔,谁就能在运筹空间和资源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也更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合肥周边东有南京都市圈,西有武汉都市圈和昌九经济走廊,北有徐州都市圈。

这些都市圈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徽省边境的一些城市。

合肥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努力扩大腹地范围,在与周边城市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3、整合区域资源,实施联动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进城市发展的传统模式,要求中心城市建设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整合区域各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避免重复建设。

都市圈方案

都市圈方案

都市圈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建设成为了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案之一。

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通过空间的联系和经济的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一、都市圈的意义都市圈的建设对于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都市圈能够将城市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其次,都市圈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再次,都市圈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都市圈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人才流动,促进人才的集聚和创新。

二、都市圈的特点都市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都市圈的范围广泛,涵盖了城市和其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域。

其次,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协作关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网络。

再次,都市圈内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色,形成了互补的优势,使整个都市圈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最后,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具有相对平衡的发展,避免了单一城市过度发展的问题。

三、都市圈的建设原则在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坚持市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和优化。

其次,要注重政府的引导和规划,明确各个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分工。

再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水平,提高整个都市圈的运行效率。

最后,要加强政策的协调和统一,为都市圈内的城市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条件。

四、都市圈建设的关键问题在都市圈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要解决城市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确保各个城市能够公平分享发展成果。

其次,要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解决城市之间的交通和物流问题,提高城市间的联通性。

最后,要解决人口流动和社会问题,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深化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3.共同打造都市圈一体化市场,消除行政壁垒,提升市场活力。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建设都市圈内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水路交通网络。

2.完善都市圈公交网络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度。

3.促进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综合交通的运行效率。

三、促进产业协作和转型升级
1.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1.共同制定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治。

2.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和排放。

3.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五、促进公共服务共享
1.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区域内的体制机制创新。

2.加强政策协同,促进政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
1.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和任务目标。

2.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

都市圈发展逻辑

都市圈发展逻辑

都市圈发展逻辑一、定义与形成都市圈,又称都市带、都市连绵区,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它首先出现在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

这个概念描述的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一种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群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

都市圈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城市聚集阶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通过聚集周边城市的经济、人口等资源,形成单核心的都市圈。

2. 城市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的辐射力逐渐增强,周边城市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形成初步的都市圈。

3. 都市圈形成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具有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的都市圈。

4. 成熟阶段:都市圈内的城市之间形成了紧密的经济联系和人口流动,形成了多核心、多层次的都市圈。

二、发展驱动力都市圈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都市圈形成的根本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不断聚集周边城市的经济、人口等资源,形成单核心的都市圈。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加速了都市圈的形成。

2. 人口聚集:人口聚集是都市圈形成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不断向中心城市聚集,形成了初步的都市圈。

同时,人口聚集也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加速了都市圈的形成。

3. 政策推动:政策推动是都市圈形成的必要条件。

政府在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和推动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4. 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对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更加便捷和高效,加速了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内部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都市圈的升级和发展。

三、发展模式1. 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指政府在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

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

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形成了一系列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

成都都市圈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之一,其建设探索实践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成都都市圈背景、建设方向、重点项目等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成都都市圈建设的实践案例。

一、成都都市圈的背景成都都市圈是以成都为核心,以成都平原、攀枝花、雅安、眉山、邛崃等地为组成部分的城市群体,总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成都平原及其边缘山地地区。

成都都市圈是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经济总量占四川省GDP的70%以上,是四川省的经济增长极。

1. 产业协同发展:成都都市圈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形成优势互补和产业链条优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跨界合作。

2. 建设现代交通网络:成都都市圈交通发达,但城市之间交通衔接不畅,要构建现代交通网络,实现城市间高效便捷交通,提高城市群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3.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成都都市圈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4.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成都都市圈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要加强城市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三、成都都市圈建设的重点项目1. 成都绕城高速公路:该项目是成都都市圈的重要枢纽工程,将连接成都和周边城市,缩短城市间距离,促进城市交流和互动。

2. 王平新城规划建设:王平新城是成都都市圈的重点发展区域,其规划建设将推动成都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4. 成都都市圈产业园区建设:成都都市圈产业园区是城市产业布局的重要支撑,要推动工业集聚区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园区。

四、总结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展示了城市间合作与协调的重要性,也呈现了城市群体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

关于新发展阶段都市圈理论与规划的思考作者:肖金成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04期【摘要】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都市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其形成之日起,单个城市的竞争力就转变为都市圈整体的竞争力。

研究都市圈、规划都市圈、建设都市圈,应把握城市发展的极化效应和回波效应。

围绕提升都市圈发展质量和现代化水平,探索编制都市圈发展规划,可以强化都市圈规划与城市群规划、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确保协调配合、同向发力。

【关键词】都市圈城市群都市圈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1.04.00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

笔者拟就都市圈理论、都市圈与城市群的关系、都市圈规划展开论述。

都市圈理论从理论上说,以都市为核心,其辐射影响的范围谓之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态。

城市越大,辐射影响的范围越大。

辐射半径以城市规模、空间距离、联系强度综合计算确定。

关于城市规模,一般认为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一型大城市)以上谓之都市,城市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可谓之大都市。

城市常住人口一定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不包括农村人口,甚至也不包括20公里之外城市和城镇的人口,不能把行政区的人口甚至市辖区的人口都算作城市人口。

所谓常住人口是在该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口,虽然户籍不在这个城市,但长期在此工作与生活,就应该统计为常住人口,而虽然户籍在该市,但不在该市工作和生活,则不应统计为常住人口。

关于空间距离,一般以货车而非轿车和高铁,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距离作为辐射半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