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ppt课件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梳理——文言文ppt 人教课标版

文言知识积累
A.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眼泪。 今:鼻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礼品。 今:货币。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处境困难走投无路。 今:贫穷。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袒露一只臂膀。 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文言知识积累
A.古今异义
⑤诸郎中执兵 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10.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 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 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 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 编年体 历史著作,相传作者是鲁国的史官 左丘明 。 《左传》以《春秋》 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 为序,详细地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 大小事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 治状况。
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话为什么详写,说服 的结果为什么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 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结果只作简略 交代,从而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繁简 得当,层次井然。这也是《左传》记事“详略 得当”的特色。
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⑴伏笔与照应。 ⑵波澜起伏(委曲简洁)。 ⑶详略得当。 ⑷用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善于描写“行人辞令”。
☆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说 明抽象的道理。(成语如鹬蚌相争、狐假 虎威、惊弓之鸟、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正音正字:
淬( cuì ) 忤( wǔ ) 徵( zhǐ ) 陛( bì ) 卒( cù ) 提( dǐ )
揕( zhèn ) 拊( fǔ ) 夏无且( jū ) 樊於期( wū ) 被八创( chuāng ) 箕踞( jī jù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哦,香雪》PPT优质课件

➢ 任务活动二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导图引路
1.下面是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哦,香雪
引子1~4段:火车开进小山村。
开端5~61段:姑娘们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寻求新奇
发展61~70段:①
。
高潮71~77段:②
。
结局78~81段:香雪深夜归来,姐妹相遇,共同欢呼
明确:
①香雪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②香雪实现愿望,换 取铅笔盒,徒步返回
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事和抒情的背景,小说通过对香 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 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并由此抒发了美好而内涵丰富的情感。
➢ 任务活动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激情导入
这是一个火车进站一分钟发生的故事。请用最简短的 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
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了女学生的座位下面,
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
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
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你认为她爱慕虚荣吗?
“
欣赏形象之美
“ 2.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
(2)香雪觉得女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她也
父亲亲手做的“小木
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
不同的表现?
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女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
她就更加注意了。
“
欣赏形象之美
“②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
1.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 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比
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别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
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 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在山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PPT精品课件

写作背景
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 3篇赋,写了280多封书信,其中有豪放派的代表词 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 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和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为“北宋书 法四大家”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顾作者
一代文豪苏东坡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蒌蒿满地芦芽短,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
正是河豚欲上时。 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 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苏词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2、学习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顾作者
回顾作者
一代文豪苏东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基础夯实
大江①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 故垒③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④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⑤。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⑥,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⑦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⑧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基础夯实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酒杯。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ppt课件 人教课标版1

件事,买匕首和找副手,是略写。因为办这两件事不能表
现主要人物的什么品质,所以略写了。后文准备督亢的地
图,那是现成的东西,所以未提。这样看来,记人的记叙
文,记述详略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品
质,能表现的则详写,否则略写。
导读·边学边思
6.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答: 答案
方式角度
作中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答案 做了四项准备工作。其中取樊於期的人头,是详写。
本 因为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将军,这件“礼物”取之不易。而荆 课 轲三言两语就说服了樊将军,使其自刎献头。作者详写这
栏 目
件事,是为了表现荆轲能言善辩,也为后来荆轲能从容不
开 关
迫地为秦武阳失态一事进行解释作了有力的铺垫。另外两
关
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这是从侧
面有力地突现了荆轲沉着勇敢的特征,使这位
悲剧英雄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导读·边学边思
写出疑惑
将你阅读时的疑惑以及准备与同学、老师讨
本
课
论的问题写出来,能作初步交流的可以与同学初
栏
目
步交流,不能作初步交流的可在课堂上交流。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一、整体把握
开 关
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设取予然诺,
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体现了侠义情结中的重然诺、
重义务、见义勇为、追求自由平等的潇洒情怀。
导记·晨读晨练
4.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李白)
5.明人李贽《焚书·杂述》中说:“侠之一字,岂易言
哉!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一侠耳。”侠的精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ppt5(3份) 人教课标版1

2.恰当合理的间接描写 本文多处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 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 是通过其他人物或周围的环境烘托出描写对象特质的描写方 法。间接描写可分为人物烘托和环境烘托两种。 (1)人物烘托 借助与描写对象相关的人的言语、行为、外貌、神态、心 理等,烘托出描写对象的特质。如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 阳“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镇定自若。 (2)环境烘托 借助描写对象身处的环境,如地域、社会状况、环境气氛、 场所摆设等,烘托出描写对象的特质。如“易水送别”场面中 用秋风的萧瑟和筑声的悲凉来烘托送行场面的慷慨壮烈。
目录学之祖——刘向 刘向(约前 77~前 6),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 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 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而 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而再次下狱,被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 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 ,为我国最 早的图书分类目录。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 亡佚。今存《新序》 《说苑》 《列女传》等书, 《五经通义》 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 集》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正古书的“叙录”,较 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叙事简约、 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连词,表轻微转折,不过,只是 回头看
4.顾
③将军宜枉驾顾 之《隆中对》 . 拜访 ④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 难道 ①樊将军以穷 困来归丹 走投无路 . 极,尽 ②图穷 而匕首见 .
5.穷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
走到尽头
①太子丹恐惧,乃 请荆卿曰 . 今得闻教 6.乃 ②乃 . ③家祭无忘告乃 翁《示儿》 . ①樊将军以 穷困来归丹 . ②丹不忍以 己之私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立在地球边上放号》PPT精品课件

2. 归纳概括郭沫若早期 诗歌的特点。
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 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 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
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
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
“ ,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3.1 拓读明技
“直抒胸臆的特色。《炉中煤》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 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
朗读辨境
1.2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明确: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1.2 整体感知
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
壮丽的画面。(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 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 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 明确: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 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这首诗堪称为郭沫 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 ”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 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 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 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 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 作品写于1920年前后,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史铁生《我与地坛》PPT教学课件

自然景物的描写,渲 染了气氛,如“蜂儿 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 在半空”等等。
在内容上,本文打破 了抒情、议论与叙事、 写景的间隔,以思辨 为主导,而又自始至 终饱含情感,内涵深 厚。
全文总结
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 叙述了 自己多年来在地坛沉思流连所观察 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 述了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中的苦难。 文中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地坛是 “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 中永远的地坛。文章借地坛抒发了 作者关于生命、生存等问题的哲思, 表达了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深入探究
节选部分中,前后两部分之间有 着怎样的联系?
本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全文的第 一、二部分,这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 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 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所选部分涉及两个话题, 一个话题是“我”在突遭双腿瘫痪的不幸后对于生死的 深沉思考,重点写地坛对“我”的启迪;一个话题是 “我”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 大,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与激励。
木和泥土的气味,写到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博大与纤微,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都显示了生命的激情,处处洋溢着生 命的律动。 • 人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如此?地坛给了作者一个生命的启示: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课文探究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要加倍的”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我”到“她的儿子”,人称上的变化说 明了什么?
篇小说典藏”。 •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
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让死活下去》
《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
《来到人间》 《老屋小记》
《务虚笔记》 《答自己问》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ppt(学案+课件+练习,12份) 人教课标版1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三亚作为海蓝沙白、浪平风轻的“东方夏威夷”, 四季如夏,鲜花盛开,椰树成林,风.华.正.茂.,是国内著 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 )
•请
说 “风华正明茂”:风理采才华正盛由,形容朝: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 1.本词开篇三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 [对应考点:考查诗歌重要句子的作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答案】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1)开篇三句点明时间、地返点回菜、单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 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 色,触景生情,关注到祖国的命运、革命 的未来,从而陷入深沉的思索:国家民族 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中流 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主宰。抒发 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 中国歼-15舰载机成功在航空母舰“辽 宁舰”起降,这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一次历
史性跨越。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
罗阳同志因劳累过度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牺
牲在工作岗位上。从罗阳身上,我们看到
了中华儿女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质。他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创造了新机
服/务/教/师 免/费/馈/赠
返回菜单
RJ语文·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的音节停顿是: 【答】恰/同学/少年。
4.“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用法是 _____________。 【答】视……为粪土,名词用如意动。
5.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答】回忆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和革命经历。 答题分析:考查概括的能力。“恰同学少年” 一句,交代了是年轻时候,“挥斥方遒。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写的是年轻时候的革命活 动。这是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情回忆。
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 境界和情调。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 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上片,哪些词 极具表现力?词人借助这些表现,描 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而宣泄了 怎样的情绪?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而 字的锤炼其实是想象丰富的外化。
• 遍 红之广大,秋色无涯,心事浩渺。 • 染 色之浓重,林木经霜,凌寒愈艳。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天在水,触目无 不生机盎然。
• 竞 生之亢奋,物竞天择,归于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描写,小结内 容,升华理性。由眼前物到世间人,万物都在 自然、社会的竞争法则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 活。一个“竞”字,颇有对于自由的召唤意味 。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幅图画描绘得这样出 色,一是所观之物细致,二是所状之景典型, 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了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
1910年,即将出外求学 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 本月性和尚的言志诗,夹在 父亲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
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 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 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 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自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 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 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 的词。
【答】A/廓kuò 击jī 曾cénɡ
2.写出“峥嵘”的本义和在词中的引申义。
①本义: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引申义:_______________
___
【答】①形容山势高峻。 ②不平凡,不寻常。
阅读下面的词句,回答问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 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词人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将 红叶、碧水、蓝天、白帆、雄鹰、游 鱼尽收眼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 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
山河壮美,见证了词人 博大宽广的胸襟。
为什么会在秋天产生愉悦、豪迈之情?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湖南长 沙第四师范读 书时的毛泽东
怎样理解《沁园春·长沙》景中 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
上阕,重在写景,却处处寓情。“湘江秋景 图”以词人为中心、江洲为背景,捕捉生机盎 然的事物,构成绚丽壮美的画面,所写之景无 不流露出激荡的思潮。红色的基调,既是枫林 如火的再现,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有对祖国命运的乐观憧憬。万类“竞自由”, 更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 “怅”字,将奔来之景收束,由眼前之景到心 中之志,词人自然地思索祖国命运和革命前途 ,提出“谁主沉浮”的重大命题,转而进入下 阕的抒怀。
浪淘沙 北戴河
下片先发思古幽情,以一句“往事 越千年”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 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 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 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意蕴丰饶的动 态意象,概括了曹操南征北战的戎马 生涯。词以“换了人间”回归现实, 洋溢改天换地的战斗豪情,令人玩味。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注音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ɡě) 鱼翔(xiánɡ) 怅(chànɡ) B.寥廓(ɡuò) 峥嵘(zhēnɡ) 遒(qiú) C.寥廓(kuò) 激扬(jī) 击水(jí) D.遏(è) 曾游(zēnɡ) 稠(chóu)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逢风雨 大作,他顿起击水之兴,下海游泳,与风浪 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纵笔挥毫,写下了 这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 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 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词人 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海的历 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不由得浮想联 翩。
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 格律形式的标志。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 平仄声韵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必然的联系。有 的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或小序。如“沁园春”是 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 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长沙”是 标题,表明作品内容。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 和豪放派。婉约词典雅婉曲;豪放词雄浑高亢, 且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诗 言志,词抒情”。通常,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让人联想起星 火燎原的红色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 透 水之澄碧,一江秋水,清澈见底。 • 争 船之多快,千帆竞发,敢为人先。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既为浩荡秋江写 实之景,更见有志青年奋勇之情。
• 击 飞之迅猛,雄鹰展翅、搏击云天。 • 翔 游之轻灵,水清见底、鱼游浮空。
1929年6月在福建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 代表大会,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 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随即离开 部队,到上杭做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到11 月,毛才在上海中央(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 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年秋,红四军主力转战赣、 粤、闽三省边界,9月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围 剿。1929年10月重阳节,时闽西山区,黄色野 菊竞相开放,毛泽东触景生情,吟成《采桑 子·重阳》。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字里行间 表达了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对革命前途的 看法,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下阕,叙事为主,依事抒情,情中显志,艺 术地回答了词人自我的发问:革命青年以及觉 醒抗争的民众来主宰这个世界。“峥嵘岁月图 ”由“忆”字统领,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 英雄形象。其中,“中流击水”为我们展示了 一种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人生境界,艺术回 答了上阕的问题。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 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 畅淋漓的表达。
《沁园春 长沙》全词通过对长 沙深秋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 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革命青年以天 下为己任,蔑视腐朽统治者,改造旧 中国的壮志豪情。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 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 江天万里霜。
【注】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 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时登高 怀远,喝酒赏菊,插茱萸花以辟邪祟。 黄花:一种野菊花。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入乐可歌、句式 长短不齐的诗体。始于梁,形成于唐而盛极于 宋。它原本是配合燕 (宴) 乐的辞,在发展过 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文学样式。词初起 时称“曲子”,后来称作“长短句”“诗余” 等。词依长短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达240 字)。一首词,一章,称单调;两阙,称双调; 三段,称三叠。
朗诵 沁园春 长沙
百舸ɡě:许多船。 霜天:指秋天。深秋霜降,故称。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 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kuò: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zhēnɡrónɡ:不平凡。 挥斥:奔放状。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 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象是物象;意是 诗人的主观情感。意象是主客观的统一。
浪淘沙 北戴河
(1954年)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 北部。
• 魏武、碣jié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北伐乌桓凯旋,路过碣石山。 乘兴登临,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其中 第二首《观沧海》,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 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 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碣石 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 到六朝时沉入渤海。
4.“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用法是 _____________。 【答】视……为粪土,名词用如意动。
5.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答:
【答】回忆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和革命经历。 答题分析:考查概括的能力。“恰同学少年” 一句,交代了是年轻时候,“挥斥方遒。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写的是年轻时候的革命活 动。这是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情回忆。
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 境界和情调。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 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沁园春·长沙》上片,哪些词 极具表现力?词人借助这些表现,描 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而宣泄了 怎样的情绪?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而 字的锤炼其实是想象丰富的外化。
• 遍 红之广大,秋色无涯,心事浩渺。 • 染 色之浓重,林木经霜,凌寒愈艳。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天在水,触目无 不生机盎然。
• 竞 生之亢奋,物竞天择,归于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描写,小结内 容,升华理性。由眼前物到世间人,万物都在 自然、社会的竞争法则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 活。一个“竞”字,颇有对于自由的召唤意味 。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幅图画描绘得这样出 色,一是所观之物细致,二是所状之景典型, 贴切而生动地表现了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
1910年,即将出外求学 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日 本月性和尚的言志诗,夹在 父亲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
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 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 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 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自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 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 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 的词。
【答】A/廓kuò 击jī 曾cénɡ
2.写出“峥嵘”的本义和在词中的引申义。
①本义:_________________
___
②引申义:_______________
___
【答】①形容山势高峻。 ②不平凡,不寻常。
阅读下面的词句,回答问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 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词人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将 红叶、碧水、蓝天、白帆、雄鹰、游 鱼尽收眼底,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 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
山河壮美,见证了词人 博大宽广的胸襟。
为什么会在秋天产生愉悦、豪迈之情?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湖南长 沙第四师范读 书时的毛泽东
怎样理解《沁园春·长沙》景中 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
上阕,重在写景,却处处寓情。“湘江秋景 图”以词人为中心、江洲为背景,捕捉生机盎 然的事物,构成绚丽壮美的画面,所写之景无 不流露出激荡的思潮。红色的基调,既是枫林 如火的再现,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有对祖国命运的乐观憧憬。万类“竞自由”, 更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 “怅”字,将奔来之景收束,由眼前之景到心 中之志,词人自然地思索祖国命运和革命前途 ,提出“谁主沉浮”的重大命题,转而进入下 阕的抒怀。
浪淘沙 北戴河
下片先发思古幽情,以一句“往事 越千年”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挥 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 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 孟德当年策马扬鞭、登山临海的雄姿。 “挥鞭”是一个典型的意蕴丰饶的动 态意象,概括了曹操南征北战的戎马 生涯。词以“换了人间”回归现实, 洋溢改天换地的战斗豪情,令人玩味。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注音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ɡě) 鱼翔(xiánɡ) 怅(chànɡ) B.寥廓(ɡuò) 峥嵘(zhēnɡ) 遒(qiú) C.寥廓(kuò) 激扬(jī) 击水(jí) D.遏(è) 曾游(zēnɡ) 稠(chóu)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逢风雨 大作,他顿起击水之兴,下海游泳,与风浪 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纵笔挥毫,写下了 这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 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 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词人 联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海的历 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不由得浮想联 翩。
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 格律形式的标志。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 平仄声韵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必然的联系。有 的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或小序。如“沁园春”是 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 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长沙”是 标题,表明作品内容。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 和豪放派。婉约词典雅婉曲;豪放词雄浑高亢, 且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诗 言志,词抒情”。通常,词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让人联想起星 火燎原的红色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 透 水之澄碧,一江秋水,清澈见底。 • 争 船之多快,千帆竞发,敢为人先。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既为浩荡秋江写 实之景,更见有志青年奋勇之情。
• 击 飞之迅猛,雄鹰展翅、搏击云天。 • 翔 游之轻灵,水清见底、鱼游浮空。
1929年6月在福建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 代表大会,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 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随即离开 部队,到上杭做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到11 月,毛才在上海中央(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 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年秋,红四军主力转战赣、 粤、闽三省边界,9月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围 剿。1929年10月重阳节,时闽西山区,黄色野 菊竞相开放,毛泽东触景生情,吟成《采桑 子·重阳》。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字里行间 表达了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对革命前途的 看法,充满着乐观进取的精神。
下阕,叙事为主,依事抒情,情中显志,艺 术地回答了词人自我的发问:革命青年以及觉 醒抗争的民众来主宰这个世界。“峥嵘岁月图 ”由“忆”字统领,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 英雄形象。其中,“中流击水”为我们展示了 一种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人生境界,艺术回 答了上阕的问题。
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 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 畅淋漓的表达。
《沁园春 长沙》全词通过对长 沙深秋景色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 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革命青年以天 下为己任,蔑视腐朽统治者,改造旧 中国的壮志豪情。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 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 江天万里霜。
【注】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 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时登高 怀远,喝酒赏菊,插茱萸花以辟邪祟。 黄花:一种野菊花。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入乐可歌、句式 长短不齐的诗体。始于梁,形成于唐而盛极于 宋。它原本是配合燕 (宴) 乐的辞,在发展过 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文学样式。词初起 时称“曲子”,后来称作“长短句”“诗余” 等。词依长短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达240 字)。一首词,一章,称单调;两阙,称双调; 三段,称三叠。
朗诵 沁园春 长沙
百舸ɡě:许多船。 霜天:指秋天。深秋霜降,故称。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 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kuò:指宇宙的广阔。 峥嵘zhēnɡrónɡ:不平凡。 挥斥:奔放状。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 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象是物象;意是 诗人的主观情感。意象是主客观的统一。
浪淘沙 北戴河
(1954年)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 北部。
• 魏武、碣jié石: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北伐乌桓凯旋,路过碣石山。 乘兴登临,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其中 第二首《观沧海》,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 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 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碣石 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 到六朝时沉入渤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