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之美
表现悲剧美的例子

表现悲剧美的例子1. 引言悲剧,是古希腊戏剧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创作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它以悲剧性的事件和主人公的悲痛遭遇为核心,通过展示人类在命运和社会压力面前的无能为力与不幸命运,传达出对生命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思索。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的作品中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悲剧美例子,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探讨它们如何通过表现悲剧美的手法、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传达出深厚的情感和思考。
2.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美2.1 古希腊悲剧:《奥赛罗》古希腊悲剧是悲剧美的经典代表,其中《奥赛罗》是著名的悲剧作品。
该剧讲述了奥赛罗因妻子出轨而深陷痛苦,最终导致他与亲人生活的破裂和自杀的悲惨结局。
在《奥赛罗》中,戏剧家通过运用反差手法,将奥赛罗描绘成一个高尚、善良的人物,使得观众对他的不幸遭遇产生更深的同情和悲痛。
另外,剧中人物之间纠葛的复杂关系也使得悲剧美得以体现,观众在故事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
2.2 文学巨著:《傲慢与偏见》在文学作品中,除了古希腊悲剧,现代小说也有许多具有悲剧美的例子。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
小说以女主角伊丽莎白·班内特为中心,通过她与达西先生之间的爱情纠葛和周围人的争执,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傲慢态度和偏见观念的毒害。
小说中的悲剧美在于,伊丽莎白虽然爱上了达西先生,但因为各种误会和社会压力,两人分分合合,最终才得到幸福。
这种将爱情与悲痛结合的叙事方式,为作品增添了更加深沉的情感。
3. 电影中的悲剧美3.1《泰坦尼克号》电影《泰坦尼克号》是一部以历史真实事件为背景,描绘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的悲剧爱情故事。
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杰克和罗丝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家庭、财富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阻挠。
通过展示杰克和罗丝的坚定爱情和对人性的温暖和希望,电影向观众传递出对命运和社会压力下的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从《名优之死》谈谈悲剧之美

从《名优之死》谈谈悲剧之美摘要《名优之死》是伟大的戏剧家田汉以晚清京剧名角刘鸿声为原型,创作了一代名伶刘振声“艺术至上”的崇高艺术家形象,剧中描写一代名优刘振声精心培养的女弟子,抵挡不住代表社会黑暗势力的杨大爷的腐蚀而堕落。
为此,刘振声与杨大爷奋力抗争,最后殉难于舞台。
该剧通过刘振声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不人道的人类社会及其罪恶,旨在揭示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
本文将针对《名优之死》探究悲剧之美,包括其渊源形成、发展和审美之所在,感受悲剧美的力量。
关键词:悲剧理论;矛盾冲突;艺术至上;审美愉悦;崇高感;美的毁灭;情感升华;理性美ABSTRACT"Famous dead" is a great dramatist Tian Han opera star in the Late Qing Hong Liu sound as the prototype, created a generation of famous actor Lau Chun sound "art first" noble artist image, carefully cultivated female students of the play description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famous Lau Chun-sound, could not withstand the representativecorrosion of the dark forces of society Yang uncle and fell. To this end, the sound of Lau Chun Yang uncle struggled for the last martyrs in the arena. Through the tragic experiences of Lau Chun-sound, the play reveals the inhuman human society and its evil, designed to reveal the sufferings of the old social drama artist, with a deep sense of tragedy.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famous dead"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the tragedy, including the power of its origin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aesthetic where, feel the tragedy of America。
关于悲剧美作文1000字

关于悲剧美作文关于悲剧美作文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喜剧撕裂,然后把美好毁灭给人们可看。
——题记我们都快捷方式悲剧是让人心碎的,但是我们大灾难还是固执的喜欢着噩梦,喜欢心跳被攥住时的窒息,喜欢流下被渲染得苦涩的爱看忧伤泪水,也喜欢它们在背上镌刻斑驳下的灰色印记。
就一如喜欢看火的火焰,焚尽余下的谷神星与灰烬,伴随着袅袅青烟,往往非常悠远而令人回味。
悲剧的主演是爱情。
爱情似乎一直都是人们争论不休,亘古不变的话题,悲剧也不例外。
以爱情为主题的悲剧数不胜数,其中更是有脍炙人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甚至连向来以甜美幸福和美好中会著称的童话故事奇幻也不乏爱情悲剧的身影,其中就以《人鱼公主》为代表。
悲剧中的爱情,总令人唏嘘不已。
梦幻朱丽叶为了爱情愿意褪下华丽的外衣,罗密欧愿意为了爱情舍弃自己的身份与。
所以,在教堂里许下誓言的他们坚定不移,朱丽叶在喝下以假死药时义无反顾,茱丽叶以为朱丽叶已死时,将匕首刺向心脏的瞬间是那样的而当毫无留恋。
这样的爱情,是悲剧令它如此地动人心魄,拑人灵魂。
祝英台为了爱人叛离亲人,秦香莲为了爱情放逐了功名,缱绻的时光,化蝶飞的深情,被尘土湮灭在了角落,但那份爱情却永垂不朽。
是悲剧的力量,给予了这份爱情如此的悲壮与永恒。
多少年来,悲剧的舞台上,爱情的对白,总不绝于耳。
厄运的缩影是错过。
记得曾有人问我,失去和错过,你觉得哪个更加令人心痛?曾经的我回答道,失去,因为失而不复得。
或许,现在我的眼前各有不同有了不同的答案,那就是错过。
错过比起失去来,更加让人悲伤吧。
因为明明可以得到,却因为时间,地点,任务,动作一些细小风险因素的不对,而让它从掌心中溜走。
我早已记不清,在影视与文学作品中,有多少错过对方的场景与片段。
一方踏入电梯追了出去,而另外一方刚从旁边的电梯中踏出返回的脚步,一个交身,得到的只剩下空气。
追到机场,可飞机却在刚刚抵达的这一刻起飞,那个人分在机场的踌躇,却终是没有等到心上那个再说人的送别,双方在误解与错过中双方失去彼此似乎错过,的确更令人心疼。
悲剧之美

悲剧之美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蔡元培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应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
四周的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的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养成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的习惯”。
语文学科正具有这一特点,它包含了古今中外所有文化: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折射出人类智慧的光芒,记载了人类生活的历史。
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寄托着崇高的理想、不懈的追求、高雅的情趣;饱含着科学的精神、严谨的作风、求实的态度。
那或诙谐、或冷峻、或飘逸、或质朴、或华美的创作风格无不使人惊叹、折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蕴含其中的美的内容尽可能全面地挖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如沐甘霖,用心灵真切地感受美、欣赏美,并进一步创造美。
美感是由美的事物引起的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悲剧作品就是最具吸引力和情绪感染力的,它以其独特的悲剧美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引起读者和观众的经历、心灵、情感和性情的共鸣,激发起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审美快感。
欣赏、阅读或观看喜剧作品,常常使人发笑,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而欣赏悲剧作品,却能令人“悲”以至于饮泣流泪,荡气回肠,黯然神伤,并且在哭泣哀伤后觉得心情舒服畅快,获得了内心的审美愉悦和情感、精神的满足,即所谓的“悲中有乐”,这就是悲剧的基本美感效果。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之美——精选推荐

悲剧之美悲剧之美摘要:威廉·莎⼠⽐亚是⽂艺复兴时期欧洲⽂学最杰出的代表,⽂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的剧作家。
马克思赞誉莎⼠⽐亚是“⼈类最伟⼤的天才”;歌德慨叹“说不尽的莎⼠⽐亚”;本·琼⽣称之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个时代,⽽属于所有的世纪”[1]。
莎⼠⽐亚⼀⽣共创作了37部戏剧,其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代表这个时期⼈类思想和戏剧艺术所达到的辉煌⾼度。
关键词:莎⼠⽐亚;悲剧;⽂化;艺术;美莎⼠⽐亚是英国⽂艺复兴时期伟⼤的戏剧家,以其悲剧为代表戏剧创作标志着英国⽂艺复兴时期⽂学的最⾼成就。
莎⼠⽐亚对悲剧创作有深刻的认识,形成了⾃⼰的悲剧创作观念。
莎⼠⽐亚的悲剧创作⼴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化、风俗、习惯等各个⽅⾯,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西⽅世界是⼀个多“悲剧”的世界。
这⾥不得不探讨⼀下悲剧的起源。
悲剧在西⽅向来被认为是“最⾼的⽂学形式”,取得杰出成就的悲剧家也被视为“⼈间最伟⼤的天才”。
悲剧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源于⼀种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仪式。
披着⼭⽺⽪的合唱队以歌队提问、⼀⼈作答的⽅式演唱酒神颂,悲叹他的苦难、赞美他的再⽣,这就是悲剧的雏形。
从古希腊充满异教精神的悲剧,到近代欧洲倾向基督精神的悲剧;从描写⼈与命运冲突的传统悲剧到揭⽰⼈与⼈、⼈⾃⾝冲突的近代戏剧,西⽅悲剧经历了⼀个漫长⼜多彩的发展过程。
⽽这种多彩正是源⾃悲剧的难以定义和悲剧美的难以概括。
我们权且把各种悲剧及其理论划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伦理悲剧、⽣活悲剧、价值悲剧等⼏⼤类型。
悲剧在古希腊时期就已渐渐发展成⼀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多以神话和史诗为题材,在三⼤悲剧诗⼈⼿中达到⼀个巅峰。
⽽显然莎⼠⽐亚的悲剧与古希腊悲剧颇有渊源,⼜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便是“⼈⽂主义”。
为什么喜剧明朗的天空变得阴暗起来?为什么阳光、欢笑,快乐的⽣活和甜美的爱情消失了,取⽽代之的是紧张、恐怖的⽓氛和暗淡、绝望的⼼情?关于这种变化的原因,⼀种解释是,莎⼠⽐亚在第⼀时期的喜剧和历史剧的创作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悲剧,这种源于古希腊的⽂学形式给他的艺术才华以更⼤的创作空间。
悲剧之美

悲剧之美
三个女性形象的比较
朱丽叶
她天真可爱,勇敢果断, 聪明机智,敢于斗争,性格坚强。 在和罗密欧的爱情关系中,她占有 主导的地位。她的情感丰富而深沉, 正如她对罗密欧所表白的:“我的 慷慨像海洋一样浩渺,我的爱情也 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 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两者都是没 有穷尽的”;她具有极大的才智和 勇气,这在她与罗密欧的秘密幽会 和秘密结婚中,在她应付父母的逼 婚中,以及她冒着生命危险吞服迷 药并躺卧到阴冷的墓穴中,全都显 示了出来。就智慧、勇气而言,她 都比罗密欧略胜一筹。可见,莎士 比亚笔下的女性是文艺复兴时期人 文主义者理想的新女性的体现。
鲍西亚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歌剧是西方文化的瑰宝之一,而悲剧则是其中的重要类型。
这些西方悲剧以其深刻的情感和戏剧性的表达方式吸引着观众,并探讨着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重要主题。
在歌剧中,悲剧之美以多种方式展现,其中包括音乐、剧情、舞台设计和表演等方面。
音乐是歌剧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也是表达悲剧美的关键。
音乐通过旋律、和声和节奏等方式,将情感直接传达给观众。
悲剧歌剧的音乐往往充满深情和悲苦,通过动人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音乐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力为观众创造了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能够与角色的命运产生共鸣。
剧情是歌剧中悲剧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悲剧歌剧的剧情通常涉及悲剧人物的挣扎和命运的不可抗拒。
这些悲剧人物往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激烈的情感冲突,他们不断面对困境和抉择,最终陷入悲剧的境地。
剧情的发展和冲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并反映出人类遭遇命运的无情和生活的无常。
观众通过角色的遭遇和反思,被引导思考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舞台设计和表演也是表达悲剧美的重要手段。
舞台设计通过舞台布景、服装和灯光等元素,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独特的悲剧世界。
悲剧歌剧的舞台往往以暗淡、朦胧和庄严为主调,通过舞台上的视觉效果来强化悲剧之美。
演员们的表演也是传达悲剧情感的重要手段。
他们通常通过声音和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共鸣。
悲剧美在西方歌剧中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娱乐,更在于对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悲剧歌剧通过展示悲剧人物的遭遇和反思,让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和思考。
观众可以从悲剧中领悟到人类情感、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普遍价值,并通过对悲剧人物的同情和共鸣来培养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西方歌剧中的悲剧美以其丰富的音乐语言、深刻的剧情和感人的表演艺术,为观众展现了人类命运和情感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悲剧美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反思人生的起伏和无常。
西方悲剧歌剧的美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为观众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悲剧美作文6篇

悲剧美作文6篇悲剧美作文篇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在中秋节这一天背诵着有关月亮的诗句可真有趣呀!今天是中秋节,一大早,吃过早饭我们一家就决定玩飞花令。
比赛规则是:1、如果谁在5秒内没说出含主题字的诗句就算输。
2、不能提示别人,不然提示者算输。
3、输者要把刚刚飞花令里出现的诗句抄一遍。
4、飞花令的主题字是“月”。
比赛开始了,妈妈说:“小时不识月。
”爸爸说:“举头望明月”我说:“明月几时有”。
妈妈又说:“月下飞天镜”……因为爸爸有一个失误,所以爸爸输了。
到了晚上分月饼,我们把月饼分成4份,决定谁说中秋节的来历最准确,谁就吃两块儿。
妈妈说:“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我们听了哈哈大笑,都说她没听题。
爸爸说:“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我说:“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爸爸妈妈都向我点头,于是我很高兴地吃了两块儿月饼。
我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着向宁潭一样的月亮。
我想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名句。
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快快乐乐。
悲剧美作文篇2悲剧,总是让人落泪,让人感叹与惋惜,惋惜的,是这悲剧的发生,还有那悲催的结局。
但是,有的悲剧,却使人肃然起敬,使人情不自禁的感叹:这是怎样高尚的行为,又是怎样永恒的伟大。
《伟大的悲剧》是作家茨威格,为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
这篇传记主要写了:人类历先后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他们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
阿蒙森先于斯科特达到南极点,斯科特他们到达南极点后,发现了阿蒙森探险队的足迹,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因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在返回的路途中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饥寒交迫,斯科特他们由于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都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之美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最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国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但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给予真正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悲剧的见解散见于他们的许多著作之中,但比较集中地阐述这一问题的,则是一八五九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
马恩在各自回信中分别批判了拉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结合自己对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总结,表明了他们对悲剧的看法。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说明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合理要求、理想、优秀品质等等,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和本质。
“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要求、理想未能实现。
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总之,马恩的悲剧观吸收了从亚里斯多德到黑格尔悲剧论一切合理的东西,又远远走出亚里斯多德和黑格尔,将悲剧观念提高到了新的理论水平。
“置于两方面之间”的悲剧观念深切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内在根源,在中外古今的悲剧和悲剧性文学杰作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对之后的悲剧创作和评析及悲剧理论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悲剧艺术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以其哀伤的叙事情节和悲愤的情感震撼人心。
悲剧艺术从广义上讲,就是以悲剧故事为体裁的艺术形式;从狭义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艺术。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条件、民族性格、文化素质、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的各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特征。
而中国悲剧艺术独特的文化视角,向人们展示了悲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它唤起人们对正义、崇高、良善的心理认同,激发人们对审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在我国,关于“悲剧”一词,据考证直至晚清时才偶然在一些文论中出现。
而古代文学往往把那些悲惨之作称为“怨谱”或“哀曲”;在民间,老百姓则称之为“苦戏”,这可以视为中国悲剧艺术的最初形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悲剧艺术是有明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反映的是人们在对苦难命运具有大致认同的基础上,怀着悲壮的豪情践履自己使命的情操。
那些悲剧人物往往不畏险恶,甘愿为承担时代的苦难而付出,甘愿将其牺牲纳入道德的谱系中,牺牲者并因此获得精神的永生。
同时,由于社会分为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道德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标准也会各不相同,而道德标准的异化也会滋生痛苦哀伤的情愫,因此而在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道德生命同样会喷发出情感的岩浆,从而凝铸成悲剧艺术的基石。
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当然,这里说的悲剧美,不是作为戏剧一个品种的悲剧,而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的悲剧。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不喜欢悲剧的出现,但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悲剧,就是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悲剧还是不断产生。
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就必然有悲剧的内容。
因而,正确引导青少年赏析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悲剧美的描写,就有着现实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品种,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悲剧就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作为美的一种形态的悲剧,亦即悲剧美——因悲剧而产生的美感,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悲剧人物一般来说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正面人物,亦即是好人;(2)悲剧人物的苦难或灭亡必须是社会矛盾冲突或生产斗争或由于人性的某些弱点引起的;(3)悲剧必须能使人奋发向上,提高精神境界,产生美的愉悦,即化悲痛为力量。
因此,悲剧,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有着极大的审美教育意义。
在课堂教学和指导青少年课外阅读中,要积极引导青少年理解悲剧美的认识价值,和赏析悲剧美的丰富内涵。
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剧本,在赏析悲剧美时,都要紧紧抓住悲剧人物形象的赏析。
即从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悲剧冲突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审美特点等三个方面去赏析。
一般认为,悲剧有四种类型的悲剧人物,因而会产生四种不同形态的悲剧美效果。
(1)悲壮的悲剧美这类悲剧人物是崇高的英雄,是先进的社会力量的代表。
他(她)自觉反对旧制度旧势力,不是为个人利益,而是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为人民的解放,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而英勇奋斗,宁死不屈,流血牺牲。
悲剧冲突的性质是社会矛盾冲突,或是敌对阶级斗争的冲突,或是民族之间的冲突。
悲剧所产生的美感是悲壮感,主要是壮,壮中带悲,虽使人泪流满襟,但壮怀激烈,气冲霄汉。
这类悲剧美,能教育人们认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
如文天祥的《过零汀洋》中的诗人形象,电影《董存瑞》中的董存瑞,小说《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都属于悲壮的悲剧美。
基于这种认识,要引导青少年读懂这类作品,向英雄人物学习,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2)悲悯的悲剧美这类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善良的,但又麻木不仁、懦弱的。
当遇到反动势力或落后势力的逼害,苦难深重,但又不知苦从何来,以为命中注定,或知苦从何来,但又不敢起来反抗,只是吞声忍气、逆来顺受,或者心中虽有不满,但又不敢大声呐喊。
悲剧冲突的性质都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亦有少数人民内部矛盾、家庭内部新旧思想的矛盾。
这类悲剧美,主要激起的情感是悲,其次是怜悯和愤怒。
由于这类悲剧人物不是崇高壮美的人,只是善良的人、麻木的人,凄凄苦苦地活着,悲悲戚戚地死去,所以不能引起悲壮的感情,只能引起悲悯同情之情。
悲悯的悲剧美,尽管蒙上一层悲凉凄苦的色彩,缺少悲壮美那样的震撼力,但亦具有较大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而且这类悲剧人物,在旧社会具有较大普遍性,大都是社会的最底层、最无社会地位的工人、农民、下层知识分子,极为常见,更真实有力地揭示社会的本质。
正如鲁迅指出:“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
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亡于极平常的,或者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
(《且介亭杂文二集几乎无事的悲剧》)鲁迅作品中《祝福》的祥林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于勒等大都属于这类悲剧人物。
曹禺的《雷雨》中的侍萍,也属这类人物。
这类悲剧的审美价值在于启发青少年认识社会的本质、分清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对社会弱小群体及善良人民的同情心。
(3)悲愤的悲剧美这种类型的悲剧人物,虽称不上崇高伟大的英雄,他(她)们的抗争也不全为国家、民族,但他们敢于蔑视旧社会旧势力,抗争到底,而显示其精神品格的光彩。
这类悲剧冲突的性质,有阶级斗争的,但更多的人民内部、家庭内部两种思想、两种伦理观念的斗争,这种矛盾冲突也是社会斗争的一部分。
如元杂剧的《窦娥冤》中的窦娥,电影《菊豆》中的菊豆,属于这类人物。
因此,这类悲剧的审美特点,在于激起人们悲愤与赞美之情,愤恨旧社会、旧势力,赞美悲剧人物的反抗斗争精神。
这与悲悯的悲剧美的审美效果是有区别的。
(4)喜剧性的悲剧美这种形态的悲剧人物,总的来说是个好人,他们受苦受难,值得同情和悲痛。
但这种人同时也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又以喜剧的形式出现,引起我们的讥笑。
他们的悲剧性格是通过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悲剧矛盾的性质,既有阶级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
这类悲剧引起的美感很特别,既悲痛又好笑,哭中带笑,或笑中带哭,即人们常说的“含泪的笑”。
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例子。
他一生受苦,受压迫、受剥削,想反抗又不知如何反抗,只挥舞着“精神胜利法”这一武器向旧势力进攻,被旧制度、旧势力打得一败涂地,却又以得胜者自居。
读作品时,令人感到好笑又难过。
有些人指出还有一类悲剧,就是性格的悲剧,或者成人性的悲剧。
悲剧人物的苦难或死亡,不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冲突造成,而是由于人物自身的性格弱点造成。
如莎士比亚的《奥赛罗》。
奥赛罗其实是作者所肯定和同情的人物,他坦率、公正、诚信,但性格中存在敏感多疑、刚愎自用的弱点。
他轻信虚假的表面现象,让感情左右理智,以至他和苔丝狄蒙娜的爱情虽战胜了种族的偏见,又亲手扼死了无辜的苔丝狄蒙娜,后来知道了了真相,奥赛罗悔恨万分,为了惩罚自己铸下的大错,挥剑自杀身亡,酿成悲剧结局。
有人认为,这种揭示人性的弱点的悲剧,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惋惜、同情、反思)更巨大,更能体现悲剧美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