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论文 面对黄河
黄河与我们——探索中国文化传承的演讲稿

黄河与我们——探索中国文化传承的演讲稿尊敬的评委、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黄河与我们——探索中国文化传承”。
黄河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孕育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我所在的河南,更是黄河的重镇之一。
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社会和文化的演进进程、乃至于整个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在劳动中汲取自然的生产力,同时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地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财富。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聚落,是我国先进农业文化、铜青铁铸之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无论是神话传说、历史典籍还是民俗、文艺、宗教等,无一不在诉说着黄河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崇敬。
黄河被比喻为“中国的母亲”,不仅是因为它滋养了亿万人的身心,也是因为整个河流的形态就像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妈妈怀抱一样。
黄河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它既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历史发展的影响,一部震惊世界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都是黄河文明的成果之一。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充分发扬,也在国际上广泛传扬,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代表。
在文化传承方面,黄河文化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基础与主流,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注入了新的精神,强化了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同时,它也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建筑、文字、技术和思想,让后人在研究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更有利于开拓新方向。
总之,黄河文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的国家在文化发展中不断创新,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也有更多的发言权和地位。
我们现在有幸生在现代中国,可以更加高观黄河、深铭黄河,传承黄河文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神一脉相承,让黄河文化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谢谢大家!。
(议论文)九年级黄河议论文作文

九年级黄河议论文作文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我心中的黄河是气势磅礴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下面是我整理的黄河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黄河议论文1站在黄河边,望着滔滔巨浪,自己仿佛立刻变为一朵浪花,魂魄融入黄河的肌体之中。
此时,细细品味黄河,它那如巨龙般的躯体拱成的“几〞字形的脊梁,仿佛正向人们昭示着黄河的博大与精深。
那千百年来涌流不息的巨浪滋养了无数的黎民百姓,也滋养了中华民族震惊世界的东方文化。
那滔滔的河水,茫茫的雾霭,粗暴的号子,既是历史的写照,又是心灵的回应。
站在黄河的中流砥柱上,浩浩河风吹过,我仿佛被黄河托起,于是,任何困苦、任何烦恼都被抛向山谷。
逝者如斯夫!昔日的一切已经作古,只有滚滚的黄河依然激浪千重,汹涌奔腾。
时空更迭,流年奔逝,黄河在岁月的嬗变中匆匆奔流,它跨越了多少沟沟坎坎,终于走进了一个星火四射的梦境。
发电站星罗棋布,两岸绿树成荫房成行,到处五谷丰收,欢歌笑语。
惟一不变的,是黄河那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气势,是黄河那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信念,这就是中华民族亘古绝世、生生不息的铁脊梁国之魂!第一次知道黄河是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庄严歌声里,从那以后,心中便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激情。
从此,便有一条黄龙在心中奔腾不息。
带着寻根的意识,我后来逐渐认识了黄河。
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皑皑雪山中发源,流经黄土高原,绕过99道弯,最终归入蔚蓝宁静的渤海湾。
它蕴藏母亲河几千年来不息的信念,用深沉凝重的黄色乳汁哺育了一个坚忍不屈的民族,孕育了世界引以为自豪的华夏文明。
几度夕阳红,几经雷雨电,古老的黄河啊,记录了中华民族血泪斑斑的历史,目睹了中华儿女怒吼奔腾、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
黄河议论文2在我心中有一个地方,他是神圣的,我始终保持着对他的崇敬。
在我随爸爸出差去北京途中,我在幸一睹他的风采,但见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毫感。
传承黄河文化 征文

传承黄河文化征文黄河,古称“河洛”,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世界上最早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河流之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为了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我们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我们要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遗产。
通过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根基。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黄河文化遗址、文物和文化景观的保护,确保它们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要通过教育来传承黄河文化。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文化的有效手段。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对黄河文化的教育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区的教育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来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
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化活动来传承黄河文化。
举办黄河文化节、黄河文化艺术展等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黄河文化的传承中来。
这些活动可以展示黄河文化的魅力,加深人们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黄河文化的传统艺术表演、音乐会等形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我们要加强对黄河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通过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来传播黄河文化。
建立黄河文化的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发布黄河文化的相关资讯和活动信息,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黄河文化。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音乐和文学等多种形式,将黄河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广大的人群。
传承黄河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加强研究和保护、加强教育、举办文化活动和加强传播,我们可以共同努力,让黄河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文化小论文(辅导教师:封丘一中 付亚菲)

大河之南文化摇篮河南省封丘县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10)班孙建闯滚滚黄河水,巍巍太行山,哺育出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仓颉造字到大禹治水,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平原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择水而居”是文明发祥的前提,在水一方的河南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河南成了古老中国的一个缩影。
大河之南,华夏中原;大河之南,文化摇篮。
一、龙兴中原神龙文化炎黄儿女号称是“龙的传人”,而河南则是龙的故乡。
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便是由此而来的。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
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
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炎黄故里史前文化当整个世界仍处于孤寂而缓慢发展的状态时,在河南这方沃土上已经孕育并诞生了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些绚烂的史前文化。
原始社会晚期的繁荣,让中原大地显得更加神秘。
远古时期那号称“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就在这里诞生;能够先后吸引20多个朝代建都、迁都的地方也是您——河南;而你竟能集中国七大古都中的三个——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于一身。
传承黄河文化主题征文

传承黄河文化主题征文
《黄河边上的故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黄河文化。
咱都知道,黄河那可是咱中国的母亲河哇!那气势,老壮观了。
我记得有一回,我去黄河边上玩。
哇,老远就听到那轰隆隆的水声。
等走近了一看,那河水奔腾着,翻滚着,就像一群脱缰的野马。
我站在岸边,看着那滔滔的黄河水,心里别提多震撼了。
这时候,我看到旁边有个老大爷,正坐在那儿钓鱼呢。
我就凑过去跟他聊天。
老大爷可热情了,跟我讲起了黄河的故事。
老大爷说:“这黄河啊,可有年头了。
咱祖祖辈辈都靠着黄河生活。
以前啊,交通不方便,人们就靠着黄河运输货物。
那时候的船可小了,在黄河上摇摇晃晃的,可危险了。
但是没办法啊,为了生活嘛。
”
老大爷还说:“这黄河边上的人啊,都特别豪爽。
为啥呢?因为黄河水大气势足啊,在这儿生活的人也都受了影响。
有啥事儿都不藏着掖着,直来直去的。
”
我听着老大爷的话,心里对黄河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黄河不
仅是一条河,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代表着坚韧不拔,代表着勇往直前。
咱可得把黄河文化传承下去啊!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丢了。
咱可以多给孩子们讲讲黄河的故事,让他们知道咱的根在哪儿。
咱也可以搞一些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咱的宝贝,咱得好好保护它,传承它。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嘿嘿,就说这么多啦!希望大家都能喜欢黄河文化,一起把它发扬光大。
弘扬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作文

弘扬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作文“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每当这激昂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我的心中就涌起一股澎湃的力量,眼前仿佛浮现出那波澜壮阔的黄河景象。
说起黄河,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和家人一起去黄河边游玩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驱车前往黄河岸边。
还没到地方,就远远地看到了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在大地上,那就是黄河!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加快了速度。
终于,我们站在了黄河岸边。
眼前的黄河,河水滔滔,汹涌澎湃。
那黄色的河水翻滚着,裹挟着泥沙,一路奔腾而去。
我忍不住蹲下身子,伸手触摸了一下河水,凉凉的,还有些浑浊。
岸边的沙滩上,留下了一道道水流冲刷的痕迹,像是黄河写下的独特文字。
我站起身来,极目远眺。
黄河的对岸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
河面上,一艘艘船只来来往往,有的是运输货物的大船,有的是供游客游览的小船。
那些船只在黄河的波涛中摇曳着,仿佛是一片片落叶在风中飘荡。
正当我看得出神的时候,一阵喧闹声吸引了我的注意。
原来是一群当地的渔民正在收网捕鱼。
他们穿着简单的防水服,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好奇地凑过去,只见那张大大的渔网被慢慢拉出水面,网里满是活蹦乱跳的鱼儿。
有鲤鱼、鲫鱼,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鱼。
渔民们熟练地把鱼分拣到不同的筐子里,嘴里还不停地说着笑着。
其中一位大叔看到我好奇的样子,笑着说:“小姑娘,黄河里的鱼可鲜美啦,这都是黄河的恩赐!”沿着河岸继续往前走,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渡口。
那里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桥身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据说这座桥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变迁。
在桥的旁边,有一个卖纪念品的小摊。
摊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与黄河有关的小物件,有黄河石做成的手链,有画着黄河风景的明信片,还有用黄河泥捏成的小玩偶。
我挑选了一个黄河石手链,戴在手上,心里美滋滋的。
傍晚时分,太阳渐渐西沉,黄河被染成了一片金黄色。
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着天空中的晚霞,美得让人陶醉。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论文内容初稿

摘要: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本文旨在探讨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分析其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为推动黄河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时代使命及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1. 历史价值(1)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黄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炎黄子孙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
(2)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团结、坚韧等优秀品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
(3)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
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时代价值(1)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黄河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在新时代,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3)黄河文化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有助于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新时代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使命1. 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2. 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品格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要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柱。
3. 深化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4.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依托黄河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议论文范文 黄河文化的三重精神

议论文范文黄河文化的三重精神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中国人的母亲河。
千百年来,它以其充沛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千百万中华儿女,又以其无私贡献的精神塑造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世界观,并对世界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归纳起来,黄河精神主要包含了三重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黄河从青海源头出发,向东奔流,冲破重重险阻,最终归入大海,这本身就体现了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黄河水养育的中华民族,面对黄河带来的灾难从古至今一直都在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黄河“三善”的自然规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灾难。
可是,人们并没有被自然吓退。
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东汉的王景治黄,再到新中国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毫不夸张地说,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黄河治理的奋斗史。
正是黄河培育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顽强抗争,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面临重重险阻,黄河一次次地改道,探出新途径,回归大海,充分展示了其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人们曾经以为固堤防泄是解决黄河“一劳永逸”的良策,但河床不断抬高的现实给了我们沉重教训。
1953年,毛泽东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构想,这一创造性的构想为科学治理黄河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充分发扬了勇于创新的黄河精神,实施了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道路,引导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必须以尊重黄河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前提,“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正是人们在同黄河,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王化云教授曾叹道:“黄河不可能变清,也不需变清”,其实,尊重黄河自然规律、无为而治又无尝不是治河良举呢?从斗争到合作,从无序开发到有序开发,从只重开发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黄河……
面对黄河……
汽车行驶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初去郑州的喜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已经有些困乏了。
突然,坐在旁边的妈妈说:“黄河!岩儿快看!”——猛然睁开恹恹欲睡的双眼,即刻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惊
呆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河,平静的水面上偶尔能看见几只渔船,——黄河!黄河!这就是黄河吗?这就是我心中、梦中的黄河吗?赶忙揉揉眼睛,让爸爸把车开得稍慢些,好看得更仔细些……
汽车继续向前行驶,眼前的黄河渐渐被抛到了身后,可它的影子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并由此升起了一系列的联想,这些联想又生发出许多不同的情感来,这情感究竟是什么,一时还难以理清楚。
想起来在地理课上,当知识渊博的地理老师讲到黄河时,眉飞色舞,神情灿烂,引经据典,论证黄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祥地,是培育中华儿女智慧和文明的摇篮。
当时,我为自己生在河南,长在河南而骄傲、自豪,因为就是这条如此伟大的母亲河是流经我省的,流域面积达3.62万平方千米。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它既遥远又陌生,在我的心灵深处,开始了对黄河深深的向往。
想起来再往后接触到的有关黄河灾害的记载:
《续文献通考》载:“正统十三年(公元一四八四年),河又决荥阳,东过开封西南,经陈留,自亳入涡中,又经蒙城到怀远界入淮……自是汴城在河之北矣。
”
且不说我的先人们曾为它受了多少罪,遭了多少难,就一九三八年蒋介石反动派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坝,给人民带来的是怎样的灭顶之灾啊!——决了口的河水吞噬了河南东部的广大原野,无情的河水淹没了大片的良田,夺去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这令人痛心的一页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对黄河我又有了些惧怕。
而今天,当亲眼目睹了黄河后,脱口而出的却是唐人李白的名作
《将进酒》,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的诗句,又好象铿铿作响的金石,扣动着我的心扉,这样的诗句,写出了黄河那“喷流射向东海”的英雄气慨。
我们河南的灿烂文化,我们河南儿女坚毅而强悍的性格,与黄河的浩翰气势是何等的相似,又是何等的相得益彰啊!且不必说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均源于我们中原——河南,单一曲《满江红》不就足以唱出我们河南人的气魄和胸襟了吗?正是有了这样的基因,我们河南人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乐章,且不去追述过去战争年代有多少好儿女为国捐躯、慷慨就义,单今天,在和平年代,就有让河南人民为之骄傲、自豪的好女儿、新一代巾帼英雄——警察局长任长霞,用她的淳朴、热情、坚毅,为新时代的河南又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美丽的天空又增添了一抹绚丽的霞光,为黄河那雄浑的气慨又加上了一股强劲的力量。
由此,我有了对黄河的敬仰与赞美,对黄河的感情也更加深沉起来。
我们到郑州后,下榻在“黄河迎宾馆”。
说也奇怪,本来很疲倦的我,这一夜却怎么也不能入睡,散记在脑际的关于黄河的文字、图画都一古脑儿在我面前浮动着:有远在6000年前,代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有距今45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也有“黍稷稻梁,/农夫之庆;/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说大约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在黄河中下游(也就是我们河南)放牧、农耕了。
当时不仅有了各种谷物,而且有了桑麻,,男耕女织。
由此,又联想
到了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仿佛看到娉婷的罗敷,含笑穿行在今天黄河岸边的桑林里……;也有《清明上河图》……
我浮想联翩,追忆着河南……梦想着河南……
诗经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郑州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之一。
第二天,父亲就带着我们游历了这座著名的商贸城。
当我来到黄河花园口,昔日的荒滩早已寻不到半点踪迹,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高速路,错落有致的建筑群,美丽的绿化带。
来到郑东新区,又是一番令人欣喜的景象,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抒写着郑州人在前进路上的又一里程碑,棵棵垂柳迎风摇曳,展示了河南人意气风发的新风貌。
当我伫立在邙山之巅又一次东望黄河那雄伟的气魄的时候,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随之升华出来的是对黄河的无限深沉的爱——是它赋予了我们河南人的坚毅和刚强,而我们作为黄河的儿女,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装扮着这条永远奔腾向前母亲河!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语文教师推荐给我的一首诗,是老诗人青勃在谈郑州市建设时写的——《这里是一个窗口》。
这里是一个窗口,
黄河流域的窗口,
在这里,你可以看见,
中原大地潇洒的衣褶,
黄土高原的呼吸起伏……
可以看见,
中华民族摇篮的金黄,
象赤金一样,
黄色的泥土……
这里是一个窗口,
时代的窗口,
在这里,旅游公路在延伸,
大地增添着朱朱粉粉的家族,
我们在把美还给大自然,
用智慧把一块璞玉雕琢……
这就是时代的风景——
我们创造繁荣和富强,
也创造美丽和丰富。
我想着这首诗,再一次面对着黄河,沉思、遐想……
【教师简评】
本文的小作者以黄河为切入点,以“我”对黄河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对黄河由“向往”-“惧怕”-“深沉”-“爱”,这条线把河南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精神文化、自然文化有机的联结在了一起,独
具匠心的结构安排显示了小作者较深的语文基础。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的安排“凌而不乱”由在课堂上地理老师论证“这条母亲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祥地,是培育中华儿女智慧和文明的摇篮”总领全文。
下面以所思、所见、所想层层铺开来写,既写出了河南的过去,更多的是表达出小作者对河南今天的赞美、歌颂和热爱,写出了新一代河南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斗志昂扬的气魄.
当然,在感情上,对黄河也不都是赞美,写黄河的灾害时,小作者的感情就是低沉的,而实际上这种“低沉”是为下面的“昂扬”作铺垫的.叙述黄河“过去”给人们带来过“灭顶之灾”,实则是为写“今天”的河南人怎样装扮这条母亲河.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也看出了小作者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另外,文章中多次恰当的引用,也显示了小作者较深厚的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