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论文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底蕴

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底蕴浚县泥咕咕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一、文化底蕴1.历史渊源泥咕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一个分支。
据传说,唐代时,贞观年间,一位陶匠在浚县羔羊山下捡到了一块奇特的黄色泥土,发现这种泥土质地细腻,容易塑造,经过数年的试验和摸索,终于发明了一种制作工艺,形成了泥咕咕的基本雏型。
2.民俗流传泥咕咕的制作技艺在浚县一带世代相传,已成为当地民间的重要文化传承之一。
在浚县的常绿镇、羔羊镇及太子山乡等地,都有制作泥咕咕的工艺传统。
3.文化代表泥咕咕是浚县的重要文化代表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浚县政府将泥咕咕列为了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江苏省文化遗产目录之一。
二、艺术特征1.造型优美泥咕咕的造型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题材,创意丰富,形态优美,独具匠心。
其造型多以人物、动物、花鸟等为主体,寓意深刻。
例如,泥咕咕中的公鹤纹盖罐,寓意吉祥如意,平安健康。
2.色彩丰富泥咕咕色彩丰富,品种繁多,有红、黄、白、黑、绿、紫等多种颜色。
这些颜色均来自大自然,泥咕咕的独特工艺可以将这些颜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色彩缤纷的作品。
3.工艺精湛泥咕咕采用的原料是产自浚县的特种黏土,制作工艺是将泥土搓成细条,运用人手巧妙地拼接、刻划、着彩、烘干、烧制等若干环节。
整个制作过程对匠人的手工技艺要求极高,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手工劳动。
4.文化内涵深厚泥咕咕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文化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在泥咕咕织布捏毛匠人的手中,泥土被赋予了生命,表达了匠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感悟。
综上所述,浚县泥咕咕作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通过泥咕咕这种艺术手工品的制作和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河南浚县泥咕咕的造型特征

河南浚县泥咕咕的造型特征作者:张凡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10期【摘要】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泥”方法完成,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
“泥咕咕”是河南浚县民间对泥哨玩具的统称,由于这类玩具在吹哨时发出“咕咕”的响声,故人们称之为“泥咕咕”。
泥咕咕属于民间泥塑彩绘玩具的一种,因此在艺术风格上泥咕咕脱离不开泥塑艺术和原生态民间风俗的影响,我希望通过本论文的撰写,挖掘出浚县泥咕咕别具匠心的制作技艺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泥咕咕,造型特征以农业为支撑的炎黄子孙,黄土地对他们来说是物质的根。
中华儿女生生世世扎根于此,用它来捏制各种不同题材的泥玩,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各个不同地区的泥塑,呈现出该地区所特有的传统特色。
生动别致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
河南浚县泥咕咕的造型特征既不同于苏州、无锡、潮州地区的精细灵巧,亦不同于同地区河南淮阳泥泥狗的粗拙、憨稚的风格。
浚县泥咕咕的造型是夸张生动且浪漫的。
许多动物形象似是而非,却另有稚趣。
北方地区的泥塑造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写实,另一种是写意。
浚县泥塑兼具这两种风格于一体,形体上讲求写意性,设色方面又手法细腻写实。
王蓝田是浚县泥塑的代表人物之一,分析其泥塑的造型风格为我们研究浚县泥塑的造型特征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一、王蓝田老人泥塑的造型特征1.王蓝田老人泥塑的造型分析在浚县老一辈艺人中最具代表的当属王蓝田老人,他的作品与为人秉性一样,细腻质朴。
分析王蓝田的造型风格,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方面:(1)份量感:王蓝田老人比较注重泥玩具的本质特性——团快感。
凡是出自王蓝田大师之手的作品,无论什么题材,多半都会在造型上夸张变形、彰显力度、松弛有度。
(2)手捏感:王蓝田老人很多作品都是即兴发挥创作出来,没有做任何提前构思的准备。
作品虽然粗糙,但也就是这种方式才能够充分体现出民间艺术的随意性以及艺人们熟练的制作技能。
做泥咕咕作文300字

做泥咕咕作文300字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有趣的文化活动和习俗。
像放风筝、剪窗花、制陶瓷......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化长河,感受其中之一的泥咕咕吧!
泥咕咕是黄巾军起义时出现的。
当时,人们让一些能工巧匠塑出一些泥人,以纪念死去的将士。
后来就成了习俗。
回想小时候,我也做过泥咕咕呢!当时,我正上着兴趣班。
老师给了我们每人一块黄泥,让我们制作泥咕咕。
我们先看老师示范,只见老师双手拿着两块黄泥,双手一合,再一拉,一只活灵活现、栩
栩如生的公鸡就出现了。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老师微微一笑,拿起水彩笔一阵飞舞后,一只漂亮的公鸡就出现了。
我仿佛看见它正在啼鸣呢!
后来,我们也开始制作了,一开始,我们做的公鸡歪七扭八。
经过老师一次次教导和我们的修改之后,公鸡变得活灵活现。
我们呢,
又开始上色,上完色后,公鸡立刻变得五颜六色,成了一只花鸡。
同学们。
你们是否有此经历?来和我分享吧!作文题目要求:放风筝,剪窗花,捏泥巴,放鞭炮......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活动,你玩过吗?回忆一下,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活动,写一写活动的经历。
妈妈的话:这是一篇模拟考试作文。
晓航在学前班时,与老师一起做过泥咕咕。
虽然过去了三年多,孩子还是记忆犹新,文章几乎是一气呵成。
语文老师赞赏有加,让儿子在班级读了作文。
晓航很是自豪,一回来便要求我发博文,留下成长的回忆。
制作泥咕咕作文

制作泥咕咕作文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特别有趣的小玩意儿叫泥咕咕。
这泥咕咕可不简单,它可是有着独特的魅力呢。
今天呀,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制作泥咕咕的奇妙经历。
首先呢,得准备好制作泥咕咕的材料。
那泥土可不能随便挖,得找那种黏性刚刚好的土。
我就像个寻宝的小探险家,在村子外面的小河边挖呀挖,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块合适的土。
那土块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但是我知道,在我的小手下,它马上就要变成超酷的泥咕咕啦。
把土挖回来后,要开始加工泥土了。
我把土块放在一个大盆子里,像和面似的往里面加水。
水可不能加太多,不然就成泥汤了;也不能加太少,不然土还是干巴巴的,根本揉不动。
我小心翼翼地倒着水,一边倒一边用手搅拌着泥土。
这时候的我,手就像是搅拌机一样,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一番努力,泥土终于变得软软乎乎的,就像一块大面团。
接下来就是捏泥咕咕的形状啦。
我想做一个小公鸡形状的泥咕咕,因为小公鸡看起来特别精神。
我先揪下一块泥,把它搓成一个圆球,这就是小公鸡的身体了。
然后再搓一个小一点的圆球,粘在身体的前面,这就是小公鸡的脑袋。
脑袋可不能太大,不然小公鸡就变成大头怪了。
我又捏了两个小小的三角形,当作小公鸡的鸡冠,小心翼翼地粘在脑袋上。
接着,用小树枝在脑袋上戳出两个小坑,这就是小公鸡的眼睛啦。
小公鸡的嘴巴可不好做,我捏了好久才捏出一个尖尖的形状,粘在脑袋前面。
光有身体和脑袋可不行,还得有翅膀和尾巴呢。
我揪下两块泥,把它们搓成扁扁的形状,再用手指捏出羽毛的样子,然后粘在身体的两侧,这就是小公鸡的翅膀啦。
尾巴就更麻烦了,我把好多小泥条搓好,一根一根地粘在小公鸡的屁股后面,就像一把漂亮的小扇子。
泥咕咕的形状捏好后,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烧制。
我可没有专业的烧制工具,就只能用家里的小炉灶啦。
我把捏好的泥咕咕小心翼翼地放在炉灶里,然后开始生火。
这生火可不容易,我吹呀吹,吹得满脸都是灰,就像个小花脸猫一样。
好不容易火生起来了,我就守在炉灶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里面的泥咕咕。
河南浚县泥咕咕的装饰艺术研究

河南浚县泥咕咕的装饰艺术研究关键词:泥咕咕;色彩;纹样;造型;设计法则泥咕咕是河南浚县泥塑玩具的称谓,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其主要的造型为鸟,尾部有两个小孔,能用嘴吹出“咕咕”的声音,所以当地人以此形象的称为泥咕咕。
2006年5月,浚县泥咕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国务院收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因它的造型古朴,又带有浚县本土的地域特性,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美和好评,被民俗研究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1泥咕咕的审美性1.1色彩美“远看颜色,近看花”是民间对设色重要的概括。
泥咕咕在画花之前,会用黑色的颜料在已经塑好型的泥咕咕身上铺底,设为底色,这是源于中原地区远古崇黑思想的影响。
铺完底色之后利用各种明度高的纯色颜料,如大红、大绿、大紫、大黄来进行吉祥纹样的绘制,很少使用中间色,最后施以清漆。
高明度,高对比度之下成型的泥咕咕,整体鲜明艳丽,明亮耀眼。
制作泥咕咕的民间艺人,靠的不仅是一生积攒下来对颜色搭配的理解,即“软靠硬,色不楞”、“红依黄,亮堂堂”、“得喜庆,红配绿”这样的配色技巧,也学习融合了中国戏曲中人物脸谱的用色,使得泥咕咕整体颜色鲜艳但不失雅致,作品美感十足。
1.2纹样美泥咕咕发展到今天,装饰纹样种类衍生了很多,主要有牡丹紋饰、菊花纹饰、荷花纹样、迎春花纹饰、桃花纹饰、柳叶纹饰、孔雀尾纹饰、鸟羽纹饰等。
泥咕咕经过当地手工艺人代代相传,改良至今已经呈现“符号化”的特征,象征着人们情感诉求。
例如荷花纹样的应用,继承了“以生殖崇拜为起点而演化成的生育、婚恋与繁衍是莲荷文化的最初内涵。
”当地手工艺人在整个装饰过程中,重视点与线在整体布局中的平衡关系,根据表达主题的不同而将点与线组成多种样式,已达到均衡而不显死板的效果。
经过艺人们提炼后的纹路凸显细腻,形象鲜明,生动有趣,构成了浚县泥咕咕独有的地域纹样风格。
1.3造型美泥咕咕的整体造型发展至今,人物形象、动物类、鸟禽类成为代表元素。
其中人物形象主要以三国、水浒、西游记原型人物为主,而常见的动物题材多以蕴含吉祥寓意的神兽、家畜、飞禽走兽等。
浚县泥咕咕的制作工艺

浚县泥咕咕的制作工艺浚县泥咕咕,始于远古,兴于隋唐。
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2002年在杨纪屯出土的汉墓中发现了汉代的泥咕咕。
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随着浚县民间泥塑的发展和人们口头的传播,到现在浚县泥咕咕已经成为浚县泥塑的总称。
浚县,地处河南北部,是黄河故道上的一座历史名城,而浚县泥咕咕正是植根于这片沃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民间艺人用双手、用五彩赋予它生命,它以古朴而新奇、猛悍而亲和的形象博得世人的喝彩。
您看,这就是浚县泥咕咕的代表作“咕咕鸟”,也叫斑鸠,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鸟信仰和生殖崇拜。
它的造型古朴、夸张别致、形体或大或小,大的6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有着浓厚的地域民间特色,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浚县泥咕咕的类型和特点浚县泥咕咕发展到现在主要有三大类型:“鸟禽类”、“兽类”、“人物类”: “鸟禽类”主要有斑鸠和小燕;“兽类”主要有狮子、独角兽、老虎;“人物类”主要有骑马人、西游记和戏剧人物等。
经过千年的流传,它们在用色和艺术特征上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点。
在色彩上,浚县泥咕咕的彩绘一般都是以黑为底,再用白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颜色描绘出各种不重样的装饰,如梅花、菊花、月季、兰草、火焰等,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大红大绿的对比之下,使作品美感顿生。
在艺术特征上,夸张和传神是浚县泥咕咕两大特点,浚县民间有这样的谚语“花无正色,鸟无正名,取个意思就行”,于是便有了“马上封侯”、“吉祥三宝”的美名。
您看这些“咕咕鸟”都被夸大肚子,头和尾部缩的很小,但是外形圆润饱满,这是浚县泥咕咕的另一个代表作品“骑马人”,艺人为突出战马的雄壮,把马颈部夸张的非常高大,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二,马头高昂,马脖宽厚,马的四肢省略的特别短,显得整体而稳重,骑马的人物只捏出头部和直立的身体,手脚被省去,突出骑马人物的勇武和豪气,还有这只独角兽和双头虎,经过艺人处理后样子无比的传神和可爱。
制作泥咕咕作文

制作泥咕咕作文说起泥咕咕,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悉。
但对于我来说,制作泥咕咕可是一段超级有趣的经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跟着爸爸妈妈去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小镇。
在小镇的街头巷尾,我发现了一家摆满了各种泥玩具的小店。
那些泥玩具形态各异,有的是可爱的小动物,有的是神话中的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让我爱不释手。
我好奇地问店主:“这些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呀?”店主微笑着说:“这叫泥咕咕,制作方法可不难,小朋友,想不想试试?”一听能自己动手做,我兴奋得差点跳起来,赶忙点头答应。
店主先给我拿来了一大块棕色的泥土,那泥土软软的,还有点湿润。
他告诉我,这是专门用来制作泥咕咕的泥土,叫“胶泥”。
接下来,真正的制作开始啦!我先用双手把胶泥揉啊揉,就像揉面团一样,要把它揉得均匀又柔软。
揉好之后,我准备做一只小狗形状的泥咕咕。
我先揪下一块泥,搓成一个圆球,这就是小狗的脑袋。
然后又搓了四个小小的圆球,当作小狗的腿。
可是这腿一开始怎么都不听话,不是长短不一,就是粗细不均。
我有点着急,额头上都冒出了汗珠。
“别着急,慢慢来。
”店主在一旁鼓励我。
我深吸一口气,重新调整心态。
我仔细地观察着店里摆放的小狗样品,又看看自己手中的泥团,一点点地修改着。
终于,小狗的腿变得差不多一样了!接下来是做小狗的身子,我把一块较大的泥团搓成椭圆形,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脑袋和腿粘上去。
这一步可得特别小心,要是没粘好,小狗就“散架”啦。
粘好之后,小狗的大致形状就出来了,可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对啦,是眼睛和尾巴!我用小木棍在小狗的脸上轻轻戳了两个小洞,当作眼睛。
又搓了一个细细的泥条,当作尾巴,粘在小狗的屁股后面。
这时候,小狗已经有点样子了,可还是不够生动。
我想了想,又用手指在小狗的身上轻轻压出一些纹路,就像是小狗的毛发。
看着逐渐成型的小狗,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但是,还没结束呢!接下来要给小狗上色。
店主给我拿来了一盒颜料和一支小刷子。
我选择了棕色给小狗涂身子,黑色涂眼睛和鼻子,再用粉色给它的小爪子涂上一点颜色,让它看起来更加可爱。
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底蕴

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底蕴浚县是位于河北省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而泥咕咕则是浚县的一个独特的艺术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底蕴。
我们来了解一下泥咕咕的起源和历史。
泥咕咕是浚县地方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当地的农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据史料记载,泥咕咕最早出现在浚县农村的庙会、赶集等民间活动中,是当地人民用土和泥巴捏制而成的一种小型手工艺品。
泥咕咕的形象多以雄鸡、山羊、黄牛等农村生活的元素为主题,造型古朴生动,富有朴实的乡土气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泥咕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富有艺术和观赏价值的民间手工艺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泥咕咕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泥塑、晒干、上色等工序,其中泥塑是最核心的环节。
制作泥咕咕需要选用上好的泥土,经过精心捏制成型后,再进行晾晒干燥,并在干燥后上色,这样才能赋予泥咕咕更加生动的形象和色彩。
制作泥咕咕的工艺虽然简单,但需要工匠们细心耐心地创作,才能做出经典之作。
泥咕咕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象传神。
泥咕咕作品形象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能够准确地捕捉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境,使人们仿佛回到了田园牧歌的世界中。
无论是一只鸡啄食、一只羊悠闲地吃草,还是一头黄牛悠然自得地站在田间,泥咕咕都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农村生活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二、色彩艳丽。
泥咕咕的色彩运用非常丰富多样,鲜艳明快,给人以愉悦和愉快的感觉。
这些色彩不仅来自于手工造型的原生色彩,还包括上色的处理,使得泥咕咕更加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
三、审美价值。
泥咕咕的制作工艺简单朴实,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审美情趣。
它不仅具有乡土气息和朴实淳厚的特点,还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世、清新自然的审美享受。
这种朴素而真挚的艺术语言,正是泥咕咕最具有魅力和特色的地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征凸显了其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文化底蕴,为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农村生活和感受乡土情怀的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咕咕
——谈谈鹤壁浚县的泥玩具艺术
泥咕咕
——谈谈鹤壁浚县的泥玩具艺术说起鹤壁,就不会不谈到浚县的大丕山,如果到大丕山,就要买一些泥咕咕。
你可别小看这些泥玩具,它可是有些来历的。
据传,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破黎阳(今浚县)仓时,与隋军在同山相遇,两军激战,隋军大败,瓦岗将士也伤亡惨重。
李密部将领杨杞奉命收容病伤士卒扎寨金堤(今杨杞屯,距浚县城南一公里),屯兵垦田,修养生息。
军内有会捏泥人的士卒,在稼穑之余,常捏制一些战马、骑马人等以怀念阵亡将士,留恋疆场驰骋之情,由此捏制泥玩具的手艺流传至今。
现在杨杞屯几乎家家都精于泥塑,有“泥玩具之乡”之称。
浚县泥玩具多为泥胎,随手捏制晾干,施彩、罩漆即成,供儿童玩耍。
初时只是一种家庭手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艺人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尝试、改进,现多捏制后采用低温煅烧,而后用墨色铺底,施彩描绘、上漆。
近年来,很多农民把它作为一种副业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大量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先将各种造型制成泥模,而后焙烧成陶模,将泥土压印成型、施彩。
浚县泥玩具的形式很多,根据内容可以分为“飞禽泥玩”、“动物泥玩”、“人物泥玩”三大类型,其艺术表现各具特色。
一、浑厚朴实的飞禽泥玩
在题材方面,除传统的泥斑鸠(泥咕咕)、泥飞燕外,还有泥公鸡、泥孔雀、泥凤凰、泥燕、泥鸳鸯等。
体积小的一二寸,大的五六寸。
造型简练丰满,淳朴生动。
色彩有的黑色铺底,简洁明快;有的大红大绿,施以彩绘,色泽艳丽。
纹饰多以花草为主,在背部、胸部、颈部运用理想的装饰手法,概括简练,有的似花,有的似草,有的似花片,笔法简洁、生动、有趣,装饰性很强,具有浓厚的民间地方艺术特色。
二、简洁生动的动物泥玩
浚县动物泥玩题材表现极为广泛:“泥狮子”、“泥猴”、“泥马”、“泥狗”、“泥老虎”等。
造型手法极为简练,风格淳朴,生动传神。
色彩有的朴实,保持原始色泽,给人以简朴美感;有的讲究艳丽,施重彩描绘,给人以鲜艳明快之感。
在浚县众多民间艺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著名民间艺术家张希和先生。
张希和以自己的才华和辛勤的努力,在浚县传统泥泥玩具——泥咕咕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大胆探索,以擅长捏泥猴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名扬海内外,作品多次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地展出,曾随我国民间艺术代表团出访美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作泥塑技艺表演,深得国内外艺术家的好评,并赢得“泥猴张”的美誉。
三、粗犷、淳朴的人物泥玩
泥塑在我国秦汉时期就已发展成熟,形式上有以军事题材表现为主的各种武士、骑士、射击、步兵等兵马俑。
造型手法严谨,崇尚写实,性格鲜明,神态威武,气势逼人。
也有以反映民乐为内容的,如:陕西西安白家口出土的“舞女俑”,长袖飘拂,舞步轻盈,体态洒脱;四川成都天迥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将民间说唱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过目难忘;山东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的“杂耍俑”,以欢快热烈的气氛为主题,形态各异。
这类陶俑造型手法简练、概括、生动、传神。
浚县泥人,大概始于隋朝,历代民间艺人在继承秦汉泥陶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无锡惠山泥人、浙江州泥人和地方泥咕咕泥塑的艺术特点,不断创新,在艺术形式上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浓厚民间艺术
的体系。
一种是以民间艺人王蓝田为代表的传统表现形式,在内容题材方面多为著作中的人物或戏剧脸谱,如《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列国传》人物。
在造型表现手法上高度概括简练,在艺术风格上有的朴实浑厚,有的雄健,如捏制的《西游记》系列人物中的唐僧、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
戏剧脸谱人物、拟人化的《十二生肖》人物,可称为浚县泥玩人物中的精品,造型注重丰满、浑厚、夸张,色彩描绘艳丽、明快。
二是以民间艺人宋楷战为代表的富有思想性的青年民间艺人,他们思想活跃,摆脱传统,大胆尝试,主张自由创造,个性张扬。
在内容方面,以揭示现代生活表现民俗风情为主题,在艺术形式上吸取汉代民陶之营养,运用简练概括大写意的笔法,抓其人物形象特征,大刀阔斧,从而塑造出一组组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神色的玩童和农民形象,如《卖瓜》、《理发》、《赶集》、《孩子王》、《歌唱家》等等。
这些泥具个个生动有趣,栩栩如生,打破了浚县传统人物工整、面面俱到、着色一成不变的格局,从而赢得了民众的好评,为浚县民间泥玩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
【教师简评】
本文的小作者是浚县人,所以讲起自己家乡的艺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象在讲述历史传说,又象传授工艺制作;象在介绍民俗风情,又象解说民间人物。
这篇文章结构安排严谨,层次清晰。
如:把浚县的民间泥玩具艺术按题材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来谈,避免了“一把抓”而导致的杂乱无绪。
浚县的泥玩具是本地一宝,很多人对它非常熟悉,但如果讲起它的由来和艺术特点,能象本文的小作者这样谈的这么具体、全面的也并不多见,可见小作者平时是很注意积累素材的。
另外,作者用词准确、语言生动。
例如说动物泥玩具“造型极为简练,风格淳朴,生动传神”;再如讲到民间艺人宋楷战时,说“他们思想活跃,摆脱传统,大胆尝试,主张创新,个性张扬”。
——这些恰当的语言,可以看出小作者的语文功底是比较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