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论文

合集下载

河南民俗文化作文600字左右

河南民俗文化作文600字左右

河南民俗文化作文600字左右
河南 600
看,这样就没那么规整了,增加了些许亲和力。

接下来,让我们用一些日常用语来开头:
大伙儿都知道,河南可是个人杰地灵的老家伙儿。

从古至今,这片热土孕育了多少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呐?不过嘿,今儿咱就别太严肃,咱就来聊聊河南那些朴实无华却又引人入胜的民间风俗吧。

用些口语,立马就亲切多了,对吧?再接着,我们融入一些独到见解和生动细节:
说到河南的民俗文化,可得从农耕文化说起。

你知道吗?每年农历二月二,河南人都会举行"龙抬头"的习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村民们会包好一些发糕,或者是其他食物,然后放在地里祭祀。

这种古老的祭祀方式,折射出河南人朴素质朴、勤劳淳朴的性情。

看见没,用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再加上自己的体会,文章立马就生动活泼多了。

再来说说河南的民间戏剧吧。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就是文化交融的地方。

所以,在这里孕育出了豫剧、曲剧、越调等多种地方戏曲。

每逢重大节日,村里都会请戏班子来演出,热闹非凡。

有时候,村民们也会自发组织起来,在村口或者广场上,唱几折戏文、做做地方小品,那场面可
热闹了...
河南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处处洋溢着人间烟火的温馨。

这些源远流长的民俗,不仅凝聚着祖先的智慧,也承载着河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我们一起努力,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吧!。

河南文化小论文(辅导教师:封丘一中 付亚菲)

河南文化小论文(辅导教师:封丘一中 付亚菲)

大河之南文化摇篮河南省封丘县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10)班孙建闯滚滚黄河水,巍巍太行山,哺育出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仓颉造字到大禹治水,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平原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择水而居”是文明发祥的前提,在水一方的河南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河南成了古老中国的一个缩影。

大河之南,华夏中原;大河之南,文化摇篮。

一、龙兴中原神龙文化炎黄儿女号称是“龙的传人”,而河南则是龙的故乡。

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便是由此而来的。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

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

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炎黄故里史前文化当整个世界仍处于孤寂而缓慢发展的状态时,在河南这方沃土上已经孕育并诞生了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些绚烂的史前文化。

原始社会晚期的繁荣,让中原大地显得更加神秘。

远古时期那号称“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就在这里诞生;能够先后吸引20多个朝代建都、迁都的地方也是您——河南;而你竟能集中国七大古都中的三个——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于一身。

河南文化小论文泥咕咕

河南文化小论文泥咕咕

泥咕咕——谈谈鹤壁浚县的泥玩具艺术泥咕咕——谈谈鹤壁浚县的泥玩具艺术说起鹤壁,就不会不谈到浚县的大丕山,如果到大丕山,就要买一些泥咕咕。

你可别小看这些泥玩具,它可是有些来历的。

据传,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破黎阳(今浚县)仓时,与隋军在同山相遇,两军激战,隋军大败,瓦岗将士也伤亡惨重。

李密部将领杨杞奉命收容病伤士卒扎寨金堤(今杨杞屯,距浚县城南一公里),屯兵垦田,修养生息。

军内有会捏泥人的士卒,在稼穑之余,常捏制一些战马、骑马人等以怀念阵亡将士,留恋疆场驰骋之情,由此捏制泥玩具的手艺流传至今。

现在杨杞屯几乎家家都精于泥塑,有“泥玩具之乡”之称。

浚县泥玩具多为泥胎,随手捏制晾干,施彩、罩漆即成,供儿童玩耍。

初时只是一种家庭手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艺人在制作工艺上不断尝试、改进,现多捏制后采用低温煅烧,而后用墨色铺底,施彩描绘、上漆。

近年来,很多农民把它作为一种副业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大量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先将各种造型制成泥模,而后焙烧成陶模,将泥土压印成型、施彩。

浚县泥玩具的形式很多,根据内容可以分为“飞禽泥玩”、“动物泥玩”、“人物泥玩”三大类型,其艺术表现各具特色。

一、浑厚朴实的飞禽泥玩在题材方面,除传统的泥斑鸠(泥咕咕)、泥飞燕外,还有泥公鸡、泥孔雀、泥凤凰、泥燕、泥鸳鸯等。

体积小的一二寸,大的五六寸。

造型简练丰满,淳朴生动。

色彩有的黑色铺底,简洁明快;有的大红大绿,施以彩绘,色泽艳丽。

纹饰多以花草为主,在背部、胸部、颈部运用理想的装饰手法,概括简练,有的似花,有的似草,有的似花片,笔法简洁、生动、有趣,装饰性很强,具有浓厚的民间地方艺术特色。

二、简洁生动的动物泥玩浚县动物泥玩题材表现极为广泛:“泥狮子”、“泥猴”、“泥马”、“泥狗”、“泥老虎”等。

造型手法极为简练,风格淳朴,生动传神。

色彩有的朴实,保持原始色泽,给人以简朴美感;有的讲究艳丽,施重彩描绘,给人以鲜艳明快之感。

在浚县众多民间艺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著名民间艺术家张希和先生。

河南文化小论文 面对黄河

河南文化小论文  面对黄河

面对黄河……面对黄河……汽车行驶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初去郑州的喜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我已经有些困乏了。

突然,坐在旁边的妈妈说:“黄河!岩儿快看!”——猛然睁开恹恹欲睡的双眼,即刻被眼前的壮观景象惊呆了——一眼望不到头的大河,平静的水面上偶尔能看见几只渔船,——黄河!黄河!这就是黄河吗?这就是我心中、梦中的黄河吗?赶忙揉揉眼睛,让爸爸把车开得稍慢些,好看得更仔细些……汽车继续向前行驶,眼前的黄河渐渐被抛到了身后,可它的影子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并由此升起了一系列的联想,这些联想又生发出许多不同的情感来,这情感究竟是什么,一时还难以理清楚。

想起来在地理课上,当知识渊博的地理老师讲到黄河时,眉飞色舞,神情灿烂,引经据典,论证黄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祥地,是培育中华儿女智慧和文明的摇篮。

当时,我为自己生在河南,长在河南而骄傲、自豪,因为就是这条如此伟大的母亲河是流经我省的,流域面积达3.62万平方千米。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它既遥远又陌生,在我的心灵深处,开始了对黄河深深的向往。

想起来再往后接触到的有关黄河灾害的记载:《续文献通考》载:“正统十三年(公元一四八四年),河又决荥阳,东过开封西南,经陈留,自亳入涡中,又经蒙城到怀远界入淮……自是汴城在河之北矣。

”且不说我的先人们曾为它受了多少罪,遭了多少难,就一九三八年蒋介石反动派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坝,给人民带来的是怎样的灭顶之灾啊!——决了口的河水吞噬了河南东部的广大原野,无情的河水淹没了大片的良田,夺去了成百上千人的生命,这令人痛心的一页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对黄河我又有了些惧怕。

而今天,当亲眼目睹了黄河后,脱口而出的却是唐人李白的名作《将进酒》,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返……”的诗句,又好象铿铿作响的金石,扣动着我的心扉,这样的诗句,写出了黄河那“喷流射向东海”的英雄气慨。

我们河南的灿烂文化,我们河南儿女坚毅而强悍的性格,与黄河的浩翰气势是何等的相似,又是何等的相得益彰啊!且不必说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均源于我们中原——河南,单一曲《满江红》不就足以唱出我们河南人的气魄和胸襟了吗?正是有了这样的基因,我们河南人才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乐章,且不去追述过去战争年代有多少好儿女为国捐躯、慷慨就义,单今天,在和平年代,就有让河南人民为之骄傲、自豪的好女儿、新一代巾帼英雄——警察局长任长霞,用她的淳朴、热情、坚毅,为新时代的河南又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为美丽的天空又增添了一抹绚丽的霞光,为黄河那雄浑的气慨又加上了一股强劲的力量。

有关河南习俗的作文

有关河南习俗的作文

有关河南习俗的作文
河南,中原腹地,自古帝王之都,风土人情,厚重而古朴。

习俗,乃一地之风,一族之魂,河南人尚礼重义,风俗淳朴,世代相传,犹如细水长流,绵延不息。

若论节令,春节尤为重视。

家家户户扫尘除旧,贴春联,挂红灯,以迎新岁。

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共品饺子,谓之“守岁”。

饺子者,形似元宝,寓意财源滚滚,岁岁平安。

鞭炮声中,辞旧迎新,欢声笑语,洋溢于室。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谓之“寒食”。

杨柳依依,纸钱飘散,哀思之情,随风而去。

端午则插艾挂菖,以祛邪避疫。

艾叶香囊,佩于儿童,祈愿安康。

婚嫁之礼,讲究甚繁。

六礼三书,不可或缺。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每一环节,皆有讲究。

新郎新娘,身着红袍,花轿临门,锣鼓喧天,喜气洋洋。

丧葬之礼,亦重尊严。

白布为孝,守丧有期。

三日入殓,七日出殡,亲友吊唁,哀乐齐鸣。

死者为尊,生者为敬,生死之间,礼仪相随。

河南民间尚有诸多习俗,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每节必有其俗,每俗必有其意。

河南人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中原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河南之地,风俗之邦,礼仪之邦,其习俗之丰富,非一日可尽述。

然观其大略,可见一地之风华,一族之魂魄。

河南人民,以其淳朴之心,以其厚重之情,继续书写着中原的风俗篇章,流传千古。

论河南文化

论河南文化

论河南文化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简称为”豫“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

远在华夏早期,河南就是他们主要居住的重要地段,更是现在许多中国人的祖居要地。

河南在人口、农业、经济、文化与形象上皆表现为中国的缩影。

河南是中国的对地,洛阳即是圣城,河南段的黄河便是圣河,嵩山即是圣同,河南堂就定为圣堂。

河南文化之于中国人而言就是朝圣,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就都在河南,先后便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定都。

自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定都起,河南就成为定都的风水宝地,前后便有夏、商、周、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北宋和金等将皇都定在河南。

中国八大古都中,仅河南一省便就占了四个名额,其风水之好可想而知。

河南文化种类繁多,大致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神龙文化、政治文化、圣贤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医学文化、汉字文化、诗文文化、科技文化、戏曲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

河南文化经典、厚重、多元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是一首写不完的诗词,是一句唏嘘叹息的大言。

河南是象征吉祥、尊贵、勇敢、智慧的龙的故乡。

被称为人文始祖的伏羲,首创龙图腾,实现了古时期多民族的一次融合就在当今河南周口淮阳一带,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为了凝聚统一后的各部族的思想精神,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也使用龙做为部落图腾。

古往今来万万种,哪个能够缺了龙?这足以显示了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以及河南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大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标志,汉字对朝鲜、是本、朝国等国的文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距今4000多年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河南文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发展的每一重要阶段几乎都发生在河南大地。

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指称赞。

河南文化小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厚重舞钢,秀甲中原舞钢,是河南省的一个县级市,是一个美丽的山水城市。

我在舞钢出生,是喝着石漫滩的水长大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听到了很多关于舞钢的历史,在很多人眼里,舞钢只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如同一个暴发户,只有现代文明而没有历史的厚重感。

是的,舞钢没有开封的七朝古都那样悠久,没有洛阳的牡丹引人注目,没有安阳的甲骨文名扬天下。

但是舞钢,我还是要大声的赞美您:舞钢不仅有魅力四射的现代文化文明,更有厚重的历史。

舞钢,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

舞钢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年前。

春秋时,这里为传说中的古帝柏皇氏后裔的封地柏子国,后为楚所并。

近几年来,舞钢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气势恢宏的时代篇章。

篇章(一)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有一首歌唱的很好,我很喜欢听,名字就叫做《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是的,在我们家乡舞钢,在九头崖山里,就产有精美的会唱歌的石头,我和父母一起去看过,家里还买有一块呢,当然,我们舞钢文化馆也专门为了宣传响石进行过奇石展示,在石漫滩大道上,我一个个展区看去,只有惊叹上天的造化奇妙了。

那些石头真的很神奇。

舞钢响石也称响铃石、空心石、石匣、药王石,是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

约距今12亿年左右,舞钢市一带沉积有泥质岩,经后期应力作用,产生很多裂纹,这些裂纹将固结的泥质岩切割成了不规则的块状。

在距今6千万年到1亿年间,舞钢市南部有大面积的岩浆浸入,其岩浆热气沿岩石裂隙到达泥质岩分布区,不规则的块状泥质岩受到高温烘烤,四周被烤成厚达2—3厘米的硬壳。

由于冷却较快,内部受热温度低,时间短,没有硬化,在热涨冷缩作用下,外壳与内核分离。

壳内的内核形成一定的空间,内核成整块的,摇动时会发出“咚咚”的响声,成碎块的为“哗啦”声,成碎沫的为“沙沙”声。

内核颜色有杏黄、淡红和灰色等。

这种响石叫固体响石。

河南文化小论文 (2)

河南文化小论文 (2)

河南文化小论文引言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论文旨在探讨河南文化的独特之处,包括河南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和宣传河南的文化魅力。

1. 地理条件对河南文化的影响河南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东临山东,北界河北,南接湖北和安徽,西邻陕西和山西。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河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河南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以来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的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也为农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代河南的农民们种植水稻、小麦等作物,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其次,河南境内还有众多的历史名山和风景胜地。

比如,嵩山、少林寺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圣地,太行山是道教文化的发源地,云台山是道教文化的重要遗址等。

这些山川之间形成的文化景观,成为了河南文化的一部分。

2.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从夏朝的太庙、商朝的殷墟,到周朝的酒文化、唐朝的洛阳文化,河南承载了无数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

太庙是夏朝的祭祀场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建筑之一。

殷墟则是商朝的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都市遗址之一。

这些遗址的发现,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酒文化是河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古代曾经有“酒都”的美誉。

唐朝时期,洛阳是当时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各类文化活动非常繁荣,如李白、杜甫等名人都曾在洛阳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不仅如此,河南还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之一。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政权都曾在河南建立,包括东周、秦朝、汉朝等。

这些政权在河南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留下了许多古代水利工程和宫殿建筑。

3. 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河南的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舞蹈、音乐、戏曲等。

其中,豫剧是河南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起源于17世纪末的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婉转动人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诞生地。

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造就了安阳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具体可以概括为“三根两游”,即:中华文字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中华人祖之根和民族精神游、山水风光游。

一是“文字之根”。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除了甲骨文字以外全部都湮灭了,只有甲骨文字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传承至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是“文化之根”。

五经之首的《易经》,就发源于安阳的里城。

《易经》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以及它的神秘色彩,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三是“人祖之根”。

三皇五帝之中,就有颛顼、帝喾两位圣贤在我们安阳建都,至今还有他们的王陵,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民族精神游”是安阳旅游资源的一个鲜明特点。

古代名将岳飞诞生在安阳,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

安阳也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

安阳不仅有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而且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位于安阳西部的太行大峡谷被誉为“八百里太行之魂”和“北雄风光最胜处”,“山水风光游”就展现了安阳丰富的自然旅游景观。

徜徉一座城市,地名是认知和品读城市个性的概念和工具。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地名则是跃动的音符。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物,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在这个城市留下自己的印迹。

老地名蕴含着城市记忆,纪录着城市生命的演进历程,体现城市的筑城形制,街道布局和文化意蕴。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阳地名文化承载着这座城市生生不息发展历程。

地名是有生命的,有品格的,一如安阳一名所蕴涵的宁静和谐、昌明祥瑞。

厚重的安阳地名文化地名是地缘文化和语言文化演进的窗口,悠远的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脉的更新延续构成城市魅力。

对地名文化内涵的探寻,可以洞察到地名实体背后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

历代安阳人民创造了丰厚的地名文化,无论以山川形制、方位姓氏、人物景致,或以革命英烈、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命名,每个地名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含义。

从小南海、渔阳村到灵泉古寺的历史轨迹;从水冶、铜冶、铸钟街到熔铸司母戊鼎的熊熊炉火;从李珍、子珍、双全到英烈万感楼的浩然正气;每个地名都镌刻着历史的风云际会,记述着曾经的沧桑变迁。

安阳地名文化,构成安阳古都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一部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绚丽多彩的大书;也是安阳乡土名城文化的生动教材。

老城的九府十八巷已洗去岁月的铅华,退去历史的原色,却晕染出悠远宁静的生命体验。

无论小巷的命运如何,古城的历史会延续。

历久弥新的洹河文化是安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帜。

地名中蕴涵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那些亲和淳朴的老街地名,已融入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入人们的精神家园,流淌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情愫。

历史名城由它的标志和母体建筑组成,二者缺一不可。

城市的街道地名所对应的城市空间,历史进程,地理环境,经济社会,乡土风情等历史人文信息相当丰富。

品读那些文化蕴涵丰厚的地名,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流连、会味,留给人们久远的教益和启迪。

安阳地名,无论山川河泊、平原沃土、阡陌道路、古代桥梁,还是县区乡镇、村屯营铺;从昔日老城里晨钟暮鼓的九府巷陌,到安东新区的广夏万间、通衢大道;入夜的易园和市民文化广场光影婆娑,流光溢彩;古朴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安阳地名,是城市之根、文化之魂的传承延续。

它所包含的厚重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文明、和谐、创新、超越的城市精神生生不息。

地名是一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它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的软实力。

地名同时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观念和文明程度,画龙点睛般烘托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格。

爱我古都安阳,知之深方愈发爱之切。

对代表安阳丰厚自然人文禀赋的地名和实体建筑进行发掘、保护、传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阳,是具有3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和《易经》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博物院殷墟,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这里犹如一座展示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和启迪。

红旗渠,构筑在风景如画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其中红旗渠源、青年洞、空心坝、总干渠分水闸、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红英汇流、桃园渡槽、曙光洞,夺丰渡槽、水力发电站等地都值得一看。

红旗渠显示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这种永恒的精神定会在新的一年中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斗志昂扬地去迎接美好的生活给予的挑战。

【安阳春节民俗活动】抬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

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展就像是一台晚会中的歌舞,有了它才有色彩,才有激情,快来看看这热闹的灯展吧。

从安阳文化古都谈古代哲理与内家拳拳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郭沫若的诗句把安阳的历史阐释得淋漓尽致。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遗存遍布全市,它们见证着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每一个进程。

寻找原始人生活痕迹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是中原地区唯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位于安阳市西南25公里的北楼顶山之腰,坐西朝东距小南海仅1公里,是一处溶岩洞穴。

顺着小南海水库沿盘山公路一直向上,一路观赏山间的风景,不免感慨大自然的瑰丽。

走进小南海洞穴遗址,一座栩栩如生的原始人雕像坐落在洞外,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石洞背靠大山,洞前是相对开阔的地面,东南方距离洹河甚至不足1华里。

走进狭长的石洞中,里面最宽处不足3米,高约2.5至3米,石洞向西南方向延伸至50米远,不禁让人浮想原始人当年的生活状态。

附近村民告诉记者,1960年3月,安阳人民修小南海水库,开山取石时发现这一天然石洞。

1960年四五月份,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试掘,1978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掘。

两次试掘都在洞口附近,出土有石器7078件,多种动物化石及用火灰烬。

石器一般器形较小,绝大部分为人工打制的石片。

石料以燧石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数火石、石髓及石灰岩等,种类计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状器和多种刮削器,也有少数装饰品。

动物化石有野驴、水牛、野猪、斑鹿、羚羊、狗、猩猩、鸵鸟蛋、刺猬、狼等。

据科学测定,洞穴的文化遗存,上层堆积距今约13000年,下层距今约2到2 .5万年。

其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差无几。

文化层厚6米左右,可分5层。

据分析,由于此处地理位置优越,原始人定居洞穴后,制造工具,烧食野兽,到小南海中饮水、捕鱼,到东边平地采摘野果,到西山狩猎,此处渐渐成为古代人类生息繁衍的场所。

由于它是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建国后在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被郭沫若先生定名为“小南海文化”。

它填补了考古研究上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缺环,为人类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的发掘,彰显着安阳的古老文明。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造就北齐石窟小南海石窟原是宏伟的灵山寺,现仅存三座石窟,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

从形体结构和风格题材来看,与河北省峰峰响堂山石窟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是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珍品。

由于它位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

踏进灵山寺并不起眼的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两块已经与后面山体截然分开的巨石,石窟就开凿在巨石上。

“原来这些石窟都是与山体连在一起的,由于开山取石,才使它与山体脱离。

”70多岁的村民李大爷讲,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石窟与山体分离后,当地政府专门把它们圈成一个院落,并派专人进行看管,做些日常维护工作。

西窟平面呈方形,面积大约在2.4平方米左右。

正中雕释迦牟尼佛一尊,结跏跌坐于长方形台座,左右为胁侍菩萨二像,两侧壁各镌刻菩萨三立像。

门作拱券状,门楣上雕有滚龙两条,中间有一莲花。

门两旁都雕刻有护法神王一尊,组成火焰拱门。

在三个石窟中,中窟的规模相对较大,它平面也呈方形,面积较小。

正中雕释迦佛一尊,火焰背光,内浅刻6个腾空飞舞的飞天,左右刻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各镌侍立菩萨3尊,其间各浅刻3尊小型菩萨,手拿莲枝。

东壁上部有浮雕弥勒说法图案,西壁有浮雕莲枝菩提树图案。

座台上刻有三个伎乐人。

全窟萦壁遍布拜佛积德、敬佛造像的题刻。

门亦作拱状,有门槛。

门额饰形象生动的二青龙,间有火焰宝珠,下为两只金翅鸟。

门洞两旁对称地刻有挺立着的天王浮雕,威武雄壮。

门额上有大片削平岩石镌“方法师镂石板经记”,记载着当年的故事。

东窟毁坏相对比较严重,与其他两个石窟相同,平面也呈正方形,面积为1.66平方米。

正面中间雕琢释迦佛1尊,左右刻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各雕3尊菩萨。

其间弥刻大小佛像23尊,没有统一布局,看上去不像是一次雕刻成的。

“东窟是从其他地方整体搬迁过来的。

”说起东窟的由来,李大爷来了兴致。

东窟原来位于附近村庄里,由于附近一些石料场不断放炮崩山,危及文物安全,而且容易遭到人为破坏,安阳县文物保护部门决定将东窟整体迁移到中窟围墙内。

北齐时期的三大石窟,让人感叹古时劳动人民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和匠心独具的创造,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阳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从北齐繁衍到了现在。

寻访后岗三叠层文化走进安阳高楼庄,一幢幢居民楼林立,很难看出古代原始人生存过的痕迹。

然而,在高楼庄的地下,却遗留着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址。

据了解,193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的梁思永学成归国,第二年春天,他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共开探沟25个,发掘面积216平方米,发现有白灰面房址、陶器、石器和骨器等。

当年秋天,他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开探坑20个,发掘面积385平方米,除发现有白灰面房址外,还发现了一段长70米的夯土围墙。

与之前的发掘不同,根据发掘出的遗物统计,依据土质土色的区分和遗物特征,他将发掘出的文化层合并为3个大的文化层,即上层的小屯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和下层的仰韶文化层,也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三叠层”。

此后,这个遗址又被进行了数次挖掘。

仰韶文化的彩陶钵、碗、罐形鼎,以及三角斜线纹、多道短线纹等彩陶纹样特征鲜明,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年代为公元前4390年到公元前418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