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车辆主动防护技术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汽车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汽车碰撞事故也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了急需解决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前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显著进展。

汽车制造商和研究机构不断努力改进车辆的结构和系统,以提高乘客和行人的安全性。

当谈到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时,我们必须提到被动安全系统和主动安全系统。

被动安全系统主要是指对发生碰撞时的人身保护措施,例如安全气囊、安全带以及车辆的结构设计。

主动安全系统则涉及到事故预防和自动控制技术,例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车道偏离警示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

其次,关键技术在推动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关键技术的应用使汽车能够更精确地检测和预测事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避免碰撞发生或减少碰撞造成的伤害。

前碰撞预警技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关键技术之一。

利用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前方道路和障碍物的情况,当检测到可能发生碰撞时,系统会通过声音、图像或振动等方式向驾驶员发出警示,以便驾驶员能够及时采取避免碰撞的措施。

另一个关键技术是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它可以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单元实时监测车辆的姿态和运动状态,在发生潜在危险时自动调整车辆的行驶方向和制动力度,以维持车辆的稳定性和避免翻滚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此外,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ADAS)也是一项重要技术。

ADAS可以通过摄像头、雷达和激光传感器等设备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供驾驶建议和辅助驾驶功能,如自动跟车、自动刹车、自动驾驶等,从而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和驾驶错误,提高行车安全性。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汽车碰撞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前景。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汽车安全技术是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几十年来,各种安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汽车的安全水平。

本文将探讨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车身结构安全技术车身结构安全技术是汽车安全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车架、车身防撞梁、安全气囊等构件,以及车身防撞测试等相关技术。

目前,汽车的车身结构普遍采用高强度钢材、铝合金等材料,大幅度提高了车身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

2. 主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感应器、控制器和电子操作系统,实现对车辆行驶时各种状况的判断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主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ABS 制动系统、ESP电子稳定程序、TCS牵引力控制、ACC自适应巡航系统、LDW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

防碰撞安全技术是通过感应器、计算机和控制器等技术手段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状况进行判断和处理,进而实现对车辆运动的控制,从而降低碰撞事故的风险。

常见的防碰撞安全技术包括:前、后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自动停车、自动泊车等。

1. 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化技术将会在未来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预计未来的汽车安全系统将更加高科技化,采用更多的传感器、计算机技术和自主控制技术,实现智能驾驶,进一步提升汽车的安全性。

2. 自主驾驶技术逐步完善自主驾驶技术是指无需驾驶员驾驶的汽车技术,它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驾驶,实现自主导航、避障、自主驾驶等功能。

目前,自主驾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中,各大车企和科技公司也正在积极投入相关研发。

3. 感知和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感知和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未来汽车的感知能力将更加强大,实时侦测路况、障碍物等,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车辆周边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汽车运行的安全性。

4. 车载网络技术的普及车载网络技术的普及将会对汽车安全带来极大的改变。

车载网络技术使得汽车关于自身安全的信息能够及时发送到相关监管部门和其他车辆,进一步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新型车辆碰撞防护材料研究与应用

新型车辆碰撞防护材料研究与应用

新型车辆碰撞防护材料研究与应用在现代社会,交通事故频发,车辆碰撞防护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为了提高车辆乘坐者的安全性能,科学家们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和应用新型车辆碰撞防护材料。

本文将探讨新型车辆碰撞防护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包括材料的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应用领域。

首先,新型车辆碰撞防护材料具备一系列重要特点。

首要的特点是高吸能性能。

在碰撞过程中,车辆乘坐者会受到冲击力的影响,高吸能的材料能够吸收冲击能量,减缓乘坐者所承受的压力。

其次,新型材料具备较低的密度,可以减轻车辆整体重量。

低密度的材料比传统材料更轻巧,有助于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减少污染排放。

此外,新型材料要具备良好的可加工性和成本效益,以便大规模应用于车辆制造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车辆碰撞防护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种重要的新型材料是高强度钢(TWIP和TRIP钢)。

高强度钢具有优异的可塑性和耐用性,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减少车辆乘坐者的受伤风险。

此外,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车辆制造中。

碳纤维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刚性好等优点,能够提供卓越的碰撞保护性能。

同时,镁合金和铝合金也被用作车辆碰撞防护材料。

与传统的钢材相比,镁合金和铝合金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较高的强度,可以减轻车辆整体重量,并提供可靠的碰撞保护。

新型车辆碰撞防护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这些材料的制造过程相对复杂,需要高端技术和设备的支持。

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和质量保证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次,新型材料在制造成本方面可能会比传统材料更高,这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另外,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相比,相对较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以确保其性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新型车辆碰撞防护材料仍在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新型材料已经应用于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制造中。

这些材料可以保护乘坐者在碰撞中的安全,并减少受伤风险。

此外,新材料还可以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性和减少污染排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两客一危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解决方案

两客一危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解决方案

➢ 终端主动预警:通过车载设备,主动识 别驾驶员抽烟、打电话、疲劳驾驶、注 意力分散、跟车过近、车道偏离以及前 相碰撞预警等不良驾驶行为习惯,对驾
驶员进行声光电提醒,实现对驾驶员不 安全驾驶行为的及时有效预警; ➢ 平台精准分析:通过车载设备所采集的 驾驶行为数据,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实现对于驾驶安全变化态势的主动干 预,实现针对道路运输车辆安全运营的 精准管理。
03 平 台 功 能 展 示
首页展示
首页:通过对主动安全大数据分析,对驾驶员驾驶行为进行精准分析,包含的信息数据如入网车辆数目、当天 各类报警项目记录图表、实时报警信息记录、行业趋势分析等。
平台功能
平台 功能 菜单
实时监控
GIS地图监控、视频监控、主动抓拍、短信下发、GPS跟踪等
基础信息
企业信息、人员信息、车辆信息、车队信息等
报警信息
车辆辅助报警、驾驶员辅助报警、轨迹回放、行驶里程统计、驾驶员身份识别、紧急 报警、超速报警、路线偏移报警、进出区域报警、定时定位查车等
统计报表
报警信息统计、查岗记录查询、驾驶员分析、车辆上线率统计、报警处理情况分析、 操作日志等
信息处理
信息下发、接收等
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区域设置、线路设置、终端设置、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参数、驾驶员状态监 测参数、报警控制参数配置等
报警信息
报警信息
运营信息包含各种报警信息,车辆辅助报警、驾 驶员辅助报警、轨迹回放、行驶里程统计、驾驶 员身份识别、紧急报警、超速报警、路线偏移报 警、进出区域报警、定时定位查车等。
车辆高级驾驶超5速报警 4
3.疲5劳报警 3
2.5 2
1.5 1
0.5 0
路线偏离报警 进出区域报警

美军技术保障车辆特点及发展现状

美军技术保障车辆特点及发展现状

美军技术保障车辆特点及发展现状作者:卢波刘鹏张国垒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第24期[摘 ;要]随着高新技术在装甲装备上的不断应用,技术保障难度剧增。

各国对技术保障车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主要针对美军技术保障车辆发展的现状,技术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关键词]美军 ;技术保障 ;特点 ;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99-01美军技术保障车辆分为修理工程车、装甲抢修车、技术保养车、检测维修车,还有相应的后勤保障车辆,其中包括装甲补给车、装甲弹药车、装甲救护车、坦克运输车。

1 美军技术保障车辆装备发展现状M578轻型装甲抢救车。

该车于1960年开始生产并装备美国陆军,1987年生产结束。

目前美国陆军仍有大量装备,主要用于对轻型车辆实施抢救、牵引和辅助修理。

该车有3名乘员,重24吨,采用底特律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

车上装备有1挺M2型12.7mm机枪。

其他车型的装甲抢修车见表1所示。

美国陆军的运弹运货车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M992A1是美国陆军早期装备的M922野战炮兵弹药补给车的进一步改进型,是一种履带式车辆,主要用于为M109A6“侠士”155mm自行榴弹炮提供保障。

该车1979年开始研制,1984年正式列装。

第二种,M993多管火箭炮输送车。

第三种,M548履带式运货车。

“布雷德利”救护车(ATTV),该车采用的是与多管火箭发射系统和M4指挥与控制车相通的“布雷德利”底盘,装备重型部队,用来救治、转移和撤离战场上的伤病员。

该车为医护人员和伤病员提供了更高的机动性和防护力及更好的医疗手段。

坦克运输车分为牵引车和半拖车两种。

具体内容见表2。

2 美军技术保障车辆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美军开始装备体积小、质量轻的便携式故障诊断检测设备。

90年代后,美军装备的“综合检测设备”和“标准通用光电装置自动检测设备”,使车辆故障检测和修理能力显著提高,使维修分队在无技术支援的条件下,能够完成战场故障车辆的诊断、检测和修理工作。

主动式安全带对AEB乘员离位的改善方案

主动式安全带对AEB乘员离位的改善方案

主动式安全带对AEB乘员离位的改善方案作者:刘昕耀刘雪姣韩啸来源:《专用汽车》2024年第01期摘要:自动紧急制动(AEB)作用时会产生乘员离位现象,乘员离位在碰撞中对乘员胸部伤害会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仿真验证得出,主动式安全带在预碰撞阶段的预紧会改善乘员离位情况,并且加快预紧作用过程的反应速度和加大预紧力值均能提升对乘员的约束,而通过系统匹配,调整主动式安全带在预碰撞阶段预紧启动时间,可实现对乘员更好的约束效果。

关键词:AEB;乘员离位;主动式安全带中图分类号:U463.9 收稿日期:2023-11-09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4010161 前言近年来,自动紧急制动(AEB)在各种新车评价规程和法规中要求逐步细化完善,促使AEB已经成为新上市乘用车的标配。

AEB系统对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认为,AEB系统作用造成乘员偏离被动安全设计中的正常坐姿位置,与没有配置AEB系统的同等强度碰撞事故相比,将使原约束系统匹配方案无法发挥最佳保护效果,导致车内乘员伤害程度增加[1]。

汽车安全的两个方向即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正在不断融合,随着主动安全的快速发展,被动安全中安全带也在配合主动安全的发展进行新品及功能的研究,主被动融合也是安全带企业未来关注的内容。

主动式安全带技术结合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的技术,在碰撞发生前对佩戴者提前预紧,预碰撞时回收安全带提前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并在发生碰撞后实现传统安全带的基本功能。

主动式安全带是目前为主被动融合提供的重要的安全带技术之一。

2024版CNCAP 路线图中提到增加主动式安全带的加分项,将大大推进主动式安全带的发展。

2 AEB制动作用下假人离位文献[2]对提取得到的参数进行正态分布统计分析,得出在最大制动减速度的分布图中,制动平均减速度为7.6 m/s2,并指出制动加速度越大,离位程度越大。

通过整理查阅相关文献,在一级制动减速条件下,设置制动减速度为8.0 m/s2,仿真通过设置加速度滑台模型实现AEB功能的模拟,AEB时间为300 ms,随后发生国标GB 14166-2013中T型波波形50km/h碰撞,模型搭建设置按照国标GB 14166-2013滑台试验进行模拟。

装甲车主动防御技术

装甲车主动防御技术

装甲车主动防御技术1916年9⽉15⽇,⼀种⿊黝黝的钢铁怪物出现在法国索姆河畔,以每⼩时6公⾥的速度隆隆冲进德军阵地,⽤其机枪⽕⼒象秋风扫落叶⼀样,打的德军丢盔卸甲,⼀败涂地。

⾃此,坦克登上了战争舞台,在若⼲精彩演出之后,当之⽆愧的成为了陆战之王。

树⼤招风,尽管随着军事装备技术发展,坦克的装甲防护⼒越来越强,但近年来,反装甲武器类型不断增多,性能不断提⾼,坦克及装甲车辆原有的优势正在削弱。

仅仅通过增加装甲厚度来提⾼防护能⼒的⽅法,会导致装甲车辆的重量不断增加,严重制约车辆的机动性和作战使⽤范围,很难发挥⽕⼒优势。

因此,如何在不增加⾃重的前提下提⾼防护能⼒,成为装甲车辆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动防护系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个有效的途径,为装甲车辆的未来发展打开了突破⼝。

⼀、主动防护系统的内涵装甲车辆主动防护系统是指通过探测装置获得来袭弹药的运动特征,然后通过计算机控制对抗装置使来袭弹药⽆法直接命中被防护⽬标的⼀组或⼀套装置,⼀般分为⼲扰型、拦截型和综合型,主要由探测装置、计算机处理/控制器和对抗装置三部分组成。

探测装置⽤来获取威胁的特征信息;计算机处理/控制器对探测装置获取的威胁特征信息进⾏分析,产⽣控制信号;对抗装置⽤于解除威胁。

主动防护系统分为⼲扰型、拦截型和综合型三种。

⼲扰型主动防护系统采⽤光学传感器探测威胁⽅位,通过烟雾或激光等光学⼿段⼲扰来袭弹药,达到⾃卫⽬的。

拦截型主动防护系统⼀般使⽤雷达获取来袭弹药的运动特征,然后发射弹药进⾏拦截,使其侵彻能⼒丧失或显著下降。

综合型主动防护系统⼀般采⽤雷达和光学传感器进⾏复合探测,当威胁来临时,车载计算机根据威胁的类型,控制对抗装置对其进⾏⼲扰或拦截,或同时采取这两种措施进⾏复合防护。

显然,综合型主动防护系统具有⼲扰型和拦截型两种防护系统的优点,避免了单独使⽤⼀种防护系统的局限性,防护效能最好。

⼆、外军主动防护系统发展现状⽬前,俄罗斯、美国、以⾊列、德国、英国和⽇本等多个国家都在积极研制主动防护系统。

2024年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分析现状前言机场地面特种车辆是机场运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用于协助航空公司和机场管理部门进行航班运营和地面服务。

市场上涌现出各种类型和功能的机场地面特种车辆,本文将对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1. 市场概述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发展,受到了机场运营和地面服务的不断增长的推动。

随着全球航空旅行的增长和机场设施的扩大,对机场地面特种车辆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 市场规模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规模持续稳步增长。

在2019年,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总值达到XX亿美元,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

3. 市场竞争格局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

市场上有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争相竞争,如ABC公司、DEF集团等。

这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力图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4. 市场驱动因素在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中,主要的驱动因素包括: - 航空旅行的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旅行需求大幅增长,推动了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的发展。

- 机场设施的扩大: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航空旅行需求,许多机场都在进行扩建和改善,需要更多先进的地面特种车辆来支持运营。

- 节能减排要求: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逐渐向环保型、节能型转型。

5. 市场发展趋势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将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 环保导向:由于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将逐渐向环保型和新能源型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产品多样化:随着机场设施的不断改进,对不同功能和用途的机场地面特种车辆的需求也增加。

市场上将出现更多不同类型和规格的产品。

6. 市场挑战尽管机场地面特种车辆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 技术难题:机场地面特种车辆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技术难题如自动驾驶、智能感知等仍待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种车辆主动防护技术发展研究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王丽伟刘相新卢卫建张建军余慧娟
摘要: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作战需求,需要研制针对特种车辆主动防护系统,论证主动防护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可能采用的系统方案,提出了面向作战使用的特种车辆主动防护方案,为特种车辆主被动一体化防护系统研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特种车辆主动防护生存
1.引言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武器以及C4KISR技术的发展,使得侦察、监视、指挥、控制和精确打击一体化,对导弹发射车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伪装隐身和抗核加固是提高导弹发射车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径,即尽量做到不被发现和遭到核打击时不被摧毁。

然而,随着超宽带合成孔径雷达、三维激光雷达、GPS/INS、成像匹配和地图匹配等多种方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雷达/红外/光学组网主动探测技术、雷达/红外/光学/激光复合制导系统的发展成熟和综合应用,特种车辆被侦察和攻击的环境更加恶劣,现有伪装隐身不能完成满足光电防护需求,对抗现有精确制导武器则显得更加艰难。

外军精确制导武器在中段主要采用GPS、惯性或GPS/惯性组合制导,末制导采用地图匹配、红外成像、电视制导、雷达制导、激
光制导等手段,其中红外成像、雷达制导、激光制导的末制导方式能够攻击机动目标。

由于精确制导武器的末制导范围较近,此时制导设备的分辨力和精度都比较高,导弹发射车的现有伪装措施不能完全避免目标不被跟踪,因此需要通过主动防护系统对制导系统的红外、雷达、激光和数据链的通信能力实施干扰和对抗,降低敌方武器的攻击效能。

本论文结合现代战争对武器系统的要求,论证主动防护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分析可能采用的系统方案,为导弹地面武器系统主动防护系统方案确定提供依据。

2.国内外主动防护研究状况
2.1 国外研究情况
发展集传感器、干扰装置、假目标(诱饵)装置、烟幕、伪装网等多种技术手段于一体,汇光电侦察、告警和干扰功能于一身的综合主动防护系统,实现伪装防护的多样化、配套化、智能化和体系化,已成为外国陆军主动防御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

例如,俄罗斯发展了具有烟雾迷盲和红外干扰功能的“窗帘”主动防御系统,以及采用定向破片弹药摧毁来袭导弹的“竞技场”主动防御系统,并由这三套系统配套形成T-90等主战坦克的综合一体化主动防御体系。

法国在设计其“勒克莱尔”2015隐形坦克时,在做好车体隐身设计的同时,也将采用由KDFM车载伪装系统(被动伪装)、KBCM车载伪装防护系统(软杀伤)和SPATEM车辆主动防御系统(硬杀伤)组成的一体化综合防御体系。

美军在研的陆军综合主动防御系统(IAAPS)
同样采用了被动隐蔽伪装、主动迷盲干扰和弹药反击的综合一体化方案,其被动式传感器系统发现来袭目标后能提示计算机,由其对目标进行分类,而后选择是用干扰方式或拦截弹方式或是同时采用以上两种方式保护其自身免遭打击。

以色列采用POMALS防护系统与Trophy主动防御系统组成了装甲车辆主/被动防护相结合的一体化综合防护系统。

外军研制的首脑工程等固定目标防激光制导武器打击系统也多采用一体化综合防护的方案。

如英国的“壁垒”电子对抗系统是集遮蔽剂与空中系留障碍物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无源防护系统,当来袭导弹距离目标15km时,可紧急启动各种防御措施的任意组合,对付激光制导等精确制导武器的打击。

2.2国内研究情况
中国98式主战坦克安装了JD-3综合激光测距仪/警告/自己防卫装置。

JD-3系统使用一种高功率激光直接地攻击敌人的武器光学系统和炮手。

当坦克被敌人的距离-探测或武器-制导激光照时,该系统的激光告警接收机能对产生告警信号。

然后将坦克的炮塔横向旋转面向敌人的威胁方向,用激光自防卫武器对抗敌人的激光源。

RCG541-2型激光告警器是国产轻便式激光侦察告警设备,工作波段为10.6微米,是一种车载激光告警设备。

可安装在多种作战车辆上,为车辆提供光电保护,作用距离达到15公里以上。

国产某型激光距离欺骗干扰设备,属于车载激光干扰设备。

可对激光测距的定向激光进行干扰,使激光测距机不能得到确定的目标距离,使敌方的火力打击失去“准星”。

3.新型主被动一体化伪装子系统总体方案
主动防护系统主要包括威胁报警分系统、决策与指挥控制分系统、主动对抗分系统组成,特种车辆所面对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空中,因此通过对主动防御需求的分析,目的是能够提出建设一套适合导弹发射车主动防御系统,使敌方的侦察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失去应有的侦察定位精度和作战效能。

主要通过综合告警、光电干扰、主动对抗等功能,实现在可见光、红外、雷达、激光波段范围内的自主防御,使敌方的侦察设备丧失原有的侦察定位精度;当导弹发射车制导武器跟踪锁定时,通过综合告警设备提出警告,采用复合干扰技术、雷达干扰与对抗技术、GPS 干扰技术、激光干扰技术使敌方的精确制导武器的制导系统和引信装置受到干扰,丢失真实目标而攻击假目标、引信早炸或失效的方式逃脱敌方精确制导武器的攻击。

威胁告警分系统是主动防护系统的“眼睛”,用于探测导弹、火箭弹等来袭目标,主要有激光告警装置、雷达告警装置、红外告警装置等。

决策控制分系统是主动防护系统的“大脑”,用来筛选、判断袭来目标,并选择相应的命令,由计算机、控制软件、控制面板和指挥信号换流器等组成。

主动对抗分系统是主动防护系统实现最后致命一击的“铁拳”,分硬、软杀伤两大类。

硬杀伤主要是各种弹药发射器,软杀伤则主要有诱饵弹、干扰弹等。

告警装置识别威胁,然后通过数据处理,确定来袭威胁的大小、形状和矢量。

控制分系统数据决定适当的对抗方法,计算射击单元。

对抗装置对来袭威胁进行
实际拦截,它一般由拦截弹发射器和拦截弹组成。

图1 特种车辆主动防护系统的组成
4. 特种车辆主动防护系统的组成
4.1威胁告警分系统
威胁告警分系统快速发现对方侦察设备的存在,并测定其频率和方位、信号参数、分析和识别目标的性质,根据已经掌握的信号先验信息和知识,判断该侦察装备的功能、工作状态和威胁程度等;及时准确地探测敌方来袭目标,确定其来袭威胁方位、高度、距离
等信息,将获取的信息传送给多传感器耦合装置进行数据处理,发出警报,同时将数据信息传给控制系统。

威胁告警分系统主要包括:雷达告警器、激光告警器、红外告警器。

激光告警器用激光敏感器完成,安装在发射车四周,采集的信号发到指挥控制分系统,由指挥控制分系统进行分析决策。

红外告警器安装于特种车辆的驾驶室与设备舱之间,既有效利用了空间,又能有效的保证告警器的正常工作。

雷达告警器则安装于设备舱中。

威胁告警系统一旦启动,将实时的将信号传送给决策与指挥控制分系统。

4.2 决策与指挥控制分系统
当接到告警器的预警信号时,控制系统的任务是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最佳对抗方式和实施程序,控制各种对抗装置的启动。

包括以下功能:
充分利用数据融合技术,把不同探测器对同一信号的跟踪信息融合在一起,并能够产生输出信号;
估计可能的威胁类型并确定其评估的可信度;
通过数据分析排出威胁的优先次序;
具有对干扰对抗单元的管理功能,根据现有的对抗措施、系统工作状态来安排对抗手段。

从而实现对敌目标的干扰、欺
骗、遮挡、压制及拦截,达到主动防御的目的。

4.3 主动对抗分系统
主动对抗分系统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包括复合干扰弹、雷达红
外诱饵和主动拦截系统。

主动对抗分系统按照控制命令产生多种合适的干扰或噪声信号进入对方侦察接收机,从而使对方难以从回波信号中检测出目标信息,达到干扰的目的。

雷达红外诱饵是在目标已经暴露、并且威胁告警分系统已经告知有威胁来临时才开始工作的,是一种应急措施。

威胁告警分系统能够提供来袭目标的方向和距离,自动向受到敌方威胁的方向发射复合干扰弹,削弱敌方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破坏来袭弹药导引头的工作;同时向车体附近发送诱饵弹,而发射车则迅速机动,躲避来袭威胁,并转换阵地继续执行任务。

主动拦截装置就是利用诱饵弹来吸引干扰来袭目标的注意力,而发射车则启动拦截装置实施拦截并迅速转移。

主动拦截装置的反应时间应该很短,以达到完成欺骗和打击过程,否则只是徒增系统的复杂度和造价。

5 结束语
随着探测技术、制导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主动防护系统成为武器系统必需的配套,主动防护系统必须具备远距离探测能力和快速数据处理能力将由单一主动防护系统向综合主动防护系统发展,综合主动防护系统是主动防护技术的发展趋势,防护范围也将全面扩大,从拦截低速弹向拦截高速弹突破。

参考文献:
(1)黄泽贵等.光电对抗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电子对抗技术,2002,(4):39-40.
(2)王小英.基于HLA光电对抗系统仿真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 (3)周芸,邹振宁.光电对抗技术分析[J].战术导弹控制技术,2004(4).
(4)付伟.红外有源干扰机作用机理分析[J].红外技术,2000,22(4):19-22. (5)孙光华,倪俊.光电对抗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国防科技,2006,(4):26-28.
(6)王菊海,钱宗峰,李增涛,电磁脉冲武器在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应用及防护措施[J].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报,2002 , 25 (4) .
(7)张德兴,曹学军.现代战争电磁脉冲武器的战场运用及防护[J].国防技术基础,2006(7) ; 35-37.
(8)王庆贺.防电磁脉冲武器打击问题研究[J].国防技术基础,2006(3): 27-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