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

合集下载

动物和植物的脂肪和油标准

动物和植物的脂肪和油标准

GB 7102.1-2003 GB 7331-2003 GB 8233-1987 GB 8234-1987 GB 8235-1987 GB 8935-1988 GB/T 8937-1988 NY/T 751-2003 GB 10146-1988 GB/T 8615-1988 GB/T 11765-1989 GB 10464-1989 GB 7102.1-1994 GB 10146-2005 GB/T 5538-2005 SB/T 10292-1998 GB/T 12652-1990 NY 5306-2005 SB/T 10419-2007 GB/T 8935-2006 GB/T 8937-2006 GB/T 20795-2006 GB/T 21121-2007 GB/T 21123-2007 GB/T 21512-2008 GB/T 5525-2008 GB/T 21495-2008 GB/T 21496-2008 GB/T 21497-2008 GB/T 12766-2008 GB/T 5535.1-2008 GB/T 5535.2-2008 GB/T 17375-2008 GB/T 22327-2008 GB/T 22328-2008 GB/T 22478-2008 GB/T 22479-2008 GB/T 22480-2008 GB/T 22500-2008 GB/T 17376-2008 GB/T 17377-2008 GB/T 22465-2008
亚麻籽 动植物油脂 试样的制备 亚麻籽油 动植物油脂 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测定 粮油检验 磷脂含量的测定 粮 植油物检油验中叔油丁脂基定羟性基试茴验香醚(BHA)、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和特丁基对苯二酚 (TBHQ)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 棕榈油 胡椒碱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油菜籽中芥酸及硫苷的测定 分光光度法 氢化蓖麻籽油 动植物油脂 茴香胺值的测定 光皮树果实制油技术规程 动植物油脂 在开口毛细管中熔点(滑点)的测定 动植物油脂 多环芳烃的测定 动植物油脂 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蓖麻籽油 动植物油脂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动植物油脂 甾醇组成和甾醇总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动植物油脂 植物油中豆甾二烯的测定 第2部分:高效液相色谱法 动植物油脂 折光指数的测定 动植物油脂 水分含量测定 卡尔费休法(无吡啶) 动植物油脂 脱色能力指数(DOBI)的测定 动植物油脂 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动植物油脂 聚合甘油三酯的测定 高效空间排阻色谱法(HPSEC)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58号、第225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58号、第225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258号、第2259号)佚名【期刊名称】《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75-78)【正文语种】中文第2258号编者按:《农产品等级规格评定技术规范通则》等131项标准经专家审定通过,由农业部于2015年5月21日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自2015年8月1日起实施。

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1 NY/T 2714-2015 农产品等级规格评定技术规范通则2 NY/T 2715-2015 平菇等级规格3 NY/T 2716-2015 马铃薯原原种等级规格4 NY/T 2717-2015 樱桃良好农业规范5 NY/T 2718-2015 柑橘良好农业规范6 NY/T 2719-2015 苹果苗木脱毒技术规范7 NY/T 2720-2015 水稻抗纹枯病鉴定技术规范8 NY/T 2721-2015 柑橘商品化处理技术规程9 NY/T 2722-2015 秸秆腐熟菌剂腐解效果评价技术规程10 NY/T 2723-2015 茭白生产技术规程11 NY/T 2724-2015 甘蔗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规程12 NY/T 2725-2015 氯化苦土壤消毒技术规程13 NY/T 2726-2015 小麦蚜虫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14 NY/T 2727-2015 蔬菜烟粉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15 NY/T 2728-2015 稻田稗属杂草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16 NY/T 2729-2015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检测规程17 NY/T 2730-2015 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18 NY/T 2731-2015 小地老虎测报技术规范19 NY/T 2732-2015 农作物害虫性诱监测技术规范(螟蛾类)20 NY/T 2733-2015 梨小食心虫监测性诱芯应用技术规范21 NY/T 2734-2015 桃小食心虫监测性诱芯应用技术规范22 NY/T 2735-2015稻茬小麦涝渍灾害防控与补救技术规范23 NY/T 2736-2015 蝗虫防治技术规范24 NY/T 2737.1-2015 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第1部分:稻纵卷叶螟25 NY/T 2737.2-2015 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第2部分:稻飞虱26 NY/T 2738.1-2015 农作物病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小麦条锈病27 NY/T 2738.2-2015 农作物病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小麦白粉病28NY/T 2738.3-2015 农作物病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29 NY/T 2739.1-2015 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则30 NY/T 2739.2-2015 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北方水稻延迟型冷害31 NY/T 2739.3-2015 农作物低温冷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北方春玉米延迟型冷害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32 NY/T 2740-2015 农产品地理标志茶叶类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写指南33 NY/T 2741-2015 仁果类水果中类黄酮的测定液相色谱法34 NY/T 2742-2015 水果及制品可溶性糖的测定 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35 NY/T 2743-2015 甘蔗白色条纹病菌检验检疫技术规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36 NY/T 2744-2015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检测核酸斑点杂交法37NY/T 2745-2015 水稻品种鉴定SNP标记法38 NY/T 2746-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烟草39 NY/T 2747-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紫花苜蓿和杂花苜蓿40 NY/T 2748-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人参41 NY/T 2749-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橡胶树42 NY/T 2750-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凤梨属43 NY/T 2751-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普通洋葱44 NY/T 2752-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非洲凤仙45 NY/T 2753-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红花46 NY/T 2754-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华北八宝47 NY/T 2755-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韭48 NY/T 2756-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莲属49 NY/T 2757-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青花菜50 NY/T 2758-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石斛属51NY/T 2759-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仙客来52NY/T 2760-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香蕉53 NY/T 2761-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杨梅54 NY/T 2762-2015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南瓜(中国南瓜)55NY/T 2763-2015 淮猪56 NY/T 2764-2015 金陵黄鸡配套系57 NY/T 2765-2015 獭兔饲养管理技术规范58 NY/T 2766-2015 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59 NY/T 2767-2015 牧草病害调查与防治技术规程60 NY/T 2768-2015 草原退化监测技术导则61 NY/T 2769-2015 牧草中15种生物碱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62 NY/T 2770-2015 有机铬添加剂(原粉)中有机形态铬的测定63 NY/T 2771-2015 农村秸秆青贮氨化设施建设标准64 NY/T 2772-2015 农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65 NY/T 2773-2015 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装备建设标准66 NY/T 2774-2015 种兔场建设标准67 NY/T 2775-2015 农作物生产基地建设标准糖料甘蔗68 NY/T 2776-2015 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标准69 NY/T 2777-2015 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70 NY/T 2778-2015 骨素71 NY/T 2779-2015 苹果脆片72 NY/T 2780-2015 蔬菜加工名词术语73 NY/T 2781-2015 羊胴体等级规格评定规范74 NY/T 2782-2015 风干肉加工技术规范75 NY/T 2783-2015 腊肉制品加工技术规范76 NY/T 2784-2015 红参加工技术规范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77 NY/T 2785-2015 花生热风干燥技术规范78 NY/T 2786-2015 低温压榨花生油生产技术规范79 NY/T 2787-2015 草莓采收与贮运技术规范80 NY/T 2788-2015 蓝莓保鲜贮运技术规程81 NY/T 2789-2015 薯类贮藏技术规范82 NY/T 2790-2015 瓜类蔬菜采后处理与产地贮藏技术规范83 NY/T 2791-2015 肉制品加工中非肉类蛋白质使用导则84 NY/T 2792-2015 蜂产品感官评价方法85 NY/T 2793-2015 肉的食用品质客观评价方法86 NY/T 2794-2015 花生仁中氨基酸含量测定近红外法87 NY/T 2795-2015 苹果中主要酚类物质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88 NY/T 2796-2015 水果中有机酸的测定离子色谱法89 NY/T 2797-2015 肉中脂肪无损检测方法近红外法90 NY/T 2798.1-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91 NY/T 2798.2-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2部分:大田作物产品92 NY/T 2798.3-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3部分:蔬菜93 NY/T 2798.4-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4部分:水果94 NY/T 2798.5-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5部分:食用菌95 NY/T 2798.6-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6部分:茶叶96 NY/T 2798.7-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7部分:家畜97 NY/T 2798.8-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8部分:肉禽98 NY/T 2798.9-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9部分:生鲜乳99 NY/T 2798.10-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0部分:蜂产品100 NY/T 2798.11-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1部分:鲜禽蛋101 NY/T 2798.12-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2部分:畜禽屠宰102 NY/T 2798.13-201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13部分:养殖水产品103 NY/T 2799-2015 绿色食品畜肉104 NY/T 658-2015 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NY/T 658-2002 105 NY/T 843-2015 绿色食品畜禽肉制品NY/T 843-2009 106 NY/T 895-2015 绿色食品高粱 NY/T 895-2004 107 NY/T 896-2015 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准则 NY/T 896-2004 NY/T 902-2004,NY/T 429-2000 109 NY/T 1049-2015 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 NY/T 1049-2006 110 NY/T 1055-2015 绿色食品产品检验规则 NY/T 1055-2006 111NY/T 1324-2015 绿色食品芥菜类蔬菜 NY/T 1324-2007 112 NY/T 1325-2015 绿色食品芽苗类蔬菜 NY/T 1325-2007 113 NY/T 1326-2015 绿色食品多年生蔬菜 NY/T 1326-2007 114 NY/T 1405-2015 绿色食品水生蔬菜 NY/T 1405-2007 115 NY/T 1506-2015 绿色食品食用花卉 NY/T 1506-2007 116 NY/T 1511-2015 绿色食品膨化食品 NY/T 1511-2007 117 NY/T 1714-2015 绿色食品即食谷粉 NY/T 1714-2009 118 NY/T 5295-2015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准则 NY/T 5295-2004 119 NY/T 544-2015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技术 NY/T 544-2002 120 NY/T 546-2015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诊断技术NY/T 546-2002 108 NY/T 902-2015 绿色食品瓜籽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121 NY/T 548-2015 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技术 NY/T 548-2002 122 NY/T 553-2015 禽支原体PCR检测方法 NY/T 553-2002 123 NY/T 562-2015 动物衣原体病诊断技术 NY/T 562-2002 124 NY/T 576-2015 绵羊痘和山羊痘诊断技术NY/T 576-2002 125 NY/T 635-2015 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 NY/T 635-2002 126 NY/T 798-2015 复合微生物肥料 NY/T 798-2004 127 NY/T 983-2015 苹果采收与贮运技术规范 NY/T 983-2006 128 NY/T 1160-2015 蜜蜂饲养技术规范 NY/T 1160-2006 129 NY/T 1392-2015 猕猴桃采收与贮运技术规范 NY/T 1392-2007 130 SC/T 6074-2015 渔船用射频识别(RFID)设备技术要求131 SC/T 8149-2015 渔业船舶用气胀式工作救生衣第2259号编者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检测基体标准物质定值技术规范》等19项标准经专家审定通过,由农业部于2015年5月21日批准发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2015年8月1日起实施。

春播马铃薯选种有讲究

春播马铃薯选种有讲究

在结 薯期 ,如果土 温超过 2  ̄ 块 5C, 茎就会基本停止生长 。因此 引种时 必须注意 品种 的生育期长短 ,特别 是南方从北方 引种 ,一定要 引进早 熟、 中早熟品种 , 争取在气温升高之 前收获 。 4 购 种 时应 选 择 正 规 的种 子 经 、 营 单 位和 科 研 部 门 目前 ,马铃薯 的销售市场管理
6 0 5 。 5 0 1
病毒种子 , 实生苗 、 生薯 , 实 防止退 化 。因此利用实生种子 生产 种薯 可 以大大降低种性退化问题。实践证
明 ,实生薯种植 3年后 就无增产优 势, 需重新育苗生产种薯 。 3 选用脱 毒马铃薯 ) 马铃薯的茎尖分生组织 基本 上 不带病毒 , 因此 , 可以通过茎尖组 织 培 养获得脱 毒苗或微 型薯原原 种 , 通过脱毒苗或微型薯原原种 的高倍 繁殖技术 ,获得的种薯可排 除多数 病毒 , 从而 防止马铃薯种性退化 。 上述留种措施 中 , 第一 、 二种 不 如第三种脱毒彻底 ,但是第三种在 脱毒 的过程 中,往往伴随着其他种 性 的减退 ( 如抗菌能力下降等 )各 , 明白了以上制种方式后 , 在 的繁殖和侵染 ,加重 了病 毒病 的危 有利弊 。 害, 促进 了马铃薯 品种 的了退化 ; 马 选种时 ,对不符合制种措施生产出 铃 薯 自身 的 的抗病 毒 能力 有 强有 来 的的所谓“ 种薯” 就不要购买 。 , 对 弱, 抗病力 强的 品种 , 发病较轻 , 退 于脱毒马铃薯来说 ,早代种薯脱毒 化不严重。 抗病力弱 的品种发病重 , 后种植时间短 ,重新感染病毒机会 种植后发病率非常低 , 与晚代脱 退化 比较严 重。为了防止 或减轻 马 少 , 增产幅度大 。 铃薯 生产 中出现的种性 退化 问题 , 毒种薯相 比生长健壮 , 要尽 可能购买早代脱毒种薯 。 保 持马铃薯 正常 的产 量和 品质 , 最 因此 , 2 选择优 良品种 、 好是 每年都换 种 ,不要 自留种 。 因

马铃薯窖藏病害症状及防控技术

马铃薯窖藏病害症状及防控技术

1 2 马铃 薯病 毒病 . 1
花 叶 病毒 在病 薯 上有 环状 褐 色病斑
褐色腐朽 , 最终导致全薯腐烂。
1 马铃 薯晚 疫病 . 2 薯块 感病 后 ,表 皮 出现褐 色 病斑 , 起 初不 变形 , 后来 随 侵染 加 深 , 病斑 向下 凹陷并 发 硬 , 部 皮 病 下薯 肉呈褐 色 , 慢慢 向周 围扩大或 烂掉 。病 薯切开 , 可见病 组织 为锈褐 色 , 烂后 呈烂 梨渣子 状 。 腐 1 马铃 薯 早 疫病 . 3 薯 块 上病 斑 呈 黑褐 色 、 凹陷 , 形或 圆
生 呈上 升趋势 。现就 马铃薯 窖藏病 害 的症状 识别 和综 合 防 控 技术介 绍如 下 : 1 马铃著 窖藏病 害 的类型及 症状 表现
裂 。病 薯切 开 , 可见 维管束 变为 乳黄 色或黑 褐色 , 层 内呈 皮 现 环形 或弧形 坏死 部 。
11 马铃 薯黑胫 病 .0 带 菌种薯 向茎 的上部扩展 ,生长矮小 僵直, 早期受 害 的叶片褪绿 , 顶部 叶片边 缘 向上 卷 曲, 胫部变 褐, 髓部 黑色腐烂 , 后全株逐渐枯萎死 亡。后 期发病的植株结
的 同心 纹 , 健交 界 明显 , 期病 斑 中心可见 突破 表皮 散生 病 后
的小黑 点 , 渐 发展 为 明显 可见 的黑 色小 颗 粒 ; 薯 切 开 , 逐 病
细胞 而致表 面粗糙 ,后 期 中央稍 凹陷或 凸起呈 疮痂 状硬斑
块 。病 斑仅 限于皮 层 , 不深入 薯 内。
可 见病部 由外 向 内呈 不规则 形扩 展 ,病 部组 织呈 土黄 色至
适宜块茎膨大 的沙质 土壤种植 为宜 。在播种前 ,每 6 7 用 6 m
变 褐| 海绵状 干腐 。此病 近年来 呈上 升趋势 。 呈 1 马铃 薯 丝核 茵黑痣 病 . 4 俗 称 马铃 薯茎 基 腐病 , 病薯 表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马铃薯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马铃薯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马铃薯申请马铃薯品种登记,申请者向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提出品种登记申请,填写《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马铃薯》,提交相关申请文件;省级书面审定符合要求的,再通知申请者提交种薯(试管苗)样品。

一、申请文件(一)品种登记申请表登记申请表(附录A)的相关内容,应当以品种选育情况说明、品种特性说明(包含品种适应性、品质分析、抗病性鉴定、转基因成分检测等结果),以及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报告的结果为依据。

(二)品种选育情况说明新选育的品种说明内容主要包括品种来源以及亲本血缘关系、选育方法、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描述,栽培技术要点等。

单位选育的品种,选育单位在情况说明上盖章确认;个人选育的,选育人签字确认。

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的地方品种或来源不明确的品种要标明,可不作品种选育说明。

(三)品种特性说明1.品种适应性:根据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试验点数量与布局应当能够代表拟种植的适宜区域)的试验,如实描述以下内容: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适宜种植区域(县级以上行政区)及季节,品种主要优点、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等注意事项。

2.品质分析:根据品质分析的结果,如实描述以下内容:品种的干物质、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还原糖等含量,以及食味品质描述。

3.抗病性鉴定:对品种的晚疫病、病毒病以及其他区域性重要病害的抗性进行鉴定,并如实填写鉴定结果。

晚疫病抗性室内鉴定和田间鉴定分5级:免疫(IM)、高抗(HR)、中抗(MR)、中感(MS)、高感(HS)。

病毒病抗性分6级:免疫(IM)、高抗(HR)、抗病(R)、中抗(MR)、感病(S)、高感(HS)。

4.转基因成分检测:根据转基因成分检测结果,如实说明品种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四)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报告依据《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马铃薯》进行测试,主要内容包括:光发芽:形状、基部花青甙显色强度、基部花青甙显色蓝色素比重、基部茸毛多少、基部根尖数量;植株:生长习性、生育期;茎:翼波状程度、颜色、花青甙显色;小叶:边缘波状程度、顶小叶形状;花冠:形状、大小、内侧花青甙显色强度、内侧花青甙显色蓝色素比重;块茎:形状、芽眼深度、表皮颜色、肉颜色,以及其他与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相关的重要性状,形成测试报告。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 马铃薯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 马铃薯

XX3: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指南马铃薯申请马铃薯品种登记,申请者向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提出品种登记申请,填写《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马铃薯》,提交相关申请文件;省级XX定符合要求的,再XX申请者提交种薯(试管苗)样品.一、申请文件(一)品种登记申请表登记申请表(附录A)的相关内容,应当以品种选育情况说明、品种特性说明(包含品种适应性、品质分析、抗病性鉴定、转基因成分检测等结果),以及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报告的结果为依据.(二)品种选育情况说明新选育的品种说明内容主要包括品种来源以及亲本血缘关系、选育方法、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描述,栽培技术要点等.单位选育的品种,选育单位在情况说明上盖章确认;个人选育的,选育人签字确认。

在生产上已大面积推广的地方品种或来源不明确的品种要标明,可不作品种选育说明。

(三)品种特性说明1。

品种适应性:根据不少于2个生产周期(试验点数量与布局应当能够代表拟种植的适宜区域)的试验,如实描述以下内容: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适宜种植区域(县级以上行XX区)及季节,品种主要优点、缺陷、风险及防范措施等注意事项。

2。

品质分析:根据品质分析的结果,如实描述以下内容:品种的干物质、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还原糖等含量,以及食味品质描述.3。

抗病性鉴定:对品种的晚疫病、病毒病以及其他区域性重要病害的抗性进行鉴定,并如实填写鉴定结果。

晚疫病抗性室内鉴定和田间鉴定分5级:免疫(IM)、高抗(HR)、中抗(MR)、中感(MS)、高感(HS)。

病毒病抗性分6级:免疫(IM)、高抗(HR)、抗病(R)、中抗(MR)、感病(S)、高感(HS)。

4。

转基因成分检测:根据转基因成分检测结果,如实说明品种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四)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报告依据《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马铃薯》进行测试,主要内容包括:光发芽:形状、基部花青甙显色强度、基部花青甙显色蓝色素比重、基部茸毛多少、基部根尖数量;植株:生长习性、生育期;茎:翼波状程度、颜色、花青甙显色;小叶:边缘波状程度、顶小叶形状;花冠:形状、大小、内侧花青甙显色强度、内侧花青甙显色蓝色素比重;块茎:形状、芽眼深度、表皮颜色、肉颜色,以及其他与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相关的重要性状,XX测试报告。

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

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

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摘要】马铃薯种薯的质量控制是马铃薯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

了解马铃薯的种植过程和种薯质量控制现状,有利于我国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

因此,本文在分析马铃薯栽培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影响我国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马铃薯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马铃薯质量控制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提高我国马铃薯栽培质量控制技术有所贡献。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生产;质量控制引言马铃薯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蔬菜,食品和工业原料之一。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马铃薯产业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增长,薯粮战略的出台使马铃薯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但马铃薯生产总体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我国马铃薯品质不高,直接影响了我国马铃薯生产。

研究表明,马铃薯种薯品质控制可提高产量30%以上,有效提高马铃薯品质。

因此,提高马铃薯品质对加快马铃薯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铃薯种薯质量的控制1.马铃薯播前质量控制种薯选地:选择土壤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不易蓄水的沙壤土。

长期以来没有种植过马铃薯或雪茄的土地,土壤pH值6-7,未使用过任何除草剂的土壤。

种植区域:适宜的种植面积是种子质量控制的基本条件:海拔高,积温低,无霜期短,生育期日照时间,昼夜温差大,不易发生病虫害。

2.马铃薯种薯质量控制种薯控制:马铃薯适宜生长温度为10~15℃,避免阳光直射,马铃薯种子被阳光直接照射,使得芽被切割的部分难以愈合,增加了内部细菌感染芽的几率。

发芽20~30天,芽长到2~3cm然后播种。

这种途径可以生产更多的茎秆,大幅度提高结薯率,有效控制大薯率。

施肥控制:控制氮肥的使用,以降低大薯率,减少收获时马铃薯出现损伤和结皮,从而减少贮藏过程中水分损失和腐烂损失。

对于pH值大于7的地块,应施用硫酸铵和硝酸铵等酸性肥料或石膏。

种植密度:适宜马铃薯种植密度为75,000~90,000株/hm2,可以有效地控制块茎大小。

3.马铃薯生长期间质量控制防病虫害生:措施单位可以使用(吸入式杀虫剂,直接施入土壤,价格较高)15kg/hm2,播种时自播种期起每隔7天喷施一次杀虫剂,直至幼苗完全枯死为止,为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检测技术标准解析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检测技术标准解析

中国马铃薯病虫害检测技术标准解析范国权; 喻江; 白艳菊; 高艳玲; 张威; 张抒; 申宇; 邱彩玲; 胡林双; 孙妍【期刊名称】《《中国马铃薯》》【年(卷),期】2019(033)004【总页数】10页(P227-236)【关键词】马铃薯; 病虫害; 标准; 检测技术【作者】范国权; 喻江; 白艳菊; 高艳玲; 张威; 张抒; 申宇; 邱彩玲; 胡林双; 孙妍【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农业农村部工程建设服务中心北京1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32马铃薯是一种营养体无性繁殖植物,植株和块茎都易感病,侵染马铃薯的病虫害有几十种,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甲虫、线虫等。

这些病虫害可以随种薯传播,其中,细菌、病毒和类病毒病害还可以通过种苗传播,造成病害大面积扩散,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病虫害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0%~30%,严重情况下减产可达70%以上,是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在马铃薯生产中病虫害检测工作极为重要,及时发现并确认病虫害,有利于其有效防控,可以防止大面积扩散,降低产量和质量损失。

现有28个病虫害检测标准,其中涉及马铃薯细菌检测标准4个,病毒检测标准10个,类病毒检测标准4个,真菌检测标准7个,甲虫检测标准1个和线虫检测标准2个。

从检测病虫害种类看,可检测病虫害包括细菌性病害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Smith)] 和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subsp.sepedonicus);病毒病有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马铃薯Y 病毒(Potato virus Y,PVY)、马铃薯X 病毒(Potatovirus X,PVX)、马铃薯A 病毒(Potato virus A,PVA)、马铃薯M 病毒(Potato virus M,PVM)、马铃薯S 病毒(Potato virus S,PVS)、马铃薯V 病毒(Potato virus V,PVV)、马铃薯帚顶病毒(Potato mop-top virus,PMTV)和马铃薯黄化矮缩病毒(Potato yellow dwarf virus,PYDV);类病毒有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PSTVd);真菌病害包括马铃薯银屑病(Helminthosporium solani Durieu et Mont.)、马铃薯黑粉病[Thecaphora solani(Thirumalachar & O.Brien)Mordue]、马铃薯坏疽病(Phoma exigua var.foveata)、马铃薯绯腐病(Phytophthora erythroseptica Pethybridge)、马铃薯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odes (Wallr.)Hughes]、马铃薯皮斑病[Polyscytalum pustulans(M. N. Owen et Wakef.)M. B. Ellis]和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ticum (Schilberszky)Percival];马铃薯甲虫(Colorado potato beetle)[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线虫包括马铃薯白线虫(White potato cyst nematode)[Globodera pallida(Stone)Behrens]和马铃薯金线虫(Golden potato cyst nematode)[Globodera rostochiensis(Wollenweber)Behrens],总计22种病虫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GB 7331—87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各级原(良)种场、科研院校、集体单位和农户生产马铃薯种薯。

2 名词解释2.1 产地检疫指种薯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检疫工作,即4,5章规定的全部内容。

2.2 脱毒种薯指通过茎尖脱毒培养方法,除去马铃薯花叶型、卷叶型、矮化型病毒(不包括束顶型)的脱毒核心材料(或脱毒苗)在隔离条件下生产的脱毒原原种、脱毒原种级种薯,并经检验合格。

2.3 健康良种指按照5.3所列方法进行检查和检验,未发现检疫对象,控制病害发生率符合5.3.3所订标准的种薯。

3 检疫对象及控制病害3.1 检疫对象3.1.1 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 chilb)Per。

3.1.2 马铃薯环腐病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Pv. S epedonicum (S piechet K otth)S kaptetB urkh。

3.2 控制病害3.2.1 马铃薯黑胫病Erwinia Carotovara Pv.atroseptica(rones)〔=Erwinia P hytophora(Appel)Holland〕。

3.2.2 马铃薯花叶型、卷叶型、矮化型病毒病。

4 种薯的生产4.1 种薯地的选择4.1.1 种薯地应选在无检疫对象发生的地区或轻发生地区的未发病地块。

4.1.2 留种地确定后,于播种前一月向所在地植检部门申报并填写“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申报表”(见表1)。

表 1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申报表注:申报表一式三份,一份交植检部门、一份交种薯收购主管部门,一份存繁育单位(或农户)备查。

4.2 脱毒种薯的生产4.2.1 脱毒核心材料的培育见附录A(补充件)。

4.2.2 脱毒原原种的繁育见附录B(补充件)。

4.2.3 脱毒原种级种薯的高倍繁殖。

4.2.3.1 必须选用附有产地检疫合格证(引进的凭检疫证书,下同)的脱毒原原种(或脱毒原种)为种薯。

4.2.3.2 播种一月前必须进行逐薯块检验。

方法见附录C(补充件)。

4.2.3.3 检验合格的种薯用掰芽法繁育。

见附录D(补充件)。

4.3 健康良种的生产4.3.1 以脱毒良种(三代以下脱毒薯)或以三圃提纯复壮后的优良种薯为生产健康良种的种薯,均须附有产地检疫合格证。

4.3.2 播种前将种薯在室内晾7~10天,以汰除暴露出来的病薯。

整薯播种选用40~60g小整薯。

4.3.3 切块播种的地方,必须进行切刀消毒。

见附录E(补充件)。

4.3.4 亦可选用夏播(或晚播)小种薯直接播种。

4.4 防疫措施4.4.1 癌肿病发生区应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的高厢畦植并彻底拔除隔生薯。

4.4.2 疫情处理:发现本规程所列病害必须全部拔除病株,挖出已形成的种薯,深埋或烧毁。

4.4.3 药剂防护4.4.3.1 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或乳油)叶面喷雾防治马铃薯癌肿病。

4.4.3.2 治蚜。

田间蚜虫点片发生或有蚜株率5%时,开始药剂防治,每7~10天一次,共2~3次,防止病毒再侵染。

4.4.3.3 田间发现晚疫病“中心病株”,开始药剂常规喷雾,保证田间检查和疫情处理准确进行。

4.4.4 窖藏管理4.4.4.1 入窖前严格汰除病、烂、伤、杂、劣种薯并经常翻晾。

4.4.4.2 通风窖贮存,贮量不超过窖内空间的三分之一。

窖内温度保持在1~3℃为宜,相对湿度75%左右。

4.4.4.3 “死窖”贮藏,冬季封好窖口,严防受冻或受热烂种。

5 检查和签证5.1 脱毒核心材料必须同时采用指示植物及血清检验(至少两种以上血清方法),确认无病毒者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见表4)。

检验方法见附录F(补充件)。

5.2 脱毒原原种和脱毒原种级种薯的检查5.2.1 每周肉眼检查一次,若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销毁。

对其周围1m以内的植株全部进行血清检测以拔除隐症病株。

5.2.2 收获前一周,脱毒原原种顺行每隔50株,脱毒原种级种薯顺行每隔100株检查一株,并进行血清检验以拔除隐症病株。

5.2.3 对无检疫对象和限制病害者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见表4)。

5.3 健康良种的检验以田间检验为主,必要时进行室内复检。

5.3.1 田间检查5.3.1.1 检查日期。

分别于苗高6~7寸、盛花期和收获前各检查一次。

5.3.1.2 检查株数。

在观察全田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面积随机选点,一亩以下地块检查200株,一亩以上的地块检查总株数不得少于500株。

5.3.1.3 症状鉴别、田间病株和薯块症状,以肉眼观察为主。

见附录H(参考件)。

5.3.1.4 检查结果记入田间检查记录表(见表2)。

表 2 马铃薯田间检查记录表面积地点5.3.2 室内检验5.3.2.1 田间不能确诊的植株(或薯块),采集标本作室内检验。

方法见附录I(补充件)。

5.3.2.2 检验结果填入产地检验送检标本报告单(见表3)。

表 3 产地检验送检标本报告单送检年月日检验年月日5.3.3 凡经田间检查和室内检验未发现马铃薯癌肿病;最后一次田间检查(含前两次检查曾发现病株已作彻底的疫情处理)未发现马铃薯环腐病;黑胫病病株率0.2%以下,病毒病株率不超过10%者可发给产地检疫合格证(见表4)。

表 4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合格证字第号注:①本证一式三联,第一联为存根;第二联交制种单位(或农户);第三联交种子收购部门(或用户)。

②本证书半年之内有效,但只限本单位(户)该批种薯使用,不得转借他人或弄虚作假,否则以违章调运论处。

③本证不作检疫证书使用。

5.4 其他要求5.4.1 以当地植保(植检)部门为主与种子管理和育种单位组成三结合产地检查小组。

5.4.2 详细填写马铃薯产地检疫档案卡片。

见附录G(补充件)。

附录 A马铃薯脱毒核心材料的培育(补充件)A.1 器材与试剂WS-84-54手提式高压灭菌锅:280ml×280ml,1个;无菌箱:1个;紫外灯:1个;酒精灯:1个;长镊子:2个;棒状温度计:5只;40W日光灯:14只;培养架:一组;培养室:30m2;试管:20×200,6000支;营养钵:6000个;聚氯乙烯塑料大棚:30~50m2,一个;75%酒精;甲醛;升汞;高锰酸钾;解剖针;漂白粉溶液;pH试纸;MS培养基:配制见下表。

MS 培养基母液配制表注:在配制母液A时最后加氯化钙。

A.2 操作程序A.2.1 取刚出土幼苗或块茎上的芽,切下1~2cm长一段,放在烧杯里,上面盖好纱布,用自来水冲洗1h,然后移入无菌接种箱内,浸泡在饱和漂白粉溶液中5~10min,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

A.2.2 将制备好的MS培养基培养液分装于试管,每管10ml,试管口用包纱布棉花球塞紧,放入硫酸纸袋中(每袋10~20支)在0.8~1kgf/cm2高压锅中消毒15min,冷却后放入无菌接种箱待用。

A.2.3 操作前操作室、工作台面、操作工具等用福尔马林(甲醛)熏蒸,然后用紫外线照射20~40min,工作人员着清洁工作服,手进入接种箱前用肥皂洗净并用70%乙醇擦拭消毒。

A.2.4 将幼苗切段放在40倍双筒解剖显微镜下,用解剖针去掉幼叶,直至露出半光滑的生长点,用解剖刀从0.1~0.3mm处切下,接到试管内培养基上,每个试管接三茎尖,接后在试管上端外面纸帽上注明处理和接种日期。

A.2.5 把接种好的试管从无菌箱中移出置于21~25℃、光照3000~4000cd条件下培养。

附录 B马铃薯脱毒原原种的繁育(补充件)B.1 器材与试剂同附录A。

B.2 繁育材料经检验合格的脱毒核心材料(试管苗,下同)若干管。

B.3 操作程序B.3.1 将配备好的MS培养基培养液分装于试管中,每管10ml,放入高压灭菌锅灭菌处理15min,冷却待用。

B.3.2 工作台面和工具用70%乙醇擦拭消毒;盛试管苗培养基的试管用1%升汞表面消毒后放入无菌接种箱。

B.3.3 工作人员着清洁工作服,双手用肥皂洗净,伸入无菌箱后用70%乙醇棉擦拭消毒,长把镊子和剪子每次使用前都应在酒精上燃烧消毒。

B.3.4 把试管苗木植株按节剪断,每颗带一叶片,然后腋芽向上插于另一试管内培养基上,烤干管口,用棉球塞紧管口。

B.3.5 插完的试管拿出无菌箱,用牛皮纸包好管口,放于试管架上,在温度21~25℃,光照3000~4000cd 条件下培养。

B.3.6 按细砂∶腐熟马粪∶耕层熟土=15∶30∶55配制营养土,分装于营养钵中。

B.3.7 当试管内小植株高5~10cm时,去掉纸帽和棉球煅炼1~2天,移植到钵内,置于大棚内在温度20℃下假植。

B.3.8 假植苗株高10~15cm时,放入网室定植。

B.3.9 加强水肥管理,发现蚜虫即用1∶1500乐果常规叶面喷雾,每隔7天喷1次,直到无蚜虫为止。

附录 C脱毒原原种的薯块检查(补充件)C.1 设备和材料C.1.1 培养室:30m2左右。

C.1.2 培养架:一组。

C.1.3木制(或塑料)培养盘(如图C1)若干个,每个60孔,每孔10cm2。

图 C1C.1.4 按无病土:腐熟粪肥:细砂=7∶2∶1配制床土。

床土含水量保持20%左右。

C.1.5 白瓷盘(30×50cm)一组。

C.1.6 小杯(口径2.5~3.5cm)1000个左右。

C.2 操作程序C.2.1 将配制好的床土装入培养盘的小方格,每小方格装床土五分之四以下。

C.2.2 将应检薯块统一编号。

C.2.3 取每个薯块的一个顶芽(如图C2),放在白瓷盘相应编号位置的小杯内,用0.3%的2-氯乙醇液浸渍30min后,移入相应编号的培养盘方格内。

图 C2C.2.4 将培养盘移入培养室的培养架上,培养室温度维持在20℃左右,培养架应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适时浇水。

C.2.5 待薯芽长到20~23cm时,逐株肉眼鉴定,病状参照附录H。

发现有病或疑似有病的相应薯块应淘汰,有条件的可进行逐株血清检测。

附录 D原种级种薯的高倍繁殖(掰芽法)(补充件)D.1 配制床土同附录C中C.1.4。

D.2 操作程序D.2.1 将种薯按芽切块放在床土中,芽床温度维持在15~20℃,床土含水量为20%左右。

D.2.2 薯芽长到4~5cm时掰下,插入营养钵里,母薯继续在苗床催芽,一个芽眼可掰二次芽。

操作时手用肥皂水洗干净。

D.2.3 营养钵在常温下,当苗长到15cm左右时,移入播种地定植生产一代以后种薯。

D.2.4 播种地选择在500m内无马铃薯主要病毒病寄主作物的地方。

附录 E切刀消毒操作程序(补充件)E.1 器材切刀:2把;搪瓷盆(或塑料盆):2个;大筐(或席):1个(或一领);消毒药液:2000ml(0.1%酸性升汞、0.1%高锰酸钾、75%乙醇、5%的碳酸任选一种即可)。

E.2 操作程序E.2.1 将对好的药液倒入盆中,将切刀柄朝上浸入药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