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岩相组成
煤的岩相组成ppt课件

;.
5
Coal Chemistry
1、煤的有机显微组分 腐植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包括:镜质组、惰质组和壳质组。在显微镜下的特征是:
镜质组:透射光下呈橙红色,透明或半透明,较均一,不含或少含矿物质,见垂直裂纹。 普通反射光下呈灰色,油浸反射光下呈深灰色,无突起。
;. Coal Chemistry
1.2 丝炭 丝炭外观象木炭,颜色灰黑,具有明显的纤维状结构和丝绢光泽。丝炭疏松 多孔,性脆易碎,碎后成为纤维状或粉末状,能染指。在煤层中丝炭的数量 一般不多,常呈扁平透镜体,大多厚1~2mm至几mm,有时也能形成不连续 的薄层。在显微镜下观察,丝炭的显微组成也是单一的,是简单的煤岩成分, 主要是植物经受火灾后的木炭转化而来的惰质组构成。 性质:致密坚硬、比重大,H低、C高,V低,无粘结性,可选性差,孔隙大。
;. Coal Chemistry
1.3、壳质组(又称稳定组)的成因 壳质组又称稳定组,是由成煤植物中化学稳定性强的组织器官 转化而来的。在泥炭化作用阶段,因化学稳定性强,没有遭受 生物化学作用的破坏而保存在煤中,经煤化作用后转化为稳定 组分。 煤中常见的稳定组分有:孢子体、花粉体、树脂体、角质体、 木栓体等。稳定组分在透射光下透明到半透明,呈现黄色到橙 红色,轮廓清楚,外形特殊;在反射光下呈现深灰色,大多数 有突起。 稳定组分在煤中的含量不大,对煤的性质影响很小。个别情 况下,有稳定组分富集的煤出现,如乐平树皮煤、抚顺烛煤。 稳定组分的氢含量高,发热量高。
;.
Coal Chemistry
1.2、惰质组(又称丝质组)的成因
惰质组是通过丝炭化作用或火焚作用形成。 丝炭化作用:成煤植物的组织在积水较少、湿度不足的条件下, 木质纤维组织经脱水作用和缓慢的氧化作用后,又转入缺氧的环境, 进一步经煤化作用后转化为惰质化组分。丝炭化作用也可以作用于 已经受不同程度凝胶化作用的组分上,但经丝炭化作用后的组分不 能再发生凝胶化作用成为凝胶化组分。 火焚作用:有的丝炭化组分是由于古代沼泽森林火灾后,由烧焦 的炭化组织转化而来的,称为火焚丝质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该类 丝炭化组分细胞结构完整清晰,且由于没有经受凝胶化作用,细胞 壁没有发生吸水膨胀,因此,胞壁薄。煤中含量在10-20%,对煤 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2煤的物质组成

光泽暗淡,主要为暗煤,镜煤和亮煤含量小于20%,有时
有少量丝炭和矿物质。通常成块状、致密、坚硬、韧性大、 密度大,内生裂隙不发育。镜质组含量一般低于40%,惰质 组含量可达50%以上。矿物质含量相对最高。
2.1 煤的岩石组成-褐煤的岩石类型
根据煤化程度,褐煤可以分为软、暗、亮褐煤三个煤级。
其中后两者统称为硬褐煤。因亮褐煤的宏观特征与烟煤近似,
2.1 煤的岩石组成-宏观煤岩组成(烟煤)
镜煤vitrain:光亮、均一、常具有内生裂隙的宏观煤岩成分。
识别标志:煤中颜色最黑,光泽最亮,成分均一,性脆,贝壳状断 口,轮廓清晰,垂直于条带的内生裂隙发育
分布特征:一般以条带状、透镜状出现,厚度几mm至1~2cm
性质:V、H含量高,粘结性强,矿物质含量少
2.1 煤的岩石组成-有机显微组分(硬煤)
镜质组:也称为凝胶化组分,是腐植煤中最主要的显微组分
(50-80%)。由植物中茎、根、叶及薄壁组织细胞壁的木质纤
维组织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无)烟煤中的镜质组的前身 是泥炭和褐煤中的腐植质,是经历腐植化、凝胶化作用而形
成的。
可分为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基质 镜质体、团块镜质体以及胶质镜质体)、镜屑体。 Δ 腐植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植物细胞壁的木质纤维素首先 受到腐木菌等真菌的侵蚀,后受到喜氧细菌的作用,形成黄
2. 煤的物质组成
2. 煤的物质组成
内 容 提 要
1.煤的岩石组成
2.煤的化学组成
2.1 煤的岩石组成-宏观、微观特征
煤是由古代植物死亡后的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
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固体可燃有机矿产。 从岩石学观点看,煤属于沉积岩,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
煤的岩相分析学在水泥熟料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煤的岩相分析学在水泥熟料生产中的指导意义内蒙古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韩建业一、煤的岩相分析学相关内容简述煤的岩相分析学告诉我们,煤的组成包含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有机组分又包括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三种组分,其中镜质组含量最大,约占50%---80%。
在偏光显微镜下检测镜质组反射率(Rmax或Re)大小,可以相对判定不同的煤种。
Rmax------偏光下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e-------自然光下镜质组随机反射率煤的形成年代不同,煤化程度不同,化学成分不同,各组分含量也不同,变质程度不同,燃烧性能也就不一样,燃点也就不同。
下面两个表是不同煤种对应的化学组成变化和燃点的不同范围以及对应的我国境内不同煤种大致形成年代:同一煤矿的同一层煤形成的条件基本是相同的,它的镜质组反射率一定是一个单峰正态分布的图形,标准偏差基本<0.1。
而不同变质程度煤混配在一起时,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上必然会出现多个峰,偏差也随之增大。
但是,变质程度相近的煤混配在一起镜质组反射率也可能只有一个峰,但一般会偏差略增大,但因煤质相近,可视作单一煤层煤。
下面几个镜质组反射率图形就是典型代表:1、单一煤层煤镜质组反射率图谱:就一个正态分布的单峰2、具多个凹口混合煤镜质组反射率图谱:四种不同煤质的单一煤层煤混合在一起3、简单混煤(简单凹口混煤)镜质组反射率图谱:镜质组反射率(煤质)相近的单一煤层煤混合在一起二、大多数水泥生产企业用煤状况煤是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的主要原材料, 也是提供水泥熟料生成的的唯一热源, 它通过喷煤管喷入回转窑内燃烧,产生的合理的热力分布, 直接决定了回转窑的产质量, 进而影响到熟料单位能耗,决定了水泥的生产成本。
然而,目前水泥生产企业进厂煤控制,基本类型:多凹口混煤自然光下镜质组最小反射率Re :0.3 自然光下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e :1.85 标准偏差:0.445类型:单一煤层煤偏光下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max :0.68 标准偏差:0.061都是检验煤的工业分析指标,这种检验对使用单一煤层煤的企业基本是可行的,但对使用混合煤的水泥生产企业则存在严重不足。
第四章 煤的岩相组成

1.3、壳质组(又称稳定组)的成因
壳质组又称稳定组,是由成煤植物中化学稳定性强 的组织器官转化而来的。在泥炭化作用阶段,因化学稳 定性强,没有遭受生物化学作用的破坏而保存在煤中, 经煤化作用后转化为稳定组分。
色、光泽、硬度、断口等特征,识别煤岩类型、判断煤的 性质。
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煤
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煤
透射光下:薄片 2×2 cm,厚 0.02 mm。 根据颜色、 形态和结构识别显微煤岩组分、判断煤的性质;
反射光下:光片 直径 2 cm,厚1.5-2 cm 圆柱体。在 普通反射光或油浸反射光下,根据颜色、形态、结构、 突起、反光性等特征识别煤岩组分、判断煤的性质。
2、 煤中的矿物质——无机显微成分
煤的无机显微成分主要是指粘土矿物、黄铁矿、石 英、方解石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进行区分。
粘土类矿物:高岭石,伊利石,水云母,… 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白铁矿,… 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菱铁矿,… 氧化物类矿物:石英,… 硫酸盐类矿物:石膏,…
第三节 显微煤岩组分的反射率
壳质组-孢子体 孢子囊 徐州张小楼 山西组7煤层 反射荧光 蓝光激发 135 ×
壳质组-角质体,渗出沥青体 徐州张小楼 山西组7煤层 反射荧光 蓝光激发 230 ×
第四部分: 煤的组成
第四章 煤的岩相组成 第五章 煤的化学组成 第六章 煤的族组成
第四章 煤的岩相组成
主要内容: (1)煤岩组成的研究方法 (2)有机显微组分及其成因
煤化学-复习要点汇总知识讲解

绪论煤化学的概念:煤化学是研究煤的生成、组成、结构、性质、分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煤的主要用途:燃烧、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以及其他深加工产品等。
煤炭的产量逐年增加的原因:钢材、水泥、焦炭、电力、电解铝。
CCT(洁净煤技术)是指在煤炭开采、加工、转化、利用的过程中减少污染和提高效率的新技术的总称。
主要包括①煤炭开采②煤炭加工③煤炭燃烧④煤炭转化⑤ 污染物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第一章煤的生成煤的定义: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的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
我国的主要聚煤期: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晚古生代、早古生代)植物的有机族可以分为四类1、糖类以及衍生物(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蛋白质4、脂类化合物(包括脂肪、树脂、蜡质、角质、和孢粉质)成煤环境1、首先需要大量的植物的持续繁衍2、其次是植物遗体不致全部被氧化分解3、地质作用的配合煤炭的成因类型:根据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划分的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
主要是: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腐植腐泥煤。
煤炭的成煤过程: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泥炭化煤化作用泥炭的有机组成主要包括:1、腐植酸2 、沥青质3 、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4 、变化不多的壳质组,如角质膜和孢粉等变质作用因素: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压力和时间第二章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煤的的组成及其复杂,是由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构成的混合物。
无机组成主要包括黏土矿、石英、方解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质和吸附在煤中的水;有机组分主要是由C、H、O、N、S 等元素构成的复杂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工业分析是确定煤化学组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他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将煤的组分分为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
煤炭中的水分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煤中的游离水是指与煤呈物理态结合的水,它吸附在煤的外表面和内部空隙中。
煤中的游离水可以分为两类,即在常温的大气中易失去的水分和不易失去的水分。
煤的岩相组成

镜煤(Vitrain)
镜煤的颜色深黑、光泽强,是 煤中颜色最深和光泽最强的成 分。是由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 经凝胶化作用转变而成的。显 微组成比较单一,是一种简单 的宏观煤岩成分。
亮煤(Clarain)
亮煤的光泽仅次于镜煤, 一般呈黑色,亮煤的组成 比较复杂。它是在覆水的 还原条件下,由植物的木 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 并掺入一些由水或风带来 的其它组分和矿物杂质转 变而成。
光亮煤:镜煤、亮煤为主
暗淡煤:暗煤为主
半亮煤:镜煤、亮煤为主, 间夹暗煤和丝炭
丝炭
半暗煤:暗煤为主,间夹亮 煤和镜煤
第二节 煤的显微组分
引言 : 1.显微组分、有机显微组分、无机显微组分 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识别出来的组成煤的基本 成分,称为显微组分。 由植物遗体变化而成的为有机显微组分,而矿 物杂质则称为无机显微组分。
结构镜质体1,细胞腔中充填粘土和微粒体
结构镜质体1,细胞腔中充填树脂体
结构镜质体,胞腔充填树脂体
(2)无结构镜质体 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植物的细胞结构,电子显微镜下
可见粒状结构。据形态、产状和成因的不同,又可分 为以下四个亚组分:
1)均质镜质体 植物木质纤维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变 成均一状的凝胶。在煤中以透镜状或条带状产出。均 质镜质体轮廓清楚,成分均一,不含任何其它杂质。
(3)光薄片 :把煤磨制成光薄片,即把煤磨成薄片 后再把表面抛光,可同时进行透射光和反射光下的 研究。
(4)现代测试方法:电子探针、电子显微镜的研究。 荧光显微镜法是较晚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用 紫外光或蓝光作为激发光照射煤光片,不同的显微 组分可发出强度不同的荧光。荧光显微镜法在鉴定 煤级和某些显微组分时有特殊的良好效果。
均质镜质体,有细粒黄铁矿分布
煤的岩相组成实验报告

煤的岩相组成实验报告
煤是一种由有机质变质形成的燃料,在能源开发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煤的岩相组成有助于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和特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煤的岩相组成。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样品:煤矿现场采集的煤样。
2. 实验仪器:显微镜、显微摄像机。
3. 实验步骤:
a. 将实验样品放置在显微镜平台上,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显微图像。
b. 使用显微摄像机拍摄样品的显微图像,并保存为数字化文件。
结果与讨论: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煤的岩相组成包括化石组分、纤维组分和胶质组分。
化石组分是指在煤中存在的有机化石,如蕨类植物、木材碎片等。
这些有机化石在煤形成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形态特征,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其细微的结构。
纤维组分主要由细菌纤维和纤维素纤维组成。
细菌纤维是由细菌聚集形成的细丝状结构,具有高度的空隙度和孔隙度,对煤的孔隙结构和吸附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纤维素纤维是由纤维素分子聚合形成的纤维结构,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热稳定性。
胶质组分是煤中最主要的组分,由富含碳的有机质聚合形成。
胶质组分具有胶状或胶态结构,能够保留较多的气体和液体,对煤的吸附性能和物理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煤的岩相组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化石组分、纤维组分和胶质组分。
这些组分的结构和特性对煤的性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煤的岩相组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为煤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煤的岩相分析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

煤的岩相分析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
煤作为能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炼焦工业中尤其重要。
如何提高煤的燃烧能力,因此成为衡量煤质量的基本标准。
煤中含有多种元素,比如灰分、硫、水分、磷、氮等,组成各种粒度的煤粉状物,影响着煤的燃烧性能,也影响着最终的炼焦过程和产品的质量。
因此,煤质量的检测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煤的岩相分析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煤质量检测中。
它是一种微量元素检测技术,可以用来测定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和比例。
它通过同步辐射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测定煤中各种元素对煤燃烧性能影响的量。
通过岩相分析,煤中的硫、氮、水分等各种元素的分布趋势及量可以得到详细的了解,而且分析的精度和准确性也很高。
岩相分析的应用在配煤领域也异常重要。
煤在炼焦工业中,主要分为软焦煤和硬焦煤。
软焦煤多由低硫煤成分组成,硬焦煤多由高硫煤成分组成,因此,当选择煤时,必须要求煤的硫含量。
岩相分析的应用,可以准确测定煤的硫含量,进而判断出不同的质量煤。
此外,岩相分析还可以在炼焦过程中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岩相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煤的燃烧能力,评估工艺操作的效果,更好地控制炼焦过程,以达到理想的炼焦效果。
综上所述,煤的微量元素分析,特别是用于测定煤中硫含量的岩相分析,在煤的质量检测以及配煤炼焦过程中有关重要作用。
这是现代煤质量检测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煤的本质性质,也是煤质量检测的重要依据。
它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以供客户使用,
有助于提高炼焦工艺的控制、提高产品的品质,实现更高的效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煤中的矿物质——无机显微成分
煤的无机显微成分主要是指粘土矿物、黄铁矿、石英、方 解石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进行区分。
粘土类矿物:高岭石,伊利石,水云母,… 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白铁矿,… 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菱铁矿,… 氧化物类矿物:石英,… 硫酸盐类矿物:石膏,…
Coal Chemistry
惰质组,丝质体-微丝煤 山西朔县杨涧 山西组4煤层 透射光55 ×
惰质组-丝质体,“星状”结构 贵州盘县龙潭组C12煤层 油浸反射光 270 ×
壳质组-孢子体 孢子囊 徐州张小楼 山西组7煤层 反射荧光 蓝光激发 135 ×
壳质组-角质体,渗出沥青体 徐州张小楼 山西组7煤层 反射荧光 蓝光激发 230 ×
1.1 镜质组(又称凝胶化组分)的成因
通过凝胶化作用形成。成煤植物的组织在气流 闭塞、积水较深的沼泽环境下,产生极其复杂的 变化。一方面是植物组织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水解、化合形成新的化合物并破坏植物组织器官 的细胞结构;另一方面植物组织在沼泽水的浸泡 下吸水膨胀,使植物细胞结构变形、破坏乃至消 失,或进一步再分解为凝胶的过程。植物组织经 凝胶化作用并经煤化作用后形成凝胶化组分(镜 质组)。镜质组是煤中最主要煤岩组分,含量50 -80%,甚至90%。
Coal Chemistry
1、 腐植煤的煤岩类型
1.1 镜煤
镜煤呈黑色,光泽最强,质地均匀,性脆,断口多呈贝 壳状,内生裂隙特别发育。在煤层中镜煤常呈透镜状或条 带状,大多厚几毫米到1~2cm,有时呈线理状夹在亮煤或 暗煤中。镜煤的显微组成单一,主要是植物的木质纤维组 织经凝胶化作用形成的镜质组。
根据凝胶化程度的不同,镜质组还可细分为: 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和碎屑体。
1.2、惰质组(又称丝质组)的成因
惰质组是通过丝炭化作用或火焚作用形成。 丝炭化作用:成煤植物的组织在积水较少、湿 度不足的条件下,木质纤维组织经脱水作用和缓 慢的氧化作用后,又转入缺氧的环境,进一步经 煤化作用后转化为惰质化组分。丝炭化作用也可 以作用于已经受不同程度凝胶化作用的组分上, 但经丝炭化作用后的组分不能再发生凝胶化作用 成为凝胶化组分。 火焚作用:有的丝炭化组分是由于古代沼泽森 林火灾后,由烧焦的炭化组织转化而来的,称为 火焚丝质体。在显微镜下观察,该类丝炭化组分 细胞结构完整清晰,且由于没有经受凝胶化作用, 细胞壁没有发生吸水膨胀,因此,胞壁薄。煤中 含量在10-20%,对煤的性质有重要影响。
性质:取决于各组分的含量,如富含壳质组分,V、H 高,粘结性强;富含惰质组分,矿物含量高,密度大,V 低、弱粘结。
腐植煤的岩石类型与显微组分之间的关系
2、煤的光泽岩石类型
煤的光泽岩石类型: 一般按平均光泽强度把煤的光泽岩石类型依
次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光亮煤、 ➢半亮煤、 ➢半暗煤 ➢暗淡煤
3 煤岩学的应用
光片分为煤光片和粉光片(砖光片)。
第二节 煤的显微组分
煤的显微组分(maceral, micropetrological unit),是指煤 在显微镜下能能够区别和辨识的基本组成成分。分为:
有机显微组分: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煤中成煤原始植物 组织转变而成的显微组分。
无机显微组分: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无机矿物质。
性质:亮煤的性质接近镜煤,但由于惰质组和矿物质 的存在,质量比镜煤差。
1.4 暗煤
光泽暗淡,一般呈灰黑色,致密,比重大,内生裂隙不 发育,坚硬而具韧性,断面粗糙。暗煤也是煤层中常见的 宏观煤岩成分,在煤层中,可以由暗煤为主形成较厚的分 层,甚至单独成层。在显微镜下观察,暗煤组成复杂,一 般镜质组较少,矿物质含量较高。
第三节 显微煤岩组分的反射率
在反射光下,显微组分表面的反射光强度和入射光强度之比 称为反射率。反射率可以在空气中即干物镜下测定,以R(%)表示;也
可以在油浸物镜下测定,以Ro(%)表示。从长焰煤到无烟煤,Ro增加十 几倍,而R只增加两三倍。在与煤层层面成任意交角的切面上最大反射
率不变,而最小反射率则随交角不同而变化。在三种有机显微组分中, 随煤化程度的变化,只有镜质组呈现较为均匀的变化,因此,一
光泽、硬度、断口等特征,识别煤岩类型、判断煤的性质。 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煤 。
Coal Chemistry
微观方法-用显微镜研究煤
透射光下:薄片 2×2 cm,厚 0.02 mm。 根据颜色、形态 和结构识别显微煤岩组分、判断煤的性质;
反射光下:光片 直径 2 cm,厚1.5-2 cm 圆柱体。在普通反 射光或油浸反射光下,根据颜色、形态、结构、突起、反光性 等特征识别煤岩组分、判断煤的性质。
1.3、壳质组(又称稳定组)的成因
壳质组又称稳定组,是由成煤植物中化学 稳定性强的组织器官转化而来的。在泥炭化 作用阶段,因化学稳定性强,没有遭受生物 化学作用的破坏而保存在煤中,经煤化作用 后转化为稳定组分。
煤中常见的稳定组分有:孢子体、花粉体、 树脂体、角质体、木栓体等。稳定组分在透 射光下透明到半透明,呈现黄色到橙红色, 轮廓清楚,外形特殊;在反射光下呈现深灰 色,大多数有突起。
在煤质评价和指导煤炭加工利用时,经常出现一些仅用化 学分析的方法所不能解释的现象,而需应用煤岩学的方法才 能解决。
结构镜质体 徐州夏桥 太原组16煤层 透射光 95×
无结构镜质体-均质镜质体 徐州张小楼 下石盒子组1煤层 透射光 135 ×
无结构镜质体-均质镜质体 湖南涟邵恩口 龙潭组2煤层 油浸 反射光 270 ×
Coal Chemistry
第四部分: 煤的组成
第四章 煤的岩相组成 第五章 煤的化学组成 第六章 煤的族组成
第四章 煤的岩相组成
主要内容: (1)煤岩组成的研究方法 (2)有机显微组分及其成因
第一节 概述
1、什么是煤岩学? 用岩石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煤的组成和性质。
2、煤岩学研究方法 宏观方法-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煤,根据其颜色、条痕色、
(1)煤的成因研究 在显微镜下观察煤的薄片,可以确定成煤植物的种类, 根
据煤中保存的植物遗体(表皮,孢子,花粉),确定成煤植物的种 属。 (2)煤的可选性研究 煤中矿物质的种类、粒度、数量及其分布特征对煤的可选性 影响极大。通过研究显微组分(包括无机显微组分)的组成与 其可选性关系的研究,可以预测煤的可选性,选择合理的破 碎粒度、选煤工艺和流程。 (3)评价煤质、指导煤炭加工利用
性质:V、H高,粘结性强,矿物质含量少
1.2 丝炭
丝炭外观象木炭,颜色灰黑,具有明显的纤维状 结构和丝绢光泽。丝炭疏松多孔,性脆易碎,碎后 成为纤维状或粉末状,能染指。在煤层中丝炭的数 量一般不多,常呈扁平透镜体,大多厚1~2mm至 几mm,有时也能形成不连续的薄层。在显微镜下 观察,丝炭的显微组成也是单一的,是简单的煤岩 成分,主要是植物经受火灾后的木炭转化而来的惰 质组构成。
煤岩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类?薄片和光片有何区别? 煤的显微组分有哪几种?有机显微煤岩组分有哪几种? 从煤的生成过程分析凝胶化作用和镜质组的形成。 什么是丝炭化作用?惰质组的成因有哪几种? 壳质组是如何形成的? 从成因角度分析惰质组与凝胶化组分的关系。 煤的岩石类型有哪几种?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区分煤的岩石类型需要利用煤的哪些外观性质或特征?
性质:致密坚硬、比重大,H低、C高,V低,无 粘结性,可选性差,孔隙大。
1.3 亮煤
颜色深黑,光泽较强,仅次于镜煤,性较脆,内生裂 隙发育。亮煤的均一程度不如镜煤,表面隐约可见微细 纹理,内生裂隙发育程度不及镜煤。在显微镜下观察, 亮煤组成比较复杂,它以镜质组为主,并含有不同数量 的惰质组、壳质组和矿物质。亮煤是最常见的宏观煤岩 成分,不少煤层是以亮煤为主组成的,有的整个煤层都 是亮煤组成的。
般将油浸物镜下测定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作为分析比较的指标。 煤的反射率是煤岩学定量研究煤性质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反映
煤的变质程度、预测煤的粘结性,用于煤炭分类、指导煤炭加工利用 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
Coal Chemistry
第四节 煤的岩石类型
根据颜色、光泽、硬度、裂隙和断口等, 利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 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在显微镜 下观察,镜煤和丝炭是单一成分,亮煤和暗煤 是混合成分。
Coal Chemistry
1、煤的有机显微组分
腐植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包括:镜质组、惰质组和壳质组。 在显微镜下的特征是: 镜质组:透射光下呈橙红色,透明或半透明,较均一,不含或 少含矿物质,见垂直裂纹。普通反射光下呈灰色,油浸反射 光下呈深灰色,无突起。 惰质组:透射光下呈黑色,不透明。反射光下突起高,呈白色, 油浸反射光时呈亮白色。 壳质组:透射光下透明到半透明,呈黄色或橙红色,轮廓清晰, 外形特殊。普通反射光下大多有突起,呈深灰色,油浸反射 光下-灰黑色或黑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