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水资源及其特性分析
禹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禹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郅建如;郭强;张红心;高占魁;刘会才
【期刊名称】《山东水利》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 1 水资源现状rn据水利部门调查数据,禹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亿m3,人均320m3.全市当地可利用水资源量约1亿m3,加上年引用黄河客水量约1亿m3,全市年可利用水总量约2亿m3.据测算,全市近年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年总量为2.8亿m3,常年缺水8000万m3.其中,城区可恢复的年允许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为1000万m3,而城区每年的实际开采量已超过2000万m3,超采1000万m3.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郅建如;郭强;张红心;高占魁;刘会才
【作者单位】禹城市水务局;禹城市水务局;禹城市水务局;禹城市水务局;禹城市水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
【相关文献】
1.禹城市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探讨 [J], 蔡风娥
2.保护水资源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探讨 [J], 肖爱斌;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水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J], 孙伟
4.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水资源管理问题探讨 [J], 孙伟;
5.探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管理的作用 [J], 魏斯宇; 姜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下水资源特性及其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探析

地下水资源特性及其合理开发利用问题探析发布时间:2021-08-26T16:19:16.95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0期(上)作者: 1.仝永丽 2.刘志军 3.仝永霞[导读] 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1.仝永丽2.刘志军3.仝永霞1.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内蒙古自治区 0100202.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内蒙古自治区 0100203.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并州北路27号地矿局化验室山西省太原市 030001摘要: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地下水在水资源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具有水质好、水量稳定的优势,在城市发展、工矿生产、农业灌溉中是重要的资源,对于一些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加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地下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高度变动性,为了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首先需要对地下水的特性进行科学分析,形成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
本文主要对地下水资源的特性进行详细分析,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策略。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重视,地下水资源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地下水开采利用的合理性,能够加强对整体环境的保护,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开发的价值。
在地下水资源开发中需要根据水资源分布特性进行协调规划,注重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统一,降低开发利用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的破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地下水资源的特性(一)具有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共存的特点地下水资源分为储存资源和补给资源两种类型,通过这一特性能够对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性进行判断,补给资源能够在开发过程中获得一些来自外界的补充,使水量维持在一定标准,这类地下水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体现出可持续利用的特征,在对其进行开采时需要注意,开采使用的水量不能超过水资源整体布局中能够获得的补给量,确保在对其进行开采后能够通过自身补给恢复到原本的水量。
禹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禹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前言为了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禹州市政府根据河南省旅游资源普查的要求,组织成立了禹州市旅游资源调查领导小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自2003年6月15日至8月30日,对禹州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认真、准确的普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第一章禹州市旅游环境1、基本概况: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颍河上游、伏牛山脉与豫东平原接壤处,北部、西部、西南部、西北部群山环抱,东部平原广阔。
西与登封临汝毗邻,东与许昌县,长葛市接壤,北与新郑,新密交界,南与郏县襄县相接,全市东西跨东经113度03秒到113度39秒之间,长约55公里,南北跨纬度33度59秒至34度24秒之间,宽约47公里,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
辖26个乡镇办,人口120万。
2、自然环境:禹州市自然条件优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四大类,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3.9%、14.7%、30.6%、40.8%;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光热资源充足,年均温度14.4度,年平均降水量680毫升,适宜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水资源丰富,共有大小河流131条,大、中、小型水库31座,总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地表径流2.4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丰富,平原地区埋藏浅,山区埋藏深,一般可满足当地的生活用水和一部分生产用水。
自然森林植物,由于人为的破坏,保存的较少,目前仅在大洪寨、过风口、长老庵、黄土岭等深山沟里尚保留有小面积的天然植被,主要以牡荆、酸枣、白羊草群落和化香树、胡枝子、羊胡子草群落为主。
人工植被主要以栎树、侧柏、刺槐、泡桐、果林、农作物为主。
禹州市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铝矾士、陶瓷土、石英石、石灰石、铁铜等,其中,煤炭总储蓄量96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8.2%,在我省仅次于平顶山煤田,其次是铝矾土,蕴藏量约2亿吨,已探明7000万吨,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3、人文环境禹州历史悠久,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到大禹治水,这里一直都是人类始祖的活动中心,境内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大禹治水的原理

大禹治水的原理
大禹治水的原理是通过对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水文地理、水文气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根据水文气象的变化和河流的水情流势,制定出相应的治水方案。
具体来说,大禹治水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调查研究:大禹治水前,先要对河流的水文地理、水文气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了解河流的水情、流势、水文变化等情况,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水方案。
2. 治理重点:治水的重点是疏浚河床、开凿堤防、分洪节流、修建水利工程等。
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河流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
3. 监测预警:治水后,要加强对河流的监测预警,及时掌握河流的水位、流量等信息,预防发生水灾。
4. 综合施策:治理河流需要进行综合施策,包括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并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治理效果最大化。
总之,大禹治水的原理是通过科学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治水方案,重点治理,监测预警,综合施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实现河流治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1 -。
禹州调研报告1

王成
壹 城市概述
城市简介
历史文化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规模及人口 禹州市位于河南中部,辖26个乡、镇,面积1461 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市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9.4万。
历史文化悠久 禹州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中
国历史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都地,因此禹 州素有“华夏第一都”的美誉,数千年形成了底蕴丰 厚的夏禹文化、钧瓷文化和中医药文化。
19.6%
2007 年
216 17.3%
2008年
264.8 15.2%
2009年
304.52 15%
数据来源:《禹州市统计公报》
经济环境分析
指标2:固定资产投资
禹州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 长07年-09年保持35%以上
亿40元0
的增长速度,04年-09年固 300
定资产占GDP比重不断增 200
亿元
04-09 年禹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表
400
20.00%
地区生产总值
200
10.00% 增长率
0
0.00%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地区生产总 值(亿元)
增长率
2004年
131.57 14.5%
2005 年
145.4 3
15.3%
2006 年
175.0 8
物业位置 用地面积
禹王大道东转盘西南角 30亩
总建筑面积 容积率
4. 主力户型集中于130㎡—140㎡的三室两厅,产品比较丰富,有小部分两房、四房和复式, 满足各种需求群体(现售单价约2200元/平方米,主力房型总价范围集中于20万-28万之间。
《禹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禹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禹州市人民政府二〇〇九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2)第一节市域概况 (2)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3)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4)第四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6)第五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7)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任务和目标 (8)第一节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8)第二节战略任务与定位 (10)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第一节农用地结构调整 (13)第二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15)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16)第四章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8)第一节优化生态用地布局 (18)第二节优化农用地布局 (19)第三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 (28)第四节优化基础设施及其他建设用地布局 (47)第五章耕地保护与粮食核心区建设 (49)第一节加大耕地保护力度 (49)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50)第三节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 (50)第五节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51)第六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53)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53)第二节优化配置城镇工矿用地 (54)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54)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54)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5)第七章土地用途管制分区 (58)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区 (58)第二节一般农地区 (59)第三节林业用地区 (60)第四节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60)第五节独立建设用地区 (60)第六节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61)第七节风景旅游用地区 (61)第八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62)第一节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 (63)第二节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 (64)第三节适度开发未利用地 (65)第四节土地整理开发补充耕地规模 (67)第五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资金供需 (68)第六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障措施 (68)第九章乡镇土地利用规划 (69)第一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依据 (69)第二节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指标 (69)第三节乡镇规划指标的分解与落实 (70)第四节乡镇土地利用调控原则 (73)第十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74)第一节构建稳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基础 (74)第二节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75)第三节预防和减轻开发建设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76)第十一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7)第一节实现规划的科学与实用相统一 (77)第二节完善规划实施的执法监察机制 (78)第三节强化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机制 (78)第四节建立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机制 (79)第五节广开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渠道 (80)第六节建立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体系 (81)前言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做好上轮规划实施评价和科学预测新一轮规划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禹州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照《许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组织编制了《禹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禹州矿区矿井水害防治浅析

1矿 区概 况
2矿 区水 文 地质 特 征
2 . 1矿 区含 水岩 组特 征
2 . 1 . 3 岩 溶 裂 隙 承 压 水含 水 岩 组
( 1 ) 裂 隙一 岩溶含水 组。 本含水组 主要指上石炭统太 原组各薄 层, 单层厚度一般为 l ~3 m, 储水空间以构造裂 隙为主, 溶蚀裂隙次
c h ; n a S d e n c e & T e c h n 。 g Y 油 田、 矿山 、 电 力设 备 管 理 与技 术
禹州矿区矿井水害防治浅析
郭 海 英 ( 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总院, 河南郑州 4 5 0 0 0 0 ) 【 摘 要 】以 禹州矿 区为研 究对 象, 分析 了矿 区内主要 含 水层 的岩组特征 和储 水空 间, 以及矿 区地 下水的补 给、 径 流和排 泄条件 , 对矿 区内二 煤 层及 以上 各煤 段 充水 水源及 影响 因素进行 了分析 提 出了矿 区 内 矿 井水 惠防治 建议 。 【 关 键词 】矿 井突水 水 害防治 禹 州矿 区
表 1禹州矿 区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
含水层名称
二叠系砂岩
虿
厚度/ m
4 5
与二i 煤层 距离
6
渗透系数k( / m・ d )
0 . 0 8 7 8 6
单位涌水量q( / L ・ ( s ・ m ) )
0 . 2 0 8 7
l L e 1 O
矿 井水 害一直以来是威胁煤矿 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 1 】 , 在 华北矿 区的矿床是多层含水层立体充水地 质结构【 4 _ 。 依含水层 矿井建设和生产 过程 中, 地面和地 下水会通过各种途径涌人矿井 , 岩性 、 结构和 富水特 征, 将 禹州矿 区含水岩组划分为如 下三 大类含 当涌水量超过矿井正 常排 水能力时 , 就会造成矿井水灾 , 不但严 重 水岩 组 。 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 , 而且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 禹州 2 . 1 . 1 孔隙、 裂 隙 潜 水一 承 压 水含 水 岩 组 矿区是河南省煤炭资源勘查和开发 的重点矿 区之一口 1 , 随着 煤炭资 ( 1 ) 第 四系孔隙潜水一 承压水含水组。 该含水层主要 由第四系松 源开 采的规模和深度 的不断加大 , 矿井 突水事故时有发生 , 严重威 散沉积物 中所 夹之砂层 、 砂卯石层及砾石层组成 , 次为砂质粘土夹 胁着 矿井的正常安全生产 , 因而做好矿井 防治水 工作 , 对保证矿 区 砾 石 或 姜 结石 层 , 累厚2 1 . 8 5 ~1 0 6 . 5 0 m, 含 水 层 富 水 陛极 不 均 一 。 该 内煤 层 安 全 开 采 具 有 重 大 意 义 。 含水层又 可细分为上 、 下两段含水层 , 上部孔隙潜水一半承压水含 水段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 富水性极 强, 属孔隙潜水 ; 下部承压水 含 水 段 富 水 性 中等 偏 弱 , 以静 储 量 为 主 。 禹 州 矿 区位 于 豫 西 含 煤 区 的东 南部 , 北起风后岭背斜轴 , 南 至 ( 2 ) 新近系半 固结孔隙裂隙承压 含水组 。 该含水段在矿区 内被第 襄郏 断层 , 西起 岸上 ~黄道断层及王 屯断层 , 东至许 昌市 东京广铁 四系所 覆盖 , 累厚0 ~5 1 0 m, 含水层 主要为半固结砂岩、 砂砾岩 、 砾岩 路线一带 , 属低 山丘 陵向淮河冲洪积平原的过渡地带 。 矿区属淮河 等 , 属 中等 富 水 的 承压 含 水层 。 水系 , 区内最大 河流为颖河 , 自西北流 向东南入淮河I 3 ] 。 由北西 ~南 2 . 1 . 2 裂 隙潜 水一 承 压 水含 水 岩 组 东向构造和北东 ~南西 向构造组成区域构造格架( 见 图1 ) 。 域内含煤 该含水岩组主要指二叠系煤系地层 中砂岩构造裂隙含水层 , 主 面积约 1 2 0 0 k n i , 煤系地层为石 炭 一二叠系 , 其 中二。 煤层 为山西组 要 由细 、 中粒砂岩 组成 , 富水性弱 , 构成煤层顶板 充水 的直接含 水 最 部煤 层 , 该 煤 层 在 矿 区 内赋 存 稳 定 , 厚 度 一般 3 ~6 m, 为矿 区 内 层, 其充水方式以顶板渗、 滴为主 , 偶有淋水和小股涌水( 多发生在构 主要可采煤层 。 造破 碎带) 现象 。
许昌市水资源现状及其问题探究

许昌市水资源现状及其问题探究作者:郭倩琳(许昌高中1518班)指导老师:吴秋品许昌高中地理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城市发展都离不开水,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而一个地区水环境的优势,影响着这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与发展空间。
因此,作为许昌人,我们有必要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许昌当前的水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许昌市城区供水现状许昌因没有重要河道流经市区,所以市区用水主要从襄城县的北汝河通过颖汝干渠向市区引水。
市区每年从北汝河调水1.2亿立方米,基本保证了市区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环境用水。
在生活用水方面,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全部由许昌瑞贝卡自来水公司进行运行管理。
取水方面皆从颖汝干渠和麦岭水源地取水,再由瑞贝卡自来水公司下辖的净水厂进行净水进行,最后输送至居民家中,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用水。
在环境用水方面,近几年来,许昌一直大力发送市区水环境。
通过对清异河市区段的综合整治,以及开挖天宝河、学院河、整修许扶运河等,形成了河湖联通的城市水系。
并通过从颖汝干渠引水对城市河湖进行冲污换水,保证河湖水质清澈,同时有效补充了城市地下水,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二、许昌市水资源利用问题(一)“水少”——水资源总量偏少许昌市位于暖湿带李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7.0mm,水资源总量为9.35亿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0 m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属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
地表水量的不足,是导致人们开采和利用地下水的原因之一。
但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起了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这不但影响地下水环境,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塌陷等问题。
(二)“水多”——降水集中引发的洪涝灾害许昌市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且强度大,易引发洪涝灾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不利于农业的耕作。
对于城市来说,暴雨易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的瘫痪,形成城市内涝,使许昌市的交通变得拥挤,水质下降。
(三)“水脏”——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根据近年许昌市水文局对颖河、北汝河、清异河等河段的监测显示,全市全年水质劣于V类的河面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26.26%,这类河段的水体已完全丧失使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基本情况禹州市地理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3′~113°39′和北纬33°59′~34°24′之间。
全境东西约53km,南北约47km,总面积1469km2,地形地貌处于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南平原的交接部位,北部、西部为山地丘陵,中部和东南部为冲积平原,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组成。
颍河是流经禹州境内的最大河流,发源于登封少室山颍谷,经白沙水库流入禹州市境,贯穿中部,流入襄城县,在禹州境内流域面积为869km2。
禹州市现下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54个行政村。
总人口120.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73万人,农业人口84.10万人。
本次评价分析计算采用资料系列全部为1956-2007年同步实测资料系列。
2.降水与蒸发禹州市多年平均气温14.4℃,较暖年的平均气温为15.7℃(1961年),较冷年的平均气温为13.6℃,一般年份介于13.0~16.0℃之间。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9℃,发生在1958年1月和1971年12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9℃,发生在1972年6月。
以横贯西北、东南的颍河为界,构成北(具茨)、南(箕山)两大山系,环抱颍川平原,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四季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
禹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3.0mm,最大年(1964年)为1143.7mm,最少年(1966年)为441.2mm。
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禹州市各季节降水量分布悬殊,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为439.1mm,汛期降雨量占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65.6%。
禹州市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46.2mm。
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主要受季节变化和温湿条件的影响,全市水面蒸发量以4至8月5个月为最大,5个月水面蒸发量占全年的68.3%;以1月、12月为最小,两月水面蒸发量占全年的8.0%。
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53左右,自山区向平原区递减。
3.河川径流量禹州市河川径流量时空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很大。
山区径流较为丰沛,平原区地表水资源较为匮乏;全年河川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的4个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多,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相差悬殊,最大与最小倍比值在10~50之间。
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近似,基本上是西、南部大,北部小,东部主要为平原区,也相对较小。
禹州市入境白沙代表站位于西部山区,其控制面积均在白沙以上的登封市,多年平均径流深较大,为117.8mm,与其山区地形相符。
禹州市出境化行代表站,多年平均径流深97.1mm,径流深及径流系数均较小。
白沙~化行区间控制面积部分为山区,部分为丘陵和平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6.1mm。
4.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禹州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4261万m3,其中,颍河北岸支流分区为3422万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4.0%;颍河南岸支流分区为4352万m3,占30.6%。
北汝河支流分区为3795万m3,占26.7%。
表明禹州市的地表水资源量主要产自颍河两岸支流区和北汝河支流分区。
地表水资源年代丰枯变化基本上和降水量相同。
全市1956-1960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1956-2007年系列,下同)偏多27.3%,1961-1970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19.2%,1971-1980年比多年平均偏少25.4%,1981-1990年比多年平均偏多25.3%,1991-2000年比多年平均偏少24.6%。
2001-2007年比多年平均偏少11.6%。
年内分配反映为夏季和秋季的天然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比例为最大,多年平均(1956-2007年系列)夏季的天然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一般为39.0%禹州市水资源及其特性分析□靳永强(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摘要:本文分析了禹州市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对地表水、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
在此基础上估算地表水、地下水及其水资源可利用量,揭示了水资源数量演变情势演变和质量变化趋势,为禹州市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关键词:禹州市;水资源;特性;分析《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期水文水资源 ̄49.8%,秋季占全年总径流量一般为27.4% ̄29.4%,春季占全年总径流量一般为13.5% ̄19.5%,而冬季的天然径流量比例最小,一般为9.3% ̄16.8%。
径流量连续最大3个月是7-9月,其径流占全年径流总量的41.7% ̄56.5%。
5.地下水资源量禹州市地下水资源总量等于河谷平原区、岗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扣除它们之间的重复量。
重复计算量包括岗区的山前侧向流入量等。
根据评估计算,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3907万m3,岗区为5843万m3,平原区为4961万m3,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733万m3。
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3978万m3,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为9.52万m3/km2。
6.水资源质量评价河道水质:综合评价的10条河流共有22个监测断面。
水质为Ⅱ类水的河长35.8km,Ⅲ类水的河长42.5km,Ⅳ类水河长151.1km,劣于Ⅴ类水河长9.1km。
水库水质:颍河5座水库,其中水库水质Ⅱ类2座,Ⅳ类3座。
石梁河2座水库,其中水库水质Ⅲ类1座,Ⅴ类1座,兰河评价3座水库,水质为Ⅳ类。
水库水质汛期比非汛期好。
主要污染项目是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白沙水库变化趋势总硬度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逐年上升趋势,氨氮和溶解氧变化趋势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呈下降趋势。
禹州橡胶坝总硬度、氯化物和氨氮呈逐年上升趋势,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不明显、溶解氧呈下降趋势。
水功能区状况评价:综合评价水功能区5个,全年达标3个,2个不达标。
即颍河禹州饮用水源区~橡胶坝,颍河禹州排污区~楮河公路桥。
造成水功能区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
禹州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水质类别较差,供水量合格率低,应当进行治理,保证居民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
地下水水质评价:综合评价范围为禹州市平原区、丘陵区、山区的浅层地下水、中深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
总评价面积1469km2。
监测井22眼,其中浅层井9眼,中深层井6眼,深层井7眼。
按禹州市总地下水面积算,浅层地下水超标率为24.45%,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硬度、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亚硝酸盐氮。
中深层地下水超标率为13.31%。
深层地下水超标率为14.55%。
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硬度、硝酸盐氮。
总体来看,禹州市地下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出现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超标、溶解性总固体及铁含量偏高,地下水污染成因主要是:地表水污染水、灌溉及某些小企业污废水的渗坑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置不当、农药、化肥的施用不尽合理等。
7.水资源总量禹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4261万m3,地下水资源量14125万m3,扣除重复计算量4477万m3,水资源总量23908万m3,产水模数为16.27万m3/km2。
8.水资源可利用量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水资源开发使用中可提供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禹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6373万m3,禹州地下水可开采量为9753.47万m3。
其中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4165万m3,岗区地下水可开采量4737万m3,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850万m3。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加上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之和再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禹州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4767万m3,可利用率62%。
9.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降水情势:对禹州市全区来讲,各计算分区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基本接近多年(1956-2007年)均值;全市20世纪50年代降水量最丰,20世纪90年代偏枯,60年代紧接多年平均稍偏丰,20世纪80年代紧接多年平均稍偏枯。
径流情势:代表站白沙站1991-2000年的降水量均值比长系列1956-2007年均值减少了6%,而径流系数却比长系列均值减小了19%;代表站化行站的降水量均值比长系列均值减少了3%,而径流系数却比长系列均值减小23%;白化区间的降水量均值比长系列均值减少了3%,而径流系数却比长系列均值减小19%。
这表明:人类活动对降雨径流关系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从禹州市水资源总量差积曲线分析,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水量趋于减少,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所上升,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水资源总量情势:在1956-2007年系列中水资源总量年代丰枯变化基本上和降水量相同,且全市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水资源量总量偏多,是两个明显的丰水期。
1961-1970年比长系列(1956-2007年系列)均值偏多19.2%,1971-1980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少25.4%,1981-1990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多25.3%,1991-2000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少24.6%。
2001-2007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少11.6%。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地表水近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选取白沙水库和禹州橡胶坝监测断面,白沙水库变化趋势总硬度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逐年上升趋势,氨氮和溶解氧变化趋势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呈下降趋势。
禹州橡胶坝总硬度、氯化物和氨氮呈逐年上升趋势,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不明显、溶解氧呈下降趋势。
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按照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年均变化率(ΔCi)分为三个区,分别为恶化区(ΔCi>5%),稳定区(-5%≤ΔCi≤5%),好转区(ΔCi<-5%),浅层地下水PH值、矿化度及总硬度监测值的年均变化率(ΔCi)基本上处在-5%≤ΔCi≤5%之间,总体来看,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10.对未来水资源趋势分析禹州市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均呈减少趋势,且减少趋势较为明显,对禹州市各水系区域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10年滑动平均过程线以及差积曲线分析,在近十年内仍有可能继续减少,因此也使得水资源量会继续呈减少趋势,同时随着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水利工程的加快建设,必将对区域内下垫面条件产生变化,因此造成对水资源形成及转化的影响仍将继续,也将会对未来的水资源情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1-11-22《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年第1期水文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