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闪存颗粒三种名词解析
SSD固态硬盘及内存简介

内存的标签上都合有一组“ PC3-XXXXX ”或“ PC3LXXXXX ”的参数,其中 PC3 就代表该内存为标准版的 DDR3 (图1)工作电压为1.5V;而PC3L则意味着该内存为低压版的 DDR3L(图2),工作电压为1.35V
DDR4内存
DDR4内存是新一代的内存规格,相对于DDR3,有以下变化: 1.条外观变化明显,金手指变成弯曲状
2.DDR4内存频率提升明显,可达4266MHz
3.DDR4内存容量提升明显,可达128GB 4.DDR4功耗明显降低,电压达到1.2V、甚至更低
DDR4内存的金手指本身设计有较明显变化。金手指中间 的“缺口”也就是防呆口的位置相比 DDR3更为靠近中央。在 金手指触点数量方面,普通DDR4内存有284个,而DDR3则是 240个,每一个触点的间距从 1mm缩减到0.85mm,笔记本电 脑内存上使用的 SO-DIMM DDR4 内存有 256 个触点, SODIMM DDR3有204个触点,间距从0.6毫米缩减到了 0.5毫米。
M.2 SSD命名规则
比如前图中的M.2接口2242-D2-B-M规格的SSD,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知道: 此SSD的宽度为22mm,长度为42mm,双面厚度都为1.35mm,键ID为 B+M,也就是具备PCIex4及SATA接口,具体使用的接口及接口速率由SSD 主控决定。
SATA M.2 SSD
走SATA总线的M.2 SSD实际是为了取代mSATA SSD,用于装备带有 M.2接口的笔记本电脑、超极本、台式机主板。它的性能和普通SATA SSD 处于同一区间,使用感受大致相同,当然它的价格要便宜得多。
PCIe总线 M.2 SSD
与采用SATA接口的SSD不同,SSD改走PCIe总线之后,它可以直接连 接至CPU,使数据传输延迟降低83%。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接口带宽潜力可 达4000MB/秒,是SATA接口的6倍速度。(附图AHCI标准SSD)
SSD知识3

SSD 知识学习:SSD的基本架构上图为一款典型的SSD架构图解,各部分的解释如下:操作系统:即我们使用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 OS,LINUX等。
文件系统:每个操作系统都有自己的文件系统,如WINDOWS上常见的NTFS,FAT32等。
底层驱动:就是驱动程序,没有它,硬件是无法和软件交流的。
ATA接口:ATA数据通道接口标准。
(这部分后面会有详细介绍)外置缓存:目前很多SSD都带了一定容量的DRAM作为缓存的。
缓存里面可以存放用户数据,也可以存放映射表之类的数据。
NAND控制器(此处即SSD主控),它包含:A.主机接口:用于和主机交流,控制数据传输的部分。
B.FTL闪存转换层:内部包含许多模块,例如坏块管理,磨损平衡,ECC纠错,交叉读写算法和最主要的逻辑物理地址转换功能,请参考相关的章节。
C.NAND接口:主控和闪存交流,控制数据传输的部分。
Legacy/ONFI/Toggly:闪存数据通道接口标准。
(这部分后面会详细介绍)NAND闪存:我们平日看到的SLC,MLC闪存颗粒。
大家应已发现,SSD的硬件架构并不复杂,各种SSD产品的差异表现,主要都是由软件部分(即FTL)SSD的优势,因此它的数据传输速度要比HDD快得多。
上图很清楚的说明了,传统HDD在传输数据时,主要的传输时间都花费到机械部件运动上,而SSD 由于没有这些部件,自然可以节省大量的传输时间。
SSD性能表现优于HDD的原因正如上面所说,由于没有机械部件,当需要存取不同位置的数据时,不会因为机械部件的运动而浪费时间,而且由于SSD内部使用了类似磁盘阵列的技术让数据分布于各个闪存颗粒上面,因此SSD某些方面的性能可达到HDD的数十甚至数百倍。
用具体表现来说,测试软件中主流SSD的随机读写速度可达到20M/s及50M/s以上,而HDD的速度一般则只有个位数。
在日常使用中,用户很容易能察觉到SSD让系统启动、程序运行、文件打开保存等操作的速度都会明显改善。
ssd专业参数术语

第 1 页 共 2 页 ssd专业参数术语 咱都知道,SSD在电脑设备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存在呢。那它的专业参数术语都是啥意思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1. 容量 这是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参数啦。就像咱们的小仓库一样,容量越大,能放的东西就越多。常见的SSD容量有128GB、256GB、512GB还有1TB甚至更大的呢。比如说你要是个游戏迷,那肯定得选个大容量的,不然装几个大型游戏就满了,那可多扫兴呀。
2. 接口类型 这接口类型就像是SSD和电脑其他部件沟通的小嘴巴。常见的接口有SATA接口和M.2接口。SATA接口就像是那种比较传统的沟通方式,速度也还不错。M.2接口呢,就像是开了小灶,速度超级快,特别是NVMe协议的M.2接口,数据传输就像小火箭一样蹭蹭的。
3. 顺序读取速度和顺序写入速度 这两个参数可重要啦。顺序读取速度呢,就像是从SSD这个小仓库里往外拿东西的速度。比如说你打开一个大型文件,这个速度快的话,那文件就“嗖”的一下打开了。顺序写入速度呢,就是往SSD里放东西的速度,像你安装游戏或者拷贝大文件的时候,这个速度快就特别节省时间。
4. 4K随机读取和写入 这个4K随机读写就比较神奇啦。它在电脑日常运行小文件的时候特别重要。比如说你打开很多个小的文档或者程序,4K随机读取速度快的话,电脑就不会卡顿,会特别流畅,就像小蚂蚁搬家一样,第 2 页 共 2 页
虽然每个文件小,但是搬得快呀。 5. 闪存类型 闪存类型有TLC、MLC和QLC等。TLC是比较常见的,性价比挺高。MLC呢,速度和寿命都不错,不过价格会高一点。QLC容量大,但是速度和寿命相对来说会弱一点。这就好比不同的小助手,各有各的特点。
6. 主控芯片 主控芯片就像是SSD的小大脑,它管理着数据的传输、存储等各种操作。一个好的主控芯片能让SSD发挥出更好的性能,就像一个聪明的小管家,把SSD这个小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
SSD的这些专业参数术语都各有各的作用,咱们在选择SSD的时候,就得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这样才能选到适合自己的SSD小助手呢。
SSD常见术语的简单介绍

SSD常见术语的简单介绍1. 写入放大(WA):因为闪存的原理必须要先擦除才能写入,故在执行写入操作的同时将反复的移动用户数据。
这一系列的编程操作对闪存的P/E磨损,即可称其为写入放大。
别看只是这一句简单的描述,实际在SSD内部,这种编程操作是极为复杂的。
2.垃圾回收(GC):SSD内部,闪存颗粒间移动,合并,删除数据的一系列操作简称GC。
热门的TRIM技术,运作的最终的一步就是执行GC。
3.预留空间(OP):一级OP由厂家预留,二级OP由文件系统预留和分区预留。
预留空间(OP)的作用是提高GC的可执行效率。
增加可供GC的闪存单元,减轻磁盘在处于满数据量和高负荷状态下时GC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一点,简单的说就是让SSD在工作状态下能够有足够的空白空间供替换。
在极端情况下(长时间持续变态数据写入,全盘100%数据时)GC运行的最低保障。
4.磨损平衡(WL):SSD内部为闪存NAND的阵列,做为raid下的共同体,如果其中一块NAND先挂了,整个盘就废了。
所以必须保证每一个NAND颗粒都能够在同一时间达到P/E的消耗值。
尽管磨损平衡(WL)会增加写入放大,为了全局,也只能所有块相互分担一些,才能保证SSD所有颗粒P/E寿命同时终结。
5.TRIM:TRIM是一则ATA协议指令,由操作系统发出“该文件已删除”的命令到SSD,再由SSD内部定位并标记该NAND块数据位置为无效,最后就由GC回收掉。
个人认为,TRIM仅做为增强GC执行效率的一种机制,能尽可能的保持SSD性能不下降或减慢下降速度。
(还是重申下,SSD会随着存储构架的改变而产生性能浮动)TRIM的支持需要以下三要素:能够发送TRIM ATA指令的操作系统(Windows 7&2008 R2及以上系统)能够传输ATA指令的驱动(截止目前位置,AMD驱动、intel RST驱动、微软默认驱动均可)能够执行ATA指令的主控及固件(当前主流的全部支持)6.Secure EraseSecure erase实质上是一则ATA安全擦除命令,用户清除磁盘上的所有数据。
存储设备指南硬盘SSD和闪存的区别与选择

存储设备指南硬盘SSD和闪存的区别与选择存储设备指南:硬盘、SSD和闪存的区别与选择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存储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选择合适的存储设备时,很多人可能会被市面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硬盘、SSD和闪存所困惑。
本指南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常见的存储设备,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帮助您做出明智的选择。
一、硬盘硬盘是一种机械式存储设备,由盘片和读写头组成。
它通过磁道和扇区的划分来存储数据。
硬盘的主要特点包括容量大、价格相对较低、可写入删除方便等。
在选择硬盘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1 容量硬盘的容量通常以TB(1TB=1024GB)为单位。
存储需求较大的用户通常更倾向于选择大容量硬盘。
常见的硬盘容量有500GB、1TB、2TB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选择。
1.2 速度硬盘的速度通过旋转速度和传输速率来衡量。
旋转速度通常以每分钟转数(RPM)来表示,一般有5400RPM和7200RPM等选项。
转速越快,硬盘读写速度越快。
而传输速率则取决于接口类型,如SATA、USB等。
1.3 可靠性硬盘由机械结构构成,存在部件磨损和机械故障的风险。
因此,对于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的应用,如服务器,建议选择品质可靠的硬盘。
二、SSD固态硬盘(SSD)是一种基于闪存技术的存储设备,相比于传统硬盘,它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快的读写速度。
SSD的主要特点包括速度快、抗震抗摔、耐用等。
在选择SSD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2.1 容量SSD的容量通常以GB(Gigabyte)为单位。
与硬盘不同,SSD的容量通常较小,常见的有120GB、240GB、500GB等选择。
因此,在购买前需根据个人存储需求进行评估。
2.2 读写速度SSD的读写速度远远超过传统硬盘。
而SSD的性能差异则取决于闪存芯片的类型和控制器的质量。
在购买SSD时,可以通过读写速度来衡量其性能。
2.3 寿命由于SSD使用闪存技术,其寿命有一定的限制。
闪存芯片的写入次数较多会导致寿命缩短,因此在选择SSD时,建议选择寿命更长的品牌和型号。
【科普】这些SSD的常用术语,你很有必要知道

高端SSD采用PCIe接口
PCIeSSD外形类似显卡的硬盘,只要主板支持拓展PCIe插槽就能使用,
但由于多数PCIeSSD都属于高端系列产品,所以也相对昂贵。传输通道通常
为PCIe3.0×4,比主流的SATA要快上不少。
关于传输协议:AHCI/NVMe
相比硬件接口,传输协议更像是驱动程序,让产品的性能与造价有巨大差
是既便宜又大容量的产品。
从接口到协议再到闪存颗粒的类型,希望这些常用只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帮助大家。但限于篇幅原因,我们下次再聊负责SSD的TRIM、CG回收、
磨损均衡等内部指令。
时间,这样能让多任务下的磁盘能够发挥全部的性能和效应。根据相关性能
测试,在AHCI模式开启后,大约可增加30%的固态硬盘读写性能。
所谓NVMe协议,是一种基于非易失性存储器的传输规范,NVMe规范
由包含90多家公司在内的工作小组所定制,Intel是主要领头人,小组成员包
括美光、戴尔、三星、Marvell等公司。
传输接口的出现。目前最主流的接口是SATA,它是从传统HDD上继承下来
的,所以能够兼容绝大多数主板。
PCIe通道的M.2接口
再说M.2接口,这是为打造轻薄硬盘形态而生的。M.2SSD的宽度保持
不变,但长度略有不同,能够更好适配不同的轻薄笔记本。另外,在传输通
道方面也有所不同,M.2可以支持SATA/PCIe两种模式,带宽也分别对应两
与性能都相对稳定;TLC容量密度高,造价相对便宜。在涨价的大前提下,
TLC是当下主流厂商首选闪存颗粒。
至于QLC,可能将是未来的主流闪存类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前因为其4bit/cell的特性,
寿命与性能都备受争议,但售价上肯定比前三者更便宜。不过现在QLC还没
SSD[固态硬盘]浅析
![SSD[固态硬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f1763dd1f34693daef3eb2.png)
S S D[固态硬盘]浅析Arthas.Chang整理固态硬盘(S o l i d S t a t e D i s k或S o l i d S t a t e D r i v e),也称作电子硬盘或者固态电子盘,是由控制单元和固态储存单元(D R A M或F L A S H芯片)组成的硬盘。
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A T A/S A T A/S A S/F C硬盘)的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与普通硬盘一致。
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普通硬盘的旋转介质,因而抗震性极佳。
其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40~85摄氏度)。
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领域。
通俗点讲:目前的硬盘(A T A、S A T A)都是磁碟型的,数据就储存在磁碟扇区里面。
而固态硬盘是使用闪存颗粒(F l a s h D i s k)(即目前内存、M P3、U盘等存储介质)制作而成。
S S D分类1、基于闪存的S S D:采用F l a s h芯片作为存储介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 S D。
它的外观可以被制作成多种模样,例如:笔记本硬盘、微硬盘、存储卡、U盘等样式。
这种S S D 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但是使用年限不高,适用于个人用户适用。
2、基于D R A M的S S D:采用D R A M作为存储介质,目前应用范围较窄。
它仿效传统硬盘的设计、可被绝大部门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工具进行卷设置和管理,并提供工业标准的P C I和F C接口用于连接主机或者服务器。
应用方式可分为S S D硬盘和S S D硬盘阵列两种。
它是一种高性能的存储器,而且适用寿命很长,美中不足的是需要独立电源来保护数据安全。
S S D优点:1、数据存储速度快[读];同样配置的电脑,传统硬盘的启动时间是S S D的两倍。
2、防震抗摔;由于全部采用了闪存芯片,没有任何机械部件,能够将由于碰撞和掉落的数据丢失可能性降到最小。
一分钟解析固态硬盘SSD主大类的区别,准备换硬盘的看过来!

一分钟解析固态硬盘SSD主大类的区别,准备换硬盘的看过来!构成SSD的主要IC有主控芯片和NAND闪存,估计有不少人认为单纯看主控就可以知道SSD的性能,其实这是错误的,就像OCZ现在的产品线那样,用的都是SandForce SF-2281主控,但是通过不同的闪存与固件搭配划分出Vertex 3 MAX IOPS、Vertex 3、Agility 3与Solid 3等不同层次的产品,相互之间性能差异比较大,可见SSD 所用的固件与闪存种类都是对其性能有相当大影响的。
今天迅维快修小编就来说说这个NAND闪存SLC、MLC和TLC 三者的区别TLC是闪存一种类型,全称为Triple-LevelCellX3(3-bit-per-cell)架构的TLC芯片技术是MLC和TLC技术的延伸,最早期NAND Flash技术架构是SLC(Single-Level Cell),原理是在1个存储器储存单元(cell)中存放1位元(bit)的资料,直到MLC(Multi-Level Cell)技术接棒后,架构演进为1个存储器储存单元存放2位元。
2009年TLC架构正式问世,代表1个存储器储存单元可存放3位元,成本进一步大幅降低。
如同上一波SLC技术转MLC技术趋势般,这次也是由NAND Flash大厂东芝(Toshiba)引发战火,之后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赶紧加入战局,使得整个TLC技术大量被量产且应用在终端产品上。
TLC芯片虽然储存容量变大,成本低廉许多,但因为效能也大打折扣,因此仅能用在低阶的NAND Flash相关产品上,像是低速快闪记忆卡、小型记忆卡microSD或随身碟等。
像是内嵌世纪液体应用、智能型手机(Smartphone)、固态硬碟(SSD)等技术门槛高,对于NAND Flash效能讲求高速且不出错等应用产品,则一定要使用SLC 或MLC芯片。
2010年NAND Flash市场的主要成长驱动力是来自于智能型手机和平板计算机,都必须要使用SLC或MLC芯片,因此这两种芯片都处于缺货状态,而TLC芯片却是持续供过于求,且将整个产业的平均价格往下拉,使得市调机构iSuppli在统计2010年第2季全球NAND Flash产值时,出现罕见的市场规模缩小的情况,从2010年第1季43亿美元下降至41亿美元,减少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SD 闪存颗粒三种名词解析
2017 年以来,固态硬盘行业频频曝出山寨和黑芯等问题,很多山寨厂商
为了获取更大利益采用黑片固态硬盘,但消费者却不知道什幺是黑片固态硬
盘。
所以今天从技术层面为大家解读一下闪存颗粒的三种名词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了解固态硬盘中的颗粒是怎幺来的。
简单而言,拥有生产晶圆的厂商生产出一个完整的晶圆,晶圆由纯硅
(Si)构成,一般分为 6 英寸、8 英寸、12 英寸规格不等,晶片就是基于晶
圆生产出来的。
wafer 晶圆
晶圆上的一个小块,就是一个晶片晶圆体,学名叫做 die,封装后就成为
一个颗粒,也就是我们固态硬盘中的 Nand Flash 芯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