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基础知识4时间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知识是青年⼈的最佳的荣誉,⽼年⼈最⼤的慰藉,穷⼈最宝贵的财产,富⼈最珍贵的装饰品。

那么接下来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地理基本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地理基本知识点1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的圆,⾚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转⽅向增⼤的是东经,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为北纬,向南增⼤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160°E为西半球。

8.东西⽅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在西经170°的西⾯)9.⽐例尺⼤⼩与图⽰范围:相同图幅,⽐例尺愈⼤,表⽰的范围愈⼩;⽐例尺愈⼩,表⽰的范围愈⼤。

10.地图上⽅向的确定:⼀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经纬⽹地图,经线指⽰南北⽅向,纬线指⽰东西⽅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幅图中等⾼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越⼤;等温线越密,温差越⼤12.等⾼线的凸向与地形:等⾼线向⾼处凸出的地⽅为⼭⾕,向低处凸出的地⽅为⼭脊。

13.等⾼线的凸向与河流:等⾼线凸出⽅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中地理基本知识点21.地球公转:七⽉初,远⽇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线速度最慢;⼀⽉初,近⽇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线速度最快2.正午太阳⾼度:6⽉22⽇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最⼤,⾚道及南半球达最⼩;12⽉22⽇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道及北半球达最⼩3.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4.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5.⽓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6.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7.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8.我国的降⽔:夏李风影响,降⽔多;冬李风影响,降⽔少9.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温导致冰雪融⽔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部分河流进⼊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部分进⼊枯⽔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10.我国的季风:全国⼤部分地区受来⾃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温多⾬;全国⼤部分地区受来⾃⼤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11.我国的农业⽣产:全国普遍⾼温,农作物进⼊⽣长期,作物熟制⾃南向北由⼀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年⼀熟;北⽅⼤部分地区农作物处于越冬期,南⽅热带地区⽔热充⾜,可⽣产反季节蔬菜、⽠果12.⽓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台风(表现:强风、暴⾬、风暴潮);寒潮、沙尘暴、⼲旱、暴雪13.地质灾害:滑坡、泥⽯流较多;较少⾼中地理基本知识点3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星、卫星、星际空间的⽓体、尘埃等。

高中地理高三教研记录(3篇)

高中地理高三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时间:2023年10月25日二、教研地点:学校地理教研组办公室三、参与人员: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四、教研主题:高三地理复习策略及备考建议五、教研内容:1.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探讨2. 备考建议及注意事项3. 模拟试题分析及改进措施4. 学生心理辅导及学习方法指导六、教研记录:1.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探讨(1)基础知识巩固:教研组全体教师一致认为,高三地理复习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等。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制作思维导图、开展小组讨论等。

(2)重点难点突破:针对高三地理的难点,如区域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等,教师应设计针对性强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试题训练与解析:教师应精选历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引导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同时注重试题解析,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4)课堂互动与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 备考建议及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各科目均衡复习,避免偏科现象。

(2)注重实战演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提高应试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教师应关注地理学科的相关时事热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调整心态,积极备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高考。

3. 模拟试题分析及改进措施(1)试题质量分析:教研组教师对模拟试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试题难度、题型分布、知识点覆盖等方面。

(2)改进措施:针对模拟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试题难度过大、知识点覆盖不全面等,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如调整试题难度、增加知识点覆盖等。

4. 学生心理辅导及学习方法指导(1)心理辅导: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谈心、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整心态。

(2)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好笔记等。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二十四节气知识点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地理初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初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初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知识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以自身中心为轴线,进行的日复一日的旋转运动。

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24小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每小时约1670公里。

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当地球的一个半球面对太阳时,该半球就会出现白天;而当该半球背向太阳时,就会出现黑夜。

因此,地球上的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时区。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为365.25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由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不同,所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会有所变化。

地球的公转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夏季的炎热;而当地球公转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时,我们就会感受到冬季的寒冷。

在公转过程中,地球的倾斜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季节不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转造成了昼夜的交替,让我们可以有充足的休息和工作时间;公转造成了季节的变化,让我们能够种植农作物、进行旅游等活动。

同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
和探索地球这个宇宙中的家园。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基本现象,它们对人类的生活和地理科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转造成了昼夜的交替,公转造成了季节的变化。

我们应该珍惜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保护环境,共同呵护地球的未来。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基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基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B.东南 D.西南
()
6.北京下一次 06:42(北京时间)日出时,最接近下列哪个节日
()
A.中秋节
B.植树节
C.端午节
D.国庆节
解析:第 5 题,根据两地日出时间判断,甲地比北京更晚日出,故甲地位
于北京的西面。10 月 31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除出现极昼极夜的
地区外,昼长由北向南逐渐变长;此时,北京昼长 10 小时 31 分,甲地昼
3.对称性规律 在太阳直射同一纬度的两个日期时,昼夜长短状况相同。这
时间 两个日期是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是对称的。如 6 月 12 日(夏 对称 至日前 10 天)与 7 月 2 日(夏至日后 10 天)的两天中,某地的
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 空间 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26′N 对称 的昼长等于 23°26′S 的夜长
机的正上方,C 错,D 正确。 [答案] (1)A (2)D
题点(一) 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如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
图。读图完成 1~2 题。
1.从南北半球来看,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
A.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
B.乙与丙位于同一半球
C.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
D.甲与丁不在同一半球
a 与 b 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 与 d 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 是相同的;b 与 c 两个时间中,b 时间的昼长等于 c 时间的夜长。
[典题例析]
(2021 年 1 月新高考 8 省联考·河北卷)飞机于地方时 5 时
30 分日出时刻从甲地出发,匀速飞行,降落乙地时正值日落,

地理知识运用-各主要季节间日出时间

地理知识运用-各主要季节间日出时间

各主要季节间日出、日落时间大体换算方法根据农历二、八月昼夜平(这仅是粗略的说法。

实际上不同纬度,昼夜时间不完全均等)这一基本时间,可将我们这一带主要季节之间日出、日落的大体时间用各时期的换算公式予以粗略测定。

现以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计算的济南地区的日出、日落时间为基础予以说明。

济南地区在“春分”时日出6:15,日落18:24,在此粗略各取6点钟。

1、“春分”──“夏至”期间日出、日落时间的大体测定y=6±n·1 '20 "(式中6为六点钟,n为这一期间的某一“日序”,y为某一日序时当日的日落、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为“+”,日出时间为“-”。

0≤n≤92)。

例:①当n=0,即代表3月21日“春分”这一天。

式中y=6±0,表示这一天为太阳六点钟出,下午六点钟落下。

②当n=(最大值)92时,即到“夏至”这一天时,y=6±92×1 '20 "为6±122 '即6±2:02 '≈(8:02 ',3:58 '),即“夏至”日时,日出为早上4点钟,日落为晚上8点钟。

③试问4月14日几点钟日出、日落?根据上述公式n=24(24为“春分”后3月份内有10天加上4月份1~14日的14天两数之和),代入公式后,y=6±24×1 '20 "=6±32 ',即4月14日这一天日出为5点28 ',日落为下午6点32 '。

同理,可求得这一期间任意一天的日出、日落的时间。

2、“夏至”──“秋分”期间日出、日落时间的大体(实际情况是“夏至”时,济南4:53日出,19:34 '日落)测定y1=3:58 '+n·1 '20 ",y2=8:02 '-n·1 '20 "(0≤n≤94)当n=0时,即夏至日时,y1=3:58 '(日出),y2=8:02 '(日落),n=(最大值)94时,y1=3:58 '+2:05 '≈6,y2=8:02 '-2:05≈6,即至秋分时,日出、日落均在早、晚6点钟。

高中地理时间计算方法及题目

高中地理时间计算方法及题目

地理时间篇⼀:⾼中地理时间计算专题 时间计算专题 ⼀、地⽅时 1、地⽅时只与经线(经度)有关,同⼀条经线地⽅时相同 2、地⽅时计算 T求=T已知±经度差*4分钟/1度 (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反之⽤“-”) 经度每差15°,时间相差1⼩时 例:已知我国最西端(73°E)为某⽇8点,求我国最东端(135°E)地⽅时为多少? ⼆、区时 1、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求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数*15° 3、时区范围=中央经线的度数±7.5° 4、相邻时区时间相差⼀⼩时 5、区时计算 T求=T已知±时区差 (要求点在已知点东边⽤“+”、反之⽤“-”) 三、国际⽇期变更线 1、国际⽇期变更线180°(⾃西向东过180⽇期减⼀天) 2、两天分界线 从0点所在经线沿地球⾃转⽅向到国际⽇期变更线180°为今天。

从国际⽇期变更线180°沿地球⾃转⽅向到0点所在经线为昨天 四、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采⽤东⼋区区时,也是东经1200地⽅时。

五、太阳光照图时间判断: 1、不管是剖⾯图还是俯视图,如果有出现⾚道,晨线与⾚道交点的地⽅时为6时,昏线与⾚道交点的地⽅时为18时。

2、平分⽩昼的哪条经线为12时,平分⿊夜的哪条经线为0时。

A K 时间计算相关规律总结 1.经度相同,地⽅时相同;时区相同,区时相同; 2.经度相差1度,时间差4分钟,东早西迟;区时东加西减,需注意⽇期变更; 3.昼半球中央经线是直射点所在经线,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时12时。

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时0时或24时; 4.晨线与⾚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时为6时。

昏线与⾚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时为18时; 5.⽇出时间为:夜长,⽇落时间=24-夜长; 6.地球上新旧⽇期分界线:地⽅时0时所在经线、180度经线(国际⽇期变更线),但注意理论⽇界线与实际⽇界线不完全重合; 7.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午线(0度经线)的地⽅时; 8.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点的昼长等于另⼀点的夜长; 9.国际标准时间:格林尼治时间,中时区区时,即本初⼦午线(0度经线)的地⽅时; 10.南北半球昼夜反对称原理——纬度相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点,⼀点的昼长等于另⼀点的夜长; ⾼考计算题归纳 ⼀、由经度差计算地⽅时或地⽅时 例1(2004年北京卷):读图1回答1—2题 1.2002年11⽉20⽇9时(北京时间)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上海出发,此时长城站所在地区的区时为 A.19⽇19时B.20⽇5时 C.19⽇21时D.20⽇21时 2.9⽉23⽇,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出。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全4册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全4册

初中地理必考知识点全4册初中地理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地球与地球运动、地图与地理工具、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四个方面。

以下是每个方面的主要知识点:一、地球与地球运动1.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据:地球是椭球形,证据包括地平线的弯曲和船只的消失等。

2.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公转一周需要365.25天。

3.地球的倾斜轴与季节变化:地球的倾斜轴导致太阳照射地球的面积不同,形成季节变化。

4.昼夜与不同地区的时间:经线与经度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时间差。

5.地球分带和时区:地球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大气候带,时区分为东经和西经各15度区域。

二、地图与地理工具1.地图的表示方法和要素:地图的表示方法包括平面地图和球面地图,地图要素包括比例尺、图例、经纬网等。

2.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GIS是用计算机技术对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系统,遥感技术是利用航天器或卫星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3.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了解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的基本要素,如地理位置、大小比例等。

三、自然地理1.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了解陆地、水域和大气等基本概念,并能正确划分。

2.大地形:了解大陆、平原、高原、山地、盆地和丘陵等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气候与气象:了解气候带、气候要素和气象要素,并能解释不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水文和水循环:了解水的分布、供应和利用,以及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5.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人文地理1.人口与人口分布:了解人口的概念和组成,掌握人口分布规律和人口增长的原因。

2.城市与乡村: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和区别,并能解释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3.经济地理: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模式,如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4.交通与通讯: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和作用,以及通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区域发展: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优势,以及区域合作与发展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时间是( A )
A、8时20分 C、9时40分
B、20时20分 D、21时40分
(2)已知某一地的经度和两地时差,求另一地的经度。
已知经度±两地地方时时差数(小时) × 1°/4分钟 =某地经度
说明:①式中加号或减号的选择:a.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 的时刻早时:已知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 经度时用“-”。b.当所求经度地点的时刻比已知地点的时刻晚时:已知 地点位于东经度和零经度时用“-”;已知地点位于西经度时用“+”。
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区时差=所求地的区时
说明:①若所求地区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 知地的西边,则要用“-”。
②两地的时间是0至24,为当日时间。24时也可写作次日0时。所 求的时间大于24时,则是明天,因此,钟点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 进一天;所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昨天,因此钟点要加上24小时,日 期要退一天。
②地方时差的计算:用两地地方时的大数减去小数。
4.掌握数轴法的运用 如下图,以180°经线作为东、西两端端点。将地球展开,即成数轴。
如将已知的经度、地方时标注在数轴上,清楚准确直观反映空间关系。利 用公式就可求出某地的经度或地方时(形象、直观)。
(2010·大纲全国卷)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员在中国北
③若遇上跨年月,要特别注意是否是闰年、大月和小月等情况。
3.航行的时间计算问题
出发地的区时±两地的区时差数+航行时间=所求地到达时的区时
说明:飞行(航行)中的时间换算问题:一般不用考虑日界线,只要知道 出发地、目的地和飞行(航行)时间即可。出发地出发时间换算成目的地时 间+飞行(航行)时间=到达时目的地时间;出发地时间+飞行(航行)时间 =到达时的出发地时间。
某地时区号× 15°=该时区中央经线度数
说明:①除零时区外,时区号数乘以15°所得的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 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 180°经线)
②将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 区的范围。
(3)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
说明:①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得整数为所在时区号数;若所得余数 大于7.5,则所在时区号数为所得整数加1,即求得的商四舍五入。
②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东经7.5°~西经7.5° 为零时区;东经172.5°~西经172.5°为东、西十二时区)。
(2)已知某地时区号数,推算时区中央经线和范围的方法。
个理论时区
15ºW

15ºE
东西 12 12 区区
......
西1区
零时区 (中时区) 东1区
......
12区
(中央经线=时区数× 15º) (时区界线=时区数*15º+7.5º)
2.区时的计算: (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方法。
某地经度÷15°=某地所在地的时区号数(‘四舍五入’)
基本时间单元:
12点:直射点所在的经线
A太阳日:24小时
平分昼的时刻
B塑望月:29.53天
一日内太阳最高的时刻
C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位于正南、正北或者正头顶的时刻
2.理解概念:地方时是指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区时是指各 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同区同时); 日界线有两条,①人文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在华盛顿国 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 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②自然日界线: 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隐形经线。
自西向东 上中天
正午12时
经度 早
15° 晚
±经度差×4分钟/1°
7.5°W向东到7.5°E 15°
24
东、西12区
÷15°
八 120°E
中时区 0°经线
地方时
一、地方时及其计算 1.明确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同一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
点先看到日出。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不同经线的地方时不同, “东早西晚”(大早小晚)是计算地方时的关键。
(2012·南昌模拟)读“某日晨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 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50°E。据此 回答4题。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国际标准时间是2时40分 B.a点地方时是12时 C.b点地方时是14时 D.c点地方时是0时 (2001·全国卷Ⅰ)下图阴影表示黑夜,读图判断: 图示的时刻,北
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
相符的是( C )
(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处位置)
二、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计算:
1884年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对应一个时刻, 这样规定后的每一个区域就叫一个时区
1.时区划分:
22.5ºW
7.5ºW
7.5ºE
22.5ºE
全球划分为24
极黄河站(78°55′N,11°56′E)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当日,科
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到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 D )
A.10时
B.13时
C.16时
D.19时
(2011·山东高考)下图为某区域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 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 区时)4时。读图回答下题。
地理基础知识(4)


一、认识实质: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变更其实质可从四方面理解。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东早西晚(定性);地球自转周期→1个太阳日→15°/小 时(定量);日地空间关系→确定时刻→矫正时刻(定标);东西时差计算 →东加西减→大早小晚(定法)。时间计算本质上是地方时的计算。
●H
地方时:严格对应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
2.明确地方时与经度换算的定量关系: 1小时/15°, 4分钟/1°, 4秒钟/1′。
3.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1)已知某一地的地方时和两地经度差,求另一地的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经度差× 4(分钟/度)=所求地方时
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为“+”,西侧为“-”,即“东 加西减”。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大数的减小数,异侧两地经度 差为两数相加,即“同减异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