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在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的作用
博物馆中学前儿童“非遗课”与教学融合研究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0 引言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新增艺术学门类,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设计教育方面,如何处理好现代社会的转型需求成为首要问题。
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若干意见》指出:“切实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①基于此,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专题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博物馆中学前儿童“非遗课”内容进行探索,从而唤醒和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构建创新与传承的平台,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文化视野、塑造职业品质,完成我国《博物馆条例》中提倡的针对每一个群体的特点分化教育的诉求。
博物馆教育是对于幼儿基础教育的补充,可以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
1 数字媒体艺术专题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考1.1 专题实践课程教学要求专题实践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
以无锡太湖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课程在大三下学期进行,32学时,占1学分。
本课程是在前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深化,建议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制作数字化作品,并通过实践深入及强化的过程来达到最终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数字艺术创作的流程与规范,熟悉数字艺术创作前期阶段的内容,重点掌握数字艺术创作前期的设计方法与技巧,针对特定题材进行规范设定,熟练掌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创作过程。
②1.2 专题实践课程教学现状的反思在教育方面,推动高校“产—教—学”融合。
高校、地方博物馆、地方非遗文化部门、非遗传承人“四位一体”合作培养学生,扩大影响力。
推动高校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拓宽创新培养方案,完善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
③在教学方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分类指导。
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宝鸡青铜器资源的实践与应用

美术教学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宝鸡青铜器资源的实践与应用引言: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挖掘地方和学校的优势资源,把本土化的美术元素引入课堂,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
同时能使学生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文是将宝鸡青铜器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小学生活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本地青铜器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喜欢宝鸡青铜器文化,学会用绘画、剪纸、版画、手工制作等美术表现方法表达自己对青铜器的纹样之美、器型之美以及文化之美的独特感受。
小学美术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广泛利用博物馆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育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并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丰富学校美育课程,形成学校美育特色,大力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宝鸡有时代感的美术教师团队一直努力,以青铜器文化为依托,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宝鸡有丰富的青铜器资源,将其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有何重要意义?青铜器资源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具体有哪些策略?让学生在青铜文化的熏陶下,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有趣的美术活动丰富审美体验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宝鸡青铜器资源应用的重要意义(一)丰富美术教学资源宝鸡青铜器数量多、重器多、精品多、铭文多,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精湛的工艺,是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之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将宝鸡青铜器资源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能充分挖掘地方美术资源独特的育人价值,极大丰富美术课程资源,拓宽美术课程资源,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
(二)传承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学习掌握的仅仅是技能,它也是文化的学习。
宝地方资源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突出代表,是我们的文化之源。
美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都在其间有所体现。
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

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家庭开始注重孩子的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的稳步进行,孩子们需要更多的机会来体验美术创作,感受美术的魅力。
现实中,很多家长和孩子在美术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困惑和难题。
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学前儿童是心智开发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表达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进而增强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美术教育,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知世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更好的准备。
二、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困惑在家庭美术教育方面,许多家长和孩子都存在着一些困惑。
许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有美术背景,不能指导孩子进行美术创作。
许多家长在孩子进行美术创作时会过于注重作品的成品和效果,而忽视了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乐趣和体验。
由于现在的学前班和培训班存在着功利性和功课繁重的问题,孩子们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实践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要有实质性的操作和实践。
家长应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不断提高自己对美术创作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美术创作。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过于干预孩子的创作过程,要让孩子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家长要注意让孩子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体验到快乐,而不要过分注重作品的成品和效果。
家长要在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更多的美术创作的机会,比如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到自然中观察和描绘,或者到博物馆和画廊进行参观,从而能够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和灵感。
四、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未来展望未来,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将会朝着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儿童家庭观念的变化,家庭美术教育将会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作品的效果。
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教育情境与教学环境创设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
评估方法:通过作品展示、口头表达、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审美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评估标准: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品质量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对教育情境与教学环境创设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效果进行 分析和总结
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增强学生的创作 能力:教育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 创作灵感,培养 他们的创新思维 和创作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通过教育 情境的创设,学 生不仅在美术方 面得到提升,还 能够促进他们在 情感、思维、价 值观等方面的全 面发展。
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兴 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 美观念
教学环境创设在高中美术教 学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术教学中,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创设教学环境,可以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 创造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 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创造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勇于创新 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增强学生文化素养
增强学生文化素养:通过教育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 和内涵,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需求
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有效沟通
创设和谐氛围,增强课堂凝Leabharlann 力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八年级美术下册《不列颠博物馆》优秀教学案例

3.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三)小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不列领博物馆的藏品进行深入研究,共同探讨其艺术特点、历史背景等。
2. 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研究内容,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不列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以及馆内的经典藏品,如古希腊雕塑、古埃及文物等,掌握世界著名博物馆的基本知识。
2. 学会运用已学的美术知识,从多角度赏析不列领博物馆的艺术藏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对艺术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简要介绍不列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以及馆内的主要藏品。
2. 详细讲解古希腊雕塑、古埃及文物等经典藏品的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藏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2. 创设互动情境,邀请学生扮演博物馆讲解员,向其他同学介绍藏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走进”不列领博物馆,实现与艺术作品的零距离接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列领博物馆艺术藏品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八年级美术下册《不列颠博物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美术教育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教学案例以《不列领博物馆》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著名博物馆的艺术藏品,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重点了解不列领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以及馆内的经典藏品,如古希腊雕塑、古埃及文物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美术知识,从多角度赏析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案例注重实用性和人性化,旨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发现艺术之美的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7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随机的美术指导 这是指教师对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内所从事的美术活动的指导。日常 生活中,教师可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儿童进行随机的美术教育。例如,随机欣赏孩子们带来的 新玩具、穿着的漂亮衣服,以及教师的发饰、丝巾等。
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
二、 家庭美术教育
(一) 家庭美术教育特点
1. 随机性 家庭美术教育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家庭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可以在家庭生活的任 何时候、任何场合进行,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如茶余饭后,家长和孩子一起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创作;利用互 联网,和孩子一起欣赏艺术大师的名作,并鼓励儿童用各种形式,如语言、肢体动作、绘画、 手工等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
2. 长期性 家庭美术教育是和家庭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渗透在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对儿童起着潜 移默化的作用,并一直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因此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早期的家庭美术熏陶和 启蒙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3. 个别性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美术更有其独特性。儿童对美术学习的需求、兴趣,以及自身 美术能力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应该对儿童因材施教,根据儿童的需要、发展水 平、个性特点等来选择和安排家庭美术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以满足儿童的个别需要。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社会机构和设施、场所能够使儿童获得亲近美术、了解美术的机会 与权利,能够给儿童提供学习美术的帮助,也能更科学而合理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来培养儿 童的美术素质。
幼儿五大领域安全教育(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和行为的形成阶段,加强幼儿安全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安全教育主要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以下将从这五大领域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一、健康领域安全教育1. 生活安全: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在马路边玩耍,不追逐打闹;不玩火、不玩电,防止火灾和触电事故发生;不吃过期、变质的食物,防止食物中毒。
2. 卫生保健: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服;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预防疾病传播。
3. 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求帮助;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二、社会领域安全教育1. 防拐骗教育:教育幼儿认识陌生人,不跟陌生人走;不透露家庭信息,防止被拐骗。
2. 防火教育:教育幼儿认识火警电话,学会报警;了解火灾逃生方法,掌握灭火器的使用。
3. 网络安全:教育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不沉迷网络游戏;不泄露个人信息,防止网络诈骗。
三、科学领域安全教育1. 自然灾害防范:教育幼儿了解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学会自救和互救。
2. 安全使用电器:教育幼儿认识电源插座,不玩电线;不接触高压设备,防止触电。
3. 安全使用药品:教育幼儿认识药品,不乱吃、乱扔药品;了解药品不良反应,防止中毒。
四、语言领域安全教育1. 交通安全标志:教育幼儿认识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
2. 应急电话:教育幼儿认识110、120、119等应急电话,学会拨打求助。
3. 常用安全知识:教育幼儿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如防溺水、防烫伤等。
五、艺术领域安全教育1. 视听安全:教育幼儿观看健康、有益的电视节目,不沉迷网络视频。
2. 交通安全:教育幼儿学习交通安全歌曲,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3. 美术安全:教育幼儿了解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防止绘画工具造成伤害。
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探究——以新安县博物馆为例

204作者简介:李芳(1983— ),女,汉族,洛阳新安人。
主要研究方向:文博研究。
在美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指出:博物馆是作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在2015年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细微的调整:“本条例中所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由此可见,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文明的角色,其功能已经不仅限于收藏、宣传、展示等,新形势下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被越来越重视,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博物馆教育功能具有其独特之处,是其他任何教育机构所无法比拟和取代的特殊的教育方式。
它不是专门的科研单位,不是公共图书馆,但是它可以给社会各界査找历史资料的人们提供科学见证的史实资料;它不是社会娱乐行业中的专业场所,但可以在学习知识中得以休闲;它没有明显的业余色彩,也没有严格的学习时限,更没有苛刻的知识考核。
这种既没有正规教育的约束又可以达到学习知识的教育特点,是社会的“校外校”、学校的“第二课堂”、成人的“终生教育”场所。
博物馆教育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教育职能的特殊性,促使一些社会单位对博物馆和兴办博物馆非常感兴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知识需求的特殊要求,促使了博物馆教育职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那么博物馆如何发挥社会教育职能?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文博工作者对未来博物馆发展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转变。
一、打开围墙,将“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博物馆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要更大限度地提高观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进来,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那么如何使博物馆“打开围墙”,合作共赢?(一)要走出去一座好的博物馆,必定是面向公众开放、提供知识与思想的场所。
向市民打开知识的大门,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服务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儿童美术教育在博物馆公共教育中的作用摘要:现代博物馆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教育。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界重视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儿童教育项目开发上取得了新突破。
笔者以珠海市博物馆儿童美术活动项目为例,认为博物馆教育应遵循“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倡导“不言教令,顺其自然”的新型儿童美术教育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儿童对于审美的情趣和理解。
现代博物馆的前途,正是在面向公众,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关键词:儿童美术;公共教育;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0-0232-02
2011年10月,来自东盟10国及中国、日本、韩国的30多位博物馆管理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六届“10+3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研讨班”,先后考察了广西、广东的多家博物馆。
在专业研讨会上,印尼文化代表对珠海市博物馆的儿童美术活动项目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是“在所考察的教育活动中最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现代博物馆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教育。
实践证明,重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是提高博物馆业务水平,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笔者结合珠海市博物馆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谈谈自己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认识,深望同行有以指正。
一
博物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博物馆教育功能与现代博物馆的建立同时产生。
两百多年来,博物馆教育的内涵伴随着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新博物馆学运动”,颠覆了传统博物馆学的一些观念,强调以社会大众,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思维,推动博物馆经营理念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定义再次进行了修订,首次将“教育”定位为博物馆业务的首位,反映了国际博协所强调的最关键且一定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教育,重视公共教育在国际博物馆界已经形成共识。
西方博物馆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地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和阵地加以运用,利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地为儿童服务。
它们开风气之先,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第一家开办培训课程的博物馆;第一家设立讲解员的博物馆;第一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的博物馆等等。
它们引领博物馆教育潮流,创办儿童博物馆、设立馆内儿童活动区域、开设儿童教育项目等等。
西方国家博物馆重视教育的理念和成功实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借鉴。
二
受西方博物馆教育思想的影响,21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
在学习国外经验,重视儿童教育项目开发上有新突破。
目前,一些理念先进,基础条件好的博物馆,专
门设立了教育推广部或公共教育部,从事教育服务工作。
以传统的展览、讲解替代教育的观念有所改观,深圳博物馆内设了儿童馆,南越王博物馆开设了儿童活动区域“南越玩国”,各馆纷纷不定期推出适合儿童的教育活动。
由于缺乏对儿童教育模式的深入探讨,缺乏创新活动的训练,缺乏高效率的教学资源,缺乏高水平的教学辅导人才,加之一些活动项目的设计囿于简单模仿和借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些博物馆把教育与“教学”和“教导”等同起来,客观上形成了教科书的翻版,一些教育活动刚举办时场面火爆,却难以保持经久不衰的吸引力。
因此,不得不承认我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研究教育规律,探索儿童教育新的途径,创新工作方法,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势在必行。
三
2009年,以免费开放为契机,珠海市博物馆和珠海南色美术活动基地共同进行了儿童教育项目的开发。
项目以美术创意为主题,倡导“不言教令,顺其自然”的新型儿童美术教育观,采取自主式探索学习的教育模式,以专馆的形式对公众开放。
儿童美术活动空间约200平方米,分成绘画区、木工区、纸工区、造型艺术区和家长休息阅览区。
在斑斓和温馨的活动区域里,门窗、柱子、墙面、天花和地板,都是艺术实验的媒介和载体;柔软缠绵的线团、平滑光洁的纸张、繁星洒落般的纽扣、尖锐闪亮的
螺丝钉、辗转弯曲的绳索……都成为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的符号。
孩子们可以利用所提供的任何材料完成自己的“创作”,辅导员会引导他们如何使用材料,但决不“规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作品。
在这丰富多彩的天地里,儿童们自信、自然地表达着对于美的见解和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启发和引导的效果相当明显。
设计理念之一:博物馆教育必须遵循“从娃娃抓起”的原则,并坚持将儿童教育作为博物馆教育规划的中心内容。
现代博物馆的前途是在面向公众,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
儿童是博物馆观众中最有生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
因此,应该以创新的思维,平等交流的观念,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启发儿童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心智,培育热爱学习的浓厚情趣,我们将孩童向往在博物馆玩耍的心绪称为“博物馆情结”,用先进的文化滋润其心田,开启那些属于未来、属于世界的智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关注儿童,就是关注博物馆的未来。
设计理念之二:博物馆教育研究中最适合少年儿童的不是说教,而是美术。
美术是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之能力的教育。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用速成技巧、评比竞赛和对技法的追捧,切割着儿童创造力的幼苗,用成人世界的功利和浮躁心态,迅速地毁灭着儿童天生对线条、色彩、空间和美的感悟力与表现力。
我们认为美术不仅是一种绘画技术和能力的训
练,更是一种对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感知事物能力的训练。
可以教给孩子美术的各种技法,但对审美的情趣和理解却不是仅凭说教就可以实现的,而只能进行引导和影响,在潜移默化中神奇实现和逐步提高的。
设计理念之三:博物馆教育是有别于学校的社会教育。
博物馆教育对象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观众来馆参观是自愿的,参与教育活动也是自愿的,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博物馆教育没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学习成果既是可评量的,但却是不能精确地给予量化。
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项目中,没有“老师”的称谓,在“教”与“学”中,双方通过沟通建立平等、互动的伙伴关系,减少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心理负荷,在无与伦比的快乐中完成对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对自己艺术作品的肯定。
项目评量:
网友博客:我和逗逗踏进南色大门的那一刻,逗逗被深深吸引住并一头就扎了进去,而我的感受,却是如获至宝似的震惊,我完全没有想到就在珠海,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居然还有这么另类的一个少儿美术活动基地,一个只负责提供应有尽有的丰富素材的创想乐园,一个完全放任孩子的创作思维的世外桃源。
于是,对珠海更加多了一份爱。
观众留言:在第十三馆(展厅),尽管大片的颜色已不再鲜活,蒙上了时间的影子,但创作的灵动与不安分仍处处可以感受得到。
那些纸艺作品、玻璃作品、陶艺作品对人视觉的冲击力,不亚于馆藏的碑刻、火炮等实物,令人对细腻诗意的岭南文化心生崇敬。
“当代美术教育的一种综合因素,新锐、纯净、交流、分享……”我抄录下展馆里阐述美术教育真谛的一段文字,作为我对珠海这座看重美术教育的城市的回忆。
启示之一:博物馆公共教育是个大舞台,有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尝试,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关注。
关键是如何认识这个舞台。
在博物馆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对其公益性和社会教育的认识与理解正在不断深化,从而逐渐形成新的博物馆理念。
以往,那些被固定在展厅里面的青铜美玉,那些被悬挂在展柜之中的字画与照片,因为新的理念而插上翅膀,或者变得更加亲和与鲜活,或者赋予了生命与灵魂。
而那些诸如儿童美术教育等具体的行为活动,则无疑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骨骼之一,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
启示之二:博物馆的公共教育的使命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构建和谐与幸福生活的氛围与环境。
因此,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永远是不能回避的课题,永远值得探索和研究。
儿童的社会教育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而博物馆面临的问题一是前瞻性的谋划,二是因地制宜的措施,如此方能行之有效,不落俗套,形成亮点,突出特色。
启示之三:博物馆公共教育特别是儿童美术教育具有自身特点
和规律,唯有坚持长期观察、建立随访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才能逐步提高,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升民族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积极的、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3]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