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核磁共振报告单
【每周病例】骨转移瘤MRI-X线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

【每周病例】骨转移瘤MRI-X线病例图片影像诊断分析【病史临床】男,70岁,腰痛、伴右下肢酸胀无力2个月。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94.3ng/L,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77.1ng/L,总酸性磷酸酶21.9U/L。
【影像图片】以上四幅图分别为X线平片、矢状T1WI、矢状T2WI及骨盆平片【影像表现】腰椎及骨盆见点团状骨质密度增高,并见虫蚀状低密度骨质破坏。
MRI示脊柱T1WI信号减低,T2WI信号增高。
【诊断】骨转移瘤(病理确诊)。
镜下见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易见核分裂像。
未见明确的腺样结构。
癌细胞巢周围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
【鉴别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讨论】骨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 of bone)是指骨外其他组织、器官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骨,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
多见于中老年人。
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最多见。
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多为持续性,夜间加重。
影像诊断要点:X线表现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以溶骨型最常见。
表现为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的斑片状骨质破坏,一般无骨膜增生和软组织肿块,常并发病理性骨折。
发生于扁骨者,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骨破坏区,有融合倾向,或可见软组织肿块影。
发生于椎体者椎间隙多保持完整,常累及椎弓根。
成骨型多表现为斑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位于松质骨内,骨皮质多完整,骨轮廓多无改变。
发生于椎体时,椎体常不被压缩、变扁。
混合型则兼有溶骨型和成骨型转移的骨质改变。
CT与X线所见相同,但比X线敏感,并能清楚显示局部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大小及邻近脏器的关系。
MRI对含脂肪的骨髓组织中的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大多数骨转移瘤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脂肪抑制可以清晰显示。
与多发性髓瘤鉴别:后者病灶大小多较一致,常伴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和软组织肿块,病变区多有膨胀。
【问题】True or False(1)点团状高密度病灶内见虫蚀状骨质破坏区对: 错(2)病变区骨膜反应明显并伴病理性骨折对: 错(3)病灶T1WI信号减低,T2WI信号增高对: 错正确答案:1:× 2:×(病变区无骨膜反应及病理性骨折) 3:√最可能的诊断是A.多发性骨髓瘤B.骨转移瘤C.骨嗜酸性肉芽肿D.石骨症正确答案:B。
[骨肌病变]“软骨肉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骨肌病变]“软骨肉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adc7080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0.png)
[骨肌病变]“软骨肉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软骨肉瘤软骨肉瘤是较为常见的恶性骨肿瘤,起源于软骨或成软骨结缔组织,亦可由软骨瘤、骨软骨瘤恶化而来。
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发生于骨髓的间叶组织和由内生软骨瘤恶变者为中心型,起源于骨膜或由骨软骨瘤恶变者为边缘型。
【临床表现】软骨肉瘤多发生于30~60岁,临床表现为钝痛和缓慢生长的肿块,常见于长管状骨,其次为髂骨和肋骨。
【MRI表现】(1)对显示肿瘤范围以及软组织肿块有优势,但对瘤软骨基质钙化远不及CT敏感。
(2)病灶区的骨质破坏在T1、T2加权像上呈混杂信号,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在T1加权像上信号稍高于肌肉,而在T2加权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其内的钙化表现为不规则的极低信号影。
图1软骨肉瘤A.股骨侧位X线,右侧股骨下段弥漫散在性骨质破坏,有多发斑点状、小环状钙化并内外骨膜反应;B.冠状位T2WI抑脂,显示股骨下段大范围异常信号并周围大量软组织肿块,病灶呈长T2信号,内信号不均伴内部低信号钙化灶【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中老年人,长管状骨和髂骨、肋骨区骨质破坏并周围明显软组织肿块,T2WI显示骨质破坏、周围不均匀高信号软组织肿块,内含结节状低信号钙化灶。
增强扫描肿块内明显不均一强化。
2.鉴别诊断(1)内生软骨瘤内常有散在沙砾钙化点,但较软骨肉瘤少而小,骨皮质多保持完整,周围无软组织肿块。
(2)骨软骨瘤为附着于干骺端的骨性突起,形态多样,软骨帽盖厚者亦可见肿瘤端部有菜花样钙化阴影。
而继发于骨软骨瘤的软骨肉瘤,软骨帽增厚更明显,并形成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多量不规则絮状钙化点。
(3)骨肉瘤易与中央型软骨肉瘤混淆,特别当软骨肉瘤内并无钙化时,但若见骨肉瘤具有的特征性肿瘤骨化,以及骨膜反应显著者可资鉴别。
骨转移核磁共振报告

骨转移核磁共振报告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我们为患者进行了骨转移核磁共振检查。
在本次检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现将报告结果如下:
1. 检查部位,全身骨骼。
2. 检查目的,评估骨转移情况。
3. 检查结果:
(1)头颅骨,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脑实质结构正常。
(2)颈椎,C3、C4椎体见异常信号,考虑为转移瘤。
(3)胸椎,T6、T7椎体见异常信号,考虑为转移瘤。
(4)腰椎,L2、L3椎体见异常信号,考虑为转移瘤。
(5)骨盆,骨盆骨骼无明显异常信号。
(6)四肢骨骼,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4. 诊断意见,全身骨骼骨转移可能性大,建议结合临床综合评估,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5. 建议,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以上就是本次骨转移核磁共振报告的内容,希望能够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咨询,请及时联系医生或医疗机构。
祝患者早日康复!。
胫骨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

➢ 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通常累及长骨的非干骺端区域或骨盆(25%)
非骨化性纤维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FCD/NOF
• 部位:绝大多数位于干骺端 • 发病高峰为10-20岁 • 骨骼发育成熟之前,可能约1/3的人有隐匿病灶 • 男性更常见 • 通常无症状,大者可有疼痛或病理性骨折
胫骨常见肿瘤的影像表现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 葛英霖
概述
➢所有的骨肿瘤均可发生于胫骨,常见的如下:
• 良性:骨样骨瘤、非骨化性纤维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纤维结构不良、骨性纤维结构不良
• 中间型:软骨母细胞瘤、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 • 恶性:骨肉瘤、软骨肉瘤、尤文肉瘤、釉质瘤
良性肿瘤
骨样骨瘤
✓ 磨玻璃样密度区多呈均匀中低信号,压脂略高信号 ✓ 囊变区为T2高信号 ✓ 软骨区域T2高信号,钙化为低信号
CASE 1
胫骨可见两处病灶,膨胀性生长, 皮质变薄,呈磨玻璃样密度。
CASE 2
25岁男性
CASE 3
35岁男性。左侧胫腓骨以及左足第一跖骨多发病灶,磨玻璃样 密度,膨胀,皮质变薄
CASE 4
折
骨性纤维结构不良
✓ 有时T1加权在病变内部或边缘可见高信号短T1条纹(其病理基础为泡沫细胞积 聚和胆固醇结晶等沉积)
✓ T2加权信号多变,可为不均匀高信号,也可为混杂信号(低信号多是由于胶原 纤维成分或含铁血黄素沉积所致,低信号面积可以很大)
CASE 1
37岁男性,膝部疼痛
CASE 2
44岁女性
CASE 3
56岁男性,磁共振图像示胫骨近端干骺端病变,距离关节面较近,偏心性,稍膨胀,多 房状,内部为长T1长T2液体信号,未见明显液液平面。
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解读

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解读1.引言1.1 概述核磁共振(NMR)作为一种先进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已经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通过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的共振现象,获取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详细信息。
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是医生对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的重要依据。
在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中,通常会包含对不同器官或组织的扫描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这些结果可以包括图像、定量数据和影像学表现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解读,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疾病或异常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的解读需要医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他们通常会关注图像的清晰度、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异常信号的存在与否。
此外,他们还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并进行诊断。
然而,对于一般人来说,阅读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的解读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自己的检查结果。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核磁共振在医学诊断中的意义,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潜力。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了解核磁共振检查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正确解读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核磁共振检查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和解读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的相关内容:1.引言1.1 概述-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核磁共振技术的背景和基本原理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本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 本部分正在阅读的是文章结构的内容,我们将详细介绍整篇文章的目录和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1.3 目的- 在本部分,我们将明确核磁共振结果报告单解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和目标。
2.正文2.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什么是核磁共振、其实验原理和仪器设备。
核磁检查骨转移的报告

核磁检查骨转移的报告
报告内容:
通过核磁检查,发现患者骨转移的情况。
磁共振图像显示某些骨骼区域存在转移病灶。
以下是详细的检查结果描述:
1. 脊柱:
- 胸椎:T3、T6、T9、T12椎体可见明显骨质破坏和转移病灶。
- 胸椎椎体边缘呈现出骨质增生现象。
- 椎间盘高度正常,未见明显膨隆或脱垂。
2. 骨盆:
- 骨盆区域显示出多个转移病灶,特别是髂骨和髂耳区域。
- 来自腹腔器官的转移病灶尤为明显。
3. 骨骼系统其他部位:
- 右侧肱骨远端可见一个病灶,可能是骨转移。
- 左髂骨上缘和右骶骨区域也出现骨质破坏和转移病灶。
根据以上结果,骨转移的范围广泛,涉及到胸椎、骨盆以及其他骨骼部位。
建议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检查以确定转移病灶的性质及进展情况,以便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mri诊断报告模板

mri诊断报告模板
【MRI诊断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姓名]
年龄:[年龄]
性别:[性别]
检查日期:[检查日期]
MRI检查部位:[检查部位]
MRI诊断结果:
1. [病灶1]:[描述病灶1的特征、位置和大小]
2. [病灶2]:[描述病灶2的特征、位置和大小]
3. [病灶3]:[描述病灶3的特征、位置和大小]
4. [病灶4]:[描述病灶4的特征、位置和大小]
...
详细描述每个病灶的特征和可能疾病的相关信息。
MRI诊断意见:
根据上述MRI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初步诊断]。
建议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注意事项:
1. 本报告仅供参考,最终诊断请结合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
2. 如有疑问,请及时与医生沟通。
医生签名:[医生姓名]
[医生职称]
[医院/诊所名称] [联系电话]。
骨肿瘤样病变影像诊断ppt课件

·
17
畸形性骨炎
又称Paget’s病,病因不明,可能为矿物质代谢障碍 的慢性进行性骨病;骨质吸收和骨质增生活跃,以 增生为主,但新生骨结构紊乱,易畸形和骨折,可 恶变。
病理:骨质吸收与新生交替进行,骨小梁增厚,不 规则哈氏系统排列紊乱。
临床:国外常见,国内少见,平均44.5岁,骨盆最 好发。病程慢,症状悬殊AKP增高。
X线: 颅骨、肋骨、四肢长骨多发性溶骨性破坏, 边缘可锐利或模糊。颅骨呈地图样,肋骨呈多囊 状,长骨可累及骨干和骨骺。肺粟粒状影、小肺 囊肿、蜂窝状、肺气肿、肺不张、胸腺大。
·
32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又称囊性纤维性骨炎、泛发性纤维囊性骨 炎、广泛性纤维骨炎
多因甲状腺腺瘤引起,女多,30~60岁多 见,好发于四肢长骨、手足短骨、头颅、 骨盆、牙槽骨。·
28
韩-薛-柯氏病
又称黄色瘤病、黄脂瘤病、黄脂质肉芽肿、 慢性型弥漫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临床:幼儿慢性型,好发于5岁以下男性儿 童,颅骨最好发。具突眼、尿崩和颅骨缺 损三大特征,但三者可只出现二项或一项 。 少数可自行修复。
X线:颅骨。长骨
·
29
颅骨最常见且典型,边清穿凿样或地图样 骨质缺损,内可有残留骨片
·
20
颅骨
颅骨增厚 外板疏松 内板硬化
·
21
骨盆:呈三角畸形
·
22
脊椎
压缩变扁而宽,骨 纹模糊,椎体四周 密度增高呈白框状
·
23
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过去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
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包括骨嗜酸细胞肉芽肿 (eosinophilic granuloma)、韩-薛-柯氏病 (Hand-Schuller-Christein’s disease)和勒-雪氏 病(Letterer-Siwe’s diseas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肿瘤核磁共振报告单
报告时间:2022年5月15日
报告编号:2022-XXXX
病人基本信息:
姓名:张三
年龄:45岁
性别:男
住院号:2022-XXXX
临床症状:
患者主诉右侧股骨疼痛,活动受限,持续数月。
无明显外伤史。
影像检查结果:
经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右侧股骨近端可见一肿块,约2.5cm×3.0cm×4.0cm,边界清晰,信号强化显著。
信号特点呈略低信号,T1WI加权影像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加权影像呈等或稍高信号。
肿块内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区,提示钙化灶存在。
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
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及核磁共振表现,考虑右侧股骨近端存在骨肿瘤可能,建议进一步骨活检以明确诊断。
讨论:
骨肿瘤是指发生在骨骼中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根据核磁共振影像结果显示,肿块边界清晰,信号强化显著,与周围骨质相比呈略低信号。
这些特点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较低,有可能是良性骨肿瘤,如骨纤维囊肿、骨骺良性肿瘤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影像并不能直接确定肿瘤的性质,对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仍需骨活检结果。
骨活检是通过穿刺或手术取得骨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骨活检是确定骨肿瘤性质的金standard,能够提供病理学分类、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从而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及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张三来说,他的主诉是右侧股骨疼痛和活动受限,持续数月,且无明显外伤史。
这种症状与骨肿瘤相关,但并不能确定肿瘤的性质。
因此,骨活检是必要的,以便给予患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骨肿瘤的治疗方式多样,根据肿瘤性质的不同,治疗方案也会有所差异。
对于良性骨肿瘤,如果不引起明显症状和危害患者健康,可以选择观察和随访。
而对于恶性骨肿瘤,通常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总结:
通过骨肿瘤核磁共振报告单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断患者张三可
能患有右侧股骨近端的骨肿瘤。
但为了明确诊断,必须进行骨活检。
骨活检结果将为医生提供关键的信息,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提供患者最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骨肿瘤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