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以及元素符号等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单元课题3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理解题目要求,规范书写,提高解题效率。
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不同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5.进行一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内容包括元素符号、元素周期律、实验现象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周期律的应用。
4.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周期或族的特点,归纳总结规律。
-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周期律的理解。
-创设真实情境,如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周期律解释现象,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针对元素符号的记忆难点,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采用趣味性记忆法,如编写元素符号顺口溜、制作元素符号卡片等,提高记忆效果。
-定期进行元素符号默写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记忆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识别元素,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2.难点: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九年级化学教材、元素周期表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和复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学习新知(15分钟)•老师向学生解释元素的概念,并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老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元素的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同步练习(20分钟)•老师给学生发放练习册,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和名称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书写的同时,教师辅助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4. 拓展应用(25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找出几个元素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并进行报告。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10分钟)•老师进行知识总结和归纳,并与学生共同检查、订正练习题的答案。

•老师提问学生几个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2.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识别元素- 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1. 导入- 复习上一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2. 学习新知- 解释元素的概念- 展示元素周期表结构- 介绍元素的性质3. 同步练习- 发放练习册-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4. 拓展应用- 小组活动,找出元素的特点和应用领域5. 总结提升- 知识总结和归纳- 检查练习题答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课题课题3元素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2022新课标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对有关元素符号知识的自主学习,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体会元素符号的科学性。

科学思维: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分析,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包含的信息。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重点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难点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元素符号和元素中文名称的由来引入新课。

了解元素符号的由来。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讲授新课一、元素符号1.书写规律:(1)一个字母的大写(碳C 氧O)(2)两个字母的前面大写后面小写(钠Na 镁Mg)书写元素符号,熟记33种元素符号通过对有关元素符号知识的自主学习,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宏观)(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3)部分元素符号有三个意义。

(对于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单质,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单质。

)【注意】元素符号前面有系数,就只表示微粒个数!只表示微观意义,不表示宏观意义。

【练习应用】1.用化学用语填空3个氢原子_________2个锌原子_________ 10个碳原子________n个硫原子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2H_________ Zn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g2+__________3Mg2+___________ 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体会元素符号的科学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掌握了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对元素的性质、分类和应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然而,学生在面对元素周期表这一抽象概念时,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对元素之间的规律关系把握不足。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通过形象化、生活化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元素周期表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此外,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元素知识的学习中。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定义,知道元素是由原子构成的,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掌握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了解元素的分类。
3.理解原子序数的概念,知道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关系。
3.进行课堂问答,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的疑惑。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组成、元素周期律、元素分类等知识点。
2.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元素的应用。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五、作业布置
4.结合实验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对化学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元素的概念、性质及其分类,理解元素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周期表的结构,学会运用周期表查找元素信息,了解元素周期律。
3.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与元素的关系。
为达成上述目标,本节课将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例如,通过对比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让学生掌握它们的本质区别;通过周期表的探究,使学生了解周期表的构成及应用,能运用周期表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律,发现元素性质的规律。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思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问题导向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验资源,以及生活实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元素的相关知识。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概念、性质、分类及周期表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首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实际问题,如根据某种元素的性质,判断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探究元素周期律。最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A.氧(O)B.硅(Si)C.氩(Ar)D.钙(Ca)
3.解答题: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1)请简述元素周Fra bibliotek表的结构特点。
(2)请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钠(Na)与钾(K)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并解释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与不同。
4.探究题: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感受化学的有序性和统一性,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能力。
5.结合化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们为探索元素奥秘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元素”为核心,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合作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3.通过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科技、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和作用,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了解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5.学会使用化学手册和互联网等工具,查询元素的相关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元素的定义、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符号书写、周期表观察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化学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应用,如氧气瓶、钠光灯、镁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元素的性质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2.化学故事: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元素之间的规律的。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元素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在化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5点前。
3.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钠和钾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以下要点:
1.元素的概念、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结构。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周期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其化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1.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3.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问题分析。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元素周期律,通过举例、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2.梳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查阅速度。
3.设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例题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
2.难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化学键的形成原理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体现。
-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突破。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
(1)导入:以化学史实为背景,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新知: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应用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我将进行以下工作:
1.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布置以下作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3)查阅资料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4)初步了解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建立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流程】一、设疑自探1.激情导入:缺钙了吃什么?出示图片(播放)。

其实元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出示图片)那么:什么是元素?与物质间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构成物质奥秘课题3 元素,板书课题:课题3元素(1)。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和生活中接触的物质围绕课题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

(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⑴什么是元素?⑵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改变?⑶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⑷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元素什么关系?依据本节学习目标,我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补充成下面几个问题:3、出示自探提示⑴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共有几种?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⑵结合图示思考P59下方的讨论题?⑶结合P60图示和资料卡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⑷请结合图3-18谈谈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和微观构成的关系与区别。

⑸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认真自学课本59-60页内容完成以上自探提示。

(约8分钟)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2、教师精讲。

本节知识抽象,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做必要的精讲和补充。

(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投影] 介绍几种原子碳质子数6,中子数6 氧质子数8,中子数8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原质子数8,中子数9子质子数6,中子数8 子质子数8,中子数10[设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归纳]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投影] 碳质子数6,中子数6 碳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元子质子数6,中子数8 素氧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质子数8,中子数9 元子质子数8,中子数10 素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即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过渡:前面我们曾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而“元素又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是否变化?请看第二题: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的种类不变。

(3)、过渡:元素在地壳和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如何?[讨论](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点拨]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2、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为水。

[归纳] 1、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各不相同,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元素。

3.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

(4)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可以分小组讨论)我们举一种具体例子来说明。

请大家最后再次相互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大家回头来看一下,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下面请大家熟记重点2分钟时间。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四、运用拓展1、自编题:请同学们自选一种物质从组成和构成方面自编几道习题(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5分)2、运用拓展题勇敢展现自己!我一定最棒!富有激情的评价,你最给力!加油!同学们,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们!(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C、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3)二氧化碳是由和组成的,共有种元素;(4)二氧化碳分子是由和构成的,共有种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个原子。

(5)过氧化氢(H2O2)是由和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和2个氧。

(6)请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里如药品、食品、饮品寻找到有关元素含量的说明纯牛奶配料:鲜牛奶保质期:8个月净含量:250 mL/盒营养成份:(每100 mL)钙≥0.12 g 脂肪≥3.3 g蛋白质≥2.9 g(7)2008年9月中旬,我国22家奶粉企业69批次婴幼儿奶粉检出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婴幼儿奶粉含三聚氰胺最高达2563mg/Kg,已导致上千名婴幼儿出现肾结石等病状.三聚氰胺的化学符号是C3N3(NH2)3。

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它是由元素组成.(8)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由此可以推测出蜡烛肯定含有哪些化学元素?(9)双氧水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在实验室里可用于制氧气.过氧化氢是由和组成的。

在每个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个和2个。

由于过氧化氢和水在组成上虽然种类相同,但是构成不同,所以二者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

(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4、作业布置:(1)家庭小实验:收集食品、药品包装袋(盒),找出其中的元素并要求查出其含量。

(2)课后题第2题2、3、4板书设计:第四单元课题3 元素(1)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二、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课后反思:课题3 元素(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学难点1、元素符号的含义。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间规律性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导入新课导语:音乐是无国界的,因为音符是一种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

不同的国家在进行化学研究成果的交流时也必须使用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元素符号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化学语言。

2、根据课题,请同学们浏览教材2分钟,提出你认为本节课的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3、教师汇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补充,出示自探提示。

(1)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2)元素符号有何意义?(3)元素可以分为几类?(4)元素周期表可以反馈哪些信息?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61和P63,独立解决以上问题,思考后仍有疑问的地方圈下来。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范、认真,思路清晰(2)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内容从板书规范、内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

2、师生合探点评要点:<1>、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1)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一个原子。

(2)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3)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3-4,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说明:1.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O表示氧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

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

②每一横行(周期)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

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个递增到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每一纵行(即族)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4、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设想?请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