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中羊毛脂烷型三萜系列化合物的探讨_麦勤勤

合集下载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_赵芬琴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_赵芬琴

・9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Feb.2005 Vol.12 No.2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 赵芬琴,朴惠善 (延边大学药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关键词:真菌;桦褐孔菌;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05)02-0096-03 桦褐孔菌,学名为Fuscoporia obliqua(Pers:Fr.) Aoshi或Inonotus obliquus(Fr.)Pilat,俗名为Black Birch touchwood, Birch mushroom, Clinker polypore, Tschaga pilz,Crooked schiller-Porling,Kofukisarunokoshikake。

 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无褶菌目=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纤孔菌属)。

桦褐孔菌分布于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堪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和吉林省(长白山)、日本(北海道)。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

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树皮下或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筏后树木的枯干上。

桦褐孔菌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引起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的白腐。

在木材中的桦褐孔菌菌丝在零下40℃也不会冻死,是极耐寒的种类。

  16-17世纪以来,东欧、俄罗斯、波兰、芬兰等民间广泛利用桦褐孔菌来防治各种疑难杂症,如各种癌症(胃癌、肝癌、肠癌、各种消化器官癌症)、心脏病、糖尿病。

近年来,对于它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已经日益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

此外,国内外研究者也进行了桦褐孔菌人工培养的研究[1-3],并发现了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最适的碳源、氮源和有机酸源。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崔杰;于新;王立勋;刘艳;吕邵娃【摘要】桦褐孔菌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真菌,近年来,其在治疗糖尿病、恶性肿瘤及艾滋病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关注.药理学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具有调节血糖、血脂和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炎、抗衰老等方面的活性,而且还能够调节血压及胃肠道机能.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桦褐孔菌的药理活性及毒理学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其活性物质、提升药用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并被西方认可中医药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7(032)003【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真菌;多糖;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作者】崔杰;于新;王立勋;刘艳;吕邵娃【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又称桦树茸、斜管纤孔菌等,泛指在桦树、榆树、赤杨等树木或砍伐后的枯干上所生长的外表为黑色,内部为黄褐色或茶褐色的菌丝体,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北部等其他寒带地区的药用真菌。

[1]自16世纪起,俄罗斯民间开始用其预防疾病,在我国东北它也是民间的药食两用佳品,当地人用桦树茸代茶饮来预防和治疗癌症;也可与牛奶、白砂糖混合饮用来治疗胃溃疡或胃炎;它的水煎液还有调节血糖、血脂及血压的作用。

[2]近年来,由于其突出的保健作用,引起研发人员的高度关注。

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对有关桦褐孔菌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做以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其活性物质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1 三萜类化合物桦褐孔菌三萜类成分主要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2种,其中四环三萜多为羊毛脂甾烷型,主要包括羊毛甾醇[3]、桦褐孔菌醇[4]、3β,22,25-三羟基羊毛甾-8-烯[4]、栓菌酸[5]、羊毛甾-24-烯-3β,21-二醇[5]、3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6]、3β,25-二羟基羊毛甾-8,23-二烯[7]、3β,22-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7-酮[8]、羊毛甾-7,9(11),23E-三烯-3β,22R,25-三醇[9]、3β,22-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10]、3β-羟基-8,24-二烯羊毛甾-21,23内酯[11]、inonotsuoxide A[12]、inonotsuoxide B[12]、InonotsutriolA[13]、InonotsutriolB[13]、InonotsutriolC[13]等。

不同维生素对桦褐孔菌生长及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不同维生素对桦褐孔菌生长及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不同维生素对桦褐孔菌生长及三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邓振;王欣然;谭瑞娜;马玲
【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3(51)2
【摘要】通过对4种不同维生素B诱导后的桦褐孔菌的生长量、三萜类化合物积累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酶活性进行检测。

发现VB 1、VB 3、VB 6、VB 12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均能对桦褐孔菌的生物量和三萜质量分数积累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质量浓度为10 mg/L VB 12诱导后效果最好,生物量是对照组的1.45倍,三萜质量分数是对照组的2.03倍;当质量浓度为20 mg/L VB 12诱导后,桦褐孔菌生物量是对照组的1.42倍,三萜质量分数是对照组的2.64倍。

发酵第10天,在这4种不同维生素B诱导下,桦褐孔菌的法尼基焦磷酸合酶、角鲨烯合酶的活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有利于桦褐孔菌的生长,促进了桦褐孔菌三萜代谢过程的进行,提高了桦褐孔菌三萜的产量。

【总页数】5页(P86-90)
【作者】邓振;王欣然;谭瑞娜;马玲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7.3
【相关文献】
1.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2.诱导发酵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合成及其抗氧化功能的研究
3.桦褐孔菌总三萜类化合物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4.桦褐孔菌中的活性化合物桦褐孔菌醇
5.桦褐孔菌子实体中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桦褐孔菌三萜类物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桦褐孔菌三萜类物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桦褐孔菌三萜类物质的提取与含量测定林庚申;张小青;魏铁铮;郭良栋【期刊名称】《菌物学报》【年(卷),期】2007(26)3【摘要】以桦褐孔菌发酵菌丝体为材料,通过对溶剂乙醇(95%)、甲醇、乙酸乙酯、丙酮、异丙醇、正己烷和氯仿的提取效果比较表明,提取三萜类化合物的最佳溶剂为异丙醇,提取时间为24h,每个样品所需溶剂量(6mL)和菌丝体样品量(100mg)较少,并可同时对大量样品进行有效提取.以白桦脂醇为标准品,对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分光光度法进行评价,证明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度高、试验误差小、重复性好.利用此方法对桦褐孔菌的野生菌核和发酵菌丝体内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野生菌核(59.86mg/g)和发酵菌丝体(94.92mg/g)中都含有很高的三萜类化合物,且发酵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高于野生菌核.因此在桦褐孔菌产品开发中,发酵菌丝体可代替野生菌核进行大工业化生产.【总页数】8页(P396-403)【作者】林庚申;张小青;魏铁铮;郭良栋【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5【相关文献】1.桦褐孔菌中多糖类和三萜类物质共提取研究 [J], 路春桃;张京声;徐超立;刘萍2.桦褐孔菌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活性 [J], 李孝坤;马金菊;王浩;王振强3.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J], 李佳佳;鞠玉琳;李杨4.桦褐孔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及体外抗糖尿病活性 [J], 张化朋;张静;梁涛;张鹏;刘阿娟5.桦褐孔菌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J], 高洋;邬丹;付雯雯;张玉莹;崔贺铭;徐国兴;武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张旭;赵芬琴;韩光;刘蕾;高昕【摘要】本实验研究了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是采用溶剂法和柱色谱法提取分离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然后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二甲苯致小鼠腹膜炎模型对所得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考察.最终从桦褐孔菌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羊毛甾醇(1)、inotodiol(2)和trametenolic acid(3).化合物1、2、3在10 mg/kg均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化合物1和2在10 mg/kg时显著降低血管通透性.由此得出化合物1~3均有抗炎活性,其中trametenolic acid(3)的抗炎活性最强.【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0(022)003【总页数】4页(P433-436)【关键词】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羊毛甾醇;inotodiol;trametenolic acid;抗炎【作者】张旭;赵芬琴;韩光;刘蕾;高昕【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Q58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Pers.:Fr.)Pilat,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科,分布于北半球45°~50°的地区,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两省资源较丰富。

桦褐孔菌中主要含有羊毛脂烷型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已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了10余种新化合物,如 inotodiol[1,2]、3β-hydroxy-lanosta-8,24-dien-21-al、3β,22-dihydroxy-lanosta-7,9(11), 24-triene、3β,22-dihydroxy-lanosta-8,24-dien-7-one、25-methoxy-21,22-cyclolanosta-8-ene-3β,21-diol、3β, 22α-dihydroxy-lanosta-8,23E-diene-25-peroxide、3β, 22α,25-trihydroxy-lanosta-8,23E-diene、以及 3β-hydroxy-8,24-dien-lanosta-21,23-lactone、3β,22,25-trihydroxy-lanosta-8-ene、21,24-cyclopentalanosta-3β, 21,25-triol-8-ene[3-12]等均为仅存于桦褐孔菌中的羊毛脂烷型化合物。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中国食用菌 2010, 29 (4): 3~4, 16 EDIBLE FUNGI OF CHINA
CN53-1054 / Q ISSN 1003-8310
〈综述〉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李根培, 朴惠善
(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 介绍了桦褐孔菌在抗癌、预防艾滋病、治疗糖尿病、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今后的研 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桦褐孔菌;药用真菌;功能特性;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S64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10 (2010) 04-0003-03
桦 褐 孔 菌 外 表 面 黑 色 部 分 提 取 物 在 质 量 浓 度 40 μg·mL-1 时, 对人流感病毒 A 和 B 及马的流感病毒 A 有完全的活 性。 抗病毒成分主要是桦木醇、 羽扇豆醇和真菌甾醇。 3.4 防治糖尿病
桦褐孔菌的菌丝和菌核中的多糖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都有降血糖作用, 尤 其 是 桦 褐 孔 菌 多 糖 提 取 液 , 其 降 血 糖 作 用 时 间 可 持 续 48 h。 此外还发现栓菌酸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效, 其 活性成分主要是各葡聚糖、 杂多糖和蛋白复合物, 菌丝多 糖并没有明显的抗酶特性, 但在给小鼠注射了桦褐孔菌的 菌丝和菌核中提纯的多糖之后其降低血糖的作用维持了 3 h~48 h[22]。 俄罗斯 Komsollllshi 制药公司的桦褐孔菌精粉对 糖尿病的治愈率为 93%。 3.5 其它作用
免疫功能衰退是衰老的最明显特征之一。 在免疫器官 中, 胸腺和骨髓调控的 B 细胞功能及其分泌免疫球蛋白的 能力下降, 这些变化导致中老年人对外抗原的免疫功能减 弱, 对突变的抗原监视功能降低。 现代研究证明, 衰老所 致免疫功能衰退是可以延缓的, 也可以部分恢复。 在防治 免疫功能衰退的诸多措施和药物中, 扶正补益中药已被证 明是有效的。 研究发现, 桦褐孔菌的 水 提 取液 可 使 LDH、 HBDH、 MDH、 GCT 的 活 性 降 低 , 过 氧 化 氢 酶 的 活 性 增 强, 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保护细胞、 延长传代细胞的分 裂代数, 增进细胞寿命, 促进代谢, 因而能有效地延缓衰 老, 长期服用可延年益寿[17]。2002 年 Rasina LN 发现, 桦褐 孔菌子实体乙醇提物对 wista 鼠 90Sr 的定位及从体内导出 有积极效果, 能使连续 2 个月受射线体外照射的小鼠平均 寿命延长, 并且使血液中和关键性组织中的脂类过氧化物 的 氧 化 作 用 和 血 清 的 R-蛋 白 质 保 持 在 一 定 水 平 。 Babitskaia VG 等 由 子 实 体 提 取黑 色 素-儿 茶 酚 , 发 现 其 具 有 抗 氧化和基因保护功能[19]。 2004 年 Yong cui 等报道桦褐孔菌 中含有的水溶性多酚类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20]。 2005 年 崔基成等报道, 桦褐孔菌 (采自长白山山区) 取物对 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 超氧阴离子自 由 基 和 过 氧 自 由 基具有很强的清除活 性[21]。 此外 还 发 现 桦 褐 孔 菌 的 细胞 组 成和继发的新陈代谢都影响用药者的免疫系统, 能有效抑 制传染性病毒, 可预防感冒, 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桦褐孔菌降脂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降脂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特产研究137Special Wild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 ResearchDOI:10.16720/ki.tcyj.2022.076桦褐孔菌降脂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隆海鸣,李鑫※(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桦褐孔菌[(Fr.)Pilat]是一种天然真菌药物,活性成分丰富,本综述对其主要活性成分诸如多糖、黄酮、多酚和三萜以及它们的降脂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无毒副作用的降脂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桦褐孔菌;活性成分;降脂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21(2022)03-0137-05LONG Hai-ming,LI Xin※(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150076,China)Abstract:is a kind of nature fungus medicine which has abundant active ingredients,the paper dealed with the latest pro-gresses of the researches about the polysaccharide,flavonoids,polyphenols and triterpenoids of the effective ingredientsin ,as well as the lipid-lowering mechanismof were reviewed.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non-toxic medicines of reducing lipids.Key words:;ctive ingredients;lipid-lowering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脂肪和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增加明显,但日常运动量却减少了,致使近年来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大幅升高,并逐年呈上升趋势[1]。

桦褐孔菌中多糖类和三萜类物质共提取研究

桦褐孔菌中多糖类和三萜类物质共提取研究

桦 褐孔 菌 (n n t b qu ) 生 长 于 白桦 树 Io o sol u s 是 u i 上 的真菌 . 罗 斯 K m o l i 药 公 司生 产 的桦 俄 o sm s 制 h
分…. 国外桦 褐 孔 菌 的降 血 糖 作 用 研 究 已成 为热
点 ‘ , 国内 的研 究 报道 较 少 . 本试 验 首 次通 过 溶剂提取 法对 桦褐 孔 菌 中 三萜 类 和 多糖 类 物质 共 提取率进 行 了研究 .
褐孑 菌精粉 对 糖 尿 病 的 治愈 率 为 9 % , 以修 L 3 可 复 已损 坏 的 8 细胞 “ . 目前 国 内外 开 发 桦 褐 一 从 孑 菌 的现状来 看 , 褐孔 菌 的活性 普 遍 被认 同 , L 桦 但
桦 褐 孔 菌 中 多 糖 类 和 三 萜 类 物 质 共 提 取 研 究
路 春桃 , 京 声 , 超 立 , 萍 张 徐 刘
( 中国农 业 大学食 品 科 学与营养 工程 学院 , 京 10 8 ) 北 003
摘 要 : 水提 取 和 有 机 溶 剂提 取 2个方 面 , 过 单 因 素试 验 , 究 了提 取 温 度 、 取 时 间 、 液 比 以及 2种提 取 法 从 通 研 提 料
t e f s t r e ta to h r twa e x r c i n. i
Ke r y wo ds:l o ou bi u s;s l e te ta to n n t so lq u ov n x rc in;p ls c h rd oy a c a i e;tie p n s rtr e e
第Hale Waihona Puke 4卷2 0年 01第 4期
8月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VANCE 400M 型 核 磁 共 振 仪 (1H-NMR: s)为 26-CH3和 27-CH3 两 个 烯 丙 位 的 甲 基 峰。 另
300 MHz,13C-NMR:75 MHz,德 国 Bruker公 司); 外 可见3.26(1H,dd ,J =4.8,11.6 Hz,H-3),5.11
了其色谱行为、理化 性 质、波 谱 数 据 等 诸 方 面 的 一 些 (3H,s),0.89(3H,s),0.99(3H,s),1.01(3H,s)
规律。
5个角甲基的尖峰,这是四环三萜类化 合 物 的 典 型 特
1 仪器与试剂
征;0.93(3H,d ,J =6.4Hz)为21-CH3峰,被20- 位 质子偶合而裂分 为 双 峰,1.62(3H,s)和 1.70(3H,
5 个 角 甲 基 的 尖 峰;0.91(3H,d ,J = 6.6 Hz)为
2 提取及分离
21-CH3 峰,1.62(3H,brs )和 1.71(3H,brs )为 26- CH3 和27-CH3 两个烯丙位的甲基峰,因 发 生 烯 丙 偶
取桦褐孔菌干燥 子 实 体 粉 末 1 000g,用 体 积 分 合而使 峰 展 宽。 另 外 可 见 3.19(1H,dd,J =4.6,
中 图 分 类 号 :Q93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7606(2013)02-0112-05
Study on the lanostane triterpenoids fromInonotus obliquus
MAI Qinqin,CHEN Yinsheng,CHENG Lihong,SHAO Lili, WU Huafen,SUN Mingli, WU Xiaohong
8.7g。取乙酸乙酯萃取物10g,进行硅胶柱层析,用 3.3 化合物3
石 油 醚 - 乙 酸 乙 酯 (100∶0→0∶100)梯 度 洗 脱 ,得 到
白色 针 晶 (MeOH),熔 点 145~146 ℃。1 H-NMR
化合物1(37mg)和7个馏分 Fr.1~Fr.7。 将其中 (CDCl3):在高场区可见δ0.69(3H,s),0.81(3H,s),
广泛生物活性。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发 [5] 现,其主 要 有 效成分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并有报道 对 [6] 其中 三 萜 进行生物转化的研究。
桦褐孔菌中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大多数具 有同一结构的母核,即 羊 毛 甾 母 核,相 同 的 母 核 决 定 了 它 们 具 有 许 多 的 相 同 之 处 ,而 不 同 的 取 代 基 又 使 它 们呈现出不同的性质。我们的实验对桦褐孔菌中的
数为95%乙醇回 流 提 取 3 次,每 次 1h,合 并 3 次 提 6.8 Hz,H-3),3.63(1H,m ,H-21),5.16(1H,t,
取液,减压回收溶剂后得乙醇提取物56g。用水将乙 J =6.8,7.0 Hz,H-24)。13C-NMR(CDCl3):δ78.
醇提取物均匀分散 后,依 次 用 石 油 醚、乙 酸 乙 酯 和 正 83为 C-3 信 号,73.44 为 侧 链 上 与 -OH相 连 的 C-21
112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 May 2013 Vol.32 No.2
桦褐孔菌中羊毛脂烷型三萜系列化合物的探讨
麦勤勤,陈寅生,程丽红,邵丽丽,吴花粉,孙明丽,武小红
(河南大学 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 要:目的 研究桦褐孔菌中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体积分数 为 95% 乙 醇 回 流 提 取,并 依 次 用石油醚、乙 酸 乙 酯、正 丁 醇 萃 取;将 乙 酸 乙 酯 萃 取 物 分 别 采 用 硅 胶 柱 色 谱、ODS 开 放 柱 色 谱、Sephadex LH-20 柱 色谱、半制备 HPLC 进 行 化 学 成 分 的 分 离,并 根 据 理 化 性 质 及1 H-NMR、13 C-NMR、DEPT、HSQC、HMBC、HHCO- SY、NOESY 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 桦 褐 孔 菌 乙 酸 乙 酯 萃 取 物 中 分 离 得 到 了 6 个 化 合 物,它 们 的 结构分别鉴 定 为 羊 毛 甾 醇 (1)、inotodiol(2)、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3)、inonotsuoxide A(4)、inonot- suoxide B(5)和trametenolic acid(6)。 结 论 分 析 总 结 了 6 个 羊 毛 脂 烷 型 三 萜 类 同 系 物 的 色 谱 行 为 、理 化 性 质 和 波 谱数据等方面的规律,并首次报道化合物inonotsuoxide A 和inonotsuoxide B 的 DEPT 和 HSQC 谱。 关 键 词 :桦 褐 孔 菌 ;三 萜 ;化 学 成 分
桦褐孔 菌 (Inonotus obliquus )为 多 孔 菌 科 的 药 用真菌,分布 于 北 半 球 45°~50° 的 地 区。 在 我 国 的 黑龙江、吉林两省资 源 较 为 丰 富,民 间 用 于 治 疗 一 些 恶性 肿 瘤 。 [1] 药 理 实 验[2-4]表 明,桦 褐 孔 菌 能 抑 制 HTC 和 ZHC 肝 癌 细 胞、瓦 克 癌 肉 瘤 W256 细 胞、人 MCF-7乳腺癌细胞、白血病 P388细胞等多种癌细胞 的生长,同时桦褐孔 菌 还 具 有 抗 病 毒、抗 炎 及 保 肝 等
收 稿 日 期 :2013-03-05 作 者 简 介 :麦 勤 勤 (1989- ),女 ,河 南 洛 阳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从 事 天 然 产 物 药 效 物 质 基 础 的 研 究 工 作 。
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Biblioteka ) 2013年5月 第32卷 第2期
113
羊毛脂烷型三萜系列化合物进行了分离制备,并总结 NMR(CDCl3):在 高 场 区 可 见 δ0.70(3H,s),0.82
Esquire LC 质谱仪(德国 Bruker公 司);XT6 显 微 熔 (1H,t,J =1.2,6.4 Hz)则 是 24 位 双 键 上 的 质 子
点测定仪(北京市科技 电 光 仪 器 厂);Agilent 1260 型 信 号。13C-NMR(CDCl3):δ79.007 为 C-3 信 号,
层预制板(Merck公司);柱色谱用硅胶300~400 目、 NMR(CDCl3):在 高 场 区 可 见 δ0.69(3H,s),0.71
薄层层析 用 硅 胶 GF254(青 岛 海 洋 化 工 厂 );实 验 所 (3H,s),0.84(3H,s),0.95(3H,s),0.96(3H,s)
用其他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丁醇萃取,萃取用溶剂与水层体积比均 为 1∶1,各 萃 信号,134.87、134.51、134.11、121.36 存 在 4 个 烯 碳
取4次,分别得到石油醚萃取物2.3g、乙酸乙酯萃取 信号,其 13C-NMR 数据与文 献 报 [8] 道 的inotodiol对
物 26.8 g、正 丁 醇 萃 取 物 17.0 g 和 水 层 残 留 物 照一致。故鉴定化合物2为inotodiol。
ODS开放柱层析,用甲 醇 - 水(85% →100%)梯 度 洗 是24位双键上的质子信号,9.47(1H,d,J =5.7 Hz)
脱,得到化合 物 3(56 mg)。 将 Fr.3 馏 分 进 行 硅 胶 则是20位上的质子信号。13C-NMR(CDCl3):δ78.96为
柱层析,用氯仿-丙酮(30∶1→8∶1)梯度洗脱,得到 C-3信号,134.72、133.93、132.46、123.54 存 在 4 个 烯
5个馏分Fr.3-1~Fr.3-5,继而将 Fr.3-4 进 行 半 制 碳信号,206.29为 与 C-20 相 连 的 -CHO 上 的 碳 信 号,
Fr.1馏分 进 行 硅 胶 柱 层 析,用 石 油 醚 - 乙 酸 乙 酯 0.91(3H,s),0.97(3H,s),1.00(3H,s)5 个 角 甲 基
(10∶1→3∶1)梯度洗脱,得到化合物2(134mg)和5 的尖峰;1.57(3H,s)和1.68(3H,s)为26-CH3 和27-
个馏分 Fr.1-1~Fr.1-5。将其 中 Fr.1-2 馏 分 进 行 CH3 两个烯丙位的甲基峰。5.06(1H,t,J =7.1 Hz)
(Department of Natural Products,College of Pharmacy,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4,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lanostane tetracyclic triterpenoids in Inonotus obliquus.Methods The powered materials was extracted with 95% EtOH and the extracts was separated by petroleum ether,ethyl acetate and n- butanol successively to 4parts.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s was futher isolated by silica gel,ODS,sephadex LH-20 and HPLC chromatograph to obtain the compounds.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oscopy(1H-NMR,13C-NMR,DEPT,HSQC,HMBC,HHCOSY and NOESY).Results 6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s of I.obliquus.They were identified as lanosterol(1),inotodiol(2),3β- 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3),inonotsuoxide A (4 ),inonotsuoxide B (5 )and trametenolic acid (6) 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chromatographical trait,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oscopical pattern of the the compounds were analysised.DEPT and HSQC of inonotsuoxide A(4)and inonotsuoxide B(5)we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Inonotus obliquus ;triterpenoids;chemical constitu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