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甾萜烷地球化学
涠洲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

涠洲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张传运;潘潞;黄苏卫【摘要】中石化涠西探区2015年获重大突破,涠西南D洼东部斜坡发现了涠洲油田.为揭示原油的成因和来源,此文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技术,通过GC、GC-MS分析表明,原油中链烷烃组分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平滑分布;甾萜烷异构化程度较高,富含重排甾烷,具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以及低碳数甾烷,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型或“L”型分布.油-油、油-源对比表明,涠洲油田原油与流沙港组优质的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具有成因联系.原油成熟度参数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C31升藿烷22S/(S+R)等表明原油已达成熟阶段,利用甲基菲指数MPI1折算原油成熟度分布在0.79~0.97之间,原油成熟度与涠西南D洼流沙港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当.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涠洲油田的原油表现为典型湖相特征,主要来源于涠西南D洼流沙港组烃源岩.【期刊名称】《海洋石油》【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8页(P9-16)【关键词】涠洲油田;生物标志物特征;原油成熟度;原油成因类型【作者】张传运;潘潞;黄苏卫【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中石化涠西探区位于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主要涉及涠西南凹陷D洼以及海中凹陷的中部地区。
2015年以来,中石化在涠西探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在涠11-5W构造上相继钻探了几口高产油气流井,标志着涠洲油田的发现。
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于北部湾盆地油气成因与成藏进行了深入分析[1-6],包括涠西南凹陷A、B、C洼、福山凹陷、迈陈凹陷等,认为油源主要来源于流沙港组。
对于中石化涠西探区所属的涠西南D洼和海中凹陷的油气成因与成藏方面研究较少,对于已发现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等研究还未深入展开。
生物标志化合物

15
希 腊 中 新 世
10 5 0
原 油
0
15
20
25
30
15
20
25
正 构 15 烷 烃 质 10 量 分 数
(%)
30
5
西 非 下 白 垩 统 915m
正 构 烷 烃 质 量 分 数
(%)
C27
15 10 5 0 15 15 20 25 30
西 德 ( 莱 因 地 堑 ) 渐 新 世 925 m 岩 石 抽 提 物
四环萜烷也较广泛分布于原油和岩石抽 提物中。目前认为这个系列的化合物由五 环三萜烷类烃热降解或生物降解而成 (Aquino Neto等,1983) 。目前发现的 该系列化合物分布于C24~C27,有可能分布 到C35(Peters等,1993),常以C24丰度最 高。
(3) 长链三环萜烷
长链三环萜的结构特征是环上带有-个异戊二烯 结构单元的长链。这类化合物在油和沉积物中广泛 分布,并且其碳数一般以C19~C30为主,但在一些 原油中也检测出了C19~C45的三环萜,甚至碳数更 高,可达C54 。
0
15
20
25
30
15 10
5 0
西 非 下 白 垩 统 2425 m
10 5 0 15
突 尼 斯 古 新 始 2074m
岩 石 抽 提 物
20 25 30
15
20
25
30
分 子 的 碳 原 子 数
分 子 的 碳 原 子 数
图7-4 尤因塔盆地始新统沉积物和西非 下白垩统中的正构烷烃分布曲线线
图7-5 突尼斯和莱茵河谷下第三系岩石 抽提物中以及希腊中新世原油中分布曲
油源-成因

第五章油气生成(小题)1、所谓的低熟油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类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从0.7~1.0g/cm3,绝大多数低熟油的密度介于0.85~0.94g/cm3之间,与普通石油相比显示出其油质偏重的特点饱/芳比低和非/沥比高是低熟油在族组成上的另一共同特征。
(1)低熟油的判识定量标志:C29甾烷αββ/(ααα+αββ) <0.4C29ααα甾烷20S/(20S+20R) <0.4定性标志:热不稳定的生物标志物的存在:例如各种甾烯和藿烯、5β(H)-粪甾烷、 5α-粪甾烷、脱羟基维生素E系列、卟啉以及长链烷基四氢噻吩和噻吩系列等。
(2)包括凝析油、轻质油、正常石油、重油和高凝固点油等。
低熟油生烃阶段相应的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大体上在0.20~0.70%范围内,相当于干酪报生烃模式的未成熟和(或)低成熟阶段。
(3)低熟油的成因机理1.木栓质体早期生烃2.树脂体早期生烃3.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4.生物类脂物早期生烃5.富硫大分子早期降解生烃机理在特定条件下,碳酸盐岩对低熟油的形成更为有利,特别是在碳酸盐岩—蒸发岩体系中。
原因:(1)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利于直接从可溶性有机质形成重质石油。
(2)含硫高(3)碳酸盐岩对可溶有机物的低吸附性,也有利于油气的早期运移。
2、煤成油的排驱机理(1)压实排驱机理(2)受压力驱动的连续沥青网络运移机理(3)气溶方式运移机理煤成油的总体特征是低密度、低粘度、低凝固点、低含硫、中—高含蜡、高饱和烃和低非烃+沥青质。
3、煤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1)在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高于芳烃、非烃和沥青质,澳大利亚典型煤成油的非烃十沥青质含量一般<10%;(2)硫含量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3)正烷烃分布在C20~C40范围最大,类异戊二烯型烷烃中,Pr/Ph值一般大于4;(4)倍半萜类中有补身烷和桉叶油烷等既反映生源又反映沉积环境的化合物,还有其它来源于五元环同系物、可能与细菌作用有关的化合物(5)富含反映不同植物属种和石油时代的二萜类化合物;(6)一般都有藿烷类化合物,而且长侧链藿烷浓度随其碳数增加呈指数递减,但甲基藿烷和降藿烷不常见;(7)X化合物(一种C30重排甾烷)常见;(8)有时可见非藿烷型萜烷,如奥利烷、羽扇烷、乌散烷和多杜松烷以及不饱和三萜烷;(9)规则甾烷分布以C29甾烷占优势。
有机化学:萜类和甾族化合物

醇,俗称薄荷醇或薄荷脑。
CH3
7
CH
CH2 CH2
1
6
2
CH2 CH2 CH
CH
54 3
8
9
10
OH
CH3 CH3
• 3-萜醇分子中有3个不同的手性碳原子,故有4对 对映异构体,分别是〔 〕薄荷醇、〔 〕异薄 荷醇、〔 〕新薄荷醇和〔 〕新异薄荷醇。即 以下的四个非对映异构体和各自的对映异构体。
练习题17.1 香叶烯〔C10H16〕,一个由月
桂的油中别离而得的萜烯,汲取3摩尔氢分
子而成为C10H22,臭氧分解时产生以下化
合物CH3:CCH3 H C H HC CH2CH2C C H
O
O
O
OO
依据异戊二烯规则,香叶烯可能的结构是什 么?
•
类别 单萜类 倍半萜类 二萜类 三萜类 四萜类 多萜类
H+
重排
•
Cl
Cl
• α-蒎烯
〔张力较大〕
小〕 氯化莰
〔张力较
• 从上式可看出,虽然首先生成3o 碳正离子,但 由于分子内四元环的张力较大,因而仍重排成2o 碳正离子,使其转变成具有张力较小的五元环。 因此,减少环的张力是上述重排发生的主要原因。
• 生成的氯化莰经碱处理后,可排除氯化氢,发生 另一次重排,形成莰烯〔以构象式表示反响过 程〕:
• 3.双环单萜 在萜烷结构中,C8假设分别与C1、C2或C3相连时, 则可形成桥环化合物,它们是莰烷、蒎烷或蒈烷;假设C4与C6 连成桥键则形成zaozi007烷,它们的根本碳骨架及编号如下:
C8~C1相连
7
1
6
2
54 3
8
10
有机化学萜类甾体PPT课件

CH3
CH2
CO
H
O
H
18-去甲基-孕甾-4-烯-3,20-二酮 18,19-双去甲基-5α-孕甾烷
词首“去甲基”的采用,可能会使 某些甾体化合物出现同物异名的 现象。如:
5β-雌甾烷
H
19-去甲基-5β-雄甾烷
第24页/共32页
5.当母核的碳环扩大或缩小时,分别用词首“增碳” (Homo)“失碳”(Nor)来表示,若同时扩增或缩 减两个碳原子就用词首“增双碳”(Dihomo)“失双 碳”(Dinor)来表示,并在其前注明在何环改变。例 如:
第17页/共32页
11 1 10 9
12 13
17
C D 16
2
A
B
8 14 15
3
7
45 6
A/B反式稠合
CD AB
A/B顺式稠合
两种稠合方式的区别在于C5-H构型的不同。 在甾体化合物中,如果某个基团:
朝向平面前的,称为β位 朝向平面后的,称为α位
第18页/共32页
R
2
1
12
11
13
9 10
——二环第脂8页环/共烃32页命名——
这4种饱和双环萜自然界不存在,存在其不饱和和 含氧衍生物。松节油中存在:
α-蒎烯 构象式
β-蒎烯
α-蒎烯与β-蒎烯在0℃可与HCl加成,较高温度会发生骨架的
重排,生成莰的结构。4元环扩为五元环,减少环张力。瓦格
涅尔-麦尔外英(Wangner-Meerwein)重排。
第2页/共32页
二、单萜类化合物 (一)链状单萜
CH2OH
橙花醇
CHO
CH2OH
(存在于玫瑰油、香茅 油中)
油气地球化学知识框架

油气地球化学知识框架(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油气地球化学第一章生物有机质组成与沉积模式第一节有机质的形成与全球碳循环一、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二、光合作用三、对地球上有机质有主要贡献的生物1、浮游植物(时间长、水体面积高、繁殖率高)2、细菌(时间长、分布广、适应性极强、繁殖快)3、高等植物(出现晚,分布在陆地保存难、可富集演化为煤层)4、浮游动物(食物消费者产率低、低等浮游动物数量较大)四、有机碳的循环1、有机圈2、有机碳的循环 (1)生物化学亚循环 (2)地球化学亚循环第二节生物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一、碳水化合物二、蛋白质和氨基酸(一)蛋白质(二)氨基酸(三)酶三、脂类1.脂肪酸2.腊3.萜类和甾类化合物4.甾族化合物四、木质素和丹宁五、色素第三节有机质沉积模式一、有机质沉积的控制因素1、生物控制因素:微生物降解、原始生产速率2、物理控制因素:有机质沉积速率、沉积环境、有机质的搬运作用二、缺氧环境的类型1、大型缺氧湖泊(1)深水是缺氧湖泊发育的重要条件(2)缺氧湖泊的发育与纬度有关(四季变化明显的湖泊底水含氧量大,热带湖泊含氧量少)2、海相缺氧环境(1)缺氧封闭局限海盆(2)由上升流形成的缺氧沉积第二章沉积有机质组成及成岩演化第一节腐殖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1、腐殖质的概念:是指土壤、天然水和现代沉积物中不能水解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暗色有机质。
2、腐殖质的形成、提取及分类(1)形成有机质受细菌作用后剩余的木质素、氨基酸、脂肪酸、酚、纤维素等在微生物作用下缩合而成(在强还原环境下可以不形成腐殖质)(2)提取与分类富啡酸(FA)、胡敏酸(HA)、胡敏素(3)腐殖酸元素组成主要为C、H、O、S、N,其中C、O两项占90%以上3.腐殖酸的结构A富克斯结构模型 B费尔伯克结构模型 C特拉古诺夫结构模型 D库哈连科结构通式4.腐殖酸的物理化学性质(1)胶体性和可溶性(2)明显的酸性(3)亲水性(4)热解性质5.腐殖质的演化第二节可溶有机质一、可溶有机质的定义凡是被中性有机溶剂从沉积岩(物)中溶解(抽取)出来的有机质称为可溶有机质,或可抽提有机质,也成为沥青。
5-2 甾萜类化合物

甾类分子的碳数主要为C 一般认为, 甾类分子的碳数主要为C27、C28和C29,一般认为, 的胆甾醇是动物甾醇的主要成分, 正因为如此, C27 的胆甾醇是动物甾醇的主要成分 , 正因为如此 , 一 般将C 的甾烷称为胆甾烷 而相应的将C 胆甾烷, 般将 C27 的甾烷称为 胆甾烷 , 而相应的将 C28 、 C29 甾烷 分别称为24 甲基和24-乙基-胆甾烷,而各种C 24分别称为 24- 甲基 和 24- 乙基 - 胆甾烷 , 而各种 C28 、 C29 甾醇则是高等植物甾醇的主要代表。不带长侧链, 甾醇则是高等植物甾醇的主要代表。不带长侧链,碳数 22的低分子甾类称 孕甾。在甾环的C 的低分子甾类称孕甾 C22 的低分子甾类称 孕甾 。 在甾环的 C-4 位上带有一个 甲基的称4 甲基甾。 甲基的称4-甲基甾。 就目前所知,陆生植物主要含C29、其次含C28甾醇, 其次含C 甾醇, 就目前所知,陆生植物主要含C 动物主要含几种C 胆甾醇, 而在深水浮游动植物( 动物主要含几种 C27 胆甾醇 , 而在深水浮游动植物 ( 包 为主的, 括藻类)和水的游离甾醇中则是以C 括藻类)和水的游离甾醇中则是以C27和C29为主的,或 更为重要。 者C27更为重要。 甾醇是水生浮游生物甾醇类的优势成分, C27 甾醇是水生浮游生物甾醇类的优势成分 , 而 C29 甾醇则是陆源和高等植物有机质甾醇类的最主要的 成员。 至于C 甾醇也是偏向于陆源有机质甾醇的方面。 成员 。 至于 C28 甾醇也是偏向于陆源有机质甾醇的方面 。
在动植物体中甾类化合物通常以带双键的醇酮酸的形式存在死亡的动植物进入沉积物后甾类经一系列地球化学变化往往成为不含杂原子和双键的分子因此由生物的遗体转换而成的石油中的甾族化合物一般以甾烷的形式存甾类分子的碳数主要为c2729一般认为27的胆甾醇是动物甾醇的主要成分正因为如此一分别称为24甲基和24乙基胆甾烷而各种c2829甾醇则是高等植物甾醇的主要代表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有机化学

甾族化合物的立体化学
复杂。因仅就环上而言,
就有六个手性碳原子,
可能有的立体异构体数
目为26 = 64个。
20
12 19
17
11
18 1
C 13 * D
* 14 *
16 15
2
9*
A * 10 B 8
3
*
7
5
4
6
天然的甾族化合物中,B环和C 环之间总是反式稠合
C环和D 环之间几乎反式稠合
(强心苷元除外)
A环和B 环之间可以顺式也可
以反式稠合
稠合以后甾环碳架上所连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有 不同的取向,其构型规定如下:(角甲基位于稠环的上
方,用作其它取代基构型的参考标准。)
a-构型:与角甲基在环平面异侧的取代基称为a-构型,用虚线表示。 即基团位于环平面下方。
b-构型:与角甲基在环平面同侧的取代基称为b -构型,用实线表示。 即基团位于环平面上方。
R
12 Me 17
11
1 Me 9
13 D
C
16 15
2
A 10 B
14 8H
3
5
7
4H 6
CH3
CH3 R
四、 胆固醇(胆甾醇)
H3C H3C
H3C H
HH
HO 胆甾醇
结构特点:
CH3
CH3 C-3有b-OH,
C-5与C-6之间有碳碳双键
C-17连 着 一 个 8碳 原 子 的 烷基侧链。
无色或略带黄色的结晶,m.p148.5℃,在高真空 度下可升华,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 有机溶剂。
3
HO
O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藿烷的碳数分布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C30H
伽玛蜡烷 C29H
C27 Ts Tm
C31H C30M
C32H
C33H
C34H C H 35
C31~C35藿烷随碳数 升高呈递减分布模式, 常见于一般淡水湖相生 油岩及原油中。
70.00
时间
按照保留时间顺序,根据记录的离子强度,建立的一个离子流色谱 图,即为总流子流图;用来观察样品的分离情况和信号的强弱。它 与气相色谱图基本相同。
二、质谱图(棒图)
217
90000 85000 80000 75000 70000 65000 60000 55000 50000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二、甾类化合物结构、系列与检测
规则甾烷
重排甾烷
甾烷类化合物在碳环上5,14,17碳位H原子具有α , β构型;侧链 20碳位为手性中心,具有R、S两种构型;因而每个碳数化合物5个 异构体。 5 α (H), 14 α (H),17 α (H)—20R+S; 5α (H),14 β (H),17 β (H)—20R+S; 及 5 β (H),14 α (H),17 α (H)—20R。 重排甾烷有相应的构型。
•
由于细胞膜组分在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抗降解能力强,因而藿烷类化 合物几乎检出于所有的原油和生油岩。常规的藿烷一般碳数范围在C27C35之间,有报道碳数可达C40以上。碳数为C31-C35的藿烷主要来源 于细菌的细胞膜,一些蕨类植物也有其先质。碳数为C30或低于C30的 藿烷可能与C30先质物如双喋烯、双蝶醇有关。其先质物在成岩过程中, 失去侧链上的官能团及碳原子(氧化成羧酸后脱羧),形成C31-C35系 列。 在沉积物中C35藿醇可能经历氧化、脱水、氢化、芳化、环化、侧链断 裂及开环等多种成岩反应,形成各种饱和的、不饱和的、含氧或芳烃系 列化合物,这样地质体中藿烷类有很存在形式,如正常藿烷、莫烷、ββ 藿烷、多种含硫藿烷、D环芳化8,14断藿烷、苯并藿烷、重排藿烷系列 等。
三、质量色谱图
相 对 强 度 总离子流图 (TIC)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m/z 191 质量色谱图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保留时间
质量色谱图是指某个质量数(质荷比m/z)的离子对色谱图进行扫描 所得到的谱图。如用m/z 191扫描得到的质量色谱图,可依保留时间 顺序将所有含m/z 191碎片离子的化合物都显示在此谱图上。
18、20R - 24 - 乙基 -14β(H), 17β(H) - 胆甾烷
19、20S - 24 - 乙基 - 14β(H), 17β(H) - 胆甾烷 20、20R - 24 - 乙基 - 14α(H), 17α(H) - 胆甾烷
三、4-甲基甾烷化合物检测
C27
C29
4-甲基甾烷
C28
四、C26降甲基甾烷类化合物的检测(GC/MS/MS谱图)
第五章 甾、萜烷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
• 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原理
• GC/MS谱图类型与意义 • 萜烷类型及其GC/MS谱图解析方法
• 甾烷类型及其GC/MS谱图解析方法
• 甾、萜烷的来源、演化及其地球化学应用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沉积有机质中那些来源于生物 体,在成岩演化过程中,基本保存原始生物先质物碳骨架的有 机化合物。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甾烷、萜烷等。
有机化合物在真空条件下,被电子束轰击形成分子离子或碎片离子; 这些带电离子在磁场中受磁场力作用下,按质荷比(m/e)大小分离, 通过记录装置它们依次被收集、放大,并按m/e 大小记录下来,形 成质谱图。
第二节 GC/MS谱图类型与意义
一、总离子流图(TIC)
1000000 950000 900000 850000 800000 750000 700000
在五环三萜烷中重要的萜烷有藿烷类、伽玛蜡烷、奥利 烷等。
二、藿烷类化合物结构、系列与检测
藿烷类化合物在碳环上17,21碳位H原子具有三种构型,因而有三 个系列化合物。 1、17β(H),21 β (H); 2、17β(H),21 α (H);称为莫烷; 3、17 α (H),21 β (H),称为藿烷 侧链22碳位为手性中心,具有R、S两种构型。 此外,碳环上甲基发生位移后可形成多种重排藿烷类化合物。
基峰
特征离子峰
相 对 强 度
149 55 95
M-15 分子离子峰 M+
400
123 175
385
29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
100
150
m/z 质荷比
离子碎片按质荷比(m/z)的大小,依次排列的谱图称质谱图。 谱图中m/z最高的离子为分子离子(M+);最高的峰称为基峰;除 M+外的峰称离子碎片峰。
17β(H),21 β (H) (生物型)
R
17β(H),21 α (H)
热 演 化 程 度 增 加
17 α (H),21 β (H) (地质型)
S
藿烷成熟度参数: 1、C32 S/(S+R): 随热演化程度增高而升高,平衡值为0.6; 2、C30藿烷/C30莫烷:随热演化程度增高而升高; 3、Ts/Tm:随热演化程度增高而升高。
甾烷化合物质谱图特征
217
90000 85000 80000 75000 70000 65000 60000 55000 50000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C29甾烷质谱图
m/z 217
相 对 强 度
149 55 95
保留时间
藿烷、莫烷化合物分布图;
C29 C30 C29 C30
17β(H),21 β (H)藿烷化合物分布图
三、伽玛蜡烷结构与谱图
191
m/z 191
伽玛蜡烷
基峰
C31H
m/z 191
分子离子峰
412
C30藿烷
四、奥利烷结构与谱图
奥 利 烷
191
基峰
m/z 191
分子离子峰
412
五、三、四环萜烷系列化合物
10、20R - 14α(H), 17α(H) - 胆甾烷 11、20R - 24 - 乙基 - 13β(H),17α(H) - 重排胆甾烷 12、20S - 24 - 乙基 - 13α(H),17β(H) - 重排胆甾烷 13、20S - 24 - 甲基 - 14α(H), 17α(H) - 胆甾烷 14、20R - 24 - 甲基 - 14β(H), 17β(H) - 胆甾烷 +20R-24-乙基 - 13α (H), 17β (H) - 重排胆甾烷 15、20S - 24 - 甲基 - 14β(H), 17β(H) - 胆甾烷 16、20R - 24 - 甲基 -14α(H), 17α(H) - 胆甾烷 17、20S - 24 - 乙基 -14α(H), 17α(H) - 胆甾烷
100
C30甾烷?
(a) BZ34-1-1 3415-3420m Es1 泥岩
414 > 217
%
20
100
重排甾烷 C29甾烷 规则甾烷
400 > 217
%
1
100
C28甾烷
%
386 > 217
3
100
C27甾烷
%
372 > 217
2
100
C26甾烷
24-降胆甾烷
358 > 217
%
15 50.00
第三节 萜烷类型及其GC/MS谱图解析方法
一、萜烷类型 萜烷(Terpane)是以异戊二烯为基本结构单元构成环 状化合物,按异戊二烯的数目划分萜烷类型,常见的有: 1、倍半萜烷(由三个异戊二烯构成),碳数:C14~C16 2、二萜烷(由四个异戊二烯构成),碳数:C19~21
3、五环三萜烷(由六个异戊二烯构成),碳数:C27~C35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m/z 质荷比
藿烷化合物用m/z 191质量色谱图进行检测; 其碳数分布:C27~C35
C30H
m/z191
H-藿烷系列化合物
伽玛蜡烷 C29H
C31H
C27 Ts Tm C30M C32H
S R
C33H C34H C35H
m/z 191 m/z 191
C30藿烷
五环三萜烷
三、四环萜烷
C23 C21 C20 C24 C24四环萜烷 C25 C26 C28 Ts C29 Tm
m/z 191
C22
C19
time
第四节 甾烷类型及其GC/MS谱图解析方法
一、甾烷类型 甾烷( Sterane) 按结构分: 1、规则甾烷 2、重排甾烷(碳环上甲基发生迁移) 按侧链长短分: 1、孕甾烷 碳数:C21、C22 2、长链甾烷 碳数:C27、C28、C29、(C30) 此外,有甲基甾烷,包括4-甲基甾烷、甲藻甾烷、3β甲 基甾烷等;降甲基甾烷:21-、24-、27-降甲基甾烷等。
C29
C27甾烷
重排甾烷 规则甾烷
400 > 217
C28甾烷
重排甾烷 规则甾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