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石刻拓片资源库(碑帖菁华)的进展情况(精)

合集下载

中文拓片影像数据库的建设

中文拓片影像数据库的建设

《中文拓片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冀亚平(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金石组)《中文拓片数据库》自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 第一次会议提出以来,有关各方面在各自的领域内做了不少工作。

作为主持这个项目的中国国家图书馆,馆内投入了专门的人力和一定的财力来完善各项相关规则并进行了该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相关规则的确立为配合《中文拓片数据库》的建设,2000年北京会议特别是2001年4月台湾会议以后,我们即开始对原有的《金石拓片编目规则》进行修订并更名为《中文拓片编目规则》,使其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我们还在实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

2000年11月13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召开了北京地区图书馆界有关专家的座谈会,对规则和手册征求意见,我们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后于2001年12月出版发行。

还制定了《中文拓片影像加工规则》《数字资源整合规则》《数字资源存储规则》等。

编目是数据库的内容核心,石刻拓片的著录内容历史上一向繁简不一,但是,有几项是必须著录的,如题名、责任者、年代、地点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读者的需要,增加了诸如录文、相关文献等项目,共计30余项,供必要时选择使用。

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的试验是在1999年初开始的。

当时,按照馆里的要求,我们采用国内通用的CNMARC格式建立了简体字版的《北京地区石刻拓片书目数据库》6300余条作为第一个实验数据库,2000年又建立了《墓志拓片书目数据库》3400余条。

2000年《中文拓片数据库》项目提出后,大家提出要使用一种国际上通行而简便的、适合互联网操作的中文拓片机读目录格式,多数人的意见趋向于Dublin Core(DC)元数据格式。

我们仔细研究了中文拓片的特性并对MARC和DC两种元数据格式进行了比较,最终确立了先用MARC格式进行数据加工,然后将其中核心数据转换成DC形式与影像挂接后进行网上发布的原则来构建《中文拓片数据库》。

古代石刻及拓片的文献价值、保护与利用

古代石刻及拓片的文献价值、保护与利用

古代石刻及拓片的文献价值、保护与利用作者:申丽霞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10期摘要:自殷商至清末,我国古代石刻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石刻中含有丰富的原始资料,不仅有助于补充传世文献的缺略,还有助于订正传世文献的讹误。

拓片作为传拓的拓制成品,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也有助于书法艺术研究,对于书法源流及风格演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因此,加强古代石刻及拓片的保护和利用十分必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古代石刻及拓片的现状,具体分析了古代石刻及拓片的文献价值,并提出了保护古代石刻及拓片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古代石刻;拓片;文献价值;保护;利用众所周知,在现今社会,人们可通过手机、相机等各种高科技产品将文字与图片等记录下来。

但是,在没有高科技产品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主要是通过石刻及拓片等方式将文字与图形保存下来的。

一、古代石刻及拓片现状(一)古代石刻就目前来讲,我国石质文物留存量大,种类多。

其中,碑刻类文物体量较大,不易移动,因而大都是露天存放。

经过几百上千年的风雨侵蚀,有些裸露碑刻表面的字迹、图案等已然不清。

再加上部分游客在石刻上涂抹、刻字等不文明行为,有些石刻被人为破坏,使得我国的古代文明成果受到损害。

近年来,为减少环境或人为伤害碑刻情况的发生,我国许多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建设碑楼、安装玻璃防护罩、加装围栏隔离保护、涂刷抗风化防护层等各种各样的保护方法。

这些方法虽然减少了游客的直接接触,但无法清楚地观看碑刻内容,亦无法控制石刻的自然风化。

比如,陕西荐福寺塔院露天存放的17通碑帖,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碑石存在表面沉积、起层、结壳、断裂等现象。

比如,大雄宝殿南侧的“荐福寺殿堂图”现已存在起层和脱落问题(图1)。

因此,加强对石刻的保护刻不容缓。

(二)拓片传拓作为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实物“印刷术”,其拓制的成品称为拓片。

换句话说,拓片就是指用宣纸和墨等一些小工具将碑文、青铜器、玉器以及雕刻等上面的铭文或图案拓印在纸上。

石刻碑刻调研报告

石刻碑刻调研报告

石刻碑刻调研报告石刻碑刻调研报告一、引言石刻碑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石刻碑刻的调研,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文化,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和分析石刻碑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促进石刻碑刻的保护和传承。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深入到了多个石刻碑刻保存较好的地方,观察了不同类型的石刻碑刻,并与相关从业者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们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的困境。

同时,我们还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了石刻碑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为本次调研提供了相关背景知识。

三、石刻碑刻现状经过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我们了解到石刻碑刻在我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虽然我国许多石刻碑刻保存较为完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石刻碑刻的腐蚀、破损和盗窃等。

另外,由于保护工作的不足,一些石刻碑刻受到了环境污染和人为破坏的影响,亟需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

四、保护和传承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保护和传承措施:1. 加强保护力度:加强石刻碑刻的保护工作,采取措施防止腐蚀、破损和盗窃等现象的发生。

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制定相关法规和措施,加强对石刻碑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其长期保存。

2. 加大修复力度:加大对已受损石刻碑刻的修复工作。

修复不仅应考虑到石刻碑刻本身的完整性,还应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修复过程中需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材料,确保修复效果的稳固和持久。

3. 加强文化宣传:加大对石刻碑刻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保护意识。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增加公众对石刻碑刻的了解和关注,提高对石刻碑刻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认知。

4. 加强学术研究:加大对石刻碑刻学术研究的力度,深入挖掘石刻碑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拓片的修复和存藏刍议

拓片的修复和存藏刍议

拓片的修复和存藏刍议作者:吴小兰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在介绍拓片的史料价值和存藏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拓片修复工作的实际案例,系统地论述了拓片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修复方法、装裱技法和保存形式的选择,并提出拓片修复和存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拓片价值;拓片修复;拓片保存【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一、拓片的史料价值和存藏状况(一)拓片的史料价值拓片是使用墨汁和宣纸,将碑刻或金石文物上的文字或图形捶拓下来的一种历史文献资料。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拓片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南北朝时期虞和的《临书表》中,就有“由是拓书悉用薄纸”的记载。

1900年在甘肃发现的敦煌遗书中,就有《温泉铭》《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金刚经》等唐代拓本,这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拓片。

关于金石文献的特殊价值,早已为众多金石学家所肯定。

清代学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序称“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甚解。

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

”补史之阙,正史之误,是金石文献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如被著名学者叶恭绰赞誉“为岭南诸碑之冠”的唐代《龙龛道场铭并序》,所记隋唐时期岭南历史、宗教、文学,尤其是盛唐西江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可补地方史乘记载之遗漏;它如《南海神广利庙碑》《大宋新修广利王庙之碑》之于广州海外交通,《华林寺开山碑记》《六祖大鉴禅师碑》《重修三元宫碑记》《高穆斯林剌马丹墓碑》之于广州宗教,《中山大学碑记》《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碑记》之于广州教育文化等,均具重要参考价值。

尤其是因各种原因,原碑损毁失佚,则保存下来的拓片更具独特的价值。

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的拓片《陆军新编第一军远征印缅阵亡将士纪念碑》,由于原碑后来损毁,该碑的拓片成为研究新一军历史的重要史料。

(二)拓片的存藏状况拓片作为兼具文献、文物和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献,由于在传拓工艺、制作材料、装帧形制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气候因素、存藏环境和虫蛀霉蚀等影响,现存的拓片均存在较为严重的破损现象。

中文石刻拓片资源库建设

中文石刻拓片资源库建设

中文石刻拓片资源库建设
张志清;冀亚平
【期刊名称】《新世纪图书馆》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2000年6月,北京香山“第一届中文文献共建共享合作会议”上确立“中文拓片资源库”为海峡两岸五地各馆合作项目,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作为组织者,专力共建事宜。

其时,史语所编目建库已有全面成就,国图金石典藏编目数十年来也有相当成果:甲骨入选《甲骨文合集》拓片逾8千种,石刻编目超过1万种,而青铜器全形拓片亦有专辑出版问世。

两单位外,北京大学图书馆、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等单位均有金石拓片数字化计划,形成各自发展又相互借鉴、合作的态势。

纵观项目启动4年来的发展,以中国台湾地区各馆起步早,标准统一,资金充裕,合作成效较为显著。

【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张志清;冀亚平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岳西县馆藏地方拓片文献的文化价值及保护利用——以司空山石刻拓片为例 [J], 万岳霞
2.石刻拓片书目控制中的释文规范化研究(上)——以金石目录对于石刻文献内容的考释为借鉴 [J], 张靖
3.中文石刻拓片数据库比较研究 [J], 李卓
4.中文拓片资源库的建设与服务 [J], 龙伟
5.铸厚重而灵动的风景:石刻拓片展的价值四维度——以泰山石刻拓片展为例 [J], 任继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刻拓片的收藏和市场

石刻拓片的收藏和市场

石刻拓片的收藏和市场作者:薛水生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12期摘要:拓片是用墨把石刻或者古器物上的文字或花纹拓在纸上产生的成品,是为了方便人们学习名家书迹而产生的。

拓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收藏品,拓片收藏在中国由来已久,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

影响拓片价格的因素有原碑价值、拓片真伪年代、拓片装裱水平等。

鉴别拓片的真伪须参考前人的著录与鉴定、看装潢属于何年代、看题记跋语、看印章、看纸质、看墨气、看石花、看纸色、看版别、注意残损程度、有无刮补等。

关键词:石刻拓片;艺术品市场;收藏1 石刻拓片概述在照相技术还没有被发明的时代,人们在研究古代碑碣、墓志、碑帖,或者研究青铜器上的铭文、建筑部件上的花纹时,不便也不可能每次都到实地观摩实物,这就需要把这些古代文物上的文字、花纹想方设法转移到纸上,以便著录和研究,这就推动了摩拓技术的产生。

用墨把石刻或者古器物上的文字或花纹拓在纸上,产生的成品即是拓片。

拓片从原物直接拓印下来,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

因此,对原物的记录是客观、科学的。

除有凹凸纹饰的器物外,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记录。

本文中主要讨论石刻拓片,下文中所说的“拓片”一词,除特别说明之外,皆是指石刻拓片。

摩拓技术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唐代,我国书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社会上习书成风,这直接推动了书法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据记载,唐代“大名家书法已有标明的市价,等级分明,高者几近‘天价’”。

[1]人们对书法名作的追捧达到今天难以想象的程度,“近日有钟尚书绍京,亦为好事,不惜大费,破产求书。

计用数百万贯钱,惟市得右军行书五纸,不能致真书一字。

”[1]名家的真迹价格昂贵,并非人人都敢出资收藏,然而世人学习书法的热情高涨,这就促使了一种价格相对低廉的传播书法艺术的方式的产生,这就是摩拓,摩拓产生的成品就是拓片。

现存的唐拓已是凤毛麟角,如巴黎国立图书馆藏唐太宗书《温泉铭》拓片、日本东京三吉美术馆藏虞世南书《夫子庙堂碑》拓片、上海图书馆藏欧阳询书《华度寺碑》拓片、日本三井听冰阁藏褚遂良书《孟法师碑》拓片、北京图书馆藏柳公权书《神策军碑》拓片等,①已是国家收藏的重要文物,基本不可能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流通了。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2024年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范文

《近十年石刻研究文献综述(2004~2014)》篇一一、引言石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记录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近十年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石刻研究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近十年来石刻研究的文献,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石刻研究文献概述(一)石刻的分类与分布近十年来,石刻的分类与分布研究逐渐深入。

研究者们根据石刻的材质、形态、内容、功能等方面,将其分为碑刻、墓志、摩崖、造像等不同的类型。

同时,对石刻的地理分布、历史演变等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石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石刻的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是石刻研究的重要领域。

近十年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石刻的考古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对石刻的发掘、整理、分析,揭示了石刻背后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结合其他考古资料,对石刻的年代、制作工艺、传播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石刻的文字学与语言学研究石刻上的文字是研究文字学和语言学的重要资料。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对石刻上的文字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演变、发展、传承等方面的规律。

同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石刻上的语言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语言特点、语法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四)石刻的艺术学研究石刻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从艺术学的角度对石刻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艺术风格、艺术手法、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对石刻的艺术传承、艺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三、近十年石刻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一)多学科交叉研究近十年来,石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

研究者们不仅从考古学、文字学、语言学等传统领域进行研究,还结合历史学、地理学、艺术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石刻进行综合研究。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揭示石刻的价值和意义。

馆藏石刻碑刻拓印情况汇报

馆藏石刻碑刻拓印情况汇报

馆藏石刻碑刻拓印情况汇报馆藏石刻碑刻拓印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部分石刻碑刻的拓印工作,并对拓印品进行了初步整理和保护。

以下是具体的情况汇报:一、拓印工作进展。

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对馆藏的石刻碑刻进行了认真的拓印工作。

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操作,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对十余块石刻碑刻的拓印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团队的努力和合作,最终完成了拓印工作。

二、拓印品整理与保护。

完成拓印工作后,我们立即对拓印品进行了整理和保护工作。

我们对每一块拓印品进行了编号和记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以确保其长期保存和展示价值。

同时,我们还对拓印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分类,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拓印品展示与利用。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将部分拓印品进行展示和利用。

我们将其作为馆藏展览的一部分,向公众展示了我馆在石刻碑刻拓印方面的成果。

同时,我们还将拓印品提供给相关研究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为学术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在拓印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部分石刻碑刻因年代久远,表面已经磨损严重,导致拓印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改进拓印工艺,寻求更好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拓印效果。

另外,我们还将继续开展石刻碑刻的拓印工作,扩大拓印范围,丰富馆藏内容,为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

总的来说,馆藏石刻碑刻拓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拓印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馆藏的石刻碑刻保护、研究和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建议,共同推动馆藏石刻碑刻拓印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從2004年起,本館開始將北京地區石刻拓 片掃描並製作目錄資料庫。至2005年底,預計 可以按期完成目錄資料庫建設任務,而掃描工 作因碑刻數量多,幅面寬大,速度較慢,估計 到2006年中才可全部完成。這次建設除收錄全 部北京散刻碑石拓片外,完整的大型石刻拓片 收錄了乾隆十三經刻石和元明清進士題名碑刻 石拓片,房山石經暫不收錄。對於西方傳教士 刻石拓片,則基本收錄完全。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檢索
網速
碑帖菁华检索界面
简单检索界面
条件内容必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入标准繁体字
可以按照石刻题名、作者、 刻石年代、立石或出土地 点、关键词、主题词等进 行单一条件检索
高级检索界面
可进行多条件的组合 检索,条件从下拉列 表单中选择 有“与”、 “或”两种逻 辑关系可供选 择
每页显示条数最 多可达60条
无条件输入的情况下 选择默认条件显示全部数据 点击查询可得到按刻 立石年代排序的全部 每条数据显示项目包 数据 括序号、拓片题名、
刻立石年代和地点
点击所得石刻拓 片题名即可进入 详细内容界面
点击题名所对 应的浏览按钮 即可直接看到 此拓片图像
详细著录18 个项目
蓝色部分,即作者、年 数据详细内容
2004年南京會議上,本館曾回顧歷年 資源庫建設情況,比較各館石刻拓片資源 庫收錄和發佈特點,撰文載於《新世紀圖 書館》2005年1期,原文亦可在“中國期 刊全文資料庫”(CNKI)上檢看,本次彙 報不再贅述。
這次彙報的主要內容:
一、回顧 2000-2003 年建設内容:《北京圖書 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片彙編》中收錄的拓片 二、說明 2004-2005 年建设内容:北京地區拓 片和歷代墓誌拓片
石刻拓片資源庫收錄歷代墓誌目錄和影 像超過4800種,自2000年至今基本完成建設 任務,尤其對近年墓誌拓片,做到隨采隨編, 估計在 2006 年 3 月可實現大部分墓誌拓片的 上網,提供讀者使用。
2005年初,本館引進德國大型掃描器,掃 描幅面擴展至150×80cm,對大尺幅拓片掃描 基本適用,不必進行圖像拼接,提高了掃描 效率和圖像質量。
三、指出目前存在的問題
四、提出建议
一、 2000-2003 年重点将《北京圖書館藏 中國歷代石刻拓片彙編》中收錄的拓片数字 化。
特點:一是數量龐大,約1.6萬餘件;二是 品種繁多,摩崖、碑碣、畫像、造像、墓誌、經 幢、刻經、題名等品種很齊備;三是時代久遠, 上起戰國秦漢,下至當代,綿延二千餘載;四是 有一批價值高的藏品,特别是大批整幅拓本可以 再現石刻原貌,尤爲可貴。
中文石刻拓片資源庫(碑帖菁华) 的進展情況
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
張志清
數量
已編目拓片:23,184種 已掃描圖像:29,700幅 已发布:拓片16,584種、圖像21,000幅 其他已編掃拓片上網可在2006年中實現。
如以現存中文古代石刻拓片6萬種計,則該 庫已收中文石刻拓片品種約占總量的38%,是目 前互聯網上最大的石刻拓片品種資源庫。
低分辨率图像, 用于查看行款 添加独特水印, 保护知识产权
高分辨率图像更 清晰,用于释录 拓片文字内容
点击此处得到 高分辨率 (150dpi)图像
“碑帖菁華”檢索要改善的地方:、
實現繁、簡、拼音共檢; 改善標引規範;
增加英文檢索和選擇式組合檢索;
增加歷史地理信息系統;
增加年表、分類表等附屬工具。
代、地点和文种都可以 作为关联检索的关键词, 自动跳转
详细的拓片特征 著录方便读者区 分版本
点击浏览图片可以跳 转至拓片图像
关联检索实例
所得结果全是 乾隆所书的拓 片数据 点击作者可以 得到同作者的 其他拓片数据
弹出新的对话框, 查看拓片影像 显示影像图标
点击图标得到低分 点击“浏览”可查 辨率(72dpi)的影 看两种大小的图片 像
4、盡可能採用統一的元資料格式、著錄規則、分類標 引等; 5、共用拓片錄文成果; 6、適時建立石刻拓片目錄導航系統。
元数据格式(MARC格式按照国家图书馆标准, DUBLIN CORE按照科技部标准) 著录规则(按照《中文文献编目规则》标准)
分类(合作研制统一的标准)
标引(合作研制统一的标准) 拓片录文(各馆共享)
本館建立中文石刻拓片資源庫,以發佈館藏最 爲切要,因內地各館大多沒有人力、物力從事拓片 編目,本館開放型品種資源庫的建立正可爲各館編 目提供借鑒。故自2000年以來,本館傾力建設品種 庫,冀求再有五至八年,基本完成4萬種拓片的編目、 掃描和上網。
二、北京地區拓片和歷代墓誌拓片建設 目前本館“碑帖菁華”發佈石刻拓片16,584種, 圖像21,000幅,已包括《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 拓片彙編》的大部分;2004年續作3,400種,圖像 4,500幅;2005年續作3,200種,圖像4,200幅,則重 點建設北京地區石刻拓本和墓誌拓片兩部分:
2.歷代墓誌拓片
本館收藏墓誌,以王連生藏南北朝墓誌、 張鈁藏《千唐志齋》墓誌、王懿榮、岳琪藏 唐墓誌、原河南博物館藏唐墓誌、于右仁藏 唐墓誌爲主,兼及專藏中部分墓誌。
自民國以來,本館歷代館員多次對墓誌進 行系統整理,如民國14年(1925)發表的《館 藏李唐墓誌目》,著錄自唐武德至中和年間墓 誌1322種;民國30年(1941)出版的《國立北 平圖書館藏碑目(墓誌類)》著錄歷代世俗墓 誌和釋氏塔銘3481種;
本館系統收集北京地區石刻拓片始於上世紀五十年 代,至九十年代,已收集 2.1 萬石以上。完整的大型 石刻有 乾隆十三經刻石計190石; 房山雲居寺石經計1.5萬余石; 元明清進士題名碑計198石等; 其他散刻超過6,000種。 北京地區石刻反映北京歷史、文化、宗教和社會生活 的各個方面,特別是作爲歷朝古都,墓碑、廟碑數量 巨大,均在2000石以上。
上世紀六十年代前期,本館曾毅公先生組織 對北京地區石刻資料进行整理和目錄編纂,1964 年完成初稿三卷冊,七十年代後期,金石拓本組 又編輯出版了《法源寺貞石錄》、《房山石經題 記彙編》等,並對曾目進行補充整理,於1994年 出版了《北京圖書館藏北京石刻拓片目錄》,著 錄北京地區自漢至今各類石刻6340種,分爲墓碑、 墓誌、廟宇、會館、教育、題名碑、石經、造像 和畫像、藝文、題名和題字、雜刻等十一類。北 京地區石刻資源的系統整理,爲石刻拓片資源庫 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目前“碑帖菁華”的檢索速度比較慢,主要原 因是網路出口太小,服務器數據量大,軟件平臺 不理想。2006年有望得到解決。
三、合作建議: 1、呼籲各館把更多力量投入石刻拓片編目; 2、正在建立石刻拓片資源庫的各館應該重點建立品種 資源庫,並作到分工協調;
3、已建立資源庫的大館開放資源,幫助其他圖書館編 目;
199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北京圖書館藏墓 誌拓片目錄》著錄歷代墓誌4638種,較1941年 目錄多出1243種,刪僞拓、重出之後,實多出 1400種。
近20年來,本館墓誌續有采進,如河南洛 陽新出墓誌、周紹良先生舊藏墓誌等。周紹良藏 拓中有章鈺舊藏墓誌200多種均爲本館缺藏。各 地考古機構有時也捐贈重大考古發現中的石刻拓 片補充館藏,如陝西西安安伽墓誌、山西太原虞 弘墓誌、寧夏固原粟特家族墓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