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框架结构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框架结构设计

[例5.4-1] 图5.4.12(a )所示为两层两跨框架,图中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杆件的相对线刚度值(i /108

)。试用D 值法计算该框架结构的内力。

[解](1)按式(5.4.1)计算层间剪力

V 2 = 100kN ;V 1 = 100+80 = 180kN (2)按式(5.4.4)计算各柱的侧向刚度,其中c α按式(5.4.5)(对第2层柱)或式(5.4.6)(对第1层柱)计算,K 按表5.4.1所列的相应公式计算。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5.4.2。

(3)根据表5.4.2所列的D ij 及ΣD ij 值,按式(5.4.2)计算各柱的剪力值V ij 。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5.4.3。

(4)按式(5.4.9)确定各柱的反弯点高度比,然后按式(5.4.14)计算各柱上、下端的弯矩值。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5.4.3。

表5.4.2 柱侧向刚度计算表

注:表中剪力的量纲为kN ;弯矩的量纲为kN ·m 。

根据图5.4.12(a )所示的水平力分布,确定y n 时可近似地按均布荷载考虑;本例中y 1=0;对第

1层柱,因8.05.4/6.32==α,所以y 2为负值,但由2α及表5.4.2中的相应K 值,查附表2.5得y 2=0;对第2层柱,因0.125.16.3/5.43>==α,所以y 3为负值,但由3α及表5.4.2中的相应K 值,查附

表2.5得y 3=0。由此可知,附表中根据数值大小及其影响,已作了一定简化。

(5)按式(5.4.15)计算梁端弯矩,再由梁端弯矩计算梁端剪力,最后由梁端剪力计算柱轴力。计算过程及结果见表5.4.4。 框架弯矩图见图5.4.12(b )。

注:1. 表中梁端弯矩、剪力均以绕梁端截面顺时针方向旋转为正;柱轴力为以受压为正。

2. 本表中的l

M

b 及r

b

M系分别表示同一梁的左端弯矩及右端弯矩。

小结

(1)框架结构是多、高层建筑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结构设计时,需首先进行结构布置和拟定梁、柱截面尺寸,确定结构计算简图,然后进行荷载计算、结构分析、内力组合和截面设计,并绘制结构施工图。

(2)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可用分层法、弯矩二次分配法等近似方法计算。分层法在分层计算时,将上、下柱远端的弹性支承改为固定端,同时将除底层外的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乘以系数0.9,相应地柱的弯矩传递系数由1/2改为1/3,底层柱和各层梁的线刚度不变且其弯矩传递系数仍为1/2。弯矩二次分配法是先对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都进行分配(其间不传递),然后对各杆件的远端进行传递。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可用于工程设计。

(3)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可用D值法、反弯点法等简化方法计算。其中D值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当梁、柱线刚度比大于3时,反弯点法也有较好的计算精度。

(4)D值是框架结构层间柱产生单位相对侧移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可用于框架结构的侧移计算和各柱间的剪力分配。D值是在考虑框架梁为有限刚度、梁柱节点有转动的前提下得到的,故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影响柱反弯点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柱上、下端的约束条件。柱两端的约束刚度不同,相应的柱端转角也不相等,反弯点向转角较大的一端移动,即向约束刚度较小的一端移动。D值法中柱的反弯点位置就是根据这种规律确定的。

(5)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各层产生层间剪力和倾覆力矩。层间剪力使梁、柱产生弯曲变形,引起的框架结构侧移曲线具有整体剪切型变形特点;倾覆力矩使框架柱(尤其是边柱)产生轴向拉、压变形,引起的框架结构侧移曲线具有整体弯曲型变形特点。当框架结构房屋较高或其高宽比较大时,宜考虑柱轴向变形对框架结构侧移的影响。

思考题

(1)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有几种?各有何特点和应用范围?

(2)框架结构的梁、柱截面尺寸如何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

(3)怎样确定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当各层柱截面尺寸不同且轴线不重合时应如何考虑?

(4)简述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的计算要点及步骤。

(5)D值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具有相同截面的边柱和中柱的D值是否相同?具有相同截面及柱高的上层柱与底层柱的D值是否相同(假定混凝土弹性模量相同)?

(6)有一空间框架结构,假定楼盖的平面内刚度无穷大,用D值法分配层间剪力。先将层间剪力分配给每一榀平面框架,再分配到各平面框架的每根柱;或者用每根柱的D值与层间全部柱的∑D的比值将层间剪力直接分配给每根柱。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7)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试分析反弯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如果与某层柱相邻的上层柱的混凝土弹性模量降低了,该层柱的反弯点位置如何变

化?此时如何利用现有表格对标准反弯点位置进行修正?

(8)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由哪两部分组成?各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进行侧移验算?如何验算?

(9)如何确定框架结构梁、柱内力组合的设计值?

(10)框架梁、柱及节点各有哪些构造要求?

习题

1.习题1图所示框架结构,各跨梁跨中均作用竖向集中荷载P=100kN。各层柱截面均为400mm ×400mm;各层梁截面相同:左跨梁300mm×700mm,右跨梁300mm×500mm。各层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5。试分别用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该框架梁、柱的弯矩,并与矩阵位移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矩阵位移法的计算结果标注在该图中各杆上,均标注在各截面受拉纤维一侧。

2.已知框架结构同习题1,试用D值法计算该框架在习题2图所示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侧移,并与矩阵位移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矩阵位移法的弯矩值计算结果标注在截面受拉纤维一侧,柱左、右侧的弯矩值分别表示该层柱上、下端的弯矩值。

3

.

6

3

.

9

4

.

4

.

5

37.51

101.50

80.50

2

5

.

9

3

2

6

.

8

2

2

9

.

2

8

55.21

53.48

7

.

4

1

89.61

90.96

77.59

1

9

.

2

9

8

.

9

3

2

8

.

9

8

48.27

5

.

5

6

94.29

78.17

2

6

.

6

5

7

.

3

177.92

3

7

.

5

1

7

.

3

6

111.13

121.55

45.78

104.52

105.57

111.97

107.84

116.13

112.94

3

3

.

4

1

3

8

.

1

4

3

4

.

3

3

2

3

.

2

3

6

.

7

1

1

2

.

5

4

3

4

.

2

2

71.55

68.55

59.91

4

5

.

7

8

1

.

9

6

7

.

9

9

7

.

5

8

7

.

5

3.0m

3.0m

4.0m

4.0m

23 mm

65.72

49.06

79.70

97.17

7

2

.

8

7

223.29

3

5

.

143.66

2

1

7

.

4

1

9

9

.

1

1

8

.

5

4

117.00

2

9

1

.

5

6

295.8311

6

.

2

7

3

9

.

1

8

3

5

6

.

8

2

3

3

.

2

1

225.25

3

7

.

9

8181.33

236.37

458.48

368.32

387.14

325.66

208.95

1

2

8

.

7

6

130(kN)

1

6

4

.

4

8

1

3

7

.

6

7

7

1

.

8

8

120

80

3

2

6

.

7

2

4

6

.

8

8

2

1

1

.

6

50

2

3

.

6

9

9

7

.

1

7

1

7

7

.

6

2

1

5

.

4

2

1

8

.

6

6

6

5

.

7

2

64 mm

56 mm

43 mm

习题1图习题2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